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企業需要哪五種人才

據說電影《天下無賊》裡有三句臺詞廣為人知,其中有一句是: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是什麼?是人才。這句話出自賊的領導口中,調侃有加,看看,賊都知道這道理,賊也重視人才,不僅如此,電影還讓劉德華把該“行業”的風采展示了一番,讓我們領略了一下他們的“操作水平”。那麼我們紡織企業需要哪樣的人才呢?不管企業老闆是否認可,也不管企業中的各路人才有沒有這種意識,據我觀察,可以分為五類。

紡織企業需要哪五種人才

第一類:牛。誰都知道,紡織生產的最大特點是千人紗、萬人布,每條生產線都靠班組長、工段長管理和帶領,他們如同奮戰在前沿戰壕裡的排長、班長,既指揮員,又是戰鬥員,所有生產指令最終都要在他們手上實現,每個品種難在哪裡,哪臺裝置有什麼脾氣,惟有他們最清楚,他們是處於企業最基層的老黃牛,是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忍氣吞聲,忍辱負重的無名戰士。著名詩人臧克家先生有一首詩叫《老馬》,“背上的壓力往肉里扣,它把頭沉重的垂下!”這些句子用來描述紡織工人比較準確。紡織企業之所以能夠生存,靠的就是諸多老黃牛和小黃牛。我這裡指的不僅是生產操作崗位上的“兵頭將尾”,還包括那些釘在技術崗位上的工程技術人員,雖然他們自認為是知識分子,付出的是腦力勞動,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和安慰,但實際上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

第二類:虎。他們是企業裡的中層骨幹,車間主任,技術尖子,銷售能手。生產指標壓下來,他們要在一線領著幹,牢騷不少發,任務卻能不折不扣地完成。技術難題、質量要求擺在面前,白天黑夜蹲車間,白班中班連軸轉,他們總有辦法攻克。產品庫存堆在那裡,他們不怕硬著頭皮往外跑,想方設法,最終還能化險為夷。總之,他們是老闆手下的虎將,支撐企業的棟樑。比如車間主任,他們大多“行伍”出身,本身就是值車工、保全工幹出來的,手下人想什麼,好什麼,怕什麼,瞭如指掌,是打出來、拼出來、熬出來的,“帶兵打仗”都是天然的行家。廠長經理只有攏住一批這樣的干將,企業才能辦得有聲有色,甚至可以這麼說,有的人當老闆可以,但甩給他百十號工人,他不一定帶得了、兜兒得轉。

第三類:猴。凡是有一定規模,有點發展歷史的企業,總能看到一些會“耍嘴皮子”的人,這種稱謂是出大力、流大汗的工人兄弟送給的“雅號”,帶有輕蔑、譏諷的味道,比較傳統和崇高的說法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常言說,人過一百,千差萬別,正是靠著他們能說會道,潤滑了人際關係,疏通了不良情緒,從而把各種矛盾消弭於無形之中。儘管懂技術、懂經營的大多瞧不起這些人,但這一行也是“術業有專攻”的,也是一門技能,或者叫技藝。只不過技術人員研究的是生產物件:裝置、原料,他們研究的.是勞動者,是人的七情六慾,是更高階的學問,從這種意義上說,誰瞧不起誰還不一定。

如果一個人同時具備猴與虎的特性,那就是人群中了不起的角色。一位屬猴的偉大人物,曾滿懷豪情地自詡道:我的性格就是虎與猴的統一體。

第四類:雞。任何企業少不了搞宣傳的文人、才子、筆桿子。如同會唱歌、善打鳴的大公雞,平日裡專司整個材料,發個稿子,辦個小報。對外,他們是廠長經理的吹鼓手,企業不論搞得怎樣昏天黑地,經他們一抹劃,聽起來歌舞昇平;明明是民怨沸騰,經他們的妙筆一寫,反而是團結一心。對內,他們最能理解領導意圖,也最會強詞奪理,本來是企業遇到困難讓職工出錢集資,能說成:讓無產者變為有產者;本來是政策出現失誤,需要糾正錯誤,又會說:制度需要完善,必須深化改革。甚至產量質量下降,也能說成:負增長。不過他們的才氣有時也能用過了卯,把企業內部的情況捅到社會上去,比如多年前描述國企的順口溜:廠級領導忙出國,中層幹部忙吃喝,基層職工忙偷摸。

大公雞除了會引吭高歌,唯一的用處就是殺了吃肉,多了無用,沒有不行。

第五類:狗。要說國人對這種最早被人類馴化的動物一向不夠友好,文化國粹之一——成語中涉及狗的條目幾乎沒有褒義詞,什麼狗仗人勢,雞鳴狗盜。說起來,也是事出有因,中國大地最不缺的就是低頭哈腰,搖頭擺尾的傢伙。企業家周圍也總是少不了有他們的身影,這也難怪,一個人但凡有了點權勢地位,能夠直接左右下屬的切身利益了,都有些喜歡阿諛奉承,陶醉於前呼後擁,於是這類人就有了施展才能的機會,為了謀取好職位、高待遇,不惜出賣自己的人格,在他們眼裡,人只有兩種:奴才和主子,對上低三下四,對下橫眉豎眼,就是不會做堂堂正正的人。要說他們是人才也應該算準確,因為很多人就是想學這種做派也學不來的,不信你表演一個:脅肩諂笑,不能勝任?說明你不行。

企業老闆對待以上幾類人的態度截然不同,老黃牛多多益善,老虎只喜歡能衝能打、思想簡單的小老虎,以防虎大傷人,養虎遺患……。能不能充分發揮這些人才各自的優勢,玩的轉,用得巧,組織成一個有效率的團隊,那就看當老闆的本事了。

如果有人才而不會用,一人一個心眼,各有各的算盤,步調總是不一致,企業也是一盤散沙,要是那樣,就象這部電影裡的另一句著名臺詞了:有組織,無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