《我變成了一棵樹》評課稿(通用6篇)

評課,是指對課堂教學成敗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評估,並且能夠從教育理論的高度對課堂上的教育行為作出正確的解釋。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我變成了一棵樹》評課稿(通用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我變成了一棵樹》評課稿(通用6篇)

《我變成了一棵樹》評課稿1

一、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在教學本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教學中,讓學生儘可能的發表自己的看法,理解別人的看法,從而使思維更廣闊,認識更深刻,學生之間的互議和交流使學生的理解更全面,同時也促進了全員參與,提高表達能力。

二、不足之處

同學想畫面的同時,又讓他們想心裡話,後一問題響應者比較少。原因是兩個問題放在一起,同學操作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可以分開進行,後一個問題,可以讓同學在默讀文後進行,可能效果會好一些。說自身的內心話既是對課文的理解,也是同學對語言情境的感情體驗。

三、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讓學生自學生字詞,熟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然後出示自學提示(兩個中心問題),讓學生走進課文,從文中找出問題答案,解決本文重難點;接著再次讀文,結合上下文體會文中的精彩語句,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學完課文後,讓孩子們積累一些有關讀書的名言或詩句,豐富自己的語言。最後,發散孩子們的思維,進行一次小練筆《假如我是一棵樹》,抓住“讀寫結合”點,激發孩子的寫作興趣。

《我變成了一棵樹》評課稿2

《我變成了一棵樹》是一篇閱讀課文,但是本文寓意深遠。課文以小樹為線索,實質是寫殘疾男孩。小男孩成全了一棵樹,母親成全了小男孩。兩條線索交織著講述著同一個故事:成全一個生命。讀完課文,你的靈魂會感到震撼:為那棵差點被奪去生存資格兒最終高大挺拔的樹苗的堅韌,為那位終於成功了的殘疾男孩的自信和陽光,更為那位成全了一棵樹和一個孩子的偉大母親。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設立了三個目標。一是在閱讀中感受孩子的堅強和樂觀,使學生受到情感薰陶,體會自信、樂觀的心理情緒對個人成長的重要作用,培養健康心理。二是在讀書中感受作品語言的質樸與含義的深刻,把握文章結構線索上明暗兩條線交織著講述著同一個內容的特點。三是從語言文字中去體會人物的情感,藉助想像填補文章空白,抓住細節描寫感受不同語言環境中細節描寫的不同作用。感悟孩子的堅強執著和樂觀,體會母愛的偉大。

在教學本課的開始,先抓住題目理解課文。讓學生理解了“成全”的意思,通過課題,知道了一個小孩救活了一棵險些被丟棄的小樹苗,使之成長為一棵大樹。同時也讓學生明白:孩子成全一棵樹的同時,也是在通過自己的堅強樂觀的'生活態度成全著自己。

抓住文中的關鍵語句,理解課文。“母親作出了一項重大決定”,聯絡全文,讓學生弄懂促使母親作出這項重大決定的最主要的一件事是什麼,明白孩子成全一棵樹的同時也在成全著自己,同時感受母愛的偉大。讓學生理解“一拐一拐”在文中多次出現的用意:第一次是交代孩子是個殘疾人,後幾次是為了表現孩子取得成功是比常人付出了更大的努力。

在本課的教學中注重了思維訓練,在思維深刻性,廣闊性上進行了嘗試,尤其是兩次想象環節的設計更突出體現了這點。在具體想象情節環節設計中,我有意給了孩子們一些必要的支撐,如“讓我們走進孩子挖樹坑這個畫面:看,孩子吃力地揮動著鐵鍬,當他碰到一塊很大的石頭,他(動作);當他細細的小手被磨出水泡時,他(神態),當母親喚他休息時,他說(語言),此時此刻,他想(心理)”這本是一個很好的訓練點,但在操作過程中,我忽視了環節的整合過程,將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割裂開來,缺乏一個整合的完整過程,使想象空間不夠寬廣,這是最令我遺憾的一點。

全課的教學重難點設定為在閱讀過程中指導學生聯絡生活實際,感受自信健康的心理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作用,學會自信面對生活。這是將語言訓練與心理教育巧妙結合的訓練點。語文課上要學習語言表達,進行思維訓練,並在情感薰陶的過程中感悟人生,啟迪情智。學科滲透不是改變學科教學的根本特點,而是藉助於學科本身特點,在語言文字品評過程中滲透相關心理教育,這裡要把握好一個“度”的問題。這節課在這點上進行了有益嘗試,不夠成熟但有所收穫。

教學永遠是遺憾的藝術,常常是注重的情感忽視了內容,重視了文字忽略了內涵,側重了朗讀輕視了思維,在遺憾中嘗試,又在嘗試中反思。課堂永遠是新鮮的,學生永遠是鮮活的,動態的課堂,隨機生成的教育契機,需要我們不斷是思索和嘗試。我深知道路漫長,但我已起行。

《我變成了一棵樹》評課稿3

本文從“我”的願望出發展開大膽想象,講述了“我”變成一棵樹之後發生的一連串奇妙的事情,也對應了第五單元“走進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的人文主題。除了識字教學,本單元還是習作單元,因此本課的教學重點在於能結合課文中的奇特想象,讓學生感受想象世界的神奇,開啟思路,大膽展開自己的想象,為之後的想象習作打下基礎。

我是這樣設計第二課時的教學的:首先複習匯入(生字和課文內容),在回顧課文時,我這樣的導語“還記得我們上節課有位小朋友變身成樹的原因嗎?不想吃飯可以算得上這位小朋友的小小心願了,一次神奇的變身就可以完成一個小小心願,真不可思議”帶領孩子們進入本節課的學習,同時也是在告訴孩子們想象可以是從內心的小願望開始的,這節課提到的的變身也是從這開始的;接著深入讀文,感受想象的神奇,學生先默讀課文,畫出自己覺得有意思的句子,和同桌交流,初步感受想象的奇特,在班級展示的環節,我則出示文中的幾個句子,通過情境朗讀、想象畫面、動作演示、分角色朗讀等多種方法讓孩子們進入想象的世界,同時這幾句話剛好就是文中“我”變成樹之後的神奇經歷;最後大膽想象,創作表達,在感受過文中的奇特想象之後,我依靠板書,給學生總結寫法,讓學生理解這次的變身是從小小願望開始,變身成功後會發生一系列奇妙的趣事,自己將要進行的練筆也要有這基本的兩部分,學生由說到寫,向大家展示自己大膽想象創造出的奇妙世界。

1. 給孩子相對寬鬆的課堂氛圍。本單元是習作單元、想象單元,不侷限孩子的思路是最基本的要求。學生本身在這個年齡段是有天生的想象力的,只是這些想象力需要被鼓勵,更需要給他們提供一個平臺。所以在這節課堂上,我所有的課堂問題都是開放型的,對孩子們答案的多樣性及時給與肯定,尤其是在感受課文有意思的句子時,我讓孩子們想象鳥窩的形狀還可以有什麼,小動物可能是怎麼住進來的,學一學小動物們對話的語氣等,這節課上孩子們的思維是活躍的。

2. 由扶到放的教學方法。孩子們剛接觸此類的課文,無論從感受文章語言還是學著文章寫作都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兩個環節中,我都重視問題引導、總結方法等環節,帶著孩子學會感受想象,學會寫自己的想象。

3. 分層次指導寫作。本篇文章結構相對不是非常緊湊,但是深入研究就可以發現,每一次的想象都是和自身現實生活連線的,就是我門說的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我們要讓孩子們明白,想象可以實現自己內心的願望,實現願望後會創造出更多的不可能。這兩項是缺一不可的,如果不說清,孩子們就會顧此失彼。這樣分層次知道,孩子們當然就進行了兩方面的訓練。

4. 學法遷移,加以運用。每篇課文都是例子,我們是在用課文,而不僅是在學課文。本節課我的目標是讓孩子們大膽想象自己的世界,如何想,如何寫,我帶著孩子一起在學課文中總結出課文的寫法,孩子們的寫作才會有了方向。

《我變成了一棵樹》評課稿4

今天,我讀了一本非常有趣的童話書《我變成了一棵樹》,這本書是作家顧鷹寫的。整本書是由27個小故事編寫而成的,有《我變成了一棵樹》、《兔子和雪人》、《女巫和她的貓》……每一個小故事都很精彩,其中最吸引我的是《我變成了一棵樹》。

《我變成了一棵樹》主要講了一個名叫英英的孩子,因為不想吃飯,所以變成了一棵樹。她變成了一棵特別的樹,樹上長滿了各種形狀的鳥窩,有三角形的、正方形的、長方形的、圓形的、橢圓形的、菱形的……風一吹,它們就在枝頭跳起了舞。她邀請了許多小動物住進來,有小兔子、小刺蝟、小松鼠……到了傍晚,媽媽給小動物們帶來了巧克力、香腸、麵包、花生、牛奶……小動物們吃得津津有味。這時,英英肚子也餓了,她開始想念家裡香噴噴的飯菜,她不停地流口水。最後,媽媽為她也準備了食物,英英發現世界上最關心她的人還是媽媽。

讀完這個故事,我發現有時候我正玩得起勁,媽媽叫我吃飯或者寫作業,我都會非常不耐煩和不高興。從這個故事中我明白了,媽媽永遠是世界上最關心我的人,她會包容我的一切,把最好的留給我。我決定以後一定要做一個聽話懂事的好孩子。

《我變成了一棵樹》評課稿5

《我變成了一棵樹》從一個孩子的心理來想象一棵樹的感覺,但它所要敘述的又不僅僅是“我”變成一棵樹的感覺。從媽媽出現在樹下,隨後又住進樹上的鳥窩起,“我”變得有些緊張起來。“我”既不希望自己的“魔法”被媽媽看破,又盼望著媽媽能認出自己。讀到最後,我們才知道,“我變成了一棵樹”的意思其實是說,世界上最瞭解孩子的人“到底還是媽媽”。在母親眼裡,每一個孩子都是不會被錯認的使。下面談談我在教學中的一些想法。

在教學過程中,我創設了想象的空間,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而學生的想象也得到了盡情發揮,學生說得意猶未盡。在孩子們的心中,想象的世界裡要什麼有什麼,想去哪就去哪,科技要多發達就有多發達。所有在現實生活中還不能實現的,在想象的世界什麼都實現了。你看,我們的孩子對未來充滿著多大的希望呀!我們的孩子多會想啊!

在教學中,緊緊扣住教學要求,循序漸進地進行想象能力的培養,安排了說話練習“如果你也會變,你想變成什麼?變了以後會發生什麼奇妙的事?”對有些達不到要求的學生可以適當放寬要求,讓每一個學生通過想象激發創造的靈感,體會成功的喜悅。想象的多樣性,符合生活的客觀現實,便於學生真實地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想象是創新的翅膀,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作為教師我們就應該有意識地去引導學生用發散的思維去想去做。在以低幼兒童為讀者物件的童話故事中,作家往往更傾向於強調自然與人之間關係的積極面。藉助於童年特有的天真和稚趣,這種積極的關係能夠得到富於童年意趣的展示。《我變成了一棵樹》將人與動物、植物的彼此相遇與認同,描繪得有如童年生活中一種真實的存在,也使不同生命間的這份交流、關懷顯得格外自然。

《我變成了一棵樹》評課稿6

“我是一棵樹”這是我在組織幼兒戶外活動時做的一個遊戲,是結合本週的教學主題《大樹和小花》而開展的。最主要的是讓幼兒能夠知道用身體模仿樹的形狀,表達自己對樹朋友的特徵的認識。並且能夠豐富肢體語言,學習合作表演。對樹的組成有一定的認識。幼兒能互相合作,合作順利。

在遊戲中,印象讓我最深的是幼兒之間能夠在相互合作中較好的引發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首先是幼兒活動能力得到提高,在語言活動中,教師注意幫助孩子成為活動的主人,鼓勵孩子行動、思考、學習。孩子對活動內容從不熟悉到了解,對語言題材從不瞭解到得心應手,玩法從一種擴至數種,從一個人玩到合作玩,自己分配好角色,幼兒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特別是那種排除障礙,戰勝一切困難的能力對幼兒將終身受益。讓幼兒有一種超越自己的感覺。

再次是幼兒的個性、品德得到培養。通過活動幼兒心理生理健康的發展,健全人格的形成,品德的培養不斷地得到落實。幼兒間的相互合作,大膽勇敢,自信心、成功感,克服困難毅力的形成都將會對幼兒的明天產生積極的作用,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總之:兒童的世界,是兒童自己去探索、去發現的世界,他自己所求來的知識才是真正知識,他自己所發現的世界,才是他的世界。我們要因地制宜,及時的發現於撲捉。那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