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語文《孔子拜師》評課稿

《孔子拜師》這篇課文講述了春秋時代,我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為師的故事,體現了孔子謙虛好學、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和老子誨人不倦、愛護晚輩的品行。課文還滲透了“學無止境”的精神。

三年級語文《孔子拜師》評課稿

四位老師的教學思路,設計教學的板塊形式,各不相同,都有自己獨特的想法與做法,符合自身的教學特點。中年級語文教學重在落實重點詞句,加強朗讀的訓練,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同時滲透學法指導,注重習慣養成與語文能力的培養。根據這一教學宗旨,在教學時,幾位老師都能緊抓課文的重難點,通過語言文字的朗讀理解,感受體會人物的內在品質,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有幾點感受評點如下:

一、情境導入,形式多樣。

孔子是春秋時代人,離我們生活的年代久遠,學生感覺很陌生。李xx老師以《三字經》中“論語者,二十篇。羣弟子,記善言。”一句引入孔子的介紹。能從學生的熟悉的內容入手,關注學生已有知識儲備,有效地拉近了讀者與文本之間的距離,學生感覺就像是與熟人相見一樣,心中產生一種自然的親切感,對文章的學習自然產生濃厚的興趣。

翟xx老師是以朗讀理解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和“温故而知新”而引入認識孔子的環節,設計精巧獨特,是學生對孔子的學識、品行有了初步的認識瞭解,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鄭xx、周xx老師能注重學生預習習慣的培養,佈置學生提前閲讀課文後的資料袋,導入新課環節,讓學生來介紹孔子,將課堂還給學生,給予學生充分表達的機會。

二、介紹人物,匠心獨具。

文中主要人物:孔子和老子。古代有學問的人往往都有名和字,甚至號。文中孔子,名丘,字仲尼。老子,字老聃。這樣的稱呼在文中都有出現。如何讓學生分得清,弄明白,幾位老師都有不同的設計。

如,鄭素華翟素華兩位老師都能靈活運用資料袋,巧妙設計:在學生介紹資料袋內容時相繼出示: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拜的老師是老子,出示:老子,老聃。引導學生讀準字音,在閲讀文本之前就弄明白人物的稱呼,同時講解,“子”是古時人們對有道德,有學問的人的尊稱。所以人們稱孔丘為孔子,老聃為老子。經過對比和解釋,學生一下子理順了人物關係,提前掃除了閲讀障礙。

三、設計問題引路,指導學習方法

好的問題能對課文的學習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問題設計不在多,而在於精。

四位老師能引導學生對課題進行質疑,並以學生的問題引路:1.孔子為何要拜師?2.孔子是怎樣拜師的?3.拜師後,孔子又是怎樣學的?以問題為整堂課的線索,這樣,為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引導了方向,整堂課也有了非常清晰的教學思路。

不僅如此,在教學過程中也能設計不同的問題,幫助學生深入思考。如“從xxx詞語,和xx句子中,你認識了一個怎樣的'孔子?”或“孔子的謙虛好學還體現在哪兒呢?能用文中的詞語、句子來説一説嗎?”等等。問題設計目的性強,學生始終帶着問題進入文本的閲讀,隨着環節地深入,設計的問題也是層層遞進。老師能根據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生成的問題順學而導,凸顯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主體地位。

四、多形式理解詞語,推廣解詞方法

由於這篇課文要掌握的詞語較多,在教學過程中,李xx注重培養學生對詞語的理解,如通過理解重點字理解詞語、查字典、聯繫生活及結合上下文想象故事情景等方法理解詞句的意思。如帶領學生在字典中查找“風雨兼程”的“兼”意思,讓學生明白,在文章語境中難以弄懂的詞語,還可以通過查字典的方法來幫助理解。

學生在課堂上不是單純地理解了詞語的意思,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很多理解詞語的方法,相信在今後的學習過程中,孩子們會靈活運用,加深理解。

對字、詞、句的理解,一直提倡在一定的語境中進行,不能脱離語言環境,這也是對學生一種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學中在對“風餐露宿”、“日夜兼程”“風塵僕僕”詞語進行理解時,翟xx、周xx老師都能讓學生展開想象,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再聯繫課文中描寫孔子拜師情景的語句,充分朗讀體會。

翟老師還能設計相關的情境,引導學生想象:孔子拜師路途上是怎樣生活的,碰到什麼困難,他又是怎麼做的。這樣學生説出來的不是簡單的詞語解釋,呈現的是一種生活場景。這不僅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更好體會情感,還使學生掌握了一種學習方法。

周xx老師能引導學生利用語句“孔子經過幾個月的旅程終於來到洛陽”,想象此時的孔子是怎樣的,在感受理解詞語的同時感受人物的品質。

鄭xx老師在教學生理解“遠近聞名”一詞上,能做到不留痕跡,水到渠成。先出示“一個孩子在一扇門後面側耳傾聽”的圖片,學生形象直觀地明白了“聞”在這裏是聽,聽見的意思。再讓學生根據構詞方式説説“遠近聞名”的意思,學生輕易地解決了。接着給“遠近聞名”找一個意思相近的詞,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詞語的理解,同時對固有知識有一個鞏固反饋運用的過程。

總觀幾節課,各有千秋,各具特色,但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再好的課也會存在一點點遺憾與不足。有的課存在時間分配上略顯不夠合理,前鬆後緊,有點匆忙。有的課堂教學環節不夠巧妙,知識點的呈現有滯後或時機不當的現象。在寫字指導、講評環節都不夠充分,缺少師生互動。

這是我聆聽四位老師的教學後產生的幾點粗淺感受,請各位老師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