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語文評課稿[合集]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評課稿,通過評課的反饋資訊可以調節教師的教學工作,瞭解、掌握教學實施的效果,反省成功與失敗原因之所在,激發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創造性,及時修正、調整和改進教學工作。那麼問題來了,評課稿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六年級語文評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合集]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1

因為流感,六(3)班的學生放假了,邀請南飛的雁到我們六(5)班上了一堂教研課。看得出,南飛的雁作了較為充分的準備,課堂上也很有激情,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師生之間的配合非常自然、流暢。聽課以後,大家都很高興。尤其是我們六(5)班的孩子又擁有了一堂幸福語文課的體驗與記憶,想到這,我甚至有點“嫉妒”南飛的雁了。更為高興的是,我感到“流感”沒有擋住我們教研的步伐,通過教研活動,我們收穫的不僅是教師的專業成長,更重要的是共同的幸福教學生活。以下文字為昨天聽課後的點滴感受。

一、執著的朗讀指導。

我一直非常羨慕六(3)班學生的朗讀,真是入情入境、聲情並茂;而我們六(5)班,雖然也有個別學生朗讀水平較高,但是集體讀書,總是拖拖拉拉、平平淡淡,常常是“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雖然也曾化大力氣糾正,但總感回天乏術。在學習“外洞”這一段時,南飛的雁先讓學生找詞句體會到外洞的“大”,然後就請學生朗讀,讀出外洞的“大”。一開始學生讀得不夠好,提醒後還沒有達到理想的狀態,她就進行了動情的範讀,然後再請學生讀,果然大有長進。朗讀對於語文學習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反思自己平時的教學,雖然發現學生朗讀中的問題,但是對學生的朗讀指導總是半途而廢,缺少一種鍥而不捨的精神。

二、巧妙的思維點撥。

這堂課採用的是“順藤摸瓜”的'教學思路,即按照寫作順序(遊覽路線),體會雙龍洞的特點。在教學“孔隙”這一段時,南飛的雁讓學生換位思考:雙龍洞的管理人員如何寫“遊客須知”?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閱讀感悟後寫下的文字,其實就是“思維的結晶”。課堂上有一位學生的發言讓人忍俊不禁:遊客不得攜帶重物。這樣的“提醒”課文中並未涉及,但又是合情合理的,從中可以看出學生的閱讀是入情入境的,教材在學生的眼中就有了鮮活的生命。

三、有效的語言訓練。

學“語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任務,這項工作總體來說做得還是很不夠。語文課堂上充斥著的是繁瑣的分析,浪費了大量寶貴的時間,課堂效率的低下由此形成。在教學“內洞”這一段時,南飛的雁先讓學生觀看了令人驚歎的石鐘乳、石筍圖片,然後請學生以“這些石鐘乳和石筍顏色各異,形態變化多端。”為中心句描寫內洞奇觀。學生的想象很豐富,語言表達也很流暢。這樣的場景讓人感受到濃濃的“語文味”。

四、適時的寫法指導。

“讀寫結合”應該是語文教學的一條重要原則。課文就是最好的範文。教學接近尾聲,南飛的雁引導學生回顧全文,找出描寫泉水的句子,並將溪水流淌的路線與遊覽路線相對照,學生終於明白本文“明暗結合、雙線並行”的結構特色。然後,進行寫法總結,並佈置學生在習作訓練中實現寫法的遷移。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2

《蒙娜麗莎之約》是新人教版十一冊第八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用生動的語言,向我們細緻地展現了達·芬奇的精湛畫技和他天才的想象力。先是描述了大家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前排隊等候欣賞《蒙娜麗莎》的心情和此畫來紐約展出的原因;接著作者用細膩的筆觸、傳神的語言介紹了《蒙娜麗莎》畫像,具體介紹了畫的尺寸大小,人物的外形,特別詳細描寫了蒙娜麗莎的面部表情和神祕的微笑,以及她優雅的坐姿、交疊的雙手和幽深茫茫的背景;最後用精煉而飽含激情的語言告訴大家,蒙娜麗莎給人帶來了心靈的震撼,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象。整篇文章文筆洗練,文字淺顯流暢,可謂是介紹藝術品的傳神之作。今天有幸聆聽了劉藝琴老師執教的本課,我深深感觸到劉老師的確是一位有著豐富教學經驗,課堂駕馭能力強的老師,下面就結合本次課教學談談個人的'一些看法:

一、教師採用直接談話引入課題,開門見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板書時,針對學生實際情況強調“蒙”的書寫,注重細節的處理。

二、在釋題、質疑、解疑環節,教師相信學生,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提出疑問,自己解決,教師相機作指導,既注重了學生課前預習情況的檢查反饋,又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可謂是一舉多得!

三、在學文感悟這一環節,教師緊緊圍繞“課文中能體現《蒙娜麗莎》名畫魅力”的句子,引導學生品讀感悟,並出示《蒙娜麗莎》的圖片讓學生觀察,用自己的話描述畫像,使學生能將文中的好句及平時學習中積累的好詞佳句運用到他們的口語表達上。同時教師還結合教材讓學生思考:“作者是從哪些角度觀察、描寫《蒙娜麗莎》的?”學生找出相關的句子品讀,教師相機指導學生在今後的習作中該怎樣觀察及描寫,注重對學生習作的指導。最後教師引導學生談談《蒙娜麗莎》這幅肖像畫什麼地方給你留最深的印象,從而相機引導學生朗讀作者發出的感嘆。既讓學生感受作者對《蒙娜麗莎》這幅肖像細膩形象的描寫,又能從中感悟作者寫作的中心,從而讓學生感悟作者的寫作方法。這樣的教學設計:合理,層層深入,銜接自然;教學重點突出,難點突破,效果好。

四、善於教學情景的創設,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注重對學生進行過程性評價,時時鼓勵學生,使得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師生配合默契,課堂氣氛活躍。

五、教師教態親切、自然,口齒清楚,富有親和力,板書設計合理,書寫工整。

探討:

1、教師製作的課件既能創設學習情境,又有助於學生學文,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但出示的時機欠恰當。如:在課題引入後,針對學生的疑問及回答,教師就可出示課件相機介紹盧浮宮及鎮宮三寶。在學文感悟時就應相機出示相關的圖片及幻燈片。不應把播放課件的主要部分放在學文感悟後總結時出示,這就沒能最好發揮其輔助教學的作用。

2、在學文感悟時,學生找出相關的重要句子後,除了是指名的學生談感悟外,若能讓全班學生也能讀讀這些句子,相信學生的感悟會更深、更廣些!

以上僅僅是本人幾點不成熟的看法,不妥之處懇請劉老師多多包涵。謝謝!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3

今天有幸聽了王老師在“閱讀與寫作——兒童視野下的語用教學研究”活動中執教的《凡卡》一課,讓我感慨良多。

高段的課文內容大多數都離學生的生活很遠,孩子們不能,也無法很好地感受、體味課文中故事的時代背景和人物的經歷,以及課文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這常常使老師們頭疼。但是這樣的問題今天在王老師的課堂上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入“情”——

王老師圍繞凡卡的`自述:“我的生活沒有指望了,連狗都不如。”結合凡卡捱打、捱餓、挨凍的三個畫面,讓學生反覆回到那句話中,通過一個又一個悲慘的畫面,讓孩子們一遍又一遍地吶喊出凡卡的痛苦自述,孩子們一個個地都隨著王老師優美的語言,精煉的話語捨身處理地感凡卡之感,痛凡卡之痛。

入“境”——

王老師很好地利用了背景資料,帶領孩子們結合當時俄羅斯黑暗的時代背景,深刻地理解凡卡悲慘生活並不是一個兩個人造成的,而是當時的時代背景使然。在當時沙皇的黑暗統治下,還有無數個凡卡在生活在悲慘世界中。既昇華了主題,又教會孩子們要更好地理解課文,還可以藉助文章的寫作背景。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4

借語文組活動,我有幸看了一節王老師上的《兩小兒辯日》的錄影,感觸頗深。我想從教學環節的設計和王老師的教態兩方面來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這節課可謂是設計精巧,絲絲入扣。課堂初始有預設地指名聽寫關鍵詞:盤盂、探湯、車蓋、溫溫涼涼。這四個詞是兩小兒各自論點的核心,王老師一開始就用“指名上黑板默寫”這種平實卻非常有意義的方式,直接從課文中精練出這幾個詞,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學生直奔重點,也為後面課堂節奏的緊湊性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課中,王老師在與學生共同分析兩小兒辯論的合理性時,大量運用了朗讀。其中王老師的傾情參與讓我大為敬佩。為了讓學生領會兩小兒“辯”日,到底是怎樣一種狀態,王老師先請了兩組學生上前有感情朗讀,後又親自參與到孩子們的朗讀之中,用語速、聲調、神態、動作這一系列的直觀表現,讓學生深刻而真實地認識了什麼叫做“辯論”。此舉引來當時聽課者的熱烈鼓掌,而我也在欽佩之餘深深感悟到,當我們拿著語文書,一句一詞一字地分析應該用這樣那樣的語氣,用一個又一個模糊、虛幻、不易把握的形容詞時,為什麼不能像王老師那樣主動參與其中,也傾情投入一回,而不是做秀般地範讀一次呢?

在課的尾聲,王老師在學生的感悟之上,提煉出一個“智”字,大大地寫在黑板上,這時學生的認知又一次被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縱觀全課,王老師沒有用到一樣現在“公開課”“展示課”上每每必現的“多媒體”“現代技術”。但這堂課卻處處顯示出了一種水到渠成的自然。然而,在這種自然之後,我體會到了一種厚重的,踏實的,真正的“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我想,這對於那些整日面對著學生,已有些無奈的部分教師來說是非常值得學習和借鑑的。

最後來說說王老師的教態。王老師整堂課,在與學生交流過程中始終保持著前傾上身,側耳傾聽的姿態。也許這種姿態看上去平常隨意,但從這種姿態中,我看到了王老師的專注、認真,還有就是對學生的尊重。

想想我們這些站在講臺上的普通老師,可能不是每個人都能用王老師那種姿態面對學生的.。因為我認為這種姿態不只是外在的樣子,更重要的應該是深藏在內心的對教育,對學生的熱愛。

總之,王老師的這節課給我帶來了不少啟示,也讓我認識到,與大師比起來,我還有哪些不足和亟待改進的地方。我盼望著新的一次語文組活動,盼望著能多向這些大師級的老師們學習。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5

1、本節課教學匯入自然,為居里夫人鋪墊神聖的光環,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媒體的合理使用,給學生提供了明確的學習方向,直觀感悟,為學習提供了很大幫助。

2、思路清晰,脈絡分明,整個教學流程連貫有序,由淺入深,環環相扣;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下,思維得到了發散訓練,智力得到了發展。

3、教給學生抓住關鍵字把長文讀短的方法,有效地提煉文章精髓,從而有效地輔導學生自學,讀懂課文內容,是值得學習的`一種新的教與學方法,應有效推廣。

4、老師鼓勵學生自主學習,重點引導學生聯絡生活實際理解“煙熏火燎”“終日”等詞,重點數字對比“一鍋一鍋”、“三年又九個月”、“成噸”、“0.1克鐳”、視訊的直觀感悟等來明白居里對科學的執著追求和獻身精神。

5、在課文結束後,老師給學生兩道課內練習,以選擇題的題型檢查學生學習生字和學習課文所得,與新的檢測思想一致,對課文進行了無形的昇華總結,我相信學生們對課文的理解會更加深刻。

6、老師的語言精煉優美,板書設計有助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最後的配樂朗讀讓課堂結構更完美。

7、重點句的朗讀指導到位,學生能從讀中感悟居里夫人的成就,對居里夫人的讚美,以誘讀、導讀、個別讀的方式,展示讀課文的重要性,做到了以讀促理解,讓各層次的學生都有收穫。

8、注重寫作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學會新寫法,讀與寫做到簡單的結合,如果能讓學生表達新學的方法,還會更有效地對寫作方法的體驗。

教學的建議:

1、學生學習課文過程的批註可以讓多幾個學生交流感悟,讓學生體驗自己成功學習的快樂。

2、提煉“鐳”的段落學習還要注意朗讀的指導,在個別學生朗讀後,再讓全班學生有感情朗讀。

3、教學過程中的環節過度教師語言有些瑣碎,還要再精煉些。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6

一、思路清晰

整堂課的設計思路非常清晰,從課堂匯入到課後小練筆,整個過程非常流暢,教學條理非常清楚。

二、重點難點突出

文中幾次出現“別餓壞了那匹馬”?請學生劃一劃,讀一讀,並且想一想每次說這句話的用意是什麼?除此之外,通過品讀重點詞句,體會文中的殘疾青年具有怎樣優秀的品質,抓住了文章的重點難點。

三、注重基礎知識學習

課堂中,教師不僅示範正確的讀音,讓學生手寫容易寫錯的字,有助於學生記憶和書寫生字。另外,毛老師對一些成語和詞語進行了釋義,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這點是非常成功的。

四、給足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思考、體會

在學生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試著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時,老師能給學生足夠的時間來思考,給學生一個靜思默想的空間。閱讀,本來就需要一個沉思和靜默的環境,毛老師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將時間和空間交給學生。當然,教師也做到了在一旁巡視,並給個別學生提供幫助。

五、注重輻射式概括

本文的重點人物是殘疾青年,在分析完殘疾青年的品質之後,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將一個人的美好品質,延伸為一群人的'品質,包括文中的父親和碧雲,他們代表了一個優秀品質的群體。

六、安排課堂小練筆

學生抓住重點詞句交流、朗讀的時候,正是與主人公心靈相通的時候。此時,設計一個小練筆,有助於學生將課堂即感記錄下來,將自己的情感抒發出來,和班級同學一起分享,更好地理解這篇文章的主題。

不足之處:

學生的朗讀語氣相對來說還是比較粗糙,感悟出來的感情沒有很好地體現出來,人物的內心世界也沒有通過朗讀很好的體現出來,教師在課堂上課可進行範讀,讓學生多讀多感受。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7

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學習方式的變革意味著學生學習策略上的變化和教師教學策略上上的變化。學習策略所包含的內容有很多,其中收集、整理資訊是其中之一。《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應“初步具備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今天聽了沈老師執教《和田的維吾爾》,對沈老師“引導學生交流資料”這一環節頗為欣賞,一評為快。

課前佈置學生蒐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資料,或背景、或作者、或有關事物,在一段時間內曾高頻率地出現在語文課堂上,尤其是公開課的課堂上。風靡一時後,風光不再。因為老師們覺得收集資料、交流資料形式化,對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作用不大。引導學生蒐集資料、交流資料,從理論上來說,符合新課程的理念,那麼為什麼逐漸淡出語文教學呢?老師們的意見大致有以下三點。

(1)佈置學生蒐集資料,加重了學生的負擔,而且學生蒐集的資料往往沒什麼用,所謂交流,就是念念,唸完了事,與教學沒什麼關係,形式化;

(2)學生在課堂上交流資料,往往是極少數人滔滔不絕,典型的`“高耗時、低效能”,不如老師直接出示;

(3)學生蒐集資料的途徑很少,有的學生沒有蒐集的條件。

沈老師在指導學生交流蒐集的資料時,有兩個環節很有參考價值。

其一:學生彙報:維吾爾族也有屬於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如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樂舞蹈史詩《十二木卡姆》、維吾爾族舞蹈等聞名中外。維吾爾族傳統舞蹈有:《頂碗舞》、《大鼓舞》、《鐵環舞》、《普塔舞》等;維吾爾族民間舞蹈有:《賽乃姆》、《夏地亞納》……

學生彙報完,沈老師問學生:從資料中,你能發現什麼維吾爾族的什麼特點?有學生說:能歌善舞。沈老師做了肯定評價。在後面課文的學習中,正好有寫維吾爾人能歌善舞的段落,沈老師又聯絡交流時的資料予以強調。

研究這個環節,我們可以發現:沈老師引導學生交流資料不是走過場,而是認真地分析學生交流的資料,引導學生概括資料,同時從資料中提取與教學有聯絡的資訊,使交流資料成為訓練學生概括能力的材料,成為學生豐富視野的工具,成為促進文字學習的動力。

其二:有個學生在彙報時,手上並沒有拿文稿,侃侃而談,完全口語化,但內容豐富、術語準確。很顯然,這位學生已經在課前已經把蒐集的資料消化過。

從這個側面,我們可以推想沈老師平時可能對學生蒐集、交流資料的方式提出過一些要求,要求學生整理資料或思考資料。如果每個學生都能像這個學生一樣,在老師的指導下學會整理資料或思考資料,甚至研究資料,那麼,蒐集資料就是一個學生自我學習的過程,交流資料就是一個學生展示學習成果的過程。蒐集資料和交流資料無疑就變得很有意義、很有價值了。

蒐集資料、交流資料是學生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方式的重要途徑,與傳統的作業相比較,更能顯現它的開放性、實踐性和自主性,推動著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我們一定要做好指導資料蒐集方法的指導,組織好資料交流的過程,落實蒐集和交流的結果,使其成為學生拓寬視野,建構知識體系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