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鑑賞技巧(精選15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裡,大家對古詩都再熟悉不過了吧,古詩有固定的詩行,也會有固定的體式。其實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麼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古詩鑑賞技巧,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古詩鑑賞技巧(精選15篇)

古詩鑑賞技巧1

常說的意象、意境概念:

意象,就是詩中熔鑄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即詩歌中的具體的人、物、景等。意境,就是作者通過豐富的想象,將思想感情與作品的生活圖景融為一體而形成的藝術境界。這是詩人的主觀感受、感情以及對生活的理解、認識和客觀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徵以及內在的意蘊的融合統一。“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飄渺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蘇軾的《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詞中“缺月”、“疏桐”、“幽人”、“孤鴻”、“寒枝”等就是意象。這些意象與“獨”、“縹緲”、“恨”、“寂寞”、“冷”等詞的感情色彩和“揀盡寒枝不肯棲”這個具有象徵意味的詩句結合起來構成了孤獨、淒涼的氣氛,但詩人的心念卻非常堅定,表達的是作者孤高自賞,不願與世俗同流的生活態度,這就是意境。

揣摩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迷戀、憂愁、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閒適、歡樂、仰慕、激憤、堅守節操、憂國憂民、蔑視權貴、懷才不遇、壯志難酬、歸隱田園、惜春悲秋、羈旅愁思、思鄉念親(友)、憶友懷舊、別恨離愁、相知相思、兒女情長、堅貞愛情、懷古傷今、借古諷今、憤世嫉俗、登高覽勝、寄情山水、熱愛自然等。

1、憂國傷時

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過華清宮》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反映離亂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白居易《賣炭翁》

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擔憂如:杜甫《登樓》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這是一首感時撫事的詩。作者寫登樓望見無邊春色,想到萬方多難,浮雲變幻,不免傷心感喟。進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極星座一樣,不可動搖,即使吐蕃入侵,也難改變人們的正統觀念。最後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諸葛亮輔佐朝廷的抱負,大有澄清天下的氣概。全詩即景抒情。

 2、建功報國

建功立業的渴望。如:曹操《龜雖壽》、陸游《書憤》

保家衛國的決心如:王昌齡《從軍行》

報國無門的悲傷如: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醜奴兒o少年不識愁滋味》

山河淪喪的痛苦如:陸游《示兒》、文天祥《過零丁洋》

年華消逝,壯志難酬的悲嘆如:蘇軾《水調歌頭o赤壁懷古》

揭露統治者窮兵黷武如:杜甫《兵車行》

理想不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3、思鄉懷人

羈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溫庭筠《商山早行》

思親念友如: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蘇軾《江城子o十年生死兩茫茫》

邊關思鄉如:范仲淹《漁家傲o塞下秋來風景異》

閨中懷人如:王昌齡《閨怨》、歐陽修《踏莎行o候館梅殘,溪橋柳細》、李白《樂府》(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4、生活雜感

寄情山水、田園的悠閒如:王維《山居秋暝》、孟浩然《過故人莊》

昔勝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揚州慢》、劉禹錫《烏衣巷》

借古諷今的情懷如: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

青春易逝的傷感如:李清照《如夢令o昨夜雨疏風驟》

仕途失意的苦悶如:白居易《琵琶行》、蘇軾《水調歌頭o明月幾時有》

告慰平生的喜悅如:杜甫《春夜喜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辛棄疾《西江月o明月別枝驚鵲》

5、長亭送別

依依不捨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鈴》、王維《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別》

情深意長的勉勵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坦陳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古詩鑑賞技巧2

古詩鑑賞是大學聯考試卷中屬於最高階(E級)能力的考查題,因而有著較強的區分度。特別是近3年來,古詩鑑賞由過去的客觀題變為主觀題,要求考生根據自己的知識結構和對有關古詩的理解,運用自己的語言,鑑賞古詩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古詩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這就更增加了答題的難度。為了幫同學們突破這一難點,以下介紹古詩鑑賞的解題要領。

一、解讀詩句,整體感知,把握“六要素”

鑑賞古詩的基礎是要具備有關古詩的知識結構,比如通過多讀古詩,全面把握古詩的特點,瞭解古詩的體例、古詩的一般表達技巧和古詩的常見語言風格;鑑賞一首古詩的前提是讀懂這首詩歌,即能準確解釋詩句、整體感知詩的“六要素”——“何景”、“何物”“何人”“何事”、“何情”“何理”。

1、從標題、體例人手,參悟詩歌的內容大意。

詩歌的標題往往明示著詩歌的主要內容。如“送元二使安西”,交待了送別的物件、朋友的重任、到達的地點,這是在送別友人;“登高”,交待了這首詩是寫作者登到高處的所見所想;“京口北固亭懷古”,交待了作者登臨的地點,內容是懷古傷己;“徵人怨”,明示了這首詩寫的是戍邊將士的怨恨……總之,詩歌的標題是全詩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少同學解題時往往忽視了標題,這就會影響到對詩歌整體內容甚至情感基調的把握。

古代詩歌撞語言形式可分為古體許、近體詩、詞、散曲等;技內容可分為抒懷詩、送別詩、邊塞詩、愛情詩、節令詩、諷喻詩、旅遊詩、詠史待、詠物詩、軍旅詩等。根據詩的體例,我們可以把握詩歌思想內容和表達技巧上的一些規律(詩的體例大都在標題中有所顯示)。如詠史(懷古)詩,大都從眼前景物寫起,懷古而傷今,懷人而傷己,借古而諷今。從而抒發物是人非、光陰易逝、今非昔比、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等感情;如送別請,大都藉助景物渲染,抒發離愁別緒;再如邊塞詩,其共同特點是創設蒼涼、曠遠、悽清之意境,或寫邊塞風情,或述徵人之怨,或訴思鄉之苦;田園詩以清新自然幽雅見長;詠物詩則以託物言志明理為要。可見掌握古詩的·體例“對於解讀詩歌至關重要。

2、從詩歌作者人手,知人論世,把握詩歌的廣義語境。

這是同學們容易忽視的一個環節。詩歌作者所處的時代,作者的身世、境遇、抱負、人生觀,往往決定了詩作的思想感情。屈原憤世疾俗,陶潛厭惡官場,杜甫憂國憂民,李煜感時傷世“…他們的詩歌裡都打上了鮮明的時代烙印,彰顯出鮮明的思想特徵。另者,詩人們都有著各自不同的審美習慣和審美情趣,其詩作都有各自不同的語言風格和創作原則。同是浪漫主義詩人。屈原常以香花芳草寒託物言志,以表達自己的高風亮節;李白則以名山大川來扦懷述志,以張揚自己孤傲不馴的思想個性和清新飄逸的語言風格。同是田園詩作,陶潛的質樸自然,樂中蘊含不滿;王維的許中有畫,清新富含哲理。同是豪放派詩人,蘇軾的詞氣勢磅礴,雖感壯志未酬但不乏樂觀曠達;稼軒的詞沉鬱頓挫,雖述報國大志但常帶幾多酸楚……解讀詩歌時,同學們務必關注自己所熟悉的作者,進而把握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作者的語言風格和常用創作手法,以利於儘快準確地分析詩歌。

3、從串連意象人手,體味詩的意境。

詩是意象的表現,是形象的藝術。詩人的主觀情思靠形象來表現。沒有意象,就不成其為詩。意象是意與象的融合,是生活的外在景象與詩人內心情思的統一。真正懂詩的人,會把作者詩句中只透露一星半點的東西拿到自己心中去發展。把一個個意象(詩的元件)有機地組合起來,從而形成一幅完整的畫面,這是解讀詩歌的關鍵。古詩中,詩人常常賦予一些意象以相對穩定的感情色彩,也就是說,人們往往有著相近的審美情趣。比如:

菊花一高雅 蓮花一高潔 楊柳一惜別

月光一思念 落葉一失意 春風一得意

浮雲一飄零 落日一惆悵 冬雪一冷峻

秋雨一憂愁 鴻雁一思遠 流水一嘆婉

大漠一蒼涼 曠野一悽清 落花一感傷

美酒一壯行 紅豆一相思 竹林一閒趣

孤燈一孤苦 秋蟲一淒涼 故固一鄉愁

歸燕一溫情 枯藤一蕭瑟 古琴一知音

掌握一些意象的寓意,有利於組接畫面,從而形成對全詩整幅畫面的感知,進而瞭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4、藉助註釋、注音,掃除解讀障礙。

面對詩歌鑑賞題,同學們最易忽視的是題面上關於詩歌的註釋、注音。不可小視這些註釋、注音,它們有的交待該詩的寫作背景,有的交待了相關的古代文化常識,有的因破音異讀顯示出有關字的特定含義。而所設題目,往往與這

些註釋、注音息息相關。因此,我們要把註釋、注音當作解題的柺杖。

二、展開聯想想像,進入詩境,引發共鳴

如果說解讀詩句、串蓮意象、組合畫面、整體感知內容是鑑賞詩歌的第一階段,那麼,聯想想像、點染情思、設身處地、引發與作者情感的共鳴,則是鑑賞的第二階段。下面介紹一下“五字入境法”——泡、找、猜、補、進。由於詩歌是濃縮了的生活,所以我們要“泡”——放大、還原生活的真實圖景;由於詩歌構思的奇特、立意的新奇,所以我們要“找”——找準作者的主觀情意,特別是那些深邃的思想、豐富的哲理;由於詩歌具有豐富的想象空間,所以我們要“猜”—— 展開想象的翅膀,猜出詩歌為我們留下的無限的二次創作空間;由於詩歌語言的含蓄跳躍,所以我們要“補”——填補省略的語意;由於詩歌具有深邃的意境,可謂曲徑通幽,所以我們要“進”——設身處地,身臨其境。

詩是抒情的藝術。詩的鑑賞,首先是理智引導下的感情的投入,是一個由感受到感動的過程,不能感情地對待詩歌,不能愛作者所愛,恨作者所恨,憂作者所憂,悲作者所悲,就不能真正進入鑑賞階段。投入感情,其前提是深味作者的感情。統覽一下古詩,我們會發現,作者的感情基調不外乎以下型別:惜別、思鄉、惆悵、感傷、哀愁、孤獨、達觀、閒適、恬淡、喜悅、睹物恩人、遭貶孤憤、憂閏憂民、懷才不遇、壯志末酬、憤世疾俗等等。同學們只要善於調動自己的文學積澱和生活積累,準確捕捉詩歌的情感基調,動情地入“境”,進而與作者的情感發生共鳴,將不是難事。

三、從語言表達入手,運用術語,虛實並舉,品評藝術價值

1、要明確詩歌的表達方式。其一,它以描寫為主,變換角度,注重渲染。

詩歌注重繪景,繪景多變換角度。例如,“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揚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首詩開頭一句寫出了極目遠眺之大景觀,自下而上、由近及遠,描寫了黃河的壯闊景象,黃河西來,奔走於西北高原之上,從天邊“白雲間”流來。“遠上”二字,變換了寫景的角度,使畫面呈現出動感。第二句注重烘托,將“一片孤城”置於“黃河”、“白雲”和“萬仞高山”的大背景下,更顯其孤單、渺小。整個畫面給人以蒼涼、悲壯、雄渾、開闊之感。其二,它以抒情為要,或直接或間接,旨在情景交融。作者或寓情於景,或即景抒情,或直抒胸臆。其三,它以敘述插入,注重“典型情節”,塑造鮮活形象。不僅僅敘事詩要運用敘述的表達方式,就是一些抒情詩也常會插入一些敘述性的“情節”,以形成敘述和描寫的完美結合。我們學過的《雨霖鈴·寒蟬悽切> 就是一個很好的刨子,它以時間推移為序,敘述了與情人分別時難以割捨的過程。再如“松下向童子,言師採藥去”、“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等詩句,都運用了敘述和描寫相結合的手法,創造出典型的生活細節。其四,以議論明旨,雙關含蓄,滲透著深刻的哲理。

2、把握詩歌的表現手法。鑑賞古詩,要把古詩的一般表現手法(或叫表達技巧、藝術手法)諳熟於心。

常用手法有:情景交融法、象徵手法,襯托手法、對比手法、託物言志、鋪墊映襯、抑揚、用典、小中見大、虛實相生、變換角度等。其中虛實相生是常用之法,在詩歌中,寫景為“實”,抒情為“虛”;現實情境為“實”,想像情境為“虛”。如王之煥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人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裡是由實見虛,把景物和心胸揉為一體,透射出作者的抱負、氣度和詩的哲理。再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前一個“巴山夜雨”,是寫此時此地的;後一個“巴山夜雨”,跳到了想像中的未來——夫妻團聚後的彼時彼地。詩歌先實後虛,虛實相濟,給我們提供想像的無限時空,箇中奧妙溢於言表。

3、咬文嚼宇,注意修辭,品析詩歌的語言魅力和風格。

“詩家以煉字為主……句中有眼,則字字軒豁呈露矣。”(清·李調元《賦話》)因此,評論詩歌要注意品析關鍵字詞,遵循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鑑賞規律。特別要抓住“詩眼”,即一句詩中的最傳神的一個字,或者一首詩中最能概括全詩要義的一個字,抓住了這個字,就等於掌握瞭解讀全詩的金鑰匙。比如“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輕舟已過萬重山”的“輕”字,“獨釣寒江雪”的“獨”字等等,往往以一字傳神,映出全詩的神韻。再者,還要關注詩歌的修辭,準確識別詩句的對仗、擬人、比喻、誇張、對比等修辭效果。詩歌的語言富有形象性、動作性、色彩性、音樂性和多感性。鑑賞時。要關注語言鮮活的形象美,要關注畫面的動感,要注意語言鮮明的色彩(如青山、碧水、黃鸝、白鷺、紅日、黃花等),要注意詩句抑揚頓挫的音樂美。不同詩人有著不同的語言風格,同學們應該熟悉的風格有:沉鬱頓挫、清新飄逸,冷峻、豪放、婉約、雄奇、風趣……答題時,可與有關作家“對號入座”,可結合具體語言和意境,識別其語言風格。

4、運用術語,“虛實並舉”,切中問題要點。

解答詩歌鑑賞題,應切中問題要點,明確答題指向,落實到具體字詞,運用專業術語,做到“虛實並舉”,最忌“打擦邊球”、“帽下無人”、空話一大串等毛病。請看下面詩歌鑑賞題。

夜雪

白居易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①簡析本詩運用的最主要的表現手法,說說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描寫一場夜雪的景色的。

②請分析“時聞折竹聲”一句詩的意蘊。

第①題的要點是兩個,一是要答“表現手法”,二是要答寫景角度。最主要的手法應是側面烘托。以“衾枕冷”,烘托雪夜之寒;以“窗戶明”烘托出大雷已鋪天蓋地,到處是銀白的世界;以“折竹聲”,烘托大雪之厚重,以雪夜奇寒烘托出作者心情之孤寒。這樣回答,才能做到“虛實並舉”,即既要有術語、套話,又要落實到具體詩句。回答本詩“寫景的角度”,就要清楚知曉“角度”這一術語的內涵。這是從觸覺、視角、聽覺幾個角度來描寫夜雪的。第②題要求賞析 “意蘊”,“時聞折竹聲”一句包含哪些意蘊呢,若能結合全詩,展開想像,設身處地,發散思維,不難看出,“折竹聲於”“夜深”而“時聞”,至少有三層含義。其一,“折竹”,極言雪之大之重,因雪壓斷了竹竿:其二,襯出夜之靜。此為以聲襯靜;其三,詩人徹夜未眠,不然,何以“時聞”?為何不眠?不僅因“衾枕冷”,同時也透露出作者獨居(謫居江洲)異地的孤苦難耐的心情。

總之,答題時要學會開掘,學會發散,要言不煩,因題布點,點點落實。

古詩鑑賞技巧3

一、檢測語言

易:解說語言的表層含義

08【北京卷】12、讀下面這首詩,完成①-③題。(10分)

酬王處士九日見懷之作 顧炎武①

是日驚秋老,相望各一涯。離懷銷濁酒,愁眼見黃花。

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鬢華。多蒙千里訊,逐客已無家。

[注]顧炎武:明清之際著名學者、詩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權貴鬥爭,清兵南下,參加人民抗清起義。入清後,多次拒絕清廷徵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勢,志存恢復。

①下列對詩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是日驚秋老:是無情的日月送來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驚。

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遙相矚望

C、離懷銷濁酒:離別的情懷只能借濁酒來排遣。

D、逐客已無家:亡國之人,已無家可言。 【答案】A

②“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鬢華”中的“肝膽”和“閱”在這裡各是什麼意思?這兩句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4分)

【答案】肝膽:指自己的愛國之志,或對於故國的赤膽忠心。閱:見證。表現了作者雖已衰老,且明知復國無望,仍然矢志不渝、堅持到底的決心。(意思接近即可)

③一般認為顧炎武的詩風接近杜甫,請指出顧炎武這首詩的風格特徵,並簡要分析。(4分)

【答案】(1)風格特徵:沉鬱悲愴或深沉凝重。(2)簡要分析:這首詩把深沉的愛國情懷與自己的人生遭際、眼前的具體情境緊密結合在一起,融鑄為凝練精純的詩句,形成了沉鬱、凝重的風格。(意思接近即可)

07【天津卷】16. 閱讀下面的詩,回答問題。(5分)

黃氏延綠軒 [明]高啟

蔥蔥溪樹暗,靡靡江蕪[注]溼。雨過曉開簾,一時放春入。

[注]蕪,叢生的草。

(1)“蔥蔥”、“靡靡”兩個疊音詞有什麼作用?

(2)“一時放春入”表現了怎樣的情景?

【答案】(1)寫出春雨後水邊草木之貌;富有韻律感,增強表達效果。

(2)表現了春光濃重,撲面而來,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

難:分析語言的深層含義

1.煉字型

一般提問:這首詩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字?為什麼?

變式提問: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裡?

答題步驟:1、指出該字 2、解釋該字含義(表層、深層)

3、描述該字所在詩句的景象 4、揭示作者傳達的深層情感

5、評價表達效果(突出了……作用)

答題套路:某字在詩中的意思是( ),生動形象地寫出了( )的情景,淋漓盡致地

表達了作者( )的情感。

春夜別友人 陳子昂

銀燭吐青煙,金樽對綺筵。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

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悠悠洛陽道,此會在何年。

簡要分析“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一聯中“隱”“沒”兩字的表達效果。

【答案】“隱”字在詩中是“隱沒(於)”之意,寫出高高的樹陰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沒”字在詩中是“淹沒(於)”之意,寫出了銀河淹沒在破曉的曙光中,襯托出時光催人離別,難捨難分的心緒。

07【全國卷2】12、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8分)

新晴野望 王維

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農月無閒人,傾家事南畝。

[注]塵垢:塵埃。

(1)第三聯上下兩句中最精煉傳神的分別是哪一個字?請簡要分析。

【答案】分別是“明”和“出”,充分顯示出雨後的“新晴”,詩人極目“野望”所見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漲,在陽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時更加明亮奪目;雨水沖洗後的群山,在太陽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層次。

(2)尾聯描寫了一幅什麼樣的圖景?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答案】尾聯寫了農忙時節,農人全家在農田裡忙於耕作的景象。作者這樣寫的好處是:再一次突出表現“新晴”這一詩題,因為“新晴”,才能看到農人們“傾家事南畝”的景象。給前面所繪的一幅靜態畫面平添無限生機,使整幅畫面活了起來。

2.一詞領全詩型

一般提問: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麼?

答題步驟:1、該詞對錶達感情、突出主旨的作用(內容上)2、該詞在結構上、表達效

果上的作用(形式上)。

山行即事 宋王 質

浮雲在空碧,來往議陰晴。荷雨灑衣溼,蘋風吹袖清。

鵲聲喧日出,鷗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語,喚醒三日酲。

[注]①蘋:一種水草。②酲:Chéng,酒後神志不清,詩中指精神不振的樣子。③鷗性:海鷗,性喜在海上隨潮迎浪,上下飛翔。狎(xiá):戲耍,玩弄。

首聯的“議”字是全詩的關鍵,為什麼?

【答案】(1)“議”字用了擬人的手法,這兩句是說,天空的雲塊來來往往,忽聚忽散,彷彿在討論要不要下雨,筆法輕快,表達了詩人喜悅的心情(2);在結構上,“議”字統領了頷連和頸聯,頷聯寫“陰”,頸聯寫“晴” 。

08【全國卷Ⅱ】12.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8分)

春日即事 李彌遜①

小雨絲絲欲網春,落花狼藉近黃昏。車塵不到張羅地②,宿鳥聲中自掩門。

[注]①李彌遜(1085-1153),字似之,吳縣(今屬江蘇省蘇州市)人,歷任中書舍人、戶部侍郎等職。因竭力反對秦檜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職。②張羅地:指門可羅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請對首句中的“網”字進行賞析。

(2)這首詩表現作者什麼樣的情緒?請進行簡要分析。

【答案】 (1)作者由絲絲小雨想到用絲織成的網;再由絲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網住,即留住春天。這個想象、比喻非常生動、新奇。 (2)表現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後的寂寞和感嘆世態炎涼的情緒。詩的一、二句寫了暮春黃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從這些淒涼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後的寂寞愁緒。三、四句寫詩人家門前幾可羅雀,他只得在歸鳥的鳴叫聲中,關上了自己的家門,從中可以看出詩人對世態炎涼的感嘆。

3.分析語言特色

一般提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變式提問: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答題步驟:1、點明語言特色(明確,簡練)2、結合相關詩句分析(具體)3、分析表

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具體)

答題套路:這首詩的語言特點是( ),如( ),這種風格很好地表達了作者( )的情感。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做釣鉤。多病所需唯藥物,微軀此外更何求?

這首詩的語言有什麼特點,試作簡要分析。

【答案】這首詩語言風格自然清新(1)如“堂上燕”、“水中鷗”,意象淺近,;“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做釣鉤”,口語化,自然質樸。(2)作者飽經離鄉背井的苦楚、備嘗顛沛流離後終於獲得了一個暫時安居的棲身之所,這種風格很好地表達了作者此時的閒適心境。

小結:檢測語言——解說表層含義:字面意義①

表現景象②

分析深層含義:表達情感③

突出主旨④

評價形式作用:表達效果⑤

答題時依序答出,避免遺漏;依據詩作具體情況適當減少專案,不牽強附會,強加於“詩”。

練習:

1、途徑秦始皇墓 許渾

龍盤虎踞樹層層,勢入浮雲亦是崩。一種青山秋草裡,路人唯拜漢文陵。

前兩句寫作者途經秦陵的所見所感,“崩”的含義是?(答:一是指始皇和秦帝國的滅亡,一指秦始皇在人們心目中形象的崩塌)

2、甘草子 柳永

秋暮,亂灑衰荷,顆顆珍珠雨。雨過月華生,冷徹鴛鴦浦。 池上憑欄愁無侶,奈此個、單棲情緒﹗卻傍金籠共鸚鵡,念粉郎言語。

請賞析“亂灑衰荷”中的“亂”字的妙處。(答:一是寫出雨跳珠亂濺的視覺景象和雨灑衰荷發出的凌亂聲響,一是表現出憑欄凝佇、寂寞無聊的女主人公心緒之亂)

3、釣魚灣 儲光羲

垂釣綠灣春,春深杏花亂。潭清疑水淺,荷動知魚散。日暮待情人,維舟綠楊岸。

“垂釣綠灣春,春深杏花亂”中哪個字錘鍊的好,請簡要賞析。(答:“亂”字。一是寫出杏花紛繁茂盛、紛紛凋零的景象,一是表現等待情人的主人公忐忑不安的紛亂心緒)

4、宮詞 武衍

梨花風動玉闌香,春色沉沉鎖建章(指宮殿)。唯有落紅官不禁,儘教飛舞出宮牆。

第二句的詩眼是哪個字?為什麼?(答:“鎖”字。一是寫出滿庭春色被閉鎖在宮廷高牆之內的景象,一是表現宮女被鎖宮中以及宮女的青春年華被鎖在重門之內,白白消逝)

5、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遙聞精舍(指寺廟)鍾,泊舟微徑度深鬆。青山霽後雲猶在,畫出西南四五峰。

請賞析“畫出西南四五峰”中的“畫”字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答:一是寫出山峰從雲霧中顯露出來的景象,一是用擬人手法,賦予雲以生命“畫出”,生動表現出山峰的美妙如畫,一是表現觀者——詩人的驚奇與喜悅之情)

6、送李端 盧綸

故關衰草遍,離別自堪悲。路出塞雲外,人歸暮雪時。少孤為客早,多難識君遲。掩泣空相向,風塵何所期。

這首詩以“悲”字貫穿全篇。試結合這一特點鑑賞一下詩的語言特色。

7、雨過山村 王建

雨裡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婦姑相喚浴蠶去,閒著中庭梔子花。

田家少閒月,仲春時節正是農家繁忙之時,婦姑相喚,冒雨浴蠶,可詩作結尾詩人卻收筆於“閒著中庭梔子花”。請對“閒”字簡要賞析。(答:是以“閒”襯忙,從側面表現無人能閒,唯有花閒。)

二、檢測意象

易:確認意象的特點

06【浙江卷】16.閱讀下面一首元曲,然後回答問題。(6分)

[正官]叨叨令 無名氏

溪邊小徑舟橫渡,門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斷紅塵路,白雲滿地無尋處。說與你尋不得也麼哥,尋不得也麼哥,卻原來儂①家鸚鵡洲②邊住。

[注]①儂:我 ②鸚鵡洲:此處為“漁父居處”的代稱。

(1)本曲前四句運用豐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麗的自然圖景,其 意象體現出溫潤柔美的特徵,而 意象則給人以飄逸渺遠的感受。(2分)

(2)請結合全曲簡要分析“卻原來儂家鸚鵡洲邊住”所蘊含的思想情感。(4分)

[答案](1)流水 白雲 (2)①點明漁父(隱士)居住的環境是與世隔絕、遠離紅塵的“世外桃源”,表現其對所處環境的喜愛、自豪之情;②寫出漁父(隱士)超然塵世的情懷和隱逸的情趣。

08【廣東卷】10、閱讀下面的詩歌,然後回答問題。(7分)

木芙蓉 呂本中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後霜前著意紅。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應似客心酸。

猶勝無言舊桃李,一生開落任東風。 更憑青女①留連得,未作愁紅怨綠看。

[注]①青女:傳說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這兩首詩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麼自然屬性?都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2分)

⑵兩首詩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麼不同?(5分)

【答案】(1)描述了木芙蓉開花的自然屬性。運用了擬人手法。(2)呂詩著重描寫的是逍遙閒適,任由風吹雨打的形象;範詩寫的木芙蓉孤苦、心酸,處境淒涼,但作者並沒有把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閒適之士的豪邁與大度的形象,後者是在悽苦孤獨的環境中的樂觀者形象。難:分析意象的寓意(分析意境型)

一般提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變式提問: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

答題步驟:1、描繪詩中的畫面2、概括氛圍特點(準確)3、分析思想感情(具體)

答題套路:這首詩描繪了一幅( )的畫面,營造了一種( )的氛圍,從而表達了

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涼州詞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首詩的意境:

【答案】詩前兩句描繪了一幅塞外遼遠闊大、雄奇險峻的畫面(襯托出邊塞“孤城”之小),營造了一種雄闊、蒼涼的氛圍,表現了盛唐詩人廣闊的胸襟。

07【浙江卷】16.閱讀下面三篇作品,然後回答問題。(6分)

烏衣巷 (唐)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人月圓 (金)吳激①

南朝千古傷心事,猶唱後庭花。舊時王謝,堂前燕子,飛向誰家? 恍然一夢,仙肌勝雪,宮髻堆鴉。江州司馬,青衫淚溼,同是天涯。

[中呂]山坡羊燕子 (元)趙善慶

來時春社,去時秋社②,年年來去搬寒熱。語喃喃,忙劫劫③,春風堂上尋王謝,巷陌烏衣夕照斜。興,多見些;亡,都盡說。

[注]①北宋亡後,吳激被迫仕金。在一農宴喜上.偶遇流落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⑦春社、秋社:古時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分別稱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樣子。

(1)這三篇作品均通過 的意象,表達了深沉的 之感。(2分)

(2)請簡要賞析這三篇作品的表現手法及語言特色。(4分)

【答案】(1)燕子 興亡 (2) ①劉詩今昔對照,寓情於景,含蓄深沉,體現了詠史詩的特色。②吳詞剪裁唐人詩句抒亡國隱痛,溫婉悲涼,凸顯婉約詞的正宗風韻。③趙曲以議論作結,點破興亡,明快直露,有濃郁的散曲風味。

08【江蘇卷】10.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登金陵鳳凰臺 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別概括這首詩頷聯和頸聯的內容,並說說其中寄寓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慨。(4分)

(2)“總為浮雲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種修辭手法?尾聯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1)頷聯寫六朝古都的歷史遺蹟,頸聯寫金陵美麗的自然風物;寄寓人事滄桑、自然永恆以及六朝興廢的感慨。(2)比喻。①憂君王為奸邪所矇蔽,憂奸邪為非作歹;②憂賢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憂國憂君憂民。

三、檢測內容和情感

易:檢測層次內容

一般提問:這首詩寫了幾個層次?請簡要分析。

答題步驟:1、指出具體是幾個層次2、分別解析層次內容

07【江蘇卷】12.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8分)

鷓鴣天送 人 辛棄疾

唱徹《陽關》淚未乾,功名餘事且加餐。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雲埋一半山。

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

(1)“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雲埋一半山”蘊含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運用了哪種表現手法?

【答案】翹首遠望,依依不捨的惜別之情;路途艱難,祝福平安的關切之情;山高水長,前程迷茫的鬱悶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於景。

(2)這首詞以“送人”為題, 下片寫出了哪兩層新意?

【答案】不應把離別(相聚)視為人間唯一悲痛(歡樂)的事。人世間的風波遠比路途風波險惡得多。

08【四川卷】12.閱讀下面這首元散曲,然後回答問題。(8分)

[雙調]雁兒落帶過得勝令 吳西逸①

春花聞杜鵑,秋月看歸雁。人情薄似雲,風景疾如箭。留下買花錢,趲入種桑園②。

茅苫三間廈③,秧肥數頃田。床邊,放一冊冷淡淵明傳;窗前,鈔幾聯清新杜甫篇。

[注]①吳西逸:生平不詳,曾當過小官,終看破紅塵歸隱。此曲為歸隱前後所作。②趲:趕快。③苫:用草覆蓋。

(1)從歸隱角度看,這首元散曲寫了幾個層次?請簡要分析。

【答案】(4分)寫了兩個層次。前四句為第一層次,主要寫嚮往歸隱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先陰如箭之嘆,由鳥啼雁歸生出人情淡薄之慨。後幾句為第二層次,主要寫嚮往中的隱居生活。其中又分為兩層,“留下”句至“秧肥”句為第一層,寫歸隱後的物質生活:“床邊”之後的幾句為第二層,寫歸隱後的精神生活。

(2)這首元散曲主要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試作賞析。

【答案】(4分)①對偶,如“秋月”句對“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將“人情”比作“雲”,“風景”比為“箭”等;③誇張,將“風景”比為“箭”的同時又兼用了誇張的方法。難:檢測中心意思(分析全詩情感)

一般提問:這首詩體現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變式提問:有人這樣認為,有人那樣認為,你覺得呢?請說出理由。

答題步驟:1、表述自己的觀點(明確)2、用原詩句證明此觀點(具體)

答題套路:我認為( ),原因是( )(從原詩中找到理由並分條陳述)

07【福建卷】9.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6分)

武夷山中 (宋)謝枋得①

十年②無夢得還家,獨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 幾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謝枋得:宋末信州(今屬江西)人,曾力抗元軍,兵敗後隱居福建。後被脅迫至燕京,絕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詩人抗元失敗,棄家入山。次年妻兒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詩時將近十年。

(1)這首詩體現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1)表達了破國亡家的痛苦之情,(並借梅花的意象)表現了詩人孤傲步裙、堅貞自勵的情懷。

08【全國卷Ⅰ】12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8分)

江間作四首(其三) 潘大臨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隱龍宮。形勝三分國,波流萬世功。

沙明拳宿鷺③,天闊退飛鴻。最羨漁竿客,歸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臨(約1057~1106):字邠老,黃州(今湖北黃岡)人,善詩文。曾隨蘇軾同遊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鷺:指白鷺睡眠時一腿蜷縮的樣子。

(1)第三聯兩句中各有一個字用得十分傳神,請找出來,並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2)從全詩看,作者嚮往一種什麼樣的生活?請簡要分析。

【答案】⑴“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現出鷺鳥在沙灘上棲息時的神態。用“退”字別緻、生動地表現出鴻鳥在天空中飛行的狀態。這樣寫構成了作者江邊所見的一幅靜動結合的畫面。 ⑵嚮往一種隱逸的生活。①詩的前兩聯,作者從眼前之景,轉入懷古,遙想當年赤壁之戰時的人事,而今安在?從而發出了“波流萬世功”的感嘆。②詩的後兩聯,作者讚歎宿鷺、飛鴻的閒適,接著又彷彿看到了漁翁的扁舟,聯絡到“波流萬世功”的感嘆,於是提出“最羨漁竿客”,想駕一葉小舟在煙雨朦朧中歸去!

九日齊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注:春秋時,齊景公遊於牛山,北望國都臨淄流淚說:“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有人認為這首詩是將“抑鬱之思以曠達出之”。你同意這種看法嗎?試說明你的理由。

【答案】同意。詩人在登高時交織著抑鬱和欣喜的情緒,但詩人在最後借用齊景公上牛山的典故,表達出淡然的心境,顯示了曠達的情懷。∕不同意。從詩中的確可以看出情懷的鬱結,但詩人不是故意用曠達的話來表現他的苦悶,而是在登高時交織著抑鬱和欣喜兩種情緒。

四、檢測表達技巧

易:識斷表達技巧

07(北京卷)12.讀下面這首詩,完成①一③題。(7分)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採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註釋:①選自《詩經周南》,這是婦女們採集野菜時唱的民歌。 芣苢:車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語助詞,無實意。③有:得到。④掇:摘取、拾取。⑤捋:成把地握取。⑥袺:手持衣角盛物。⑦襭:把衣襟掖在腰帶間裝物。

①《詩經》使用賦、比、興手法,本詩使用的手法是 。(1分)

②這首詩生動地表現了採集野菜的勞動過程。這種過程在詩中是怎樣具體表現出來的?(2分)

③前人讀這首詩說:反覆諷詠,“自然生其氣象”。你讀這首詩,眼前出現了什麼樣的景象?請概括描述。(4分)

【答案】①(1分)賦②(2分)通過動詞的變換表現出來的

③(4分)婦女們在田野上邊採野菜邊唱歌,一派歡快的勞動景象。

08【四川卷】12.閱讀下面這首元散曲,然後回答問題。(8分)

[雙調]雁兒落帶過得勝令 吳西逸①

春花聞杜鵑,秋月看歸雁。人情薄似雲,風景疾如箭。留下買花錢,趲入種桑園②。

茅苫三間廈③,秧肥數頃田。床邊,放一冊冷淡淵明傳;窗前,鈔幾聯清新杜甫篇。

[注]①吳西逸:生平不詳,曾當過小官,終看破紅塵歸隱。此曲為歸隱前後所作。②趲:趕快。③苫:用草覆蓋。

(2)這首元散曲主要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試作賞析。

【答案】(4分)①對偶,如“秋月”句對“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將“人情”比作“雲”,“風景”比為“箭”等;③誇張,將“風景”比為“箭”的同時又兼用了誇張的方法。

難:識斷並分析表達技巧

一般提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變式提問: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詩人是如何抒發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題步驟:1、指出用了何種手法 2、結合具體詩句,加以闡釋 3、分析表達效果。

答題套路:首詩用了( )的表現手法(藝術手法,修辭手法),如( ),從而突

出了(強調了,更有效地表達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07【安徽卷】12.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後回答問題。(8分)

醉落魄詠鷹 [清]陳維崧

寒山幾堵①,風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無今古。醉袒貂裘,略記尋呼處。

男兒身手和誰賭?老來猛氣還軒舉③。人間多少閒狐兔。月黑沙黃,此際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鷹掠地飛過。 ③軒舉:意氣飛揚。

(1)這首詞的上片主要是用什麼表現手法來寫鷹的?請作簡要分析。

【答案】主要運用了襯托的手法。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曠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場景,來襯托鷹的形象。(把“襯托”答成“烘托”也算對)

(2)結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詞人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男兒身手和誰賭?老來猛氣還軒舉”,表達了猛氣猶存、老當益壯的情懷。“人間多少閒狐兔。月黑沙黃,此際偏思汝”,表達了期待施展抱負、建功立業的志向。

08【山東卷】14、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回答問題。(8分)

畫堂春 秦觀

落紅鋪徑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園憔悴杜鵑啼,無奈春歸。

柳外畫樓獨上,憑欄手捻①花枝,放花無語對斜暉,此恨誰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1)上闕的景物描寫是如何表現無奈之情的?請作簡要分析。(4分)

【答案】上闕通過描寫鋪徑之落紅、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園、哀啼之杜鵑等殘春景象,表現傷春(惜春)的無奈之情。(借景抒情、直抒胸臆)

(2)“憑欄手捻花枝”“ 放花無語對斜暉”兩句主要使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表現了詞中人物怎樣的感情變化?(4分)

【答案】這兩句詞主要的表現手法是:細節描寫。寫動作描寫也可。用捻花、放花兩個細節(動作)表現了詞中人物由愛春、傷春(惜春)到無奈春歸的感情變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愛春、傷春(惜春)到無奈的感情變化也可。

踏 莎 行 歐陽修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徵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近處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

請分析“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句的藝術手法。

【答案】這句詩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1)把抽象的感情(無窮無盡的離愁)變成了具體的形象(迢迢不斷的春水)(2)讓人更容易感受到行人因路程加長、時間變久而產生的離愁。

07【福建卷】9.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6分)

武夷山中 (宋)謝枋得①

十年②無夢得還家,獨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幾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謝枋得:宋末信州(今屬江西)人,曾力抗元軍,兵敗後隱居福建。後被脅迫至燕京,絕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詩人抗元失敗,棄家入山。次年妻兒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詩時將近十年。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對錶情達意有什麼作用?請簡要分析。(3分)

【答案】這句詩借景抒情,通過描寫山雨過後天地寂寥的景象,表達了詩人孤傲寥落的情懷。五、對比鑑賞式

易:有明確提示的比較

06【重慶卷】13. 閱讀下面的兩首清代詩歌,然後回答問題。(6分)

新雷 張維屏 己亥雜詩(其五) 龔自珍

造物無言卻有情,每於寒盡覺春生。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千紅萬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聲。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1)在《新雷》中,造物“有情”體現在哪些地方?為什麼要說“只待新雷第一聲”?(2分)

(2)兩首詩的末句寄託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4分)

【答案】(1)“覺春生”、“安排著”、“只待”。因為只有新雷響後才會有“春生”和“千紅萬紫”(2)前者寄託了對新生活、新氣象的渴望與期盼;後者寄託了對新生事物的無私關愛。

08【湖北卷】14、讀宋詞聯絡其寫作背景回答問題(8分)

臨江仙 [宋]侯蒙

未遇行藏誰肯信,如今方表名蹤。無端良匠畫形容。當風輕借力,一舉入高空。

方得吹噓身漸穩,只疑遠赴蟾宮。雨餘時候夕陽紅。幾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

【寫作背景】據宋人洪邁《夷堅志》記載:侯蒙其貌不揚,年長無成,屢屢被人譏笑。有輕薄少年畫其形貌於風箏上,侯蒙見之大笑,作《臨江仙》詞題其上。後一舉登第,官至宰相。

⑴這首詞體現了侯蒙什麼樣的人生態度?請結合詞作予以簡析。(4分)

⑵《三國演義》的開篇詞《臨江仙》上闋“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與侯蒙詞一樣,都運用了“夕陽紅”意象,但其象徵意義各不相同,請作簡要的比較。(4分)

【答案】14.(8分)⑴(4分)①侯蒙幽默詼諧。如戲稱畫他形貌的人為“良匠”,機智地應對別人的嘲諷。②侯蒙樂觀自信。別人把他的形貌畫在風箏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去“蟾宮”折桂。③侯蒙志向高遠。結句含意:等到我事業有成時,“看我”怎樣在“碧霄中”自由馳騁吧! ⑵(4分)①侯詞的“夕陽紅”象徵個人的時來運轉,大器晚成。②《三國演義》開篇詞的“夕陽紅”象徵歷史的滄桑變化。

難:無明確提示的比較

一般提問:對兩首詩或詞進行內容與主題、方法等方面的對比;也有與學過的課文詩句的對比。

變式提問:請說出兩首詩詞在某方面的相同點或不同點。

答題步驟:1、確認問題的角度或找出相關的比較點 2、結合原詩中具體語句分別進行

分析,分條做答。

汴河曲 [唐]李 益

汴水東流無限春,隋家宮闕已成塵。行人莫上長堤望,風起楊花愁殺人。

汴河懷古 [唐]皮日休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注]①汴河:隋煬帝時開挖的大運河的一段。 ②隋家:隋王朝。

③水殿龍舟:當年隋煬帝出遊時所乘坐的船隻。 ④不較多:差不多。

⑴兩首詩都以“汴河”為題材,但所寫的重點不同,抒發的感慨也不同,請作簡要分析

⑵這兩首詩的表達方式各有側重,請分別說明。

【答案】(1)李詩重在通過敘寫汴河春色和隋宮的荒廢,抒發了對隋王朝衰亡的感慨(喻

傷今之意)。皮詩看似為汴河洗刷“罪名”,實則巧妙地對亡國之君進行了強烈的斥責。

(2)李詩以描寫為主,觸景生情;皮詩以議論為主,欲奪故予,角度獨特。(意思對即可。)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春 雨 周邦彥

耕人扶耒語林丘,花外時時落一鷗。欲驗春來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雖然這兩首詩抒發的情感相近,但在藝術表現上卻有很多不同之處。你喜歡哪一首?請自選一個角度略作分析,說說自己偏愛其的理由。

【答案】杜詩要點:①直抒胸臆的抒情風格(“好雨知時節”);

②借擬人修辭塑造形象(“知時節……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③展開想像,寄託情感(“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④虛實結合,富於變化(眼見與想像)⑤言有盡而意無窮(“紅溼”“花重”聯想到滋潤萬物)

周詩要點:①含蓄委婉的抒情風格(全詩不見一個“喜”字);

②側面描寫的表達效果(“耕人”、“花”、|“鷗”的作用);

③結構佈局的變化性(先言他物,側面表現,後見主體,正面突出“春雨”,前後呼應、補充)

古詩鑑賞技巧4

詩詞如書畫,既講究虛實相生,也追求動靜相諧。動即運動,靜即靜止,靜止便於顯現事物的外形,運動利於傳達事物的精神,二者結合則能相得益彰,形成“應物象形”、“氣韻生動”的藝術效果。

動靜結合的表現手法可以分為四類。

一類以靜襯動,如李白《望廬山瀑布》,三句都直接從動態的角度展現瀑布奔湧而下、氣勢磅礴的動態之美,惟第二句則從靜態的角度惟妙惟肖地表現出瀑布傾瀉噴湧的動態之美,尤其是動詞“掛”字更為傳神,偌大的瀑布,誰能有這樣的偉力將它掛起呢?顯然,這正是化動為靜帶來的奇效,遠遠望去,那傾瀉的瀑布不正像一條巨幅的白練掛在山間嗎?真可謂以靜襯動,一字居要,更顯瀑布之沖天直下的動感和氣勢。

一類以動襯靜,即通過對動態的描寫、渲染,反襯出靜態,是反襯手法的一種。如王維《山居秋暝》。

一類是以動襯動,如蘇軾《江上看山》:“船上看山走如馬,倏乎過去數百群。前山槎牙忽變態,後嶺雜沓如驚奔。仰看微徑斜繚繞,上有行人高縹緲。舟中舉手欲與言,孤帆南去如飛鳥。”按理,人立舟中,舟是動的,山是靜的,而作者卻反轉過來,賦予山以運動,讓群山在眼前飛馳,看眾嶺在身後驚奔,全詩呈現出一種輕快而壯美的律動。

一類是動靜互襯,如辛棄疾《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這首詞的中心是“說豐年”,而著重表現的是作者因年豐而引起的歡快情緒。

詞的上闋著重於“面”的渲染,一、二兩句靜中有動,而偏重於靜境的描繪,鵲驚、蟬鳴,則愈益顯出環境的幽靜;三、四兩句動靜交混,而著重於動境的點染,蛙聲一片,稻香一片,又鬧又靜,烘托出一片濃郁的“豐年”喜慶氣氛。上闋對“面”的渲染,已形成歡快喜悅的氛圍。詞的下闋一、三兩句寫靜,二、四兩句寫動,而一、二句的“四二”句式,節奏輕快,跌宕起伏,末句的“轉”字、“忽”字,更使作者的喜悅心情躍然紙上。全詞挑選了明月、驚鵲、清風、鳴蟬、稻花、蛙聲、星斗、夜雨、茅店、溪橋等典型的農村景物,以動襯靜,以靜襯動,動靜相映,構成了一幅夜色清幽、氣氛恬靜,富有野趣、豐收在望,歡快活潑、優美動人的江南鄉村月夜圖,給讀者帶來了極大的愉悅和豐富的美感。

古詩鑑賞技巧5

古詩鑑賞,是我們江西省許多年來會考必考的一個知識點,這個知識點所佔的比分較大,佔了百分之四。而且,每年會考複習時,教師們都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複習這個知識點。這知識點的內容又很多,涉及到許多的詩歌知識,包括體裁、抒情方式、意象、意境、表達技巧、詩歌分類等。為了掌握這個知識點,老師們就詳細地,不厭其煩的來講解詩歌知識,講解古詩鑑賞的解題方法。很多人都在探討這解題方法,嘗試著怎麼去正確理解詩歌鑑賞題。可實際上效果甚微。學生們聽了不少的詩歌鑑賞的道理,但最終還是覺得對這種題目的正確解答有困難。一到臨場考試,部分學生對這種題目仍然一籌莫展,不知如何應付。

那麼如何掌握詩歌鑑賞的知識,如何正確地解答古詩鑑賞題,這是我們每個進行會考複習的老師一直在探討的問題。本人二十多年來一直擔任國中畢業班的語文教學,下面,試就詩歌鑑賞的解題技巧問題作一些探討,就算是解題技巧吧。

複習古詩鑑賞知識時,首先要詳細地瞭解考試說明,領會考試大綱的精神。考綱上對古詩鑑賞評價的要求是: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這幾個方面就是詩歌鑑賞的重點內容。概言之,凡詩歌鑑賞題不外於考查理解詩歌的語言、表達技巧、思想情感這幾方面的內容。據此,我們在解答古詩鑑賞題時,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主觀題解題方法

主觀題包括填空、簡答、品析等子題型,在概括填空、簡答、品味分析表述時,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①關鍵詞語上著手,如抓住詩句中的主體,把握動詞、色彩詞的含義和作用,去品味賞析作答。

②從關鍵詩句(主旨句、情感句)上著手,分析概括,推斷作答的切入點。

③從修辭手法(比喻、擬人、誇張)和表達方式(白描、議論)著手,分析其含義,探究其作用。

④從作品、作家的相關背景資料入手,準確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傾向、詩句的原意。

⑤從詩歌所寫的具體內容入手,把握各類詩歌的思想內容(如送別詩、懷古詩、愛國詩、哲理詩、詠物詩等,應依據各自的類屬,提取概括各自所表現的思想情感)。

⑤從作家的風格(豪放、婉約、沉鬱頓挫)和語言特徵(簡潔、含蓄、凝練)去領悟詩句的含義和表達的情感。

(3)詩歌賞析題整體解題方法:

①體味詩歌的遣詞,應從詩歌語言的準確性、生動性、形象性三方面來考慮用詞的精妙之處。

②體味詩歌的意象(意境)。所謂“意”,就是作者的主觀情思;所謂“象”“境”,就是詩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畫面,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仔細體味詩中的意象,藉助想像和聯想把握詩歌所抒寫的情懷。

③體味詩歌所表現的情感旨趣、情物之美、含蓄之妙。

④體味試題的要求,把握解答的切入點,把握試題的側重點。

另外,要藉助註釋、提示、作家的生平經歷、自身的知識儲備和業已形成的能力,仔細誦讀,品味所給的詩詞曲,找出答題的角度,在反覆比較、辨析的基礎上,推斷所求的答案。

對詩歌的體載特徵也應有較為全面的瞭解。

 二、常見題型解析:

詩詞鑑賞題,有一定的開放性,鼓勵考生有創意地表達,但是還要根據試題的型別及要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考試中,常見的型別有:

(一)“詩眼”型

(1)對詩中某字某句,你認為寫得好不好?為什麼?

(2)從哪一句中可以找出最能體現詩人感情的一個字?

(3)此詩某句中某個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覺得這兩個哪個更好,為什麼?

(4)某字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是什麼?

古人作詩常追求一字傳神。這種題型要求品味出詩人煉字妙在何處。回答時不能就字論字,應放回句中,結合全詩主旨、意境和詩人的思想感情來分析。

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個更好。

2、解釋該字的一般含義和在句中的意思。

3、展開想象和聯想,把你認為好的字還原到句中,再現詩人所描繪的情景。

4、說出該字表達了什麼樣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樣的意境。

唐朝王灣《次北固山下》的第二聯“潮平兩岸闊”,有的版本作“潮平兩岸失”,你覺得哪個字更好,為什麼?

示例(一)

答:“闊”字更好。原因:

(1)“闊”是空闊、開闊之意;

(2)“闊”字直抒胸臆地表達了大地春回,冰雪消融,春潮把江面變得渺遠無際,兩岸顯得格外寬闊;

(3)“闊”字,直接抒發了詩人視野更加開闊的強烈感受。

(4)“闊”字讀起來與“懸”字對應,聲調似也更為響亮。

示例(二)

答:“失”字更好。原因:

(1)“失”字更好地表現了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春朝把江面變得渺遠無際,兩岸都看不見了蹤影;

(2)“失”字生動地描繪出江岸因春朝高漲而與水平面平齊,似乎消失了的主觀視覺形象。

(二)名句賞析型

(1)描述名句所展現的畫面,並揭示詩句的含義。

(2))解釋某一聯的意思,並分析其情與景的關係。

(3)解釋詩詞的意思,說出它們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名句是整首詩(詞)精華所在。它們往往在景、情、意(理)方面有被人們稱道的地方。根據具體的句子,可三者皆說,也可側重一個方面。

1、明確詩中具體景物形象;

2、展開想象和聯想,用自己的語言再現景物形象。

3、概括詩人描繪景物的特點。

4、表達了詩什麼樣的思想感情或給人什麼樣的啟示和思考。

1、請描述“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所展現出的畫面,並揭示詩句含義。

答:放眼望去,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幅這樣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畔仍有千帆競發,大自然中,雖有病樹但萬木依舊爭春。它昭示我們,新事物必將代替舊事物。

2、“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直”和“圓”兩字歷來為人稱道,說說這兩個字為什麼用得好。

答:“直”和“圓”準確地描寫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深編輯評語 會考即將來臨,本人作為畢業班的語文教師,特將以前發表在《吉安教育》的論文,獻給紅袖添香的的讀者,特別是即將參加會考的讀者,希望有所幫助。(作者自評)切感受。“直”字荒涼孤獨中透著挺拔雄偉,“圓”字蒼茫壯闊中顯現柔和溫暖。

(三)表達技巧

(1)這首詩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2)這首詩運用了什麼藝術手法(表現技巧)?是怎樣抒發詩人情感的?有什麼作用?

古典詩歌十分講究表達技巧。它是詩人用來抒發感情、表達主題的一種手段。常見的表達技巧有:

(1)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兩種,而間接抒情又包括借景借物抒情、情景交融、託物言志、託物寓理等。

(2)表現手法:小中見大,化虛為實,虛實結合,託物寓理,以動寫靜,聲色結合,多角度描寫,以樂寫哀,對比映襯等。

(3)修辭手法:如對偶、比興、擬人、誇張、雙關等。

當然,分析技巧時我們要綜合分析詩中修辭手法的含義及作用,分析詩歌的表達方式,如寫景方法,抒情方法,借物詠懷,象徵手法等等。

1、準確指出抒情方式和表現手法或修辭手法。

2、要結合詩句和具體的詞語作分析。

3、這種表達技巧表現了什麼樣的內容和抒發了什麼樣的感情或揭示了什麼樣的道理。

江南春

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1、詩人筆下的江南春景鮮明、生動、形象,請問:這種效果,是通過哪些寫作手法產生的?

答:動靜結合,視覺聽覺多角度描寫(或聲色結合),點面結合等多種方法。

2、明朝楊慎在《升庵詩話》中談到這首詩。認為“千里”的“千”字應改為“十”。理由是:“千里鶯啼,誰人聽得?千里綠映紅,誰人見得?”此言遭到不少學者反駁。你認為楊慎的觀點錯在何處?

答:錯在不懂得“千里”是虛寫而非實寫。既然寫江南春景,以“千里”概之亦扣題目。

(四)語言特色型

(1)談談這首詩的語言特色。

(2)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

這類題目不重在個別詞的運用巧妙,而重在對整首詩語言風格的品味。詩歌有豪放、婉約、沉鬱、恬淡等多種風格。此外還要準確地使用評價詩歌的一些術語。如:“簡練傳神”、“生動形象”、“一字傳神”、“對仗工穩”、“語近情遙”等等。

1、用一兩個詞語或一兩句活,概括語言特色。

2、結合詩中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3、詩中的用語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請分析陶淵明《飲酒》“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首詩的語言特色。

答:(1)全詩語言平淡樸實,不加雕飾,似無意為詩,而詩情自然流露,韻味雋永。

(2)前四句寫自己隱居生活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諦,“心遠地自偏”強調的是詩人內心的寧靜。

(3)後四句對這種隱居生活作了具體描繪。情景交融,言有盡而意無窮。

(五)情感賞析

詩歌情感的賞析,在古詩欣賞題中也常常涉及。從作家的風格(豪放、婉約、沉鬱頓挫),探求在詩詞中所蘊含的作者情感,從而進行歸類。情感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種:熱情奔放、抑鬱憂思、昂揚激越、靜穆閒適,如果再具體一些,我們將國中所學的詩歌進行歸類,大致又有以下常見的一些:離別之情、友情、愛情、熱愛大自然、愛國、思鄉、關心民生等。

請閱讀以下詩歌,試說說詩人在詩中抒發了什麼情感?

滁州西澗

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1、詩中哪兩句寫出了詩人恬淡的胸襟?

2、請說說詩中蘊含了作者什麼情感?

答1、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答2、本詩抒發了詩人靜穆閒適的的情感。

總之,詩歌鑑賞題的解答,我們要掌握技巧,要注意問的是什麼,我們就要答什麼。要辨明這所問的內容是屬於哪一方面的鑑賞要求,是詩歌形象,還是詩歌語言?是表達技巧,還是思想情感?只要弄清楚了提問的要求,我們就可以利用複習過的有關詩歌鑑賞知識,和自已掌握的一些解題方法來回答問題了。只要按照這方法,堅持做下去,一定會有效果的。

古詩鑑賞技巧6

1 設問方法:列出對其中幾句詩(聯)的解說,然後要求補寫對空缺句(聯)的解說。

2 解答提示:做這樣的題目,要分析列出項,再對照它們續寫空缺項,做到角度一致。主要方法是按照古代詩歌的起、承、轉、合的結構方式答題。

3 答題模式:(1)概括詩句的內容。(2)說明與上句的關係。如果補寫的是對最後一句(聯)的解說,須注意它的呼應、總結、點睛的作用,總之,就是一個“合”。(3)對句中用得好的詞語、表現手法的作用效果或思想感情作簡要描述分析。

4 答題示例(20xx年大學聯考湖南卷)閱讀下面兩首詩,根據提示,完成賞析。

薛寶釵詠白海棠

珍薰芳姿晝掩門,自攜手甕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階影,冰雪招採露砌魂。淡極始知花更豔,愁多焉得玉無痕,欲償白帝憑清潔,不語婷婷日又昏。

林黛玉詠白海棠

半卷湘簾半掩門,碾冰為土玉為盆。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月窟仙人縫縞袂,秋閨怨女拭啼痕 嬌羞默默同誰訴,倦倚西風夜已昏。

詠物詩講究形神兼備。以上兩詩,頷聯都著眼於白海棠之“白”,但繪形寫神各有不同。“胭脂洗出秋階影,冰雪招來露砌魂”一聯,前句以洗盡胭脂,極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後句以晶瑩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清玉潔之魂。倒裝句式的運用,顯得新穎別緻“洗”、“招”二字,運用擬人手法,生動地傳達出白海棠的情韻神態;而“秋階”、“露砌”的映襯,更是意味深長。詩人含蓄地表現了白海棠樸素淡雅、清潔白勵的品性。

“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一聯________ 。

答案:“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一聯,(1)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後句再以梅花之魂賦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此句較之“洗出”句,更側重於表現“白”的鮮豔潔淨:(3)“偷來”、“借得”,巧用了擬人手法;而“偷來”一詞,貶詞褒用,想象新穎,靈巧別緻。

古詩鑑賞技巧7

現代語文教學越來越要求青少年學生得增強閱讀、鑑賞古代詩文的能力,而且大學聯考也在大幅度增加主觀鑑賞表達的分量,考生對古典詩歌的審美活動逐步趨向最高階。針對此,從對古代詩歌的初步鑑賞方面,我談談幾點個人的意見。

一、整體把握,捉出“詩眼”

我認為,對古詩的鑑賞應先重在有一個整體的感知,這整體的感知包括品味詩題、瞭解作者、覽讀全詩、琢磨後面的註釋等等,這些都有助於奔向作者詩意的“共鳴點”!

如果鑑賞的是律詩和絕句,那整體感知、重點切入將是極為重要的。絕句的四句詩與律詩的四聯(即首聯、頷聯、頸聯、尾聯)都存在著“起、承、轉、合”的節奏與詩韻,而其中的“合”處往往是詩人寓意的亮點,即一詩之“眼”。比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該詩先是抓住祠堂的典型環境進行渲染,如以柏樹森森,碧草萋萋,黃鸝空鳴來渲染寂靜、肅穆的氣氛,此為“起”和“承”,寫出了詩人對諸葛亮的深沉懷念;接著承此一“轉”,對諸葛亮一生的政治活動作概括的描寫,勾畫了一個有為的政治家的形象;尾聯點情,便是“合”----從諸葛亮功業未遂留給後人的懷念之情,推及表達作者自己對諸葛亮的讚頌和希望革新朝政的思想。

由此可見,抓住了“詩眼”,亦即捉準了詩人心目中的“意”。“意猶帥也”,其他的語句往往可牽涉並通解了。

二、重視讀誦,咀嚼關鍵

學習古典詩歌,應重視讓學生多朗讀、勤背誦,做到“心中有古詩例子”,使他們可以旁徵博引,由此及彼,讓他們充分發揮聯想和想象,進而引導他們對詩句中的關鍵性詞句進行咀嚼體味。

詩歌是精粹的語言藝術,“咀嚼關鍵”就是著重體會其中的“煉字”、“煉句”。怎樣的句子才算好?清代的文藝評論家劉熙載提出:“淡語要有味,壯語要有韻,秀語要有骨”《藝概·詞曲概》)。因此,要讓學生多咀嚼那些關鍵而新巧的詞句,品出其中的詩韻。“淡語”,亦即指平淡自然。它又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充滿哲理,看似平淡,但耐人吟哦,如“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平淡如水,但含意深刻;二是情真意切,看似平淡,但動人心絃,如“秋風入窗裡,羅帳起飄揚。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子夜四時歌·秋歌》)撩人情懷,雋永有味;三是句子形象、生動,雖用詞平淡,但詩意盎然,如“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辛棄疾《鷓鴣天·代人賦》),可謂有動有靜,有聲有色,充滿立體感。

“壯語”即豪言壯語,是極度昂揚的句子。針對有“韻”的“壯語”,我們要聯絡作者的構思、遣詞造句、修辭方法等去琢磨其中的詩美。如唐代邊塞詩人盧綸的《塞下曲》:“醉和金甲舞,雷鼓動由川”形象生動、氣勢磅礴;而宋代大詞家辛棄疾的《賀新郎》:“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這應是一幅多麼悲壯的送別圖,可謂情景交融,人物形象飽滿,令人一誦三嘆。

還有“秀語”,是指綺麗的語言。“秀麗要有骨”,我們要從中鑑賞出其中健康、嚴肅的思想內容。南唐後主李煜的詞頗能說明問題,他由“風流皇帝”作了階下囚,嚐到了辛酸苦辣,所寫的詞才“秀語有骨”。例如他的《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銷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揮淚對宮娥。”其中用了“鳳閣”、“龍樓”、“玉樹”、“瓊枝”、“沈腰”、“潘鬢”等“秀語”,但作者卻凝寄著自己由一國君主變為亡國俘虜後的慘痛心情,以及他對家山故國、宮庭生活的無限依戀的感情,可謂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總之,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一詞理解了,全句也就領悟了;一句抓住了,全篇也往往就徹解了”,引導學生把簡練語言裡面的無窮之意體會出來,還要讓學生通過形象審美得到情意的薰陶。另一方面,更要引導學生結合全篇內容來領會其中的“淡語”、“壯語”和“秀語”,把這些關鍵詞句放到全篇中進行辨析,就可以拓展並加深對詩詞內蘊的進一步理解。

三、明辨手法,披文入情

古代詩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對形象直接描寫,也可以間接描寫;可以粗線條白描,也可以濃墨重彩、精雕細刻;可以鋪墊、襯托,也可以藉助想象、聯想塑造形象。針對這些,教師可以讓學生了解並掌握如烘托、用典、虛實,乃至有無採用“比興”、“擬人”、“誇張”、“排比”、“反覆”等表現手法的特點,方便學生觸類旁通,切實提高古代詩歌的鑑賞能力。

想象搭橋,情通意順。

詩人是憑個人感覺、靈性和情感寫詩的,不少地方思維跳躍幅度大,看似不通,實為妙處。鑑賞者得往往憑想象搭橋,在理解詞語、句意的基礎上,把握全詩中詩人感情發展的流程,進而總體品味出全詩蘊含的感情和提示的道理。

比如王昌齡的《聽流入水調子》:“孤舟微月對楓林,分付鳴箏與客心。嶺色千重萬重雨,斷絃收與淚痕深。”這詩寫在作者謫於汶州之時,愁思難解,故聽鳴箏落淚。按理說“雨痕”自多於“淚痕”,但王昌齡只以自己的感覺所得而書之,故不計事實上雨痕深於淚痕了。

古詩鑑賞技巧8

一、弄清史實

對於作品所涉及的史實和人物一定要有所瞭解,這就要求我們要積累一些歷史知識。在閱讀一首詩時,一定要讀好註解,這也是讀懂材料的一把鑰匙。

二、要體會意圖

後代作家對塵封的往事發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現實的原因或觸發感慨的媒介。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被貶黃洲,到過當地一處叫赤鼻磯的地方——傳聞就是當年三國時的古戰場赤壁——憑弔,這赤鼻磯也可以說是觸發詩人感想的媒介。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詩人登上京口北固亭,從歷史上的孫權、劉裕以京口為基地堅持抗擊北方勁敵,聯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風雨飄搖中苟且偷安,這京口北固亭是觸發詩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報國無門,是詩人引發詩情的現實原因。

三、領悟感情

詩人懷古詠古,大致有這樣幾種情況:

一種是對歷史作冷靜的理性思考,詩人自己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寫過《題烏江亭》詩。杜牧為項羽自刎而惋惜:“江東弟子多俊才,捲土重來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卻感到項羽的失敗歷史的必然:“江東弟子今雖在,肯為君王捲土來。”

二種情況是把史實和現實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個人遭遇,或是搏擊社會現實。我們中學裡學過的兩首宋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京口北固亭懷古》,便是如此。第三種情況是隻抓住歷史的影子,故意借題發揮,如李商隱的《賈生》就是這麼一首借古諷今和傑作。

四、分析寫法

在構思上,懷古詠史詩可以說百花齊放,有以景襯情的,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有議論引發的,如清人劉獻庭的“六奇已出陳平計,王餌曾聞賈誼言。敢借妄自歸異國,漢家長策在和番。”(《王昭君》),對漢元帝的統治無能作了辛辣的諷刺。在章法上,或作正對比,或側面烘托等。

古詩鑑賞技巧9

一、考點分析及應對措施

從近幾年的全國各地的會考卷中不難發現古詩詞鑑賞已成為一大亮點。其原因有二:一是和大學聯考相銜接,大學聯考中每年都考。二是體現“新課標”精神。《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縱觀各地會考試卷,古詩詞鑑賞的考查內容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品味詩詞凝練、含意豐富、耐人尋味的語言。

2、對名句的分析理解。

3、詩詞節奏的劃分。

4、把握詩詞的基本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5、分析詩詞的表達技巧。

6、詩詞意境的理解和感悟。

古詩詞鑑賞這類題目的一般所選材料來自唐宋名篇名家,由課內向課外發展。

從閱卷場反饋資訊看,學生失分現象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1、詩詞中的詞語,典故等基礎知識積累不夠。2、分析問題時張冠李戴,或者脫離文字,不結合全文或背景來分析,3、表達時語言空泛,分析問題不具體,不全面。4、缺少必要的詩詞鑑賞術語,造成表達不準確,針對以上情況,老師應採取以下一些應對措施。

(一)、指導學生揣摩語言,理解作者“煉字”的技巧,尤其體味詩句中關鍵的動詞、形容詞,以及運用修辭方法的字句。

(二)、學一首詩,一定要學生明白詩歌寫了什麼內容,表達了什麼樣的情感。我們可以先讓學生審視題目,詩題是詩的“眼睛”分析詩題、是準確把握主旨的有效方法之一,透過詩題,我們可以知道作品的內容是寫景詩、懷古詩、詠物詩,還是送別詩、詠史詩、敘事詩。從而大致推斷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可以抓住詩中體現詩人思想感情的關鍵詞語或句子來體味作者情感,另外也可以結合詩歌意象體會作者感情。一般情況下“景樂則情樂”“景哀則情哀”如,“枯藤老樹昏鴉”讀出的就是淒涼,“好雨知時節,當春及發生”讀出的則是喜悅。

(三)、弄清詩歌創作採用了什麼表達技巧,詩歌的表達技巧主要包括:比喻、擬人、對比、襯托、烘托、渲染、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託物言志、虛實結合、借古諷今、動靜結合、引用典故等。瞭解這些手法便可在鑑賞時得心應手。

(四)、答題時一定要看清題目要求,是分析意象、內容,還是語言、表達技巧,讓回答什麼答什麼。

(五)、掌握必要的鑑賞術語:

如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間接抒情

風格流派:如李白的飄逸灑脫,杜甫的沉鬱頓挫,蘇軾的曠達豪放,柳永的柔美婉麗等。

評價主旨:言近旨遠,言簡意豐、意在言外、深化主旨、意境深遠、耐人尋味。

表現手法:卒章顯志、畫龍點睛、託物言志、象徵、寄寓、寄託、側面描寫等。

語言特點:勾勒、濃墨重彩、惟妙惟肖、詩情畫意、朗朗上口、富有哲理、淋漓盡致。

語言風格:行雲流水、自然流暢、形神兼備、簡潔、洗練、淺顯、明白如話、平淡無奇、質樸、清新、淡雅、沉鬱頓挫、蒼涼、低沉、蒼勁、舒緩、雄健、深厚。

二、關於詩詞鑑賞

(一)、套公式10個字:修辭、內容、特點、效果、情感 總答題模式為:

“該句運用~~~的手法(修辭),將~~~~~的~~~~~(內容),生動形象的(特點),描繪了一副~~~~~~~的形象或畫面(效果),表達了詩人~~~~~~~的情感(情感)。 具體說來: 1修辭:比如修辭就有8種,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反覆:設問:反問 你要找準,沒找準後面也難得得分,實在找不到就說“融情於景”“情景交融”,什麼虛實動靜也比較常考。

2內容:所謂內容就是把該句用信達雅的句子翻譯一遍~

3再說特點――一般就是生動形象的,含蓄委婉的等等幾個概括的詞

4效果:通常就是描繪了怎樣怎樣的畫面,烘托了~~~~~氛圍等

5情感: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二)、根據所學詩歌的內容與題材歸類:

a懷古詩 。此類詩往往將史實與現實結合到一起,或感慨個人遭遇,或抨擊社會現實。如杜牧的《赤壁》

b送別詩。 這類詩有的直接抒寫離別之情,有的藉此一吐胸中激憤或表明心態,有的重在寫離愁別恨,有的重在勸勉、鼓勵、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c行旅詩。此類詩多抒發久宦在外或長期漂泊或久戍邊關而引起的思鄉懷人之情。

d閨怨詩。 這類詩重在抒發女子對在外丈夫的思念。如《望江南》。

e戰爭詩(邊塞詩)。這類詩表達的是建功立業的渴望,保家衛國的決心;山河淪喪的痛苦,久居邊關的鄉愁;生活的艱辛和征戰的慘烈;報國無門的怨憤和歸家無望的哀痛。如《漁家傲》。

f寫景詠物詩。這類詩或託物言志,借景抒情;或鍾情山水,厭棄官場;或描繪山川,熱愛河山。

感悟詩歌要求掌握常用的抒情方法和表現手法,注意積累一些相關的名詞術語。如:寓情於景,寓理於景,借景抒情,虛實結合,以聲襯靜,化靜為動,直抒胸臆等。(三)、品詩。品關鍵詞句,可以從畫面、形象、思想感情、哲理和語言表達、錘鍊詞句、修辭等方面進行品析。(四)、平時學生要多讀多理解性地背誦,並運用到寫作中去,既提高了對詩歌的理解運用,又提高了寫作能力。

三詩詞中常見思想情感的技巧點撥

概括全詩或詩句內容,對詩歌要表達的情感、志向、觀點、哲理等主旨進行揭示。

解答這類題目時,分清體裁、題材和表達方式後,就可以按照相對固定的語言格式概括其內容。如:

①敘事詩的內容主旨:這首詩敘述了……,塑造了……,反映了……的社會現實。

②抒情言志詩的主旨:這首詩通過對……的敘述描寫,抒發了……的情感。

③哲理詩的內容主旨:這首詩通過對……的敘述描寫,揭示了……的哲理。不僅概括的形式相對固定,而且不同題材的詩歌表達的情感、主旨也相對固定,只是敘寫的具體內容不同而已。

四.詩詞曲常見意象

花、鳥、蟲、魚、山、川、草、木等無不可以寫入詩歌寄寓一定的象徵意義。

①菊花――堅貞高潔的品質。

②鬆――堅貞高潔

③梅花――傲霜鬥雪,不怕打擊挫折,純淨潔白。

④蓮――表達愛情或高潔志趣。

⑤梧桐――淒涼悲傷的象徵。

⑥杜鵑鳥――淒涼哀傷的象徵。

⑦鷓鴣鳥――離愁別緒。

⑧鴻雁――遊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

⑨柳――於留諧音,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俗。

⑩明月――寄託相思。

五.歌鑑賞的基本流程

第一步:明確作者和背景資料。這樣可以確保鑑賞不盲目,但會考閱讀的詩歌大多與作者背景沒有密切的關係,除非有相應的註解,否則,可以忽略。

第二步:讀懂全詩,整體感知,明確題材、體裁、寫作目的,得到粗略的印象,這一步也是鑑賞成功的關鍵,要明確體裁,可以關注標題,如題目中有贈、送、別等字眼,一般為送別詩;如題目中有登、題、詠等字眼,也可能是山水詩或懷古詩,如次等等,當然判定的最終依據是詩的內容。然後感知詩歌描繪的是什麼景象,明確意向、意境的內容和特徵,明確詩人要表達的是什麼情感、志向或詩句中的關鍵字眼,要善於發現詩眼。

第三步:分析詩歌是否有借景抒情、託物言志、借古諷今等表現手法,其關鍵是理清內容與情感哲理的關係,分清是直接表達還是間接表達,看意向有無明顯的對比,有無古今、動靜或虛實的變化等等。

第四步:賞析語言,反觀全詩。看那些詞語使用比較精妙傳神,一般要多注意動詞、形容詞,注意描繪色彩或情感的詞語,看看有無疊詞或連綿詞,進而品析詩句中的修辭格,可以嘗試從表意、結構和音韻三個方面分析某些詞語或修辭格的表達效果。

六、課外古詩詞閱讀賞析專題訓練

舉例分析:

例一、十五夜望月 【王健】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1、這首詩前兩句寫景,你能看出當時詩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樣的?

(當時詩人孤獨難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淒涼。)

2、詩評家認為此詩之妙妙在後兩句,請簡要分析。

(詩人推己及人,擴大瞭望月的範圍,境界高遠。明明是自己懷人,偏說“秋思落誰家”。表現手法含蓄、委婉。)

例二、夜雨寄北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1、“秋”字在詩中除交代季節外,還起到什麼作用?

(烘托人物的心情。)

2、請用簡潔的語言寫出詩人今夜的心境。

(面對殘燭,夜深不眠。在巴山夜雨中展讀親友詢問歸期的來信,心中充滿歸期無期的孤寂。)

七、實戰演練:

1.山中留客(張旭)

山光物態弄春暉,莫為輕陰便擬歸。

縱使晴陰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

(1) 首句“山光物態弄春暉”用一“弄”字,有何表達作用?

(1) 三、四句說“縱使晴陰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為什麼會“沾衣”?詩人如此寫有何意義?

2.浪淘沙?懷舊 (李煜)

簾外雨潺潺, 春意闌珊。 羅衾不耐五更寒。 夢裡不知身是客, 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 無限江山。 別時容易見時難。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間。

(1)詞的上片和下片分別寫了什麼?

(2) “天上人間”一句流露了詞人怎樣的心境?

3.梅花絕句 (陸游)

低空銀一鉤,糝野玉三尺。

愁絕水邊花,無人問訊息。

(1)前兩句為梅花的出現展示了一個怎樣的背景?

(2)你對詩中的梅花形象怎樣理解?

4.雪中偶題(鄭谷)

亂飄僧舍茶煙溼,密灑歌樓酒力微。

江上晚來堪畫處,漁人披得一蓑歸。

(1)這首詠雪詩在景物的選擇上有什麼特點?作者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2)對這首詩宋人有不同評價,有人說它“奇絕”,也有人說它“淺俗”,你怎麼看待?

5.絕句 (杜甫)

江碧鳥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 何日是歸年。

(1)詩的前兩句寫了哪幾種景物,有何特點?

(2)“山青花欲燃”一句中“欲”字用得十分傳神,請簡要賞析。

6.過鬆源晨炊漆公店 (楊萬里)

莫言下嶺便無難, 賺得行人空喜歡。

正入萬山圈子裡, 一山放過一山攔。

(1)末句的“放過”和“攔”用得精彩,為什麼?請簡要分析。

(2)本詩表達了怎樣的人生哲理?是怎樣來表現這個深刻哲理的?

7.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陸游)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戌輪臺。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1)詩中“僵”與“孤”,寫出了詩人當時怎樣的處境?它們在詩中有什麼作用?

(2)本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願望?

8.渡漢江 (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1)前兩句中的“外”、“斷”、“復”從哪三個角度寫作者貶居之苦,有什麼表達作用?

(2)一般人是“近鄉情更切,急欲問來人”,但本詩的後兩句不同,這表達了作者怎樣的複雜心理?簡要分析。

9.閨怨 (沈如筠)

雁盡書難寄,愁多夢不成。

願隨孤月影,流照伏波營。

(1)詩中“孤”字含義豐厚,請做簡要分析。

(2)這首詩通過主人公思婦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是怎樣遞進表達的?簡要回答。

10.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

(1)這首詩以誰的口吻,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2)情景交融是古詩詞寫作上的特色。請聯絡詩中“春江正渺茫”作簡要分析。

11.除夜作 (高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悽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1)首句作者怎樣用“寒”“孤”兩字,營造出與除夕歡樂團圓夜截然不同的意境?

(2)“故鄉今夜思千里”一句,言“故鄉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遠在千里之外的我”,這樣的表達有什麼獨特作用?簡要分析。

12.從軍行(王昌齡 )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土谷渾。

(1)詩的前兩句用“日色昏”和“紅旗”構成了怎樣的一幅邊塞軍旅圖?簡要分析。

(2)作為邊塞詩,本詩洋溢著怎樣的感情基調?為什麼?簡要回答。

13.雨晴(王駕)

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後全無葉底花。

蜂蝶紛紛過牆去,卻疑春色在鄰家。

(1)本詩前兩句用什麼修辭手法,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2)後兩句寫得饒有趣味,請作具體賞析。

14.夏意 (蘇舜欽)

別院深深夏席清,石榴開遍透簾明。

樹蔭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時一聲。

(1)本詩一反盛夏炎炎的立意,表現了怎樣的“夏意”?是如何表現的?請簡要分析。

(2)襯托是古詩創作中常用的手法,請舉詩中的一例進行賞析。

15.新晴 (劉?)

青苔滿地初晴後,綠樹無人晝夢餘。

唯有南風舊相識,偷開門戶又翻書。

(1)第二句中“無人”兩字在全詩中有什麼作用?請簡要分析。

(2)本詩的三四兩句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請具體賞析其藝術效果。

16.東欄梨花 (蘇軾)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

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1)前兩句寫春末夏初景物特點,請具體賞析。

(2)本詩的詩眼是哪個詞?包含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17.秋江 (道潛)

赤葉楓林落酒旗,白沙洲渚陽已微。

數聲柔櫓蒼茫外,何處江村人夜歸。

(1)前兩句詩充滿畫意,很有色彩感,請簡要分析。

(2)試從“實”與“虛”的角度對這首詩進行賞析。

18.江南春(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⑴ 合詩題,展開合理想像,用優美流暢的語言,把詩前兩句所呈現的畫面具體描述出來。

⑵ 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19.鷓鴣天(辛棄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平崗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

(1)這首詞的內容與《西江月?明有別枝驚鵲》相同,都是描寫_________________ 。

(2)詞的上片在描寫春天的景象裡,有哪幾個詞用得非常傳神?

(3)“春在溪頭薺菜花”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20.題奉晚(周敦頤)

花落柴門拾夕暉,昏鴉數點傍林飛。

吟餘小立闌干外,遙見樵漁一路歸。

(1)這首詩中哪一句話交代了詩人觀景的立足點?

(2)詩人描寫昏鴉時為什麼用“點”而不用“只”?說說你的理解。 21.早梅(張謂)

一樹寒棒白玉條,迥臨村路傍溪橋。

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

(1)自古詩人以梅花入詩者不乏佳篇,有人詠梅的風姿,有人頌梅的神韻,本詩則側重寫梅的什麼特點?從哪句詩可以看出來?

(2)本詩主要表現了梅花怎樣的品質?

22.七步詩(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 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這首詩用豆和豆秸比喻什麼?

(2)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反映了什麼?

九、會考語文課外古詩詞閱讀鑑賞答案

1.(1)答: “弄”字賦予山光物態以勝人,顯示蓬勃生機, “山光物態”在春暉沐浴下爭妍鬥豔,足以景色迷人和誘人,意在留客.

(2)答:之所以會“沾衣”是因為深山中空氣新鮮、溼潤.“以景誘人”的留客方法,正是詩人高人一籌之處.

2.(1)答:上片寫春寒愁感.下片寫家國恨情.

(2)答:流露了詞人內心世界生與死的矛盾,是絕望者的希望.

3.(1)答:空曠、寂寥、清冷、潔淨.

(2)答:高潔而寂寞,無人問津,是罷官而不得起用的陸游自身的寫照.

4.(1)答:選擇景物很有典型性.詩人選擇了“僧舍飄雪”“歌樓密灑”“漁人晚歸”三個經典場景.既突出表現了下雪的景色,更表現了雪景之中不同人物的不同生活.

(2)提示: 這是開放題,可任選一個角度回答.如:“淺俗”體現在語言,全詩語言通俗,明白如話;“奇絕”體現在寫景,選材有特色、有深意,特別是“漁人披得一蓑歸”這一景象描繪富有詩情畫意,也表現了詩人對漁人的崇敬之情.

5.(1)答:景物:江、鳥、山、花.

特點:碧綠、潔白、青蔥、火紅。

(2)答: “欲”字妙在用擬人手法賦予花朵以動態,搖曳多姿.

6.(1)答:這兩個詞用擬人的修辭方法形象地寫出了山山相連的特點,寫得生動,富有情趣。

(2)答:人生哲理――人生就是這樣:一個問題解決了,又一個問題出現在眼前,周而復始,永無止境。用“行山路”這個意象來隱喻“人生充滿矛盾”的這一哲理.

7.(1)答:“僵”、“孤”意為臥病在床,孤苦無助,其作用是以“僵臥孤村”來反襯“不自哀”,更顯其志堅定不移.

(2)答:表達了作者要為收復失地、統一祖國而獻身的強烈願望。

8.(1)答:從空間的隔離,聯絡的斷絕,時間的久遠三個角度來寫,強化和加深了作者貶居期間的孤苦情緒.

(2)答:表達作者因等待團聚過久,在團聚即將來臨之際,突發不祥之感,深怕出現意外而團聚不得的複雜心理。

9.(1)答:既寫月影的孤單,也寫出了思婦的孤苦心理

(2)答:表達了她對征戍南疆的丈夫的深切懷念。先託鴻雁為信使;再寄希望藉助夢境團聚;最後只好變成月光灑瀉親人的身上。

10.(1)答:以送者對行人的口吻,表達了作者與友人離別時,悵然悽苦的思想感情。

(2)答:“春江正渺茫”寫春江煙雲迷漫,遼遠而又含混,一如離人迷茫無奈的心緒,景中有情,情在景中,情景交融。

11.(1)答:作者通過除夕夜在冰冷的旅館裡,青燈寒光如豆,詩人影只孤孑,營造出一種孤寂清冷悽然的意境。

(2)答:不直寫自己思念故鄉,卻言故鄉思我,能把思鄉之情表達得更婉曲含蓄。

12.(1)答:“日色昏”極言大漠風沙遮天蔽日,也烘托了軍事形勢的緊張;“紅旗”即寫色彩的明麗,也寫軍隊的強勁凌厲.由此構成了一幅在大漠蒼蒼、天昏地暗之中,一支大軍半卷紅旗,卷塵挾風,奮勇挺進的畫面。

(2)答:因為軍隊主動驍勇,戰事大捷喜人,所以整詩洋溢著輕快振奮的感情基調。

13.(1)答:對比。用“雨前”所見和“雨後”情景兩相對比,表現了作者面對滿園落紅殘春油然而生的嘆惜之情。

(2)蜜蜂、蝴蝶見此殘景,也大失所望,紛紛繞牆而去,它們相信春色正在鄰家院子呢,這也讓作者也不由地懷疑“春色在鄰家”.作者把原無理性的蜂蝶賦予“人”的智慧,把蜂蝶追逐春色的神態、心理寫得活靈活現,妙趣橫生。

14.(1)答:表現了涼爽、清幽、寧謐的“夏意”.主要通過小院的深幽,竹蓆的涼爽,正午樹陰滿地,詩人安然入睡,時有流鶯清韻傳來,來構成一個別於炎夏的夏意意境。

(2)示例:用榴花明麗,紅豔如火與庭院綠樹,清蔭遍地相映襯,既在色彩上紅綠相綴,又在光線上明暗相映,能給人流麗而清邃的感覺.用末句“流鶯時一聲”來襯托前三句所營造的寧謐幽靜之境,以有聲襯無聲;也以動襯靜,以鶯之流飛,讓整個畫面陡然靈動豐滿起來。

15.(1)答:既寫出了作者在久雨新晴後,面對青苔滿地、綠樹濃郁,卻無人共享、共語的遺憾心情;也為下聯“唯有南風舊相識”鋪墊,為上下聯之間的樞紐之詞。

(2)答:三四句以“南風”為主角,用擬人的手法把這位“舊相識”寫得趣味盎然.“偷”顯示“南風”的詼諧,似有意與老朋友開玩笑;“開”“翻”寫與老朋友的熟識程度,其關切之情可見.可以想象在“無人”的情況下,“南風”將帶給作者多少安慰。

16.(1)答:第一句從顏色的角度寫,用“淡白”“深青”寫梨花

和柳葉,言梨花已盛開,柳已老;第二句從形狀角度寫,以柳絮紛飛,梨花滿城,言春已去,夏將至;兩句之間,以“柳絮飛”呼應“柳深青”,以“花滿城”呼應“梨花淡白”,極精工,以此簡潔地寫出了春末夏初的景物特點。

(2)答:惆悵。作者由花開花謝,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暫,年華似水,發出“人生看得幾清明”的感慨。“惆悵”一詞包含了作者對生命短促的感慨和無奈的思想感情。

17.(1)答:第一句將耀眼紅楓與青白酒旗相綴,第二句將白沙洲渚與微紅夕照相映,而兩句之間用火焰般的楓林秋色與絢麗的夕照晚霞相映襯:滿天滿樹的紅色,真是絢爛之極,好一幅色彩濃麗、美不勝收的.畫面。

(2)答:前三句為“實”寫,末句為“虛”寫。前兩句從視覺角度寫絢爛的秋江暮景;第三句從聽覺角度寫蒼茫中的柔櫓聲聲,以上三句似畫境,勝樂聲,但句句寫“實”。結句冷然一問,卻是憑空想象,是虛筆,但從景聯想到人,由實而虛,卻使意境更悠遠空靈。

18.(1)答:遼闊的千里江南,黃鶯在歡樂地歌唱,叢叢綠樹映著簇簇紅花;傍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迎風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2)答: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江南景物的讚美與神往。(或答“表達了詩人對風景依舊,物是人非的感慨。”)

19.(1)農村(田園、鄉村)風光

(2)破、鳴、點。

(3)答:表達了作者對農村生活的欣賞、流連之情。

20.(1)吟餘小立閒幹外。

(2)答:因為詩人寫的是晚景,天色昏暗,加上距離較遠,望過去,昏鴉自然更像“點”,用“點”比用“只”更形矣。

21.(1)答:開放之“早”;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

古詩鑑賞技巧10

一、看背景

結合註釋告訴的背景來迅速把握詩歌主要內容:如20xx年大學聯考詩歌鑑賞題

春日即事

①李彌遜。小雨絲絲欲網春,落花狼藉近黃昏。車塵不到張羅地②,宿鳥聲中自掩門。

[注]①李彌遜(1085—1153),字似之,吳縣(今屬江蘇省蘇州市)人,歷任中書舍人、戶部侍郎等職。因竭力反對秦檜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職。②張羅地:指門可羅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在這道題中,註釋①告訴我們李彌遜因竭力反對秦檜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職;第二題問這首詩表現作者什麼樣的情緒,聯絡背景答題就很容易切入。

二、看關鍵語言(標題、結尾詩句、詩眼)

古詩中的關鍵語言,例如標題、結尾詩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詩眼的詞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詩歌主題的資訊。

三、看體裁

如果是敘事詩,則可從分析人物形象入手,進而概括詩歌的主題,賞析詩歌語言的凝鍊性、形象性。

如果是哲理詩,概括主題時則應揭示詩中所蘊含的哲理,分析表現手法時則從託物言志角度出發。(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如果是抒情詩,則從寫的景物(具體名詞)中理解詩人抒發的感情,在回答諸如這樣寫有什麼好處、運用了什麼樣的藝術手法、請欣賞這句詩等問題時,就考慮是否應該答直抒胸臆或間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

四、看技法

(一)抒情手法

(1)直抒胸臆

(2)間接抒情

A、託物言志(借物喻人)

B、借景(物)抒情

C、情景交融

(二)描寫手法

①對比:勾畫的生活畫面,突出表現詩人的情感,或表達了對生活、社會的思考。

②襯托(映襯、反襯、烘托)

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寫鋪排)

④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

(三)修辭手法

(1)用典借用神話故事、歷史人物活動、古詩文

(2)借代含蓄、委婉,表達特定的感情

(3)比喻形象生動,寄託感情;或語言深入淺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象、聯想,設想奇巧,勾畫了的生活或社會圖景。

(4)雙關意在言外,耐人尋味,具含蓄美。

A諧音雙關,含蓄,富有情趣。【如東邊日出西邊晴,道是有晴(情)還無晴(情)。】B語意雙關

(5)擬人,景和物人格化,形象生動,寄託感情;或情景交融,物我一體;或借物喻人,象徵。

(6)誇張,突出特點,強化感情,增強感染力;或造成奇特的意境,表現浪漫主義的情感。

(7)反覆,連用某字,突出特點或某種情感。

(8)設問,一問一答,富有情趣;反問,增強說服力,發人深醒。

(9)反語,諷刺。

(10)互文:參互成文,含而見文。具體地說,它是這樣一種形式: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兩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如秦時明月漢時關、煙籠寒水月籠沙、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等。

古詩鑑賞技巧11

1.詩歌鑑賞題

考綱陳述:(1)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2)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第一步】準確解讀文字:在瞭解“詩家語”多省略、多倒裝特點的基礎上,抓關鍵點:

(1)上看:看詩歌題目,圈出題眼(某一詞語),認真研究古詩的題目,有的題目實際上就概括了詩的主要內容,或者給你理解該詩提供了感情基調。再看作者,回憶作者所處的朝代和作品風格。注意時代對作家的影響(如南宋的愛國思想);

(2)下看:看註解提示,瞭解詩歌的背景,尋找詩歌內容和情感的線索。

(3)中看:看全詩主體,每句圈出一兩個詞作為句眼,特別注意詩歌中的表現情感的形容詞和副詞(如:孤獨自寂)。後部分一般運用議論、抒情手法,是詩的主旨。

(即我們講的五讀:讀題目、讀作者、讀內容、讀註釋、讀命題。)

【第二步】明瞭答案構成要點(即給分點)。小口徑問題什麼答什麼,大口徑問題一般要包括三個要點:

●(1)採用的寫作手法:常見寫作手法(技巧)見後面所附四大類13小類。

●(2)手法揭示的內容:結合詩句,分析該手法寫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麼特點,或抒發(突出了)什麼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此種寫法在內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內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遠意境優美意味深長耐人尋味言近旨遠。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後照應,虛實結合,先總後分,一問一答)

(注意:不同型別題目的三個要點的側重點不一樣,問什麼則什麼是回答的重點;且三個要點的順序要根據具體題目的型別有機組合。一般情況下,我們要寫明白:此詩寫了什麼內容,用了什麼手法,表達了什麼感情。)

第一種型別:分析意象類(意象即詩中描寫的人、景、物)

常式問:這首詩歌營造了哪些意象?

變式問:這首詩歌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或:這首詩歌描寫了什麼樣的景物?

注意詩歌中有固定含義的意象:

⒈離別類:雙鯉、尺素(遠方來信),月亮(思鄉或團圓),鴻雁(遊子思鄉懷親或羈旅傷感),寒蟬(悲涼),柳(喻離別留念或代故鄉),芳草(離愁別恨),鷓鴣鳥(叫聲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艱辛或離愁別緒),南浦(送別之地),芭蕉(離情別緒),燕(惜春或戀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變遷,或傳書敘離情或遊子漂泊),關山(思家),長亭短亭(送別),陽關曲(送別的歌聲)。

⒉情愛類:蓮(音同“憐”表達愛情),紅豆(男女愛情或友誼),紅葉(傳情之物)。

⒊人格類: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殘敢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潔),鬆(傲霜鬥雪堅守節操),

⒋悲情類:梧桐(象徵悲涼),烏鴉(衰敗荒涼),杜鵑鳥或子規(象徵淒涼哀傷或思家思歸),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滅),猿(悲傷)。

⒌其它類:崑山玉(人才),折桂(科舉及第),采薇(隱居生活),南冠(囚犯),柳營(軍營)。東籬(高雅,潔身自好)

■第二種型別:分析意境類(意境=意象+情感)

常式問:這首詩歌營造了一個怎樣的意境氛圍?

變式問:這首詩歌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

這首詩歌描寫了什麼樣的景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A. 意境(氛圍)特點術語有:

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淒涼,恬靜安謐,雄奇優美生機勃勃,富麗堂皇,肅殺荒寒瑰麗雄壯,虛幻飄渺淒寒蕭條繁華熱鬧等。

B. 思想感情術語:

迷戀、憂愁、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閒適、歡樂、仰慕、激憤,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

■第三種類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義)

詩歌就題材(內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類,據此可瞭解詩歌主旨:

⑴詠史懷古詩:憑弔古蹟古人來借古諷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樣建功立業。(寫古蹟古人,多用典故)

⑵託物言志詩: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運用比喻象徵擬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鬆、竹、梅等意象)

⑶邊塞征戰詩:或抒寫報國立功壯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對開邊拓土窮兵黷武的統治者的諷刺和規勸。

⑷羈旅思鄉詩:寫遊子漂泊的羈旅愁苦;或所見所聞所感觸發的思念故鄉的鄉愁。(常有月、柳、雁、書信及夢境幻覺的描寫

⑸送別留念詩:或表達別時留戀;或表達別後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達彼此勉勵。

⑹田園山水詩:借寫山林田園的閒適美好,表達對世俗與現實的不滿、嚮往寧靜平和的歸隱思想,或表達自己遺世獨立,保持節操品性的情懷。

⑺即事感懷詩:或憂國憂民;或反映離亂;或渴望建功立業;或仕途失意閨中懷人;或謳歌河山。

⑻閨怨閨愁詩:或表達對戍邊丈夫的思念,或寫春光(青春)易逝,光陰不再的感傷,或表達對戰爭的厭惡。(我們認為不會考,但是課本中有,我們還是要了解一點。)

■第四種類型:表達技巧類(著眼於全篇整體或區域性)

常式問:這首詩歌採用了何種寫作手法?

變式問:這首詩歌運用了怎樣的藝術手法(技巧)?或:詩人是怎樣來抒發自己的情感的?

寫作手法(技巧)是一個十分寬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類:

第一種:描寫景物的方法:

⒈從直接與間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側面描寫,虛寫(想象聯想)與實寫;

⒉運用修辭手法:比喻對比誇張比擬)(大學聯考常考)借代雙關反問設問、反問、互文;

3.運用表現手法來寫:襯托對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大學聯考常考)象徵、鋪陳,白描。

4.從景物的動靜角度來寫:動景靜景結合,或以動寫靜,以靜寫動;(大學聯考常考)

5.從觀察的層次來寫:遠看與近觀結合,仰視平視與俯視結合;空間的上下結合,高低結合。

⒍從調動感覺的角度來寫:視覺(形和色),聽覺(聲),嗅覺(氣味),味覺,觸覺;或通感。

第二種:描寫人物的方法

⒈從直接與間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側面描寫,虛寫(想象聯想)與實寫;

2.運用具體描寫手段: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外貌描寫、心理描寫、細節描寫

⒊運用修辭手法來寫人:比喻對比誇張比擬借代雙關反問設問、反問、反語;

⒋運用表現手法來寫:襯托對比渲染烘托象徵、鋪陳,白描。

第三種: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直接運用抒情與議論的表達方式來抒發情感

2、間接抒情:託物言志(寓理),借古諷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於景、(大學聯考常考)

第四種:結構(構篇)方式

對比,前後照應,問與答,卒章顯志,總分,虛實結合,(大學聯考常考)過渡,詳略,人稱,設定懸念,欲揚先抑、

■第五種型別:語言煉字類

常式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字?為什麼?

變式問: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裡?

煉實詞:動詞,表顏色的詞,擬聲詞,疊詞,形容詞和副詞等修飾語(自,孤,獨,冷等)。化動為靜或化靜為動。煉虛詞:數詞,連詞,副詞等。煉押韻(平仄):調換詞序

注意:一般而言,五言詩在第三字,七言詩在第五字煉字

特別注意下面的另一種不同題型:

常式問:這首詩歌在語言上有何特色?(著眼於全篇語言風格)

變式問:這首詩歌具有怎樣的語言風格?或談談這首詩歌的語言藝術。

正確解答:一般從這些詞語中選擇答案(語言特點類術語):含蓄、幽默、風趣、直露、平實、典雅、粗俗、自然、清新、優美、質樸。

■第六種型別:分析詩眼類(或在全篇思想內容方面,或在全篇結構形式方面)

常式問:詩中哪一個詞語(句子)在全詩中起什麼作用?

變式問:詩中的哪一個詞語(句子)是全詩的關鍵?為什麼?

詩中的哪一個詞語(句子)在全詩中具有統攝(總結)作用?為什麼?

2.名句名篇默寫題與文學常識題

知識範圍:課標建議的64個背誦篇目;文學常識以中國古代作家為主及64個背誦篇目名稱、作家及朝代。

默寫時要注意:

(1)每年大學聯考是三篇默寫,選擇最有把握的幾句來填寫。

(2)字跡一定要工整清楚,嚴禁潦草,切勿賣弄書法。(建議拿到試卷就先填寫默寫內容)

(3)要求“一字不差”。如默寫內容印象不深,可先記得幾個字默幾個字,後面想起來了再默。

今天就和大家就分享到這,祝各位愉快!

古詩鑑賞技巧12

情景交融 將感情融會在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的描摹來抒發感情,是一種間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杜甫的詩句“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寫景之中包含著對春雨的喜愛之情。而“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則借景表達了詩人對國家的憂慮和對家人的思念。因事即理 就著某一事情或畫面的敘寫闡明某種道理。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在對西林的景物描繪之後發表了富有哲理的議論。

對比襯托 在敘述和描寫過程中,為了突出某些人物或事件而用其他人物或事件作為對照和陪襯。王維《鳥鳴澗》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用“花落”、“月出”、“鳥鳴”這樣的動景寫春澗的幽靜,以動襯靜,是反襯。這種表達技巧常見於懷古詩中,它往往通過今昔對比反映盛衰變化。李白的《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通過對越宮遺址對比描寫,表達盛衰無常的感慨。

藉助修辭 詩詞中用得較多的修辭有比喻、借代、排比、誇張、擬人、設問、反問等。賀鑄《青玉案》“試問閒愁都幾許熞淮ㄑ灘藎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運用了設問、比喻、排比的修辭。李白《秋浦歌》“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運用了誇張、比喻。杜甫《江村》“自來自去樑上燕,相親相愛水中鷗”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格。

託物言志 借寫某一物表明某一中心。如虞世南《蟬》“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託蟬言志:立身品格高潔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自能聲名遠播。

虛實結合 虛寫和實寫相結合。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巴山夜雨”是寫實,“共剪西窗燭”是擬虛,表達作者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使用典故 古詩詞中常常運用典故,一方面使詩詞內容更豐富,另一方面也給讀者的理解增加了一定的難度。但在考題中出現的典故應是大多數考生熟悉的。如1996年大學聯考題中出現的三個典故就是如此,“釃酒臨江,橫槊曹公”、“紫蓋黃旗,多應借得,赤壁東風”、“南陽臥龍,成名八陣圖中”,依次是曹操、孫權、諸葛亮。

渲染烘托 這兩個詞本是繪畫的傳統技法,在詩詞中也經常用景物描寫來渲染某種氣氛,烘托人物的某種心情。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首句“寒雨連江夜入吳”,迷濛的煙雨籠罩著吳地的江天,織成了無邊的愁網。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離別的黯淡氣氛,以大片淡墨染出滿紙菸雨,用浩大的氣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開闊意境。

古詩鑑賞技巧13

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詞?為什麼?”或“甲詞可否換成乙詞或其他詞?請簡述理由。”

答題方式:①解釋字面意思和內涵 ②指出運用的手法 ③點明妙在何處(可從景物特點、主旨、情感和意境等方面分析)

【典型例題】

端居① 李商隱

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②。階下青苔與紅樹 , 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閒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稱。(譯文愛妻從遠方的來信很久都沒有收到了,我得不到家人音訊,只有在睡夢裡才能回到家鄉以解鄉愁。可是中宵醒後,恍然發覺離別已是悠悠數年,顧望四周,只有空蕩蕩的床榻和寂寥淒寒的秋夜相對,不由得心生淒涼。寂居異鄉,平日少有人來往,階前長滿了青苔,那一片綠意和秋天的紅葉在迷濛雨色、朦朧夜月的籠罩下變得黯淡模糊)

⑴這首詩第二句中的“敵”可否換成“對”或其它詞?請簡述理由。

【答案及分析】 ⑴不能換成“對”或其它詞。(表明贊成的一點)用“敵”字不僅突出“空床”與“素秋”默默相對的寂寥清冷的氛圍,而且表現出空床獨寢的人無法承受“素秋”的清冷淒涼的情狀,(引文賞析)抒發了詩人心靈深處難以言狀的悽愴之情。(突出的情感) 用“對”或其它詞難以速到這種表達效果。(照應試題)

古詩鑑賞技巧14

1 設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2 設問變式:(1)詩中哪兩聯寫了什麼意象,請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2)在對全詩整體感悟的基礎上,簡要分析詩人在某兩句中是如何營造意境的。(3)解釋某一聯的意思,並分析其情與景的關係。(4)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5)從“情”和“景”的角度對某首詩或詞作一賞析。

3 解答提示: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意”是詩人在詩中抒發的思想感情,“境”是詩歌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意境就是指寄託了詩人主觀思想感情的景物(物象、意象、生活圖景)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象的境界。詩詞的意境是情景交融、虛實相生、形神兼備的有機結合。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分析詩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點,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託的情感,抓住物與志的“契合點”。

4 答題模式:(1)展開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於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2)找出詩中的物象、意象,並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雄渾壯闊、恬靜優美、孤寂冷清、蕭瑟悽愴等,注意要能準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3)分析詩歌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或給人什麼樣的啟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麼而“感傷”。

5 答題示例: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8~9題。

題李世南畫扇

蒸 肇

野水潺潺平落澗,秋風瑟瑟細吹林。逢人抱甕知村近,隔塢聞鍾覺寺深。

8 請簡單描述一下李世南畫的扇面中應有的景物,這樣一幅畫面呈現出什麼樣的氣氛?

答案:畫面大概是有條小溪從兩山之間流出,樹林裡樹葉飄落,一個人抱著甕在路上《或在溪邊》山谷那邊隱約露出寺廟。這畫面裡呈現的是鄉村野外恬靜、安詳的氣氛。

9 古人的題畫詩往往會闡發畫面以外的意趣,你覺得這首詩哪些描寫表現了畫面以外的景和趣?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答案:(1)“水潺潺”聲音的描寫(2)“秋風瑟瑟”聲音的描寫(3)聯想到附近有個村莊的描寫(4)遠處寺廟傳來“鍾”聲的描寫,都表現了畫面以外的景和趣。

這樣寫的好處是:(1)使畫面上靜止的景物活動了起來,變得有聲有色。(2)拓展了畫面,使之更顯豐富多彩。

古詩鑑賞技巧15

一、 煉字型

1、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字?為什麼?

2、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裡?

3、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鍊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4、答題模式:

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個更好;

②解釋該字在句中的語表義和語裡義;

③展開聯想和想像,把這個你認為“好”的字還原句中描摹景象;

④點出該字表達了什麼感情或烘托了怎樣的意境。

二、分析意境型

1、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2、提問變體:

①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②從“情”和“景”的角度對某首詩或詞作一賞析。

3、解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託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分析詩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點,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託的情感,抓住物與志的“契合點”。

4、答題模式:

①找出詩中的物象、意象;

②展開聯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

③點明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能用兩個雙音節形容詞概括出來,如:雄渾壯闊、恬靜優美、孤寂冷清、蕭瑟悽愴等;

④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或給人什麼樣的啟示和思考。

三、分析句意型

1、提問方式:這句詩好在哪裡?

2、提問變體:這句詩有什麼含義和作用?表達上有什麼特點?

3、解答分析:一句詩可能是寫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寫人的。寫人的方法包括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外貌描寫以及細節描寫等。理解一句詩一定要聯絡上下句並結合全詩進行。

4、答題模式:

①闡明語表義,有時要發掘它的深層意思;

②分析詩句在寫景或抒情或寫人方面的表達作用。

③簡要說明藝術效果。

四、分析語言特色型

1、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2、 提問變體:

①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

②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3、解答分析: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這類題要求學生最好能知人論事,因為不同的作者語言風格不一樣,如李白雄渾飄逸而杜甫則是沉鬱頓挫。但有時候我們不熟悉作者也可以從詩中讀出語言風格,有的曉暢明快,有的民歌風味十足等等。

4、答題模式:

①用一兩個詞或一兩句話,準確點明語言特色(簡練傳神、凝練沉鬱、入木三分、煉字精巧、一字傳神、對仗工穩、語近情遙、莊諧俱見……);

②結合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③闡述詩中用語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五、分析主旨型題

1、提問方式:這首詩表現了怎樣的主旨?

2、提問變體:請分析某句詩蘊含了作者當時何種心情。

3、解答分析:分析主旨往往需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⑴涉及的文化常識、生活常識、歷史典故、神話傳說和自然現象;

⑵某一詩句的大意或;

⑶詩人的思想傾向、政治主張、志向追求、生活經歷;

⑷時代背景、社會現實。

4、答題模式:

①分析具體詩句寫了什麼;

②抒發了什麼情感,暗寓了什麼。

六、分析技巧型題

1、 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2、提問變體:

①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或手法)。

②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現手法是詩人用以抒發感情的手段方法。要準確答題,首先必須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其次,要對詩句進行全面多角度分析。

4、答題模式:

①準確地指出用了什麼表現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修辭手法:正反對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擬、誇張得體等。表現手法:襯托、對比、虛實、大小等);

②結合詩句分析,何以見得是用了這種手法;

③這種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或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