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蘇東坡傳》有感集錦15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蘇東坡傳》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蘇東坡傳》有感集錦15篇

讀《蘇東坡傳》有感1

在20xx年寒假到來之前,我拿到了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細細讀來,甚為林語堂先生的才氣所歎服,對蘇東坡這個大文豪有了更深一層的瞭解和認識。蘇東坡為人豪放,做人做事,光明磊落,樂天知命。蘇東坡的詩文更是冠絕天下,流傳至今。對蘇東坡的稱頌,已經有很多的文章。再美的華麗辭藻,也無法表達出我對蘇東坡的崇拜,當然亦因我沒有出眾文采,優美的文筆,所以不再狗尾續貂。今天,我想說些其他的想法。

作為一名歷史老師,從《蘇東坡傳》中我看到了更多在我們歷史教材上所看不到的東西——對王安石變法的評價。

高中對王安石變法的介紹,是在歷史教材選修①《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教材主要講述了王安石變法的積極意義。也正是因為王安石變法所發揮的積極意義,王安石被列寧譽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王安石變法是在北宋中期面臨嚴重社會危機、財政危機和邊疆危機的背景下實施的,從理財、軍事、文教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積極的影響: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收復了一些失地;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了扭轉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但是在變法中,由於用人不當出現了危害百姓利益的情況,加上嚴重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更主要是變法的堅強後盾-------神宗去世,王安石失去皇帝支援,最終變法失敗。

在《蘇東坡傳》中,我沒有想到王安石變法的另一面-----消極影響會這麼嚴重,林語堂先生在這本書中通篇講述的都是這次歷史上著名改革的很多弊端。

書中說:“宋朝國力之消弱,始之實行新法以防“私人資本之剝削”,藉此以謀“人民”之利益,而有一個狂妄自信的大臣任其事。對國運為害之烈,再沒有如庸妄之輩大權在握、獨斷獨行時之甚了。”這樣的描述,好像是王安石變法、王安石當權把宋朝給葬送了一樣。當然書中還說到:“王安石在熱衷於自己的那套社會改革新法之下,自然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自然會將倡議之人不惜全予罷黜,一項神聖不可侵犯的主張,永遠是危害甚大的。”王安石有性格上的特點或者說缺陷,他變法不為個人私利,只想要讓國家富強,想把北宋朝發展成漢唐盛世一樣。夢想很美好,現實也很骨感。王安石變法中,聽不進任何一點的反對意見,把反對改革的官員甚至是自己的朋友,全部或罷免,或降職。只任用支援變法的人,甚至用謊言糊弄皇帝,粉飾太平,任用的這些官員並不是真正的支援變法,只是為了謀取私利,中飽私囊,變法造成了民不聊生,怨聲載道,最後新法被廢除,變法失敗。

我們評價變法,不應該從一時的得失,變法者的命運如何,也不應該用我們今人的價值觀來評價。而應該用從歷史發展的角度,把改革放在歷史的長河中,用一分為二的唯物史觀來評價,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我認為這場變法有功有過,整體上講,變法是積極意義大些。但只是評價為功大於過或者過大於功,都太過於簡單了。

研究歷史,研究變法,更主要是的是要從吸取經驗,吸取智慧,為我們今天的國家建設提供借鑑。王安石變法中的“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無畏精神,在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值得借鑑。但王安石在變法中所表現出的剛愎自用,不肯聽一點反對意見和任人唯從的性格,對改革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王安石變法搞的民怨沸騰,民不聊生,這也是變法失敗的原因之一,因此,變法需要從實際出發,量才使用,用人得當。綜上所述,一次變法,需要改革的領導者既要有大局意識,超前意識、全盤意識,又需要在改革中要注意維護人民群眾利益,真正的從人民利益出發,循序漸進,才能取得變法的勝利。

以上僅是我對王安石變法的一點看法,和書中所述有著不同觀點,如有不當之處,還請各位同行斧正。

讀《蘇東坡傳》有感2

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說,他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他,就是蘇東坡。

縱觀著蘇東坡顛沛流離的一生,即便是在環境極其惡劣,食物嚴重匱乏的情況下,他都能過著快樂的日子。他是一個實打實的樂天派。他曾對子由說道:“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這也正是他過得快樂,無所畏懼的緣故。

但是,我從不認為蘇軾和蘇東坡是同一個人,前者是睿智與衝動,後者是豁達與沉著。可以說,初醒是蘇軾,大徹是東坡。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十二月十九日,一個嬰兒腳踢著襁褓的包布,伴隨著響亮的哭啼聲,降生在了蘇家。他們誰也不會想到,這個呱呱墜地的嬰兒將會成為一個文學天才。

在蘇軾兄弟年二十歲左右,他們進京趕考。年輕、尚未褪去稚氣的蘇軾第一次進京,這將會成為他人生命運的重要轉折點。在仁宗嘉祐二年(1057)四月八日,蘇軾考中,在二十歲那年,成為進士。他以全國第一流的學者知名於天下。蘇軾此時輕鬆愉快壯志凌雲,才氣縱橫而不可抑制。

在26歲那年,他被任命為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兄弟二人平生第一次分手,每月經常互寄詩一首。在一首和詩之中,蘇軾如此寫道:

人生何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蘇軾執筆深思,聯想到了這二十多年的歲月,在心裡已然有了對人生深刻的思考。蘇軾認為,人生在世,到這裡,又到那裡,留下一些痕跡,就像隨處亂飛的鴻鵠,偶然在某處的雪地上落一落腳一樣。

這不禁的讓我想起了自己的生活。從幼稚園,到國小,再到如今快要結束的國中,當我畢業後,除了同學冊上的名字,畢業照外,幾乎沒有留下任何實質的痕跡,一切就好像偶然發生的一樣,又如此偶然地結束。但無論如何,生活就是前進的車輪,生活是永不息的。也許,蘇軾這顆偉大的心靈也是在如此偶然的情況下,在中國文壇上留下了偶然的,不可磨滅的足跡罷了。從這首七律中,已然可以看出了蘇軾先前的積極人生態度,以及後來處在顛沛之中的樂觀精神的底蘊。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晴天,西湖。盪漾的水波在陽光的照耀下,光彩熠熠。一艘小船在湖上隨心所欲地漂著。

蘇軾坐在其中,也許衣冠鬆散,也許半夢半醒。他喝著也許不是很名貴但卻夠辣夠猛的酒。突然,天上飄下些細細的雨絲。遠處的山籠罩在煙雨中,時隱時現,眼前一片朦朧。蘇軾醉醺醺的在這煙雨中,吟詠著這首七言絕句: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僅僅四行詩句,就表現了杭州的精粹、氣象、美麗,巧妙絕倫。1071年,蘇軾任杭州通判,在十八年之後,他又再次任杭州太守。在杭州的這段日子,可謂是他人生中最快活的日子。但即便是在如人間天堂的杭州,也不是處處都是美好的。當時正值王安石變法,新政實施期間,有不少農民因無力還債而入獄。在看見人民陷於水深火熱之中,這時應當不應當不顧後果,坦率表示自己的感慨,這是一個問題。但不夠圓滑,一心想著百姓的蘇軾為百姓伸張正義,寫了不少抗暴詩,而這些詩也為他顛沛流離的一生埋下了禍根。

試問,如果我是蘇軾,在王安石新政期間,是否會因局勢而坦率感慨?我想,我不會。我可能會因為明哲保身而閉口不言。也許,這就是蘇軾與常人最不同的地方。他是真正的富有同情心的,感性勝於理性的,有著捨己為人的,富有民主精神的詩人。但這種精神可謂是使他人生顛沛流離的幕後主使。但我堅信,蘇軾是從未後悔過的,他的那顆偉大心靈,看到了常人所能看到的美好,亦能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醜惡與殘暴。但人們真的看不出那醜惡殘暴嗎?不,不是的,他們只是不願看到,不敢看到罷了。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蘇軾真正的變成蘇東坡,是在黃州。在黃州的這段時間,是蘇軾心靈成長所達到的最高峰。那一年,蘇軾四十五歲,兒子邁二十一歲。

黃州是長江邊上一個窮苦的小鎮,在漢口下面約六十里地。蘇東坡的生活,可謂是十分困難。由現在起,他要一變而為農夫,過著田園生活,這也算是如了蘇東坡的意。元豐三年(1080),蘇東坡真正務農了。他開始在東坡一片田地裡工作,自稱“東坡居士”。他開始享受這神仙般的生活,雖然環境惡劣,但是無限的遐想、對美酒的迷戀、對風景的熱愛使他的生活美滿舒坦。

在經歷了烏臺詩案後,蘇東坡開始思考人生。在六月的別弟詩裡,他說他的生命猶如爬在旋轉中的磨盤上的螻蟻,又如旋風中的羽毛。在這個時候,蘇東坡的思想境界開始昇華,他的樂天秉性在此時完全的暴露了出來,並不只是在年輕時的詩句裡蟄伏著。此時他便再也不是衝動、滿懷雄心壯志的蘇軾了,他已然成為了豁達樂觀、領悟到人生的意義的蘇東坡。他在一首詞裡寫道: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

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

人生的沉浮,情感的憂樂,仕途的不順,似乎在蘇東坡的眼中只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不足以為他傷心憂愁,而停下人生的腳步。他只是放慢腳步,緩緩前進,泰然處之。此時的蘇東坡,已經活出了真正的自我。

每個人的心中,都活著一個蘇東坡。

每個人,都渴望像蘇東坡一樣成為人生的大徹大悟者,活得豁達,活得透徹。

每個人,都要經歷這人生醒悟的階段,或是磨難,或是選擇,或是打擊。不要感到悲傷憂愁,只需選擇一條路堅定的、泰然的走下去,相信我們都將等到成為大徹大悟者的一天。

——初醒是蘇軾,大徹是東坡。

讀《蘇東坡傳》有感3

當天平開始一邊倒

昨天讀了《蘇東坡傳》第七章王安石傳,今天再讀拗相公,覺得對王安石的看法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

對於王安石,林語堂先生對他的評價,甚至有點過分差了。王安石為了他的變法開始集權。對林先生說王安石是極權主義,我是贊同的。任何一個國家,一旦極權,如法西斯般,必然要出大問題。王安石變法的失敗,在王安石的初次集權,利用皇帝排除異己之時就已然註定,權力的天平開始倒向一個人。

當王朝權利落到任何一個人,包括皇帝手中,王朝便即將走下坡路,但任何一個皇帝或多或少會分權,這也避免了極權的誕生,然而,當權力的天平一邊倒地向著一個人,如王安石,而王安石即手握皇帝這個名義上的極權這,手中再握著皇帝的分權,極權便誕生了。當仁宗皇帝在思想自由的氣氛中挑選出來的英才和老臣們發現時已經晚了,他們紛紛上書,結果不過要麼被貶,要麼被置之不理,御史臺的人們開始彈劾,結果全被換成王安石的人,朝堂上幾乎所有人,要麼支援王安石,要麼退隱或沉默,少數的反對也無人理睬。這時,無論變法成功與否,也無人能阻止了。這就是極權的可怕與害處。

為什麼會出現極權,任何朝代都不會缺少說真話的人,但總缺少制衡。說真話,是給清醒的,且有能力(權力)阻止的人聽得,而不是同王安石一樣失去理智,一心變法的人聽得。在當時,清醒且有權停止變法的,是皇帝。這也是為什麼後來鄭俠說服皇帝,停止變法的原因。可實際上,皇帝是相信王安石的,如果沒有一翻天象異變,泰山崩塌,新法的停止與否,還是未知數,因為鄭俠也被貶到了遠方。可是,如果當時出現一位讓皇帝信任,且頭腦清醒的人,那麼或許變法根本不會實行或很快停止。因為有這個人,王安石便無法做到極權。天平最多不過左右搖動。這也是為什麼明代朱元璋廢相後,他的兒子朱棣會成立內閣,因為內閣雖有首府,但仍需多次討論,這便是一種制衡,雖仍有極權,但不過是天子過度放權導致,極權時間也不長,因為另一方總會制衡,以致天平不會一邊倒。

但事實上,歷史從來,也不可能初心絕地極權,也沒有一個朝代會絕對分權,極權在天平的一端,分權在另一端,當天平倒向哪方,便在提醒著人們,是時候在另一端加上重量了。

讀《蘇東坡傳》有感4

東坡先生是真性情之人,其作品膾炙人口,讓人感嘆不已。林語堂本身就是大學者,對東坡先生有深刻的認識,今日有幸,聆聽才子講述才子的故事,在感受惺惺相惜之餘,真正獲益匪淺。僅序就讓人賞心悅目,眼前一亮,現將宋碧雲版本的原序摘錄如下:

“我寫蘇東坡的傳記沒有別的理由,只是想寫罷了。多年來我腦中一直存著為他作傳的念頭。一九三六年我攜家赴美,身邊除了一套精選精刊的國學基本叢書,還帶了幾本蘇東坡所作或者和他有關的古刊善本書,把空閒的考慮都置之度外。那時候我就希望能寫一本書來介紹他,或者將他的一部分詩詞文章譯成英文,就算做不到,我也希望出國期間他能陪在我身邊。書架上列著一位有魅力、有創意、有正義感、曠達任性、獨具卓見的人士所寫的作品,真是靈魂的一大補劑。現在我能動筆寫這本書,我覺得很快樂,單單這個理由就足夠了。

鮮明的個性永遠是一個謎。世上有一個蘇東坡,卻不可能有第二個。個性的定義只能滿足下定義的專家。由一個多才多藝、多采多姿人物的生平和性格中挑出一組讀者喜歡的特性,這倒不難。我可以說蘇東坡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祕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一提到蘇東坡,中國人總是親切而溫暖地會心一笑,這個結論也許最能表現他的特質。蘇東坡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智慧優異,心靈卻象天真的小孩——這種混合等於耶穌所謂蛇的智慧加上鴿子的溫文。不可否認的,這種混合十分罕見,世上只有少數人兩者兼具。這裡就有一位!終其一生他對自己完全自然,完全忠實。他天生不善於政治的狡辯和算計;他即興的詩文或者批評某一件不合意事的作品都是心靈自然的流露,全憑本能,魯莽衝動,正象他所謂的“春鳥秋蟲聲”,也可以比為“猿吟鶴唳本無意,不知下有行人行”。他始終卷在政治旋渦中,卻始終超脫於政治之上。沒有心計,沒有目標,他一路唱歌、作文、評論,只是想表達心中的感受,不計本身的一切後果。就因為這樣,今天的讀者才欣賞他的作品,佩服他把心智用在事件過程中,最先也最後保留替自己說話的權利。他的作品散發著生動活潑的人格,有時候頑皮,有時候莊重,隨場合而定,但卻永遠真摯、誠懇、不自欺欺人。他寫作沒有別的理由,只是愛寫。今天我們欣賞他的著作也沒有別的理由, 只因為他寫得好美、好豐富,又發自他天真無邪的心靈。

我分析中國一千年來為什麼每一代都有人真心崇拜蘇東坡,現在談到第二個理由,這個理由和第一點差不多,只是換了一個說法罷了。蘇東坡有魅力。正如女人的風情、花朵的美麗與芬芳,容易感受,卻很難說出其中的成份。蘇東坡具有卓越才子的大魅力,永遠教他太太或者最愛他的人操心——不知道該佩服他大無畏的勇氣,還是該阻止他,免得他受傷害。顯然他心中有一股性格的力量,誰也擋不了,這種力量由他出生的一刻就已存在,順其自然,直到死亡逼他合上嘴巴,不再談笑為止。他揮動筆尖,猶如揮動一個玩具。他可以顯得古怪或莊重,頑皮或嚴肅——非常嚴肅,我們由他的筆梢聽到一組反映人類歡樂、愉快、幻滅和失意等一切心境的琴音。他老是高高興興和一群人宴飲玩樂。他說自己生性不耐煩,遇到看不順眼的事物就“如蠅在食,吐之乃已”。他不喜歡某一位詩人的作品,就說那“正是京東學究飲私酒、食瘴死牛肉醉飽後所發者也”。

他對朋友和敵人都亂開玩笑。有一次在盛大的朝廷儀式中,他當著所有大臣嘲弄一位理學家,措辭傷了對方,日後為此嚐到不少苦果。但是別人最不瞭解的就是他能對事情生氣,卻無法恨別人。他恨罪惡,對作惡的人倒不感興趣,只是不喜歡而已。怨恨是無能的表現,他從來不知道無能是什麼,所以他從來沒有私怨。大體說來,我們得到一個印象,他一生嬉遊歌唱,自得其樂,悲哀和不幸降臨,他總是微笑接受。拙作要描寫的就是這種風情,他成為許多中國文人最喜愛的作家,原因也在此。

這是一個詩人、畫家、百姓之友的故事。他感覺強烈,思想清晰,文筆優美,行動勇敢,從來不因自己的利益或輿論的潮流而改變方向。他不知道如何照顧自己的利益,對同胞的福祉倒非常關心。他仁慈慷慨,老是省不下一文錢,卻自覺和帝王一樣富有。他固執,多嘴,妙語如珠,口沒遮攔,光明磊落;多才多藝,好奇,有深度,好兒戲,態度浪漫,作品典雅,為人父兄夫君頗有儒家的風範,骨子裡卻是道教徒,討厭一切虛偽和欺騙。他的才華和學問比別人高出許多,根本用不著忌妒;他太偉大,有資格待人溫文和藹。他單純真摯,向來不喜歡裝腔作態;每當他套上一個官職的枷鎖。他就自比為上鞍的野鹿。他活在糾紛迭起的時代,難免變成政治風暴中的海燕,昏庸自私官僚的敵人,反壓迫人民眼中的鬥士。一任一任的皇帝私下都崇拜他,一任一任的太后都成為他的朋友,蘇東坡卻遭到貶官、逮捕,生活在屈辱中。

蘇東坡最佳的名言,也是他對自己最好的形容就是他向弟弟子由所說的話: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難怪他快快活活,無憂無懼,象旋風般活過一輩子。

蘇東坡的故事基本上就是一個心靈的故事。他在玄學方面是佛教徒,知道生命是另一樣東西暫時的表現,是短暫軀殼中所藏的永恆的靈魂,但是他不能接受生命是負擔和不幸的理論——不見得。至少他自己欣賞生命的每一時刻。他的思想有印度風味,脾氣卻完全是中國人。由佛家絕滅生命的信仰,儒家生活的哲學和道家簡化生命的信念,他心靈和感覺的坩堝融出了一種新的合金。人生最大的範疇只有“百年三萬日”,但這已經夠長了;如果他尋找仙丹失敗,塵世生活的每一刻依然美好。他的肉身難免要死去,但是他來生會變成天空的星辰,地上的雨水,照耀、滋潤、支援所有的生命。在這個大生命中,他只是不朽生機暫時顯現的一粒小分子,他是哪一粒分子並不重要。生命畢竟是永恆的美好的,他活得很快慰。這就是樂天才子蘇東坡的奧祕。 ”

附:一、《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二、《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讀《蘇東坡傳》有感5

沉淪也罷,豁達也好,每個人都應尋覓生活中的“東坡”。——題記

當代詩人顧城這樣評論蘇東坡:“炎涼變月影,興亡催潮升,吹渡八萬裡,總是大江風”。在作家林語堂的眼中,蘇軾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鴿子的溫柔敦厚。他是中國古代文壇當之無愧、頗受愛戴的霸主。他的詩詞文章,剛猛激烈,自然深遠,有“春鳥秋蟲之聲”。他的偉名之所以被千千萬萬位中國人所銘記在心,不僅僅因為他的作品承大自然之鬼斧神工,更基於他在苦難之中始終擁有豁達、超然的情懷。

蘇東坡一直以來都被捲入到政治的漩渦之中,貶謫的悲哀,顛沛的困頓,好似春季四處飄蕩的柳絮,從未過得上安定幸福的生活。但他始終至死不渝,保持著一顆天真爛漫的赤子之心,如一徐清風走完他一生。他厭惡政治上的勾心鬥角與利害謀算,所以超然、豁達、淳樸的品質薈萃於蘇東坡一身。他隨時隨地吟詩作賦,甚至敢於批判並揭露當今朝政的烏煙瘴氣 ,純然表達心之所感,不計所招來的後果和利害。正是如此,他與他的文化瑰寶化作永恆,至今仍為學者們所津津樂道。

因為與宰相王安石政見上的不同,他和一干朋友們被迫貶出京師。在輾轉遷謫之中,他經歷了黃州時期的困苦磨難,卻仍然堅守樂天的情懷,那期間,一篇篇膾炙人口的不朽名作如流水般在中國詩詞文化的江流中淌過。

在黃州,蘇軾乾脆超然物外,不問政治,過起了安適恬靜的田園生活。那是他最難以忘懷的一段時光,太陽洋洋地揉著惺忪的雙眼,白雲在蒼穹中悠悠地飄蕩。他手持鏽跡斑斑的鋤頭、穿著衣衫襤褸的農服在東坡上種菜,“草盛豆苗稀”,但臉上洋溢著笑容,還吟誦著自己時不時詩興大發的詞賦,好不自在!抬望眼眸,他的居所是山頂的三間房子。從山頂俯見茅亭,亭下就是小有名氣的雪堂。做田務累了,他便“噗通”一聲愜意地坐在田埂上,拿起身旁的自釀濁酒,環視著自己經營的農場,開懷暢飲。此時此刻的他,拋下了所有的困擾與煩惱,真正的適應了田園生活,那個天真淳樸、始終不渝的蘇軾,也從此成為了名聞歷史的“東坡居士”。

晚年,他遭遇了二度迫害流放到了嶺南。這次到海南島,以身體的折磨加之於老人身上,這才是苦難。面對“此間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的痛苦與折磨,他那不屈不撓的精神和達觀的人生哲學,卻不許他失去人生的快樂。蘇東坡曾對他弟弟說:“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那種醇美、成熟的人生態度深深地打動了我,令我神往!

面對繁重的學業和喘不過氣來的分秒必爭的校園生活,我何嘗不是那個精神、肉體遭受折磨的“蘇東坡”!各科老師佈置的作業接踵而來,課間本是娛樂放鬆的黃金時段,可教室裡卻出奇的靜,放眼望去,同學們則齊刷刷地埋頭苦幹。一次次競賽考試如一場場風暴席捲我的身心,在我柔弱的心靈深處盡情地肆虐著;但我還來不及嘆惋療傷,老師們馬上預告說下一場風暴已經形成,即將席捲而來……

嗚呼!每當遭受這樣的際遇,我的眼前不由浮現蘇東坡的灑脫形象。於是我趁著清風明月夜,走上操場,面向四野,高聲朗誦“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他年誰與作地誌,海南萬里真吾鄉。”讀著讀著,心境豁然開朗,樂觀自信油然而生。於是乎,我邁著輕快的腳步走向宿舍,待一宿酣暢入眠,再次迎接旭日東昇。

感謝你,蘇東坡,是你教會了我在逆境磨難中保有樂觀豁達之心!困難算什麼,正如東坡先生詩曰: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面對磨難,輕裝上陣,衝過去!

讀《蘇東坡傳》有感6

陽光透過樹葉的間隙,零星地灑在書上,一陣微風吹來,書輕輕地打開了。一個積極向上的蘇東坡在我眼前展現出來。

在林語堂的筆下,我在書中看到了不一樣的蘇東坡。一位秉性難改的樂天派,一位悲天憫人的道德家,一位黎民百姓的好朋友,留在我腦海的是他積極樂觀的心態。

蘇東坡三番五次遭到小人陷害,關監獄,被貶他鄉。出監獄後,他並沒有一蹶不振,卻不改習性,依舊作詩,自我解嘲道“我真是不可救藥。”被貶到海南島之後,他幾乎只有一棟房子,朝廷欠俸不發,境況十分淒涼。海南島根本不適合居住,但是他達觀的人生哲學卻讓他沒有失去快樂,讓小人們也無可奈何。他和農民們交談,自己制墨,自己釀酒,自己做菜,如東坡肉。生活過得有滋有味,這都源於他達觀的人生態度。蘇東坡遭遇這麼大的挫折,卻仍積極樂觀,在挫折面前,有兩條路,一條是通往黑暗的大道,一條是通往光明的羊腸小道。關鍵就看我們自己會選擇哪條道路,不同的人生態度決定不同的人生。這讓我想到了生活中的一個小故事:三個人在砌同一堵牆,有人問他們:“你們在做什麼?”第一個人頭也沒抬,不耐煩地說:“你沒看到嗎?在砌牆。”第二個人抬起頭說:“我們當然是要蓋棟房子。”第三個人邊幹活邊唱歌笑著說:“我在蓋一棟漂亮的大房子,不久這裡將變成一個美麗的花園,人們會在這過上幸福的生活。”過了很多年後,第一個人是工人,第二個人成了經理,第三個人成了老闆。由此可見,心態是多麼重要。

塞繆爾說過:世界如一面鏡子:皺眉視之,它也皺眉看你;笑著對它,它也笑著看你。平時的學習生活也應該保持向上的態度。

我們在學習過程中,經常會抱怨作業多,老師嚴厲,父母嘮叨,為何不換一種心態去想呢?沒有他們的默默奉獻如何讓我們取得優異的成績?做題時,看到題目文字多,便會認為題目十分難,不如,抱著躍躍欲試的心態,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考誠後成績不理想,整個人鬱鬱寡歡,想到了蘇東坡面對困難時的笑臉,和蘇東坡相比,這又算得了什麼呢?換個角度想,這次的失敗只是在為下次的成功奠基,頓時又有了揚起風帆前行的勇氣。蘇東坡的樂觀心態不斷鼓舞著我,帶著笑容去迎接風雨,讓我在人生道路上勇敢前行。

生活就像一面鏡子,你對它笑,它就笑;你對它哭,它就哭。其實,人與人之間本無太大的差別,關鍵的差別就在於心態。做好心態的主人,成功和幸福也就離你不遠了。

我抬了抬頭,望著窗外,手中翻閱著《蘇東坡傳》,腦海中回憶著蘇東坡,面對困難時的笑容,悽慘環境中的向上態度。我不禁感慨到:“生活是多麼美好,我是多麼幸福,我要做心態的主人。”

讀《蘇東坡傳》有感7

讀了林語堂的《蘇東坡傳》,心裡久久不能平靜,總是覺得蘇東坡跟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的《西西弗的神話》中的西西弗很相似。

在希臘神話中,小西西弗因犯了錯誤,而受到天帝宙斯的懲罰,讓他把一塊巨石推到山頂,當石頭到山頂後又會滾到山腳,西西弗又得再把他推到山頂。如此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西西弗推著石頭,痛苦不堪,但有一天他突然變得特別快樂,他發現他在推石頭的過程中,他推過了世間最美麗的風景,他推過了春夏秋冬,推過了風花雪月,推過了藍天白雲,推過了電閃雷鳴,天上的飛鳥為他歌唱,地上的走獸為他舞蹈,微風為他送來花草的芳香。雨水給他帶來了土地的清香,他感到幸福極了。

蘇軾一生被貶謫三次。時間長達20年,而且一次比一次遠,在這幾十年的謫居生活中,蘇軾是怎麼推著那塊如西西弗推動的石頭走完自己的人生呢,我想從蘇軾被貶到黃州,惠州和儋州的生活和精神方面說說。

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烏臺詩案出月之後,蘇軾來到這所黃州,這是蘇軾記入自己人生里程碑的一站,這裡偏僻多雨,氣象昏昏,魚稻薪碳頗賤,雖充團練副使,但沒有職權,並被限制了出行的自由,不能探親,一無所有的蘇軾,從此變成了一個農夫,躬耕於黃州的一個小山坡,遂自稱東坡居士,他的化解方法是“閒居未免看書,為佛經以遣日,不愛近筆硯焉,與佛禪與晚鐘相伴”。

生活的艱辛,使他學會了親自下廚做飯,由於沒有錢買好的肉,就買當地最便宜的豬肉,又想做得好吃,於是他發明了東坡肉的做法,還學會了釀酒,很注重養生和合理的飲食,在與陳十二一首中寫到“今日養薺極美,唯有天然之珍,雖不甘於五味,而有味外之美”。他認為,吃飯不僅是生理的需要,更是一種文化,一種藝術。生活的真正情趣是對有閒時間的處理。

他同時熱衷於遊覽和月下漫步,精於佛理,在他的書信中可以看出他的精神世界很獨特,這就是曠達。如他寫給範子豐的信中的:“臨皋亭下不數十步,便是大江,其是峨眉雪山,吾飲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回鄉哉,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閒者便是主人”。讀後感·公元1094年,58歲的蘇軾再次遭到打擊,被貶到惠州,這裡風土差善,幽水透邃,食物粗有,但少藥爾,但他也能因為有荔枝可吃,而一笑置之。此缺醫少藥爾,食物粗有的嶺南。蘇軾花光了積蓄,蓋了間房,本以為可以在惠州安享晚年,新的貶謫令又到了放逐湖南的儋州。

儋州是個未開化的黎族之鄉。62歲的蘇軾被從破舊的官舍逐出,野人般結蘆露處的生活,使這位年過花甲的老人吃盡了苦頭。但他仍常月下漫步,在給範子夫的一封信裡就記載了他回憶在黃州遊赤壁的月下背景,這些生活情趣,很好的體現了蘇東坡的生活態度。

在儋州時,他對自己一生的坎坷多舛和眼前的困境作了表態。此間食無肉,病無藥,出無友,病無炭,夏無寒泉,然亦未易悉數,大率皆無耳,南此身,付與造物,聽其運轉,流行坎上,無可者,故人知之免憂。《與陳秀才一首》,聽憑造物,與佛定禪宗的平常心對待一切變故,蔑視荒謬的紅塵,堅毅不屈。不向厄運屈服的蘇軾,活成了一個重負之下的快樂英雄之神。

正如西西弗在推巨石的過程中,推出了勇氣和耐力,推出了胸懷和智慧,推出了生命活在過程中的真諦。

讀《蘇東坡傳》有感8

合上厚厚的《蘇東坡傳》,心中感慨萬端,種種雜緒像被書頁攪動的灰塵縈繞著我,我開始思考人生,思考命運。

世界瞬息萬變,人不過是滄海一粟,那麼既然渺小,就無需去爭奪,去奔波勞碌,爭取虛幻的浮名。同時,人生在世一趟也不容易,不要讓這珍貴的生命做了奸詐小人,受人唾罵。做本真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所謂“草木有本心,何須美人折”,更何況人呢?

縱觀蘇東坡的一生,是堅持自我的一生。林語堂稱她為“大自然的頑童”,我認為很貼切,兒童最真,率性而為,而“頑”又帶著倔,正是這股率性和倔勁,讓他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能擁有一顆快樂、平靜的心。他的政治生涯在新黨與舊黨鬥爭、政權的更迭中起起落落,於他是可悲的,他像是被裝在木箱裡,拋到海上,隨海浪起起伏伏,官場似海,他的性格決定了必然被拋之於浪尖上,是他的正直、他的直言、他的調侃諷刺,讓政敵們掀起了一浪又一浪。

我想,從來沒有人外方貶謫的足跡有遍佈這麼廣的,也從來沒有人在貶謫期間過得這麼安然恬淡的,連政敵都嫉妒了。我覺得除了耳熟能詳的儒釋道完美融合的原因之外,還有幾個不容忽視的原因。

1、是文學的支援,在窮鄉僻壤,寫作是他的重要內容,有詩、有詞、有信件、有墓誌銘、有經典註疏,這時,他寫東西已經沒有什麼功用目的了,而是完全抒發本心,所以他的成就才更大。當文學回到了寫本心的位置,才有了不朽的價值。

2、是眾多的朋友,蘇東坡有很多交往一生的朋友,每到一個地方,也廣交朋友,尋訪奇人異士,他對朋友傾心相待,信任有加,好多引為知己。他像一株散發著特殊氣質的君子蘭,吸引著三教九流的朋友,就像他自己說的“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記得國中看到一句話,謂之“人不痴,不可與之交”,大概有痴氣的人一旦與之相交,便可長久。這些朋友給予蘇東坡極大的精神安慰和鼓勵。

3、則是情趣廣泛,腦中總有這麼一個印象。

凡是興趣愛好廣泛的人,總是精神飽滿,充滿活力,百折不饒。民間有很多蘇東坡的傳奇佳話,有很多是關於他的興趣愛好,像東坡肉,研製藥方,聽說曾經還創造了制墨祕方,差點把房子燒燬,這時,他更像一個頑童了。興趣廣了,才有做不完的事,即使被炒魷魚,被架空,生活也可以忙得不亦樂乎。

現代社會,人們的精神生活越來越荒漠化,人們抱怨、煩躁。也許我們沒有那時免費的無限風光可以遊覽排遣,也沒有妙筆生花的文筆抒寫,但可以擁有蘇東坡式的心態,坦然達觀,安之若素,不必媚上,不必偽裝。

讀《蘇東坡傳》有感9

“我若說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這句出自《蘇東坡傳》的話,既是對東坡先生的高度評價,又是對蘇東坡的真實寫照。作者林語堂先生帶著滿腔的熱情,花費大量的精力,查找了大量史實,相對完整地勾畫出了東坡其人。翻閱此書,東坡先生彷彿穿越了近千年的時間,鮮活地展現在我面前。他的天縱之才、卓越風姿,他的文學才華、個人修養,他那似乎永遠豁達樂觀的心境,以及隱藏在超然脫俗的外表下憂國憂民的心懷,都讓人由衷地欣賞他、敬佩他、仰慕他。

當然,東坡先生所為人稱道的,不止這些。我們說“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以東坡先生的天才,似乎不用靠打拼了,但他仍然十分努力。他幼時讀四書五經,能做到所有課文倒背如流滾瓜爛熟;他為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用抄書的方法,這使得他的文筆在日後可以影響皇帝的食慾。他剛正不阿,因為看不慣當時官員的做派,所以不支援當時的兩派,這使得他被兩派的人一同排擠。他的這些品質,和他的作品一樣,熠熠地散發著光彩。

東坡先生最廣為人知的品質,應該是他的豁達樂觀。東坡先生生前絕筆,寫的是“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東坡先生一生,最為輝煌的應是在杭州做太守,而以上所提的三個地方都是他謫居之地,這是何等的豁達樂觀,才可以讓一個人認為自己的貶謫之地,是自己的功勞所在。想象一下,年老的東坡先生,在回顧自己的一生時,認真又坦率地認為自己的功勞,是那些自己身處貶謫之地時的所為。東坡先生的豁達樂觀,人們認為是他天性使然,實則不然。如若真是天性使然,在漫長的貶謫歲月中,其天性必定是會被磨損的。依我看來,東坡先生的豁達樂觀,應該是緣於極高的個人修養的沉澱吧。東坡先生是“大事聰明,小事糊塗”,儘管他的一生大部分都由小事組成,可在調節自己心態這件大事上,東坡先生可從未讓人失望啊。

這般的豁達樂觀,是存在些超然物外的性質的。東坡先生若是想要出世,我想是極容易的吧!可他沒有,他流連在人間瑣事中,他入世、鮮活,所以他被人熟知。他一生坎坷,顛沛流離,可這也正是他的魅力所在,他善於在困苦中尋找出快樂來。他曾和弟弟子由說,他因為買不起羊肉,所以只能買羊脊骨,他把羊脊骨放在火上烤,烤到香味溢位,他就用牙籤,把骨縫裡的肉挑出來吃。他和弟弟說這肉有股螃蟹味道,對他誇耀自己的創意,不過也很無奈地表示旁邊等著吃骨頭的狗有點生氣。在我們看來,這位風光時位極人臣的大文豪,此時的行為屬於“和狗搶骨頭吃”,可不是嗎?但東坡先生明顯對此無甚不快,還將此事當作和家人的談資。他開解自己,同樣也幫助別人。他在貶謫的每一處都兢兢業業,認真治理。他在徐州時與百姓一起抗洪,到杭州後治水,疏浚西湖。他在西湖留下了“蘇堤春曉”和“三潭印月”。在密州捕蝗蟲,在惠州修水管,在黃州治瘟疫。他立良行,且從不記恨他人,他不遺餘力地幫助他人,因為他擁有赤子之心,他的心靈至誠至善,滿含溫暖。

我們不是蘇軾,沒有他的天才,沒有他的坎坷,也許我們會一生順風順水,永遠也無法像他那樣豁達樂觀,但我們仍然可以學習他,學習他的博覽群書,學習他的赤子天性,和他一樣立良行。

在漫長的歷史畫卷中,東坡先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讀《蘇東坡傳》有感10

世間萬物,各有其華,各盡其主,此消彼長,來去得失,皆有定數。

——題記

有這樣一個人,他生於宋的天下,行經江山萬里,才高八斗,學富五車,詞文曠達灑逸,仕途跌宕起伏,真實地存在於宋的歷史中,婉轉悠揚,處憂慮而不驚,遇風霜而無懼,雖有高才,終是命蹇,寄身四海。

他名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學識淵博,涉獵廣泛,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堪稱千古第一全才。

詩酒趁年華

他生在眉山,長在眉山,蜀地的山水賜予他滿懷詩情,青山翠水渲染了他的風采,亦靜澈了他的靈魂。

他瀟灑不羈,心無遮蔽,只道:“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也曾舉頭望月,“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他曾遊遍名山大川,看天高雲闊,也曾遍嘗天下美食,賞漢唐遺蹟,雖有風雨飄搖,也有佳人作伴,快意無比,放歌:“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他雖有滿腹詩書,但生不逢時,奈何“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幾番坎坷,看事態變遷,和山搖曳,心意闌珊,也願隨閒雲野鶴,超然紅塵。“幾時歸去,做個閒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

事如春夢了無痕

置身官場,有太多的身不由己,更要坦蕩從容,任爾東西。他的一生許多年節都在羈旅中度過,他笑稱:“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蘇軾自入仕,已20餘載,風骨猶在,然愈見清貧,他在杭州為官時,其表兄文同曾勸他:“北客南來休問世,西湖雖好莫題詩。”文同與蘇軾一般,於世不多防備,但有所思,盡入文中,以述其快。然而他的志向高絕,心若明月,浩潔自愛的本性,卻也為他埋下了禍根。

眾生芸芸,愛恨交織,恩仇相隨。因蘇軾名揚天下,為人敬仰,有秦觀之輩才學之士深慕之;亦有李定諸人深恨之。李定得王安石一手提拔,為了做官,曾隱家喪不報,被司馬光斥為“禽獸之不如。”

神宗將變法失敗之氣,盡數落於蘇軾身上,變法派內部矛盾與日俱增,神宗雖欣賞蘇軾才學,喜其文章,但在李定等人搬弄挑唆下,定其罪行。

御史臺遣了人來,於七月底將蘇軾逮捕送至御史臺監獄,待蘇軾去後,御史臺眾兵卒趁夜圍起蘇家所乘船隻,搜查書文,兵丁去後,悉取焚之,將蘇軾書燒去了大半。

只是可憐多少繁華,又流落人間,藏入草木山水,等候世人撿去。

人間有味是清歡

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七月廿八日,蘇軾於常州的某個病榻之上,消逝塵寰,一代詞宗就此逝去。

縱觀他的一生,揹負功名,嚐盡流離之苦,想要做閒雲野鶴,總難遂願,落筆如風雨,自古無人可及。生時,不曾依戀過虛名浮利;死後,更無意後人對其生平是讚揚,亦或是批判。無論遭遇什麼,經歷多少,皆可如麝如蘭,保持品性。

他留給後人太多佳句,太多珍貴,他超越了時代,無論去往何處,皆被以賓相待。他的存在,不為了打得天下開創新朝,但他又一直為清平盛世而努力。他的清醒,不悲涼,也不柔弱,而是一種沉靜的豁達。

他在兵荒馬亂的朝代長逝,把盛名留於宋詞,縱萬物虛幻糊塗,他仍是真實端然,人間無雙。

千秋萬世,一代詞宗,人間只有一個東坡居士。他始終不缺那一份曠達與明淨。

“轉身,離去,看似寂寥的散場,恰是華麗的開始。”

讀《蘇東坡傳》有感11

他沒有李白一身白衣任意飄於雨霧間的仙氣,也沒有杜甫憂國憂民古樸筆墨中寄託的深厚情思,但他大江東去,自比閒人的豁達豪邁流芳百世,永垂不朽。

林語堂先生說: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也許這話最能概括蘇東坡的一切。不錯,一提到蘇東坡,必會讓人感嘆這文人活得精彩,他擁有文壇上首屈一指的地位,政壇上的巧舌如簧,高瞻遠矚,著實是難得的才幹,家庭中有一個有思想的父親,有肯為自己操勞的妻子。當然,人生中難免會有波折,但貶謫途中的他,一直把著樂觀上進的心態,讓他的人生又得到了昇華。

他的詩詞不朽。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月圓時的仰望,醉意中的苦悶,最後都化為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親切祝願,如茶香般的.淡雅,如綢緞般的朦朧,讓這首詩的芳華緩緩流入人們的心田。筆鋒下的百變,不得不說大江東去浪淘盡又是一千古不朽的佳作。赤壁戰場上的烽火狼煙,驚濤亂石;公瑾談笑風生中的雄姿英發,羽扇綸巾,在他的筆下淋漓盡致。蘇東坡,他有閨秀之細膩,浪子之氣概,詩詞的兩極變化,讓他成為世人口中的神話,不朽的經典。

他的精神不朽,飽經憂患拂逆,人性卻更趨溫厚,並沒有絲毫尖酸刻薄。在貶謫途中,難免會有苦悶與不滿,但經心靈的洗淨後,都轉變為陽光的正能量。自比院中閒人,心中可是何等的隨遇而安,他視一切痛苦為過往雲煙,看淡世間凡俗,留給自己的只有心中的一方淨土和一抹斜陽。他一生清貧,為人坦蕩,處處為百姓著想,他對權利視而不見,只求自己舒服安逸,百姓安樂太平。他不像陶潛一樣把入仕途看作一生的抱負,他也比辛棄疾拿得起放得下,他始終富有青春活力,始終擁有浩然之氣。

歸根結底,我們只能知道自己真正瞭解的人,我們只能完全瞭解我們真正喜愛的人世人都知道蘇東坡,但並非真正瞭解他,我也一樣,一本書不能真正詮釋一個偉人,也許一個偉人還犯過錯,還有很多的事情沒有被記載,但他有公認的不朽之作,不朽之人格,這是值得尊敬的。

我們懷念蘇東坡,懷念曾經擁有他的一段歷史,更懷念他與世無爭的怡然自得,更懷念他將涓涓苦水和人生的壓抑融於筆尖下一股清流的不羈,我們將把這份懷念傳承下去,將他們成為不朽的佳話。

讀《蘇東坡傳》有感12

寒假時我讀了一本書,是林語堂先生寫的《蘇東坡傳》,它讓我受益匪淺。

這本書講了蘇東坡的一生,讀完這本書,我才真正瞭解了才華橫溢的蘇東坡。他的許多品質都讓我敬佩,但是,他最讓我敬佩的一點,就是他那積極樂觀的品質。

蘇東坡的一生是曲曲折折,他遇到過許多困難,遇到過許多磨難與坎坷,可是他呢,卻是那麼的樂觀,他被貶到過許多地方,但是不管貶到哪裡,他都是有生活的勇氣,都會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甚至還可以找到一些樂趣,可以說是“既來之,則安之”了,特別是在海南的時候,那是海南的環境是非常惡劣的,可是蘇東坡呢,在環境那麼差的地方,竟然還有生活下去的勇氣,如果我到了那裡,會像他一樣嗎?他這種樂觀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因為生活不可能一帆風順,一定會遇到許多困難,而在這種最困難的時候,最需要的就是蘇東坡這種樂觀的精神,因為樂觀能讓我們有面對困難的勇氣,能讓我們去克服困難,在黑暗中也能看到光明,在雪地裡也能找到溫暖。難道他這種精神不值得我們去學習嗎?

蘇東坡這種精神讓我想起那天,我養了許久的貓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而且再也沒有回來過,那幾天我非常傷心,整天無精打采的,連飯都不想吃了,覺也不想睡了。因為那隻貓是我最好的朋友,它這一丟,對我來說是個沉重的打擊。一天中午,我坐在書桌前發呆,看著我那隻貓曾經的照片,眼裡含滿了淚水,這時候,媽媽走到我的身邊,輕輕的對我說:“孩子,樂觀一點吧,那隻貓已經丟了,傷心也不能讓它回來呀,你還要學習,不能因為那隻貓而放棄學習,一定要樂觀一點呀”說完媽媽就走了出去,我想了想,是呀,那隻貓對我來說很重要,可它只是用來裝飾我的生活的,雖然沒有了它,但我依然可以很快樂的生活下去呀,而且,這可以讓我把所有的精力全部放在學習,而不是邊與貓玩邊學習,還有,我的玩伴還是有很多的,並不是只有這一隻貓,我還可以看書,可以與其他的朋友玩耍來放鬆心情,還能加深我們的友誼……我還想了許多許多,這時我感到豁然開朗,已經不在那麼傷心了。我把這種感覺告訴了媽媽,媽媽說:“是的,在感到傷心的時候,一定要樂觀,才能化傷心為喜悅,才能讓生活更快樂,樂觀,是非常重要的一種精神。”

做一個樂觀的人吧,這是《蘇東坡傳》告訴我的,這樂觀的精神將會伴隨我一生。

讀《蘇東坡傳》有感13

讀蘇東坡,感慨最深的就是他的真性情。做人真實,待人真誠,追求真理。他不偽裝,也不妥協。在詭譎多變的宦海中,他浮浮沉沉,雖無力主宰自己的命運,但卻一直主宰著自己的靈魂和良知。他備受打擊,九死一生,但真誠依然,胸中跳動的仍是那顆赤子之心。問世間,有幾人可比?

也正因為他的真,他方能創作出那麼多的美來。他的灑脫遒勁的書法,他的自成一家的“黑竹”,他的無懈可擊的政論,他的豪邁奔放的詞章……他就像一個藝術的寶庫,蘊藏著數不勝數的寶藏。

看過許多傳記,或產生嚮往之情,或生出崇敬之意,但是還有一個人能像蘇東坡這樣,引發我這樣複雜的感情。當然有崇敬、有嚮往,但是更多的卻是感受到他的可親,可愛,而且,一個古人,第一次就那麼久地那麼深地走進了我的內心深處。也正因此,極喜歡林語堂先生的這段話“知道一個人,或不知道一個人,與他是否為同代人,不有關係。主要的倒是對他是否有同情的瞭解。歸根結底,我們只能知道自己真正瞭解的人,鎰只能完全瞭解我們真正喜歡的人。我認為我完全知道蘇東坡,因為我瞭解他。我瞭解他,是因為我喜歡他。”我不敢說我瞭解他,但是,通過讀他的詩文,通過林語堂先生的介紹,我得以走近他,並試著去揣摩他的內心,在他的故事中,我流淚,我扼腕嘆息,我拍案而起,更多的是低頭沉思。

我不自量力地在和自己敬仰的這位偉人相比。才華自是不敢提及,所以比較的就是性情和為人處事的原則。我越發覺得自己是卑微的。在不公正面前,無論是在蘇州還是在海南,無論是當官還是為民,他的心裡都裝著蒼生,他為百姓殫精竭慮,卻處處受打擊,遭陷害,而他卻依然故我。他的確是“不合時宜”啊!和那些見風使舵的政客比,他真的不適於做官,在如此惡濁的官場中,他能夠保住性命,沒英年早逝,實屬造化。既然如此,自己不見容於朝廷,何不思退?保全自己,退隱林泉,保持沉默?在他的心中,儒家的匡世救民思想是佔上風的,所以他以有用之身,不避刀斧,每到一處,都竭力為民請命,救百姓於困厄。這種精神常讓我有淚欲流。如果換做是我,不用說屢次,一次都足以讓我心灰意懶吧。或者我會改變自己,去隨波逐流,也未可知。蘇軾,在我眼前矗立起一座人格的高峰。

在心胸上,我也從蘇軾身上,看到自己的狹隘。他對於拼命往死裡整自己的政敵章惇能夠真誠寬宥,讓我極為震動。我以前是喜歡魯迅的那句話的,對於自己的敵人,死也不寬恕。我當然沒有敵人,但是,遇事時缺少豁達之心,愛較真,認死理。尤其是自己的尊嚴受到侵犯時,我氣衝斗牛,會記仇。從蘇軾身上,我看到了寬容的魅力。做人理應如此啊。一個懷著怨氣生活的人,會快樂嗎?一個心懷恨意的人,能有平和的心態去做事嗎?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蘇軾的《定風波》,一直貼在案頭。或者說,一直在心靈深處置頂。失意時,恐懼時,落魄時,抑鬱時……吟誦幾遍,頓覺一股豪氣漸漸盈繞於胸。於是,前行的步子就走得更加沉穩,也更多了一點灑脫。

讀《蘇東坡傳》有感14

餘秋雨貼地穿行一千多公里,橫跨歐亞版塊,探微究深於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與各古文明。荒野的冷井,沉默的風雨閣,陽關塞外悽迷紛飛的風雪,收歸於他的《文化苦旅》。其間,他特意從書裡挖出一塊空白,盛放啟迪他的林氏《蘇東坡傳》,與深思之後感知到的,蘇軾身後醇和而圓熟的生命形態與厚重從容的文化面貌。

動容之餘,心生好奇,遂取《蘇東坡傳》,細細讀來,念罷擲筆,我沉默而滿足。

我向早已溘然長逝的大師深深致敬。林語堂先生本人博聞強識,通曉古今,故引經據典,旁徵博引毫不費力,著實令人難以望其項背,而同時,又秉承著對蘇軾這位大文豪的一派熱忱與景仰,為其筆耕不輟,以一隻燦然生花的妙筆,行文腔調詼諧輕鬆,一字一句又壓得端莊肅穆,使整本書並不流於富豔輕浮,也不過分地板正迂腐,將蘇東坡本就波瀾壯闊的一生,寫得更添風起雲湧,頓生心生望洋興嘆之感。

林先生剖析他的一生已經非常全面了,少時才華橫溢,得到當時文壇泰斗歐陽修刮目相看,以至於因福得禍,科舉中屈居第二。慷慨陳詞,直言不諱,鍼砭時弊,非但沒有被"察納雅言",反而觸怒新近,囿於囹圄之間幾陷於死也,眾友力挽狂瀾,免其一死,而後,又屢屢捲入雲譎波詭的政壇時局,一邊流離著為生計奔走,一邊自得其樂地縱情逍遙,一直到客死異鄉。

生命的終了,是一抔黃土,三兩悽悽哀哀的啼哭,幾縷悠悠盪盪的青煙繚繞不絕。

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

這世上所有所有的人,終究難逃生死兩個大字,不過,能用他晚年最傾心的五柳先生的詩去歌詠他的一生,也堪稱圓滿,蘇軾若泉下有知,定會歡喜異常,取酒醉飲。

筆尖在此徘徊,墨水在纖薄的紙張上暈染出一個黑黑的圓點。這是篇讀後感,這樣有讀無感,寥寥幾筆,猝然結尾,顯然不行,無形中令人覺得態度敷衍而輕慢。

我輕輕地撥開記憶,慢慢思索著我眼中的蘇軾,蘇子瞻,蘇東坡。

有一句庸常的話可用以描摹,"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

正如蘇轍點評,"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

蘇轍真是太瞭解他的哥哥了。蘇軾的文章如此渾然天成,他的筆端如此行雲流水滔滔不絕,他的想法如此洞若觀火鍼砭時弊。毫不誇張,蘇軾悠遊地握住了一個時代的文脈。小人在濃稠綿密的黑暗恨得牙癢癢,眼發紅,瘋狂地想鞭撻摧毀他的靈魂。即使蘇軾並沒有很主動地涉及朝廷政事,他的詩名早已讓他沾染了一身的是非,也註定了他人生的並不樂觀的走向。

這同時是一個時代的悲劇,縱容小人為所欲為,而讓懷揣家國情懷,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天下開太平的有志之士被淹沒,被吞噬。古中華文化脈絡中缺乏明辨真與假的弊端,就在此逐漸顯露,一呼而天下應和,雲集景從,然而沒有自我辨別的前提,文字就變成相互攻伐的利刃,傷得人體無完膚,著實是一種不太明智的文化面貌,多少沉冤由此而生,東坡僥倖得雪,那麼除此之外的其他人呢?

言歸正傳從細微處看,蘇軾被一代又一代樸實的人銘記。其偉大之處,恰恰不在於他的偉大,——當然他遭的罪都是源於為民請命——而是他的真實,可愛,可親。

他是如此鮮活的在十丈紅塵裡摸爬滾打,卻不是擺在神壇上慈孝溫文的聖人。東坡嘗過戰慄的滋味,欽差奉旨前來提他時,他棲棲惶惶,藏匿於屋裡不敢出來;他也手足無措,對家人的安危憂心忡忡,幾欲投江以解當前困境。這是他性格中非常平凡的一面,乃至於每個人能從中窺探到曾經狼狽的自己。

但某些人自誕生那日呱呱啼哭,便一生學不會沉默,蘇軾恰算是其中拔尖兒的。記得滿城風雨的"烏臺詩"案,潑得他滿身髒水,拉得他鋃鐺入獄,身心俱疲。然剛踏出牢獄,酒香濃郁,穿巷而來,他頓時忘乎所以,揮毫潑墨"畢生文字為吾累,此去聲名不厭低。塞上縱歸他日馬,城東不鬥少年雞。""塞翁失馬""曹操竊祿"的暗諷,辛辣更勝往昔!直教人血氣上湧,仰天大笑,不愧是蘇東坡!

蘇軾固執並且超然地保持著自我,保持著深層的生命自信,雖自嘲曰"無藥可救",竊以為正是他人格魅力之所在。故而他能脫出常人碌碌無為,日復一日生活軌道,拋棄慾望的追求,唾棄名利的纏繞,從而獲得個體的獨立,逃離人生的困境,縱使塵滿面,鬢如霜,也能同歲月一起悠悠變老,同生命並肩走到白頭。

,念蘇詩,高唱赤壁賦,追溯時間洶湧的潮水逆流而上,文藻詞句的濃郁芬芳剎那間馨香滿懷,東坡巉巉矗立,雲深沾衣,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讀《蘇東坡傳》有感15

“眾說紛紜皆無懼,好自為之獨自清。”這大概可以概括蘇家老大的一生吧。輕輕合上這本書,一句話突然從腦中閃現,揮之不去——東坡之後再無東坡。也許吧,看過這些古代文學家的傳記,可能是因我讀得不精,但真的只有他的詩詞、事件在我腦海中餘音繞樑、經久不散。

蘇東坡富有才華,尤其在作詞寫詩方面。往大里講,突破了詞為“豔科”,拿不上大雅之堂的傳統格局;往小裡說,既可抒發“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的婉約,還可以爆發“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放。

也許你不知道,蘇東坡還是北宋書法四大家之一,作品有“天下第三行書”的《黃州寒食詩貼》;又是一名堅持己見的政客、一位發明了東坡肘子的“蘇大廚”、一位瑜伽修煉者、一位好丈夫……

在經歷了烏臺詩案後,被貶黃州,心中抑鬱悲憤,但當他注視格外皎潔的玉盤良久後,積攢已久的不滿與無奈竟煙消雲散,轉變為一種驕傲,將夜景臨摹得那樣惟妙惟肖,到底是一汪清泉還是寺廟庭院,也令人分不明瞭。另外也不在意他人的諷刺,“莫聽穿林打葉聲”,那其實就是對身邊紛擾話語的一種暗喻;寫給他人的信中也到處透露著豁達,他曾對弟弟子由說“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可見即使得不到重用,為樂觀的生活點燃的火焰也從未熄滅,且光芒四射。從中,我讀出了一個真誠待人、豁達樂觀的蘇東坡。

蘇東坡不藏著掖著,不矯揉造作。他的詩詞散文,不管是否為即興之作,大部分都是自然流露,順應天性,從不刻意有所追求。他即使會因事而怒,但不太會因事恨人,就算是對某個人的諷刺也是句句在實,少有汙衊和欺騙。他的詩句“猿吟鶴唳本無意,不知下有行人行。”未嘗不可體現。然而也正因為這份直白,他一直被挾在政治那黑色、不見底的漩渦之中,被貶數次。他呢,卻自然而然地,在流放期間研其欲思之方,行其欲做之事,發其欲言之語,將那些營營苟苟的政治勾當遠遠撇開,自顧自地過上那身著竹杖芒鞋,“江海寄餘生”的逍遙自在生活。

有些時候正直與真誠是掛鉤的。他頗具對事不對人的處事原則。王安石變法失敗後,宋哲宗命令蘇軾代擬敕書。按說,被政敵打壓數年之久,反攻的時刻終於來之不易地出現,本該拼盡全力償還這幾年的苦痛,令他也感受體味……但蘇軾是蘇軾,絲毫不以政見不同或是坑害過他公報私仇,反倒客觀地高度評價了他的這位宿敵,說他本意是好的,所提出的政策在理論上行得通,本可以惠及民生,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少了些在現實中的實踐。

蘇東坡在天賦、真誠、樂觀方面已然成為了代名詞,但在慨嘆“東坡之後再無東坡”的同時,我又不禁在想,是否某個時刻,會突然冒出來個“張東坡”、“王東坡”,將其代替?當然,這個念頭,只是瞬間,然後我便搖頭將其否定了。

因為,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前有蘇東坡,後怎可能再有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