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後感【薦】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論語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論語讀後感【薦】

論語讀後感1

孔子關於仁的思想,已內在地包容了中國古代社會的血緣關係和階級關係。仁學包含了道德上的人格平等和尊嚴等內容,這一點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一命題中表現的很明顯。他既承認人是目的,且承認人在道德上是平等的,人人都有道德上的尊嚴。這裏並無貴賤、高下之分,只有君子、小人之分。,而這同當代社會的人權思想有着共同的契合點。孔子對子夏説,“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就是從道德實踐上説的,並不是從地位或職業上説的。

論語讀後感2

論語中有一話説是這樣説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這樣一句話,在我的家裏有一本《逆流而上的魚》一本書它上面寫的是一句:己所不欲,就施於人的話。

他是這樣寫的:我不喜歡的,你肯定也不喜歡,所以我不會給你,他不願意做我肯定也不願意做,所以你不會勉強我去做這件事情。對呀!我不喜歡的東西你怎麼會喜歡呢?我不喜歡青菜你一定也不喜歡!我不喜歡流行歌曲,那你也一定不喜歡?

我不能克服一種困難那你一定也不? 我知他説的不一定都對,但是最讓我感到了不起的是,那個寫書人的勇氣!是那種敢於面對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精髓,發表自己的看法的勇氣!

我家的那本書,雖然比起《論語》來差的很多,但我學會了很多他的東西,那東西看不見也摸不着。

論語讀後感3

《論語》是中國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弟子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著作,它的資料很廣泛,涉及了社會生活各方面的許多問題,它雖然已經過去了兩千多年,可是有些資料依然值得我們在今日去學習、運用。比如:“學而不思,思而不學”就是要告訴我們學習要和思考聯繫在一齊,只明白死記硬背,不會靈活運用的人,即使再用功的去學習背誦,也學不到真正的知識。

“言必信,行必果”就以一個“曾子殺豬”的故事教導我們此刻的家長,不能哄騙孩子,不然孩子會所以學會哄騙別人,要重視誠實守信品德的養成。“欲速則不達”就是告訴我們做什麼事都不能只圖快,否則,反而會失敗,也提醒那些望子成龍的家長不要“拔苗助長”。還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等等。《論語》不僅僅讓我們瞭解了它的精華思想,更弘揚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

論語讀後感4

這個寒假,我讀了一本非常有名的國學經典名著,名叫《論語》。這本書講述的是中國古代各個名人名家的經典故事,在中國流傳了幾千年,它指導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雖然這本書裏的很多文字及意思我還不是很懂,但是通過爸爸媽媽的講解,我也學會了很多道理。

這本書裏面的温、良、恭、儉、讓,讓我學到了做人要温和、善良、恭敬、節儉、禮讓,這樣就可以交到更多的朋友,進而可以學到更多的知識。

我也很喜歡這本書裏面的孔融,他少年時為了幫助被壞人誣陷的一位好官張儉,他們一家人被朝廷抓了起來,他們把責任都往自己身上攬,希望自己的家人能被釋放,不要受到處罰,最後是哥哥頂罪,母親和弟弟被釋放了,通過母子三人爭死的情景,讓我感受到了孔融一家人濃濃的親情濃濃的愛。

論語讀後感5

我讀《論語》這本書,知道了一位非常誨人不倦的人,他就是孔子。

《論語》是我國的經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歷代統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論語》已有200千多年的歷史了,裏面的內容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共有18、20冊。裏面的第一篇對我印象特別的深: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解釋是:孔子説:“學習了,而能按時去實踐,不也高興嗎?有朋自遠方來,(切磋學理),不也快樂嗎?別人不瞭解自己的才能,我並不抱怨,不也是君子嗎。”

我認為,我們在生活中,應該把學習同樣當成一件快樂的.事。

《論語》這本書非常好,他告訴我們許多人事間的道理,它能讓你品德高尚,讓我們學到了很多。普通人把《論語》作經書看,認為是聖人之言,不以文學論。但以文學眼光看來,《論語》一書的文學價值很高。

論語讀後感6

本文中有一句話對我的觸動很大: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它的意思就是説,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美好的。如果不選擇有仁德的住處,哪能算得上是明智呢?孟母三遷的故事以及荀子“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與此很有些相似之處,都強調優秀的外在環境、氛圍對人的影響。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明白,外在環境對人各方面的影響極大,直接影響到人的整體素質、人生觀、價值觀、生活品位、處世方式等等。舉個簡單的例子:出身時代官宦家庭的子弟,一般都是經綸滿腹,温文儒雅,言行舉止之間與寒素出身的人雖不敢説有霄壤之別,用涇渭分明來形容應該不為太過。…

論語讀後感7

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他的論語流傳至今,這位清廉的聖人教給了我們知識和各種禮節、學習方法、交友之道、處世之道等,他從7個方面將這些寫得淋漓盡致、由淺而深,而且適用現代社會,會給我們以啟發。

例如學而篇(學習之道)是給我最大啟發和教育的。

學習並不是死記硬背,要經常去温習功課,每次都要用心去學。每天提醒自己為他人辦事是否盡心,同人相守是否誠實守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用於實踐,學習不僅僅是讀書寫字而是如何在學習中領悟文章深處的真諦,所以孔子提倡實踐,將所學到的東西反覆揣摩真正掌握才能體會到喜悦。

真正好學的人,應該多與他人切磋,與遠道而來的朋友一起討論、交流,我認為這樣才能體會到真正的快樂。

這一位智慧老人在中國悠久文明的歷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通過歷史的鏡子照亮了我們

論語讀後感8

孟子能説會道,輕易地讓王們陷入它設下的圈套。齊宣王喜歡音樂,孟子就説齊國可以治理好了。但他這樣説是有條件的,就是要與民同樂。我以為孟子的這個與民同樂只不過是和統治階級説説而已,怎麼能夠真正的實現呢?即使實現也只是短暫的,這就要看統治階級的心情了。如果他們樂意,老百姓便可以得到一些好處,如果他們不樂意,老百姓便一點好處也得不到。雖然孟子的與民同樂思想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其真正的意義就是他所提倡的“仁政”即“王道”,説白了就是專制。更讓人氣憤的是像孟子這樣的大人物,有時居然把天下的治亂興衰説成是上天的意志決定的。他説:“我之不遇魯侯,天也。”他的這種“上天意志”不知毒害了多少世世代代的中國人,即使現在有些人還把自己的命運説成是天意。我認為在專制社會裏,個人的命運掌握在專制的社會體系當中,小人當道,君子悲矣。

論語讀後感9

《論語》中有一句話我甚為喜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此話的原句是:“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仁在人與人關係中體現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恕在人與人關係中體現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當我們遇見不會做的事情想做的時候,總會要求自己的父母去完成,然而當父母沒有辦好事情的時候,我們總是抱怨、責怪。總是責怪父母這個做的不好,那個做的不好。

再向大家講一個故事:從前有個小男孩,脾氣很暴躁,整天都喜歡生氣,怨天尤人。後來有一天,父親對小男孩説,從今天開始,你每生一次氣就在牆上頂一顆釘子,只要保持一天不生氣,就拔下一顆釘。一開始,牆上釘了好多釘子,後來漸漸地,男孩開始剋制自己的情緒,每天拔一顆釘,一顆兩顆……,釘子終於拔光了,男孩也逐漸變得開朗了。

我想説的是:面對一切的事物,我們都應該學會寬容和體諒,而不是一味的責怪與抱怨。

論語讀後感10

每一則語錄雖然都寥寥數語,但多次運用反問、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頻繁使用幾個賦有表現力的關鍵語氣詞,使表情達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現力,甚至説話人的神態都栩栩如生地呈現在人眼前,是什麼文章這麼精煉,表達又這麼生動、形象呢?不知道?我來告訴你,是《論語》十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悦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

對於知識,“學”只是過程,“習”是一個鞏固的過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識,必須把“學”和“習”結合起來,只有用豐富多彩的知識點綴自己的大腦,才能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朋友從遠方千里迢迢的趕來,我們應該感到無比快樂與榮幸,我們可以取長補短,增加友誼,這樣難道不開心嗎?我們做人要坦坦蕩蕩,光明正大,不要不被人瞭解就杞人由天,應該保持一種良好的心態,對待事物。

我知道了怎麼學習,我知道了該怎麼做人,《論語》十則讓我懂了許多許多……

論語讀後感11

論語讀後感過去曾有過“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説法。在延續一千多年的科舉時代,《論語》也是國家錄用官員考試的指定教科書。

但是隨着時代的變遷,治理國家的環境變了,治理國家的方式自然也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因此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還指望通過兩千多年前形成的《論語》上面制定的治理國家的方式來管理國家,是不切實際的。

所以我根據開放社會的理論、從國際視野的角度、圍繞怎樣學習文化知識和怎樣學習做人的主題,從整部《論語》中選擇了一半與此有關的部分,按照“教育、孝順、仁愛、誠信、禮節、義利、察人、交友、鬼神、志向、反省、君子”這十二個分類推薦給大家,希望能對大家學會怎樣做人有所參考。另外,為了保證《論語》的完整性,我們同時也在這本書的結尾,附上了整本《論語》的全文。一來可以讓大家瞭解本書所選擇的部分在《論語》中的具體出處,二來也可以為那些有興趣學習整本《論語》的讀者提供一個方便。

論語讀後感12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咦?大上午的,誰在讀書呀?哦,原來是焦作日報社組織校園記者在誦讀國學經典《論語》呢!

以前,我和小夥伴們在一起玩,給他們説的話他們不太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他們不相信我。我很生氣,為什麼不相信我呢?但自從讀了《論語》後,想起《論語》裏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這句話,我馬上就不傷心了。

還有一次,我的同桌不喜歡學習,我就耐心地給他講:“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的道理,使他感到學習並不是他想象的那麼令人討厭。後來,他在不知不覺中愛上了學習,學習成績也提高了。

雖然再有兩節課就不能和任老師共同學習了,但是,任老師的諄諄教導我會永遠牢記在心。以後,我還會多讀好書,做一個像孔子一樣有學問的人,並且還要多讀聖賢書,做一個少年君子!

論語讀後感13

我今天讀《論語》的第九章——子罕與第十章——鄉覺,讓我最喜歡的一則就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這一句話的意思是這個消逝的時光啊 !像河水一樣,日日夜夜不停的,非常的流去。

讀了這一句話,我的感悟十分深刻,是啊,光明似水,日月如梭,一眨眼,如水般的時間已過去了十年多了,我也步入了中學的大門了,我們的時間會如急流、 瀑布一般的快,這讓我們更好的去珍惜時間。古代讀書人五灣筆下的《次北固山下》上寫道”海日生夜,江春入舊年“,不錯的舊的一年好似還沒去,而新的一年卻 已將要將舊年給推去了。

這真是一名至理名言啊,它寫得是多麼的正確,我們以後應該要更加的去珍惜時間,不讓它白白的流去,更應該以這一句話為自己的座右銘,時時刻刻的提醒自 己惜時,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這以上的就是我對這一則《論語》的全部感受。

論語讀後感14

作者:若木讀書。開初,認知淺薄,主要認為開篇章是孔子告誡讀者明白讀的意思,為什麼讀?讀懂什麼?也是為往後讀的最基本要求。並從本人職業角度分析“習”的含義,為會、能、技,會——初步掌握,能——才能,技——技術。通過每次學習,都有不同認知與收穫,最後能為一技之長。

也從三小句認為孔子更多告訴讀者應從別人角度思考問題,反思自己,不斷修行,從為自我心中“君子”,而“君子”為善待與包容別人,愛惜與寬恕自己。

後聽書友見解,大悟,孔子所言不僅對讀者要求,而面向大眾,從人發展三大階段設下三個高境界的總訓,並強調“人不知,而不愠”人之常情心理反應,但如何做到剋制、善待萬物,最終超越自己的境界乃為君子。附:默予本為幽默、給予意思,但這為本人認知淺薄,以多保持沉默,向各位書友學習,對己肯定是一種收穫。

論語讀後感15

孔子説:堅定地相信我們的道,努力學習它,誓死保全它。不進入危險的國家,不居住禍亂的國家。天下太平,就出來做工作;不太平,就隱居。政治清明,自己貧賤,是恥辱;政治黑暗,自己富貴,也是恥辱。

有時候,我們會迷茫,不知道自己該何去何從。為什麼會這樣呢?我想,可能是對自己的三觀不清楚,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孔子提出了他的想法,供我們參考:

1.有一個堅定的信仰。去學習它、實踐它,捍衞它。在深入研究和對比之前,不要別人説哪個好,就信哪個,要自己去選擇和驗證。

2.居住在太平之地。可以放眼全球,不必拘泥於一個地方。

3.在清明之國,不努力以致貧賤,是個人的恥辱;在黑暗之國,通過不正當手段得來的富貴,也是恥辱。

問一問我們自己,我們有一個讓我們堅定相信的道嗎?我們居住在什麼地方?我們的貧賤和富貴是如何得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