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傳統文化的作文合集七篇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說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為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議論文。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傳統文化的作文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品】傳統文化的作文合集七篇

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1

我國是一個有著豐富文化底蘊的國家,其中也不乏有很多的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中秋節……今天我就給大家說說端午節。

為什麼端午節會在每年的陰曆五月初五過呢?那是因為我國古代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屈原在這一天遭人迫害,被迫投江而死,人們為了紀念他,就將他投江死亡的這日定為“端午日”。

在我國,端午節這天有很多的民間習俗,包粽子是大家最喜歡的習俗,這天,一家人會圍坐在一起包粽子,有說有笑,其樂融融,粽子熟了,

大家又會坐在一起吃粽子,香噴美味的粽子香飄滿了屋;賽龍舟也是我國端午節傳統的節目,親朋好友相伴而行,到江邊觀看龍舟比賽,看,一艘龍舟快速的駛過來了,激起了江邊觀賽人的熱情,大家為它鼓掌加油。

在我的家鄉,每到端午節,每家每戶還會準備一些艾草,插在大門和窗戶上,我問奶奶“為什麼要在門上插草呢?”奶奶說“這是咱這的習俗,插上艾草,蚊蟲蛇蟻就會遠離咱家,讓咱家人都健健康康的。

家裡有小孩的,還會給小孩的衣服上掛上做的“五毒葫蘆”,祈求保佑孩子健康。

這些雖然只是一些習俗,但卻在我們家鄉形成了一種文化。

端午節雖然只是眾多節日中的一個,卻給我們帶來了歡樂,也讓我增長了知識,願端午節的傳統文化能夠繼續傳承。

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2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東坡居士的這首詩描述的就是中國人的傳統佳節——春節。春節是炎黃子孫的傳統節日,是農曆中一年的第一天。正所謂“一元復始,永珍更新”。中華兒女歷來對這一天都非常重視,只要是炎黃子孫,不管他們身在天涯何處,從事什麼工作,都會以相同或者相似的方式慶祝新春的到來。春節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悠久的歷史傳統。關於春節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曾經有一種叫做夕的怪獸,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後來,人們在和夕做鬥爭的過程中發現,夕這種怪獸害怕人群、響聲和紅色。於是,人們就聚到一起,用放鞭炮、掛紅燈籠、貼春聯的方式把夕徹底趕走了。為了紀念這一天,人們把這一天叫做除夕。而家人團圓、放鞭炮、掛燈籠、貼春聯等也成為習俗,一直延續到現在。其實,春節的習俗還很多,比如說,農曆二十三是小年,二十四迎灶王上天等等,從吃到穿、由內而外,每一天都很有講究。可是,隨著時光的流逝,傳統似乎也在悄悄地流逝……

過 去

小的時候,最盼望、最激動、最高興的就是過年。過年要做的事情太多了:

我總是纏著媽媽到街上買爆竹,把街上所有的鋪面、地攤轉個遍,美滋滋地去挑我喜歡玩的爆竹。別看我是女孩子,那些鞭炮、震天響之類一般女孩不敢玩的我都喜歡。我覺得動靜大才有年的味道,爆竹聲音越響,來年的日子才會越好!

除夕清早,我把早就準備好的紅紙送給爺爺,請爺爺寫春聯。爺爺酷愛書法,一手漂亮的柳體行書剛勁有力;每次爺爺寫春聯,我都在一旁靜靜地看著,覺得十分有意思。春聯寫好後,我幫爺爺奶奶刷漿糊、貼春聯,年的感覺越來越濃。

貼了春聯就該掛燈籠了,每年掛燈籠的時候我是最積極的。我要幫奶奶和媽媽設計一套懸掛燈籠和彩燈的方案,燈籠上貼什麼字,彩燈擺成什麼圖案,我都會親力親為。

一切準備就緒之後,就等著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一起包餃子、吃年夜飯、看春晚了;我一直都覺得春晚是一道文藝年夜大餐,從我懂事起,每年都會一個節目不落地看完,並在整個寒假裡回味。

除夕夜有守歲的習俗,最少也得守到零點。即使是在短暫的睡眠中,我也會夢到第二天早晨穿上新衣服去親戚家拜年的樣子,常常在睡夢中發出“咯咯”的笑聲,自己卻渾然不覺。

大年七年級那天,我與爸爸媽媽準備好所有的吉祥話,到左鄰右舍和親戚朋友家挨家挨戶拜年,為的就是能多討個好彩頭,當然,也少不了壓歲錢啦!

爸爸媽媽和他們的兄弟姐妹會自覺地把從七年級到十五的聚會安排好,這半個月裡我和堂兄弟姐妹們難得的聚在一起,撒丫子瘋玩,爸爸媽媽也管不了。過家家、捉迷藏、打雪仗、上網玩遊戲,一個都不會落下。

這一幅幅畫面深深印刻在我的腦海裡,揮之不去。雖然年復一年,可是每年都是那麼新鮮,從不會感到厭倦。

未 來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中國文化歷久彌香。傳統在歷史和文化中孕育,在中華大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伴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網路生活的普及,人們可能更適應一種“快餐式”的生活方式。我擔心,在不久的未來,很可能就是10後、20後這幾代人,他們對中華民族傳統的瞭解會越來越少,直到有一天,傳統難以傳承甚至流逝殆盡。傳統的流逝也是文化的流逝、歷史的流逝。歷史、文化、傳統,這是前人為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我們有責任把這種悠久的傳統延續下去,還要發揚光大,讓傳統在新時代裡展現出它應有的魅力!

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3

“大風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圖騰蛟龍,烈火涅槃鳳凰。文明聖火,千古未絕者,唯我無雙.......”遙望遠山,暮靄沉沉楚天遠闊;眺看江海,歷史長河蜿蜒綿亙,有多少文明湮滅在那暗流中。

獨我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中華文明何以博大精深?得益於中華兒女善於學習,善於創新的良好風尚。儒家孔孟為千古之聖,“仁德”“大同”奠基中華思想;蘇秦師承鬼谷子,習縱橫之術,觀天下之局勢,九州之內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韓非飽覽百家之書,集法家之大成,以“重刑止刑”之異震驚四海;墨翟精通奇門遁甲,在冷兵器時代為自己“兼愛尚同”的思想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從察舉到科舉,從世卿世祿到以才任官,從百家爭鳴到趨於融合,從彼此敵對到三教合流......中華文明就在這思想大碰撞中取其精華,去其槽粕,相互交融,包羅永珍。

當今中華,博大精深也依舊是其代名詞。從新文化運動時期的“全盤西化論”到如今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情相結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繼承傳統,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故宮系列掀起的時尚界“中國熱”,中醫藥文化正憑藉其深厚的底蘊悄然崛起,中華詩詞刻錄的一張張中國名片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中華文明正在世界之林中獨樹一幟,獨領風騷l。

中華文明何以源遠流長?得益於幾千年來歷久彌新,生生不息的中華民族精神。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指南針的問世,是無與倫比的創造精神;面對自然,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這是執著拼搏的奮鬥精神;《周易》中道“二人同心,其利斷金。”這是同舟共濟的團結精神;伏羲畫卦,夸父逐日,精衛填海,這是百折不撓的追夢精神。除此以外,還有高昂如星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愛國情懷,也有婉約似煙雨“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的兒女情長。

無論你身在何處,無論你去往何方,當那結構精巧的中國結出現的那一瞬間,也必然會思緒湧動,淚眼婆娑。彷彿漂泊浮萍落了根,天地沙鷗歸了家,離家的雛燕飛回了故鄉。割得斷的是地圖的距離,放不下的是中華的依戀。

中華民族精神早已深深根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根植於中華文明風尚之中,根植於中華風骨之中,激勵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不懈奮鬥,于山河共勉,於日月爭光。

再聞華夏,百轉千年。望穿秋水,望不透博大精深;斗轉星移,輪不回源遠流長。《中華世紀壇序》言道,“前有古人,星光燦爛;後有來者,群英堂堂。”中華文明,必將“與天地並存,與日月同光!”

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4

這學期剛開學的時候,學校在我們全校同學中開展了“誦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經典書籍”的活動,很多同學通過參與這項活動,知識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我本人對這項活動也從一開始的不積極、不熱衷轉變成為一個忠實的參與者,並從活動中養成了愛讀書、讀好書的習慣。用一句話來說,就是“誦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經典書籍”活動使我迷上了讀書。還讓我們家被評為了學校的“書香之家”。

記得在活動開展之初,我回家對爸爸、媽媽講了學校的要求,請家長支援和幫助我讀書。爸爸和媽媽聽說後,也非常高興,紛紛表態說堅決給予支援,而且都拿出了實際行動:爸爸和我一起分析從哪一本書下手讀起,並分別給我講解了備選書籍的大概內容,並答應我儘快去書店購買;媽媽則協助我整理書架,把一些我以前讀過的幼兒書籍搬了個家,專門為這些即將進門的好書籍騰出了一個位置。媽媽還邊做邊笑著對我說:“既然你的新朋友那麼重要,我們也不可能虧待它們呀,得把它們放在最顯眼的位置上。”而且平常很少上書店的媽媽也在爸爸出差時,破天荒地帶著我去書店選購到了厚厚的好幾本書。這裡面有《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楊家將》、《岳飛傳》等有利於我成長和了解中國文化史的書籍。可以說,我們全家人上下都給予這項活動以高度地重視,我也向家長表示一定好好讀書。

但說歸說,做歸做,剛一開始不久,我那懶惰和不求甚解的毛病就又犯了,本來到了定好的讀書時間,我有時卻總要拖上一拖,這樣經常影響到了我讀書的進度。還有就是即便我讀書了,往往也沒有認真去讀,這樣使得我往往不能深解其意,出現轉機是在爸爸出差回來後我們父女間的一次交流中。

當時爸爸問我有沒有堅持好好讀書,我回答說當然了,爸爸說那我要考考你。接著,爸爸根據我選看書籍的內容提了很多相關的問題,可沒料到這些問題我竟然有一大半都沒能答上來,這下我“啞”了,自己被深深震住了:看來不認真讀書幾乎等於是白讀了。在爸爸的教育和幫助下,我下決心改變態度,在做完功課之餘認真投身在讀書活動中。

從此後,我給自己下了“死命令”,每天都要讀一讀書,漸漸我養成了每天中午抽出40分鐘左右的時間來誦讀這些書籍,慢慢地,我被書中的人物和情景深深地吸引了,我完全陶醉在了書的海洋之中,沉迷在動人精彩的內容當中。

一段時間後,我發現自己掌握的詞彙越來越多,表達能力也越來越強,知識面也越來越廣,爸爸考我什麼我都基本回答得上來,這樣既增加了讀書的興趣,又豐富了生活和學習,真是一舉兩得!在堅持了幾個月後,我驚奇的發現自己的字識得已有幾千多了,比只在課堂上學的還要快;自己可以流流利利地完整地讀一篇較長的課文了;還汲取了許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識。比如說《楊家將》吧,它使我知道了楊家一門三代,為保家衛國與入侵的強敵北遼、西夏誓死抗爭的悲壯故事。《水滸傳》則讓我知道了梁山一百零八好漢的英勇等,總之每本書都讓我受益匪淺。

在我迷上了“誦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經典書籍”後,我已能完整流利地誦讀三部或以上的經典書籍啦!對此,爸爸和媽媽都誇我呢,說我的進步很大,我也覺得自己比原來誦讀的要好!我在心裡說這可真要謝謝舉辦的這個活動哩,它呀,不僅讓我愛上了讀書,而且讓我懂得了那麼多的知識,讓我誦讀得那麼好!我的爸爸媽媽也是這麼說的,不然的話,還不知怎樣才能培養起我愛讀書的好習慣呢!

看的越長,記憶力也就慢慢地提高了,現在我已能背誦三千字以上的經典故事了,爺爺和奶奶也都高興地誇我是一個小“百事通”。

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5

加裡寧曾說過:“青少年是一個美好而又是一去不可再得的時期,是將一切光陰和幸福的開端”,約翰遜曾說過:“人的志向通常跟他人的能力成比例”,這兩句名言告訴我們,青少年的志向很重要,但。我認為更為重要的是青少年思想品德,但在這之前,我給大家講一個關於我自己的親身經歷:

這是一個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下午。教室裡的沉默被鈴聲打破。同學們背上書包走上了回家的路,我擠出擁擠的人群,早知道就走最後了,擠出校門的我,一出門就與微風撞了個懷抱,等公交車的人沒有秩序的零散的四處分佈,像一個吵鬧的菜市場。等車的人的有的人說著一嘴流暢的髒話,有的人用這他那粗獷的嗓門講著電話,還有的人戴著耳機,聽著歌,經過半個小時的無奈等待,公共汽車終於從遠方顫顫開來,大家等待著車的輪胎停止轉動,再不約而同的湧向車門,沒有一絲謙讓的意思,我也就站在他們身後,感受他們的迫不及待,我深深地嘆了一口氣。

我也在緩慢的等待中上了車,車上的人並不多,但上車我就發現,那裡有一個蹲下的老人,他低著頭,似乎很難受,他已是白髮蒼蒼,蒼白的臉色,沒有一絲紅潤,車上嘈雜的聲音傳到我的耳朵,都是一些國小生,中年人,婦女在一起談論著今日的趣聞以及見解,沒有人看到這位老人,車上一遍又一遍播著,乘客們,你們好,請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主動給老弱病殘和帶小孩的乘客讓座,但卻沒有一個給老人讓座。

聽了這個故事,你也許會想到很多,正在消逝的美德,去了哪裡?

中華民族具有五多年連綿不斷的文化歷史,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中華文明孕育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今天依然是我們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建設的強大精神。

一個國家的.復興,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旺為支撐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加需要先進的文化支撐,作為青少年學生,我們要明辨是非,遵紀守法,奮發向上,自覺弘樣中華民族傳統優秀的道德思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做一個自信,懂自遵,能自強,高素養,講愛心,知榮辱,守誠信,取創新的中國人。

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6

當初,中華人民共和國改革開放給人民帶來了無盡的好處,但不少民族文化傳統也都因此遭到了嚴峻的挑戰。例如我們的湛江有著蔚為壯觀的民間文化藝術,其中單是各式各類的民間藝術形式就有一百一十多種。但改革開放後,經濟飛速發展,大部分的民族形式被漸漸遺忘。像這樣的民間藝術在湛江,中有在過節時才有的醒獅舞龍罷了。其它各地工藝文化,民俗文化的落沒就更是不言韻。

中華民族炎黃之祖那輩流傳下來的品德文化:謙卑、寬容、善良、誠信等,已經被經濟飛速發展,給漸漸遺忘了。改革開放給人們帶來巨大利益,引進先進技術的同時,也侵蝕了這些民族品德文化,受到了金錢的迷惑,逐漸發展成了以看破我利益為中心的處理事情的心態。也慢慢養成了做事情不能集思廣益,反而驕傲自大專制獨行;對代事物無法容忍自身的損失,無法用寬容的心良去從容的應對;面對困難就放棄,無法迎難而上,滿足於現有的成績,無法試圖突破自我。人們不應想到是否民族文化與經濟發展無法共存?是否文化與利益無法相融?

語言文字是世界文化中最古老的文化,從當初的原始社會到現在的文明社會,上至人類,下至動物都有屬於自己的語言,但現在也遭遇挑戰,文化運用被大大簡化,理在的信件,語言被大程度的簡化,文字、語言不再優美了。寫字的機會也隨之減少。

我們應該注意保護民族文化,保證經濟文化的發展不使這些最純林的文化被遺忘。民俗文化、工藝文化、品德文化、語言文化程度是民族文化;根本,只要保護好,才可以保證一個民族的強。

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7

我國是一個擁有著五千多年曆史的文明古國,它的文化博大精深,而值得我們炫耀的就屬古詩文了。

相信大家對古詩文也有很多瞭解了吧!唐代詩人李白、孟浩然,宋代詩人蘇軾、范成大……他們所作的詩意韻深刻,讓人禁不住細細品味。古詩文是我們必讀的,從小時候的《詠鵝》到現在的《所見》,我們無時不刻都在接觸古詩。雖說我們一直在學習古詩,可有些同學並不喜歡它,認為學古詩很煩。可只要我們多讀,有不清楚的字或詞就去查,這時你就會感到雖然有些詩只有幾句話,可卻生動地講述了一件事或抒發了作者的感情。

四年級的時候,我們學了一首詩:《江雪》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這首詩從表面看是寫在寒冷的冬天,看不見一隻鳥,所有的小路上也沒有一個人在走。而此時有一個老漁翁卻身披蓑衣,頭戴草帽,獨自一人在江面上垂釣。詩的大意就是如此,但這首詩的作者王安石也在詩的背後蘊藏了他改革失敗以後一個人孤獨的心情。

在瞭解了我國的詩文化以後,你是不是也對它產生了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