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輔導活動課中教師言行分析

所謂的心理輔導活動課,就是指,運用心理輔導的理念和技術,遵循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幫助全體學生學會提高自己心理健康水平而開展的活動。在心理輔導活動課中,教師不但是心理學知識的傳授者,也決不是學生言行評論者或勸告者,而是學生心靈表白的傾聽者、學生自我探討的促進者。它關注的焦點是學生的心靈體驗、心理成長。然而,心理輔導活動課在我國還是新生事物,對於廣大教師而言,更是一個相當陌生的領域,常常令教師感到困惑的是——“我怎麼做才能夠表明我的言行已經符合了心理輔導的基本理念和技術呢?”“在心理輔導活動課中教師應具備怎樣的言行呢?”筆者認為以下四點非常重要:

心理輔導活動課中教師言行分析

一、關注

關注在心理輔導過程中體現的就是一種全神貫注。教師在心理輔導活動課中要認真傾聽學生的表達,觀察學生的情緒反應,關注學生的心靈感受。教師往往以為,關注感受就是經常問學生,“你感覺怎麼樣”或“你有什麼感受”,在通常情況下,適當地做這樣的提問並沒有錯,但有時教師只是在做表面文章,並沒有真正關注學生的感受。例如,在一堂主題為“集體的力量”的國小二年級心理輔導活動課中,教師讓學生舉行一個“釣魚”比賽,分8個組,結果只有一組沒有成功,看著其他小組相繼出現興高采烈的場面,這一組的同學非常地沮喪,他們正是最需要關注的一組。但是一堂課中,教師始終沒有注意到這一組學生的情緒表現,卻總是在問其它組“有什麼感受?”,導致這一組學生在接下去的所有活動中都顯得膽小、自卑、消極。很顯然,他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受到了極大的打擊。

上述這位教師是由於關注物件的偏差而造成的失誤。而有的時候關注不當也會造成傷害。例如,在一堂以“長大的感覺”為主題的八年級心理輔導活動課中,教師事先給學生家長佈置了一個作業,要求他們給子女寫一封信。第一次上這堂課的時候,教師隨意地選讀了幾封,其中有一封信表達了家長對孩子的許多地方的不滿意,當著全班同學的面,隨著老師讀信聲音的繼續,可想而知,這位同學的臉是如何地由紅變白,表情由尷尬的笑變得僵硬得想哭……教師這種不恰當的“關注”深深刺傷了學生的心。同樣,教師如果有意挑選對孩子充滿肯定性語言的信件讀給大家聽,並讓被選的學生談聽了家長對自己的評價以後的感受,這樣就做到了正確關注學生的感受。

其實,在課前設計的時候,就要預先估計、儘量避免可能會發生的對學生造成心靈傷害的事件。例如,設計一堂以“學會讚揚”為主題的國小心理輔導活動課時,教師事先為每位學生做好表示讚揚同學的道具蘋果,上課時,按照老師的要求,同學們在開開心心地互送著“蘋果”。當活動結束時,老師問,有沒有同學沒有收到蘋果的?一位同學舉起了小手。此時,老師拿出自己製作的一個大蘋果送給了他,說:“這位同學學會了讚揚別人,這就是一個優點,老師把這個大蘋果送給他!”

二、聚焦

聚焦是心理輔導的一種專業技術,它最大的功效就是可以抓住關鍵問題和問題的關鍵重點突破,因而可以提高討論的效率。在心理輔導活動課中運用這一技術,需要作一些拓展和延伸。在此,筆者將之分為議前聚焦和議中聚焦。議前聚焦是指為使課堂討論儘快進入狀態,能夠圍繞討論主題而採取的聚焦技術。比如在討論前,教師往往要先確定討論形式,使學生明確自己交談的物件;在提出一個討論的問題時,會讓學生靜思幾分鐘,使其思維能夠圍繞主題而展開。另外,對於某一情境的討論,教師要依據輔導目標來提問,以使學生回答的範圍不會太寬泛,從而可以節省時間,突出重點,提高課堂效率。例如,在一堂國小三年級的心理輔導活動課“學會讚揚”的小品表演中有這麼一個情景:小明考100分,爸爸沒有表揚他,還對他說:“是偷看的吧。”之後,老師讓學生談一談。在這裡,老師可以問“對這樣一件事情,你有什麼看法?”、“假如你是小明,你怎麼想?”、“假如你是小明,你會有什麼情緒反應?”等等。本課此處的輔導目標是讓學生體會當一個人很想得到表揚但卻得不到時的負性情緒反應,因此,我認為還是用後兩句問法比較能夠突出重點,起到聚焦的效果,能較快地達到輔導目標。

議中聚焦是指在討論的`過程中而採取的聚焦技術,相對於議前聚焦來說更需要教師的靈活應變能力。在心理輔導活動課中,討論的內容一般都來源於學生自身、身邊、或當前社會熱點,這樣在討論過程中就有可能會出現個別學生髮言抓不住要害、內容很多、涉及方方面面、語句冗長甚至離題等現象,此時教師就要設法找出關鍵問題,縮小討論的範圍,以達到重點突破的目的。例如,某學生說:“我媽在學習上對我要求很高,在生活上照顧很周到,為了每時每刻都能瞭解我,還給我配上了手機,但她對我也管得太多了。那天我跟同學出去參加社群活動,她幾乎是每隔5分鐘一個電話,平時同學往我家裡打電話,她都要問個明白,是誰?哪個班級的?這個人怎麼樣?等等,有時甚至還要回撥‘審問’對方。她對我也太不信任了……”。對此,教師可以這樣引導,“看來你和你媽之間還有不少矛盾。那麼,在你看來,最主要的矛盾是什麼?哪一點是目前最需要解決的矛盾?”“針對這一點,你們之間是怎麼發生矛盾的?”以此縮小問題討論的範圍,抓住要害,找到問題的根源。此外,在向學生徵求意見的時候,教師如果只是提問“還有嗎?”則學生的回答往往會出現重複內容,不妨改為“還有不同的看法嗎?”這裡加了一個“不同”,就可避免重複,起到聚焦的作用。

三、接納

教師要接納學生的不同觀點,不將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不用集體的力量去否定個別學生的不同觀點。但是,在生活當中,站在自己的角度,以自己的生活觀念去判斷和理解別人的觀念,這種現象是經常會出現的。例如,在一堂國中“學會說不”的心理輔導活動課中,教師提出情境讓學生討論:“有一異性同學約我到江邊散步談心,我要不要去?”他的主觀願望是希望全班同學都會說“不去”,然後,他就可以提問:“你將怎麼拒絕,才能達到既不傷害同學感情,又達到拒絕的目的?”這樣就可以達到他的輔導目標。但有一位女同學卻偏偏說:“我會去的,只要心裡沒鬼,不怕別人說三道四。”對於這樣的回答,教師沒有一點思想準備,他還在固執地認為,通過我的引導,她會說“不”的!於是他窮追不捨,用問話“假如同學們議論呢?”“假如他對你非禮呢?”並問其他同學“你們認為呢?”試圖用集體的力量,硬要把這位學生逼得非得拒絕不可。其實,在設定這個情境的時候,這位老師只是以自己的價值觀來判斷和估計學生的生活觀念,他根本沒有想到學生會這樣回答;當不同觀念出現之後,他仍然不肯放下自己的價值標準,還對學生窮追不捨。很顯然,他在將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並試圖用集體的力量來證明個別學生的“錯誤”。這種不接納的言行是心理輔導老師應該避免的。

四、遷移

向現實生活遷移。一般在情境討論之後,往往都要涉及學生的實際生活,教師可以用問話“在你的生活當中,或你的身邊有什麼類似的事情發生?當時,你(他)是怎麼處理的?”來引發學生思考和討論。向現實生活遷移也體現在結束語上。心理輔導活動課的結束語不同於學科的結束語,輔導教師一般不說“這節課我們學了什麼,大家回去複習一下”之類的話,而說一些意味深長的能引起學生反思或能激發學生情感的話,如格言、名人名言等。使學生能夠將領悟到的理念,和學到的技能運用於生活實踐,處理現實問題。例如,心理輔導活動課《交一個好朋友》的結束語是這樣的:“是呀,朋友是夏天的涼風,是嚴冬的陽光,是春天的春雨。一個真正的朋友,能夠在你最困難的時候給你關懷,給你溫暖;能夠在你最開心的時候分享你的快樂。能夠在你犯錯的時候,及時提醒你,鼓勵你改正缺點。祝同學們都有自己的好朋友!

心理輔導活動是一種促進學生心理成長的活動,是增進師生關係的活動,是一種促使教師更新教育觀念的活動。心理輔導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它要求教師必須牢牢把握心理輔導的基本理念和技術,切實做到關注學生的心靈感受,接納學生的不同觀點,並學會運用聚焦等技術,提高課堂效率,真正使學生在一堂課內有所收穫,獲得情緒的調節、理念的感悟、技能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