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稻穀的觀察

教學目標:

課堂教學稻穀的觀察

科學探究:

1、通過觀察稻穀、大米,學會細緻地觀察,培養觀察事物細小部分的能力。

2、能想多種辦法、用多種感官參與觀察稻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知道米飯的來之不易,懂得珍惜糧食。

2、樂於參與討論、交流,敢於發表不同見解。

科學知識:

1、知道米飯是稻穀加工而成,米做成的。

2、瞭解稻穀的構造,重點認識稻穀的胚。

教學重、難點:

通過稻穀、糙米與精米的細緻觀察,培養觀察事物細小部分的能力。(重點)

胚的觀察、認識。(難點)

教學具準備:

放大鏡、鑷子每小組2個、米粒和稻穀(分袋裝)、發芽的稻穀、記錄紙、各種種子各少量(稻穀、玉米、花生、黃豆、蠶豆等。)

教學過程:

一、認識稻穀

實物投影出示一些植物種子(稻穀、玉米、花生、黃豆、蠶豆各少量)

師:老師給大家帶來一些種子,認識這些種子嗎?

生(齊聲):認識。

師:告訴大家這些是什麼種子?

生:是麥子,還有玉米、花生、黃豆、綠豆。

生:是蠶豆。

生:是綠豆。

師:那是蠶豆。這些種子,你認識嗎?老師把它放大些。(實物投影放大稻穀)

生:是稻穀。

師:是穀子,是嗎?在這些種子中你吃的最多的是什麼?

生:穀子。

師:你平時吃穀子的?師故作驚訝。

生:吃米飯。

生:吃稻穀磨出來的米。

師:稻穀磨出來是米,然後再把米煮成米飯,我們經常吃米飯。

(孩子們從自己熟悉的常見的種子中找出稻穀,隱含著種子的多樣性,及稻穀也是一種種子的認識。從“這些種子中你吃的最多的是什麼?”這一問題入手,巧妙地把稻穀原來跟我們的生活聯絡起來,使孩子們明白了原來我們每天吃的米飯是稻穀變來的。課的開頭單槍直入,沒有過多的修飾,顯得簡潔明瞭,又直奔主題。)

二、觀察稻穀

師:平時看見過稻穀嗎?

生:看見過。

師:在哪裡看見過稻穀?

生:在農村裡看見過有人種過稻穀。

生:我看見過的稻穀是長在小苗上的。

生:我在爺爺家的籮筐裡看見過稻穀。

師:你在籮筐裡看見的稻穀是怎麼樣的?

生:是……不知道。

師:哦,你只知道是稻穀,沒看清它是什麼樣的?

生:我看見過稻穀,那是在去鄉下的路上。

師:你看見過的稻穀是怎麼樣的?

生:像米飯一樣大的。

生:我在鄉下看見過農民在刮稻穀,那個稻穀很小,兩邊還有刺,很像橄欖。

(這一環節設計的目的是對孩子們已有稻穀認識基礎的瞭解,每個孩子的生活不同,對稻穀的認識基礎也就不同。一個巧妙的問題,引發了孩子眾多的回憶,也達到了對稻穀初淺認識的目的。)

師:我們平時都見過稻穀,那麼你們仔細觀察過稻穀嗎?

生:沒有。

師:今天我們要仔細觀察稻穀,你打算怎麼觀察?

生:觀察它的顏色和外形。

生:嗅一下。

師:剛才說的顏色和外形,是觀察的內容,嗅一下在科學課中叫聞,這是觀察的方法。你還有別的方法觀察稻穀嗎?(板書:聞)

生:用手磨一磨稻穀是脆的.還是硬的。

生:以前我們學過可以用嘗的方法,稻穀是沒有毒的,我們可以去嘗一嘗。

師:可以不可以?

生:可以。

師:我們已經知道了這個是稻穀,可以嘗嗎?

生:可以。(板書:嘗)

師:今天袁老師帶來的稻穀沒有毒,可以嘗。

生:我們還可以比輕重,比大小。

師:用比較的方法。(板書:比較)

生:還可以摸摸,是光滑的還是粗糙的?(板書:摸)

生:摸摸刺有什麼感覺?

師:稻穀上的刺摸起來到底是什麼感覺?想知道嗎?

生(齊聲):想。

師:袁老師已經把稻穀裝在桌子上的1號信封裡,把稻穀從信封裡取出來,倒在白紙上,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觀察,桌上的器材可以用起來(每桌2只放大鏡、2把鑷子),觀察時可以由組內一名同學幫忙記錄,把你們組觀察到的最有價值的內容記錄下來。

教師非常注重觀察方法的引導,在教師的啟發下,這裡的孩子想到的觀察稻穀的方法有:看、摸、聞、嘗、比較等,全方位多角度多種感官參與的觀察方法,在這些孩子心中已有一定的基礎。)

學生分組觀察,教師巡迴指導。5分鐘後,各組結束觀察,收拾器材,準備交流。

師:各組彙報一下,你們發現的內容,好嗎?

生:我們組觀察到了稻穀的外形像花苞,稻穀的殼沒有味道。

師:嘗過了。(板書:外形)

生:裡面是的米光滑的,很硬,稻穀有三層殼,稻穀的外殼很粗糙。

師:稻穀的外殼很粗糙,你是怎麼知道?

生:我剛才看的,摸起來有點不光滑。

師:你們組用手摸過了。(板書:不光滑)

生:稻穀最裡面的一層很有營養。

學生驚訝。

師:這是你觀察出來的嗎?

生:我吃過了。

生:我們就是靠吃米飯長高的。

師:哦!這麼回事,我明白了。這是你課外獲取的知識,知道米飯很有營養,可以幫助我們生長,其他組還有補充。

生:他們剛才說的稻穀有三層殼,應該是一共有三層,外面一層,裡面還有兩層。

師:真仔細!你連稻穀一共有三層都觀察出來了。

生:我剝出來的米上有白色的。

師:請別的組來彙報,前面組彙報過的內容後面組不能再彙報。

生:裡面的米很硬,咬不破。

生:剝出來的米是透明的。

生:外殼的兩頭是尖尖的。

生:外殼上一條條的條紋

師放大實物投影儀上的稻穀,學生可以清晰看到稻穀的條紋和尖頭。

師:你們真會觀察,連稻穀上條紋都發現了。真棒!

生:還用尺子量了稻穀的長和寬,長5毫米,寬4毫米。

師:你還量了稻穀的長和寬,這位同學真會想辦法。(師板書:量長寬)

師:別的組還有新的發現嗎?

生:我發現稻穀尖頭上有個白點。

師指著實物投影儀的稻穀,師:真的有白點嗎?你們的稻穀上有嗎?

生:是,有白點。

生:我們還發現稻穀尖頭上有毛,中間的條紋是咖啡色的,稻穀的尖頭上有個開口。

師指著實物投影儀的稻穀和孩子們一起找孩子發現的。

生:稻穀顏色是金黃色的。

生:我還發現稻穀剛剝出來是淡黃色,過一回變成白顏色了。

師:哦?還會變顏色,你們信嗎?

生:不信。

師:老師也不信,剛才你們剝過了嗎?

生:剝過了。

生:沒有

師:有幾個同學剝過了,有幾個沒剝過,我們一起再來剝剝好嗎?

生:好。

師:看看稻穀裡面到底是怎麼樣的?

學生邊剝邊討論。

師:剝出來的米放在一起,殼放在一起,可以仔細觀察。

3分鐘後。

師:你剝出來了嗎?

生齊聲:剝出來了。

生:我剝出來的米是有三層,你看!

師:拿到上面來好嗎?

投影剝開的稻穀的殼。

生:我發現的稻穀的最外面層是黃色的,裡面這層是白色的,裡面才是米。

師:你很會觀察!同學們剝出來的是什麼?

生:三層。

師:我說的是什麼東西?

生:是米。

師:老師這裡也有一袋米,想看嗎?

生:想。

師:這袋米是袁老師從糧店裡買來的,這袋米跟你剛才剝出來的米是不是一樣?

生齊聲:不一樣。

師:我們仔細看看,有什麼不一樣。這個米袁老師把它裝在抽屜裡的2號信封裡,把它開啟取出,仔細看看有什麼不同?

分組觀察,3分鐘後。

師:這兩種米一樣嗎?

生:不一樣。

師:有什麼不一樣。

生:米店裡買來的米是成熟的,可以吃了,剛剝出來的米還沒成熟,不能吃。

生:米店裡買的米有點白白的,這個米有點黃黃的。

師:發現顏色不一樣。別的組還有新的更有價值的發現?

生:我發現米店裡買來的米沒有一條條的,剛剝出來的米有一條條的。

生:我發現稻穀裡剛剝出來的米兩頭有點黑,米店買來的米沒有黑的。

生:米店裡買來的米有點透明。

生:剛剝出來的米稍微大一點,因為剛剝出來的米特別有營養,所以大一點。

生:我發現米上有個小缺口,小缺口上有個小黃點。

師:真的嗎?大家找找看,能找到嗎?

師:老師有個疑問,米上的小缺口上的小黃點幹什麼用?小朋友猜猜看。

生:可能是看稻穀有沒有成熟的吧?

師:看稻穀有沒有成熟看這個小黃點,你們有不同意見嗎?

生:是跟小苗連在一起的。

師:哦?是跟小苗連在一起的,你們信嗎?

生:不信。我覺得應該是跟我們平時吃的連在一起的。

師:吃的什麼?

生:就是爆米花爆的時候從這裡爆出來,因為我看見過的爆米花上有點黃的。

師:這麼多意見,到底誰的是對的。老師這裡有幾粒特殊的稻穀。

教師在實物投影上出示3粒稻穀(剛長出來芽的穀粒、芽稍稍長高的稻穀、長出小苗的穀粒)

生(驚訝):哇——

師:這幾粒穀子怎麼了?

生:發芽了。

師:想看這樣的穀子嗎?

生:想。

師:每個同學都可以看,裝在這個小袋子裡,小朋友把它輕輕地開啟,注意不要弄斷裡面的小芽芽。

分組觀察發芽的稻穀,1分鐘後。

師:剝開來了嗎?

生齊聲:剝開來了。

師:剝開來了,把材料放好,說說你發現了什麼?

生:剝出來的米有點軟。

生:我剝出來看見小苗長在小缺口上生出來。

師:別的同學看到的是這樣的嗎?

生齊聲:是的。

師:小缺口上的小黃點是幹什麼用的?

生:就是長芽的。

師出示長得更高的稻穀。

師:這些稻穀以後還會怎樣生長?

生:它以後的葉子還會像柳條一樣垂下來。

生:以後還會慢慢地長生出芽來,然後生出稻穀。

師:真的是這樣的嗎?我們一起來看一段錄影就知道了。

播放水稻生長過程的錄影。

師:看了這段錄象,你知道水稻是怎樣生長的嗎?

生:知道了。

師:小朋友把穀子帶回家,自己去發芽,看看他們怎麼長,把穀子在自己組內分一分。

師:下課。

(評:從孩子們觀察的結果看,孩子們所用方法可謂多彩紛呈,聯絡生活的細緻觀察讓人覺得非常的充實。在整堂課中,教師的課堂調控能力極佳,對學生的發言及時思考、整理,順著孩子的思路把探究活動一步步地引入更深一個層次。在這一探究活動中,稻穀胚的觀察、認識是難點,教師在這裡很巧妙地處理了教材,用發芽的稻穀,讓孩子自己剝開發芽的穀粒,細緻觀察稻穀的芽長的位置。這樣的設計遠遠地比直接告訴孩子這是種子的胚,有價值、有意義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