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課報告國小數學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報告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涵蓋報告的基本要素。為了讓您不再為寫報告頭疼,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觀課報告國小數學,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觀課報告國小數學

觀課報告國小數學 篇1

《小數的估算》的遠端觀課評課活動,時間雖然短暫,但我受益匪淺。通過觀課評課,讓我認識到自己還有很多的不足,讓我更加懂得了教師學習的重要性,讓我更加知道了教師對課堂把握能力的重要性,同時教師在教學中的引導,啟發學生積極的思考,讓學生在問題中探索知識,讓他們經歷探究的過程遠比直接的論述要好的很多。我認真觀摩了幾位老師的課,他們的課堂教學風格各有千秋,都浸潤著濃濃的求知精神和探索理念,真實、樸實、紮實、生活化的數學課堂都是各位執教教師智慧火花的精彩呈現,我想作為教師的我們更應該讓課堂活起來。

小數的估算的觀課讓我收入頗豐,我覺得老師都從一年級孩子的具體實際情況出發,把每個環節都想的很到位,很符合一年級孩子的認知規律,同時課堂的練習從生活中的實際情況出發,鍛鍊了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談談對本節課的感悟:

1.注重創設生活情境。從學生熟知的生活事例,感興趣的事物引入,為學生提供富有情趣的具體情境。在具體情境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積極性高漲,課堂氣氛活躍。使學生以最佳的思維狀態投入學習。

2.體現演算法多樣化。通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操作、交流、討論等活動,學生自主探索出多種演算法,並從中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保護了學生自主發現的積極性,使學生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3.在活動中,鞏固知識,提高能力。活動設計體現了趣味性、

知識應用性、活動的開放性。設計注重關注學生情感,體現團結合作、互相學習、互相幫助的精神。

4、鞏固練習的設定通過一些更遊戲似的問題來積極的引發學生思考,大大提升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你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提到最應該關注的是:通過學生的自主操作由具體思維過度到抽象思維,可以說從始至終你都在貫徹你自己的設計理念,努力地在為學生創造著獨立思考獨立研究的環境,努力地想通過操作,交流,展示,辨析等形式來讓學生學會計算方法。這些形式比較好,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堅持靈活使用。研修學習一個短暫的學習過程,我要結合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學工作,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努力找出教育教學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學習,教壇無邊,學海無涯,在以後的教學中,以更加昂揚的鬥志,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

觀課報告國小數學 篇2

高效課堂是我們追求的理想境界。什麼樣的數學課堂才是高效的數學課堂?通過對國小數學課的具體資料的分析,從提問技巧、學生參與、師生互動三個維度進行觀察和分析,以期進一步增進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數學課堂教學教學有效性提問技巧是否在一堂課中師生問答的頻率越高,效果就越好呢?怎樣才是有效的課堂提問呢?

對於我這樣一個沒有教學經歷的學生來說,這是我亟待想得到答案的問題。所以,帶著這兩個問題,我走進了南通市城鄉結合部的一所國小,走進真正的課堂。在這次觀察記錄中,我主要採用結構式觀察的方法記錄了:課堂提問技巧分析;教師問題在學生座位中的分佈情況;以及教師對學生所答問題的迴應。本文就是在這三份報告的基礎上加工提煉而成的。

一、提問技巧分析

課堂提問是師生互動的主要形式,也是引導學生學習思考、及時檢測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之一。那麼,課堂提問有哪些技巧呢?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為此,我們利用下面的“課堂提問技巧分析表”對這堂課的所有問題進行了逐條記錄與分析:

統計下來,我們發現:教師的提問比較關注學生推理能力和創造思維的養成,這符合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規律。學生的回答型別基本與教師的問題型別對應,學生的推理能力相對較高,說明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抽象邏輯思維,但在創新能力方面相對缺乏,還不能靈活運用之前學過的知識做到活學活用,有部分同學仍然停留在機械記憶的階段。

另外,我發現這一堂課教師總共提問了41次,其中重複之前提問的次數是24次,也就是說,教師提出的非重複性問題的次數是17次。那麼,教師重複之前提問的次數為何佔如此大的比重呢?

經過與一些學生的交流,我主要總結出以下幾點: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學生的注意力在課堂上高度集中;教師要確認學生對教師剛才發出的資訊是否已經理解;只有在學生理解、懂得的基礎上,教師才會作深一步的教學,否則,教師會重新分析,直到學生都聽懂了為止。這說明教師可以很好地處理預設和生成的關係。

二、座位表分析

通過座位表記錄每位學生與教師的語言溝通,可以反映出一節課當中語言流動的分佈情況和分佈型別,從中可以比較直觀地反映出互動的頻率、教師的偏好、學生的參與程度等課堂狀態,也是師生互動的有效途徑之一。下面就是我這次見習過程中的座位表記錄:

注:A.男生,B.女生;阿拉伯數字表示回答問題的次數

從表中可以看出,全班總共有60位同學,並且男女生比例相等。其中,教師對男生的提問次數是20次,對女生提問的次數是21次,對男女生提問的比例也是比較均衡的。存在的問題是:教室相對擁擠,再加上聽課的人多,教師的活動範圍也就比較小,只能在前面幾排走動,尤其是對最後一排和中間位置的學生關注得比較少。這很容易會引起他們上課聽講時精力不集中,從而延誤了接受新知識的時間。但總體來講,這堂課老師在座位的.安排以及提問的分配上做的還是比較好的。

在記錄的同時,我還發現一個現象:當教師提問:比較圓規畫的圓和硬幣畫的圓有什麼區別?同學之間可以討論時,學生們幾乎一致選擇的都是與同桌討論,與前後的同學基本上沒什麼交流。其中,有的組可以討論激烈,很快舉手回答。但有的組之間的交流比較少,只是在聽別的組怎麼講,然後附和他們的答案,而自己卻並沒有獨立思考。對於這種現象,教師並沒有採取任何的措施使學生之間得到更好得交流。這很可能使班級兩級分化的現象更加得嚴重,不利於班級的整體發展。

三、教師對學生所答問題迴應方式

在實際教學中,不僅應著重考慮創設數學情境,提出問題,還應注意學生回答問題的方式的多樣性,並靈活運用之,方可確保其教學改革實驗的成功,因為它從另一方面解決了如何吸引學生的興趣,確保學生至始至終參與課堂、參與思維。

注:V=口頭回應(verbal response);NV=非口頭回應(non- verbal response)

+=積極迴應(indicated positive response)0=不作任何迴應(indicated no response)

-=消極迴應(indicated negative response)

根據表中的記錄,我們可以發現,教師在這一堂數學課中基本上採用了口頭回應和積極迴應的方式,僅有個別同學錯得太離譜,教師也用委婉的口吻告訴他們不足之處何在。因為國小生心理還是較稚嫩、欠成熟的,心理承受能力還比較弱。所以,教師針對他們這一心理結構特徵,在作出總結評價的時候,若方法不當,評價過激,極可能會使學生的自尊心受到傷害,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學生怕回答問題,怕講錯的心理特點,時間一長就會很少有人敢回答問題,課堂氣氛就會變得沉悶,養成學生不愛思考問題的惰性。所以,在總結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要以激勵為主,適當指出不足為輔,要經常用:“這位同學回答問題的思路還不錯,這很好,但是某某地方還有一點小小的不足,總體還是不錯的”這類話來激發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四、教學效果綜合評價

上面,我們從提問、座位表和迴應三個角度對這堂課進行了剖析,那麼,這堂課的整體效果又如何呢?為此,我們利用下面的“教學效果綜合評價參照表”對其進行了綜合評價。從表中可以看到,這堂課的綜合效果還是不錯的。如教師的講授過程條理清楚,重點突出,積極引導,善於分析,循序漸進,及時反饋等。存在的問題是:難度偏易,學生主動探究不夠等。

五、結束語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語言互動是課堂教學中的最基本的形式,課堂教學的各項任務主要是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完成的。經過以上的記錄我們可以發現,該教師在一堂課上總共提問41次,平均一分鐘一次提問,節奏適中,且師生互動的頻率密度也適中,能讓大多數學生都參與到課堂的叫教學活動中來,因此教學也收到了比較良好的結果。可見,教師在課堂上若只是一味地提問,學生被動地回答只能是一種形式上的互動,有時儘管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問頻繁發生,但由於缺乏對問題方式、節奏良好的設計,這樣就會大大降低提問的有效性,反而造成了低效率。因此,教師提問的頻率不宜過密,對於需要重複的知識點,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提問,這樣可以不斷喚起學生的有意注意,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我們可以發現,教師提出的有效問題,可以使學生回答問題時所使用的語言更加複雜,回答的興趣和積極性都有很大提高,回答也會更有創意。因此,教師在課前設計問題時要考慮通過提問讓學生得到什麼,思考和認識什麼,形成何種能力或品質。好的問題必須與教學目的相適應,必須明確、規範、具體。學生接到資訊後才能積極投入到捕捉正確答案的思維活動中去,最終作出正確的答案。同時,教師還要把握問題型別的比例。如果著重考慮學生的基礎知識,教師可以提一些事實性的問題,如果培養學生分析、綜合、運用能力,那麼提一些綜合性的抽象問題就更合適。所以,教師應有意識地設計真實問題,減少呈現性問題,把學習活動置於一個模擬或真實情境中,使學生自主地從情境中和互動中形成知識,運用知識。

以上是筆者對一堂國小數學課的觀察報告,雖然我最終沒有給出文章開頭的兩個問題給出明確的答案,但至少我明白了,教師要上好一堂課需要考慮的因素真的非常多,對任何一方面的忽視,都有可能造成教學的失誤。教師不僅僅是一種職業,更多的是對學生的一種責任。

觀課報告國小數學 篇3

3月9日,我參加了煙莊國小的磨課活動,對王濤老師執教的五年級數學《三角形的面積》的課堂教學進行了觀課。通過課前觀課會議的分工,我承擔的觀課維度是有關“情境創設的有效性”中的第一個問題——創設的情境能否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並保持持續的關注。本節課以創設情境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各個教學環節,教師圍繞著學習目標,結合學習內容設計了許多學生喜愛的,貼近學生生活的具體情境,在引發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思維中起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第一個環節:

在複習引入,學生已有學習經驗的階段,教師設計了猜測認識三角形,全班學生反應迅速、整齊,大多數同學積極舉手主動參與猜測認識三角形的活動。說明在這個情境中,為學生三角形的面積喚起舊知學習新知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教學第二個環節:

在觀察情境圖,進一步瞭解三角形的面積的一般步驟的`階段,教師利用三角形的模型創設了形象情境。從學生參與問題思考和回答情況看,這些形象情境吸引學生興趣並能使學生保持關注。

教學第三個環節:

在基本練習的階段,教師通過組織學生完成書中練習題進行了同位交流的情境。學生雖然能認真完成練習,但因為此時教師對交流的要求欠具體明確,學生的交流活動比較被動,是在教師不斷巡視提醒中完成的。

教學第四個環節:

猜測,驗證三角形的面積的是推倒,教師精心創設了生動有趣的模型情境,非常直觀。學生們興趣濃厚,認真觀察,利用圖中呈現的所有資訊編出了不同的四個故事,是本課的一個亮點。

教學第五個環節:

在結構訓練階段,為學生們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搭建了思維的平臺,激活了學生的興奮點,進而引導學生逐漸達成了學習目標。

觀課報告國小數學 篇4

我觀看了遠端研修中展示的課例——吳正憲老師的《估算》。課堂直接匯入主題。“學習估算時遇到過什麼困惑,困難?有什麼問題?”這樣的匯入既開門見山,又啟開了學生的學習慾望。吳老師把學生提出的問題一一板書出來,為接下來的教學埋下了伏筆。一開始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同時也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

數學來源於生活。吳老師出示的幾個情景都來自於生活:青青購物,曹衝稱象,春遊租車,安全過橋。學生身邊的事,學生感覺自然,貼近自己,有趣也有用,所以學生容易接受。

值得讚賞的還有,上課開始學生提出的問題:“什麼是估算?”“估算有什方法?”“什麼時候用估算?”“為什麼要估算?”“估算有什麼用處?”在完成新知識的傳授中不留痕跡的一一做了解答。

估算大象的'的體重,是課堂的高潮,也是這節課最精彩之處。吳老師沒有去幹預、限制學生的思維,而是讓學生自由的盡情地發揮。讓學生自己歸納方法。於是課堂沸騰了,各種方法一一出現:大估,小估,大小估,中估,四捨五入,調湊估。創新思維的不斷湧現。吳老師沒有說過多的話,去幹預學生,而是關鍵時去引導。對學生每一種方法給予肯定和引導和鼓勵。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快樂,這種成功比起物質獎勵,要長久得多,自然達到樂學的目的。

追問是本節課又一個特色。數學的根本之一,是尋根問底,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吳老師用追問的方式,讓學生說出為什麼。請看一個重難點的破解:和一個學生的對話。

師:“結果沒出來,但思路已經有了,你是怎麼想的?”

生:“比較準確地往大估。”

師:“比較準確地往大估,這話很有分量!啥叫準確?你把它看作什麼?”

生:“我把它看作整十數。”

師:“聽懂了嗎?

生:“聽懂了。”

師:“都是一個一個的整十數,我想,在你的心中悄悄的有了標準,,你為什麼把328作而看作330,而不看作320呢?”

生:“看成320就變小。”

師:“也就是說,當個位上是8,你就往上怎麼樣啊?”

生:“往上估,往大估。”

師:“那你把352看作360了,是嗎?把352看作350更好,還是看作360更好一點。”

生:“350。”

師:“你想改過來為什麼你變化了?為什麼你改成350?”

生:“我用四捨五入法。”

師:“當個位上是2”

生:“往下估,往小估”

師:“7呢?”……

最後總結1至4往下估,5至9往上估。

這種層層遞進式的追問,學生不但學到了方法,而且化解了難點。

總之,吳老師的課堂師生融合,學生在互動中求知,既輕鬆掌握了知識,又潤物細無聲地培養了能力。我受益匪淺,將來在課堂上要建立寬鬆的課堂氛圍,在老師的引導下,放手讓學生去思考,去解決問題。同時,作為一名數學教師,不光從書本上獲取數學知識,還要從生活中挖掘數學素材,把生活中的數學情境,應用於課堂。

觀課報告國小數學 篇5

在此期間我充分利用研修活動時間學習,感到既有辛苦,又有收穫。既有付出,又有新所得。這次遠端研修讓我全面提升了自己的基本素質,和業務綜合潛力,對於今後的發展起到了用心的促進作用。國小數學研修總結。此刻就把我個人網路研修學習活動主要收穫總結如下:

一、轉變思想,更新觀念

我用心投身網路研修的學習當中,切實做到了三個“自覺”:自覺參加上級組織的網路學習培訓,自覺參加討論,自覺上交作業。通過研修,使我明確了現代教育的本質,明確課改對於教師提出了什麼樣的素質要求。我通過深入學習,從而明確了作為一名教師務必不斷的提高自己,充實自己,具有豐富的知識含量,紮實的教學基本功,否則就要被時代所淘汰,增強了自身學習的緊迫性,危機感和職責感,樹立了“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思想,不斷進行教學觀念的更新,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也有了根本性的改變。

二、用心研修,深刻感悟

在培訓期間,我堅持在日常教學中抽出時間在網上學習,通過這次研修學習,學了不少知識,為我營造了一個廣闊的學習天地,使我掌握了先進的教育理念知識和方法。我覺得在理論的構成方面有大幅度的提高。在培訓中有超多的教學案例和教學經驗,深入淺出的闡明瞭理論,專家的講座,每一專題的各個觀點及案例,很好地解決了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一些感到束手無策的問題,也得到了很好借鑑和啟迪。對自己以前的教學有了一次徹底的`反思。培訓學習不但學有所獲,更重要的是必須要做到有所用。

三、反思教學工作,不斷進取

在教學中,我不斷思量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繼續向優秀骨幹教師學習,向有經驗的教師請教。

四、立足課堂在實踐中提升自身價值

課堂是教師體現自身價值的主陣地,我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理念,我將自己的愛全身心地融入到學生中。今後的教學中,我將努力將所學的新課程理念應用到課堂教學實踐中,立足“用活新老教材,實踐新理念。”力求讓我的數學教學更具特色,構成獨具風格的教學模式,更好地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提高數學教學質量。思想教育要常抓不懈,著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學習習慣、勞動習慣和禮貌行為習慣等。

這次學習,我將會對遠端研修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也會更深刻地理解所包含的教育理念,更好的做好新課改工作,相信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能夠充分對遠修平臺的資源會更好的利用,能夠給學生帶來更好的幫忙。通過本次遠端研修學習,我得到的不僅僅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一種理念,它將在我們今後的工作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通過研修的平臺,利用網路資源,不斷的學習,不斷挑戰自己,超越自己,跟上時代的步伐,努力實踐,爭取使自身教育教學水平有較快提高,努力適應二十一世紀對學習型創新人才的新要求。

觀課報告國小數學 篇6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朱敏老師執教的《萬以上數的認識》一課,很好地體現了課標的這些理念。

一、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培養數感。

由於學生在生活中鮮有接觸大數的機會,缺乏對大數的感性認識,所以朱老師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豐富現實的素材,如出示水立方等圖片,讓學生知道生活中有許多這樣的大數,利用一本字典的頁數、一盒訂書釘的個數、一面報紙的字數,讓學生通過數一數、猜一猜、想一想等數形結合的方法,推算出“十萬”有多少;讓學生親自摸一摸一千張紙有多厚,進而推想出十萬張紙竟然有三層樓那麼高,幫助學生充分感受了“十萬”有多大;通過親自經歷數一分鐘的辛苦,讓學生體會到數一億下的感受。另外,朱老師又藉助計數器強化數感,在學生積累了大量的感性認識後,引導學生藉助計數器撥珠、數數進一步理解了“十個一萬是十萬,十個十萬是一百萬……”,把零亂的知識系統化,抽象化。

二、自主構建,合作交流,建立知識體系。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裡有一種強烈的`需求——總想自己是發現者、探索者。他們期望自己獲得成功,期望體驗到創造的快樂。學習不是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授給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在建立了“十萬、一億”的表象後,就要學習數位、記數單位、十進位制記數法、數位分級等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數位、記數單位、十進位制記數法等知識都是數學概念,朱老師讓學生獨立自學,把數位順序表填完整,讓學生通過舉例、交流等方式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她還大膽地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探索數位分組等知識。在彙報時,通過討論、交流,同學之間互相啟發、互相借鑑,理解“億級、萬級、個級”表示的意義。整個教學環節,安排的有張有弛,有靜有動,有探索、有交流,水到渠成地幫助學生建立了有關數位的知識體系。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無論是課件的展示還是學具的運用,都為突破教學的重難點提供了較好的幫助。縱觀整堂課,教學內容層層遞進,有條不紊,教師對課堂的掌控遊刃有餘;學生主動參與,興趣濃厚,獲得了積極的學習體驗。這是一堂值得學習的好課!

觀課報告國小數學 篇7

在這次網路研修中,我由一開始的不情願,煩惱、急躁,漸漸被專家的精彩講解所吸引,聆聽各位專家的對教材的分析,自己才對這次培訓有了初步的認識。使我深感進一步提高自身專業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更進一步瞭解和掌握了新課改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通過這些日子的學習,我堅信在以後的工作學習中一定能取得更大的進步。下面是我通過培訓獲得的點滴體會:

一、網路研修使我轉變了思想,更新了觀念。

通過研修,使我明確了現代教育的本質,明確了課改對於教師提出什麼樣的素質要求;每一位老師都需要重新學習才能適應新課程。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我們必須不斷提高自己,充實自己,要有紮實的教學基本功,否則就被時代所淘汰。在教學中,要樹立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思想,不斷進行觀念的更新。

二、網路研修,為我營造了一個廣闊的學習天地,使我掌握了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在教學中如何使用字母、表格、影象語言,如何樹立數學模型思想;如何根據課堂生成及時調整預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注重數學思想的滲透,把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結合起來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三、網路研修,讓我有了善於反思的習慣。

“反思是教師的一塊“自留地”,只有不斷耕耘,才能檢討自己的教育理念與行為,不斷追問“我的教學有效嗎?”“我的教學能更有效嗎?”,不斷總結自己的工作得失,不斷深化自己的認識,不斷修正自己的策略,從而獲得持續的專業成長,總結——深化——修正——獲得,這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法寶。只有靠教師自己在日常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探索和創造才能獲得,尤其要注重對教學經驗的.科學反思。反思的目的在於增加教師的理性自主,使教師對其實踐信念和實踐的因果決定因素有更多的自我意識,從而使教師的成長始終保持一種動態、開放、持續發展的狀態。

四、立足課堂,在實踐中提升了自身價值。

課堂是教師體現自身價值的主陣地,我會將自己的愛全身的融入到學生中。在教學中,我會將努力所學的新課程理念應用到課堂教學實踐中,避免 “穿新鞋走老路’。立足“用活新老教材實踐新觀念”,力求讓我的教學更具特色,形成獨具風格的教學模式,更好地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使自己的課堂教學有效乃至高效。

五、改變工作方式,謀求共同發展。

新課程理念提倡培養學生的綜合性學習,而自主合作探究又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對於絕大多數教師而言,幾乎很難獨立一個人較好的完成,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善於瞭解其它學科,學會與其他教師合作,互助配合,齊心協力培養學生。從而使各學科、各年級的教學有機融合,互助促進。

六、通過學習,學會了交流。

21世紀倡導的主旋律是“和諧進取”,新課程倡導的主旋律是“師生互動,師師互動”。而平時,我們在工作和學習中,多數情況下還是自己研究,自己思考。通過這次研修,我徹底打開了固步自封的思想,無所顧慮的和學友們、同事們共同交流,共同研討,開拓了教研視野。通過這次培訓提高,真是感受頗深,更顯終生學習的重要性。

對於張老師執教的《折線統計圖》,是在學習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來學習折線統計圖的優點、特點和製作方法。整節課看下來,覺得張老師的教學設計過程明確,教態從容不迫,很親切自然,讓孩子能夠很順利的融入到良好的課堂學習氣氛之中。

一、注重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現在我們的數學已經越來越接近我們的日常生活,本節課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張老師把生活中的數學有效地引入教學設計中。在課上列舉的數張折線統計圖都是來源於我們的生活,這些生活中的學習素材是學生在生活中可以接觸到的,也是對他們的生活有意思的。所以學習起來很能激發他們的興趣與熱情,這就是一直在提倡的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寓於現實的,有意義的學習活動中,是在數學與生活中架起一座橋樑。

二、注重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課程標準》中要求使學生經歷運用資料描述資訊,作出推斷的過程,發展統計觀念。張老師在學生解讀完潭溪山20xx-2016年遊客數量變化的統計圖後,請學生預測20xx和20xx年的遊客數量並讓學生闡明預測的理由。從而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統計觀念。

三、注重了新舊知識的遷移和對比。知識的遷移也叫學習的遷移,心理學上把已獲得得知識、情感和態度對後續學習活動的影響稱為學習遷移。本節課注重了新舊知識的聯絡和遷移,把學過的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進行比較: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有什麼異同?使學生在比較中認識了折線統計圖,學會讀折線統計圖,明確了折線統計圖的特徵。在認識折線統計圖的基礎上,把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進行對比,在觀察、比較中,體會到了折線統計圖的優勢:不僅能清楚地反映資料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資料增減變化地情況,培養了學生地統計意識。

總之,此次培訓活動,使自己的教育教學觀念、教學行為方法、專業化水平,教育教學理論均有了很大的提升。今後,自己充分將所學、所悟、所感的內容應用到教學實踐中去,做新時期的合格的國小數學教師。

觀課報告國小數學 篇8

暑假教師研修,受益很多。尤其是六位數學教師的課堂教學,展現了很多教學閃光點,給與我們以啟迪。

張春霞教師,在空間圖形的初步認識教學過程中,打破了傳統教學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得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教學重結論更重過程。教師創設生活情境,通過一個個簡單、小巧的數學問題,引導學生獨立分析、大膽回答;同時對於學生的答案,鼓勵、表揚為主,讓學生體驗參與課堂的樂趣。張春霞教師的教學,以多樣性、豐富性為前提的教學過程,培養了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

(2)教學關注學科更關注人。張春霞教師的教學過程中,體現了以學生為本、關注人的教育理念。

關注每一位學生。在教師的課堂教學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學生在內的全體學生都是教師應該關注的物件。教師的一個個小問題,能給予學生獨立思考、整理的時間,而不是急於告知。對問題的回答,能讓儘量多的學生參與其中。對於學生的答案,能給予尊重、鼓勵,而不是死板固定。另外,能關注學生的情趣生活和情感體驗。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讓學生自己主動地參與,以學生的興趣和需要為前提,這才是最好的教學。

(3)交往與互動結合。教學不只是教師教學生學的過程,更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現代教學不再是對學生單向”培養”活動,而是師生合作的過程。教學過程中,張春霞教師創設問題,讓學生合作學習,在小組合作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全班交流或全校交流。在合作過程中,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性,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技能;利於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利於培養團隊精神,凝聚人心,增進認識與理解;同時,促進學生不斷反省,不斷提高。

當然,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絕對完美的。本節課也有需要改進的地方,下面是我自己的一些見解:

(1)教師應該面帶微笑,給學生以親人、朋友的體驗,讓學生感覺親切。

(2)板書要講究藝術,給學生整潔、美好的嚮往。

總之,通過本次觀看張春霞教師的課堂教學,我的教育觀念和心理髮生了轉變,我要切身力行,在以後的學科教學中積極倡導探究性、合作性學習,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觀課報告國小數學 篇9

國小數學遠端觀課評課活動,時間雖然短暫,但我受益匪淺。通過六節課的觀課評課,讓我認識到自己還有很多的不足,讓我更加懂得了教師學習的重要性,讓我更加知道了教師對課堂把握能力的重要性,同時教師在教學中的引導,啟發學生積積的思考,讓學生在問題中探索知識,讓他們經歷探究的過程遠比直接的論述要好的很多。我認真觀摩了六位老師的課,他們的課堂教學風格各有千秋,都浸潤著濃濃的求知精神和探索理念,真實、樸實、紮實、生活化的數學課堂都是各位執教教師智慧火花的精彩呈現,我想作為教師的我們更應該讓課堂活起來。

兩位數減兩位數的觀課讓我收入頗豐,我覺得老師都從一年級孩子的具體實際情況出發,把沒個環節都想的很到位,很符合一年級孩子的認知規律,同時課堂的練習從生活中的實際情況出發,鍛鍊了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談談對本節課的感悟:

1、通過複習的匯入,12-6 16-8 46-32等的複習既加深了學生對上節課知識的掌握,同時對本節課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2、注重創設生活情境。從學生熟知的'生活事例,感興趣的事物引入,為學生提供富有情趣的具體情境。在具體情境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積極性高漲,課堂氣氛活躍。使學生以最佳的思維狀態投入學習。

3、加強知識間的對比。探索42-26退位減法之前,聯絡兩位數減一位數不退位減法。通過對比使學生產生認知上的衝突,突出“退位減法”中如何退位這一難點,通過比對使學生建立知識間聯絡,逐步形成知識系統。

4、體現演算法多樣化。通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操作、交流、討論等活動,學生自主探索出多種演算法,並從中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保護了學生自主發現的積極性,使學生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5、在活動中,鞏固知識,提高能力。活動設計體現了趣味性、知識應用性、活動的開放性。設計注重關注學生情感,體現團結合作、互相學習、互相幫助的精神。

6、鞏固練習的設定通過一些更遊戲似的問題來積極的引發學生思考,大大提升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你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提到最應該關注的是:通過學生的自主操作由具體思維過度到抽象思維,可以說從始至終你都在貫徹你自己的設計理念,努力地在為學生創造著獨立思考獨立研究的環境,努力地想通過操作,交流,展示,辨析等形式來讓學生學會計算方法。這些形式比較好,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堅持靈活使用。研修學習一個短暫的學習過程,我要結合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學工作,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努力找出教育教學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學習,教壇無邊,學海無涯,在以後的教學中,以更加昂揚的鬥志,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

觀課報告國小數學 篇10

今年的研修我觀看了五蓮縣松柏鎮中心學校林秋娟老師的一節課《多邊形面積的整理與複習》。讓我收穫很多。這節課就多邊形的面積計算所有知識點進行了全面的整理和複習,並把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計算緊密的聯絡了起來。通過本節課的教學達到了複習的目的。

在整理和複習環節的設計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併為學生創造儘可能多的機會讓學生探究自己學習的收穫。從基礎知識的回顧,到複習整理的提高,再到實踐與應用,始終通過各種形式,來揭示知識之間的聯絡。通過認識、轉化、遷移等過程,使學生髮現知識間的聯絡,並在體驗與探索中獲得成功的歡樂。

下面是本節課的幾個優點。

優點:

1、找準切入點,疏理知識,引導學生探究,滲透“轉化”思想。

本節課從回顧與整理開始,學生系統的整理了本單元所學的知識,並形成了知識網路。通過讓學生回憶圖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一方面使他們進一步瞭解把研究的圖形轉化為已經會計算面積的圖形,另一方面使他們進一步瞭解所研究的圖形與轉化後的圖形之間的聯絡。

2.以學生自主活動為中心,充分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我在整個學生探索過程中很少干預,儘量把發現的空間、思考的空間、探索的空間以及展示自我的空間留給了學生,尊重他們的每一個想法和每一次心靈感受,讓學生在輕鬆和諧的氛圍中充分的發揮潛能和創造欲。這樣,不僅強化了學生的主體意識,有利於學生主體意識的形成,而且使教師“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作用得以顯現。

在整理和複習環節的設計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併為學生創造儘可能多的機會讓學生探究自己學習的收穫。通過認識、轉化、遷移等過程,使學生學會了蒐集資訊和交流資訊的本領,並在體驗與探索中獲得成功的歡樂。

3、練習設計體現了針對性、層次性、綜合性。

教學中設計的幾個練習題,從易到難,針對學生在學習中易錯、掌握不牢固的知識點進行設計的,具有針對性與層次性,將所學的面積有關知識融合在一起,起到概括了的作用,有很強的綜合性。

觀看這節課的課堂教學,我覺得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需要改進。

不足:

首先,要引導學生進入主動學習的狀態。對於多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能讓學生探索的`,教師儘量少干預,使學生通過動手剪拼、猜想面積公式、對比歸納轉化前後的情況,最後抽象出面積公式等實踐活動,理解相關面積公式的來龍去脈,並且產生深刻的體會;

其次,在教學的過程也要讓學生明白多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要選擇對應的底和高的,並且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適當出一些有關這方面的練習。加深學生對公式的理解。

第三,學生能夠說出來的,作為老師儘量不要代替學生說出來。這是作為老師的自己所沒有注意到的。老是在擔心學生學生,代替學生給說出來了。在以後的教學中需要特別注意了。

需要解決的問題:

作為老師,有沒有引導學生把探索活動真正落到實處,有沒有關注學生在活動中是否有深刻的體會?而學生,對學習所表現出來的主動意識如何?是積極地自主探索和思考,還是墨守成規地接受書本知識呢?

總之,從這節複習整理的教學中,發現了很多值得反思的問題,有待於今後改進。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們還準備把做好預習作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一種策略,並且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安排“每日一題”的練習,拓展書本知識,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以確保學生紮實、有效地學好知識。

觀課報告國小數學 篇11

今年的分散研修運用的是觀看給出的六節“優課”課例進行評課和撰寫觀課報告。這種方式很新穎,操作性很強。與以往的分散研修相比,這次的研修更加個人化,存在抄襲、應付的現象很少,更能突出自主學習的行為意識。我個人是很贊同這種研修方式的。

當看到給出的優課課例上的優課加上了引號,我很困惑這是何種用意。通常我們認為能夠學習的錄影課都應該是獲獎的、優秀的課堂實錄,所以我個人對這六節課的最初認識就是優質課,既然是優質課還有評價的必要嗎?然而通過觀看課堂實錄、瀏覽相關資料之後,我對這些“優課”課例有了自己不同的想法,甚至是改變了我之前的認識。下面我就這六節課給我的總體感受做一個觀課報告:

首先是態度。從兩個方面講述我所說的態度:第一、執課人的態度。拍攝錄影課要找一個比較成熟的課去講,這就容易造成熟課,老師和學生都是在表演,演的熟練精妙、順的流暢、自然。這樣好嗎?這樣的錄影課失去了課堂教學的意義,沒有了知識形成的該有的瑕疵。還有的老師認為只要是拍攝錄影課,拍完之後送上去評審,最差也能得獎,所以就造成了為獎狀而上課,沒有了原本的意義。態度沒有端正,怎麼讓錄影課真實、實用?第二、觀課人的態度。既然讓我們觀看錄影課那就應該都說好話,評課的時候避重就輕,應付了事。這樣的觀課態度就是去了研修的價值、研討的意義和學習的本質。

然後是設計。我說的這個設計指的是教學設計。我所觀看的四節課是我認為沒有認真做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的,只是照本宣科把教參的內容抄錄下來。沒有做到執課人自己去思考這節課應該如何運用教材和自己學生的學習情況、知識基礎情況。沒有做好這些準備,教學的設計也就不能從學生角度去設計,更脫離了學習的主題--學生。

再是思想。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在這些課例中很少有體現,教會學生如何去解決問題比教學生怎麼解答一個問題重要得多。我們想看到數學思想方法在課堂上被學生靈活掌握、熟練運用,可是我失望了。當然,這與我們平時教學的方式方法有很大的關係。我想:平時的課堂就去運用,老師去講、去滲透,時間長了學生自然就會形成一種本身的技能。

最後是水平。

一、教師的基本功水平有高低。尤其是低年級教學的老師,要在普通話和粉筆字上下功夫。課堂上的語言精煉對我們數學教師尤為重要,精煉的語言直擊重點,學生聽的明白清楚。過多的重複語言容易使學生乏味,學生回答問題之後老師沒有必要再重複一遍,因為浪費時間更因為會使其他學生產生誤以為是真理的'想法。

二、備課水平無體現。要想真的備出一節適合學生的課,並不只是研究好教材和做好學情分析,要在這兩個基礎上獨立進行教學設計,也就是說不要把現成的教案原封不動的照搬。當然,照抄教案是現在的一種普遍現象。可是當沒有了現成的教案,執教人還會上課嗎?這就好比幼兒吃飯要被別人喂,一旦沒人餵飯就不會吃了。尤記自己工作的第一年,剛設六年級,教材用的是地方編寫的複習教材,沒有教參和教案。只能在老教師的指導下獨立備課,一年下來所有的課題、課型都是自己設計教案。回想起來真是受益匪淺。以上就是我在觀看學習完六個課例後的感受。個人色彩濃重,有什麼說什麼。曾經有位領導當面告訴我:評課時要說優點,好聽的話,不要提缺點。很遺憾,我沒有接受。一直以來我就這樣評課,我認為評課就應該出現不一樣的聲音,這樣才能有助於教學研究。只是一味的說好聽的,那是對執教人(年輕教師)的成長不負責任,!只有把問題提出來,在研討中交流解決才能使教研活動有價值、富有生命!

觀課報告國小數學 篇12

在今天的觀課議課活動中,我選擇以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作為自己的觀察視角,實地觀察了楊志波老師的一節數學新授課,現將自己的觀課情況總結匯報如下:

一、觀察點選點說明

我選擇的觀察視角是: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在此基礎上,分為以下幾個觀察維度:課程的開發和利用、課堂氣氛營造、師生雙邊活動、教學目標的設定與達成、學習方式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學問題的設計與處理。通過這幾個維度的觀察與診斷,旨在正確認識、瞭解教學中課程開發、師生的雙邊關係的處理,課堂教與學的關係。

二、觀察結果分析:(總體評價、主要優點、教學建議)

(一)總體評價:

讓學生經歷探究小數加減法計算方法的過程,理解並掌握小數加減法算理,會列豎式計算小數加減。使學生體會小數加減法和整數加減法的聯絡,初步構建加減法認知體系,提高遷移的意識和計算能力。使學生感受小數加減運算在生活、學習中的廣泛應用,增強用小數加減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自覺性。

(二)主要優點:

下面重點將在觀察視角“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課程資源和創造性使用教材上、課堂氛圍”等方面的優點作如下分析:

A、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

1、該教師能充分挖掘課程資源,根據實際教學條件,創造性地利用黑板、卡片、教學掛圖、模型、實物等常規媒體,豐富了教學內容和形式,有利於學生觀察、模仿、嘗試、體驗歡欣愉悅的教學環境,使數學學習更好地體現生活性和思維能力。

2、所利用的教學資源符合學生年齡特徵、心理特徵和學科認知發展水平,具有科學性、思想性、趣味性、靈活性和開放性,教學資源題材多樣、內容豐富、語言真實。最大限度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3、該教師適當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以補充和豐富課堂教學內容。該教師在數學教學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書以外,還積極利用聲像資源等,給學生學習提供了更多的豐富、真實的語言學習和體驗的機會。

4、豐富的課程資源,較好地開拓了教和學的渠道,更新了教和學的方式,使數學教學更加真實、生動、開放和靈活,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條件。

5、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思維能力和生活經驗,儘可能創設了真實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生活應用於數學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邏輯思維的能力。該部分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意識,教師僅起到點播啟發的作用。

B、課堂氣氛營造

1、該教師能做到面向全體學生,營造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在教學中,能堅持以學生為本,面向全體學生,調動起所有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保持了高度的學習數學的信心,體驗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獲得學習數學的成功感受;關注個體差異,能做到尊重學生個性,充分挖掘學生的不同潛能,因材施教,為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發展空間。

2、課堂教學中,教師尤其注意培養了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濃厚的學習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3、該節課課堂教學氣氛和諧,教學內容和步驟安排合理,課堂互動組織形式多種多樣,如:兩兩練習、自編習題、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大量採取,在老師的調控下,學生通過觀察、體驗、探究、合作等方式學習和運用數學,教學中,教師儘可能多地為學生創造練習鞏固的機會,引導他們學會自主學習。

4、教學中,教師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算理錯誤時,該教師能選擇恰當的時機和靈活的方法恰到好處地處理教學實踐中出現的錯誤,體現了高超的教學智慧和駕馭課堂的教學能力。

C、師生雙邊活動

1、在教學中,教師結合課堂教學的具體內容,採用直接講解、間接滲透、學生相互交流等方式,活動的內容和形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應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小組合作活動中提高他們的自主合作探究和語言交際的能力。

2、教學中,教師注重分層練習,在玩中學習。讓學生在玩中學。這樣,既讓學生放鬆,又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既適應不同水平的學生的需要,又適應了學生學習的不同層次。提高了實際應用的能力,達到了多元培養目標。

3、課堂上,師生交往是多向式、互動式的,既有師生的交往,又有生生的交往,這種師生與生生間的多向交往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慾,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提高了學生的智力活動水平。

D、教學目標的設定與達成

1、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觀察比較,巧妙記憶。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讓學生感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

2、教學中,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呈現和學習,始終都從生活經驗的角度出發,教學中,通過創設生活化數學知識並採用循序漸進引向深入,為學生提升“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做好了前提鋪墊。

3、教學中,教師通過直觀形象的語言教學途徑,強調教學過程與結果的並重。教學活動中,學習交流目的明確,操作要求具體。為學生提供了展示學習成果的機會,使學生能夠通過語言實踐內化語言,提升語言運用能力。

4、在教學中,教師較好地處理好了學習知識與發展能力,數學知識與能力的關係。活動不僅限於課堂,還延伸到課堂之外。活動設計有利於數學學科和其他學科的滲透與聯絡,促進了學生的認知能力、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等素質的綜合發展。

E、學習方式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1、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分別採用了創設情境,引入課題,利用成功體驗激趣,直觀教學激趣等方式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了學生的學習慾望,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教學中根據教材及學生的特點,我主要採用操作法與啟發式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3、營造積極氛圍,激勵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熱情。

4、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加強了師生交往,想方設法激發學生主動求知的意識和積極進取的精神,給學生創設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較好地培養了學生敢於質疑、樂於交流與合作、善於探究的學習習慣。

觀課報告國小數學 篇13

通過本次研修,我認真觀摩了幾位優秀英語教師的課堂教學展示。他們的課堂利用現代多媒體課件,豐富多彩、直觀生動地展示了教學內容,給學生們創造了一個輕鬆有趣的英語學習環境和交流的平臺。他們的課堂普遍都是師生配合默契,課堂氣氛活躍,從中學習了許多新穎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每一節課都非常成功精彩,讓我受益匪淺。

一、合作探究,啟用認知。

在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裡,他們這些課基本都體現了學生合作探究的精神和樂於競爭合作的能力。為了集體的榮譽,每個學生全身心地參與,思維活躍。使學生樹立信心,主動參與學習,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從而激發他們的興趣和動機。這樣學生才能放開手腳,人人蔘與,學會交流,營造高效的課堂。

二、鼓勵欣賞,收穫成功。

作為一名英語教師,對初學英語的學生來說,更要多欣賞學生,真誠的鼓勵學生,要把讚賞的目光和語言化為涓涓細流,灌注到每個教學細節中,從而使每一個學生精神愉悅,情緒高漲。這幾堂課老師們讓肯定和讚揚的聲音貫穿了整個課堂,如:Good、Verygood、Great等,讓學生在欣賞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體驗到學習英語的興趣,從而以更加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所以,只有老師們真心地走近學生,真情地欣賞學生,才能積極構建融洽和諧的師生關係,使學生能在一個歡樂和諧的良好氛圍裡學習,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三、示範練習,鞏固新知。

每個活動進行初始,老師的'示範和指令非常的清晰。同時老師也利用情景示範,幫助學生構建語言環境。學生通過觀察教師的示範,瞭解了推薦的方法和相關語言,開始在小組內相互展示,然後再推薦給全班學生,最後交流分享,使“讀書”成為了這節課的主旋律,從而體驗到了閱讀的快樂。這樣,通過新穎活潑的訓練,讓學生親自參與語言實踐,使他們有一種成功感。教師也可以從學生的語言表達中及時發現學生知識掌握的程度,調整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以期取得最佳教學效果。

四、拓展知識,開拓視野。

幾位老師都是通過閱讀教學來發展學生獲取資訊的能力,增加情感體驗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讀書。繪本教學以獨特的文圖形式吸引著所有孩子的目光,但怎樣去引導學生閱讀就成了我們教師急需思考的問題。幾位老師以創新的閱讀教學形式成功的引導了學生的學習,更解開了無數的英語教師困惑,開拓了學生們的視野,掌握了更多知識和技能。

總之,通過研修,我們開闊了視野,有了學習動力和目標。

觀課報告國小數學 篇14

11月9日,我參加了xx國小的磨課活動,對王濤老師執教的五年級數學《三角形的面積》的課堂教學進行了觀課。通過課前觀課會議的分工,我承擔的觀課維度是有關“情境創設的有效性”中的第一個問題——創設的情境能否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並保持持續的關注。本節課以創設情境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各個教學環節,教師圍繞著學習目標,結合學習內容設計了許多學生喜愛的,貼近學生生活的具體情境,在引發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思維中起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第一個環節:在複習引入,學生已有學習經驗的階段,教師設計了猜測認識三角形,全班學生反應迅速、整齊,大多數同學積極舉手主動參與猜測認識三角形的活動。說明在這個情境中,為學生三角形的面積喚起舊知學習新知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教學第二個環節:在觀察情境圖,進一步瞭解三角形的面積的`一般步驟的階段,教師利用三角形的模型創設了形象情境。從學生參與問題思考和回答情況看,這些形象情境吸引學生興趣並能使學生保持關注。

教學第三個環節:在基本練習的階段,教師通過組織學生完成書中練習題進行了同位交流的情境。學生雖然能認真完成練習,但因為此時教師對交流的要求欠具體明確,學生的交流活動比較被動,是在教師不斷巡視提醒中完成的。

教學第四個環節:猜測,驗證三角形的面積的是推倒,教師精心創設了生動有趣的模型情境,非常直觀。學生們興趣濃厚,認真觀察,利用圖中呈現的所有資訊編出了不同的四個故事,是本課的一個亮點。

教學第五個環節:在結構訓練階段,為學生們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搭建了思維的平臺,激活了學生的興奮點,進而引導學生逐漸達成了學習目標。

觀課報告國小數學 篇15

觀課議課是教師改善自己課堂教學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師實現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一線老師主體參與,也是觀課議課的主要特點。教師不是作為一名旁觀者和外部的觀察者的角色進入物件,而是以一名參與者和研究者的角色與物件融為一體,在課堂評價的互動交流中不斷地通過體驗、反思來發現自己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以修正自身的教學行為、領悟教學的技藝、體味教學的樂趣和生成過程、感受自己生命意義的存在價值。

我選擇“教學問題的設計”作為自己的.觀察視角,現將觀課情況總結匯報如下:

一、問題設計時考慮到了學生興趣

《有餘數的除法》是在平均分的基礎上學習的,在呈現情境圖後,教師提問:你會不會把9個麵包分給4個小朋友?課堂上許多學生躍躍欲試,競相發言,動口動腦,收到了較好的課堂效果。

二、問題設計層層遞進

生演示完分麵包,老師提問:還有不同的分發嗎? 學生演示不同的分發。在學生分完後,老師提問:應該用哪一種運算表示呢?

問題設計有階梯,層層遞進,逐級攀登,對於教學中的一些重難點,教師設計一系列鋪墊性的問題,依據學生水平,化難為易、化繁為簡、由近及遠,一環扣一環,逐步解決大問題,通過由淺入深的逐步分析和理解,使學生掌握知識,讓學生思維在問題的坡度上步步升高,最終達到“能自己跳起來摘到果子”的理想境界。

三、問題的提問掌握時機

教師在提問設計時,能視課堂教學流程中各個時機、環節的不同而不同;針對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提問方式縱橫交織,多種多樣,採用了多種提問方式,如投石激浪式、選擇比較式、填充補續式、追蹤探因式、檢查整理式等。教師在操作過程中能把握提問時機,掌握火候,啟發引導,循循善誘,本課的教學重點得到了落實。

四、問題的提問注意了對學生回答的處理

提問時注意了對學生回答的處理。教師面向全班學生提出問題後,待學生略作思考後,指名學生個別回答。學生答題後,教師又恰當地指名其他學生,引導他們對這一學生的回答進行補充、評價。這樣做有利於把全班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師所提出的問題上來。

在問題設計上,胡老師還是存在一些問題的,比如在學生分完麵包列完算式後,老師提問:同學分完了麵包,還有很多的東西分一分,你能不能用手中的學具分一分,能不能把算式寫到草稿紙上?這個問題要求不明確,不具體。

觀課報告國小數學 篇16

國小數學網路研修觀課評課活動,讓我受益匪淺。通過觀課評課,讓我認識到了自己還有很多不足,也讓我更加懂得了教師學習的重要性,讓我更加知道了教師對課堂把握能力的重要性,同時教師在教學中的引導,啟發學生積極的思考,讓學生在問題中探索知識,讓他們經歷探究的過程遠比直接的論述要好很多。我認真觀摩了幾位老師的課,他們的課堂教學風格各有千秋,都浸潤著濃濃的求知精神和探索理念,真實、樸實、紮實、生活化的數學課堂都是各位執教教師智慧火花的精彩呈現,我想作為教師的我們更應該讓數學課堂生動起來。

《熱鬧的民俗節——對稱》這節課讓我感想頗多,收穫頗豐。看似內容少而簡單的一節課,想讓學生充滿熱情,在積極活躍的氛圍中深刻理解和掌握,是需要老師運用一個個動手的環節帶動起學生的積極性的。接下來談一下對這節課的感悟:

首先,以學生感興趣的民俗燈會作為匯入,在課堂之初就抓住學生的興趣,通過展示學生喜聞樂見的風箏、剪紙和臉譜等,讓學生通過觀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它們的共同特點。有的學生在生活中對“對稱”這個詞有一定的瞭解,或者有的學生通過自行預習,也能夠說出它們是對稱的`。但是每一個學生對於對稱還沒有充分的認識和理解。這時候老師不急於用課本上的定義來告訴學生什麼是對稱,而是在他們現有的認識基礎上繼續一步步探索和完善。

接下來,老師在新授知識的同時,還引導學生對於問題的見解——重合是猜測的,而應該學會動手驗證。通過讓學生動手摺一折,讓學生對於重合有了更直觀的認識,並且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能夠重合,從而對對稱圖形的特點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這時候引導學生逐漸完善語言,對稱是指的對摺後能夠完全重合。這時候再引導學生觀察對摺後的圖形的摺痕,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和觀察實物得到的結論,要比通過多媒體展示和想象所理解到的要更加深切。

鞏固練習階段,讓學生判斷是否為軸對稱圖形,並不是讓學生通過觀察判斷後做對就可以了,對於經常會遇到的圖形——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等,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動手摺一折,學生掌握的比老師單純的用語言陳述給他們要更加牢固和透徹。最後一個操作內容,讓學生動手剪對稱圖形,將數學知識轉移到了生活實踐中,讓學生在樂趣的驅使下積極動腦思考,轉化為自己的實踐技能。

研修學習是一個短暫的學習過程,我要結合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學工作,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努力找出教育教學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學習,教壇無邊,學海無涯,在以後的教學中,以更加昂揚的鬥志,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