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資訊科技教師應具有適應性、自我學習、終身學習能力論文

論文關鍵詞:資訊科技教師;適應性學習;終身學習

有關資訊科技教師應具有適應性、自我學習、終身學習能力論文

論文摘要:資訊社會飛速發展,資訊科技日新月異,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是資訊時代的資訊科技教師保持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資訊社會是一個學習社會,資訊科技教師應該成為終身學習的典範。學習知識提高能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有觀念的轉變,只有這樣才能適應新形勢下的資訊科技教學工作的需要和新一輪資訊科技課程改革的要求。

一、適應性自我學習

餘勝泉教授指出“適應性學習系統主要由‘知識媒體’所組成,它可以為遠端學習提供更為優越的前提條件,可以以不同於傳統的方法使遠端學習更為簡單、更為高效、更具有個性化。在這種適應性學習系統支援下的學習,我們稱之為適應性學習。”(這裡的“知識媒體”是指計算機、遠端通訊及認知科學相結合的“知識媒體”。)與“適應性學習”相呼應,“自我學習”主要是強調學習者這一方的主動性,學習者要充分利用一切現有的可以利用的資源進行學習。“自我學習”指學習者具有主動學習的意願並能夠自己制仃學習計劃,監控學習過程,評價學習結果。“自我學習”還指學習者知識的自我建構。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不是教師教給學習者的,而是學習者在與資源、他人等的互動過程中自我意義建構的結果。“自我學習”第三點是指學習的個別化,每個“我”的具體情況都不盡相同,所以學習者要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合適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適應性學習”和“自我學習”是不能割裂的,二者緊密聯絡、相互配合、融為一體,組成一個大的學習生態系統。這些都是為了滿足資訊社會和個人對“終身學習”的需求。

二、終身學習

我國學者陳東瑜認為:終身教育既不是一個教育體系,也不是現有各種教育形式的簡單拼湊,而是建立一個從嬰幼兒教育到高等教育到老年教育,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到社會教育的一體化教育框架結構的指導思想和原則。也就是說,終身教育是所有教育的一種組織原則。各級各類教育都應在終身教育思想的原則指導下完成自身這一部分的工作,並隨時隨地地為每個人的一生提供最適合的學習條件。按照終身教育的概念,教育應當是伴隨人生到終點的過程,而不是一生中某個階段的結果。

由此可見,“終身學習”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簡單,它的內涵是十分豐富的。教師只有深刻地理解它,才能靈活地運用它。自己首先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還要將這種觀念潛移默化地傳授給學生。“如果最初的教育提供了有助於終身繼續在工作之中和工作之外學習的動力和基礎,那麼就,可以認為這種教育是成功的。”

三、終身學習的意義

1.資訊科技的迅猛發展,更要求資訊科技教師不斷地更新知識

以資訊科技為代表的知識加速了社會的發展,人們所掌握的知識每五至七年就要老化一半,資訊科技知識的老化速度更遠遠高於這個比例。計算機界有個著名的“摩爾定律”:計算機的速度每18個月增長一倍,價格則是每18個月下降一倍。正是這個定律推動著資訊科技以難以想像的速度迅猛普及和飛速發展,從字元介面的DOS作業系統到圖形介面的Windows作業系統,從單機操作到國際網際網路,等等;還有一連串的新名詞、新技術,比如虛擬現實,Flash動畫,MP3音樂,等等—社會發展不斷地提出新的學習內容,個人為了增強對社會和技術適應性,必須不斷地學習新的內容。所以說終身學習既是資訊社會發展的必然需求,也是個人發展的必然需求。

2.傳統教育面臨巨大挑戰,終身學習成為資訊科技教師的首要任務

面對迅速發展的資訊社會,傳統教育出現了不適應症狀,於是課程改革轟轟烈烈地展開了。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提出許多新的思想,要求資訊科技教師要學習領會,更新觀念,並運用到實際工作中。比如以前指導我們教學的主要是行為主義的理論,強調以教師為中心,認為知識的掌握過程就是教師傳授知識的過程。隨著後現代主義思潮的興起,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逐步受到重視。建構主義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也就是說,學生的知識不是教師教的,而是學生在與包括學習材料、教師、學伴等情境的互動過程中自己建構的。由此可見,教師的角色發生了很大變化,由原來的處於中心地位的知識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學生主動意義建構的促進者,要引導學生選擇研究主題、查詢所需資源、開展小組討論、共享學習經驗並完成課程的`學習。教師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創造性思維。 要突破傳統,就要創新,創新就需要科研,科研是轉變觀念的動力,是一個不斷學習並運用知識的過程。未來需要的不是照本宣科的“教書匠”,而是能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教育家”,我們每天都在面對一個不斷變化的嶄新的世界,教育物件是生動的,教育內容是變化的,教育手段是新的,教學方法也要相應更新,諸如此類,不勝列舉。教師必須要研究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既提高了教師的自身素質,又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科研已經成為教師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不是可有可無的東西,所以教師要努力成為“研究型教師”,進而成為“教育家”。

成為“教育家”,首先要學會獨立思考,有自己的獨特見解。面對不斷出現的新事物,我們該如何去認識它,比如什麼是應試教育,什麼是素質教育,各有什麼優缺點,素質教育是否一定比應試教育好?計算機教育,資訊教育,有什麼本質的區別?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建構主義,都是什麼含義,是一個比一個好嗎?這些實踐中的問題和理論上的問題都需要進一步地研究和探討。學習知識是一方面,關鍵是要學會思考,通過系統的思考促進觀念的轉變。否則,又會重複以前的錯誤。比如那種“滿堂灌”式的課堂,以前是“人灌”,有了電化教育手段,就變成了“電灌”,現在有了計算機,又變成“機灌”—整堂課都用計算機播放多媒體課件,教師成了旁觀者。這些並不是技術的過錯,而是觀念沒有跟上,濫用了先進的教學手段。

四、終身學習的內容

時於資訊科技教師來說,王吉慶教授認為:就目前我國中國小的情況,他們通常不僅承擔著資訊學科教學的任務,還要在學校資訊科技教學改革與輔助教學中承擔工作的協調人、資訊系統配置方案初步的計劃制訂者、資訊系統的維護人員、學校組織開發軟體的參與者、學校內教職員工資訊科技應用能力的培訓者等多重角色。因此資訊學科的教師一般要求具有較高層次的資訊科技應用與開發能力,而且要能夠理解其他教師的教學設計,並且能夠把這些教學設計轉化為具體的軟體。可見資訊科技教師在教育資訊化中的重要作用。

所以筆者認為資訊科技教師應該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學習:(1)資訊科技教師的技術素養。資訊科技應用基礎(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資訊科技發展前瞻);網路與多媒體技術(網路與Internet、多媒體與虛擬現實);程式設計技術(問題解決與演算法、語言與程式設計);資料管理技術(資料庫及其應用、資料探勘與知識發現);人工智慧基礎(人工智慧研究領域、人工智慧教育應用)等。(2)資訊科技教師的教育素養。素質教育(全面發展、多元智慧理論)與資訊科技教育觀;建構主義與資訊科技教學觀;後現代主義與資訊科技課程觀等。資訊科技課有其自身的特點,資訊科技教師要重視對資訊科技課教學方法的研究,如果沒有先進的思想作指導,應用資訊科技也不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3)資訊科技教師的組織管理能力。對教學軟硬體的管理(包括機房管理、校園網等);對學生學習的管理和監控(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等);學習活動的組織;對教師自身的反思與改進等。(4)資訊科技教師的研究素養。主要是指專業學習與學校發展;資訊科技教育研究主題選擇;課程整合;資訊科技教學研究方法、過程;研究成果釋出(包括論文撰寫等)等。(5)資訊科技教師的職業道德。主要包括對專業的態度,對教育物件的態度,對同事的態度(資訊科技教師與其它學科教師)以及對資訊科技的態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