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評課稿彙編15篇

音樂評課稿1

聆聽世界各地民族民間音樂,瞭解世界各地民族民間音樂的風格特徵,是國中與高中音樂教學中都涉及到了的教學內容。以湘藝版課標實驗音樂教材為例,在國中音樂教材中,有“世界民族之聲”系列單元,如,八年級上冊的《世界民族之聲——亞洲音樂》,八年級下冊的《世界民族之聲——歐洲音樂》,九年級下冊的《世界民族之聲——非洲、美洲音樂》;高中《音樂鑑賞》模塊教材的第三單元主題是《音樂與民族》,教學內容包括亞細亞民間風情、走進非洲與美洲、歐洲民音音樂掠影三個板塊的民族民音樂欣賞。比較國中與高中音樂教材相同主題下教學內容的組織,高中《音樂鑑賞》模塊教材《音樂與民族》單元民族民間音樂的內容所涉及的國家更多、音樂種類更多,內容也更深入。以“亞細亞民間風情”板塊為例,該內容包括十三個國家六首歌曲、五首樂曲的聆聽與體驗,還包括對三種民音樂器的認識與相關音樂文化的瞭解。

音樂評課稿彙編15篇

思考同一主題下的音樂教學內容在不同學段的教學實施,除了體現教學的內容有差別之外,在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方法的選擇以及教學層次的把握等方面,都應體現兩個學段教學的區別。國中學生是第一次以主題單元的方式集中瞭解世界各地的民族民間音樂,教學目標的定位,應該是能激發學生對世界民族民間音樂瞭解的興趣,讓學生樂於聆聽與體驗,能記住一些在各國具有符號意義的民族民間音樂作品的主題,並初步瞭解其音樂的風格特點。基於以上教學目標定位下的國中學段的世界民族民間音樂教學,在教學上應突顯如下特點:

一是選材要“精”。

“世界民族民間音樂”所涉及的地域太廣,內容太多,受國中音樂教學時間的限制,只能以“擷英”的方式,選取各地域最具代表性國家的最具代表性民族民間音樂聆聽體驗,瞭解其最需瞭解的`相關音樂文化。如,黃老師在《亞洲音樂之旅》第一課時的教學中,選擇了亞洲的東亞、東南亞、南亞三個區域最具代表性的三個國家的民族民間音樂,即日本、印尼和印度。各國音樂的選擇也很具代表性,日本民歌《櫻花》素有“日本國歌”之美稱,且具有典型的日本音樂的風格特徵;《星星索》也是一首在世界流傳較廣的印尼民歌;而“拉格”被稱為印度古典音樂的靈魂,是印度古典音樂的兩個基本因素之一。

二是方式要“新”。

包括組材的方式和教學的方式都要體現新穎、多樣,所呈現的資料和所採取的教學方式,要能引起學生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表現熱情。教學中所呈現材料的形式不能僅是民歌與民曲,也不能僅是音響與文字介紹,教學的內容最好能涉及歌、舞、樂多方面藝術表現形式的作品,材料呈現方式也應多種多樣,如音響資料、文字資料、圖片資料、影視資料或教師與同學的現場表演等等。同時,教學時不能一味的聆聽或講解,要以學生喜歡的方式學習,可採取體驗和表現相結合,講解與探討相結合等方式展開教學。聆聽音樂時要關注對音樂風格的體驗與探討;演唱經典民歌或音樂主題,讓學生熟悉記憶經典的民族民間音樂旋律,既是很好的參與表現方式,也是該內容學習需達成的主要目標之一。在黃老師的教學設計中,教學內容涉及了歌、舞、樂三種藝術表現形式,在教學中也注意了學生的參與表現,如,重點學習演唱了《櫻花》,哼唱了《五木搖籃》曲的主題旋律,以伴唱和伴奏的形式參與表現了《星星索》,還體驗了印度舞的動作特點,黃老師的教學較好地體現了國中學段的教學特點,

三是容量要“豐”。

世界民族民間音樂內容的學習,國中和高中兩個學段中教學實施最主要區別應體現在教學的層次上。國中相關內容的教學應該讓學生更多的“知道”一些什麼,記憶一些具有符號意義的民歌與民曲,而在高中學段相關內容的教學中,除了讓學生更多地“知道”一些什麼,還應該更深入地思考與探討一些“為什麼”,思考其音樂風格的形成,探討音樂與人文社會環境的關係等等。國中學段的教學應“淺而寬”,而高中學段的教學則應體現“窄而深”的特點。因此,在國中學段的教學中,儘可能增加單位課時的教學信息量,讓學生能更多的瞭解世界民族民間音樂,擴大學生的音樂視野。所以,在一課時學習和了解3—4個國家的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間音樂,應該是比較合適的教學容量。

黃老師設計的《亞洲音樂之旋》一課,應該是較好地體現了國中學段該部分內容教學的特點,也應該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另外,教學設計中還有幾個小問題,提出來與黃老師探討。

一是關於教學情境的創設。黃老師創設了去三國旅遊的情境,教學中還特別強調用“乘飛機”方式到達哪國,如,“請同學們作好準備,飛機起飛了——”,“我們已經飛到了千島之國——印尼”等等。在國小中低年級的音樂教學中創設情竟,確實能將學生帶入情境,也能讓學生在情境中更好的感受與體驗音樂。但該課是八年級下冊的內容,學習的內容即有對音樂的感性體驗,還需對音樂文化有理性的認知,再採用創設情境教學的方式,難以將學生帶入情境,在情境中的教學也不利於學生理性的認識音樂。

二是關於教學內容的組織。在欣賞與瞭解日本音樂時,黃教師談到了日本音樂的三個種類,且強調《櫻花》為宮庭雅樂,還探討了日本流行音樂的風格特點,教學內容是否涉及過廣過深。而在“印尼”音樂介紹部分,只簡要介紹了甘美蘭音樂,沒有提供音樂或視頻的欣賞,這種方式比較“文化”而不夠“音樂”。

三是關於教學設計的表述。在“教學過程”的表述只分為三個大標題,即導入、亞洲音樂之旅、總結。建議多分幾個板塊表述:導入課題、日本音樂欣賞、印尼音樂欣賞、印度音樂欣賞、小結全課。

借黃老師的課談了自己對“世界民族民間音樂”內容教學的一些粗淺思考,供老師們交流探討,在此也感謝黃老師提供的課例。

音樂評課稿2

今天聽了蔡老師的《桑塔露琪亞》這一堂課,讓我受益匪淺。這節課充分滲透了新課改的教學理念,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學生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重視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她在教學中採用了豐富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充分體現了教師的個性及教學特色,營造了和諧、互動、探究,創新的良好學習情境和氛圍。下面我對該課進行簡單的評議:

一、蔡老師的導入由淺及深、由點到線,把學生容易唱錯的最後一樂句拿出來範唱學習,充分掌握學生學習的接受心理,並能調整學生歌唱狀態,為下面的歌唱教學做好鋪墊。接着,蔡老師馬上利用電子琴這一教學工具,提問:此樂句的強弱規律?又很好的解決了三拍子的強弱特點。因此,蔡老師的導入設計既巧妙又實在,既具體有有效。

二、教師的音樂創作,提高課堂效率。這堂課之所以能成功的完成,重點還在於蔡老師對音樂的細緻挖掘——運用了電子琴。她將琴聲改為具有意大利風情的'音色,並且把音樂進行錄音,這對整堂課的順利、流暢進行起了很大的作用,對音樂的創作不僅在於此,蔡老師還有紮實的多媒體制作技能,做出一個個生動具體,美觀的視頻音樂,把意大利威尼斯的風光展現的淋漓盡致,調動了同學的積極性,豐富教學手段,可見合理的運用“教學手段”的魅力就在於此。

三、教師具有紮實的基本功。這堂課上,無論是教師的彈,還是教師的唱,無論是教師的語言,還是教態,都顯示了一個音樂教師紮實的音樂素養。正是因為有過硬的基本功,學生才能很快進入狀態,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出色地完成好這堂音樂課。

雖然這節課在教學上有很多閃光點,但在有些教學環節上值得去探討.如:最後擴展環節,是不適合用這樣的變節奏的船伕,如果用了,怎麼引導才使學生有進一步的收穫和課堂深度的提升呢?當然這不是蔡海汪老師個人思考的問題,這也將是我深思的問題。

音樂評課稿3

一、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選自中師音樂專業班《音樂欣賞》課本下冊第三章:浪漫樂派時期的作品欣賞。我認為本課的內容在外國音樂作品欣賞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為浪漫樂派時期的音樂欣賞在這本課本中不但從內容上是最多最豐富的,而且世界許多著名的作曲家的作品也大多在這個章節。而法國作曲家聖桑的作品又特別具有代表性,因為他的作品“在技術與風格上既繼承了古典的傳統,又能吸收新的發展成果”。同時《動物狂歡節》這個作品在國小音樂教材和中學音樂教材裏都有,可見其重要性之所在。

二、教學目標

1、提高學生欣賞音樂的水平,明確標題音樂與非標題音樂的.區別;

2、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聯繫國小音樂教學實際進行教學設計的能力;

三、重點及難點

1、重點是:欣賞《動物狂歡節》中的第十三曲《天鵝》及第十四曲《終曲》;

2、難點是:聯繫國小教學實際進行國小音樂欣賞教學設計;

四、學生情況分析

好學教育-專業,權威,高效,分享-打造國內領先的終身教育平台!

022班是二年級音樂班,這個班的學生認真,課堂氣氛活躍。他們通過一學年的音樂欣賞課,已經有了一定的音樂欣賞知識和能力,對於《動物狂歡節》這樣的標題音樂作品他們還是有一定的理解力的,但是作為國小音樂欣賞教學設計這樣的知識和內容他們還是比較缺乏的。

音樂評課稿4

今天聽了芮老師的一節音樂課。雖然她是位新老師,但這節課上很好地展示了教師的專業素質,體現了教師紮實的基本功根底,給我留有深刻的印象。

《雨花石》這節課的難點是在學生能運用正確的方式及情感演唱歌曲;歌曲中倚音的運用。課堂上學生的心被教師預設的情景抓住了,被環環緊扣的環節迷住了,被音樂作品震撼了,這就是教學藝術的魅力,也是音樂自身的魅力和歌聲的魅力。但是在指導學生演唱時沒有把握住學生輕聲唱的原則,在聆聽錄音範唱時學生都能跟着唱,我認為這不是一個很好的聆聽習慣。建議老師組織學生安靜聽、仔細聽、認真地聽。

在歌曲開始教師的講述過長,影響了孩子們的.高漲情緒,建議把主動權交給學生,通過他們認真讀歌詞,理解歌詞大意後淡出自己內心的感受。這樣自然的滲透能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淺顯的點滴點評。

音樂評課稿5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老師們:

一、課堂活動緊密聯繫生活實際。課程標準中明確地告訴我們:中學音樂的教學活動都必須建立在學生原有的生龍活虎活經驗和學生原來的認知基礎上的。幾位老師都能恰當的運用身邊的教學素材,創造有趣的教學情景。

二、注重學生自主探索,三維目標得到充分體現。新課程標準對中學音樂課的教學目標有明確要求:就是使學生在獲得必須的基本中學音樂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和能力方面都得到發展。四位老師的'課堂中,教者都能夠充分扮演好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所以對於一個問題的解決,我們老師不是傳授的現在的方法,而是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給學生一把在知識的海洋中航行的槳,讓學生積極思考,大膽嘗試,在主動探索中獲取成功並估驗成功的喜悦。

三、合作交流於動手實踐相結合,充分獲取中學音樂活動經驗。四位老師的課中,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夠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進行獨立思考,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與同伴交流,並充分給足了學生動手、觀察、交流、合作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獲得知識,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音樂評課稿6

這堂課最突出的就是引導學生生成體驗與感悟的方法是多元的:

一、文本性體驗。“文本”是本堂課的關鍵詞。執教者讓學生通過對課文的多種方式的讀(放聲朗讀、默讀、跳讀)生成體驗。新課標一再強調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與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與體驗,有所感悟與思考。本文屬於人物描寫的佳作,必須要求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來培養語感。在讀的同時,教師又很有層次地要求學生:1、圈點勾畫,找出自己認為精彩的語句,談出獨特的感受。這一做法就緊扣住文本語句,從一個小的切入點打開整篇文章,使得學生能夠把從《命運交響曲》中的感性認識逐步昇華為理性思維。2、結合文本內容,感知貝多芬的人物形象。這一環節既是對初步感知的片段的有分到總的歸攏,更是從文本篩選、提取、概括人物形象的高度的提升。3、畫出貝多芬外貌描寫的語言並分析。這一環節是本科教學的重點所在。執教者巧妙地運用了“換詞法”使得學生通過對兩組外貌描寫的語言的對比,形象且深刻地認識到外貌描寫對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三個板塊的設計由淺入深,由感知入手到寫法收束,處處離不開對文本的分析,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二、參與性體驗。即新課標所要求的通過設計體驗性的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本堂課,教師設計了“眾説紛紜,評點人物”這一環節,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比如傭人、來訪者、貝多芬本人等等)評價人物。看似只是評價點的豐富,實際上卻照顧到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因此在學生充分的討論的基礎上,學生對貝多芬形象的“偉大”“平凡”就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

三、形象性體驗。也就是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主動積極地思考、在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具體途徑是:通過多媒體,展示圖片,播放樂曲,把文本中抽象的文字符號和形象化、音樂化的可感藝術相結合,把學生帶入並使之沉浸在體現文本內涵的具體情境中去。

音樂評課稿7

《五月的夜晚》這課,兩個老師上出了各自的風格,姚老師給我們一種柔美的感覺,而袁老師的是活潑的感覺。下面就談談我的一點想法與建議:

姚老師這課的`開始導入時間偏長,並且讓學生説歌名的時候,學生説的是《春天在哪裏》,而歌曲的名字應該叫《嘀哩嘀哩》,可能語言上要更嚴謹一些。讀歌詞環節過於宂長與繁瑣,環節設計可更清晰一些。聽歌曲找旋律相同的地方,這個問題可能過於抽象了一些,可在唱譜中發現旋律相同的地方,瞭解“重複”這一手法。另外唱譜可由兩小節一次改為一小節一次。在唱譜後,又用“LU”唱一唱這個環節可省略。填詞演唱時,應避免無目的地一遍又一遍地唱,每次唱之前都應給予明確的要求。後面的輪唱環節過於倉促,應將前面的時間把握得再好一些。總體來説,本節課還是很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呈現出的意境還是很美的。

袁老師這課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就是輪唱環節中,學生與音樂之間的合作。既可讓學生了解旋律音高,同時又能讓學生感受輪唱這一演唱形式,操作性也強,值得我學習。我覺得在演唱過程中,假設再注意一下學生演唱的聲音,那樣可能會更好。

音樂評課稿8

在教學過程中,施老師把握了整個教學流程的時間,完成了教學任務。

在本課教學中,運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使課堂生動、形象,由冬天情境的創設和背景音樂帶學生進入雪的世界,感受冬的意境,把與音樂吻合的視覺圖片、肢體語言等手段進行有效設計,引導全體學生積極參與進來,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倡導的“以審美為核心、興趣愛好為動力、聯繫學生的生活”等基本理念。施老師在歌曲學唱教學中以視唱教學法、範唱教學法、聽唱法、對比法等方法相結合。

在律動中體驗歌曲的旋律,在視唱中把握歌曲的旋律,通過範唱學生整體感受歌曲,通過對比增加學生的感性體驗,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逐步學會歌曲,體驗歌曲,享受歌曲。在樂曲分析上,升記號、弱起小節、附點節奏,施老師並沒有講解艱深的'樂理,而是通過對比運用來體驗這些記號的作用,注重學生的體驗。尤其是升記號體現出雪花的輕盈的神祕感,通過對比聆聽,有升記號和無升記號不同旋律後自己體會出來的,這點非常難得!

在細節處理上,如弱起小節問題上,如教師用打手勢來表示,表現力應該比用琴聲強。樂曲分析十分到位,兩段體音樂性格的對比也出來了。只是感覺學生還沒有唱夠,唱透,學生美妙的聲音還沒出來,對歌曲的領悟稍欠火候。

音樂評課稿9

胡老師為我們帶來了一首兒童歌曲《過新年》,2/4拍、曲調歡快、活潑,尤其是歌中模擬鑼鼓音響的襯詞“咚咚嗆”的反覆出現,為歌曲增添了熱烈歡快的節日氣氛。胡老師課前精心準備了課件與道具,整節課條理清晰。學生不但學會演唱《過新年》這首歌,而且積極主動地參與了表演,並能加進鑼、鼓等民族打擊樂器表現歌曲。

這節課的亮點有以下幾點:

1、在教學過程中,胡老師通過多媒體演示過新年的畫面,為學生創設了熟悉的.情境,感受過年的氣氛,並拓展了年的知識,充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2、採用讀一讀春聯的方式,胡老師突破教學難點:附點節奏。讓學生輕鬆愉悦地學唱了歌曲,後又通過打擊樂器鑼、鼓、鑔讓學生感知韻律。

3、在學唱歌曲環節中,胡老師的教學非常符合國小生的認知規律,層層遞進。首先初聽,學生感受歌曲的情緒風格,哼唱歌曲,熟悉旋律。聽唱歌詞,鼓勵學生大膽表演,齊唱歌曲,針對學生在演唱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糾正。最後鼓勵學生用手中的道具,用舞蹈表現歌曲。

音樂評課稿10

一.優點:

1、重點突出、目標明確:

能圍繞自己設定的課題來確定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突出,採用了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來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比如,在董建玲老師"感受音的強弱"這節課中,課前老師發給學生的"小物品"讓學生從實際生活中認識和感受音的存在;教師把粉筆頭放在鼓上,然後敲鼓。鼓聲小,粉筆頭在鼓上輕輕震動;鼓聲大,粉筆頭從鼓上跳下來。把音的強弱形象化、具體化,由此突破了教學難點。

2、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教師精心設計課堂,整堂課都給學生營造音樂的氛圍,給學生們充分的練習機會,並將教師的講解換成多媒體的呈現,加深記憶、這一切都是很符合國小生的特點,充分吸引每個學生的注意力,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其中的感覺,積極參與,積極思考、老師能抓住兒童好奇心強的特點,把握時機,把學生帶進喜聞樂見,貼近兒童生活的情境中。比如,張麗老師的"龜兔賽跑",她用拍手開火車的遊戲導入新課;陳雪瑩老師用美麗的孔雀開屏的課件導入新課;康德霞老師的"超級模仿秀"吸引了學生,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她讓學生表演,學生非常樂意。

3、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

注意學生好奇、好動、模仿力強的身心特點,發揮音樂藝術特有的魅力,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採用歌、舞、圖片、遊戲相結合的綜合手段,進行直觀教學,上課、下課利用音樂。既使課堂開始和結束有序,又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激發和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康德霞老師在這方面做得很好,音樂會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學生很感興趣。

4、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通過音樂豐富學生的形象思維,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潛質。在教學過程中,設定生動有趣的創造性活動的內容、形式和情景,激活學生的表現慾望和創造衝動,在主動參與中展現他們的個性和創造才能,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增強學生的創造意識。鼓勵學生表現自己的創造力與靈感,即興創作。比如,張麗老師讓學生編故事;陳雪瑩老師讓學生給歌曲編舞蹈;董建玲老師讓學生創作聲音強弱的小作品;康德霞老師讓學生改編歌詞。

5、注重個性發展:

把全體學生的普遍參與與發展不同個性的因材施教有機結合起來,創造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為學生提供發展個性的可能和條件。比如,幾位老師讓學生改編活動使學生的個性得到了發展。

6、知識與技能的培養:

能聽辨打擊樂器的音色,如:強弱、長短不同的音。在感知音樂節奏和旋律的過程中,能夠辨別節拍的不同,能夠聽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強弱。培養學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歌唱;學習演唱的初步技能;在音樂聽覺感知基礎上識讀樂譜,在音樂表現活動中運用樂譜。

7、面向課堂上的全體學生:

面向在課堂上的全體學生,使每一個學生的音樂潛能得到開發並使他們從中受益。全部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音樂活動的參與放在重要的位置。比如,張麗老師讓全班學生都置身於"龜兔賽跑"遊戲中;康德霞老師讓學生每人手裏都有小樂器,讓全班同學動起來。

8、體現了教師的親和力:

老師還很注意與學生的情感交流,隨時用肢體語言,表情,以及誇獎鼓勵的語言給學生以暗示,既可以掌握課堂的節奏,給每個同學以練習和表現的機會,給學生被關注的感覺,與學生保持親善友好的交流關係,教師的語言充滿了親切感。老師在一節課的各個環節中有許多次鼓勵學習的言語和動作,給學生很大的自我效能感。比如,康老師上課時始終面帶微笑,給學生一種親切感和安全感。董建玲老師在讓學生做達標題時,有意選擇了這樣的錄音,做對了説"我真為你高興!"或"你真了不起!";做錯了説"請再做一遍。"或"你累了吧?"。這些語言已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師生間形成了一種默契,這是課堂教學達到良好教學效果的`有效保證。

9、培養學生的審美觀點:

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貫穿於音樂教學的全過程,在潛移默化中陶冶學生的情操。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有機地滲透在音樂藝術的審美體驗之中。師生共同體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美。在教學中,強調音樂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對音樂表現形式和情感內涵的整體把握,領會音樂要素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

10、情感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知識技能培養的同時,還特別注重學生的情感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喜歡音樂,熱愛生活,團結合作,培養學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思想。比如,張麗老師通過讓學生學習"龜兔賽跑"的故事告訴學生"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的做人道理;陳雪瑩老師的"讓世界充滿愛"系列小片,教育學生熱愛小動物,保護環境;還有董建玲老師,在課結束時讓學生同唱"國旗,國旗真美麗"這首歌,對學生進行

愛國主義教育。

11、教學評價:

在每段活動結束後,教師都有及時地總結和評價,及時表揚和鼓勵,有助於學生跟上教師的進度和思路。

二、不足:

1、個別課沒有實效,只是流於形式。時間分配不當,課的前奏時間花費太長,新授內容處理倉促,還沒等學生掌握新授內容,老師就讓他們忙於下面的遊戲和改編活動。影響了教學任務的完成效果。

2、在教學活動中沒有真正突出教學重難點,教學活動沒有為完成教學目標服務。沒有突出對新授內容的訓練。致使有的課目標達成不好。

3、沒有讓全體學生參與我們的教學活動。無論學生成績好壞,我們都不應該把他們拒之門外,應讓他們走進課堂。

三.建議:

1、教學目標要明確:在各個教學活動中和所採用的教學手段要以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為軸,有易到難、由簡單到複雜,循序漸進、層層深入,培養學生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的技能。

2、突出教學重難點:整個課堂教學中,要突出教學重難點,設法在教學活動中突破教學重難點。突出新授內容的訓練,在學生掌握所學新知識的前提下,再進行擴展,才能達到對知識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目的,完成預期的教學目標。

3、求實:課要上得有實效,不要流於形式。教學活動和教學手段要為教學目標的達成服務,形式要為內容服務,不要偏離主題。

最後,願我們的課堂教學華而又實,取得較好的教學成績

音樂評課稿11

聽了柳老師的《音樂中的強與弱》後,讓我受益匪淺。這節課充分滲透了新課改的教學理念,以律動為核心,以遊戲動力,面向全體學生,重視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提倡學科綜合。她在教學中採用了豐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充分體現了教師的個性及教學特色,充分營造了和諧、互動、探究、創新的良好的.學習情境和氛圍。下面我就對該課進行簡單評議:

一、樂曲為主線,直擊重點

1、柳芳老師播放兩首歌曲《搖籃曲》《命運》,兩首樂曲形成鮮明的對比,讓學生找到樂曲的強弱,把學生的積極性高漲。

2、告訴學生:強F 弱P以及他們之間的關係。

3、做遊戲“小蜜蜂採蜜”;自己選樂器演奏分辨強弱關係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知識。

4、利用《山谷迴音真好聽》來鞏固強弱關係

二、構思新穎,銜接巧妙、自如。

本課教學環節之間,銜接巧妙,課堂教學流利順暢。,使各環節自如地過渡,不流任何痕跡,課堂教學保持整體性。

本課教師“小蜜蜂”採蜜的遊,打擊樂器的演奏的戲為順序。構思新穎,銜接自然,使教學生動活潑,興趣盎然。

三、培養學生自己動手的能力

在音樂課中學生除了唱,學生自己動手體現音樂創造性,例如:在掌握強弱關係的時候,讓學生自己找一種喜歡的打擊樂器來表現聲音的強弱。體現了學生在探索中找到成就感。

然這節節課在構思上有其獨到之處,同時也體現了奧爾夫教學特點,但我提幾點個人的見解和看法,如:1、知識面可以多一點,在前一個遊戲的時候學生已經掌握拉可以在擴張一下。2、遊戲環節的時候同樣的遊戲次數不要太多兩次就可以還要變些花樣更好,3、擊打樂器環節學生有點失去樂趣拉,兩邊後面一排的學生開始拉講話。

音樂評課稿12

各位評委老師好:

今天我説課的課題是《十送紅軍》。我從四個方面進行闡述,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分析。

一、説教材:本課選自人音版七年級教材第十四冊第三單元《長江兩岸》,本單元主要是學習長江兩岸的民歌,這是第一課時唱歌課。聆聽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知道其主要種類、風格《課程標準》從音樂學習的角度入手,將課程內容劃分為四個領域,即感受與鑑賞、表現、創造、音樂與相關文化。表現是實踐性很強的音樂,是培養學生音樂表現能力和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表現包括演奏和演唱兩方面,其中對於演唱的的要求是:能主動地參與各種演唱活動,養成良好的唱歌。能夠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積極參與齊唱、輪唱及合唱,並對指揮的起、止、表情等作出正確的反應。能夠簡單分析歌曲的特點與風格,表現歌曲的音樂情緒和意境。能對自己、他人、集體的演唱作簡單評價。聆聽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知道其主要種類、風格也是我們音樂探求的目的。七年級學生已經具有初步的音樂審美感知能力,他們特別喜歡唱歌,願意合作交流,能夠大聲的演唱歌曲。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對學生的瞭解,本人將該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認知、能力目標:能夠用深情懷念的情緒演唱《十送紅軍》;情感態度價值觀:喜歡我國江南地區的民歌級民間音樂,樂於主動了解江南地區的音樂文化。

音樂評課稿13

這次的區級教研課是由姜老師展示的一年級歌唱教學《法國號》,這是一首三拍子的具有圓舞曲風格的歌曲,讓學生通過看、聽、動、唱等一系列的音樂活動來感受三拍子的強弱規律。

聽了姜老師的課,感受到姜老師用輕鬆愉快的語言帶領孩子們走完這次音樂的旅程。整個課程環節非常清晰,每個環節都對孩子有了音樂的引領。具體有以下過程:先是老師帶領孩子在音樂中律動,轉圓圈進入音樂課堂,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課程開始,讓孩子敲鼓感受音的強弱,以此引出三拍子強弱弱的節拍,並邊打節拍邊引出這首三拍子的歌曲《法國號》;然後就進入歌曲的學習,這首歌曲一共四句,老師用一三句音是相同的,二四句不同,來進行對比的教學,孩子們很快就學會了歌曲;接着進入音樂遊戲環節,姜老師一共設計了兩個遊戲。第一個是歌詞接龍,在紙條上把歌詞分四句,讓四組孩子分別演唱,在聽到相應的音樂時就唱出對應的那一句,這個環節也加強了對歌曲的練習;第二個是拍節奏的遊戲,老師帶來了沙錘、鈴鼓、手鼓等打擊樂,讓孩子們敲出強弱弱的節奏,其餘的.孩子在小凳子上敲,孩子們積極地想辦法,在平時天天坐着的小凳子上也敲出了好聽的節奏,併為歌曲伴奏,這正符合了在生活中感受音樂的理念;最後一個環節是歌曲創編,老師用自己小手鼓咚咚咚的示範引出這個活動,讓孩子根據生活中的聲音來創編歌曲,孩子們有的唱小貓,有的唱小狗,大家都樂意參加創編活動。最後在《法國號》的音樂下,孩子們愉快地走出教室,結束活動。

整堂課姜老師都帶領孩子們在學習中感受到快樂,這也是音樂課堂帶來的魅力所在。

這節課仍然有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首先,姜老師由於身體原因,嗓子受傷,不能很好的範唱,這樣的情況可以採取用錄音來代替範唱,讓孩子能體會到歌曲帶給大家的感情;在學習歌曲的時候,這首歌曲本來就很簡單,可以不用把每一句進行分句教,並進行説明,強調某一句較難,破壞了歌曲的整體性;在遊戲環節,歌詞接龍時孩子沒弄清哪裏該自己那組唱,老師彈琴是所有孩子都是在進行齊唱,樂器打節拍的時候,打擊樂的運用也比較少,可以讓孩子自己探索,怎樣用這些樂器打出強弱弱的節奏。

這些都是我粗淺的看法,姜老師活潑親切的教態,以及輕鬆愉快的課堂氛圍,都是我要去學習的,一年級的孩子正是在培養良好的學習興趣的階段,姜老師的這種音樂素養,正是她在教學時的優點。

音樂評課稿14

現在國小音樂課堂教學是一個很複雜的時間段,新的教學方法還剛剛起步,老的教學思想已經根深蒂固,如何上好一堂讓學生喜歡的音樂課,尤其是對工作不久的音樂教師來説,確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今天徐煒老師上的課是四年級的一節音樂課——《牧童》。這節課一開始,徐老師採用情景教學的方法。無論老師,還是學生,都在輕鬆的音樂活動情境中合作,共同完成本課的學習。學生學得較輕鬆,學得愉快。今天的教學效果很好。

一、老師在熟悉音樂教材中,創造性地編排教材,面向全體學生,制定好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步驟,注重音樂與自然,音樂與人文的結合,為取得優良的教學效果打下了基礎。

二、教學中,老師把握住每一個教學環節,注意挖掘教材的旋律美、快樂美。在教師循序漸進的引導中,通過“聽一聽”環節充分地感受到了歌曲的旋律美;“唱一唱”環節充分地感受到快樂美。

三、教師動情的演唱,生動、有趣的講解,豐富多采的圖片,為啟發學生感受歌曲的'情緒,以達到培養學生樹立正確審美趣味,積極進行審美體驗,提高學生音樂鑑賞力發揮了主導作用。

四、“態度決定成敗,細節鑄就成功,創新意味輝煌。”這三句話,是我們教育者應該牢記的。對新工作不久的音樂教師來説,郭老師這節課能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已體現出郭老師的不懈努力和優良的音樂基本功。相信她今後會更加出色。

另外,教學中還應注意幾點:

1、歌詞小黑板應抄大一點。

2、在教學中,應注意音樂性。如:教學歌曲的唱法還可以再形式多樣些,會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3、教唱歌曲難點時應注意聽歌曲的前奏與間奏掌握節拍。

總體來説在聽完這節音樂課後,讓我受益匪淺。這節課充分滲透了新課改的教學理念,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重視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提倡學科綜合。在教學中採用了豐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營造了和諧、互動、探究、創新的良好的學習情境和氛圍。

音樂評課稿15

今天由新老師為大家展示了一個打擊樂活動《調皮的小鬧鐘》。這是一首管絃樂,由美國作曲家、指揮家安德森在1945年的時候創作的。樂曲為C大調、4/4,中庸的快板,採用ABA形式寫成。樂曲開始用木魚聲模仿鐘擺的走動聲,非常清脆而且有節奏,之後出現了裝飾音和切分音,使得音樂形象更加活潑,生動、鮮明。第二部分音樂形象變得舒緩,與第一部分音樂形象有着明顯對比。最後一部分重複第一段的音樂。

為了使音樂性質更顯性地呈現給幼兒,老師做了圖譜,同樣是三段,教師把鬧鐘左右擺動作為圖譜的第一部分,用波浪線裏表現第二部分舒緩的節奏,第三部分的圖譜與第一部分相同。作為音樂活動,老師把音樂貫穿始終這是值得肯定的。建議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適當調整的話,可能整個效果會更好。首先教師在請幼兒為音樂選擇樂器的時候,建議把所有樂器呈現給幼兒,並且在此之前,幼兒已經對所有樂器的音色和使用方法有經驗。當一個幼兒選擇一種樂器以後,教師試着讓他聽音樂打擊一個樂句,這時教師要重點強調樂曲中音樂的形象是怎麼樣的,跟幼兒商討“你所選取的'樂器打擊出來的聲音是怎麼樣的”,通過討論,教師為幼兒建立樂器與音樂形象的內在聯繫,從而引導幼兒選擇正確的樂器。其次教師在分樂器的時候最好把一種樂器分在同一個地方,不建議分散擺放,如把樂器分四類,分別放在每組幼兒的腳下,在徒手練習的時候,幼兒要根據自己腳下的樂器進行徒手練習。這樣做方便幼兒去向同伴學習,同時為下一個環節—合奏,做好準備。

最後在合奏的環節建議教師把重點放在讓幼兒聽音樂上面,讓幼兒邊聽音樂邊嘗試演奏,第一次演奏不好沒有關係,我相信,只要幼兒認真去聽了,效果也不會差到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