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後感【熱】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論語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論語讀後感【熱】

論語讀後感1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我搖頭晃腦地背誦著《論語》。這句話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論語》是兩千五百年前的經典語錄,集中了孔子的人生感悟和思想精華,影響中國社會兩千多年。“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一句話看上去十分平常,我卻認為它就是一條真理,因為我有著深刻的體會呢!

有一天夜晚,我在家裡做奧數班的預習作業,我的人在書桌旁,可心早已飛到電腦桌旁去了;嘴裡雖然念著:“5X+3y=34,X+y=10……”腦子裡其實是想著等一會兒怎麼把遊戲打通關。都怪媽媽,遊戲玩到一半就不讓我玩了,非逼著我預習奧數班的作業。我不停地抖動著手中的筆。書桌摸起來十分不舒服,涼涼的、滑滑的。我的心不在焉地盯著窗戶,窗外黑黑的,平時皎潔明亮的月亮在今天也顯得特別無趣。

我已經沒有心思再做題目了,便與爸爸說:“爸!我做好預習作業了,去玩會兒電腦!OK?”

“都懂了嗎?”臥房裡傳來老爸粗重的聲音,“一定要認真預習,有些題目老師可能一帶而過,不會仔細講的。你只有理解了考試才能考好。

“哦,知道了。”我不耐煩地回答道,心裡卻嘀咕著:怎麼那麼煩的,真是。

“2x+3y=50,3y+3z=54,那麼x、y各是幾?”老師枯燥地講著方程式,我卻一點不懂。窗外吹來一陣清風,感覺很涼快。耳邊想起一陣嗡嗡嗡的聲音,像蜜蜂一樣。我迷迷糊糊的上完了課。

“開始考試了,請大家準備好。”這下慘了!!不會考這種枯燥的x、y吧!我還沒弄懂呢!試卷發下來了,白紙上黑色的字顯得極不協調,我能看懂每一個字,卻不懂怎樣解。我的腦子裡一片空白,這可怎麼辦??我手裡捏著筆,黏黏的,全是汗了。綠色的鉛筆閃著詭異的光,好像在嘲笑我:“誰叫你不懂裝懂,這就是後果,哈哈,知道錯了吧!晚了!”可想而之,我這次考試考得很差

爸爸知道後,語重心長的對我說:“不懂就是不懂,不能因為想做別的事而違心地說:‘我明白了’、‘我知道了’在學習上如此以後在工作上也如此。”“哦。”我似懂非懂地說。爸爸笑著說:“這次考試對你來說,就是這個道理的最好驗證。”

隨著年齡的增長,《論語》中許多的精髓都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腦海當中,如:“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校的校本課程裡編輯了《論語》的經典語句,讓我們誦讀。二零零八奧運會開幕式上出現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也出自《論語》。

《論語》影響著我們這一代人,現在,我時刻提醒著自己做一個人格修養完備的人。讓我們共同把這傳承了兩千多年的思想精華繼續發揚光大吧!

論語讀後感2

我覺得,在道德方面,東方更重視實踐而不是理論。老子說:“聖人行不言之教”。道德更多的不是用來講的,也講不出來。孔子在教導弟子的時候,總是言傳身教,因材之異而施教。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弟子體會到什麼是“仁”。或許後來孔子死了,他的弟子也老了,再傳弟子為了能讓後人能夠受到如師在側般的指導,才從先師的生活中截出一個個片斷,整理出一部《論語》。

若要用一句話來歸納《論語》講了什麼,我覺得應該是“如何做人”。做人和做學問是不同的。做學問也許還能在紙上做,做人卻只能到生活中去做了。讀教人做人的書,自然要放到生活中去讀而不是僅僅在紙上讀,到故紙堆中去尋找疑問的解答。

隨著中國近代社會的到來,各種西方學說陸續傳入中國,形成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強烈衝擊,甚至連長期在中國思想界佔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也不能倖免。在閱讀了一個學期的《論語》這部書後,我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從儒學的根,即孔子的《論語》說起。《論語》大概包括的以下幾種思想,即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以下分別加以介紹。

仁:愛人。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春秋時代學在官府,孔子首開私學,弟子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來受教。仁體現在政治上是強調“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統“禮治”為“德治”,他並沒有否定“禮治”,他的“德治”無疑是對“禮治”的繼承和改造。愛人既為仁的實質和基本內容,而此種愛人又是推己及人,由親親而擴大到泛眾。

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

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範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半部《論語》平天下!”孔子那睿智閃光的語言光照古今!不必說一代偉人毛澤東,一代梟雄蔣介石,對它情有獨鍾,就連後世的文人墨客、平常百姓受其深遠的影響也不勝列舉!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的道理是:別人不瞭解我,我卻不怨恨,這不正是君子的品德嗎?孔子說的這句深刻而又蘊含哲理的話,告訴人們修養是如此的重要。修養好像花兒在寂靜中開放,成功的果子在光明裡結實。

論語讀後感3

合上書本,心中升起一種充實之感,這感覺大概是讀書所特有的吧!本書涉及方面較廣,畢竟《論語》教給我們的是為人處世之道。以下簡單說說我的感想。

一、交友

大多數人都會有自己的朋友,而且他們中的大半樂於與人為友,俗語講:多個朋友多條路。可見朋友在我們的生活中是多麼的重要,而且朋友的言行舉止也在影響著你。所以,交到一些益友是非常有必要的。那麼我們應該交些什麼樣的朋友呢?

《論語》告訴我們:交友,要交正直之人為友;這種人剛正不阿,絕無諂媚之色,是益友。他的人格在影響著我們,在我們怯懦時給予我們勇氣,在我們踟躕不前時給予我們果決。交友,要交誠信之人為友。這種人誠懇,不虛偽,不做作。時刻都給予我們正能量,讓我們有著腳踏實地之感,就能放眼未來,全力前進。交友,要交知識面廣之人為友。這種人學識淵博,好比一位良師,但同時也是我們的益友,十分可貴!在他身上,我們可以學到非常多的知識,增長見識。我們在遭遇問題時他會給予我們一些幫助,不讓我們無所適從。

總之,交友,儘量交君子為友,即使我們篳路藍縷,也會在他們的幫助下立足於社會,獲得成就。交這樣的友,會讓我們受益匪淺。

二、理想

每個人都會有理想,而且理想大多也各不相同,並且都處於變化之中。這些理想,都代表著每個人心目中,至少是暫時的,追求的極佳狀態。

有的人想成為跨國公司的CEO,讓自己國家的經濟帶動世界經濟的發展;有的人想成為科學家,在高科技領域裡也有中國人的一席之地;有的人想當一名光榮的軍人,保護好我們偉大祖國的領海、領空、領土不受侵略······我想:我應當要為社會、為人民做出貢獻。

現在我們努力學習知識,就是為了將來可以建設自己的祖國,讓我們的國家

躋身為影響世界和平發展的大國行列,中國人民再不是當年的東亞病夫,正如當年毛主席所說: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了!

同時,我也把這定義為我生命的意義,這其實並不難,貢獻的首要不是大小,而是有沒有。我,則是儘量做出貢獻,讓自己的生命更有價值。

三、人生

人生是一個複雜而又艱辛的過程,人生的意義,不在於索取,而在於奉獻。 人生的價值如何體現?這取決於你的所作所為。我認為,我們今天所做的,都在影響著我們的人生。我想讓我們的人生變得有樂趣,有價值,就要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

首先要熱愛生活,善於發現其中的樂趣;其次要熱愛學習,熱愛思考;更要多助人為樂。

以上所述,看似容易,實則不然。如果從現在起你就這麼做了,而且堅持下去,那你一定會有所體會的。

無論如何,《論語》教我們的,肯定是有益的,希望大家可以用心去體會,獲得其中的真諦。

論語讀後感4

《侍坐》章是孔子“因材施教”的範例。 《論語》是記述孔子和學生們談志向的文章,記述富有文 採,雖是語錄體散文,卻有完整的組織結構,是典型的刻畫人物的一個好短篇。請劃分並概括出文章 的段落大意。 參考: 第一段(開頭??則何以哉)寫孔子向學生問志。 第二段(子路率爾??吾與點也)寫子路、冉有、公西華、曾皙分別述志以及孔子的態度。 第三段(三子者出??孰能為之大)寫孔子評志。 解析:首先孔子態度謙和,善於耐心啟發誘導創設輕鬆和諧談話氣氛;然後其學生分別講述自己 的志向;最後他肯定了大家的志向,但也指出不足之處,具有樸素的辯證思想。

重點理解

(1)在閱讀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語言說說文章表達的主旨是什麼? 參考:通過孔子和四個學生的談話,以“言志”為中心線索,寫出了學生們的志趣、性格,表述了孔子的思想、 態度。 解析:通過孔子和四個學生的談話,以“言志”為中心線索,寫出了學生們的志趣、性格,表述了孔子的思想、 態度。

(2)孔子為什麼要“哂”子路?對子路的“不讓”應如何理解? 參考:“夫子哂之”說明孔子對子路的發言有些不滿意,原因是由於子路的“不讓”。 解析:“哂”是“笑”或“譏笑”的意思。孔子對子路的發言不滿意,是因為“其言不讓”。所謂的“不讓” 可大致有兩個意思。即:說大話、不虛。從《論語》中的有關記載,我們可以看出子路為人耿直、坦率,直言 不諱。他的耿直坦率,有時弄得他所尊敬的老師都下不了臺。所以,孔子“哂”子路是沒有道理的,可能存有某 些偏見。對子路的評價應有實事求是的評價。

(3)孔子對學生志向的評論,表述了孔子的什麼思想? 參考:“為國以禮”是孔子的基本觀點,同時也可體會到儒家的政治“有為”的積極進取精神。 解析:對子路的談志,孔子表示不滿。孔子把“禮”作為治國理政的根本標準,儘管子路在孔門中是位有政治 才能的人物,但在孔子看來,不遵守禮義,即使有理政才能,也是不能治國的。而對冉有和公西華,孔子則予以 肯定,因為他們均禮讓為先。

(4)曾皙述志,展現了一幅他追求的什麼樣的社會圖景? 參考:展現了一幅他追求的禮治社會的圖景。 解析:曾皙想做教師對學生進行禮樂教育。在暮春跟學生一起,“澡身而浴德”,接著在舞雩臺上吹,思念蒼 生,歸途中再唱起歌,陶冶性情,從而培養青少年優美情操,高潔志趣。這是他追求的禮治社會的圖景。

(5)孔子對子路的評論,體現了孔子的怎樣的思想? 參考:體現了孔子重視道德修養。 解析:孔子肯定子路打算以禮治國,但批評子路說話態度不謙遜。可見其對道德修養、文明禮貌的要求嚴格。

論語讀後感5

《論語》是一部經典國學著作,眾所周知它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整理的,內容為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比較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思想:“仁、義、禮、智、信”。其核心思想為“仁”,他所提出的“仁”實際上是一種公益的思想,希望建設一個公益的社會。

對於《論語》的內容,我們在國中時就開始接觸了,至今過了六七年,但譬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經典語句我們依然隨時都可脫口而出,這說明經典就是容易深入人心,但當時尚且年少,對其內容頁大都一知半解,現在重新再細細品讀,便對其內涵又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論語》全書有很多章節,但我最喜歡“學而第一”章裡的內容。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則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一則主要是要同學們適應新環境,好好學習,培養君子風度,搞好團結,正體現了其“禮”的思想。這一則也被收錄在中學語文課本的《論語》十則裡,第一次學時,我並沒有真正讀懂它的意思,尤其是“朋”字,一直還以為是“朋友”的意思。這樣又證明了《論語》的又一則“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如果我沒有重新認真的去複習,又怎會知道這裡的“朋”不是朋友的.意思,而是指聚在一起學習的同學們呢?

還有一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一則我經常用來提醒自己,為人處世要常常自我反省,從而自我提升。這一則的意思是:曾子說:“我每天做三個方面的反思:替人設想做到忠實了嗎?與朋友交往做到誠信了嗎?老師傳授的學業複習好了嗎?說明了作為一個學生每天應該堅持的三省內容。如果這樣堅持自省,那為人必定越來越完美,我們不僅現在應該堅持,即使畢業後不再是學生了也應該繼續堅持。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而《論語》中最能體現“仁”的一則是“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意思是說人如果沒有仁義,還怎麼對待禮?人如果沒有仁義,還怎麼對待樂?說明了仁是禮樂的基礎。一個人如果要成為君子,即思想道德修養高的人,“仁”是最重要也是最基礎的,如果沒有“仁”,又怎會有其他的“義”、“禮”、“智”、“信”呢?換句話說就是沒有“仁”,就難以成為君子。

《論語》文化深深地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其所蘊含的豐富哲理時刻啟迪著我們的心靈,它告訴了我們如何為人處世,修身養性。願《論語》文化可以繼續傳播擴散,經久不衰;願社會充滿仁義道德;願孔子嚮往的“仁”(公益的社會)能早日實現。

論語讀後感6

歷史最能檢驗一個人,一部作品,一個國家的成就。中華千年文化,《論語》一書在長河之中洗盡鉛華,煥發光彩,深深紮根於中華兒女靈魂之中。孔子,鉅著的創作者更是在人們心中無法磨滅。文化的傳承者,開啟著被時光塵封的大門,向子子孫孫鋪展一條充滿哲理芳香的坦途。讀《論語》,是一種享受,在千年文化中穿梭,靜立碧水泮,獨坐澗亭溪,體會《論語》之中字字的精華,感受文中令人淵思寂慮的人生哲理。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最深處實乃做人,回首人生多少事,盡在茫茫一瞬間,人的核心便是為人也。孔子對於人生無疑是樂觀的,人生在世,每一階段都有自己應該懂得或者獲得的東西,人生應該是在不斷的前行中行進的。孔子一生活了七十二歲,經歷萬千坎坷,仍舊對人生保持著一個樂觀的態度,五十七年的經歷使他仁德兼備,學問淵博,成為冠絕一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恃寵不驕,兢兢業業。

北宋政治家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在論語中,“仁”是思想核心。一是“仁者愛人”;二是“克己復禮為仁”;三是“仁者人也”。在當今世界,也不見得有人對政治有這麼高的見解,以“仁”治國,國家可得以繁榮昌盛,欣欣向榮。一個成功的國家最需要的便是民心,而要得到民心便要“仁”。

在學習上,孔子強調,思而不學則罔,學而不思則殆。在學習中,人們樣樣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要麼只學不思,要麼只思不學。作為一個大學生,在學習中,要懂得自我反省,自我檢測,自我充實。而不是在宿舍渾渾噩噩,不思進取。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必須學會學習,一個善於學習的人,會抓住身邊的每一個學習的機會,向這些平凡卻有著獨特的優點的人學習,向別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分。大海之所以廣闊,是因為它能容納百川,而我們要學的精,就要學會學習身邊人的優點。

在孝道上,孔子主張: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孝,是中國文化中最悠久、最根本、最重要而且影響最為深遠的中華傳統美德,是個人修身之道。論語呼籲我們要遵崇孝道,敬愛父母。在現如今的社會,我們都有迫不得已的理由離家遠行,有的為了工作,有的為了學習,可是,我們始終要記得,在某個遠方,有一根線在牽扯著我們的心,那就是父母,是家。

不管它再遠,再舊,我們都要記得,百善孝為先,父母,永遠不能遠離。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們繼承和發揚,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才能不斷地進步。即使是在科技發達的現在,我們也不能忽視了《論語》對我們的重要性,要講孝道,重學習,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要將我們中華的美德傳承下去,做一個德才兼備的中華兒女。

論語讀後感7

《論語》這部書,教給我們很多為人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道理,這些辦法通過於丹的白語化,用許多淺顯的故事,而變得懂俗易懂,看起來很樸素的語言,但在原則中透著一些變通,更簡單的說:它告訴我們的是為人處世的原則。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有很多困惑,論語“為人處世”的三種態度給我們提供了正確方法,用你我的公正,用你我的率直,用你我的耿介,用你我的磊落,用我們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對一切。還有就是要懷著樂觀和積極的心態,把握好與人交往的分寸,讓自己快樂的心陽光般輻射著他人,讓身邊的人一樣快樂著。

于丹所談的“理想之道”,就是給我們一個淡定的起點,給我們一個儲備心靈快樂的資源。書中有一段對於理想與現實關係的分析,很是經典。神於天,聖於地。既有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協於現實世界很多的規則和障礙;又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個大地上進行自己行為的拓展,也如論語中所講,一個人:“心中有眼中就有”,一天充足的陽光、一杯熱氣騰騰的茶,這些表面看來或許毫無價值的東西,就是我為自己設定的關於理想的那個淡定的起點。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于丹在講論語時,談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確的標準,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偏闢、

友善柔、友便妄,損矣。為人正直,坦蕩剛正,頂天立地的朋友,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時候給你勇氣;他可以在你猶豫不前的時候給你一種果斷,這是一種好朋友;寬容的朋友,當我們不小心犯了過錯或者對他人造成傷害的時候,有時候過分的苛責還有一種批評,都不如寬容的力量來得恆久。更容易讓我們從內心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學識淵博的朋友,當你在這個社會上感到猶豫彷徨有所躊躇的時候,可以幫助自己做出選擇。偏闢、善柔、便妄三種壞朋友,我們在生活中可能會遇到需要理智判斷的時候,他卻先自盲目下定了結論,造成永遠無法挽回的後果。優柔寡斷的朋友往往會干擾了我們的思維,讓我們猶豫不決錯失良機。而那種不擇手段來謀取個人利益的小人,往往會讓你我付出慘痛的代價。交什麼樣的朋友,怎樣與朋友相處,考驗的是我們的眼光和智慧,《于丹論語心得》,不正是這樣一位正直、坦率、寬容的朋友嗎?

論語讀後感8

《論語》中還有另兩處相關的記載,我覺得更為重要。一處是: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顏淵)這裡的兄弟可以做“朋友”理解。我覺得,這一段語錄對我們自身提出了要求。友誼是需要雙方共同建立的,我們不能只要求對方符合自己的要求,還要使自己能群,能讓人接受。要做到這一點,恭敬有禮是基本的條件。此外,這段話還擴大了選擇朋友的範圍,提出了與人交往應有的氣度。我覺得子夏是相當有胸襟的。當一個人能夠自立於天地之間,視野已達到一定境界時,什麼人不能容我成為他的朋友?同樣,當一個人能夠自立於天地之間,視野已達到一定境界時,什麼人不能成為我的朋友?只要不超越道德底線,“四海之內皆兄弟”。這一點可以和另一處對讀:子夏之門人問交友于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子張)

所以我們必須在繼續孔子的思想道理的同時也要學會變通學會改進。就拿最簡單的一句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來說,或許在古代或是很久以前它是人們行事的一個準則,不管任何事都得像這句話所要表達的一樣。可是在當代這個社會中,這句話就不能這樣用,我們要根據不同場合來靈活的運用它。因為現代社會也流行這樣一句話“說謊不對,可是有時候善意的謊言卻遠遠勝過說實話”。

當然孔子的這句話在以前主要是運用於學習中,但是生活中的學習也是一種習得,這句話同樣適用,只要我們會用。還有像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孔子說:“父母的年紀,不可不知道並且經常記在心裡。一方面為他們的長壽而興奮,一方面又為他們的衰老而懼怕。”我覺得這句話前面說得很好,我們是應該記住父母的年齡和出生日期之類的,這樣我們才能在他們生日的時候不至於忘記而讓他們感到很難受,這也是我們作為子女盡孝的最好時機。可是後面的一則以喜,一則以俱,在我看來就沒那個必要。每個人都會經歷生與死,只不過是晚與早的問題而已。我們沒不必要為這種很自然的事情而擔憂,只要我們能夠讓父母的有生之年過得舒適健康就足夠了。

論語讀後感9

我有幸加入施維江名師工作坊,在工作坊的統一要求下,我讀了幾本課外書,其中《溫儒敏論語文教育》對我的影響較大。它是在我處在教學的彷徨期、枯竭期出現的,是我的語文教學的催化劑。

溫儒敏教授從課標課改、教材編寫、語文教學、研修文化、大學本義、文學生活諸多方面,為我們開啟一條通道,為我拓寬了語文的外延和內涵。我一直把語文當做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其實這樣還不夠,如果這樣的話,語文就越教越小了,走入一個死衚衕。我就感覺這幾年不敢教了,沒有十年前的勇氣,總愛縮手縮腳。學生對語文也不太感興趣,失去了語文生活性的樂趣。“站在生活的通道上”,讓語文教育教學回歸人性本位,讓學生在學習的基礎上感悟生活的“人情”,體驗人生的美好,人性的善良。

溫教授說:“教育,須以價值觀鑄魂。”這堅定了我的努力方向——興趣課堂——教師、學生、文字形成生命共同體。共同體課堂,師生、生生與文字進行有效對話,是從知識到生命的價值訴求。高度重視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習慣”“品位”“方法”和“能力”,讓語文教學成為培養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有效途徑,學生從語文教學中體驗真善美的東西。同時讓學生樂學語文,改變教學方法,完善自己。

當然,課本是我們教學的根,要用好這個根,然後再鼓勵學生拓展閱讀。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首先要用好教科書。因為教材是民族文化傳承最重要的載體,也體現國家的對公民培養的要求。一個老師連教材上的一篇篇課文都上不好,他能引導好學生的課外閱讀?恕我實在不能相信。想想看,教材上的文章多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且有教師參考用書的詳實分析,還有教學建議可以參考,更不說還可以通過網路借鑑學習,在這樣優越的條件下,都不願潛心鑽研的教師或者說沒有養成鑽研教學、研究學情,課文教不好,課堂“站不好”的教師,能在浩瀚的課外閱讀中讓學生愛上閱讀?我覺得有點荒謬。我覺得引領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對一個語文教師的要求更高。溫教授的這段話我亦頗有感觸:有些教師要求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那也太過苛刻,結果就是讓孩子害怕讀書。

不要搞那麼多“實際”,每次過節或者逛公園遊玩,都佈置學生作文,難怪學生現在那麼討厭作文呢。這是扼殺天性。的確。形式太多,桎梏太多,扼殺天性。課外閱讀要給學生自主選擇,但不是放任自流,必須有所指導。這就需要有相應的教學計劃,根據各個學段的教學目標,安排適當的課外閱讀,注意循序漸進,逐級增加閱讀量與閱讀難度,體現教學的梯度。

一點語無倫次的感受,讓我在模糊中明白:以課本為根,拓展閱讀;以興趣為葉,展現真善美。

論語讀後感10

認真讀完這一章又有了新的收穫,精神上和心靈上又接受了一次全新的洗禮,特別看到是第207頁裡,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的解讀時講到袁崇煥,頓時眼前一亮,立馬瞪大眼睛,這不是我剛好前幾天去看的瓊劇《浴血英雄》裡講到的袁崇煥的劇情嗎?當晚由於時間關係,十點多了孩子們吵著要睡覺了,就匆匆忙忙地回家沒看完結局,也知道是個悲劇,但是這個劇結合很多西洋樂器組成的樂團,效果非常好,只能含著遺憾歸去。第二天問仍留下來老師,他們說看到晚上十一點多,劇組還會去北京演出呢。今天看了解讀本章主旨是:善惡難辨。袁崇煥被這樣處死真是慘無人睹,看到了心裡一直很難受,久久不能舒緩,自己再上網細看經過。臨上邢場時,袁崇煥說到: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真是令人感動萬分!真是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為了大明不惜捨生取義,忍辱負重,含冤而死,偉大的無我忘我的境界,受盡侮辱,千刀萬剮的體膚之痛,還要親眼目睹萬人對他的唾罵,爭相搶購他的肉啖之以為榮......讀到這裡真是內心悲痛之極!袁崇煥實在是令得佩服得五體投地!試問世上還有誰能做到這樣?這不使我們每個人想到自己,無論發生什麼事覺得冤,也沒有他這個冤吧,覺得自己那個苦也沒有這個苦吧?覺得自己那個痛,也不會真的有他這種千刀萬剮的切膚之痛和精神心靈上的摧殘之痛吧?他能夠一個人如此地忍受、默默承受!何等壯烈地犧牲!對照我們自己的生活、工作,這就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強大的力量在激勵著我們。

任何人沒有自暴自棄或被人遺棄的理由,因為是你,所以精彩,因為是我,所以精彩,善待自己,這個世界方精彩。

當自己生活和工作中遇到不順時,記得”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恕。恕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生命狀態,原諒別人就可以解放自己,生活在嫉妒中受害最深的不是被嫉妒者,而恰恰是自己。因為放下,所以灑脫,因為放棄,所以自由。以所不欲,勿施於人。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別人,自己做不到不要要求老師,老師自己都做不到就不要要求學生。“君子衿而不爭,群而不黨。”君子莊重而不與別人爭奪,團結而不結黨營私。大人的世界是這樣,對於教育引導孩子的事情也是如此。最近我們班上有兩三個孩子總是會管不住嘴巴,同學之間總是互相比較,詆譭,告狀等,看到這兩句覺得如沐春風,我收穫了分享給孩子,一人看書,一班孩子受益。

論語讀後感11

想找出一本影響了中國的書並不難,從《詩經》到《易經》從《左傳》到《史記》都能如此說,但要找到一本能夠長遠地影響中國發展程序以及對中國人的精神品性有著千絲萬縷的滲透的書,恐怕也只有儒家的經典之作——《論語》。

孔子的至理名言,比不上老子的意味深長,比不上莊子的逍遙灑脫,卻是一劑樸素的靈丹妙藥,短短几句,往往就能使人受益一輩子。

論語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幾則,莫過於“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第一則說孔子想住九夷那蠻荒之地去,大家覺得奇怪,就去問他怎麼去住那麼落後的鬼地方呢?他卻答“君子住在那,又怎麼會閉塞落後呢?”此話又說到了兩個方面,一是君子不回在乎外界環境的好壞,畢竟自身內心的清淨重要於外界環境的清淨。二是人改變環境,還是環境改變人,有一則小故事說把胡蘿蔔放到開水裡,胡蘿蔔變軟了,把雞蛋放水裡,蛋清蛋黃都凝固了,把咖啡豆磨碎了放開水裡,水就成咖啡了,這足以說明三種對於外界環境的態度,是“窮忍著,富耐著,睡不著眯著。”直到被環境慢慢改變還是與環境對抗,亦或者是如咖啡豆一般的改變環境,孔子正是說,君子能到九夷去像咖啡豆一般的改變環境,那裡就不會閉塞落後了。

對於第二則,我有切身體會,以前,我有一個朋友是廣東番禺人,一次和他閒聊時,我突然憶起魯迅的《故事新編》中的一篇曾提到,禺是古代對一種猴子的稱呼,後來我查了詞典,也的確如此,而番(pān)字的另一音番(fān)有外國的意思,於是我故作神祕的問他是否知道番禺在古語中的意思,然後又拿出詞典,一邊笑著一邊查給他看,他的臉色便慢慢的難看起來,我卻自顧自的補充道“你們番禺人就都成外國猴子了……”話沒說完,他勃然大怒,扭頭就走。後來我也覺得是自己沒考慮他人的感受,沒做到“慎於言”,便向他道了歉。

至於第三則,我每到一個新的班級就會有這樣的感受,每一個看似不起眼的同學,都可能有自己的幾個獨門“絕技”有籃球猛將,堪稱喬丹第二,有數學天才,堪稱華羅庚再世,有科學愛好者,大有創造超越《相對論》的《絕對論》的雄心壯志……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想像大海一般的淵博,就得學會向身邊的人學習一點一滴的精華,如此的好學精神,才造就了孔子那樣的偉人。

小小的一本語錄體書籍,從治國,到為政,再到做人,無不有詳細的思想與感悟,宋朝的宰相趙普曾稱,他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現在我們普通人也能說,我們以一本《論語》治人生。

論語讀後感12

我喜愛這個世界上每一本有益的書籍,我同樣也領悟到,任何一本書,只有反覆的讀,啃淨了,吃透了,才算真正的取到其精髓。“吃”《論語》,就是這樣一個過程:從想吃,到咀嚼,再回味,馨香書氣,沁人心脾,實在幸福。

合上書,彷彿都可以聞到它溢位來的芹香,我陶醉在《論語》的一字一句之間。

初讀《論語》時,恰好五六年級的樣子,那時覺得《論語》只是白紙黑字的古文,著實無趣。再讀《論語》時,已是七年級,才覺得《論語》這本著作既樸實無華,又秀色可餐,雖然只是白紙黑字,隻言片語,卻勾勒出一個個美好畫面:“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雲年初壯志凌雲的氣宇不凡;“仁者不狀,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字字寸金的描摹出風度翩翩的君子氣概;“仁者愛人。”這簡潔而又精練的四個字,無時無刻不呼喚著人間真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又概括出為人處事的技巧以及老師們孜孜不倦的拳拳心語。這些樸素而睿智的言語,使我的心靈頓時乾淨明澈,《論語》同時也將我引進了一個欣欣向榮的世界,我明白了,要如何讓對待生活。

若在生活中,吃透《論語》,那《論語》就會使人心曠神怡,《侍坐》裡就敘述到:孔子“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呼舞霧,詠而歸。“是呀!能夠和同伴邊跳舞,一邊唱歌,輕輕鬆鬆,快快樂樂的回家去,才是一個人最幸福、最單純的理想啊!這種理想不同於他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但這種平凡的理想卻能充分體現出我們對省會的熱愛和嚮往。《論語》使我明白權利、地位都只是一瞬間的繁華,只有那悠閒的,愜意的過好每一天,才是真正的生活。

《論語》讓我更加完善了自己過好每一天的態度與方法,使我的心靈被滋潤的芳香馥郁。

在學習中,《論語》是我指路的照明燈。升入八年級後的我急於求成,忽略了對概念、定義的理解。這使我學的迷迷糊糊,各種教輔書上的學習方式更使我眼花繚亂。後來,我重新拾起了國中課本,仔細回味《論語》中的“溫故而知新“和”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兩句人生格言。格言中提倡的踏實,嚴謹的學習態度,規範了我的學習理念,使我受益匪淺。

品位《論語》,如同在苦澀的薄荷中嚼出絲絲清甜,這些先苦後甜讓我明白了做事一定不能違背順序,要腳踏實地的向前走,否則就會失敗。

《論語》的點點滴滴,雖然是由多個平凡的片語成的字字句句,卻造就了許多人不平凡的一生。我相信,它們也會在我們的生命裡開出一朵朵更燦爛而絢麗的花。

論語讀後感13

最近,我又拿起《論語》心得這本書,《論語》心得讀後感。記得《論語》心得幼兒園曾每人都發一本,讓我們拜讀,去好好體會書中的精華,我也曾粗粗去看了幾張,沒有好好的去思考。上次聽了金麗菊老師的《論語》的讀書報告後我就決定仔細地看看直於丹教授的《論語》心得,去體會一下孔子的儒家理論。首先想要說的是,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書。

每每去到書店,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關於教人們“怎樣做人、怎樣對待人生挫折、怎樣處事”的書籍比比皆是,而這些所謂的“心靈雞湯”迎合了當今複雜社會下處於“心靈衝撞”中的人們所需要的那種必要的理解和必要的心靈慰籍,而這些書籍中,我認為于丹教授關於您現在閱覽的是工作總結網-讀後感謝謝您的支援和鼓勵!《論語》的心得體會卻是最值得一看的,讀後感《《論語》心得讀後感》。

想起以前讀中學的時候,什麼《論語》《莊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奧的東西,雖然在添鴨式的教育中我背會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不在其位,不某其政”“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等朗朗上口的句子,可自問心裡對這些話的理解卻是膚淺和隨意的。或許,沒有于丹,我大腦中不會再想起《論語》,不會想到通過讀《論語》來指導自己的生活,也不會理解先人聖賢為什麼會說出“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那種推崇,當看了于丹教授的書後,我知道了孔夫子的偉大,也知道了過去自認為深奧的孔夫子的《論語》並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賢們說的話,穿越滄桑,傳到今天,仍然可以讓我受益匪淺、溫暖備至。于丹教授說:“《論語》告訴大家的,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所以,當這本書被我認認真真地看完後,心裡很為于丹教授把現代社會、現代人的生活通過《論語》完美結合後給予的精闢闡釋表示喝彩!

對於丹教授的《論語》心得,像我這等凡夫俗子來說,不會也不想做任何評論,對我來講,讀懂、讀透、悟到就可以了,所以,在這裡就姑且把讀到的一些我認為精彩的部分記錄下來和大家一同分享吧!或許,迷茫中的你我,會不經意從中得到一些啟示和幫助吧!

論語讀後感14

從咿呀學語到如今能提筆著文,寒窗苦讀九個春秋,接觸最多,感觸最深的也莫過於孔老夫子的《論語》了。

初讀《論語》是在國小,讀的只是縮略本並且是最簡單的現代漢語,但是卻覺得它樸實無華又富有內涵,只是隻言片語便勾畫出一個擁有仁愛的社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道出做人基本條件;“民無信不立”講出治國真諦;“匹夫不可奪志,三軍不可奪帥”醞釀壯志凌雲……這些樸素的文字洗滌了我幼小的心靈,使它明澈無瑕,引我走入文學殿堂,在裡面尋找我自己稚嫩的夢想……

再讀《論語》是在剛入國中,這次不再是囫圇吞棗,而是在老師的帶領之下細細品味那經典的十則。這時的我才知道它是一本高深莫測的書,每次品讀都會有些不同的收穫。

原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處世之道,孔聖人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為現在勾畫好了政治藍圖,或許只是由於人類思想覺悟不夠深,,社會不夠發達未能實現。這句話看了又看,讀了又讀,這才發現,其實人與人之間多些寬容,少些計較,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多為他人著想,還有什麼比這更美好呢?

在欣賞《論語》的時候,我慢慢咀嚼,細細品味,用它來規範我自己的行為和學習方法。品讀《論語》時,我明白大孝是我的本分。百行孝為先。孝是天經地義,人倫之本。木有根,水有源,源遠則流長,根深才葉茂。人也如此,若無父母,不必說自己的抱負是何,只怕連生命也不曾有過。

另外,《論語》在學習方面也給了我莫大的幫助。“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真是一語點醒夢中人。記得在初四上學期,我急於求成,為了在考試中的到高分數,拼命做練習冊,每天發揮“零點精神”。卻忽略了書上最基本的例題與定義,輔導書上的解題方法讓我眼花繚亂。後來的結果不言而喻,我在考試中慘敗,老師簡單的分析了試卷,總體一句話就是“基礎知識不牢固,書上內容不熟悉”……於是從那時起,我開始著重於複習書本上的基礎內容,成績漸漸上升,睡眠也足夠了,每天快樂的學習,也沒有最初的頭暈目眩之感了……

是《論語》讓我明白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待人處事之道;是《論語》讓我明白了孝親敬長是本分的道理;是《論語》讓我明白了“溫故知新”可為師的學習方法……

孔夫子的《論語》博大精深,我要不斷學習,不斷探索,細細品味,以他作為我自己的鏡子,不斷完善自己,將《論語》的精神付諸於行動,傳揚下去!

論語讀後感15

說到對《論語》的瞭解,只有在中學學習《論語》六則的時候有些初步的認識,真正對《論語》感興趣,那是女兒參加孔廟讀經班以後,為了鼓勵孩子學習,我也專門借了有關《論語》的書來看,不讀不知道,一度停不了。真的感覺到回味無窮,受益匪淺。像“父母在,不遠遊”、“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朽木不可雕也”這些人們常掛在嘴邊、耳熟能詳的話,以前我竟然不知出於《論語》。讀了《論語》這部書,我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還有他的儒家思想??中庸之道,為歷代君王所推崇。雖然他的有些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中國文化幾千年的東西,肯定有它的可取之處。

孔子講究孝道,“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等都能體現孔子的孝道思想。現在看來,身為人子,就應該對父母盡孝,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同時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世人也有不贍養父母、_老人的行為出現,這就連最基本的社會道德都已淪喪,就更談不上孝道了,只能作為反面教材,受到人們的譴責。

在治學方面,孔子談的就更多了。像“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這些回憶起來依舊朗朗上口的名句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就說我們周圍的人吧,就有籃球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精通數理化,有的又滿腦子詩詞歌賦;還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它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也可見治學是仁信的基礎,體現了學習的重要性,為我們今天如何求學指明瞭方向,提供了方法,是值得我們借鑑和發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