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教案模板

國小數學教案模板1:認識平行線

教學內容:國標蘇教版國小數學四年級上冊第39~41頁

國小數學教案模板

教材分析: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直線、射線和線段的性質,學習了角以及角的度量等知識的基礎上學習的。它是空間與圖形領域的基礎知識,是後面的學習平行線性質、三角形、四邊形等知識的基礎,也為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載體。

設計理念: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作好計劃,提前打算,做事成功的機率就大。學習更是如此,每節課內容的學習如果能夠自己先做好預習,那麼你就掌握了學習的主動權。預習使同學們變得主動,站在主動進攻位置上的人當然容易打勝仗。有一位哲人這樣說,預習是合理“搶跑”,一開始就“搶跑”領先,爭取了主動,當然容易取勝。

教學目標:

1.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通過交流進一步體驗直線的相交與不相交關係,認識兩條直線互相平行,能判斷兩條直線的平行關係。

2.能根據直線平行的意義,畫出平行線;能在師生交流中掌握用直尺和三角尺畫平行線的步驟和方法,能正確地畫出已知直線的平行線。

3.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形成平行線的表象,發展空間觀念;初步瞭解生活裡的平行現象,產生學習圖形位置關係的興趣。

教學重點:結合生活情境,使學生感知平面上兩條直線的平行關係。

教學難點:藉助三角尺、直尺等工具畫平行線。

預習指導:

同學們,我們不僅要向他人學習,更要向課本學習。下面就請你開啟數學書39、40頁,認真學習吧!通過學習,相信你一定能解決下面的問題。

一、填一填

1. 互相平行,其中 平行線。

2.下面哪幾組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是的在下面劃(√),不是的在下面劃(×)。

( ) ( ) ( ) ( )

3.找一找生活中還有哪些互相平行的例子並記錄下來:

① 是互相平行的。

② 是互相平行的。

二、畫一畫

1.想辦法在下面畫出一組或幾組平行線,比一比誰想的辦法多。

2.讓爸爸媽媽欣賞一下你畫好的平行線,告訴他們你是怎樣畫的?

教具準備:課件、直尺、三角板、鉛筆、方格紙

教學過程:

一、認識平行線

1.揭示課題

同學們,昨天我們回家認識了一位新朋友,他是誰?(平行線)今天這節課我們進一步來認識平行線。(板書課題:認識平行線)

2.理解概念

我們先來看一組生活中的圖片。這些圖片中隱藏著我們熟悉的線段,您能找到嗎?誰能上來指一指?(根據學生指的情況閃動)如果把這些線段無限延長我們可以畫出下面三組直線。

這三組直線,哪組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第二組)

第一組的兩條直線是什麼關係?(相交)它們相交的點叫什麼?(板書:交點)第三組呢?你是怎麼想的?剛才同學們都贊成第二組的兩條直線是互相平行的,你是怎麼想的?指名說說自己的想法。根據學生回答延長,它們相交嗎?不相交嗎?不相交,他們是什麼關係呢?(互相平行)什麼是互相平行?板書: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同一平面內你怎麼理解?誰能說說看?互相平行你是怎麼理解的?其中一條直線是另一條的平行線,我們就說這兩條直線互相平行。(出示一組平行線)如果這是一組平行線,我們可以怎麼說?還可以怎麼說?(直線a是直線b的平行線,直線b是直線a的平行線,直線a和直線b互相平行。)

3.練習:下面哪幾組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是的在下面劃(√),不是的在下面劃(×)。你是怎麼想的?

( ) ( ) ( ) ( )

4.找平行線

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互相平行的現象,你能舉例說一說嗎?

我們學過的平面圖中也有平行線段請大家看大螢幕:下面每個圖形中哪些線段是互相平行的?各有幾組平行的線段?

[設計意圖:從生活中的具體場景→抽象出“數學模型”→迴歸生活舉例,一方面使學生在對豐富多彩的生活例項的觀察、辨析中,加深了對平行現象的認識,另一方面也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平行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世界的意識。“練習”是使學生進一步學會辨別平行,更深一層提煉平行的意義。]

5.總結

認識平行線,觀察思考很重要,如果能動手畫就更好了。

二、畫平行線

1.展示畫好的平行線

課前我們都動手畫了一組平行線,你是怎樣畫的?向你的同桌介紹一下你的畫法。

誰願意上來展示給我們大家看?

總結:剛才同學們展示了用不同方法畫出的平行線段,讓我們大開眼界。

2.畫已知直線的平行線

這兒有一條已經畫好的直線,怎樣畫出它的平行線呢?你是怎樣畫的?

指名上臺展示並介紹畫法。

思考:畫已知直線的平行線能畫多少條?試著畫一畫。

3.過一點畫已知直線的平行線

⑴如果在直線點上一點,要求經過這一點,畫下面這條直線的平行線,也用直尺畫可以嗎?為什麼?那你是怎樣畫的?和你的同桌說說

指名上臺介紹同時示範。

教師示範:過一點畫已知直線的平行線

強調:先要找到三角板上的直角邊,用其中的一條與已知直線貼緊,另一條緊貼著直尺,(直尺不能動),將三角板沿直尺平移,這樣就不會有偏差了,移到一個合適的位置,再畫出另一條邊,這樣得到了一組平行線。

⑶課件演示

⑷學生再畫

⑸想一想:過直線外一點能給這條直線畫幾條平行線?

[設計意圖:通過“自我展示”這一活動,讓學生體會利用利用不同工具畫平行線的樂趣。在這個基礎上,重點介紹藉助直尺、三角尺畫平行線的方法再通過電腦演示,激起學生想動手操作的興趣,在畫的過程中,總結畫平行線的四步驟:合、靠、移、畫。]

4.回憶一下我們剛才畫平行線的過程,其中我們應用了三年級學過的知識,它是什麼?(平移)

這兒有一組平移的圖形,你能在平移前後的圖形中找到幾組互相平行的線段?在書上指給同學看一看。誰來指一指?

三、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學會了哪些知識?

四、課後探究:

把一張長方形紙照下面的方法對摺兩次,在開啟。

這幾條摺痕互相平行嗎?量出每條摺痕的長度,看看你有什麼發現?

[設計意圖:在課堂練習中,我是以書本為主的,強調掌握基礎知識為主的。當然,給予一部分學生拓展也是很有必要的。最後,我以一個探索活動結束練習。]

國小數學教案模板2:平均數

教學內容:蘇教版《數學》第六冊教科書第92—94頁。

目標預設:

1.讓學生在豐富的具體問題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並通過操作和思考體會平均數的意義,並學會計算簡單資料的平均數(結果是整數)。

2.在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資料的方法, 發展統計觀念。

3.體驗運用已學的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①理解平均數的意義。②會計算平均數。

教學難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一套。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出平均數

1.第一輪套圈比賽

(1)師:看!體育組的男、女生正在進行套圈比賽,每人套15個圈。

第一個出場的是2個隊的隊長:李小剛和吳燕。想不想看看他們的成績?

(2)師:第一輪比賽:男生套得準一些還是女生套得準一些?你是怎樣比出來的? (6<10,比個數 或 直接從統計圖中,條形的高度看出的)

2.第二輪套圈比賽

(1)師:比賽還在繼續:男生要加油了!出場的是誰?張明套中……

女生也不甘示弱!成績如何?

(2)現在看3個男生和3個女生的成績,是男生套得準一些還是女生套的準一些呢?你是怎樣算的?

(3)第二輪男生套的準些!男生趕上來啦!男、女生平手!

3.第三輪套圈比賽

(1)師:最後的機會來了!男生最後出場的是誰?套中了多少個?再看女生!

(2)現在,是男生套得準一些還是女生套得準一些?(只比總數不公平,男女生人數不一樣!)

(3)討論:比什麼才公平?男生4人共套中28個,女生5人共套中30個。怎麼比呢?

師小結:男女生人數不等,不能只比總數,比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才公平!

二、移多補少,認識平均數

1.出示男生成績統計圖。

(1)師:先來看男生成績統計圖。只能用眼睛看,比一比,看誰的眼力好!

你能從圖中看——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個圈嗎?

師:你怎麼看出來的?(引導學生口述移多補少的過程,課件演示)

師小結:從多的裡面移給少的,使每份同樣多,這叫做“移多補少”

(2)師:“7”是指每個男生都就套中了7個嗎?

師小結:這個“7”是將男生每個人套中的個數通過“移多補少”以後得到的結果,它是4個男生套中的個數的平均數。(板書課題:平均數)

2.出示女生成績統計圖。

(1)師:再看女生成績統計圖。這次,比一比,看誰估計的準?

估一估,女生平均每人套中了多少個圈?寫在自己本子上,不給其他人看!

(2)師:你估的是幾?

(3)師:有估計10個的嗎,可能嗎?為什麼?

女生平均每人套中4個,有可能嗎?為什麼?

(4)你怎麼估計出來的?

3.師:現在你能快速評判出是男生套得準一些還是女生套得準一些?

解決這個問題,是誰幫了我們的忙?平均數還真有用!

三、深入研究,計算平均數

1.計算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

師:剛才我們是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求出平均數,想一想,還有沒有其他方法求平均數?

師:誰來算一算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個圈?(學生口答,老師板書)

2.計算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

你能計算出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個嗎?(生自練,彙報)

3.對比

(1)師:計算的結果與“移多補少”的結果一樣嗎?

(2)師:為什麼計算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時用總數除以4,而計算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時除以5呢?

4.師小結:我發現同學們的數學素質很高!眼力好,用移多補少看出平均數;會動腦,還會用“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方法計算出平均數。這兩種方法你喜歡哪種?哪種好?實踐出真知!下面,我們試一試!

5.及時練習

(1)練習“想想做做”第1題。

①出示3個筆筒(6枝、7枝、5枝)

師:平均每個筆筒裡有多少枝筆?生彙報交流。你是用什麼方法求出來的?

②變成5個筆筒(9枝、1枝、3枝、6枝、2枝)

師:平均每個筆筒有多少枝?師追問:為什麼不用“移多補少”的方法?

③師小結:求平均數時,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選擇方法。

(2)練習“想想做做”第2題。

出示3根絲帶,這三根絲帶的平均長度是多少?(生動筆算,彙報,交流)

追問:18釐米大概在什麼位置?到螢幕上來指一指。

四、鞏固練習,加深理解

1. 籃球隊員的身高。

師:你們身高大約多少?打籃球需要高個子!

師:聽田老師說,請你判斷。對的打“√”,錯的打“×”。準備好筆!

(1)那麼,籃球隊裡每個隊員身高都是160釐米。

(2)李強身高155釐米,有可能嗎?(口答)

(3)王明是中鋒,隊裡最高的,他可能身高多少釐米?(口答)

師:課前,田老師拍了他們的照片,介紹給大家認識:請看!

哪個是李強?哪個是張宇?

2.游泳有無危險。

(1)小紅身高130釐米,她在深110釐米的兒童游泳池練習游泳有危險嗎?

(2)小南身高130釐米,他在平均水深110釐米的池塘游泳,下水游泳不會有危險呢?為什麼?

五、機動練習,拓展應用

機動:回到我們男女生的賽,引導學生看題,提出問題。

歸納總結:引導學生想到大於12的數。

國小數學教案模板3:認識小數

教學內容:

江蘇教育版數學教科書三年級(下)P100-101

教學目標:

1.能在具體情境中體會以“米”、“元”為單位的小數的含義。

2.能正確讀、寫小數部分是一位的小數,知道小數各部分的名稱,知道自然數和整數。

3.結合操作,明白小數與十進分數的關係,知道小數也是十進位制計數。

4.在觀察思考、比較分析、綜合概括等數學活動中,與人合作交流,培養髮現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體會小數部分是一位的小數其含義、讀、寫。

難點:建立小數與十進分數之間的聯絡。

教學準備:

教師:米尺、課件、計數教具

學生:米尺、學習單、水彩筆

教學過程:

一、在“米尺”中初步感知

1.(出示米尺,結合情境)學生觀察發現:課桌長1米。

2.(繼續情境)師:你知道課桌的寬、高分別是多少米嗎?試著在學習單上寫一寫。

(1)交流課桌寬。

發現寬不足1米,答案可能有:

① 4/10米 師:為什麼用4/10米表示?

② 0.4米 師:你是怎樣想的?

③ 4米 預留空間,讓學生糾錯。

小結: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4份可以寫成4/10米,也可以用0.4米表示,也就是4分米。(板書:4/10米 0.4米 4分米)

(2)交流課桌高。

①師:你是怎麼表示高的?現在覺得還能怎麼表示嗎?(意在讓學生用分數和小數表示)。

②在米尺上指出表示課桌高的長度,說說這樣表示的理由。

3.提問:在米尺上還能找到其它長度嗎?

學生分小組在米尺上指一指,說一說自己的發現。

4.全班交流,概括小結。

(1)同一長度可以用不同形式的數表示。

(2)十分之幾米就可以寫成零點幾米。

(3)表示對應長度的方式不同,含義是一致的。

5.揭示課題。(板書:認識小數)

◇設計意圖:為了讓學生對小數與十進分數的聯絡能從形象具體抽象到含義理解,利用長度測量和單位轉換是較為直觀漸進的方式之一。因此,以教材例題中測量課桌的寬和高為素材,引導學生從不滿1米開始思考如何表示,調動已有知識和經驗,聯絡分數的含義,由十分之幾米可以表示幾分米,引入零點幾米(小數)也可以用來表示。以此為基礎,開始小數含義的認識歷程。這種從源頭起步,從需要出發的教學設計,對直觀感知小數的含義十分重要。

二、在“價格”中有所感悟

1.師:這塊橡皮的價格你能用小數表示嗎?

(1)學生先寫一寫、圈一圈。思考為什麼這樣表示?

(2)交流為什麼這樣表示的理由。

①學生圖示中表達的理由。

②數學含義中表達的理由。

2.觀察小數,瞭解各部分的名稱,以板書強化對小數點、整數部分、小數部分的認識與書寫。

3.十分之幾的分數為什麼可以用零點幾表示?

①學具操作,引導發現小數和整數一樣“滿十進一”。

②含義理解,明確十分之幾的分數可以用零點幾表示。

4.專項練習:幾元幾角與幾點幾元的互換。

5.回顧反思,抽象概括。

◇設計意圖: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在初步感知小數的基礎上,將幾元幾角改寫成用元做單位,以圖示、表達的方式瞭解學生對小數含義的認識程度,再次讓他們自主建立小數和分數的聯絡,使小數的含義由最初的感知漸進到理解,再通過學具操作,引導發現小數和整數內在的“滿十進一”共性。

另外,設計直接讓學生探索整數部分不為0的小數,一方面是為學生學習提供新空間,另一方面是由熟悉的事物和環境實現認識純小數向認識混小數的過渡與發展,避免“小數比整數小”的錯誤認識。

三、在“設計”中鞏固認識

1.選擇適合自己的材料設計自己想表示小數。

2.學生獨立完成,全班共同分享。

(1)整數部分是0的小數。

(2)整數部分不為0的小數。

3.介紹自然數、整數概念。

◇設計意圖:學生對小數的認識過程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這一過程需要學生自己投入、自然建構。“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①因此,提供學習材料,預留學習空間,讓他們自由自在地將小數與分數、整數融合,完成直觀感知下的形象到抽象的認識。符合數結合形,自主構建小數的認識程序。

四、全課總結

請學生回顧總結本節課的收穫。

國小數學教案模板4: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

教學內容

蘇教版教材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第58~60頁“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

教學目標

1. 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感知並初步整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徵,知道長方形長、寬以及正方形邊長的含義;初步體會長方形與正方形的聯絡和區別。

2. 在猜想、驗證的研究過程中,初步感知研究的基本方法,讓學生進一步積累認識圖形的學習經驗,增強空間觀念、發展數學思考。

3. 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體會圖形與現實生活的聯絡,感受平面圖形的學習價值,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徵。

教具、學具準備

課件、長方形2個,正方形1個、小棒5根、方格作業紙、直尺、三角尺、水彩筆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猜謎遊戲

【設計意圖:猜謎活動,既創設了輕鬆愉快的課堂氛圍,又讓學生初步感受抓住特點是認識事物的好方法。】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觀察畫面,抽象圖形

(出示課件)談話:孩子們,今天的學習從這幅畫開始,美嗎?上完課每人送你們一幅怎麼樣?

提問:從這幅畫中,你能找出認識的平面圖形嗎?(根據學生回答點選課件,抽象出平面圖形)

2.聯絡生活,匯入新課

揭題:你們認識的圖形真不少,今天,我們繼續認識其中的長方形和正方形。

【設計意圖:從圖畫中抽象出平面圖形,喚起學生的已有認知,既縮短了學生與學習內容之間的距離,又引發學生內在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習興趣。】

二、猜想驗證,自主構建

1.操作中引發猜想

提問:以前我們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形和正方形,你能擺一個長方形嗎?

操作:學生擺長方形。

反饋:指名展示。

反思:引發關於長方形邊的猜想

小結:長方形邊的特點:對邊相等(板書)

(移動小棒)提問:這樣擺還是長方形嗎?為什麼?

小結:長方形角的特點:四個角都是直角(板書)

【設計意圖:尊重並準確把握學生已有的認知起點,讓學生經歷觀察—操作—思考—交流,在擺小棒的過程中進行“邊”和“角”的追問,引發學生對長方形特徵的猜想,為進一步深入研究長方形的特徵埋下伏筆,這樣的設計也遵循了學生從具體向抽象的認知規律。】

2.驗證中深化認識

⑴指導方法:是不是所有的長方形都有這樣的特徵呢?請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驗證一下自己的想法。

⑵操作驗證

⑶彙報交流:

①驗證對邊相等:方法1:量一量,彙報測量資料;方法2:折一折,指名操作。

小結:用多種的方法驗證了大小不同的長方形,發現它們的對邊都相等。

②認識長寬:同學們再觀察一下,長方形中靠在一起的兩條邊相等嗎?引導認識長與寬;指一指黑板面、桌面以及數學書封面的長和寬。

③驗證四個角都是直角:方法:比一比,討論:它的四個角都是直角嗎?你比了幾次?有比的次數少些的嗎?還有更少的嗎?

3.小結: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長方形有哪些特徵?

對邊相等 ----邊的特徵

四個角都是直角 ----角的特徵

實際上我們認識平面圖形時,一般都是從邊和角兩個方面來認識的。

【設計意圖:特徵的驗證是思維碰撞最充分的環節,給學生不同的長方形,激發學生嘗試不同的研究方法,既使猜想得到驗證,長方形的特徵上升到理性認識,又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同時滲透了研究平面圖形的一般方法,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研究的科學性、嚴謹性。】

3.遷移中拓展新知

談話:我們再來看正方形的邊和角又有什麼特點呢?拿出正方形,你能用剛才那些方法和思路去發現正方形的特點嗎?試試看。

⑴自主探究

⑵彙報交流:

①特徵1:四邊相等;提問:正方形的邊有什麼特點?你們是怎麼發現的?反饋:方法1:量一量;彙報測量結果;方法2:折一折;引導學生比較折的方法,糾正認識偏差,優化折法的簡潔性。

②認識邊長。介紹:我們把正方形每條邊的長都叫做邊長。(板書 邊長)

【設計意圖:折一折驗證正方形邊的特點呈現出兩個層次:通過上下、左右對摺說明正方形對邊相等,對角折說明鄰邊相等,這樣的折法才說明正方形四邊相等。經歷兩個層次的感知,既充分認識正方形邊的特點,也細無聲地滲透了兩種圖形的內在聯絡。】

③特徵2:四個角都是直角

提問:正方形的角有什麼特點?你是怎麼發現的?

小結: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研究了正方形,發現它對邊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

4.比較中溝通聯絡

提問:正方形和長方形有什麼相同的特點呢?

小結:看來,無論邊還是角,長方形有的特點,正方形也有。

【設計意圖:通過比較對兩種圖形的特點進行回顧與整理,感知它們的聯絡與區別,進一步深化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徵的整體把握。】

三.實際運用,鞏固新知

談話:學得不錯,學會了知識還要能夠運用,一起來解決幾個問題,接受挑戰嗎?

1.畫一畫

(1)師畫長方形,說一說長寬各是多少。(相機介紹方格圖)

師畫正方形,說一說邊長是多少。

(2)學生按要求畫長方形。

2.辨一辨

畫得不錯,下面考考你們的眼力。

信封后面藏的都是四邊形,觀察一下,哪幅圖可能是正方形?

(1)①號不可能嗎?為什麼?

(2)②號呢?

(3)③號可能是嗎?一定是嗎?還可能是什麼圖形?什麼情況下是正方形?什麼情況下是長方形?還有其他可能嗎?

3.比一比

小華小明參加比賽了,一起去看看。

(1)小華在哪裡?小明呢?他們同時出發去學校,誰先到誰獲勝,這樣比公平嗎?為什麼?各走了多少米?

(2)改變比賽規則。

兩人同時出發,小華沿1號路線,小明沿2號路線,同時出發,誰先到新華書店誰就獲勝,這樣比公平嗎?為什麼?路程相等是怎麼算出來的?

【設計意圖:練習設計體現了基礎練習——發散思維,基本技能——實際運用的層次,畫一畫,辨一辨,比一比的設計充滿了新意,又抓住重點體現思考的含量,學生結合不同的實際問題不斷強化提升對兩種圖形特徵的理解】

四、回顧總結,感悟延伸

1.回顧:這節課我們一起認識了?有哪些收穫?

2.環保教育。

【設計意圖:回顧力求體現對教學內容的總結和研究方法的感悟。課尾送畫,與課始首尾呼應,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是充滿思考與智慧,更是可以創造美好世界的,滲透環保教育。】

個人簡介:紀豔麗,女,泰州市大浦中心國小數學教師,總務處副主任。泰州市級課題“國小數學教學中學生提問能力培養的實踐研究”課題負責人,參加泰州市國小數學優質課評比榮獲一等獎,《認識毫升》獲省優秀教學設計評比一等獎,《輕攏慢捻皆智慧——數學教學中促進學生智慧生長的途徑初探》獲江蘇省教育學會優秀教育論文評比一等獎;多篇論文在省師陶杯論文評比中獲獎。

國小數學教案模板5:面積單位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學》三年級(下冊)第78~79頁。

教學目標:

1. 通過“打比方”經歷自選單位估計和測量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面積的過程,加深對面積意義的理解,從而認識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和平方米,並通過遷移體會平方分米。

2. 通過常用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表象建立的同時,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估算意識。

3. 通過自主學習經歷的呈現,進一步激發自我探究的原動力,增強數學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面積單位的意義及合理運用面積單位。

教學準備: 學具(板貼、正方形模型、面積量具、課本、練習冊、紙杯)及課件一套

教學過程:

一、聯絡生活,引入新知

1. 出示校園照片

(1)提問:瞧!這是哪裡?

(2)小結:校園的面積大約有4個標準足球場那麼大。

2. 出示公園照片

師:這是建湖美麗的雙湖公園,大家去過嗎?它的面積大約有160個標準足球場那麼大。

3.對比提問:校園、公園的面積具體有多大我們並不清楚,但是我們都是用什麼來打比方瞭解它們的面積的?

4. 教師總結:我們是把校園比方成4個標準足球場,是把公園比方成160個標準足球場。今天,我們就從打比方入手,學習新的知識,好嗎?

二、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1. 創設情境,引入概念。

(1)提問交流:讓我們看一看眼前的課桌面,它的面積有多大呢?如果讓你回去告訴你的媽媽課桌面的大小,你準備用什麼來打比方?(組織討論並交流)

(2)操作要求:①前後4人為一小組,合作擺一擺。②擺好後,先數一數共擺了多少個,再在小組中說一說桌面上擺了多少個物品。

(3)學生活動。

(4)展示交流。

(5)質疑討論。

(6)引入課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面積單位。(板書:面積單位)

2. 認識平方釐米。

(1)認。

①猜一猜、量一量它的邊長是多少釐米?

②彙報結果:(這個正方形的邊長是1釐米。)

③小結板書:學生回答隨即板書“邊長1釐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

④用符號表示:平方釐米還可以為“cm2”表示,也讀作“平方釐米”。會寫嗎?

(2)記。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記住這個面積單位吧!舉起這個正方形(示範),仔細看,用心記,再閉上眼睛想一想。記住了嗎?

(3)畫。師用手比劃後要求學生畫出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圖形。

①生畫1平方釐米。

②調整:畫好的同學可以拿正方形對照一下,你畫對了嗎?

(4)找。你能在身邊找到1平方釐米大小的物品面嗎?

①生找:(鈕釦面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釐米;我的貼花紙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釐米;我的指甲面大約有1平方釐米;……。)

②展示:螢幕展示生活中還有很多1平方釐米大小的物品面。

(5)拼。下面讓我們動手來拼一拼。請拿出6個正方形,在桌面上拼長方形。同時要求兩生到投影上拼出兩種不同拼法。

①交流反饋:(指著投影拼圖)像這樣拼的舉手,和這個拼法一樣的?

②追問: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釐米,你怎麼看出來的?這個呢,你又是怎麼知道的呢?

③比較發現:(課件呈現拼法)請大家仔細觀察這兩個圖形,你有什麼發現?把你的想法在小組內說一說。

④交流彙報:(形狀不同,都是6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拼成的,面積相同)。

師:要知道一個圖形的大小,就看它包含多少個這樣的面積單位。

(6)估。(郵票)這是什麼?(隨即投影)這是幹什麼用的?先估一估,這張郵票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平方釐米?

(7)量。大家說的都不一樣,怎麼辦呢?可以將面積量具蒙在它的上面量一量。

①測量郵票後隨即彙報結果。

②誰估的比較接近呢?

③剛才用了哪些方法來認識1平方釐米呢?(認一認、記一記、找一找、拼一拼、估一估。)

3. 認識1平方米。

(1)提問。如果繼續用這個面積單位來量黑板的面積?你們覺得會怎麼樣?(太小了;應該有一個大一點的面積單位……。)出示1平方米正方形模型,他叫平方米。 (板書:平方米)。這個正方形的面積就是1平方米(完善板書:1平方米)。

(2)猜測。猜一猜這個面積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邊長是多少呢?(1米)

①追問驗證:是嗎?誰來驗證?

②小結板書:邊長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

③符號表示:平方米也可以用符號什麼來表示呢?要求生試寫。

(3)感悟。(比劃)1平方米有多大呢?我們一起伸出雙臂4人來圍一圍,所圍成的正方形面積大約就是1平方米。

①學生圍正方形:每4人圍1平方米

②設問:現在這個1平方米的正方形上大約能站多少個同學呢?

③回答:生站並齊數一數。

(4)找找。在我們的教室裡有哪些物品面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米?找一找

①交流:全班交流

②展示:播放一些生活中的1平方米。

③小結:現在我們就可以用平方米這個面積單位來量黑板面的面積。我們來一起量,這個很版面的面積大約有4平方米。

4.認識平方分米。

(1)提問。大家還想認識其他的面積單位嗎?(我還想認識平方分米、平方毫米……。)

①師指這個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分米,並板書:1平方分米

②要求以小組為單位,用我們剛才總結出來的方法來自己認識1平方分米。

③交流:學生自主學習1平方分米單位後即彙報反饋。相機進行板書: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

④符號表示:要求學生用符號表示平方分米。生試寫並完成相應的板書。

(2)比劃。你能用手比畫出1平方分米的大小嗎?(示範並指導學生比劃)

(3)找找。想一想,還有哪些物品面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分米呢?

三、鞏固練習,內化新知

1.自主練習。下面就讓我們用剛學的知識來解決一些問題,好嗎?要求獨立完成下列練習。

①測量下面物體面的面積用什麼單位合適?動手連一連。

②在括號裡填上合適的單位名稱。

2.反饋交流。(略)

四、總結回顧,拓展延伸(略)

附板書設計:

面積單位

邊長1釐米的正方形面積是 1平方釐米 1cm2

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 1平方分米 1dm2

邊長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 1平方米 1m2

認一認 記一紀 找一找 拼一拼 估一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