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調查報告

在當下社會,報告的用途越來越大,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內容的完整。那麼你真正懂得怎麼寫好報告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城鄉調查報告,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城鄉調查報告

城鄉調查報告1

我們對我縣當前第三產業的發展現狀進行了調查分析,並提出優化發展第三產業的建議。

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是現代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強地方財源建設、壯大地方財力的重要措施。特別是在我們海島,受制於交通運輸等自然環境影響,大力發展以旅遊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成為我縣加快經濟發展的必要舉措。

一、我縣第三產業的發展現狀

(一)主要特點

一是第三產業總量規模穩步擴張,其增加值佔gdp比重逐步上升。近年來,我縣圍繞“漁業富民、工業強縣、旅遊興島”的三大戰略,改變了以往重一產輕三產的產業格局,第三產業得到了突飛迅猛的發展。20xx年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1.47億元,增長16.9%,高於總體增加值2.5個百分點。

二是內部結構發生變化。在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交通運輸業等傳統產業穩步發展的同時,其他服務業比重不斷上升。特別是近年來,我縣大力發展旅遊業,帶動了整個第三產業的發展。20xx年全縣接待遊客150萬人次,旅遊行業綜合門票收入4340萬元,旅遊直接收入6.9億元,分別增長2.7%、35.6%、53%。在旅遊業的拉動下,全縣服務業得到快速發展,20xx年全縣消費品零售額達到9.13億元,增長18.6%。

(二)存在的問題

一是較第一業發展相對滯後。按照經濟社會現代化的一般標準,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應不低於45%。從我縣三次產業結構看, 20xx年全縣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僅為32%,而第一產業增加值比重佔到56%。

二是產業內部發展不平衡。從第三產業內部增加值構成看,與旅遊相關的交通運輸、餐飲、住宿等行業產業增加值所佔比重較高,但企業普遍效益不高。至20xx年底,我縣共有註冊餐飲住宿企業14家,其中贏利的只有2家。這主要是由於受旅遊季節性因素影響,企業營利時間短,經營成本相對較高。

三是市場經濟體制不夠健全。由於第三產業中的行政管理色彩重,行業准入限制多,特別是一些發展潛力較大的新型產業,准入條件高,抑制了第三產業的發展,使一部分潛在的第三產業需求不能得到實現。

四是城市化水平低抑制了第三產業擴張的需求。由於我縣是傳統的漁業資源型經濟,城市化水平相對滯後。目前受自然資源影響,漁村出現的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出現困難,漁民的就業領域沒有得到充分擴充套件,產業結構調整可能帶來的增加農民收入、促進整個經濟發展的潛力不能充分釋放出來。

二、第三產業的發展對地方稅收的影響

(一)第三產業的整體快速發展為地方稅收總量的增長做出了積極的貢獻。近年來,全縣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不斷提高,對地方稅收的貢獻逐步增加。20xx—20xx年,全縣地稅收入總量由2217萬元增長到5400萬元,平均增長19%。20xx年,全縣第三產業增加值為11.47億元,增長16.9%。第三產業地稅收入佔地稅收入總量的比重由20xx年的48.9%增長到20xx年的64.4%。預計20xx年全縣地稅收入總量將達到6000萬元,第三產業地稅收入佔地稅收入總量的比重將達到67%以上,成為地稅收入和地方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

(二)第三產業稅收的地方貢獻率對優化收入結構起到了積極作用。從全縣近五年的第三產業稅收情況來看,第三產業所產生的地方級收入佔第三產業稅收比重為77%,而第二產業稅收所產生的地方級收入佔第二產業稅收比重為66.7%(只分析地稅收入中的比例,如果考慮國稅收入,比例將會更低),第三產業地方級貢獻率高第二產業10多個百分點,特別是近兩年,隨著所得稅體制改革的影響,第三產業地方級貢獻率呈逐年增長態勢,20xx年達到了79.3%,比5年前提高了25.2個百分點。

(三)第三產業的徵收控管相對嚴密。從全縣第三產業所轄的幾個具體行業來看,除批發和零售業外,其他行業全部是繳納營業稅的行業。對此,地稅機關可以通過發票實行以票控稅,源頭控管,最大程度防止稅收流失。稅控機的推廣應用進一步加大了對服務業的稅收管理。因此,第三產業管理手段和方法容易操作,徵納環境相對較好。

(四)第三產業各行業發展不均衡影響我縣地方稅收的協調發展。從20xx年第三產業各行業實現的地方稅收分析,佔全年地方稅收比重較多的行業有房地產業(24.9%)、交通運輸業(25%),而一些新興的第三產業如娛樂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及居民服務業等行業佔地方稅收的比重都很低,特別是我縣的餐飲住宿業只有5%,批發和零售業只有3.3%,這與我縣發展旅遊產業的主導經濟明顯不相稱。而這些行業與傳統行業相比,其實現的稅收通常為營業稅和一些地方稅(費),這些行業發展對地方稅收的貢獻率要大於傳統行業的地方稅收貢獻率。因此,應加大工作措施,加快發展第三產業中的稅收貢獻率

城鄉調查報告2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髮展,人民群眾迫切希望改善居住環境、提高生活質量。城鄉環境綜合治理,是滿足人民群眾這一願望的有效手段,也是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進步的重要基礎。全市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會議4月2日召開後,XX縣迅速行動起來,組織各鄉鎮、各部門迅速投入到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中去,城鄉環境有了進一步的改觀,深受群眾歡迎,為實現市委、市府提出的“大幹三年”, 根本解決城鄉環境“髒、亂、差”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5月12日,XX縣委、縣府辦公室根據市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領導小組的要求,對各鄉鎮黨委、政府下達了《關於對全縣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環衛保潔市場化運作有關情況進行調查的通知》,各鄉鎮接通知後迅速行動起來,再次掀起了環境綜合整治的熱朝,各鄉鎮根據通知要求,成立了環境綜合整治調查督導領導小組,組織環衛、行政執法人員,針對目前環境衛生的難題頑症、重點部位等問題進行了專項整治,並對環境衛生、垃圾無害化處理、市場化運作等情況進行了認真詳細的調查摸底。現將重點調查情況彙報如下:

一、 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環衛保潔市場化運作的現狀

全縣轄區內19個鄉鎮,共有村、居、社群1041個,其中,986個行政村,15個居委會,40個社群,全縣共1124350人。已具備環衛保潔市場化運作、物業化管理基本條件的村、居、社群260個,28.3萬人,均未實行市場化運作、物業管理。重點區域重點部位的村、居、社群有297個,35.9萬人,其中,265個村委會,15個居委會,17個社群;均未實行環衛保潔市場化運作、物業管理。今年計劃新增環衛保潔市場化運作、物業化管理的村、居、社群105個,16.3萬人。其中,村委會142個,重點區域重點部位的村、居、社群98個。

二、存在的問題

目前,各個鄉鎮都十分重視環境綜合整治工作,都成立了環境綜合整治辦公室,部分村居配備了專職保潔人員,對村莊的生活垃圾實行定點收集、集中清運到中轉站進行處理。特別是沂水鎮、龍家圈鄉等都專門配備了垃圾清運車、小型剷車、專職司機、垃圾裝運工等,對路面、河道、生活垃圾及廁所的清潔進行了明確分工,對保潔人員發放工資,實行有償服務,進行市場化運作,城鄉環境得到了較好的改善。但運作機制還很不完善,離上級的要求還有很大距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現有保潔裝置、保潔人員不能滿足環境保潔市場化運作的需求。隨著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的進一步深入,需要進行垃圾集中清運的單位與村莊逐漸增多,現有的環衛機械車輛、人員明顯不適應當前環衛工作的需要,需要增加車輛和人員。

(二)現有經費不能滿足環境保潔市場化運作的需求。有些鄉鎮環衛保潔經費預算偏低,不能保證保潔工作正常開展的需要。即使有經費的鄉鎮,隨著燃油價格的上漲、車輛維修費用的上漲,導致開支增大。環衛工人工資比較低,使環衛工人有時工作消極,制約了工人工作的積極性。

(三)保潔經費籌集困難。有些企業、單位對環衛工作認識不足,個別公共區域收費主體不能確定,導致有償服務費收取困難,不能較好地開展工作,制約了環衛工作的正常開展。

三、措施建議

(一)認真落實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的保障措施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各鄉鎮城鄉環境綜合整治辦公室要認真負責,具體負責城區環境衛生綜合整治的組織協調、情況排程、部署任務、檢查驗收等日常工作,並及時向縣委綜合整治辦公室彙報工作進展情況。

二是搞好資金籌措。堅持多渠道籌措資金。採取“四個一”的籌措辦法,即縣財政拿一部分、鄉鎮配一部分、有關部門和企業贊助一部分、市場化運作一部分的辦法,確保整治專案如期完成。在一些大的專案上則採取招商引資的辦法:以政府主導和市場化運作的辦法,全面實施了棚戶區改造工程,使棚戶區居民的生活環境得到極大改善;建設移動公廁,對市民免費開放。

三是實施部門聯動。在整治過程中,各部門既明確分工、落實責任,又密切協作、齊抓共管。各部門、各單位,特別是縣鄉(鎮)兩級城管、工商、衛生、教育、公安、交通等部門,把城鄉環境綜合整治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任務來抓,協同作戰,形成了整治合力。

(二)完善各項法規規章,建立健全長效機制

一是完善規章規範。為建立城鄉環境綜合整治長效機制,解決好整治反彈問題,逐步建立健全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管理辦法和實施意見,各鄉鎮、各職能部門全面實行監管人員劃片定崗責任制,加大督查力度,發現問題及時改進。

二是建立難點問題的長效管理責任制。建立負責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的常設機構,全面行使組織、發動、檢查、協調、監督職能。對一些交叉管理和具有特殊性的專項工作,採取誰有能力誰管理的辦法,將責任落實到具體部門,並由其進行永續性的管理。各責任部門和單位承擔相應的工作職責後,負責落實工作任務。

(三)加大宣傳力度,強化“四種意識”

推進環境綜合治理,是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革,牽扯麵廣,任務艱鉅。從思想教育、宣傳發動入手,大力營造全民積極參與的良好氛圍。在城鄉大力宣傳環境治理的重要性、必要性,做到環衛保潔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人人形成自覺環保的意識,人人爭做環境保護的楷模。一是強化環境意識。深入剖析車輛亂停、垃圾亂堆、汙水亂排等現象的原因,教育引導人們充分認識開展環境綜合治理對個人、對社會、對發展的意義,進而形成“改善生活環境就是優化發展環境”的意識。二是強化參與意識。按照“宣傳無盲區、動員全覆蓋”的要求,促使全社會切實抓好環境綜合治理,做到機關作為重點工作、學校作為重要任務、企業納入日常管理、社群納入服務內容、農村寫進村規民約。三是強化責任意識。層層落實任務,逐級明確責任,使單位有“責任區”、幹部有“掛包點”。同時,開通舉報電話,開展明察暗訪,用“問責到位”促進“履職到位”。四是強化實效意識。堅持分步推進、分類指導、分段實施,開展全民大掃除、剷除“牛皮癬”、治理衛生死角、取締佔道經營、規範車輛停放、打造農村風貌等專項行動。

(四)狠抓“四個環節”,塑造特色風貌。

推進環境綜合治理,難點在農村。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加大對農村的人力、財力、物力投入,著力建設清潔、整齊、優美的新農村。一是狠抓村莊規劃。二是狠抓村落佈局。三是狠抓民居建設。四是狠抓綜合整治。不求新建、但求新貌,引導農民從“掃乾淨、擺整齊”入手,清理白色垃圾,清除雜石雜物,規範生活用具,實施改廚改廁。

城鄉調查報告3

郵電大學教授宋俊德曾指出“農村資訊化是能打電話、能上網,更應該農民、交換資訊的需求。除了農村通訊的‘村通’工程以外,資訊化建設也”。“村通”的目的是要農業發展,而農業發展的出路是在於幫助農民找到致富的方法,而農村資訊化恰恰可以目的。區所轄農村了實地的調研,並調研結果,此項報告。

一、農村網路現狀

區下設兩鄉,共有行政村10個,總人口3.39萬人。實地調研,行動通訊和固定電話覆蓋;寬頻網際網路除了海格村外,九個村了光纖到村、寬頻到戶;無線數字電視村村通。十個村屯現具備了基於固定電話開通的平安互助功能,此功能不但了村民危難時能夠自救,而且還了村民之間的互助功能,是新農村建設的里程碑。

二、農村資訊化應用狀況

(一)在七個農村中國小中,除了海格村外,均開通了寬頻網際網路,了農村學生的網際網路內容教學,但在教育資源遠端共享,資金問題,均。

(二)農村農民家庭購買了電腦,使用了寬頻網際網路,了在網路上索取農業資訊、與外界溝通的作用。截止到為止,全區共有517戶農民家庭使用了寬頻網際網路,佔農民家庭總戶數的4.26%。農民對電視、網際網路的應用還停留在娛樂休閒上,還真正把資訊與生產有機起來。

(三)所村均資訊服務站,公共的、可供全村農民共享的資訊服務系統,專職人員農村資訊服務的推廣和應用上的。絕大村民依然在沿襲傳統的耕作意識,從眾意識強,思想落後,距離建設新農村要求有差距。

三、農村資訊化建設面臨的難題

近年來,我區農業資訊化工作進展,但農民對農業資訊資源的狀況並不理想。究其原因,帶有性的問題是農業資訊網路鄉村後,入戶遇到了障礙,農業資訊得農民的接收和。主要有:

(一)農民的資訊意識淡薄。農民的資訊意識呈現出封閉性,主要為對資訊情報反應遲鈍、應用資訊的性、敏感性。對資訊科技需求慾望低。現狀,使農村仍然著資訊流、物流不暢,生產、銷售和需求相脫節,農產品被壓等壓價,甚至滯銷等問題。如何解決問題,資訊化建設是當務之急,點共識。

(二)農村資訊服務較低。農民自身其資訊需求的能力是有限的,農村專業資訊科技人才匱乏。資訊化,人才是關鍵。農業發展落後,資訊科技人才很少,是高素質資訊科技人才更少。受經濟能力制約,很難吸引外地人才。

(三)農村資訊服務推廣有待。農村資訊服務推廣離不開統籌,才能使各個領域地將涉農資訊落地,才能資訊服務產業結構、銷售渠道、農戶收入的。這需要對此項工作增大人力、物力,更的是在前期的資訊化服務推廣工作中,增大財政投入。財政,資訊化建設專項資金扶持,加之村集體經濟薄弱,以致資訊化建資金投入,嚴重了前期的資訊化服務推廣工作。

四、農村資訊化建設的意義

(一)轉變農民觀念,提升農民素質,農村的風貌。農民可以上網查價格、上網查政策、上網選擇良種、上網銷售和採購,在網上聽課學習農業科技知識,網路資訊在農民心中會依賴,學習實踐、與外界溝通的橋樑。資訊化不但能增長農民的見識,還會公民意識,漸漸學會運用知情權、管理權、監督權,村民民主自治的也將會。

(二)農村產業結構,使傳統的生產變革。如今電話、電視、電腦多源的資訊渠道使農產品價格公開透明,銷路增多,農產品坐地增值。市場化的農產品價格直接了再生產取向,也將自發地引起農村產業結構。譬如xx省xx縣龍泉村以產胡蘿蔔為主,網路,胡蘿蔔找銷路,只好喂牛。自從網路後,從未滯銷,而且價格高。網路還從日本引進了新的優良品種。如今按訂單生產,遠銷東南亞。胡蘿蔔種植面積了6000畝,佔全村耕地的一大半。每年戶均收入兩萬元,人均6000元。胡蘿蔔的生產,又帶動村裡發展起了胡蘿蔔科研、加工、冷庫儲藏等產業鏈。龍泉村上馬5座冷庫、4個儲藏庫、1個高產試驗中心。村支書劉建銀說:“滑鼠和鍵盤成了新時代農民的鋤頭和鐮刀,是離不開的生產工具”。

(三)農村醫療、教育等社會事業發展。遠端醫療、網上門診、住院預約、遠端視訊診斷等等網上醫療功能均面向社會開放,了社會就醫途徑。,農民也可以網際網路疾病的防治、預防和保養。農村資訊化工程帶來了農村遠端教育。建設遠端教育網,使農村中國小連上101遠端教育網,網際網路,成立好課堂。以此引進先進的教育資源,拉近城鄉教育差距,彌補農村教學資源的嚴重,農村師資匱乏的問題。

五、幾點建議

(一)資訊意識,組織。農村資訊知識宣傳和教育,幹部的資訊意識,對農村資訊化建設的性、必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強化組織,成立機構,資訊化建設各職能,通力協作,密切,強的組織機制。

(二)多方籌措資金,加大投入。農村資訊化建設是高技術、高投入的社會公益性工程專案,資金支援。每年財政預算中要有計劃地安排資訊化建設專項資金;動員社會各界,是資訊化建設職能加大投入,扶持農村資訊化建設;千方百計向上專項資金。資訊化手段幫扶農村脫貧致富,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農村跨越式發展。

(三)對資訊資源的收集整理、加工增值和應用管理,的農村資訊服務體系。宋俊德教授“內容建設比網路建設更為,而這項工程通訊運營商是無法獨自的,需要各級的支援”。宋教授建議“在通訊運營商搭建了資訊溝通的平臺後,各級、院所、科技應該有意識的在農村資訊化問題上共識與合力,依據各自的長處為農村有意義的內容,如先進的種植方法、防災方法、預警資訊等。,應該實施內容交流平臺建設的的支援,如財政、稅收等政策支援”。我區當務之急是的農村資訊服務體系,應該在各村資訊服務站,聘用專兼職資訊員。作好資訊分析和對未來農業經濟的預測,地分析農產品生產和市場狀況,使農業資訊對農民的生產經營性,農民對網路資訊資源的。並調動涉農企業、農產品經紀人、農村各專業協會、農研所、村幹部的性,使各密切合作,集資訊收集、加工、、服務於一體的農村資訊服務體系,為解決農業資訊進村入戶問題奠定堅實的基礎,資訊內容的本地化,時效性、性和實用性,使資訊服務惠及農民。

(四)資訊員隊伍建設,為農村資訊化人才保障。人才是農村資訊化建設中最的因素,要多種途徑和手段,加大培訓。對資訊服務站的工作人員專業知識、能力等的培訓;合適的,組織龍頭企業、種養大戶、流通大戶、有文化的農民學習資訊網路知識,組建農民資訊協會、農民科技協會等,“網路聯鄉村,資訊進萬家”活動,組織帶動農民上網資訊增收;制定優惠政策,吸引計算機專業畢業的大學生到農村工作。

城鄉調查報告4

為了解xx城鄉居民對居住環境的滿意度,xx調查隊近期在全市開展了問卷調查。問卷調查主要圍繞涉及居住環境的配套設施、物業管理、衛生狀況和治安等方面進行。調查物件中居住在城鎮(含鄉鎮集鎮區域)的佔77.8%,居住在農村的佔22.2%。從居住時間來看,在本地居住的時間為1年以下的佔8.9%,1-3年的佔8.9%,4-6年的佔8.9%,7-9年的佔4.4%,10年以上的佔68.9%。

一、對目前的居住環境總體滿意度為76.9%

調查顯示,居民對目前的居住環境總體滿意度為76.9%。其中,非常滿意的佔20.0%,比較滿意的佔53.3%,感覺一般的佔22.2%,不太滿意的佔2.2%,很不滿意的佔2.2%。

二、居住配套設施滿意程度基本一致

居民對居住地區周圍交通狀況的滿意度為72.9%。其中,非常滿意的佔22.2%,比較滿意的33.3%,感覺一般的佔35.6%,不太滿意的佔6.7%,很不滿意的佔2.2%。

居民對居住地區周圍的生活配套設施(菜場、超市、商場、餐飲等)的滿意度為74.7%。其中,非常滿意的佔24.4%,比較滿意和一般的人各佔33.3%,不太滿意的佔8.9%。

居民對居住地區周邊的公建配套設施(學校、醫院、垃圾處理房等)的滿意度為72.4%。其中,非常滿意的佔15.6%,比較滿意的佔42.2%,感覺一般的佔35.6%,不太滿意的佔4.4%,很不滿意的佔2.2%。

居民對居住地區文體生活氛圍(體育設施、文娛活動等)的滿意度為73.3%。其中,非常滿意的佔22.2%,比較滿意的佔35.6%,感覺一般的佔33.3%,不太滿意的佔6.7%,很不滿意的佔2.2%。

三、物業管理滿意度為70.0%

調查顯示,居民對物業管理滿意度為70.0%。其中,對物業管理非常滿意的佔13.3%,比較滿意的佔22.2%,感覺一般的佔26.7%,不太滿意的佔6.7%,很不滿意的佔2.2%,另外有28.9%的調查物件所在小區沒有物業。

四、衛生狀況滿意度最低,為68.4%

調查顯示,居民對居住地區衛狀況的滿意度為68.4%。其中,非常滿意的佔8.9%,比較滿意的佔46.7%,感覺一般的佔31.1%,不太滿意的佔8.9%,很不滿意的佔4.4%。

五、居住環境安靜程度滿意度為75.1%

調查顯示,居民對居住環境安靜程度滿意度為75.1%。其中,非常滿意的佔24.4%,比較滿意的佔37.8%,感覺一般的佔26.7%,不太滿意的佔11.1%。

六、鄰里關係滿意度,達82.2%

和諧社會的重要載體是和諧社群,社群和諧的關鍵是鄰里和諧。調查顯示,居民對居住地區鄰里關係的滿意度為82.2%。其中,非常滿意的佔35.6%,比較滿意的佔46.7%,感覺一般的佔11.1%,不太滿意的佔6.7%。

七、治安狀況滿意度排第二,為81.3%

近年來,xx市全面加強社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紮實推進平安社群建設,取得效果顯著。調查顯示,居民對居住地區治安狀況的滿意度為81.3%。其中,非常滿意的佔28.9%,比較滿意的佔51.1%,感覺一般的佔17.8%,不太滿意的佔2.2%。

城鄉調查報告5

一、調查資料結果統計

我們採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在學校東門南門附近採訪詢問了15個農民工,並將資料進行了整理。 此次調查分為問卷調查和詢問調查,問卷一共包括了16個影響農村人口遷入城市的因素,8個農村因素(推力),8個城市因素(拉力)。被調查者選擇自己認為影響自己的因素;第二部分是詢問的方式,通過語言交流詢問他們的生活現狀及今後生活打算。

下面兩個表格分別總結農民工進城打工原因推力和拉力兩方面的情況,由於我們採取了多選的方式,而且每個人幾乎都選擇了3到5個因素。因此,我們得到了68個結果資料並發現其中農村因素(推力)個數(x1):20,所佔總因素個數百分比29.4%。城市因素(拉力)個數(x2):48,所佔總因素個數百分比70.6%。

上面兩個表格很直觀的反映出農民工進城打工的原因更傾向於城市的拉力作用,從因素選擇對比,推力因素佔29.40%,拉力因素佔70.60%。其實,結果很容易分析,因為如今農村人民的生活其實也是越來越好,進城發展一般是由於城市自身強大的吸引能力的緣故。

具體到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推力作用中勞動力過剩是最大的原因,因為現在很多農村採用機械播種收割,勞動效率大大提升,導致勞動力過剩,他們在農村找不到其他工作只能前往城市尋找更多更好的就業機會。

而拉力因素結果比較均衡,集中在就業與教育兩個方面。因為硬性條件限制,農村在教育與就業方面基本無法與城市進行對比,所以大多數農民工都是為了子女,也就是他們的教育機會或者更好的經濟條件才背井離鄉進城打工的。

二、原因分析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我覺得這句話特別適合用來總結推拉理論。推拉力究其原因是環境的作用,正是由於如今城市的發展前景還是較農村有絕對優勢,所以才會出現現今的“農民工潮”的社會現象。成由以下因素決定:二元社會結構,比較利益驅動,改革開放的推動,國家政

策偏向,產業結構調整。民工潮形成的原因 1、二元社會結構 從深層看,"民工潮"的產生實質根源於長期形成的二元社會結構巨大的利益反差,是我國二元社會結構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是城鄉對立的必然現象,是農村社會綜合發展滯後的必然結果。"一方面,我國80%以上的人口分佈在農村,20%以下的人口集中在城市;另一方面,由於諸方面原因,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緩慢、收入差、地位低、就業機會少、文化生活貧乏,與城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另外,從事第二、第三產業的勞動力比重上升。我國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起了劇烈變化,有近1.5億農村勞動力轉入了非農產業。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化發展進入了新階段,特別是通過"撤縣建市"及政區的擴張,使城市化明顯加快。城市化的加快導致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尤其是勞動力容量大的第三產業得到了長足的進展。農村剩餘勞動力為了獲得"期望收益"便潮水般湧入城市。

並且隨著社會發展進步,農村方面經濟基礎設施福利也有比較大的進步從而農民前往城市打工的動因方面城市方的拉力作用遠遠大於農村的推力作用。

三、結論與思考

民工潮的奔湧,是一個跨世紀的壯舉。民工的跨省流動總的看是一巨大的歷史進步,這種勞動力的自發調節和平衡,既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欠發達地區農村的脫貧步伐,也極大地支援了發達地區的經濟建設。當然,民工進城,由於文化的碰撞、生存方式的激變,他們給城鎮帶去活力的同時,也帶去了紛亂和衝突,給城鄉的政治、經濟、文化、人口帶來一系列有待解決的課題。

而推拉理論對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進行了形象的總結闡述,經過我們的實地調研也可以看出農民工進城打工確實可以用推拉假說加以闡述說明。農村方面的推力與城市方面的拉力導致農民進城,但隨著國家的發展,政策環境經濟的改變,也許以後會形成農村方面的拉力與城市方面的推力而使很多人從城市返回到農村,也就是現今許多發達國家經歷的“逆城市化”過程,推拉力同時存在於農村與城市之中,不過如今社會趨勢是城市拉力作用遠遠大於農村拉力作用,導致幾乎人們的遷移方向大部分為農村到城市。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現在處於和平發展時期,農村、城市的推力作用就明顯小於拉力作用,尤其是城市的拉力作用最大從而使農民前往那些有更好就業環境,福利更好,基礎設施更加完善的城市就業居住,這種情況在我國現在的國情下應該還會持續很久,推拉力還在不斷地博弈,可能將來會出現城市人口到農村的人口達到一種平衡的狀態,這值得我們期待。

城鄉調查報告6

根據縣政府協助常委會20xx年工作要點安排,11月上中旬縣政協組織部分政協委員和政法委、公安局、司法局負責人組成調查組,深入薛百鄉、大壩鄉、蘇武鄉、東壩鎮、泉山鎮、西渠鎮、大灘鄉、街道辦事處的綜治中心、司法所、派出所和部分居民戶,採取查閱資料、現場察看、座談討論和發放調查問卷的方式對我縣城鄉社會治安情況進行了調查,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看法

一是全民法制意識普遍增強,依法維權能力有所提高。經過五年普法規劃的連續實施和各級司法機關的廣泛宣傳,特別是法律七進活動的紮實開展,全縣廣大群眾學法、懂法、用法的意識和法制觀念明顯增強,主動通過法律途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矛盾糾紛、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人和事越來越多。在自己身邊發生治安案件時,86%的調查物件選擇了主動報案,14%的選擇了協助抓捕。

二是工作機制健全完善,三調聯動效果明顯。人民調解個案補貼制度,去年在三雷鎮下雷村和薛百鄉宋和村試點成功後,今年在全縣全面推行,經過近一年的實踐證明,人民調解個案補貼制度在調動基層調解組織和調解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充分發揮基層調解組織作用、提高矛盾糾紛調處及時率和成功率、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目前已補貼案件數達720件之多。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三調聯動機制的推行,扭轉了以往司法、公安、法院分工負責,各管一塊的局面,對具備調解條件的案件,在訴前、訴中由司法、公安、法院三方聯合進行調解,既降低了訴訟費用,減輕了當事人的經濟負擔,又提高了案件的結案率和成功率。

三是主動適應大膽創新,預防關口進一步前移。為適應新形勢下的社會治安管理工作,縣公安局主動適應,積極應對,大膽探索,開拓創新,尋找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社會治安管理新途徑、新模式、新方法。針對我縣近年來日光溫室發展較快,捲簾機安裝數量逐年增加的實際,為了切實保護農民利益,公安局組織警力對全縣日光溫室捲簾機進行了統一編號砸號和登記備案,堵塞了銷贓渠道,有效地預防了日光溫室捲簾機盜竊案件的發生。城關派出所民警以實有人口管理、場所行業管理為切入點建立的社群警務超市,通過地圖與資訊的共通、共融和共享,真正實現了警務基礎工作資訊化。在社會管理方面創新實踐了以房管人、以物管人、以證管人、以業管人的管理新模式,在流動暫住人口相對集中的蘇武鄉西湖村設立了流動暫住人口管理警務室,加強了流動暫住人口管理。警務室成立以來,對轄區內3473名流動暫住人口入戶登記、資訊採集和核對,建立了《流動暫住人口登記冊》,為3407人發放了暫住證。同時對流動暫住人員所擁有的兩輪、三輪摩托車等物品進行登記,通過上網與盜搶車輛進行比對,對來源合法的車輛進行統一編號、統一噴塗、統一管理。新河派出所利用流動暫住人員管理資訊成功破獲了多起治安案件。大灘鄉派出所針對農忙季節農戶家中無人,盜竊案件多發的情況,提前向農戶宣傳安全防範知識,提高農戶的安全防範能力,並加強了農忙季節的治安巡邏,有效防止了各類失竊案件的發生,受到當地群眾的一致好評。在矛盾糾紛調處方面,司法局探索實踐了律師參與矛盾糾紛調處的新機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四是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保駕護航作用充分發揮。近年來,縣公安局始終把圍繞中心、服務發展、促進發展作為履行職能的第一要務,把縣委、縣政府的中心工作貫穿公安工作始終,特別是在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規劃實施過程中,縣公安局積極履行職能,配合有關部門和鄉鎮化解矛盾糾紛、理順群眾情緒、處理違法違紀行為,維護了全縣大局穩定,有力地促進了重點治理規劃的順利實施。

二、存在問題

一是普法宣傳尚待深入,法制意識有待提高。調查發現,經過持續的普法宣傳,群眾的法制觀念有了提高,但是普法宣傳的深度與廣度還不夠,特別是有針對性的普法宣傳還有待進一步加強。青少年和農村群眾的法律知識還比較欠缺,法制意識還比較淡薄。

三是不安定因素依然存在,社會治安形勢不容樂觀。隨著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規劃、設施農業建設和農業結構大調整的深入推進,農村土地、水事糾紛呈逐年增多的趨勢,調處難度加大。居住分散、較為偏僻的村社盜竊案件時有發生,農村社會治安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三、工作建議

一要進一步加大全民普法宣傳教育力度。要深入開展多渠道、全方位、深層次的全民普法宣傳教育活動,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路、板報、標語、文藝節目等傳統手段與現代手段相結合的形式,向全縣人民宣傳法律法規。要增強宣傳的針對性,在宣傳的深度和廣度上求突破。要區別情況,因人施教。農村要以《土地承包法》、《水法》、《森林法》、《合同法》和《交通安全法》為重點,城市要以《勞動法》、《合同法》、《企業法》、《治安管理處罰法》和《交通安全法》為重點。學校要充實法制課的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法制課要以《治安管理處罰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和《義務教育法》為重點,同時要定期邀請法制副校長或輔導員為學生上法制輔導課。司法部門要經常深入農村辦法律講座,為農民提供法律諮詢服務,解答農民遇到的法律問題。採取多種措施,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識和遵紀守法自覺性。

二要加強司法隊伍建設。

一是充實警力。首先應儘快解決縣公安局缺編問題,然後力爭用35年的時間實現《中共甘肅省委貫徹〈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公安工作的決定〉的意見》中警力達到總人口的萬分之十點五以上的目標要求。

二是加強法制教育。堅持實行依法行政,確保執法人員知法、懂法、依法執法,堅決杜絕執法中的違法違紀行為。

三是加強職業道德育。積極開展執法部門的職業道德教育活動,增強執法人員的職業道德觀念,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強化執法人員的社會責任感。

四是加強業務教育培訓。通過對執法人員的集中培訓和輪流培訓,努力提高執法人員的辦案能力和應對處置突發事件能力,全力打造一支精幹高效的執法隊伍,使他們真正成為民勤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堅強後盾。

三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一是解決好基層執法機關房屋破舊、辦公裝置簡陋等問題。要按照上級的部署和要求,認真組織實施好442工程,通過442工程的實施使基層執法機關的基礎設施建設有明顯改善,為基層執法機關創造一個較好的工作環境。

二是要通過積極爭取專案支援,逐步為鄉鎮司法所配備工作用車,提高工作效率。

三是解決好裝備落後問題。要根據形勢發展和工作需要,在及時更新已有裝備的基礎上,逐步為執法人員配備較為先進的現代化裝備,提高執法隊伍應對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和水平,降低執法風險。

四是大力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加強社會治安綜合防控工作,努力構築人防、物防、技防相結合的安全防範網路,最大限度地預防和減少違法犯罪。要進一步加強對群防群治隊伍的管理,建章立制,規範行為,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四要舉全縣之力維護社會穩定。近年來,全縣土地、水事糾紛呈現出逐年增多的趨勢,調處難度加大。各級政府和司法機關要高度重視,嚴格按照屬地管理、誰主管,誰負責的要求,堅持抓早、抓小、抓苗頭的原則,明確工作職責,改進工作方法,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對重點治理、農業結構調整中一些帶有傾向性、苗頭性的問題,各級組織要做到資源共享,資訊互通,形成合力,早發現,早介入,及時調處,及時化解,力爭把各種不安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狀態,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重大事情不出縣,矛盾糾紛不上交,全力維護我縣社會政治穩定。

城鄉調查報告7

中國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裡,從"人民公社" "吃大鍋飯"的社會走到了一個開放、發展、充滿竟爭的社會,同時也帶來了開放社會中所固有的矛盾,廣大人民群眾已明顯感覺和意識到了貧富差距的存在及其嚴重性。在我國現階段存在著較多型別的貧富差距。主要有城鄉貧富差距。我國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第三個表現是,在城鎮居民中先富裕起來的群體與貧困群體的收入差距有所擴大;農民中先富裕起來的群體與貧困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有所擴大。這是最為人們關注的收入差距擴大的現象。

為了比較深入的瞭解社會,鍛鍊自己,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要求我們做一篇關於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社會事件調查報告。經過近一個假期的調查和多年來耳濡目染所接觸的現實,我做一篇關於城鄉貧富差距現狀調研報距、東西貧富差距、群眾性貧富差距、政策性貧富差距等。其中城鄉貧富差距是一個綜合性的貧富差距。它綜合地反映出我國貧富差距的深層次原因。貧富差距社會公平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社會成員間的收入差距也出現不斷擴大的趨向。富差距所引發的社會公平、機會平等與利益分配的合理性等問題仍有異議,在縮減貧富差距、均衡利益差別等問題上,已民心所向、勢在必行。因此,應該從造成我國貧富差距不斷拉大的事實和原因著手,不斷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引導社會走向穩定,經濟得到持續的發展。

現在,我將從我國城鄉貧富差距的表現、原因、解決方法幾個方面談談我的實踐調查報告結果。

城鄉貧富差距表現在:1,改革初期,我國的城鄉收入差距一度縮小,但後來,形勢發生了逆轉,二者的差距呈現了逐漸擴大的趨勢,如果考慮到城市居民享有多方面的福利,那麼,真實的差距肯定還會更大些。2、城鄉貧富差距又表現為城市豪與貧困農民的差距,這一差距更加明顯,更為突出。其現象又主要表現在以下幾種:家財萬貫與一貧如洗、豪門宴與食不果腹、高檔別墅與缺房無房、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我國實行的個人所得稅稅制,目前稅制不規範,個人所得稅難以發揮調節社會貧富差距的作用;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覆蓋面低。因此,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存在的缺陷使得我國不斷拉大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加劇;監督制度的建立和發展相對滯後,許多非市場因素在發揮作用,導致各種違法行為、非法獲取暴利的活動以及尋租行為的出現,形成非法收入。這些非法收入,破壞了正常的分配關係, 這也成為導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一個重要因素。

其次是政策性因素。政策性因素主要體現在國家經濟政策的城市偏向和政策上的財富分配不平等。政府在執行就業、資金投入、財政稅收政策、資料的價格有升無降,導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現在的中國是10%的人口掌握了95%的財富,貧富差距比發達國家更加嚴重,現在想要發財,可不是僅僅靠努力就可以達到了啊!十幾年來中國的稅收不斷地增加,特別是房改後,國家本來可以通過徵收房地產稅進行資金再分配,取之於民而用於民。但是由於中國徵收的房地產稅的主要來源是通過政府賣地,還有房地產買賣中的交易稅,而不是徵收房地產者的佔有和使用稅。這樣的結果是富人買了房子以後,佔用了國家資源且不需要每年再繳稅,一勞永逸。假如將房子租出去,他還可以將買房子的成本通過租金轉嫁給房客(窮人)。富人一方面可以通過房地產的增值獲得更大的利潤,另一方面通過收租可以得到更多的財富。那麼富人就越來越富。而窮人買不起房子,就得不到這樣的好處。除此之外,在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在這十幾年、二十年中,中國的教育改革、醫療改革和其它福利的改革,使得政府在這些方面的負擔減輕,應該用於教育、醫療、社會保險等等的支出,政府一概推掉,或者減少。這樣整個社會尤其是中下層民眾的福利就大大地下降。使得中國的貧富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所以很多人上不起學,看不起病是非常嚴重的現象。還有失業社會保險方面也做得不好。而另外一方面,工資改革,近年來,中國政府大幅度的增加政府官員、教師、軍隊的工資。也就是說,屬於政府的僱員,不管是學校的、還是軍隊的、政府的,他們都得到了非常大的好處。財政那麼大的一筆收入都再分配給了與政府相關的人員,而跟政府無關的,不但從工資上沒有得到好處,而且國家財政在對他們的社會福利、醫療保險、健康、教育等都比改革之前大大地減少。 在中國,教員和醫生一直是受人尊敬的職業,但改革開放以來,他們的收入增長明顯低於其他職業,而且這種收入增長中,體現為工資增長的部分不大,很多以課時費、班主任津貼,或者病床費、手術費的形式體現。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大部分教員批改學生作業的質量下降,另一方面大部分教員用於“家教”的時間增加;同樣道理,大部分醫院的常規診療水平下降,但亂收費的現象屢禁不止。對此類只有靠“責任心”才能提高工作質量的職業,沿用工廠的“計時”工資、“計件”工資的辦法看來都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導致了職業服務水平的下降,以及收入分配秩序的混亂尤其在90年代以來減額非常大。所以中國的財政政策在很大程度上驅使了中國貧富差距的擴大,人與人之間貧富差距擴大分析了城鄉貧富差距的表現和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最後,我想談談解決貧富差距的方法。

我認為解決貧富差距的方法有以下一些:首先,加強農村基礎建設,為農民建立起市場中心和交流中心,加快資訊流通。因為資訊科技和資訊資源的城鄉分割,無疑也將進一步拉大城鄉居民在科技文化素質和綜合能力上的差距,形成資訊時代的兩種公民,在兩種完全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條件下成長起來的新一代,支撐起來的將是一個是衡的社會。其次,在政策上應積極保護農業,擴大農業投資。我國現階段,農民幾乎不能享受到國家政策上的什麼優點,農業沒有特殊性可言。因此也很難會有特殊的發展,這些都需要政府在政策上有一些大量的投資。再次,增加農民收入,減輕農民負擔,調節城市居民的高收入,農民收入增加,才能真正把農民、農業、農村中蘊藏的巨大潛力煥發出來,推動中國經濟的發展;農民收入增加,才能真正使中國穩定,政通人和;只有農民增加收入,減輕負擔,才能保持我國經濟、社會、文化的多樣化,發揮民族特色,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最後,應該提高農民素質,加強農民教育,在農村中建立各種各樣的培訓班和學習班,進一步擴大義務教育。

城鄉調查報告8

11月10日,濟南市體育局釋出《20xx年濟南城鄉居民體育消費調查報告》。本次調查是為全面、準確、系統地掌握濟南市城鄉居民體育消費情況,瞭解城鄉居民的體育消費偏好、消費結構、消費習慣、消費方式等需求的新變化、新動態。濟南市體育局委託智體(山東)體育賽事評估有限公司對20xx年度濟南市城鄉居民體育消費情況展開統計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20xx年濟南市城鄉居民人均體育消費支出為2861.35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6%,占人均消費支出的10.3%,較20xx年濟南市城鄉居民人均體育消費支出的2829.96元,全市人均體育消費增加了31.39元,增幅為1.1%,體育消費規模整體呈現穩中有進的攀升趨勢,女性體育消費漲勢明顯。

實物型體育消費基礎穩固

據調查,體育用品消費是濟南市居民最主要的體育消費形式,人均消費達1501.22元,佔全市人均體育消費的52.47%。

按照消費內容可以將體育消費分為實物型消費和服務型消費(包括觀賞型消費)。調查結果顯示,濟南市城鄉居民實物型體育消費支出為1501.22元,佔體育消費總支出的52.47%,而服務型體育消費支出為1395.69元,佔體育消費總支出的47.53%。

體育賽事觀賞、體育健身休閒、體育教育培訓等消費跌幅較大

20xx年,受新冠疫情影響,眾多的國際賽事包括短池游泳世界盃、國際冬泳公開賽、泉城(濟南)馬拉松、ITF國際網球公開賽等延期舉行,國內足球、籃球等職業聯賽也延期舉行,體育賽事觀賞消費從20xx年的96.8元大幅下跌至20xx年的40.78元,跌幅達到57.87%。

同樣,新冠疫情造成體育場館、健身場所、體育培訓機構等掛牌歇業。受此影響,濟南市城鄉居民體育健身休閒消費支出從20xx年的317.45元下降到20xx年的271.73元,體育教育培訓消費支出從20xx年的241.73元下降到20xx年的180.12元。

體育消費新形態潛力開始釋放

隨著全球數字時代的到來,體育的形式與範疇也開始體現數字化特徵,調查結果顯示,濟南市城鄉居民數字體育消費佔比上升。濟南市人均體育文化消費從20xx年的98元,增長到20xx年的115.53元,其中數字體育內容的產品和服務支出佔比從20xx年的17%增長至33%。

體育旅遊消費從20xx年的477.3元小幅下降至20xx年的451.11元,下降幅度僅為5.5%,同期全國人均旅遊消費下降18.8%。

此外,使用線上(網際網路/手機)消費的總體人群比例從20xx年38%迅速擴大至62%。

長跑和健步走、登山等戶外運動快速發展

據統計,濟南市城鄉居民經常參加的運動前5位依次為:長跑和健步走、籃球、登山、乒乓球、游泳。除了長跑和健步走以外,參與登山、自行車騎行等戶外運動專案的人群數量快速增加。由此可見,參與門檻較低的戶外運動在疫情常態化下得到快速發展。

中青年是體育消費主力軍,女性體育消費漲勢明顯

12歲及以下少年兒童人均體育消費2957.46元,13-19歲青少年人均體育消費2765.50元,青少年兒童體育消費市場持續發展。20-25歲居民體育消費支出最高,人均3012.68元,26-60歲居民人均體育消費2840.36元,60歲以上居民體育消費支出最低,人均1958.87元。

20xx年,濟南市男性居民人均體育消費支出2973.48元,仍高於女性居民人均體育消費支出2738.26元,但與20xx年男性人均體育消費支出2912元、女性人均體育消費支出2589元相比,女性體育消費漲勢明更加顯,男性與女性體育消費水平差距逐步縮小,體育“她經濟”正成為拉動體育消費的新增量。

體育消費市場未來可期

調查結果顯示,濟南市體育消費在規模和質量上取得進一步發展,並呈現出較為鮮明的時代特徵,有59.69%的居民未來一年體育消費意願在1000元以上,其中25.89%的居民未來消費意願在3000元以上。

城鄉調查報告9

為全面掌握XX城鄉衛生事業發展情況,不斷促進城鄉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推進城鄉衛生事業發展。10月下旬,我們組織有關科室人員深入招賢、梅嶺、羅亭、太平、梅嶺防保站、站前和幸福等7個鄉鎮衛生院〔站〕、社群衛生服務中心,47個村衛生室和6家個體診所及區人民醫院、區疾控中心、區衛生監督所、區婦保所、區農醫局等,採取聽彙報、實地檢視、走訪群眾、翻閱資料、召開座談會等方式,瞭解我區城鄉衛生工作情況,並廣泛徵求和收集鄉村醫生、區鎮幹部、就醫患者等對我區城鄉衛生工作的意見和建議。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區城鄉衛生事業的現狀

近年來,我區城鄉衛生事業認真貫徹落實“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堅持預防為主,以城鄉為重點”的工作方針,以建立覆蓋全區醫療衛生藥物基本制度為目標,以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為著力點,加強組織領導,強化政府責任,堅持城鄉統籌,不斷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面推進我區城鄉衛生事業協調發展。

(一)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得到加強,服務條件有了較大改善。近年來,區政府緊緊抓住國家實施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有利時機,積極爭取國家專項資金,不斷加強區鎮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路建設,著力改善醫療衛生條件,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就醫需求。一是服務網路基本實現了全覆蓋。我區有區級醫院2家,鄉鎮衛生院4家,村衛生室47個(已建成規範化衛生室32所),個體診所6家,區鎮公立醫院有病床210張。區鎮兩級醫療機構有在編人員238人(其中鄉鎮衛生院75人),有衛生技術人員197人(其中鄉鎮65人)。在編人員中大學本科52人,專科93人,中專66人,中專及以下27人; 高階職稱5人,實際在崗2人(其中2人內退不在崗,1人非領導職務正科級),中級職稱61人,初級職稱131人。基本形成了以城區為中心,鄉鎮衛生院為主體,村級衛生室為基礎,民營診所為補充的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極大地方便和滿足了廣大群眾的就醫需求,基本解決了城鄉群眾看病難的問題。二是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初步統計,近年來爭取中央、省、市專項資金以及區鎮配套資金5000多萬元,用於改善業務用房、新增裝置、建設標準化村衛生室、城區改廁、配置急救車等,使區鎮村醫療衛生條件不斷得到了改善。

(二)不斷強化內部管理,醫技水平和服務質量有了較大提高。一是全面加強醫療衛生人員業務技能培訓和職業道德教育。通過開展“醫院管理年”“創先爭優”等主題活動,採取“醫技大比武”、在崗培訓、選送進修和開展鄉村醫生培訓等措施,對職工進行了業務水平提升和醫德醫風教育。二是全面加強了醫療質量管理。全區醫療機構不斷完善了各項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落實了各項質控措施,制定了醫療服務考評標準,並將服務質量與個人工資掛鉤,嚴格實行考核獎懲,確保了醫療安全,促進了醫療衛生服務質量的進一步提高。三是實施了鄉鎮衛生院醫療制度改革,逐步推行聘用制和崗位管理制。2011年起,制定實施了《XX區醫療機構績效工資考核辦法》,今年,開展了招賢鎮衛生院副院長公開競聘試點工作,鄉鎮衛生院院長逐步實行聘任制和任期目標責任制,職工實行全員聘用制,人員工資實行崗位績效工資制。由於強化內部管理,增強競爭意識,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就診人員不斷增加,業務收入不斷提升。據初步統計,全區4個鄉鎮醫院中,年營業額超100萬元的2個,佔鄉鎮總數的二分之一。

(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順利推進,醫療保障能力不斷提高。新農合工作自2007年開始在我區推行以來,區人民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堅持以解決農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為著力點,制定了《XX區新型城區合作醫療實施細則》,相繼成立了區農醫局和鄉鎮農醫所。工作中強化宣傳動員,創新工作機制,完善監督體系,促進了全區新農合工作紮實穩步推進,新農合參合率逐年穩步提高,補償方案不斷優化,補償標準連續提升,農民群眾受益面持續擴大,保障能力顯著增強。6年來,全區參合率由85%逐年提高到98%,累計籌資5400餘萬元(其中個人籌資870餘萬元)。累計就診18萬人次,其中住院統籌2萬人次,醫療費用5600萬元(截止2013年12月),總報補金額達4200萬元,報補率達75%以上。大病住院補償封頂線由原來的5萬元調整為12萬元,實行了個人賬戶過渡到門診報補,建立了新農合與民政醫療救助制度的無縫銜接機制,完善了農民大病醫療救助制度,使參合農民重大疾病補助總額得到不斷提高,極大地解決了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使民生工程得到進一步落實,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的優越性得到進一步體現,社會和諧得到進一步促進。

(四)公共衛生工作紮實推進,基本衛生服務均等化成效顯著。區政府始終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工作方針,認真履行公共衛生職責,加強衛生健康宣傳教育,構建了區、鄉、村三級防疫網路。一是建立了疫情報告制度。各醫療機構對發現的法定乙類傳染病病例(如對麻診、病毒性肝炎、肺結核等)及時報告。二是傳染病的防治工作力度不斷加大。區鎮醫院分別開設了腸道專科門診,加強對外環境的監測,對報告的麻疹病人進行了個案調查。認真開展以“甲流”為重點的傳染病防控工作,各鄉鎮衛生院按照“甲流”防控預案的整體要求設立了發熱門診室,購置了相應的儀器裝置及醫療消毒藥液,有效地防止了傳染病的傳播。三是計劃免疫工作得到強化。區人民政府認真部署,強化責任,重視接種門診達標建設,目前已有達標接種門診6個,免疫工作有序推進。四是婦幼保健工作穩步推進。結合城鄉“降消”專案的實施,區鎮醫院把孕產婦和兒童保健工作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不放鬆,切實開展產前健康檢查和婦科病普查普治工作,建立了婦幼保健和孕產婦管理系統,為婦幼保健工作科學、規範、有序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五是強化職業病防治工作。加強對職業病防治知識的宣傳,重點對製藥、磚瓦、化工、有毒有害工種等重點企業負責人進行職業衛生知識和法律、法規的培訓,督促用人單位建立健全職業病防治責任制,制定和落實職業病防治管理措施。開展對企業職業衛生的專項監督檢查和整治,今年,對全區有毒有害行業生產企業職業衛生開展了專項整治,加大了對造成職業中毒的有關責任單位和個人的處罰。六是開展城區和城鎮居民健康檔案的建立,加強對精神病及慢性病人的救治和管理。各鄉鎮衛生院和社群服務中心對轄區內65歲以上老年人免費進行健康體檢服務,並對精神病及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篩查,建立了“一病一卡一上報”制度,適時開展家庭隨訪。

(五)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城鄉食藥市場得到有效淨化。在食品衛生安全方面,一是加強對從事食品行業從業人員的法律法規和業務知識的培訓,提高他們的法律意識和業務素質。二是加強對食品市場的檢查,開展食品衛生專項整治。加強打擊非法行醫力度,2013年立案查處各類非法行醫案件4起,取締非法行醫場所1個、人員3人,沒收醫療器械3件、藥品2箱,罰款0.9萬元。通過一系列的監督檢查,有效地淨化了城鄉食品、藥品市場,保障了食品、藥品的安全。

(六)醫藥購銷體系和鄉村醫療機構管理不斷創新,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得以體現。為了切實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區人民政府積極落實國家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有關政策,嚴格按照《江西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本藥物目錄(2011年版)》,將國家規定的520種和省裡增加的226種藥品品種作為我區衛生機構使用的基本藥品,區鎮醫院藥品統一實行網上採購,從2011年起又全部實行零差率銷售,構建了有效的城鄉醫療基本藥物供應保障體系,降低了患者的醫療成本。藥品供應制度的改革,保證了藥品質量,最大限度地減少了藥品採供中間環節,降低了藥品價格。據測算,藥品實行網上採購和零差率銷售後,使藥品價格較以前下降了12%左右。為了進一步彰顯醫療衛生事業的公益性,建立和完善了政府補償機制,保證基本藥物制度實施後鄉鎮衛生院的正常運轉,各級財政對鄉鎮衛生院、社群衛生服務中心按照藥品價額的30%予以補助。

(七)強化環境治理,城鄉愛衛工作蓬勃開展。一是加強健康知識的宣傳教育。重點以學校、托幼機構、村莊為重點,採取上衛生知識課、專題會議、發放宣傳資料、廣播電視、黑板櫥窗等形式對傳染病的預防進行廣泛宣傳,提高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意識和疾病防控能力,2013年6月被評為省級“慢病防控示範區”。二是城鄉環境衛生整治取得階段性成果。各鄉鎮結合新農村建設,把改廁和環境衛生整治作為重點來抓。自2010年以來,共改廁3000餘戶,各鄉鎮都聘請了清潔員,建立了衛生保潔制度,實行了垃圾集中處理,有效地改善了城鄉人居環境。

二、我區城鄉衛生事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城鄉衛生隊伍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目前,我區城鄉衛生隊伍,呈現出青黃不接的現象。一是學歷、職稱偏低,年齡老化。目前我區75名鄉鎮醫務人員中,還有中專及以下學歷16人,初級58人,中級職稱只有8人,80名村醫中50歲以上的有45人,佔56%。二是業務水平和職業道德有待提高。調研中我們瞭解到,絕大部分鄉鎮衛生院都因為人手緊缺,經費緊張,無力安排醫務人員外出培訓學習,造成醫療水平和服務質量難以提高。個別醫務人員,特別是村醫職業道德不高,亂開藥方、使用過期藥品、套取合作醫療資金的現象時有發生。三是缺員嚴重。2013年全區衛生系統編制總數474人,現有在冊人員238人,有編缺員236人,遠遠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據統計,區衛生監督所有編缺員4個,正常工作難以開展。區人民醫院、區疾控中心、區衛監所、區婦保所自聘人員40人,鄉鎮衛生院自聘人員17人,如果按照保證正常運轉安排人員上下班,鄉鎮衛生院和區直醫療衛生單位目前有編缺員分別在19人和217人。由於人手不夠,一些醫務人員一兼多崗,部分醫院的有關科室無法執行,裝置閒置,群眾“看病難”的問題還客觀存在。

(二)宣傳工作還有待進一步加強。隨著城鄉醫療體制的改革,政府出臺了很多惠民政策,如不加大宣傳力度,群眾難以知曉,結果“惠民”就“會不到民”。調研中瞭解到,部分邊遠山區群眾對新農合政策還不夠了解,只知道鄉村幹部在收錢,對醫院藥品實行零差額、農村婦女住院分娩實行全免費、醫院藥物實行基本藥物制度、網上採購的知曉率就更低了,這些都影響著民生工程的落實,更影響了城區衛生事業的發展。

(三)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經費籌集難。一是相當部分農民認為自己身體很健康,沒有生病,繳了也是打水漂,有的認為自己已參加了企業的保險或學生保險或其他商業保險,所以不願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二是有的幹部工作方法簡單,工作不紮實,缺乏與農戶溝通。有的沒有主動上門,而是等待群眾上門繳納,不注意協調合作醫療服務、管理與農民的利益關係。三是由於宣傳不到位,大部分群眾對從個人賬戶過渡到門診統籌理解不夠,加之每年的個人繳費都有所增加,有種不信任感。

(四)財政投入還相對不足。我區對衛生事業的投入雖然逐年增加,但與對教育事業投入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特別是公共衛生、醫療機構及其他方面的事業經費基數偏低,增加緩慢。一是鄉鎮醫務人員同時承擔著城鄉預防和保健等日常公共衛生管理職能,工作任務繁重,由於鄉鎮衛生院有編缺員現象嚴重,大部分鄉鎮衛生院不得不自己出資臨聘人員,負荷較重。二是區新農合報補監督面大,全區有35個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其中村衛生室30個),還加對外地住院報補的核查,行政成本的增加,導致經費緊張。區衛生監督所負責全區72家醫療機構、130餘家公共場所單位、8個生活飲用水單位、62所學校及托幼機構的監管任務,經費尤顯不足。三是部分醫療單位因基礎設施建設經費欠賬大,無力償還,如區人民醫院還有外欠845萬元。

(五)村級衛生室的監管工作需進一步加強。由於村醫素質的參差不齊,鄉鎮新農合管理能力跟不上,加上“天高皇帝遠”,他們在從事醫療衛生工作中難免出現這樣那樣問題。調研中發現,存在過期藥品、新農合醫報補缺乏真實性、缺乏基本醫療急救裝置等。

三、我區城鄉衛生事業發展建議

(一)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一是加大城鄉醫療衛生事業相關政策和制度的宣傳,進一步加強城鄉居民醫療保障制度的宣傳,加強實施基本藥物制度、藥物網上採購和零差率政策的宣傳,加強大病救助政策的宣傳,加強“降消”專案政策的宣傳。二是加大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切實加強《食品安全法》、《傳染病防治法》等的宣傳。三是加強健康教育的宣傳。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對政策法律的知曉度,不斷增強經營者遵章守法的自覺性,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健康意識。

(二)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針對全區醫療機構嚴重有編缺員實際,特別是邊遠鄉鎮衛生院。一是加大留住人才力度,做到感情上留人、待遇上留人、事業上留人。二是加大引進人才力度,到大專院校招錄大中專畢業生到我區各醫療衛生機構工作。三是深化醫療體制改革,進一步完善績效工資制度,制定優惠政策,調動職工的積極性,使人才引得進、留得住。四是加大技術培訓力度,提升醫務人員業務能力。

(三)加大監督檢查力度。一是加大食品藥品安全檢查力度,確保食品藥品安全。二是加大新農合資金和城鎮職工、居民醫保的報補監管力度,避免新農合和城鎮職工、居民醫保資金的流失。三是加大基本藥物制度執行和零差率銷售的監管工作。

(四)重視和加強中醫藥事業和民營醫院的發展。長期以來,我區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曾得到過上級主管部門的肯定和認可,儘管發展不盡人意,但畢競保住了區中醫院的牌子,隨著建成小康社會的日益臨近,國家和省有不少縣級中醫院能力建設專案安排,我區要力爭擠上此“班車”。民營醫院是公立醫院的補充,是醫療體制改革的內容之一,是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必然,我區應從政策和資金上給予大力扶持,讓民營醫院健康發展。

(五)繼續加大資金投入力度。近年來,隨著醫療體制的改革,國家對民生工程的高度重視,應不斷加大醫療衛生的投入,區衛生主管部門要繼續與區發改、財政等部門一道,要加大向上爭取專案力度,不斷改善我區醫療衛生條件,化解已建專案債務。同時,區財政也要加大公共衛生經費投入,不斷推進我區醫療衛生事業的快速發展,真正滿足人民群眾的就醫需求,提高廣大人民的健康水平。

城鄉調查報告10

為用城鄉統籌的思路來解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兩年來,成都市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其成效應該如何評價?進一層說,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應當如何解讀成都市的“城鄉一體化”?為了科學地回答上述問題,本調查運用經濟學、社會學原理,從區(市)縣、鄉鎮、村、農戶四個層面分層抽樣,在成都市所轄19個區(市)縣中選擇10個區(市)縣為樣本區域,共選擇34個鄉鎮102個村為樣本點,1020個家庭為入戶訪談物件,分別採用《樣本點情況表》和《入戶訪談問卷》進行調查;並運用抽樣調查以樣本推斷總體的科學法則,力圖從總體上客觀、真實地反映成都市推進“城鄉一體化”工作的主要方面、主要成績和主要問題。全文是一篇幾萬字的調查報告,已收入“同心同德共建和諧社會·成都論壇”專題論文集。“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說,“書齋學者慎談‘三農’”。本文幾位學者走出書齋,以實地調查為成都的發展獻計獻策,其精神值得嘉許。由於篇幅較長,編者在此摘登精要部分,以饗讀者。

一、對於成都市城鄉一體化程序總的評價

調查表明,成都市以產業演進和基礎設施建設為基礎,以制度環境創新為先導推進城鄉一體化,終於在農民生活改善上修成了正果。如果說電話使用者數量和機動車數量增長表示農民生活改善,那麼,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率的質變則表明成都市農民收入可持續增長長效機制的形成。長期以來,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長率低於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率,這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擴大的癥結所在。成都市推進城鄉一體化的舉措,牽住了“三農”問題的牛鼻子,20xx年到20xx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年平均增長率達到9.5%,較大幅度超過成都市和全國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同期增長率7.8%和7.7%,為城鄉居民共同富裕、構建和諧成都奠定了基礎。

二、幾點建議

(一)進一步推進產業演進

由於城鄉一體化的程序與當地產業發展水平的依存關係,城鄉一體化的實現條件就是該區域是否有足夠的產業演進發生。因此,政府推進城鄉一體化的'著力點,就應當圍繞產業演進展開。如果某個區域沒有相應的產業演進發生,政府要在這裡推進城鄉一體化就只能是一廂情願。從總體上看,成都市應當繼續從推進產業演進入手,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和產業多元化,充分發展能夠大量吸納勞動力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第三產業,為失地農民就業、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充分的就業機會。

(二)進一步優化制度環境

1.加快農民居民身份轉換,促使職業身份轉換與居民身份轉換相一致

農村居民戶口轉換是促進農民職業身份轉換的重要制度安排,而成都市農村居民身份的轉換程序在總體上大大滯後於職業身份的轉換程序,因此,加速農村居民身份轉換是推進成都市城鄉一體化的重要方面。

2.繼續加快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為了使農民能夠享受到與城市居民基本一致的生活醫療保障,首先,成都市應該繼續加大對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財政支援力度,重點解決好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進一步提高失地農民社會保障的參保率。第二,應深化農村衛生體制改革,規範農村醫療服務行為,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繼續擴大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覆蓋面。第三,應繼續對符合條件的農民(如五保戶、殘疾人等)普及最低生活保障,並制定相應的轉移支付措施,確保資金的穩定性。第四,應進一步提高參加農村養老保險的人數比重,逐步完善農村養老方案,採用養老保險與家庭養老、土地保障相結合的方法,使農民真正從中受益。

(三)進一步增加公共產品

1.建立完善的農村勞動力培訓體系,進一步提高農民掌握技能的程度

對於影響成都市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五大因素(技能、性別、教育程度、耕地面積、年齡)的迴歸分析的結論是,技能的影響最大,掌握某種手藝的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概率比沒有手藝的增加95.82%,即在某一個區域,有技能農民的比重是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動因,因此,提高有技能農民的比重成為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手段。因此,政府應當建立完善的農村勞動力培訓體系,進一步提高農民掌握技能的程度。

2.建立完善統一的勞動力供需資訊服務平臺

鑑於政府對農民的就業資訊提供以及就業指導的不足,必須建立完善統一的勞動力供需資訊服務平臺。

城鄉調查報告11

為深入瞭解我市城鄉綠化工作進展情況,進一步鞏固和提升我市城市綠化工作成效,8—10月份,市政協成立專題調研組,由副主席谷燎原牽頭,對我市城鄉綠化工程建設情況開展了專題調研。調研組通過實地察看、聽取彙報、專題座談等形式對我市城鄉綠化工程建設情況進行深入瞭解,分析存在問題,提出意見建議。現將調研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兩年來,我市緊緊圍繞xx市委、市政府關於城鄉綠化工作的決策部署,按照“通過1年綠化重點地段、2年基本完成建設目標,3年建成省級森林城市,至20xx年達到國家級森林城市建設標準”的要求,以擴綠增量為抓手,大力推進城鄉綠化。據我市森林城市建設辦公室統計,20xx-20xx年(前冬去春),我市結合“治髒治亂,綠化美化”大行動開展城鄉綠化,重點實施“一區、兩端、三站、四口、五道、六山、七鎮”工程,下達綠化任務15677畝,計劃總投資7.5億元。當年實際完成綠化面積12788畝,其中平原綠化6862畝,山體綠化5926畝。20xx-20xx年(去冬今春)繼續推進城鄉綠化,重點實施 “一區、一河、一帶、三道”綠化工程,啟動“一鎮一公園”建設,下達綠化任務19726畝,計劃總投資5.88億元。目前已完成綠化面積23574畝,其中平原綠化13677畝,山體綠化9897畝。(詳見表1)

截至今年8月份,全市森林覆蓋達53.9%,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21.36%,分別比20xx年提高2.2個百分點、6.6個百分點,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8.5平方米,比20xx年提高4.73平方米,城鄉綠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主要問題和原因分析

1.資金使用效益低。據我市財政部門統計,今年1-8月份,我市已支付綠化資金3.034億元,其中農口支出約9568萬元,經濟建設口支出約20772萬元(包括重點工程12273萬元)。雖然財政資金投入不少,但使用成效與群眾期望還存在差距,有群眾甚至認為“錢都用刀背上,沒用刀口上,浪費太大”、“真正用到綠化上的錢少”。導致群眾產生這種認識的具體原因很多,除受工程建設中諸多“潛規則、暗道理”影響、個別建設單位“毀綠建綠、人為浪費”外,綠化資金使用效益不高、管理不嚴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具體表現有:一是專案申報不規範。如按照我市“一鎮一公園”的建設要求,城鎮公園面積原則上不少於20畝,落地要求在建成區範圍內,土地不允許租用農地,但具體實施過程中有鎮(街)申報的城鎮公園專案存在面積不足、落地在轄區農村、租用農地建設等不規範現象,而相關稽核部門有時對此也難以嚴格稽核、把關到位。二是資金審撥不規範。如根據我市《關於切實加強城鄉綠化專案和資金管理的通知》的要求,城鄉綠化獎勵資金應根據專案實施進度分四次撥付,但我市綠化量大面廣、工程驗收人員不足,綠化工程驗收往往是“走形式、走過場”,出現綠化資金未能有效參照施工進度與工程質量科學合理撥付,甚至出現對個別隨意更改設計方案,減少工程量、改變樹種、謊報株數的工程也按原合同按時足量撥付等不規範現象。工業濾布三是資金補助標準與辦法不科學。如一些由鎮(街)自行負責設計、實施的綠化專案,設計費標準各不相同,從工程造價的0.12%—3%不等,難有依據可言;按照我市《關於切實加強城鄉綠化專案和資金管理的通知》的要求,綠化專案驗收合格後撥付資金為總額的80%,後續兩年的撫育管護驗收合格後再各付10%,但一些綠化施工單位因拿到的“80%”已經“賺錢”,或因兩年養護支出遠超“20%”,對管護工作不重視、不上心,甚至棄之不顧。另外,資金使用事後無監管、責任難追究等問題,也嚴重影響了我市綠化資金的使用效益。

2.綠化工程精品少。通過這兩年的城鄉綠化工程建設,全市森林覆蓋率、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及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等指標都有明顯提高,但綠化質量不好、品質不高的問題也比較突出。主要表現有:綠化品質不高,有亮點、算精品、出形象的工程不多,如綠化效果整體感不強、“一鎮一公園”專案特色不濃、國道沿線及城鎮核心路段綠化面積狹小、難見片林,栽植矮小灌木多、大型喬木點綴少,粗放型種樹多,園林式美化少;市區、鎮(街)建城區等一些重點地段及人口居住集中、人流量大的區域綠量不夠、美化不足;苗木成活率不高,如在調研座談會上,多數人認為我市綠化苗木成活率樂觀估計在40%左右。究其原因,比較集中反映在四個方面:一是全市城鄉綠化缺乏統一規劃、有效統籌,特別是一些單位部門在推進城鄉綠化中重任務、強責任,有時下達的任務不切實際、結構不盡合理,沒有科學、綜合考慮我市城鄉區別、各地綠化現狀、當地群眾需求、城市未來發展等因素。二是一些鎮(街)為抓進度、趕任務,對綠化專案整體統籌性考慮不夠,缺乏科學規劃與合理佈局。三是一些施工單位為趕工期,輕質量,不能按綠化施工相關規範組織實施。四是一些建設和施工單位技術管理人員缺乏,綠化設計水平不高、施工監管力度不足、專業指導不夠,如市森林城市建設辦公室工作人員僅5個人,其中技術人員3人,柳市、白象、虹橋這些大鎮綠化管理人員僅1人,鎮(街)綠化管理人員普遍缺乏林業、園林工作經驗。五是受我市建設環境差的影響,綠化工程招投標過程中“串標、圍標、買標、賣標和掛靠、違法轉包、違規分包”等情況也比較嚴重,一些鎮(街)為縮短時間、趕進度,對招投標程式進行簡化或將專案分解,把工程預算金額控制在200萬元以下,使專案能由鎮(街)負責實施,這導致大量綠化專案由當地社會勢力承包或由本地施工隊掛靠中標,嚴重影響了工程質量。

3.租地綠化困難多。我市背水靠山,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說,工業用地已十分緊張,城鄉綠化需租用農民的土地時,更顯困難重重。調研發現,除固有的人多地少,用地緊張的因素外,導致我市綠化租地難的主要原因還有:一是我市群眾對城鄉綠化的參與度不夠、認同感不高,部分群眾誤認為城鄉綠化是政府的形象工程、應付行為,還沒有真正形成一種重視綠化、支援綠化、參與綠化的濃厚氛圍,存在政府“熱”,群眾“冷”的局面。二是我市基本農田比例較高,一些新建的綠化林帶甚至公園專案往往涉及到基本農田,導致村民認為政府在“毀田種樹”,對此反響強烈,一些村集體班子也認為佔用農田綠化與基本農田保護有矛盾,不理解、不支援,給推進綠化工程建設帶來了不小難度。三是相對於農戶對土地價值的心理期望值,我市目前租地費用補償標準偏低、方法不盡合理,導致農民認為自身利益沒有得到充分保護,轉而不願租地,甚至出現“政府前腳種樹、農民後腳拔樹”的極端做法。如有農戶反映,我市城鄉綠化租地補償標準為每年500—800元/畝(按地域不同),現行社會承包價一般為每年750斤稻穀/畝,如按我市20xx年每100斤早秈稻(三等,下同)、中晚秈稻、粳稻最低收購價格(分別為102元、107元、128元)計算,轉包收入將可能高於綠化租地補償;如果考慮今後稻穀價格上漲因素,按一次性付清租地費的做法,更使農戶認為自己損失將會更大。

4.後續管理跟不上。從這兩年綠化管護來看,重種植輕管理現象較為普遍,後續管理跟不上,路邊的樹木枯死、葛藤纏枝、風吹樹倒、雜草叢生、人為破壞等現象比較多。其原因主要有:一是管理多頭、職責不明確,如我市市區內綠地176公頃,其中市市政園林局負責管理的65.8公頃,其他綠地分別由中心區、樂成街道、城南街道、城東街道、交通運輸局以及各小區物業負責管理,濾布出現交叉管理、職責不清,存在管理死角。二是一些鎮(街)和部門為完成建設任務,存在只重數量、只求進度,不重管理、養護的現象,在綠化專案建成後,對專案的後期養護與管理無從考慮。三是由於缺乏有效的事後監督和責任追究,一些承包給園林公司、造林隊的工程對後續的管護工作不重視、不養護,綠化效果差,也無人追究。四是養護管理的技術和人員隊伍缺乏,據瞭解我市尚無園林質監單位,真正有資質的綠化企業也僅2家,其他所謂綠化園林企業都為掛靠,這些企業基本不具備養護能力,甚至連起碼的機具和裝置都沒有,面對全市不斷擴大的綠化面積,後期管護更是無從談起。五是部門溝通、協調不夠,如有部門反映,目前我市正在進行的排汙及供水工程施工對道路綠化就存在不同程度的人為破壞。

三、幾點建議

1.規範程式、創新機制,提高資金使用效益。一方面要加強政府資金使用管理。採取有效措施和手段,進一步規範我市城鄉綠化資金的預算稽核、審撥程式,明確資金補助標準與辦法,嚴格執行綠化資金使用程式,提高資金效益;健全完善綠化建設資金支付與綠化專案實施完成情況驗收及績效評價機制,有效杜絕損失浪費問題的發生;強化對城鄉綠化專案實施全過程的監督管理與責任追究力度,對有規不循,有禁不止,擅自改變設計、規避招標等造成綠化資金損失和浪費的行為,追究有關責任人的責任。另一方面要鼓勵民間工商資金參與城鄉綠化。學習我省綠化先進縣市的成功經驗與做法,創新機制、拓寬渠道,引導廣大農民群眾參與植樹,吸引工商資本參與綠化。如按照“投資有受益、運作市場化”的原則,採取“政府出資租地、企業出資種管”的模式,由政府租地,規定具體綠化要求,無償交苗木企業或綠化公司種管,激勵民間工商資本積極參與城鄉綠化,實現雙贏;採用企業出資冠名、企業自行綠化、家庭出資認養等方式,引導社會資金參與綠化公益事業,節約政府資金投入等等。

2.因地制宜、科學推進,提升城鄉綠化水平。一是認真總結經驗,科學謀劃工作,科學合理、整體有序推進城鄉綠化,不僅要注重任務分解,也要注重整體規劃與統籌指導,不僅要注重指標,更要注重內涵,不但追求綠量、更要提升品質,做到量質並進。如在建成區人口密集地及人流量大的地方開展園林街道、園林社群建設,林蔭道路、林蔭停車場建設;增補寬度允許的人行道的行道樹,使之成林成排;加大建成區及城郊公園建設力度,並多種片林、適當點綴大型喬木和塑造園林景觀小品,讓群眾切身感覺綠量變化、享受綠化精品。同時,對兩年來的城鄉綠化工程組織“回頭看 ”,查詢問題、整改完善,進一步鞏固城鄉綠化成果。二是根據我市的地理和氣候環境特點,科學指導樹種選擇、樹種配置,在注意植物的生態習性和適地適樹的基礎上,應該注重追求綠化的觀賞性、豐富性和特色性,如在一些成林成片綠化中適當種植適宜樂清氣候的果樹,使之成為城市的一大新景觀;在農村及平原地帶,要考慮當地實際情況選好樹種,以滿足農民套種其他農作物的要求。三是有規劃、有力度地培養本地苗木公司和綠化企業,幫助提高我市城鄉綠化的設計水平和施工能力,做好城鄉綠化文章,重視造景、佈景,努力建設佈局錯落有致、植物搭配多樣的城市綠化環境,在綠化中突顯樂清的江南水鄉特色和個性美。

3.貼近群眾、順應民意,激發社會綠化活力。一是城鄉綠化要尊重群眾意願,如哪裡需要種樹、適合種什麼樹,多聽聽群眾意見;多在群眾有所盼有所需的地方綠化,少在綠量大、人口稀的地方“錦上添花”、“見縫插針”;多做老百姓能享受、可感覺的地段綠化,少做老百姓不配合、有怨言的綠化等等。二是租地綠化要儘可能兼顧群眾利益,如在租地補償給付方式上將“一次性付清”改為“逐年估價補償”,在補償標準上將直接現金交付改為以一定量穀物計算,並按照當年當地穀物價格動態計算金額,按逐年或分期補償等。三是城鄉綠化要為農村農民增收致富提供新途徑,如通過政策扶持、產業規劃,多種經濟林木,多鼓勵採用本土苗木等方式,促進我市花卉苗木產業發展,讓農民從城鄉綠化中獲利得益。四是研究制定有關規章和辦法,鼓勵群眾參與城鄉綠化,打擊毀綠毀林行為,使綠化家園、美化環境成為廣大市民的自覺行動。

4.提高認識、多措並舉,規範養護管理工作。一是切實提高思想認識,真正重視養護管理工作,在抓好“擴綠增量”工作的同時,逐步將我市城鄉綠化工作重點向“量質並重”轉變。二是研究調整《關於切實加強城鄉綠化專案和資金管理的通知》中關於綠化專案建設與後續撫育管護的資金撥付比例,有效引導綠化企業重視後續撫育管護工作。三是加快研究解決綠化管護的技術支撐問題,或建立政府主導的綠化專業管養隊伍,或通過市場化運作的方式採用屬地管理養護、專案管理養護等辦法,讓綠化管護工作長效化、常態化。四是要通過政策導向,積極培育民間綠化管養隊伍,解決綠化管護標準的細化和資金保障的制度化。五是要抓緊研究制定養護管理辦法與具體標準細則,加強對綠化工程管護工作的技術指導和監督管理力度,並落實責任制,嚴格獎懲措施,督促各類綠化專案業主單位、施工及管護單位做好管護工作,鞏固綠化造林成果。

城鄉調查報告12

在黨中央提出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規劃的背景下,xx村作為xx鄉最大的村莊,是鄉鎮經濟發展的排頭兵。如何抓住機遇快速發展,贏得第一次機會是xx村兩個委員會團隊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在充分調查的基礎上,我們形成了這份調查報告。

一、xx村基本情況

1.人口狀況

xx村共有10個社群,642戶,2517人。

2.工業地位

(1)種植:以大麥、小麥為主;

(2)養殖業:以牛羊為主;

(3)勞務行業:以建築、交通、服務等行業為主,工作地點主要在金川、河西堡、xx;

(4)其他行業:有磚廠、砂廠、麵粉廠。

3.社會狀況

(1)基本社會條件:約80%的人口外出打工,留在村裡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孩子;

(2)村民收入狀況:xx人均收入約5000元,其中70%為工作收入,30%為種植養殖收入;

(3)黨組織:下設一個黨支部和六個黨團。黨員59人,其中男性56人,女性3人。

4.資源狀態

(1)耕地資源

總耕地面積6635畝,人均耕地面積約2.6畝。耕地質量更好。

(2)勞動力資源

以16歲至55歲為正常勞動力,佔總人口的75%,考慮到一些特殊因素,農業剩餘勞動力約有1800人。在這些農業剩餘勞動力中,有10%掌握了一定的技能,熟練勞動力約有200人。

二、xx村swot分析

在瞭解了xx村的基本情況後,我們需要做一個簡單的對這些基本條件的分析、系統化和邏輯化,將為我們思考xx村的發展提供一個系統的基礎。

1.s(優勢)

(1)交通便利。距離縣城大概30分鐘車程,每個社會都有鄉村路。各小區村民住宅和耕地相對集中。

(2)耕地質量較好。土層深厚肥沃,耕地平坦,易於機械化。

(3)勞動力資源豐富。以16歲至55歲為正常勞動力,佔總人口的75%,考慮到一些特殊因素,農業剩餘勞動力約有1800人。在這些農業剩餘勞動力中,有10%掌握了一定的技能,熟練勞動力約有200人。

2.w(缺點)

(1)人均耕地面積較少。人均耕地面積約2.6畝。

(2)種植養殖品種單一,收益不高。主要種植大麥和小麥,主要種植牛羊。平均一戶去年種養收入不到5000元。

3.o(機會)

(1)國家對農業的政策支援。國家各項惠農政策的大力實施對三農;它的發展是前所未有的機遇;

(2)西部大開發的機遇。最近,中共中央召開會議,研究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總體思路和政策措施。這是為西方三農;事業的發展也是最大的機遇;

(3)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的機遇。前幾年中央提出了新農村建設的思路和要求,今年中央一號檔案明確提出了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思路和要求。抓住這個機會對農村來說是一個徹底的飛躍。

4.t(威脅)

(1)逐漸脫離農業的勞動力增加了。在農業收入遠低於工人收入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農業勞動力不再願意從事農業,這將導致農業勞動力的短缺和部分耕地的浪費。

(2)對農民工缺乏相應的保護。城市裡有很多農民工。釣魚沒有固定收入的現象;還有就是拿不到工資的問題;吃住困難的問題;心理轉型期的矛盾;找不到組織之類的問題。

(3)留守老人和兒童的生活。很多留守老人都70多歲了,吃住都比較困難。他們不得不照顧孩子的生活,有些人甚至負責農場工作,如種地和放牧。

如果這些方面得不到合理解決,就有可能成為農村社會的不穩定因素。穩定才能發展,和諧才能更好地發展。如何保證農村的和諧穩定是我們應該考慮的最重要的問題。

三、xx村新農村建設與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思考

1、如何利用好xx村農業剩餘勞動力?

(1)建立農民工服務組織,為農業剩餘勞動力提供政策、就業資訊及相關保障服務;

(2)以農民工為產業發展,嘗試建立勞動經濟發展中心;

(3)鼓勵和支援具有一定資本和技術的農業剩餘勞動力回村創業,促進xx村發展。

2.如何利用好xx村的耕地?

(1)發展經濟作物,與一些大型農業企業合作;

(2)集約經營耕地,形成一定的農業規模經濟;

(3)鼓勵和支援耕地租賃,為耕地規模化經營鋪平道路。

村如何發展新產業?

(1)延伸農業產業鏈,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

(2)發展農業服務業,如農產品銷售公司、農資公司等;

(3)發展其他產業。

4.如何構建和諧的xx村文化?

(1)對於留守老人和兒童的集中管理,建議在村內設立留守老人和兒童福利中心,採取設立留守老人和兒童基金的方式,爭取上級政府一定成本的支援,或者承包給民營的村福利中心;

(2)建立城市農民工黨組織和群體,建議建立以農民工為單位的組織體系;

(3)建立資訊管理渠道,應建立以手機通訊為主的系統化管理網路。

四、其他一些想法

1.農村工作複雜,已逐步與城市工作相結合。在農村轉型的這個關鍵時刻,各種矛盾和問題更加突出和困難,容易造成不穩定因素;

2.必須大力培養和發展農村專業技術人才、農業產業帶頭人、農村企業家,為我國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和活力;

3.農村黨組織的工作應該在城市進行,因為我們的黨組織成員已經在城市了,我們的戰鬥堡壘也應該轉移到城市,才能真正發揮我們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

4.我們應該認真考慮三農;真正的需求,真正的對症下藥,這樣才能更好更快的推動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

5.更多的鄉鎮幹部、村幹部和核心骨幹農民應該建立一對一的服務體系,可以發揮三個作用:一是可以更好更快地推動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二是能很好地協調幹群關係;三真的可以培養幹部成長。

6.在機會均等,政策扶持不變的情況下,誰有強大的團隊,思路清晰,誰就能抓住機遇,勇往直前。

我相信xx村受到村裡各級領導的關注兩個委員會在團隊的帶領下,在全村人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夠抓住機遇,贏得第一次機會,又好又快發展。

城鄉調查報告13

實施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工程,營造清潔、整齊、優美的城鄉環境,是建立省級衛生文明城市的重要內容,是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直接關係到群眾的切身利益,關係到城市的文明和諧程度。為了更好地推動我縣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工程的開展,我們組織力量對我縣的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工作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採取實地察看、座談、走訪等形式.每到一處詳細聽取鄉鎮、街道辦的工作彙報,並深入農戶耐心瞭解環境衛生整治情況,傾聽基層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力求掌握實情,現將調查情況彙報如下: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根據縣委、縣政府的統一安排部署,20xx年以來我縣全面推進了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工作。經過1年的集中整治和建設,全縣城鄉環境衛生整治取得了比較明顯的進步,大大改善了東安城鄉的整體環境,髒、亂、差面貌初步得到整治,受到了群眾的一致好評。

1、強化領導,制定方案,明確職責嚴格問責。20xx年5月,我縣召開了縣城綜合整治和城鄉清潔工程動員大會,謝書記親自參加,陳縣長親自安排部署,併成立了陳縣長為組長的城鄉環境衛生清潔工程領導小組,制定出臺了《東安縣城鄉環境衛生清潔工程方案》,明確了工作重點和措施。在縣委、縣政府的統一安排部署下,各鄉鎮、街道辦都及時建立了城鄉環境衛生整治目標責任制,成立了清潔工程領導小組,做到嚴格職責,明確分工。目前,各鄉鎮、街道辦城鄉環境衛生整治工作正在有序推進。

2、宣傳發動,營造氛圍,輿論監督直面問題。為紮實推進城鄉環境衛生清潔工程,各鄉鎮、街道辦都進行了深入細緻的宣傳發動,充分利用電視臺、網路等宣傳陣地,進一步提高廣大群眾對環境衛生清潔的重要意義的認識,全縣上下形成了人人蔘與,個個行動的良好氛圍。推出了一批先進典型,同時對一些問題進行曝光,為開展城鄉環境衛生整治營造了濃厚的社會輿論氛圍,為積極推進問題解決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3、重拳出擊,整治到位,城鄉形象逐步提升。我縣把資金投入作為清潔工程的基礎來抓,縣、鄉、村三級想方設法積極籌措資金,累計投入7000多萬元,

一是實施了縣城道路“白改黑”工程,將縣城15條主要街道由原來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改建為瀝青混凝土路面,我局大力協助縣城建投資公司先後完成了八角街、舜皇大道、火車站路、公園路、同心路、建設路、東新路、濱江路和湖塘路等縣城15條主要街道的路面補損、人行道改造和瀝青攤鋪;並全面更新了東安大道、舜皇大道、建設大道、同心路等10條街道設定了的交通標線,劃定了 18000m2 的小車停靠區;設定交通警示牌40塊,設立交通護欄 5500米 。

二是開展了縣城綜合整治“六大攻堅戰”,

一垃圾集運秩序整治,清理清運陳舊垃圾1.28萬噸、清除衛生死角650多處、清洗街道36.8萬平方米。

二市場秩序整治,我局先後取締了龍溪南路、建設北路、石礦路口和東山步行街等地的馬路市場,啟用了陸家灣市場和城東市場等兩個新建市場;市管中心開展了市場環境衛生整治,使市場環境衛生得到了改觀。

三城鄉結合部秩序整治,我局和白牙市鎮對城中村、城鄉結合部進行了全面整治,共清理陳舊垃圾40餘噸,拆除違規廠棚38個。

四交通秩序整治,我局牽頭相關職能部門開展交通宣傳教育活動16場次,發放宣傳資料3萬份,糾處各類交通違法4820人次,行政拘留嚴重違法人員13名,媒體曝光交通違法行為22起,共教育處罰亂停亂放車輛20xx多臺次。

五戶外廣告秩序整治,我局組織力量開展了戶外廣告強化整治行動,共清理、拆除戶外高危、廢棄、破爛廣告等 1850多塊、拆除門店牌匾780餘塊、清除“牛皮癬”15000多處。六建設秩序整治,完成了城區32處在建工地圍擋;

進一步嚴格渣土管理,堅持對渣土亂倒行為實行嚴管重罰,有效遏制了車輛在運輸過程丟棄、遺撒渣土行為。此外,我局還狠抓了城區改線改水工作,大力規範城區主次幹道的供電、通訊、有線電視和路燈等各類線路,確保進入地下管道或實施規範整束,現已規範線纜6580多處,清除更換破損線纜83000多米,敦促縣電力部門完成了八角街、舜皇路、建設路等縣城主要街道的架空線纜規範整理和同心路管線下地工程,有效地杜絕了亂挖濫架現象。三是實施了鄉鎮清髒、清亂、清差大行動,各鄉鎮共出動15000餘人次,出動機械235餘臺,清掃面積160000平米,清掃道路63公里,清運垃圾約19000噸,粉刷牆壁3萬平米,清除街道小廣告20xx餘處,設垃圾點149個,城鄉環境衛生面貌有了較大改觀。

4、強化考核,推進整治。為推進環境衛生整治工程,縣政府與各口、各鄉鎮都簽訂了環境衛生整治責任狀,並建立了嚴格的督查和考核制度,將考核結果納入年終考核,在整治過程中,縣領導帶隊檢查8次,縣愛委辦帶隊檢查15次,通過督查檢查,大大提高了我縣環境衛生的整治進度。

二、存在的不足和問題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部分單位領導認識不夠到位。部分單位和個別鄉鎮對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導致工作上的懈怠,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存在被動突擊,應付檢查。部分群眾對城鄉環境整治缺乏主人翁意識,積極支援意識不強,存在著“幹部幹、群眾看”的現象。

(二)職責不明,責任包片不清,部門配合乏力。在城鄉環境綜合整治中,少數部門主動履職不夠,存在相互推諉“各掃門前雪”的現象,部門之間配合不夠密切、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一些牽頭部門不願牽頭、不主動與配合部門溝通,未形成整治合力。

(三)規劃管理滯後,機制仍不健全。

一是環衛設施數量不足如垃圾池、垃圾桶、果皮箱、垃圾清運車等環衛設施配套不足

二是我縣未按縣域規劃修建垃圾集中處理場,城中村、城邊村垃圾傾倒困難較大,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城鄉清潔工程的步伐。

三是部分設施佈置不合理如垃圾池、修車、洗車場、水果市場、畜禽交易市場佈局不合理,影響環境衛生整治。

三、 意見和建議

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是一項長期的、複雜的、系統的民生工程,為真正把我縣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推向縱深發展,改善宜居環境,提高生活質量,提出如下建議:

(一)提高認識、發揮輿論宣傳作用,營造愛護環境、享受環境的良好氛圍。

繼續加強宣傳教育,拓展宣傳領域,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路、宣傳標語、宣傳車等形式,深入廣泛宣傳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的重大意義,讓人民群眾深刻認識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提高市民自身素質和認識水平,自覺做到“人在城中,城在心中,心在整治城市環境中”,營造良好的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氛圍。

(二)合理制定規劃,進一步推進綜合整治。

首先應明確職責、全縣應實行部門包段、幹部包戶、縣級領導掛包鄉鎮、部門定點幫扶等制度。

二是要結合新農村建設按縣域規劃修建垃圾集中處理場,解決城鄉垃圾傾倒難的問題。

三是確定型別、縣別對待。城縣著力整治交通秩序、市容市貌、環境衛生、亂修亂建、攤點擺放等;

各居委會要通過居民大會或居民小組會議建立居規民約,強化網格化管理,大力推進“五項制度”和“五個公開”;

實行軟硬體結合投入機制,切實搞好環境整治;

城鄉(街道辦)、城鄉結合部、小街小巷著力解決“髒、亂、差”和清除衛生死角。因地制宜、統籌協調、科學規劃制定整治措施,對一時難以解決的問題,有計劃、有步驟實施,逐步完善。

(三) 進一步建立完善長效機制。

進一步完善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的長效機制。

一是要建立、完善城鄉環境管理辦法,建立城鄉環境綜合執法機制,加大環境綜合整治執法的力量。

二是完善投入機制,縣人民政府每年要適當增加財政預算,確保城鄉環境整治和基礎設施的配套完善,落實好保潔員、清潔員的工資待遇問題。

三是要進一步加大城鄉環境衛生整治的督促檢查力度。要堅持定期不定期的組織對城鄉環境衛生整治進行督促檢查,瞭解工作進展情況、總結先進經驗、查詢存在問題、分析主要原因,制定下步打算,推動工作落實

城鄉調查報告14

近年來,隨著工商部門食品監管力度的不斷加大,城區食品安全體系逐步完善,越來越多的食品安全隱患向城鄉結合部位和農村轉移。1-8月份,市工商系統共受理食品安全事故投訴1286起,其中920起發生在農村集貿市場和城鎮邊緣食雜商店及露天攤位,城鄉結合區域的食品安全隱患越來越突出,成為工商部門食品監管工作的重點防控部位。為了保證農村食品消費安全,市工商局對城鄉結合區域的食品安全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認真查詢存在的安全隱患及原因,並針對性地提出部分意見和建議。

一、城鄉結合區域存在的食品安全隱患

(一)10人以下小型餐飲店二次汙染嚴重。受經濟條件的制約,城鄉結合區域餐飲店多數為10人以下的小型作坊式經營場所,從業人員分工不明確,經常出現一人身兼數職,缺少有效規範的管理制度,“大鍋飯”式的工作模式造成嚴重的食品原料二次汙染問題。如多數小餐飲店的從業人員是家庭成員或僱用臨時人員,普遍無健康證、店內環境衛生差,消毒設施不完備。調查中涉及的120戶小型快餐店,75%以上的沒有合格的消毒設施,40%以上的出現生熟菜混放現象。

(二)城鎮邊緣餐飲店原料進貨把關不嚴。一是缺少統一的配送機制。調查中發現,80%以上的小餐館沒有固定的蔬菜配送渠道,以分散農戶送貨、採購人員臨時到農貿市場購買等方式購入蔬菜,選擇採購物件主要決定於蔬菜價格。二是缺少自檢設施。購入用於直接加工熟食的蔬菜等原料,由於沒有完善的自檢裝置和自律制度,原料質量難以保證。三是食用油來源情況不明。今年以來,市工商局先後查獲3起私煉“地溝油”的案件,現場查扣“地溝油”1000餘公斤,據當事人交待,其煉製的部分“地溝油”流入城鄉結合區域小餐飲店,由於沒有銷貨臺帳,執法人員難以全面追查到消費領域。

(三)農貿市場裸裝食品受環境汙染嚴重。農貿市場是由許多露天攤位組成的混合型經營場所,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多個種類的經營業戶共同聚集在一起,包括農資、衣服、日用商品等,這樣的環境下混合經營熟食攤位極易受到二次汙染。同時,裸裝食品個體經營者限於經濟條件,無法配備大型安全防塵設施,尤其在夏秋季節,農貿市場中大量的裸裝食品安全隱患很大。

(四)流動食品經營攤位無照經營現象較多。隨著城鎮化速度不斷加快,大量村民遷入城鄉結合部從事個體戶經營活動,多數屬於臨時性的流動經營業戶,無法取得衛生部門頒發的許可證明。一是往往採取不懸掛門頭、開門經營關門居家等方式經營。二是餐飲店涉及到衛生部門的前置審批等限制,無法辦理工商執照,但附近居民有消費需求,工商部門取締困難。三是經營活動具有不確定性和流動性的特點,工商部門推行的食品安全監管制度難以落實到位。

(五)農村食品安全消費維權意識較弱。通過在集市發放調查問卷發現,群眾維權的第一選擇是與經營者協商,協商不成的有60%以上的群眾選擇怕麻煩、就此放棄,選擇到工商部門投訴的比例明顯偏少,部分群眾不知道消費投訴的熱線電話,維權意識薄弱。

二、城鄉結合區域食品隱患形成的原因

(一)城鄉結合區域外來人員流動大。城鄉結合部遠離城區,房租及日常消費水平與城區內部相比較低,比較適合外來打工人員居住需要,導致城鄉結合區域的臨時流動人員量較大。流動人口的收入和文化水平相對不高,法律及維權意識不強,不少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知識所知甚少,對食品的辨別能力較差,在購買食品時一味追求價格便宜,由此催生出質次價低的不合格食品大量銷往城鄉結合區域。同時,部分流動人員受利益驅使,加入到製假販假的行列,成為影響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

(二)城鄉結合區域人員法律意識低。一是城鄉結合部從數食品經營者是外來流動人口和本地失地農民,他們認為自己做點小生意,靠勞動掙錢合情合理,這部分人員法律意識較弱,缺少市場經營知識和成熟經驗。二是因嫌麻煩或是對政府部門存有牴觸情緒,認為無照經營不是什麼大過錯,不必去辦照,屬於知而不律的行為。三是逃避工商監管,從事製假、售假等違法活動,利用消費物件是弱勢群體或在本地停留時間較短的特點,有目的地進行違法經營。

(三)城鄉結合區域執法監管力量薄。城鄉結合部的鄉鎮工商所一般人員較少,而轄區面積較大,工商所快速檢測裝置配備不足,能夠實現食品快速檢測的種類較少、範圍有限。同時,由於檢測週期較長,嚴重影響日常監管的及時和高效,推行的索證索票、建立進銷貨臺賬等自律制度的落實情況不夠理想,經營戶的積極性普遍不高,也導致監管工作的開展困難重重。

(四)相關執法部門監管工作協調難。做好城鄉結合部的食品安全監管需要協調方方面面的關係。其中房屋出租、流動人口的管理涉及公安部門,餐飲業登記的前置審批問題涉及到衛生部門,生產環節食品質量涉及質監部門,城市道路流動攤販管理涉及城管部門。目前,各部門還缺少有效的溝通交流,往往獨自開展專項整治,效果不夠理想。最主要的是,工商部門要進行整治活動,必須要得到街道辦和村委會的支援,而鄉鎮一級的政府出於維護穩定、發展經濟等各種因素的考慮,對工商部門的工作採取支援但不表態、表態但不明確的做法,客觀上增加了查處難度。

三、工商防控食品安全隱患的建議

(一)推行“超市下鄉”防控制度。連鎖超市在購銷貨方面有著嚴格的程式,並對所售商品實行統一配貨,把好進貨源頭就能確保各連鎖店的食品安全,要利用上門走訪、召開座談會等機會,與連鎖超市進行會談,動員超市經營者推進超市下鄉。同時,可與超市進行聯合調研,利用掌握的企業資訊和市場調查情況,充分向超市說明城鄉結合部存在的巨大市場需求,以此加快推進超市下鄉活動,逐漸淘汰小食雜店,淨化群眾的消費環境,也方便工商機關的食品安全監管。

(二)推行分級分類連鎖經營制度。針對目前流動攤販較多,管理較為混亂的現實,建議組織協調規劃局、公安局、城管執法局等部門,進行統一的市場規劃,在城鄉結合部人口較多的地方興建若干市場,形成以點帶面的輻射效應,滿足群眾的消費需求。今年6月,在市政府的支援下,由市工商局牽頭組織的蒿泊大集整體搬遷工程順利實施,新建的閆家村市場不僅滿足了周圍群眾的生活需要,帶動了城鄉結合部的經濟發展,而且使食品監管更為有序,為其他市場的建立、搬遷樹立了良好的典範,也提供了一些有用的經驗和參考。

(三)加大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力度。工商部門要加強自身內部建設,建立健全各項制度。一是要繼續加強對鄉鎮工商所的支援力度,在人員配備、硬體配備、車輛配備等方面予以傾斜,確保基層工商所有足夠的人員和時間對轄區進行全面的檢查監管。二是加強對食品檢測人員的培訓,完善日常檢測和快速檢測制度,使食品檢測常態化;逐步健全食品安全資訊警示制度,做好消費預警工作。三是推行舉報獎勵制度,建立一支社群食品安全聯絡員隊伍,同時發揮消協的監督作用和行業組織的自律作用,做到群防群治,綜合治理。

(四)提升城鄉結合區域消費維權意識。應繼續加強對工商部門工作的宣傳力度。一是切實做好每年的“3.15”系列宣傳活動,並可考慮組成“送法下鄉”宣傳隊,進入城鄉結合部的社群,宣傳法律法規和消費常識,展示假冒偽劣商品,並現場受理投訴、舉報,擴大活動在這一區域的影響力,提高附近居民的維權意識。二是可印製工商宣傳冊、宣傳畫或溫馨提示,張貼在城鄉結合部人口流量較大的車站、餐飲店等處,將宣傳工作做細,形成全員參與的良好維權氛圍。三是通過電視等媒體,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情景模擬等案例形式,廣泛宣傳法律法規,釋出消費警示,發動群眾舉報,提高群眾的法律意識。

(五)建立相關部門聯合防控制度。城鄉結合部的食品安全工作牽涉到多個部門,僅靠工商一個部門難以管好。建議由地方政府牽頭,組成食品安全監管聯席會議,建立以工商部門為主,公安、城管、規劃、衛生、質監等部門共同參與的城鄉結合部食品安全綜合治理機制。明確鄉鎮政府、村委會以及各部門的職責,暢通溝通交流渠道,實現資訊共享。在此基礎上,由政府統一排程、各部門密切配合,通過開展聯合執法行動,形成真正有效的齊抓共管的局面。

四、城鄉結合區域食品監管工作應注意的問題

(一)積極爭取政府支援。城鄉結合部的一些鄉鎮政府、村委會由於自身利益,可能對工商工作採取不配合的做法;隨著政府的城區擴建計劃,這一區域也已納入政府的總體規劃,因而工商機關要開展監管工作,必須要多與上級政府協調,爭取上級政府的支援。此外,聯合執法行動中的公安、城管等部門也需要地方政府出面協調,政府的支援十分重要。

(二)注意改進監管方式。城鄉結合部的流動人口多,“三無”人員多,人口素質不高,很難要求其遇事能用理性思考,地方政府對這一區域的穩定工作也很重視。工商部門在監管時要注意監管方式,多以教育提醒為主,督促其進行改正,儘量減少使用行政處罰權,防止其產生牴觸心理。

(三)正確處理部門關係。現今的民生電視欄目以其貼近民生、通俗易懂的特點,對群眾的影響越來越大。調查中不少群眾也表示此前出現維權難題時經常打電話給電視臺尋求幫助,這要求我們工商部門應處理好與媒體的關係,爭取讓媒體在接到消費維權類投訴時能第一時間與工商部門聯絡,由工商部門出面進行調解,新聞媒體跟進報道,這既可以加強對工商工作的宣傳,又可以防止出現監管缺位引發爭議。

城鄉調查報告15

基本情況

近年來,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始終堅持優化環境作為促進城鎮面貌 三年上水平 的一條主線,以行風帶政風,以政風促落實,加壓力、增措施、強信心,團結一致,奮力爭先,在提升縣城聚集能力、輻射帶動力和人口承載力方面狠下功夫,在短短的幾年裡,逐步構建起 9縱8橫 城市框架,縣城面積由5.4平方公里迅速擴大到30平方公里,城市道路總里程69公里,給排水管道137公里,住宅小區18個建築面積逾100萬平方米以上,汙水處理廠的建成投用,填補了我縣汙水處理能力 零 突破,城市化率由23%提高到38%,加快形成我縣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初步建立起宜居宜業 邢臺衛星名城 任城新區。

為實現專案建設的快速推進,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針對部分審批專案涉及科室多、執行時間長等問題,該局採取 並聯審批 和 一審一核 制度,一口受理,抄告相關。

對重大專案的審批,實行聯動,確保在最短的時間內辦結。

同時,把視窗工作職責及審批服務事項公之於眾,以方便群眾查詢、監督。

各視窗審批即時辦結件佔審批件的比例不得低於20%,做到即辦事項不過夜,承諾事項不過期,充分發揮視窗作用,能即時辦結的即時辦結,需要到現場勘查、論證的,儘量縮短審批時限,方便辦事群眾。

以往,一個工程專案審批從招投標、施工許可審批到竣工備案,開發商需要到4個科室,現在全部集中到一個視窗,即可辦結全部審批和備案手續。

該局樹立 視窗就是投資環境 和 內樹部門形象、外樹政府形象 的工作理念,通過服務前移,領辦、幫辦、代辦使投資商、施工企業等辦理前置手續由平均30個工作日縮短為1日。

對辦理工程招標、施工合同、質監、安監等四項備案由3個工作日改為現場即辦,施工許可由15日也改為現場受理、現場即辦。

廣州(邢臺)聖豐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攪拌站專案為我縣重點招商引資專案,工程投資5000萬元,年生產能力200萬立方米商品混凝土,年利稅超百萬元以上。

專案在入駐時期,相關手續該局僅用了半小時辦理完畢。

據統計,建設局視窗成立以來接受群眾諮詢400多人次,按時辦結率100%。

基本經驗

人人關係環境,事事關係形象。

近年來,該局在解決群眾反映問題上,以視窗標準化建設為載體,建立了一系列便民服務機制。

為高效能地服務於企業,該局依據建築法和招標投標法等法規,對現有的行政審批和管理事項進行縝密梳理,對確需保留的事項,進行了調整和並,簡化辦事程式,進一步完善了《行政審批服務中心工作人員行為規範》《房地產服務流程示意圖》等管理制度,並根據專案規模及服務物件的要求,推行一般事項直接辦理制,特殊事項承諾辦理制,重大事項聯合辦理制,上報事項專責辦理制,控制事項明確答覆辦理制的 五辦理制 ,倍受群眾歡迎,再次投訴率為零。

執行機制抓創新,服務效能再提高。

按照省建設廳關於提高行政效能若干規定要求,嚴格遵守房地產開發審批收費專案、收費標準、辦理時限 三條紅線 ,嚴格落實並聯審批、限時辦結、一站式收費、全程代理服務、全程政務資訊公開五項制度和審批申請材料及補正內容一次性告知制度,加大對申請材料的審查頻率、縮短審查間隔,實行一個公章對外、一站式審批程式,形成了完備的制度管理體系。

此外,在大力改進工作效能的基礎上,該局建立了股長述廉述職報告制度。

評議和述職涉及職能工作、任務落實、作風建設、服務態度、室內衛生、精神面貌等多方面內容,評作風、評奉獻、述能力、述進度,讓全體幹部時刻繃緊 作風建設 這根弦,形成爭榮譽、講奉獻、團結向上、想事和幹事的良好局面,營造了門好進、臉好看、話好聽、事好辦的和諧氛圍,樹立了清正廉潔、務實高效、熱情周到、耐心服務的建設形象。

中心圍繞視窗轉,視窗圍著專案轉。

為讓更多的專案落戶任縣,該局開展了 服務無缺位 活動,各崗位配置實行AB角制,各視窗組織全體人員進行崗位交叉練兵,確保視窗服務不斷層。

一是審批通報。

對專案的申報審批採取科室集中會審,確認有關情況,實現審批與監管的對接,形成了審批監管相結合,監管促審批,審批促發展,相互促進,相互提升的快捷高效工作局面。

二是強化監管。

全面落實行政審批後的職責和責任,加強對工程的監督檢查,將工程質量強制性規範標準落到實處,構建起各司其職、相互協調,監管銜接的工作格局。

三是跟蹤服務。

採取上門服務、跟蹤服務、預約服務等多種服務方法,打破八小時服務時限和節假日的侷限,拓展服務專案,改變由淺層次服務向市場準入主體、招標投標、資質升級、專案申報、竣工驗收等方面的服務發展,對於需要跑市進廳的專案,積極協助跑辦,最大限度減少企業辦理環節。

政務公開轉作風,群眾擁護快發展。

在出臺《廉政風險監控管理考核和獎懲機制》的基礎上,對審批專案實行公開審批依據、公開審批程式、公開審批條件、公開審批時限、公開收費標準 五公開 ,有效避免了人為化隨意性審批,真正把政策交給了群眾,提高了透明度,方便了辦事群眾。

不僅如此,該局不斷提高群眾知情權,從明確內容、群眾關心、豐富形式、健全制度、強化監督五方面入手,大力推進工作公示建設,就群眾關心的城市發展方向、基礎設施建設、拆違拆遷等熱點、焦點予以公佈,對重點工程、形象進度、施工要求向廣大群眾公開,讓群眾所關心的工程建設進展情況一目瞭然。

通過公開各項政策,讓廣大群眾及時瞭解城市發展現狀,對各項工程的實施,積極配合,受到群眾的普遍歡迎和好評。

幾點啟示

實踐證明,過硬的作風、一流的環境是實現城市跨越式發展的根本保障。

把優化環境的著眼點放在強化幹部的責任意識上。

一是組織保障。

成立優化環境領導小組,一把手負總責,全體班子成員共同參與,共同研究方案抓謀劃,共同制定措施抓落實,形成了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各科室分工配合、參建單位上下聯動的組織領導體系,使優化環境切實做到了年初有計劃、有部署,年終有總結、有落實。

二是思想保障。

即一查群眾反映的問題是否得到及時解決,看黨員幹部為民服務意識是否增強;二查執法形象,看執法人員在行政過程中行為是否規範;三查思想作風,看幹部職工廉潔自律意識是否樹得牢固。

通過三查三看,統一了思想,改進了作風,形成了合力,收到了效果。

三是制度保障。

建立一系列加強和改進作風建設的若干規定,將作風建設納入年度考核目標,採取發表電視講話、街頭宣傳、公示公開、邀請社會各界人士和發放《徵求意見書》等形式面對面徵求意見徵求意見,形成人人是環境,個個是形象的局面。

把優化環境的切入點放在自身問題的查詢上。

在查詢問題過程中,不遮掩、不護短,敢於拿起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武器,緊緊抓住與人民群眾聯絡最密切,群眾最關注的熱點問題,有針對性、紮紮實實地開展自查自糾。

通過走訪社會、企業、群眾,徵求意見和建議,制定整改措施,確保立黨為公、勤政為民的工作理念。

應完善學習制度,把優化環境與全縣經濟工作緊密結合起來,把優化環境與創先爭優活動緊密結合起來,把優化環境與學習張雲泉先進事蹟緊密結合起來,進一步增強幹部隊伍服務經濟意識,愛崗敬業意識,服務城建發展意識。

要進一步完善辦事承諾制度,樹立 崗位就是投資環境 和 內樹部門形象、外樹政府形象 的工作理念,對一些社面影響廣、群眾關心的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要採取重點扶持、重點督促,努力將其建成示範工程,以示範工程帶動整體工作,擴大群眾影響力,樹立在群眾中的新形象。

把優化環境的落腳點放在促進城建工作和群眾滿意上。

以創先爭優活動為契機,牢牢把握事前、事中、事後三個環節,立足防範,健全完善監督制約機制,大力開展 親民、為民 活動,從維護群眾利益出發,組織黨員幹部深入企業、群眾,面向基層、面向群眾,及時瞭解掌握廣大群眾想什麼,盼什麼,城建工作應該做什麼,把群眾 擁護不擁護 贊成不贊成 高興不高興 答應不答應 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圍繞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開展工作,真正把 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 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