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隨蘇霍姆林斯基讀後感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追隨蘇霍姆林斯基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追隨蘇霍姆林斯基讀後感

追隨蘇霍姆林斯基讀後感1

這個寒假,市教體局號召全市教師參加到閱讀活動中來,我也捧起了李鎮西先生的《追隨蘇霍姆林斯基》,認真地閱讀起來。本書主要介紹了李鎮西先生追隨蘇霍姆林斯基的歷程,並向我們介紹了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教育——這首先是人學”“人的充分表現,這既是社會的幸福,也是個人的幸福”“學習只是學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愛別人是培養為祖國服務的愛國主義花朵的沃土”“愛情,是對人道主義的最嚴峻考試”……感受一:李鎮西先生是一個特別愛讀書的人,僅僅是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他幾乎讀遍。他曾經寫到:“可以說,蘇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是在我教育生涯的早晨投下的第一縷金色的霞光。”他善於抓住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精髓,並在工作中實踐,很好地解決了許多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難題,也成就了李鎮西的教育之路,快樂了他人,幸福了自己。我們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我們是怎麼去解決的呢?很多時候都是在抱怨學生不好,家長不配合,學校不支援,我想,抱怨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我們要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我們要向李鎮西先生那樣勤於學習,轉變觀念,通過閱讀教育專著,從中吸取有益的內容,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的。

感受二:我們要相信學生。李鎮西先生十分推崇蘇霍姆林斯基的觀點“我們的教育物件的心靈絕不是一塊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經生長著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師的責任首先在於發現並扶正學生心靈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讓它不斷壯大,最後排擠掉自己缺點的雜草。”我也有同感。我們的老師對學生的評價不可避免地受經驗的影響,特別是對特殊學生。我們應該把學生看成一個完整的人,每個學生都有缺點,但優點還是佔大多數的,作為教師,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要引導學生不斷的發揚優點,摒棄缺點,這樣學生自然而然就會越來越健康成長

感受三:學習不僅僅是看書,而要有所行動。我們要學習蘇霍姆林斯基和李鎮西對學生的摯愛,學習他們對教育的執著,包括學習他們堅持不懈地寫“教育手記”。只有經歷過這樣的過程,堅定終身學習的理念,我們才能夠不斷地進步,不斷地提高。

感受四:愛國主義教育要落到實處。愛國主義教育不能是空洞的說教,而要有具體的載體,比如說“要愛你的媽媽!”這是帕夫雷什中學大門牆上的一幅大標語,它引導學生從愛自己的媽媽開始,進而愛家鄉、愛祖國,這樣的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教育,也是學生容易接受的教育。

感受五:應把自己的學生當做富有個性的“人”,而不是考試的機器、分數的符號,要將發展學生的個性同自己工作的樂趣聯絡在一起。學習只是學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我們要多提供機會讓學生充分的表現自己,讓每個學生都能抬起頭來走路,讓學生擁有自尊、自信、自豪感,從而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

追隨蘇霍姆林斯基讀後感2

大學期間,在教育學等理論課程的學習中,經常會聽到前蘇聯“百科全書式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名字,對他的《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等書名早已熟爛於心,卻未曾仔細地閱讀過,當時的我覺得這肯定又是一些枯燥的理論和抽象的教條。而今我踏上了工作崗位,反過來再閱讀這些教育著作,卻深有體會,也能更好的與實際相結合。暑假期間我閱讀了李鎮西老師的《追隨蘇霍姆林斯基》,跟隨著他,我一次次的地走進了蘇霍姆林斯基,走進他的生平,走進他的教育思想,原來他的教育學理論寫得這樣平易而富有魅力。

在蘇霍姆林斯基的心中,是沒有一個差學生,沒有一個教不會的學生的,每個孩子的心靈都絕不是一塊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經生長著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田地,而教師的責任就是發現並扶正學生心靈土壤的每一個幼苗,讓他們茁壯的成長。蘇霍姆林斯基尊重、信任學生,尤其注重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並指出他們是脆弱的,要小心地像對待一朵玫瑰花上顫動欲墜的露珠,要培養自尊心,只能用溫柔細緻的教育手段,自尊心是不允許採用粗暴的、強有力的憑意志的手段的的。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的聰明才智在於,是孩子們把教師的意圖當做自己的意圖提出來並加以實施,一個真正的教育能手永遠也不會是孩子感到自己是一個發號施令的人。在他的眼裡,上課、評分不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活動領域,真正的教育者意味著奉獻—奉獻愛心,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

讀著大師的話,我不禁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作為幼兒園的教師,面對的學生群體是特殊的,因為3~6歲之間的幼兒個性心理特徵尚未完全形成,而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尤其是屢教不改的情況下,我選擇了在集體面前去批評他,現在想想,孩子們的自尊心肯定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工作中,我經常會陷入這樣的苦惱:為啥我用心地對待每個學生,但對學生起到的效果卻是很小的,在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我找到了答案:愛並不能代表一切,而應在尊重和信任的基礎上來愛學生,用心呵護學生的心靈。

在第二輯又見卡婭中,通過李鎮西老師的記錄,我看到了許多國內外專家對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介紹,由此可見他的教育思想在全球都得到了有效地傳播和實踐。而卡婭寫給學生們的回信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為教育大家的女兒,她對父親思想的傳承,對學生誠摯的愛感動著我。在信中、他用父親的“需要—困難—美好”六個字詮釋了對生活、對學習、學校和教師的看法,而作者李鎮西老師,也正如信中所言,為了這無悔無愧的一生,他追隨著蘇霍姆林斯基,用心靈來滋養學生,以為讓更多的學生得到幸福的一生而努力執著。

李鎮西老師用樸實的文字,記錄著自己追隨蘇霍姆林斯基的過程,每一輯都給人以震撼。從他的一字一詞中,我們能感受到李老師就像一位狂熱的追隨者,我們和他一起感受著這個過程的幸福,李鎮西老師真不愧是“中國式的蘇霍姆林斯基”。他將書中所得運用在實踐中,並用生命在做教育,在追隨著蘇霍姆林斯基。平凡的文字,鮮活的生命,讓我愛上這本教育理論書籍,也讓我開始結合自己的實際,反思我的教學實踐。讓我們一起同李鎮西老師追隨蘇霍姆林斯基,懷著一顆純淨樸素的心,從事純淨樸素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