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簡史的讀後感4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國哲學簡史的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國哲學簡史的讀後感4篇

中國哲學簡史的讀後感1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私人身份教了大量學生的人,他周遊列國時有大批學生跟隨著。

“三年之喪”這個古老的禮制時,孔子說:“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毫無道理,這不是耽誤時間麼?

就是說,“實”應當與“名”為它規定的含義相符合。有個學生問他,若要您治理國家,先做什麼呢?孔子說:“必也正名乎!”(《論語·子路》-天下熙熙攘攘名利來往。有什麼好提倡呢。大多名不符實徒有虛名

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稱之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推己及人的這兩個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實行仁的方法

道家講“無為”的學說。而儒家講“無所為而為”的學說。依儒家看來,一個人不可能無為,因為每個人都有些他應該做的事。然而他做這些事都是“無所為”,因為做這些事的價值在於做的本身之內,而不是在於外在的結果之內。--儒家就不像一個獨立的人而是一個嗷嗷待哺嬰兒,所以嗷嗷哭哭的哇哇大,讓別人替他做事,他就逼逼賴賴還逼逼賴賴出優越感。

要做儒家所說的君子,知命是一個重要的.必要條件。所以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論語·堯曰》)--分內之事和分外之事本身就有待商議,知命有沒有強加的意志?又當又立。

在漢朝的中葉,儒家的確可以稱做宗教。--多少有些宗教的影子

雖然從歷史上說,他當初不過是普通教師,但是後來有些時代認為他是“至聖先師”,也許是不無道理的-人類熱衷於造神運動,藉由神的存在完成某些不可告人的真是目的。儒家尤如此,滿口仁義道德實際道貌岸然。

中國哲學簡史的讀後感2

這些天讀了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才發覺原來自己對中國的哲學思想一竅不通。雖然看不懂,但是感覺從這隻有300來頁的書本里看到了中國的哲學思想在中華上下5000千年的歷史的發展脈絡。

馮在著本書裡講了中國歷史上的各家:儒家,法家,道家,名家,墨家~~~其實我也不清楚怎麼去說,哲學的東西真是好難懂啊!不過他的這本書已經寫得比較通俗易懂了。是我看到過的哲學書中最好讀的(雖然沒有看過幾本,呵呵~)

在這本書的第一句:哲學在中國文化中所佔的地位,歷來可以與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我們大概可以瞭解到中國哲學在重要性。

從這本書瞭解了八卦的由來,各個思想學派的發展歷史,各個學派中的代表人物。中國的哲學的精神,儒家文化何以在中國能有如此的地位,自我感覺各家的思想就是一個相互吸收和借鑑的歷史,不知哲學是否都是形而上的',或許哲學就是這樣吧。我認為任何時代的思想都會受到自己所處的時代的各方面的條件的影響,特別是物質方面的條件,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哲學思想在經濟的發展中也有意或無意地隨著發展。

書上也說了些東方的哲學思想和西方的哲學思想的差別,畢竟兩者的物質,地理歷史等各方面的基礎不同,所以理所當然地有差別。但是兩者都是人類的優秀的文明的一部份,如果能把兩者優秀的成分相結合利用,正如本書上所說的中過哲學上負的方法和西方哲學正的方法相結合,才能產生未來的哲學。

雖然自己簡直就是沒有水平,但是還幻想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希望大家能體諒,或許當我看這本書第二次的時候會有所感悟!

中國哲學簡史的讀後感3

中國哲學簡史,是中國近現代著名哲學家馮友蘭的傳世名作。在沒看這本書之前,我對哲學的瞭解大概就僅限於神祕、晦澀與深奧了——當時的我,甚至以為哲學是各門學科中最無用的一個。直到我翻開了這本《中國哲學簡史》。

有人說,好書就是會讓你在看後反思很長一段時間;有人說,好書就是會讓你在看到中途時便大徹大悟;但這本書不一樣,我在翻開它第一頁的目錄時,便醍醐灌頂了。

“我所說的哲學,就是對於人生的有系統的反思的思想。”的確!

哲學,其實就是一個人過完一生後,想要對自己的生活做一個總結時發現的.規律總合。而由於一個人他不可能不活在生活中(或許有人會說莊子的“喪我喪耦”不活在生活中,但我認為其實那一種“人”已不再是人了,他只是大道的一種具象化的體現),因此,哲學離我們其實並不遠,甚至無處不在。

第一頁的醍醐灌頂讓我對這本書產生了巨大的興趣。很快,我便開始研究起了目錄——於是我便知道了為什麼這本書被歷史學家陳來先生讚譽為“在世界上還沒有見過第二本這樣的書”。

蓋因首先,它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本,將所有的哲學學派、理論、觀點都收集、理解、展示出來的書了,光是這點,便可以勝過其之前的任何古代哲學書;其次,它也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本,將東西方的哲學觀念進行比較、討論、融會貫通的書了,這一點也同樣使它成為了中國哲學史上一座巨大的里程碑。

翻開裡頁,我又一次震撼到了!如果說上面所述兩點只能讓馮友蘭成為中國近現代哲學史上的一代宗師的話,那麼現在,他可以說是開山鼻祖了。在這本書中,他不僅清楚闡述了各個哲學觀念,還對其進行了延伸探討以及比較討論,例如:在第九章介紹《老子》思想時,他不僅將《老子》所謂道解釋為了哲學家們為了進一步解釋“名”而所假設帶來的結果,還與西方“形而上學”進行了比較分析,看完不禁覺受益匪淺。

《中國哲學簡史》,真好!

中國哲學簡史的讀後感4

馮友蘭先生說過,他對哲學的理解便是對人生系統的反思。人若是活著,那必定會思考,而這種思考就是反思。

中國有許許多多的哲學家,之所以被稱為哲學家,是因為他們都對他們的人生進行了系統的反思。如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他對自己一生的教育教學、人生探索進行反思,最終才有了《論語》這本儒家經典。

道家老子認為:一個人如果想要成就某件事,他就要把自己放在成就事情的對面;如果他想保持任何事情,就要承認在事情之中已經有了它自身的對立面。這是老子對為人處世中總結的道理。

反思是促進思想的原因。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的建議,頒令以儒學為國家正統之學。而儒學也吸收了不少其他各家的思想。漢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建議,是因為他對儒學進行了思考,所以儒學才得到了大的弘揚。

反思亦是成功的果實。牛頓會發現萬有引力,那是因為他思考了為什麼蘋果會砸中他,而不是飛上天。若是沒有思考,又怎會成功?

人生亦如此,沒有反思的人生是無色的,就如陰雨的天空,沒有太陽的照耀變得灰濛濛的,沒有亮麗的光彩。

可見,反思對於我們來說有多麼重要,從出生起一直到死亡的那一秒,我們的大腦都是在思考的.。儘管細微,但它卻證明了我們的生命存在!

書的最後一句話讓我感觸很深,“人往往需要說很多話,才能歸入潛默。”都說沉默是金,而在成為“金”之前,必定會不沉默,甚是瘋狂。在光鮮豔麗的成功背後,必定要嚐盡苦難,歷盡黑暗,這樣才能最終抵達成功,擁抱光明。

馮友蘭先生寫下這句話的時候,也有思考,而我在賞析這句話的時候,也有思考。這足以說明,人們說每一句話,寫每一個字都是會思考,反思的。

總而言之,反思必定會是人生中最重要的!

反思,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