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數學零課堂實錄

“你在哪裡見到過0”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蘇教版)《數學》一年級上冊第18-19頁認識了0以後,安排的一道練習題。教材上出現的實物圖有:帶有0刻度的溫度計、計算器、電話機、卡通房號等等。課前準備時,考慮到學生剛剛上學,年齡又小,生活經驗中對0的認識肯定缺少印象,因此就一一找實物,找不到實物的就精心的畫出來,準備上課時隨時啟發學生。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當問題一提出,學生的回答真可謂豐富多彩,精彩不斷,給老師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驚喜”,我花費大量精力和時間,找的實物和精心準備的教具,都失去了意義,一點也沒能排上用場。下面是這段教學的課堂實錄。

關於數學零課堂實錄

師:小朋友,你們平常在哪裡見到過0?(問題一提出,馬上就有學生舉手,這是我始料未及的。)

生1:我在我爸爸的手機上見過0。

生2:我家電話機上也有0。(這時教室的氣氛更活躍了,許多學生都爭著說自己家的電話機上也有0)

生3:我在摩托車的牌子上見到過0。

生4:我在汽車的牌子上也見到過0。

生5:老師,我作業本上你寫的100分,1的後面有兩個0。(學生們爭先恐後的說著90分、80分。看著孩子,我有些慚愧,心想:是呀,我每天批改著作業,寫著分數,卻沒想到它們中的0。)

生6:我在錢上見到過0。10元錢上有一個0。

生7:我也見過,100元上有兩個0。

生8:50元,在5的後面有一個0。(多麼可愛的孩子!錢,天天用可我卻忽視了)

師:你在哪裡還見到過0?(我有些激動又追問到)

生9:我家電視遙控器上有0。(學生再次說開了:電腦鍵盤,電視、空調等遙控器上也有0)

生10:昨天,我爸爸帶我去吃飯,包間的門上寫著302,也有一個0。

生11:老師,教室的門上也有0。(此語一出,教室裡馬上靜悄悄地,學生都不約而同的看門)

師:不對吧,教室門上沒有編號啊?

生11:(跑到教室門旁邊,沿著門鎖的鎖孔畫出了一個0)

師:(我笑了,為小傢伙的動作)真棒,還會寫0。

生12:老師,你的眼鏡上有兩個0。(學生邊說邊比劃著,看上去真可愛)

生13:我媽媽的眼珠象0。

教學進行到這裡,學生的思維活躍,思路開闊,已不再滿足於到生活中去找0了,而是由0的樣子想象到生活中象0的物體。想象、聯想的成分明顯增,已經超出了老師提問的初衷。

[教學反思和思考]

上完這一課,我的心裡有說不出的喜悅和激動,為學生細緻的觀察力,為學生開闊的思維,為學生豐富的生活經驗……高興的同時,也有許多的慚愧,促使我陷入深深的反思和思考。

1、“備教材”,更應該“備學生”。傳統的備課,往往首先考慮的是教師怎麼教,而不是首先考慮學生怎麼學,教師關注的焦點往往是學科本身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關注更多的是如何向學生傳授這些知識和技能。在這樣一種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上,備課時,便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研究教材上,精心的“備教材”,而忽視了“備學生”,即便是強調“備學生”,也最多是在教法上考慮一下不同年齡階段的問題,對學生身上具有的鮮明時代特點幾乎是不予思考的。新課程告訴我們:教師備課應該是“備教材”和“備學生”的統一,僅僅“備教材”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充分的“備學生”,真誠的走進學生的生活,瞭解學生,思考學生,解讀學生。反思本例,如果在備課時,教師真正的思考到了當代國小生,見多識廣,自主自信,接受新資訊的範圍、速度往往強於成人,思考問題的方式、方法、深度、廣度往往讓成人意想不到,獨具特色等等鮮明時代特點的話,真正的瞭解了學生的生活實際,相信學生,而不是擔心學生“剛剛上學,年齡又小,生活經驗中對0的'認識肯定缺少印象”的話,就不會花費大量的精力、浪費大量的時間,去精心的找實物、製作教具,而結果卻是徒勞無益、事倍功半。

2、關注“教材資訊”,更應該關注“兒童經驗”。在眾多的教學資源中,就具體的一節課來說,重要的一是教材資訊,二是學生的經驗,而教材資訊必須通過學生的經驗去內化、去“經驗化”,才能被學生所接納,被學生所吸收,變成新經驗。“如果沒有將學習內容轉化為學習者個人經驗的經驗化過程,學習就不可能是真正意義上的”,因此,兒童的經驗相對於教材資訊來說,是更為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學中要充分的利用這一重要的教學資源,努力將“教材資訊”和“兒童經驗”有機的統一起來,只有這樣,教學才能豐富多彩、精彩不斷。就本例來說,教材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資訊,有“0刻度的溫度計”、“計算器”、“電話機”、“卡通房號”等等,但是,由於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維方式、觀察事物的角度的不同,他們的經驗往往是個性化的,學生經驗中的“手機、人民幣、電視遙控器”,相對於教材中提供的“0刻度的溫度計、計算器”更為熟悉。試想,在本例的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只關注教學設計的“預設性”,而忽視教學過程中的“生成性”,不關注兒童的經驗,被教材提供的資訊所束縛,硬把學生的思維拉向教材,硬逼著學生回答出教材中提供的資訊,甚至硬拿出精心找的實物、精心準備的教具,演示給學生看,那麼,課堂就有可能是索然無味的,就不會有教師意想不到的“驚喜”,更不用說學生的“思維活躍,思路開闊”。本例的成功就在於教師真正的關注了兒童的經驗,根據課堂的生成性,及時的調整了教學預案,而不是忠實的執行教學預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