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作文教學指導

思辨就是指有思考的。下面小編收集了思辨性作文教學指導的相關內容,歡迎閱讀!

思辨性作文教學指導

帶有思辨色彩的文章,總給人以深刻感、新穎感。從本質上來看,思辨是屬於哲學的,把握事物的過程和結果、整體和部分、對立和統一、主觀和客觀等哲學關係,是達成文章思辨性的邏輯基礎。具有思辨色彩的文章往往湧動著上下左右、古今中外、人生自然的包容之氣。因此說作文的思辨是帶有哲學的邏輯傾向的立體的而非平面的多維的而非單一的較高的思維能力。亞里士多德把思辨稱為一種“理智的幸福”,可見思辨不僅僅能揭示事物的內涵,而且給思辨者以心靈的歡躍。對於學生來說,培養思辨能力要把握其以下特點:

思辨是一種對人和事物進行多角度思考的活動。多角度地思考問題是實現思辨的重要因素。而我們在寫作中無論是闡述觀點還是敘述事物,往往犯絕對化的錯誤。比如在分析韓劇《大長今》時,不少同學僅從儒家思想的角度,分析此劇引起我們共鳴的原因,顯然是比較絕對的。因為“誠信有禮、尊重老人、長幼有序、重視家庭”這些優秀的東西,不僅儒家文化提倡,基督教及其它文化也提倡。而僅僅從儒家文化的角度進行分析,顯然是狹隘的,這樣的分析只能是問題的一個方面、一個角度。比如從關注平民百姓關心自己的生活境遇而產生共鳴又是一個角度。倡導自尊、奮鬥精神同樣是一個角度等等。有的同學會說,一篇文章我只能從一個角度分析呀!是的,一篇文章對某個問題、某種現象只要從一個角度分析就可以了,但是從一個角度分析你不能絕對。假如你從一個角度分析之前,就有了全面的觀念,聯絡的意識,多角度的認知,那你在行文的過程中就會自然地呈現出思辨來,你就不會絕對化、單一化,你對問題敘述的整體感、則重感就會自然地呈現,思辨的味道也會很濃烈。因此如果文章缺少思辨的色彩、味道,就要從能不能多角度地思考問題這一方面找原因了。

其次思辨在表達上往往是以相對、相反的形式出現。不少同學對餘秋雨散文《蘇東坡突圍》中有一段話印象深刻。“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聲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鬨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勃鬱的豪情發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急湍的細流匯成了湖。”這樣的文字,給我們印象最深的便是它的思辨性。這種思辨來自對事物本質或相反、或相對性的一種揭示,“明亮而不刺眼”,“圓潤而不膩耳”;來自對事物準確而富有分寸的把握,“偏激的淡漠”,“無聲的厚實”。這種表述個別處雖然沒有明顯的兩相對舉的詞語出現,但它隱含著相對、相反的因素。再者這種思辨性表達給人印象深刻的原因,除以上因素外,在文意的表達中作者為了追求一種多元的豐富,在精練的句子中,力求凝縮生活的細節和獨特的體悟,引發人們對生活場景、人生情態的聯想,同樣增加了思辮的厚度。比如“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鬨鬧的微笑”,這些都給我們以更多的想象。它和“堅持而不固執”,“圓通而不油滑”,“平凡而不平庸”“安靜的豐富”等抽象的概括更令人回味。

再次思辨的前提是佔有豐富的材料和一種表達上追求精粹的意識。思辨作為一種較強的融入著個人認識情感的思維能力,它首先需要對生活的統攝能力;其次能對人和事物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瞭解及體察。除此之外還要能對人和事物的複雜性、多樣性、可能性進行有效的把握,這樣才能做到抽象、才能達到思辨的目標。比如對詩人陶淵明的評價,如果我們僅僅瞭解他“不為五斗米折腰”、“守拙歸田園”的歸隱思想,而不瞭解他“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的抱負理想,我們便會得出他一向爾爾的結論。其實陶淵明歸田園的根本原因是社會的汙濁,而作為一個潔身自好的知識分子,不會被也不可能被社會所容,而自己又不能被異化、屈就的必然選擇。狹窄是偏激的溫床,偏激、單一和思辨無緣。但不少同學會說,我有的材料也不少,天文地理、人情世故、飛潛動植等等,而我的文章為什麼表現不出其思辨性呢?這裡我看除了缺乏必要的寫作磨礪外,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缺少求其思辨和精粹表達的意識。文章不僅僅是文字元號的簡單排列,而是生命情感的再現,,是生命情感意緒的流動。當你的寫作有了一種生命意識後,你才會重視它,你才會追求一種博大精粹性表達,你才會尋求思辨的意蘊。總之,文章的思辨只有在豐富生命視閾的前提下,且有了追求文章思辨及精粹表達的意識,並進行不懈的.寫作磨練,文章的思辨才會逐漸顯現。當然思辨是思想的產物,思辨意蘊的濃淡和一個人對自然、社會、人生感悟的深淺緊緊相連。

談到思辨還應該弄清出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敘述不叫思辨,但敘述隱含著思辨,可以體現思辨的意蘊。文章只有把敘述的內容上升到動態的普遍性後,才會有思辨的味道。有的文章儘管是以敘述為主,但由於有一種哲學的韻味,所寫的內容引人感悟聯想,給人以深刻的啟迪,這同樣具有思辨的色彩,但這隻能是整體的感覺,而不是象我們所寫的記敘、議論文或者夾敘夾議的散文所做的區域性的呈示。其次,單純的闡述也不叫思辨,闡述一般是對內容的闡發引申,只能說是一種可能接近思辨的表達,但不能說就是思辨。單向的或者多角度的闡發,雖然有了某種思辨的意味,但其呈現方式如果散落而不精粹,多向而不辨證也不能就說它有思辨性。同樣單純的議論也不叫思辨,只有有了對內容深刻的揭示並體現立體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趨向,才有思辨的色彩。總之,思辨的底蘊是全面辨證的哲學意識,而精粹辨證有分寸的表達是其外形。要想使文章達其具有思辨性的目標,必須佔有豐富的材料。而豐富的生命磨礪和和較強的對思辨表達的意識追求,再加上長期的寫作歷練這些都是文章達其思辨不可缺少的要素。

巧用三招提高作文思辨力

許多考生在寫思辨性作文時,不是完全“無知”,而是缺少思維的深度。對一個問題的分析,往往只看到表面現象就斷然下結論,不去分析事物內部的因果聯絡,只知道是什麼,不知道為什麼,使得所寫文章的立意停留在“是什麼”上,忽視在“為什麼”上的深入開掘,缺乏思辨性。這是一般考生作文的通病。

①由此及彼想開去。讀完命題,考生不妨想一想,現實生活中有哪些事例與命題提到的事實有相似之處,若能快速準確地舉出兩三個典型事例,第一步就做好了。當然,為了避免形似而神不似,我們可以把話題材料的內容(或命題內容要點)進行分解,若各小點對應相似,整體必然神合。考生要注意的是,不應站在單一角度選擇同類材料。多角度聯想,擴充材料的涵蓋面,為揭示問題實質作好量的準備。

②透過表面看實質。有些考生在文章中列舉很多材料,但只下一個結論,這是不夠的,還必須有分析。這裡的分析是指要注意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即探求事物內部原因與結果之間的關係。判斷一篇文章的邏輯性,往往是看作者的因果分析是否能使人折服,分析是否揭示了問題產生的根源,並對事物的發展趨勢有一定的預測性。

③多問一個為什麼。寫作時,當考生得出某個結論時,不妨再想一下,產生這個結論的原因,那麼問題分析也就向前推進了一步,當然也就顯示了深刻透徹的文章特點。

如果寫的是記敘文,考生要注意用事實說話,以形象顯示。雖然記敘的是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但是文章要思考這件小事在社會生活中的普遍意義是什麼,主旨能引起讀者怎樣的思考。總之,記敘文無非是通過形象化的描寫,生動地展示產生某個結果的各種原因。文章最好有畫龍點睛的文字,或有意味深長的暗示語言,以揭示事物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