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學論文(大全15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寫過論文,肯定對各類論文都很熟悉吧,論文是我們對某個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的文章。為了讓您在寫論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大學生心理學論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學生心理學論文(大全15篇)

大學生心理學論文1

近些年來,積極心理學在大學校園得到了極為廣泛的應用,其主要是從全新的視角去解決心理問題,通過挖掘大學生自身的力量,繼而達到維護心理健康的目的。大學生承擔著的巨大的就業、心理以及精神壓力,如不及時排解將會對其身心健康造成巨大的影響,積極心理學教育理念由於自身的優勢特點在治癒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發揮極為關鍵的作用,促使他們以最佳的狀態迎接挑戰。

1積極心理教育理念應對大學生壓力的實施意義

積極心理學來源於西方國家,屬於新的研究方向,通過實驗操作驗證人類潛在的積極因素,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是新的心理學思潮,上述心理學主要是以人性的美德與善端,或是潛在建設意識,運用相對積極的態度是剖析人的心理,激發潛在積極力量,或是優秀品質,與傳統心理學相比實現了新的突破,幫助人類通過發現自身的優勢燃起對生活的希望,從而促使人類獲得健康的人格。積極心理學在大學校園的推廣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通過全新的視角解讀了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以發掘其潛在建設力量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克服心理障礙,從而有效應對挫折,掌握緩解壓力的技巧以及對策。積極心理學在應對大學生壓力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維護其心理健康系統,促使大學生在面對壓力或是挫折時,他們可以利用自身的積極資源,靈活應對壓力,甚至是消除壓力,確保大學生可以保持心理健康。

2積極心理學應對大學生壓力的具體策略

2.1培養樂觀的人格

所謂積極心理學,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就是要培養良好的性格,樂觀的心態,而樂觀個性多半是後天形成的,主要是指個人對外界事物的一種積極的心態。人一旦具備樂觀特質,他們在面對困難時一般會將因素歸結為外因,無論是遇到什麼樣的艱難困阻他們都能積極面對,而不是怨天尤人,由此可以看出大學生樂觀人格的培養是非常關鍵的,這不僅可以使其保持健康心理狀態,而且還能使他們在面挫折時有效應對,從某種程度而言,樂觀屬於有利的資源,讓大學生對未來生活充滿希望。

2.2明確生活方向

大學生需要明確自身未來發展方向,是他們努力學習的動力,這不僅體現在外在方面,而且還體現在內在上。積極心理學指引學生明確目標,自己掌控未來,對於未來的職業或是生活有一定的規劃,並且要落實到具體行動上,這樣他們在某一階段規劃自己的人生,充實的生活會讓他們感受到幸福。大學心理教學中,必須開設相應的積極心理學教學,可以通過課堂或是課下活動形式讓學生制定自己未來的目標,即使在遇到困難或是阻礙時都能遊刃有餘的應對,積極戰勝各種困難。

2.3社會支援系統

社會支援系統對積極心理學的應對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這也屬於一種資源,主要涵蓋三個方面,分別是物質支援、情感支援、資訊支援,上述資源對於大學生群體而言起到了輔助功效,可以幫助他們更好緩解壓力,降低由此帶來的傷害。社會支援是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有利資源,這樣可以使其應用更多的積極方式應對不良心理,更好的解決心理問題。針對當代大學生來說,他們需要面對的是適應社會變化,適應由變化而產生的困擾,這是現階段他們急需克服的問題。其他社會資源團體需要給予大學生相應的社會支援,這可以幫助大學生在面臨困境時時刻保持積極的應對狀態,心理教育課程應更注重學生理解社會支援的意義及使用的重要性。

3應對策略培養模式

3.1培養壓力認知

基於積極學角度分析,需要對個體壓力給予合理的解釋,並能夠從中獲得積極體驗,同時也是大學生緩解壓力的主要策略。積極心理教育需要培養學生具備積極認知評估,這也是當前較為普遍的改變認知方式。從某種程度而言,認知評估屬於一個完整的過程,主要是基於應激源合理解釋,同時對其進行評估的過程,屬於壓力的調節變數。在實際生活中,很多學生在面對壓力時通常都是以消極的心態去應對,這種認知習慣及暗示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有著極其深刻的影響,比如:他們經常會存在我不行、我無能為力的狀態,這些因素長期累積會對學生心理健康造成不利的影響,在日常的教育中,高校要重視學生樂觀積極心態的培養,使其具備認知以及應對壓力,這有利於形成積極體驗,幫助大學生能夠擁有健康的心理。

3.2增進積極經驗

積極心理學生主要是增進學生積極的體驗,這種積極體驗不僅體現在回憶過去上,更體現幸福感受現在,並且對未來充滿希望的積極體驗,這種心理狀態是大學生需要具備的心理狀態,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可以分為兩種,其一是感官愉悅,其二是心理享受,在構建大學生壓力應對策略中,積極情緒以及體驗是非常關鍵。基於拓展建構理論來說,大學生自身具備相對離散積極情緒,比如高興、興趣、滿足、自豪等等,這些都可以稱之為個人資源,幫助他們在面對壓力時以積極的心態及策略面對,通過積極經驗累積提高自我肯定體驗。高校教育中,必須重視大學生積極情緒及因素的培養,比如創造性、勝任感、自我超越等等,除此之外,和諧的人際關係也是非常重要的,促使大學生能夠增進更多的積極經驗,形成內在動機。

3.3鍛鍊問題處理模式

有研究顯示,當前大學生存在巨大的精神、就業以及心理壓力,而他們應對壓力的方式也相對比較統一,通常情況下是以積極心理調節為主,而消極自我防禦出現較少,但是很多大學生在遇到壓力或是困難時,也會採取消極應對模式,如逃避、抱怨、沉迷於幻想、極端行為等等。上述消極應對模式對於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不利的,可以藉助情境訓練,亦或是其他形式加以調節克服,運用積極的壓力應對,由此解決實際心理阻礙。當大學生面臨學習壓力時,教師可以通過優化教學方法的形式讓學生更好地接受;而當前面對交往壓力時,可以運用溝通技巧的方式消除,降低壓力強度;當學生存在就業壓力時,可以通過挖掘自身積極建設力量,讓自己處於積極應對狀態,形成積極的處理模式,繼而促進大學生在面對各種壓力時都能夠以積極的應對策略解決。

4結語

運用積極心理教育構建大學生壓力應對策略是非常必要的,這不僅可以使學生形成積極應對情緒,而且能夠幫助學生在面臨困境或是壓力時,採取積極的應對情緒,從而促使大學生具備最佳的心理狀態。

大學生心理學論文2

摘要:目前,大學生戀愛已經成為普遍現象。男女朋友之間關係處理的如何,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因此,關注大學生的戀愛問題,培養大學生正確的戀愛觀刻不容緩。本文從大學生戀愛過程中常見的心理問題入手,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在此基礎上,找到如何除錯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方法。

關鍵詞:大學生;戀愛心理問題;除錯

大學生的戀愛心理是指大學生在生理、心理能量、環境的共同作用下表現出來的對異性的求知、接近、進行戀愛、追求愛情等行為,以及由此所產生的各種心理現象。[1]大學生的心智發展還不夠成熟,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他們在戀愛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為了使大學生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作為輔導員,應該積極正面的去教育引導,消除不良心理所帶來的消極影響。

1 大學生戀愛存在的問題

一是從眾效應,其實也是羊群效應,由於受群體的影響,個人的思想觀念或者動作行為,向大多數人的方向變化。羊群的組織很散漫,平時在一起也是胡亂地撞來撞去,一旦頭羊動了起來,其他的羊就會不假思索地緊隨其後,全然不顧前方有沒有危險。其實,談戀愛也一樣,不管自己的理想與擇偶標準,看見周圍的同學秀恩愛,就有一種抓緊談戀愛的衝動,特別是同寢室的同學,彼此影響更大。 據調查,有16.8%的人談戀愛是因為“別人都談戀愛,自己不談很沒面子”[2].

二是追求虛榮。在很多大學生看來,大學裡能談上戀愛是一件令人羨慕的事,是有本事、有能力的象徵。相反,沒有戀愛則是一種無能的表現。特別是有些女大學生,認為有男生追求、愛慕、庇護,才表明自己有魅力;追求自己的.人越多,越感到自豪、榮耀。

三是功利心態。讀大學需要一筆不小的費用,畢業後又將面臨找工作的壓力。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經濟條件差的學生擇偶標準日漸功利化,希望找到一個有錢有勢的物件,以此來改變自己貧窮的生活,他們把金錢和地位放在第一位,其它的基本不考慮或者考慮的很少。在大學生中,我們經常聽到“和他(她)談戀愛,我很滿足,他(她)總是給我買一些貴重的禮物”“其實我愛的不是他(她),而是他(她)的金錢和地位,他(她)可以通過關係給我安排工作。”這裡,愛情變成了赤裸裸的交易了。

四是擺脫孤獨和寂寞。一方面,大學生遠離家鄉和父母到異地讀書,進入人生的“第二斷乳期”,渴望與人交往和親近。如果這時有異性對他很好,就會很自然的把對家人的依賴,轉為對異性的依賴上,以此來擺脫孤獨和寂寞,從而獲得精神上的慰藉。這種情況女生多於男生;另一方面,大學生相對中學生比較自由,學習負擔不是很重,自主支配的時間比較多,有的學生因沒有明確的理想和目標而精神空虛,於是想找一個戀愛物件來擺脫空虛,寄託自己感情,這種情況男生多於女生。

五是安全需求。所謂安全需求,表現在人身安全、財產安全、就業保障、醫療保障等方面,如果這些需求能夠得到滿足,就會避免焦慮和恐懼。“當這種需要未得到相應滿足時,它就會對個體的行為起支配作用,使行為的目標統統指向安全。處於這種狀態下的人,可能僅僅為安全而活著。”[3]當代大學生涉世未深,缺乏社會生活的經驗,安全指數不高。正因此如此,他們把自己的希望寄託在所談戀愛的人身上了。

2 大學生戀愛心理問題分析

2.1 生理因素

青春期是性機能發育成長期,下丘腦某些神經細胞發育成熟,刺激腦垂體分泌性腺激素,促使生殖器官的性腺發育,從而分泌出性激素。性激素的主要功能在於刺激性器官的發育、成熟,激發副性特徵的發育。由於性激素分泌增多,性機能迅速發展,男女開始強烈意識到兩性差別和性意識的覺醒,通常稱之為“情竇初開”.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英國靄理士(Henry Havelock Ellis)在他的《性心理學》中對愛情進行了生物學和心理學總結,他認為:“戀愛的發展過程中可以說是雙重的。 第一重的發展是由於性本能向全身放射……第二重的發展是由於性衝動和其他性質多少相連的心理因素髮生了混合。”[4]他的論述證明,愛情是在特殊的生物基礎上發生的。

2.2 心理因素

所謂愛情產生的心理因素,正如莎士比亞(WilliamShakespeare)對人類愛情所述:“愛情不是花蔭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語,不是輕綿的眼淚,更不是死硬的強迫。愛情,是建立在共同語言的基礎上的。”愛情作為人類的一種高階情感,受人的遺傳和後天因素的影響和制約。這裡所指的“遺傳”是人的生理因素---性本能,後天因素是指建立在共同目標基礎上的情感。具體來說,構成愛情心理的因素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是異性之間的互相傾慕。一般認為,愛情的基礎是互相傾慕,異性之間的互相傾慕,是愛情產生的內在心理因素。

二是共同的人生觀。主要表現為思想感情的一致,有共同的人生態度和志向。這是產生真摯愛情的關鍵。

三是雙方心理相容。主要包括心理和諧、心理互補兩個方面,這是協調戀人間關係的最好方法。心理和諧,是雙方思想感情、心理特點等各個方面的充分了解與適應。

四是遵循忠貞原則。 愛情包含性愛和情愛兩個部分,因為有了這兩個因素,愛情也具有了排他性,忠貞便成了愛情心理結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3 社會因素

網路對大學生的影響。 網路作為一種資訊傳播的新媒體,在人們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人們通過網路會更加方便快捷的獲取資訊,更新觀念,解放思想。但是網路也是一把雙刃劍,它在給人們帶來好處的同時,也免不了會帶來一些危害,尤其對涉世未深的大學生,影響更大。我們在瀏覽網頁時,經常會自動彈出一些低階下流、黃色頹廢的不堪入目的圖片,這會對大學生產生消極、負面的影響,使他們的心理形成了一種新型的“性解放”和“性自由”,進而導致大學生戀愛取向的錯位,甚至會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現實環境的影響。 現在的大學生可以在讀書期間結婚,更不用說談戀愛了。在校園內,卿卿我我的現象隨處可見,這對於還沒有男(女)朋友的學生而言,這無非是一種刺激,一種壓力。為了擺脫形單影隻的生活,他們也開始追求異性,甚至為了成功不擇手段。還有社會是上不良風氣的影響。實用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不斷對大學生進行侵蝕,也會影響大學生的戀愛觀。

3 戀愛心理問題的調適方法

3.1 樹立正確的戀愛觀

大學生戀愛觀是指大學生對待戀愛問題所持的基本觀點和態度,以及對戀愛行為好壞做出的基本判斷。[5]愛情,是人類特有的一種高尚的精神生活。首先,愛情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質基礎之上,雙方有共同的價值觀,有崇高的理想和奮鬥目標,彼此互相尊重,互相傾慕,渴望對方能夠成為終身伴侶。互相給予、互相提高、共同追求、心心相印,這就是愛情之所以美好無比的祕密之所在。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收穫甜蜜的愛情,那麼在擇偶時就應該按照“互相給予、互相提高、共同追求、心心相印”這個標準去衡量。金錢、權利、地位不僅不是愛情的標準,有時候還會腐蝕愛情,使得愛情變質。誰都喜歡高富帥、白富美,但這不是愛情的第一標準,更不是唯一標準。 因為靈魂美的人更可愛。 就像列夫·托爾斯泰(LevNikolayevich Tolstoy)說的:“人不是因為美麗才可愛,而是因為可愛才美麗。”

3.2 處理好愛情與各方面的關係

愛情與友情的關係

正確處理愛情與友情的關係,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判斷。異性朋友之間,親密度超越了友情界限,就會向愛情發展;但是,如果戀人間失去愛情,那麼友情是否還能存在將會是懸念了。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說:“再好的東西,都有失去的一天。再深的記憶,也有淡忘的一天。再愛的人,也有遠走的一天。再美的夢,也有甦醒的一天。該放棄的決不挽留,該珍惜的決不放手。分手後不可以做朋友,因為彼此傷害過。也不可以做敵人,因為彼此深愛過。”所以,如果不得不在愛情與友情間做出判斷或選擇時,一定要慎重!不要輕易去愛!愛情,不僅僅是誠實、堅貞、美好的,更應該是慎重、理智和嚴肅的。只有這種愛情,才能帶來幸福和快樂,否則,還是選擇友情繼續吧!

3.3 完善心理疏導干預機制,加強挫折教育

戀愛並不都是甜蜜的,有時也會略帶苦澀。比如:暗戀、多角戀、失戀等。暗戀只是一廂情願,若要發展成愛情,必須向對方敞開心扉。若擔心被拒絕,最好是先潛伏到對方的身邊,通過觀察搞清對方的情況,然後,再化暗為明,製造巧遇,尋找合適的話題,為以後相處開個好頭。其實,一切暗戀要想有好的結果,最終都是明戀,必須有勇氣向對方表白,否則趁早作罷。愛情具有專一性和排他性,是發生在兩個人之間的事情,而不是三個或者多個。若一旦發生多個,應該冷靜理智地去處理,立刻終止這種行為,急流勇退,切莫“腳踏兩隻船”.

參考文獻:

〔1〕黃 希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 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xx.113.

〔2〕 林 麗菲。當 代女大學生戀愛動機研究[J]. 瓊 州學院學報,20xx(1):53.

〔3〕馬 斯洛著。馬斯洛人本哲學[M].九 州出版社,20xx.54.

〔4〕靄理士。性心理學[M].商務印書館,1997.449.

〔5〕 黃 希庭。 大 學生心理學[M]. 上 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xx.424.

大學生心理學論文3

一、積極心理學概述

積極心理學是西方心理學界興起的一股新的思潮,它是致力於研究普通人的活力與美德的科學。主張研究人類積極的品質,充分挖掘人同有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促進個人和社會的發展,使人類走向幸福。它要求心理學家以一種更加開放的、欣賞性的眼光去看待人類的潛能、動機和能力等。

積極心理學把研究的重點放在人閂身的積極因素方面,主張心理學要以人同有的、實際的、潛在的和具有建設性的力量、美德和善行為出發點,提倡用一種積極的心態來對人的許多心理現象(包括心理問題)做出新的解讀,從而激發人閂身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並利用這些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來幫助有問題的人、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賦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潛力並獲得良好的生活。積極心理學的主要觀點如下:

(l)認為心理學應把幫助所有人追求幸福作為閂己的價值追求。積極心理學認為:心理學的注意力應該放在人類積極的層面,心理學應恢復閂己本來的功能和使命使所有人的潛力得到充分的發揮並生活幸福;心理學應當更加註重積極心理品質培養,如樂觀、活躍、積極、有創意、果敢、堅定、充滿閂信,重視效率、勇於接受挑戰等。

(2)提倡用開放和欣賞的眼光來看待人,並著力研究每一個人所具有的積極方面。積極心理學主要提出了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關注積極的情緒和體驗,包括幸福感、滿足感、快樂感等;二是關注積極的人格特質。三是關注積極的社會環境。

(3)強調對問題作出積極的解釋或看到問題的積極方面來使閂己獲得積極的意義。積極心理學認為問題本身雖然不能為人類增添力量和優秀品質,但問題的出現也為人類提供了一個展現閂己優秀品質和潛在能力的機會。當問題出現後,作為一個自在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自南來選擇閂己的思想,也就是說可以對問題作出各種閂己的理解。

二、考研的大學生心理的基本狀況

1.國內考研基本概況。近年來,研究生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和在校生的大幅增加,大學本科生漸漸失去了往日的高學歷的光環,不再被稱為所謂的“稀缺”人才,社會上考研熱潮一浪高過一浪,不斷升溫,考研儼然已成為當代中國社會的熱門詞彙,備受社會各方關注。

教育部發布了20xx年考研招生計劃,其中全國報考20xx年碩士研究生人數達到172萬人,雖然較20xx年少了4萬人,但已是連續10年人數破百萬,這也是1994年報考總數的14倍之多。20xx年全國高校研究生的錄取人數為60.8萬人,考研報錄比約2.8:1.從這些資料中可以看出,近些年來,國家研究生擴招迅猛,考研熱居高不下。

2.考研的動機分析。

(l)自身因素。獲取知識,自我實現。有些大學生成就動機強,希望能進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提高專業水平,深入研究某一學科領域,因而選擇了考研。興趣愛好。個人興趣愛好是引發大學生考研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有的學生認為本科所學的專業不符合自己的意願,想通過考研重新選擇新的專業。

(2)家庭因素。有大學生選擇考研是由於來自家裡的壓力,而不是出於個人意願。父母往往將自己的夢想寄託在子女身上,認為考研對孩子的發展、就業前景好。

(3)學校因素。積極引導、創造條件。學生在校的考研通過率反映出學校的教學水平,所以有些學校積極引導畢業生考研,為學生考研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群體效應。一些大學生最初不想考研,但看到周圍的同學為了考研刻苦努力,雖然很辛苦,但是目標明確,生活充實,南於自身的目標不明確,為了能融人到同學當中去,所以也找點事幹,而選擇了考研。

(4)社會因素。就業壓力。許多大學生及家長看來,如今本科生的就業形勢嚴峻,只有通過讀研,拿到碩士研究生文憑,才能增加就業競爭力,從而找到好工作。社會待遇。研究生不僅在學習期間享受國家優惠政策,在畢業後也享受較好的福利待遇,甚至在一些地區出臺的人事選拔制度中,就崗位設定、福利待遇等規定只有碩士以上才能享受。

三、影響考研的消極心理品質

1.意志力不堅定。有些學生複習了一會,遇到難題,沒有前進的動力,看到別的同學找到了好工作,心裡癢癢的,心裡想考研那麼煎熬,不如我不考了,去找工作;看到同學出去旅遊了,也羨慕人家過的快活,總是三心二意的,沒有付出太多努力,怎麼可能考上?

2.畏懼的情緒。在考研複習的過程中,尤其是最後的衝刺階段,在連續做了幾套模擬題,而正確率較低的情況下,很容易產生一種畏難情緒。這其實是對向己的一種懷疑,總覺得考研競爭激烈,擔心最後的結果不如意。這種情況下,考生要學會自己鼓勵自己,保持愉快的心情,千萬不能鬆懈。

3.懈怠心理。最後一個月的時間裡,有些學生認為成績提高不了多少,在學習上就比前一階段有所放鬆,產生懈怠心理。這時候如果放鬆了很有可能功虧一簣,所以考生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複習計劃,點面結合,查漏補缺,全面複習。

4.自我效能感低。臨近考試,考生很容易產生緊張心理,感覺閂己近期突然效率不高,開始懷疑自己;和別人對比,覺得自己做題準確率太低,開始慌張。在這時候,千萬不要考慮太多不必要的問題。只需要調整計劃,按照自己的計劃認真複習就可以了。

四、把積極心理學運用到考研當中去

運用性分析。把積極心理品質運用到考研當中去。

(1)堅定的意志力。有的大學生目標明確,意志堅定,敢於挑戰困難,積極進取,學習自覺,自制力強,這些特徵有利於考研,畢竟國內的研究生考試考查範圍廣,難度大,尤其是英語,需要一定的功底,並且花費大量時間複習,考研是一場持久戰,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取得成功的。

(2)敏捷的思維。考生在複習的過程中,需要掌握的知識太多了,有些知識要從感性的認識昇華為理性的'認識,通過分析、綜合、比較和分類,培養創造性思維,發揮向身的想象力,對掌握知識有重要作用。

(3)良好的情緒調控能力。考生應該保持樂觀向上、愉快的心態,遇到困難時,要先保持冷靜,勿激動,學會調控閂己的情緒,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4)提高記憶力。在識記材料時,有一個編碼、儲存、提取的過程,為了能把知識儲存在長時記憶中,要把知識分好類,提高記憶的效率;並且掌握保持和遺忘規律,有效合理的組織複習,倒U型曲線表明識記最七年級段時間遺忘較快,以後逐漸減慢,也就是先快後慢。養成良好的記憶習慣,提高學習效率。

(5)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漫長的複習之路,堆積成山的複習資料,容易讓人喪失動力,失去信心,注意力分散,可以通過培養興趣,加強體育鍛煉,產生愉快感而提高注意力。

2.重要性分析。

(1)有利於大學生獲取考研的順利。把積極心理學運用到考研當中去,使人的知情意協調發展,提高記憶力,調動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創造性思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效率,取得成功,最後拿到碩士研究生的綠卡。

(2)有利於大學生培養積極的心理品質。積極心理學認為,獲得幸福的前提條件是要有美德和優勢。對於大學生來說,考研是一個艱辛但快樂地成長曆程,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學習的熱情,強化學習的動機,以獲得智慧和知識;可以培養學生勇敢的品質,樹立學生公平公正的意識;可以培養學生堅定的意志力,面對困難,勇於挑戰,無所畏懼;可以培養學生的閂我控制能力以及謹慎的態度來實現學生的節制;可以引導學生提高自我效能感,以積極的態度對待以後的學習和生活。總而言之,把積極心理學運用到考研當中去可以培養大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

大學生心理學論文4

伴隨著心理學的理論發展和現代社會的客觀要求,積極心理學成為心理學研究的新方向。積極心理學關注人類積極的心理品質,重視人類的健康幸福與和諧發展。積極心理學的目標在於幫助人們發揮自己的潛能,提升人們對情感、工作和生活的體驗。心理學家馬丁塞林格曼、謝爾頓等人倡導的積極心理學將心理學關注的主體由心理異常者轉向普通群體,其中很多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和心理調節技術可用於人們日常生活中進行自我調節和群體疏導,心理學與其他學科結合進行研究已成為科學研究的新導向。隨著社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意識的不斷加強,將積極心理學用於解決大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已成為一種趨勢。

一、積極心理學簡介

積極心理學是一門運用科學、有效的干預方式,旨在幫助人們獲得美好人生的學科。與心理學的其他分支相比,積極心理學注重幫助正常人獲得更加健康、幸福的體驗,而不是調節心理機能和矯正異常行為。這使得積極心理學對於幫助更廣大的人群實現自身價值具有更大的意義。積極心理學理論認為個人的幸福感可以通過四個維度進行評判:身體的感覺、成就、社交和意義。在這四個維度中,積極心理學都有相關的理論幫助人們更好地進行自我調節。

(一)身體方面

在積極心理學中,正向積極的健康是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其目標不僅僅是保持健康狀態、預防和抵抗疾病,更重要的意義是激發出人們過上長壽、健康生活的內在動力。積極心理學家們提出了“健康是一筆財富”的理念,這種“健康資產”,就是影響健康水平,幫助人們戰勝疾病風險的一種因素。該課題致力於探索某一特定的“健康資產”對於長壽、健康的影響。該課題的研究結果證明,無論是對於健康還是受疾病困擾的人群來說,積極正面的情緒狀態都有正面效果。在保持同等水平的吸菸量、飲酒量、運動量和休息時間的條件下,情緒較為正面的人也普遍較長壽。干預性實驗也表明,積極的情緒能更有效地抵抗流感。此外,越來越多的實驗證明進食更多果蔬會增強幸福感。在韓國、伊朗、智利、美國等不同地區進行同類實驗的心理學家都得出了類似結論:進食更多果蔬使人更易感到“非常開心”。這可能是由於大量攝入某些營養物質的原因。

(二)成就方面

成就是指在一定動機的驅使下,促使個體接受教育或訓練後獲得的學習成果。影響成就的因素有遺傳因素、社會因素及個體需求因素。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指出,當人們滿足某一層次的需求後,人們會進一步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成就屬於最高需求層面——自我實現。受這一普適性理論的影響,成就則成為人們不懈追求的目標。在積極心理學中,成就是個體追求有價值的工作,使之達到完美狀態,獲得心理滿足的行為。在工作中獲得成就或者工作滿意度高的`人比低成就或工作滿意度低的人更容易獲得幸福感。個體記憶中存在著與成就相關聯的情緒體驗,當獲得成就的滿意度更高時,愉快的情緒體驗進一步促使人達成成就,由此獲得良性迴圈。成就對於個體重要性在於工作本身,而不是隨之而來的報酬。當人們在某項活動中獲得成就時,滿意感可以起到自我強化的作用,達到高峰體驗。

(三)社交方面

積極心理學的著眼點之一就在於積極情緒,而人際關係對於積極情緒起重要作用,不論這種關係是工作、家人、愛情還是友情。正如克里斯托弗皮特森教授的概括:“我們周圍的其他人非常重要。”通過人際關係,人類可以接受、分享並且傳播積極的能量。在這個過程中,人際關係也能夠通過與他人積極互動得到增強。《性格優勢和美德手冊》首次嘗試以研究群體的方式定義人類的積極心理特質。這些特質包括6種“核心美德”,下設26種可測量的性格優勢。6種美德和26個性格優勢如下:智慧和知識:創造力、好奇心、開放性、求知慾、洞察力勇氣:勇敢、毅力、誠信、活力、熱情人性:愛、友善、情商正義:公民意識、公平意識、領導力秉性:寬恕、憐憫、謙卑、謹慎、自制力神性:對美麗與卓越的欣賞、感恩、希望、幽默、靈性在這6種美德中,“人性”中的“愛”、“友善”、“情商”與人際關係直接相關,“開放性”、“誠信”、“領導力”、“寬恕”等與人際關係聯絡也較為緊密。因此,人際關係的維護在提升生活質量和幸福感中起到一定作用。

(四)意義方面

意義是衡量幸福感的一個方面。有研究表明,主觀幸福感的獲得並不持久,在經歷一段高峰期過後,幸福感迴歸原先的基線水平。所以想獲得長期的幸福感與滿足感,需要將外在激勵轉向內在激勵,從考慮關注外在滿足轉向內在滿足。意義是個體內在設立的為之不斷努力奮鬥的目標,並且當無人知曉個體的目標時,仍堅持繼續,這個目標就是個體真正覺得有意義的事情。在積極心理學中,意義是個體價值、生活意義和對未來的期望的綜合表現。個體的價值是指個體在生產、生活中為滿足個人需要所做的發現、創造。經歷同一件事情時,人們對事物不同的看法及態度將導致不同結果。積極心態面對挑戰和打擊會更好地克服壓力,戰勝它並走出困境,而消極心態往往會導致失敗的結果。有意義的生活是人們對未來的設想,人們面對危機或創傷表現得更加樂觀,就更有助於戰勝困難。促進人們樹立目標,尋求意義可以使人們獲得更多的幸福感和滿意度。人們對事物的認知採取更為積極的態度,則有助於人們提升主觀幸福感。高校學生樹立更高的目標,對事物認識更為積極、有意義,是個人價值得以顯現的最佳途徑。

二、遇到的問題

(一)高校學生體質狀況堪憂

近20年來,我國大學生的體質狀況處於不斷下降的狀態,大學生體質問題亟待解決。根據由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衛生部、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科學技術部、財政部共同組織的第6次全國多民族大規模的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20xx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的調查結果顯示,我國高校學生的各項體質較往年呈下滑趨勢。19-22歲年齡組,即大學生所處的年齡組爆發力、力量、耐力等方面的身體素質水平都有所下降,大學生的體質鍛鍊時間也有下降趨勢。體育鍛煉是指根據身體需要,運用各種體育手段,結合自然力和衛生措施,增進健康,增強體質,調節精神的體育活動。體育鍛煉對促進積極情緒產生,宣洩不良情緒有重要的作用。大學生進行體育活動時間的減少,不僅影響了體質,更間接地對心理健康產生了不良影響。

(二)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較低

主觀幸福感(SWB)是指人們如何體驗他們的生活質量,包括情緒反應和認知判斷,SWB的評判可以從情感平衡和生活滿意度兩方面衡量。良好的情感平衡是指愉快的情感體驗與不愉快的情感體驗相比較佔優勢。生活滿意度是個人對生活的總體評價,獨立於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之外,是衡量主觀幸福感更有效的途徑。筆者以安徽某高校20xx屆本科畢業生進行了校園生活滿意度的問卷調查。本次調查問卷共發放1333份,收回問卷1333份,其中有效問卷1290份,佔20xx屆本科畢業生總數的24.13%。通過SPSS統計軟體對調查問卷的結果進行統計和整理得出:在1290份有效問卷中,每項滿意率較上一年均有所下降:平均分在8分-9分有10項,較上一年的17項下降較多,剩下的10項均在7分-8分之間;20個專案的全校平均分為8.00分,較上一年低0.31分。具體表現:在評選獎學金、評選先進工作方面,學生滿意度平均分為7.99;在社會實踐活動的形式和效果方面,學生滿意度平均分為7.67;在校園文化活動方面,學生滿意度平均分為7.77。通過本次調查可以得出結論: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總體處於較低水平,而且有不斷下降的趨勢。

(三)大學生應對突發性事件的能力較弱

大學是從學生變為社會人的過渡階段,大學生活與高中生活相比較為複雜,很多大學生第一次離開家人,來到陌生的環境,很多事情都需要他們獨自處理。由於大學生心理髮展不成熟,閱歷不夠豐富,情緒較易衝動,事件的發生和處理不當往往會使他們產生負面情緒,進而導致不良後果。據不全面資料統計,我國大學生暴力犯罪的案發率逐年上升。突發性事件發生較為突然,帶來後果比較嚴重,處理較為困難,因此會對學生,其家人、朋友乃至社會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因此,指導大學生如何預防、處理大學校園突發性事件,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四)大學生對未來發展方向感到迷茫

大學生會面臨許多不同的抉擇:正在上大學,不知道以後做什麼工作;快要畢業,不知道選擇讀研還是工作等。很多人會覺得是自己不夠了解自己,試圖通過向內思考的方式來探索自己、瞭解自己,但根本原因是缺乏足夠的資訊來做出決策。大多數同學在邁入大學後無法準確給自己定位,因為某些原因對學校產生牴觸情緒,不能很好適應大學生活,自我調節能力較欠缺,對學習、生活得過且過。一些同學給予大學生活過多的期盼與憧憬,但實際的大學生活與想象有大落差:欠缺專業知識的拓展、沒有合理分配課餘時間和不能很好地融入集體生活等。安徽省某高校20xx屆畢業生校園生活滿意度調查顯示,不管畢業生是已落實就業單位、國內升學、出國(境)留學、自主創業、求職中還是暫不就業,他們對自己從業情況的滿意度平均分為7.98分,處於一般滿意的水平。資料證實:很多學生對自己的未來沒有考慮,職業方向感缺失;而即便考慮過的人對職業生涯也沒有一個詳細的規劃,不知道該做哪些準備、鍛鍊何種能力,這同樣會導致迷茫情緒的產生。

三、對於大學生積極情緒培養的若干建議

(一)體質提升與體育鍛煉是培養大學生積極情緒的基礎

應該樹立大學生合理膳食的觀念,為大學生提供健康均衡的飲食,促進他們的體質提升,進而促進積極情緒的產生。合理地增加大學生體育鍛煉的機會,樹立大學生健康的生活觀念。這不僅是為學習、生活打下基礎,更是為了增進他們的正面情緒體驗,進而獲得幸福感。

(二)多元化的教學模式與因材施教相結合是學生獲

得積極情緒體驗的焦點積極心理學是對傳統心理學的一種補充,主張關注人的內在動力。在大學教育中,老師改善傳統的教育模式,建立豐富、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帶動活潑、自由的課堂氛圍,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愛好,引導、激發學生對課堂學習的興趣,體悟在學習過程中高漲飽滿的快樂情緒。高校教學需要因材施教。在進行因材施教的時候,需要考慮年齡、能力、性格等的個別差異,教師再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有彈性、有張力,適合不同型別的學生,發揮學生的長處,彌補學生的不足,培養學生的思辨思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獲得積極情緒體驗。

(三)全面塑造大學生人格是培養大學生積極情緒的目標

通過講座指導、實踐活動和課外實習的方式,在理論與實踐兩方面提升大學生挫折耐受力、自制力、毅力等,促進學生髮揮自身潛力,預防突發性事件對學生產生的不良後果。注重培養學生性格的積極方面,運用內在力量與積極情緒戰勝困難,在實踐中全面培育人格,同時挖掘和塑造學生潛能。並在這個過程中,培育學生與人相處的能力。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增強積極情緒的互動。

參考文獻:

[1]李金珍,王文忠,施健農.積極心理學:一種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學進展,20xx,11(3):231-236.

[2]李懷玉.論心理新的研究趨勢:積極心理學[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01).

大學生心理學論文5

摘 要: 黨和政府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歷來非常重視,教育部門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與物力,為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付出了艱辛的努力。但是總的來看,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低效乏力的狀況沒有得到根本的轉變,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處於一種尷尬局面。如何扭轉這一局面,讓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顯現實效?本文從重視心理學這一視角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行研究,提出一些看法和做法。

關鍵詞: 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學知識 問題 合理運用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的教育實踐活動,為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品質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近年來卻陷入了投入和產出嚴重失衡的困境,即思想政治教育花費了很大的財力、物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卻收效甚微。其實,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盡如人意,並非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本身失去了培養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功能,而是社會的發展和人們思想的日益複雜變化等因素妨礙了思想政治教育應有功能的發揮。

從教育者的角度來看,主要的原因之一,是我們欠缺從“人本”出發的教育方法,特別是從個人不同心理出發的教育方法。因此我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引入心理學。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門綜合性的應用科學,由於其內容的豐富性、特殊性和教育物件的複雜性,我們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心理學作為研究人的心理現象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可以幫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過程中,從瞭解人的心理開始,找到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環境等各要素同受教育者的認知結構的最佳契合點。本文就從這一視角來探討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怎樣合理運用心理學知識等問題。

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發展現狀

我國學校思想政治心理學起步較晚,但發展很快,特別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全社會的關注,使思想政治心理教育成為政府和學校行為。九十年代學校心理教育發展呈現兩個特點:一是以學校為單位的思想政治心理教育實驗,在學校領導的重視下,學校和科研部門合作或單獨進行實驗,並取得了不少成績;二是思想政治心理教育的內容不斷豐富,技術手段不斷改進。許多學校進行心理教育課程化實驗,教育內容包括學習方法輔導、職業輔導、生活輔導、情緒輔導多個方面,除了活動課程、講座之外,還採用心理諮詢、心理測量等技術手段,並在許多學校建立了學生心理檔案。但還必須看到,我國學校心理教育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和發達國家相比,正規化、科學化程度較低,仍需付出很大的努力。

二、心理學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做好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僅需要深入研究大學生思想活動的新情況和新特點,而且需要深入研究大學生心理活動的規律和特點。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合理運用心理學知識,對於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運用心理學知識可以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有利於培養目標的實現。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對大學生進行政治、思想、品德等行為規範的教育。這些對於培養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全面發展人才無疑是十分重要的,但目前這方面的培養大多數只是關注社會對個人的思想政治道德規範方面的要求,對於如何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的問題重視不夠,大學生即使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種規範要求,也不一定能成為達到培養目標的人。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出來的某些典型人才,政治立場堅定,思想觀點正確,道德品質高尚,但在心理方面沒有達到健康標準。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合理運用心理學,能讓教育內容更加貼近大學生的生活實際,有利於大學生形成和發展完整的人格。

(二)運用心理學知識可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教育人的工作,也是一項系統工程,其間充滿著諸多矛盾。如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矛盾,社會要求的思想政治規範與教育者、被教育者和環境之間的矛盾,教育者、被教育者與環境之間的矛盾,等等。這些矛盾在深層次上體現在認識、情感、意志、態度等心理因素中,在淺層次上表現為人們某種心理上的不平衡。思想政治教育是依據人們的思想活動規律進行的,而人們的思想活動規律受制於心理活動規律。過去我們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忽視了人的心理作用,忽視了人的心理素質對思想政治品德的影響,難以使被教育者產生心理共鳴,效果始終不夠理想。心理學是研究人們心理活動及其規律的科學,它側重於從心理活動的一般規律和生理機制方面來研究人。運用心理學知識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夠增加教育的科技含量,增強教育的實際效果。因此合理運用心理學知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透徹地瞭解心理活動規律,進而指導實踐,對於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無疑是大有益處的。

(三)運用心理學知識可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預見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我們要把思想工作做到大學生的心坎上,就要了解和掌握他們的心理。人的行為和表情是人對某種客觀事物的特定反應,是受人的心理支配和調節的,是人心理活動的直接表現。人的心理活動是由客觀事物引起的,又會在人的行為和表情中顯露出來。在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前,運用心理學知識對被教育者的心理狀態和心理特點進行研究,可以掌握被教育者的心理活動規律和思想狀況,及時抓住其思想和行為的苗頭,這有助於我們增強思想工作的預見性和主動性,把工作做在前頭;我們在做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運用心理學知識,對被教育者心理活動規律進行探討和分析,可以把握被教育者的思想動態,控制和引導其行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在整個思想政治教育中,推廣運用心理學中的心理引導、心理相容、心理共振,以及心理威懾、心理趨同等一系列心理原則和心理方法,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很有幫助的。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及行為方式都隨之發生重大的變化,各種意識形態紛繁複雜,各種層面的思想文化乘虛而入,這一切都為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很大難度。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絕不能僅僅從教育學角度去認識考慮問題,而必須綜合社會、心理、教育諸因素去思考分析,以確保實效。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運用心理學知識所面臨的困難

(一)普遍缺乏跨專業人才,欠缺專業指導。

1.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大多隻研究本專業,而專業心理學教師又極少跨專業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因而在實踐中能夠跨專業、遊刃有餘地運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心理學知識的工作者少之又少。

2.運用好心理學所必需的技術化裝置欠缺。在發達國家普遍使用的心理學技術和工具未能在我國高校中普及,因此在實踐中往往很難把學生表現出的各種行為量化,並進行科學分析,影響到心理學的有效運用。

(二)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學生的心理狀態日益多元化,給教育工作帶來難度。

改革開放以來,由於社會發展的點,大學生的流動分佈、交往方式、發展需求、生存狀態等發生較大的變化,大學生在思想觀念、道德標準、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上呈現出新的特點。

大學生健康的主流心理狀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普遍有著較強烈的國家觀念和民族意識;二是非常關注社會;三是大部分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是健康向上的;四是大學生的自主意識和獨立能力明顯增強;五是大學生對新知識的渴望十分強烈。

但是在健康的主流背後,大學生的心理狀態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如部分大學生信仰危機,政治熱情不高,人生觀不夠積極;少數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況存在嚴重的心理障礙,心理素質明顯偏差,在現實生活中更是表現出種種令人擔憂的不良行為。其一,政治意識淡薄,信仰模糊,有的學生甚至認為馬克思主義是說教;其二,法制觀念淡薄,對社會上出現的一些違法現象持漠視態度;其三,意志力缺乏,不能經受打擊、挫折;其四,個人主義、自私自利現象嚴重,性格孤僻、冷傲,缺乏合作精神;其五,價值觀偏差,信奉享樂主義,缺乏艱苦奮鬥的品質。許多學生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花錢如流水,追求高消費、盲目消費,同學之間攀比風盛行,愛講排場、講高檔;其六,獨立自主意識差,虛榮心強。由於家庭的溺愛,社會環境的負面影響,大學生依賴性越來越強,接觸現實生活往往束手無策。

以上這些問題單純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是不能完全解決的,必須運用心理學知識,拉近教育工作者和學生之間的距離,真正深入學生的內心世界,因人而異地採用合適的方法,達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有的效果。

四、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合理運用心理學知識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科學化,必須認真學習、吸收心理學知識,更好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思想活動特點,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摸清大學生不同性格的主導型別,因人施教。

古今中外的教育實踐反覆證明,無論是知識的傳授,還是品德情操的陶冶,最忌不從教育物件的'特點出發的“公式化”、“一刀切”。當前思想政治工作收效甚微,其原因之一就在於此。育人要“因材施教”,做思想工作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從心理學角度看,其主要理論依據就是“心理的個別差異”,即每個人不同於其他人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點。思想政治教育的物件是人,每個人都有能力、性格、氣質等個性心理特徵的差異,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不能忽視人的個性,採用強輸的方法。如一名學生來自單親家庭,他的性格可能就很自卑、很敏感、很冷淡,對外界的警惕性很高,自尊心很強。我們掌握了他的性格特徵,就可藥到病除。因此只有切實瞭解教育物件的個性特點,因人施教,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因勢利導,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常見的大學生心理現象主要有:挫折和逆反心理、嫉妒和攀比心理、表揚和批評心理。心理學的研究詳盡地介紹了這些心理現象的特點、形成及規律。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如果能掌握相關心理學的理論,就能夠更好地分析和看待這些心理現象,採取合理的教育方法,實現教育目標。

(三)教育工作者要有持之以恆的精神。

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在於思想,人實現轉變的過程是積極思想和消極思想互為消長的過程。心理學家認為,人總有某種惰性,很容易被多次重複的說法和做法牽著鼻子走。自我和他人暗示和鞭策重複的次數多了,時間長了,就會形成一種自我感覺、自我意象、自我期望,也就是自我意識,就會具備一種改變自己的能力。也就是說人是可以轉變的,人的思想會被潛移默化。丘吉爾說:“你要別人具有怎樣的優點,你就要去讚美,適當地讚美對方。”可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運用各種不同的方式方法培養大學生積極的思想狀態,如啟發、誘導、鞭策、獎懲、批評教育等,持之以恆、循序漸進地引導和幫助大學生實現轉變,成為優秀人才。

(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素質,增強人格魅力。

實踐證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不僅能夠積極地影響自身在思想政治教育認識、決策、實施的心理過程,而且能夠對被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所發生的心理活動產生深刻而持久的影響。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優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怎樣才能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增強自身的人格魅力呢?首先要注意克服先天生理素質方面的不足,包括性格、情緒、智商等方面的缺陷。其次要加強後天的學習和實踐鍛鍊,要努力激發和維持自己良好的情緒狀態,保持一種積極、樂觀、自信的心境;要加強自我修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要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做到襟懷坦蕩、誠實正直,嚴於律己、寬以待人,表裡如一、言行一致。只有這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胡凱.試論思想道德與心理健康的關係[J].現代大學教育,20xx,(4):47-50.

[2]張耀燦.關於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建設現狀與發展展望[J].華中師大學報(人文社科版),1998,(5):41-45.

[3]姜相志.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M].黑龍江: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xx.

[4]張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xx.

[5]彭聃齡.普通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xx.

大學生心理學論文6

一、積極心理學的起源

幸福是什麼?這個話題在網際網路上被廣大網友熱議,國內最早系統論述“幸福”的理論源於《尚書·洪範九疇》中的“五福”“六極”說,早在公元前4世紀,希臘哲學家阿瑞斯提也對“什麼是幸福”做了詳細的闡述,可見幸福是全人類共同的追求。近年來,西方的科學家採用科學的原則和方法來研究幸福,並逐漸形成了一門有關幸福的科學,即:積極心理學。20xx 年 1 月 Seligman 和Csikzentmihalyi 在《美國心理學家》雜誌上發表的論文《積極心理學導論》標誌著積極心理學這門新的學科形成。

二、積極心理學的理論觀點

傳統心理學將焦點更多放在心理缺陷和能力喪失上,較少關注個體的韌性、資源和更新能力。積極心理學是對傳統心理學的批判和繼承,謝爾頓(Kennon M. Shel-don)和勞拉·金(Laura King)給出了積極心理學理論概念的“精髓”,即“:積極心理學是致力於研究人的發展潛力和美德等積極品質的一門科學。”它倡導用積極的心態來對個體的諸多心理現象和心理困擾做出新的解讀,同時主張以個體的積極力量和美德作為研究物件,通過激發個體所固有的或潛在的積極品質和積極力量。它的研究目標是,實現從傳統的消極心理學到積極心理學模式的轉換,實現從修復心理疾病到構建人類的積極品質的轉變。它倡導用積極的情緒和心理狀態來應對問題、解決問題,進而更好的幫助個體積極、幸福生活。

三、國內大學生就業心理存在問題

為了解國內當代大學生的就業心理觀念,20xx年1月至20xx年6月間,對江蘇省部分本科高校 20xx 屆、20xx 屆畢業生1200人進行問卷調查,涉及工學、理學、文學、醫學、管理學、經濟學等專業學生。問卷從個人基本情況、就業心態、就業認知三個部分展開,共計包含50道題目,主要從自我認知、就業觀念、求職方式、就業心態、就業服務等方面維度綜合瞭解畢業生的就業心理狀態。調查結束後共收回有效問卷1092份,有效率91%。本次調查所選取的調查物件基本可以反映江蘇省內多所高校就讀的大學生就業心理狀態,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當前大學生的.就業心理。結合《大學生就業心理調查問卷》統計結果,下面從人類心理活動的三種基本形式,即認知、情感、意志三方面對大學生就業觀和就業心態進行解讀。從認知層面上分析,當前部分大學生就業觀念和就業動機較為功利和現實,缺乏奉獻意識,就業過程中不能精準定位,但同時一部分大學生能準確認知,注重自我發展,強調自我價值的實現,整體就業觀念呈現多元化。[1]

另外絕大部分學生在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和就業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能積極主動查詢就業資訊,參與各類招聘會和網上求職,少部分大學生缺乏主動就業意識,存在“依賴”和“從眾”心理;[2]

從情感層面上分析,即將走出象牙塔面對紛繁複雜社會的大學生們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以及日趨激烈的就業競爭面前面臨著多種劇烈情感層面的心理衝突,這些心理衝突會伴隨著就業狀況的變化而變化。部分大學生在情感層面上存在焦慮、自卑與自負並存、攀比等現象;[3]就業層面的意志是指畢業生自覺地確定目標,積極求職,克服困難,實現就業目的的心理狀態。擁有良好的意志品質的畢業生時刻充滿朝氣與活力,能在遇到挫折與壓力時從容應對,不斷拼搏,最終成長成才。[4]然而在調查中發現,部分大學生意志品質存在種種問題,突出表現在:不善於應對挫折、缺乏恆心、存在惰性等方面。

四、積極心理學理念下緩解大學生就業心理壓力的策略

傳統型的心理健康教育以解決心理問題為目標,將更多的精力放在解決部分同學的心理困擾和適應問題上,而忽視了更廣大同學的身心健康發展,這種以問題為導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偏離了心理健康教育注重身心健康發展的培養目標,越來越顯現出侷限性和片面性。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須轉變思維,由“消極”走向“積極”、由“解決少數問題”向“注重多數發展”轉變。

第一,心理健康課堂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載體,以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特點和現實生活中的實際需求為出發點,引導大學生開展情緒調節。隨著各高校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日益重視,更應把握好心理健康課的特點,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大學生情緒體驗,幫助大學生樹立積極認知。首先輕鬆、活躍、和諧的課堂氛圍是心理健康課實施的起點,是啟用或引發大學生開展積極認知和心理活動的“鑰匙”。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扮演好一個令學生充分信任的引導者角色,充分保證課堂上學生的主體地位,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然流露,敞開心扉,充分展示自我,激發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主動性,從而使學生獲得深刻的感悟和情緒體驗。其次教學環節設計是心理健康課程的重點,心理健康任課教師應以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實際的典型案列為同學們創設情境,通過啟發式、感悟式、互動式等教學手段,為學生提供助人、自助的機會,為學生營造充分自主探索、與同伴協同探索的“學習空間”。最後大學生心理健康任課教師應積極探索符合大學生心理特點的教學形式,摒棄傳統心理健康教育課堂的灌輸、說教等顯性教育模式,使心理健康知識和心理健康課程環境有機融合。

第二,積極心理學專家指出, 社會實踐活動是提升積極情緒的有效活動形式。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應貼近大學生活、貼近就業實際,在實踐活動或體育活動中加以訓練、鞏固。為此,高校應有意識地組織學生開展各種體驗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如開展模擬招聘、專題講座、團隊討論、技能大賽等活動,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開展積極體驗,提升技能,同時遵循“隱蔽教育的原則”,寓心理健康教育於活動之中,在活動中蘊涵、傳遞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使學生在參與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在體驗中心理得以昇華。同時還應有相應的活動反饋機制,密切關注學生在活動中的動態,及時向學生反饋在實踐活動中的表現等情況,有目的地引導和啟發學生開展積極有效的體驗。

第三,團體心理輔導是在團體的情境下開展的一種心理輔導形式,它是在團體氛圍內個體通過人際互動,與團體成員開展觀察、學習、體驗,認識探索、調整改善等行為方式,從而促進個體在團隊中良好的適應與發展。團體心理輔導的功能與目標有三個層次:矯治、預防和發展,且預防、發展重於矯治。通過團體心理輔導,一方面可以幫助大學生掌握有關就業知識和社會體驗,提高人際交往水平,學習自主地應付由挫折、衝突、壓力、焦慮等帶來的種種心理困擾,保持正常的生活和學習;另一方面協助大學生在就業時樹立正確的目標,對自身的潛力和可以利用的社會資源充分認知,從而發揮個人的潛能,塑造積極心態。

第四,積極心理諮詢注重對積極的培育和不斷強化來取代個案的缺陷修補。傳統的心理諮詢中,治療的目標在於症狀的緩解和消除,而積極心理諮詢重點在於發現個體身上的潛力和自助能力。積極心理諮詢常利用一些故事與求助者溝通,這些故事一般不與來訪者內心觀念產生直接衝突,而是從另外的角度作出積極的解釋,目的使來訪者在積極想象中重新思考自身的行為和觀念,並進一步建立新的積極觀念和行為模式。

參考文獻:

[1][美]克里斯托弗.彼得森著.積極心理學[M].群言出版社,20xx.

[2][愛爾蘭]Alan Carr著.積極心理學[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xx.

[3]孫玲.積極心理學對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影響的研究[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xx(12).

[4]周銀杏.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大學生就業心理分析[J].科教導刊,20xx(2).

大學生心理學論文7

1現有的教育心理學課程的現狀

1.1教學目標的不明確與物件範疇的狹隘

目前許多高校將心理學這一課程作為公共基礎課程,本意是希望讓學生學習心理學的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等。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由於學校的重視程度不好,教學的要求很低,理論與實際的脫離,缺乏了針對性等各種原因,令公共心理學的作用於價值不能很好的體現出來。在另一方面,現今的公共心理學課程大多是針對師範與教育類的學生,承載了許多教育教學相關的知識技能。而心理學探討的是人類心理行為發生的規律,其適用範圍遠不止學校教育心理。將公共心理學教學的物件範疇擴大,能讓更多的學生學習到關於人、關於自身的知識,充分發掘與利用個人資源,在未來的生活與工作中實踐成功的人生。

1.2教材的不完善

我國《心理學》教材存在:對心理學原理和理論進行哲學式闡述多,操作性的闡述少;對一般意義上的心理現象進行描述的知識多,對大學生心理現象進行解釋、診斷和調控的操作性知識少。理論色彩和普教色彩過濃,實際操作的案例過少,無論體系還是內容都可視為對《普通心理學》的簡單模仿,缺少非專業特色和應用操作性。

1.3教學難以滿足大學生的需求

“緒論課”是《心理學》課程與學生的首次相識,教學效果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學生以後對改課程的學習態度。當老師和學生在認知和判斷時,往往只從區域性出發,擴散而得出整體印象,常常以偏概全。學生本來對心理學的學習寄予厚望,希望心理學課“心理化”,神祕的談心理,真實的講自己,實用的指導生活。但是,教材中的不足嚴重的影響了學生對心理學神祕的好奇感和輕鬆的興趣,被缺乏“心理化”的慣例緒論模式忽視了。

1.4考核的不足

心理學考成的考核分為兩種方式:一種式眼科的閉卷考試一種是相對寬鬆的論文檢查;不論是哪一種的考核,現在的教師只是注重理論而忽視實踐。當心理課程學完之後,學生在面對考試的時候,就很難排解焦慮緊張;面對緊張的人際關係,不能妥善的處理;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沒有足夠的挑戰能力。

2高校開設公共心理學課程的必要性

2.1大學生的心理特點

大學生正處於青年中期,雖然已脫離孩子的群體,但尚不能履行成人的責任和義務,因此常被排斥於成人行列之外。其典型的心理表現是內心矛盾、抱負水平不確定和易採取極端立場。下面從思維、情緒、性格等方面來分析大學生的心理特點。

2.1.1思緒

雖然大學生的思緒能力達到較高的水品,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更加增強,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顯著提高;但是,大學生的辯證邏輯思維的基礎不夠深厚,因此在觀察、分析事物特別是複雜的社會現象時,容易出現脫離現實、主觀、片面、固執、過於自信等。

2.1.2情緒

當代大學生的情緒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而變化,人際變化、學習成績的好壞都會引起大學生的情緒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有的大學生的情緒還具有內隱性慾外顯性並存的特點。但是,由於大學生的思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及社會適應力的增強,在某些環境因素影響下,大學生會表現出與內心體驗不一致的外部行為。有的大學生還會有愛情的體驗,由於自身的心理髮展水平、家庭、畢業分配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這部分大學生大多有過愛情的煩惱。

2.1.3性格

大學生的性格已相對穩定和成熟,但仍有一定的`可塑性。有人認為,我國大學生表現出三個突出的性格特點。一是聰慧好強,喜歡錶現;二是恃才傲物;這是第一個特點的極端表現。三是緊張困惑,虛假老成;由於學習、生活壓力及與人際關係有關的問題,很多大學生常常產生緊張感和困惑感。另外,為避免給別人造成幼稚的印象,大學生傾向於追求成熟、老練,但由於本身經驗不足,所以表現出虛假成。

2.2大學生的心理問題

健康是人類生活、學習、工作得以正常進行的條件,它不僅包括生理健康,而且包括心理健康。隨著社會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競爭日趨激烈,置身於“象牙塔”中的大學生常常會出現一些心理問題。不少研究者指出,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群體,社會要求高,家長期望高,個人成才慾望強烈,但由於心理髮展處於尚未成熟階段,缺乏社會經驗,加之在激烈的大學聯考競爭中取勝,幾乎全身心投入學習,因此心理比較脆弱,適應能力差,情緒不穩定,心理失衡常常發生,是心理障礙高發易發群體。

3教學改革的探討

3.1心理學課程教學目標

使學生初步掌握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原則與方法,系統地瞭解、掌握心理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與基本規律,為學生學習其它心理學和教育學課程奠定基礎,並使學生初步具有運用心理學知識,分析問題與結合實際進行研究的能力。

3.2教學方法

心理學的教學應根據具體內容的特點,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有的可以採用課堂講授,教師講、學生聽;有的可以讓學生課後自學,課堂上教師提問並進一步總結、歸納;有的可以採用試教法,在教師的具體指導下,讓學生扮演教師走上講臺進行教學;有的可以採用討論法、團體活動法教學,如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採用活動課的形式;有的可以開展心理實驗,包括教師演示實驗和學生操作實驗……。不同教學方法的運用應符合不同教學內容的特點,達到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目的。現代科技的發展對人類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心理學的教學應充分利用現代科技的成果,改變單一的黑板、粉筆、教科書的教學手段,利用投影片、幻燈片、錄影、多媒體等進行教學。有人在心理學教學中嘗試運用多媒體技術,結果發現,多媒體教學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充分發揮了教學的雙邊互動。現代教學媒體的運用可以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感受到教學內容的生動、直觀、形象,而且可以重複使用,對教學效果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3.3改變考核方式

逐漸改進傳統的考核方式,建立多樣化的考核方式,突出實際心理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能力,如果課程成績評定按百分制核算,可分為20%案例分析報告或深度訪談報告、30%實訓表現和50%課程考試三大模組。案例分析報告主要是對相應案例進行深度分析;深度訪談報告則是圍繞某一心理話題對一個或多個個體的深度訪談記錄;實訓表現則由小組共同評定;課程考試以真實教學案例的材料分析和綜合性的論述題為主。

4心理學教學完善人才

心理學教學研究和實踐使我們認識到:心理學教學工作中的問題在於:現代社會對高層次人才的心理素質的要求與日益增長的大學生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和高校心理學教學工作現狀的差距,這種差距反映了社會對人才培養的客觀要求,亦反映了當代大學生成長髮展的主觀願望和內在動力,從而也推動著高校進一步科學地確定心理學教學的出發點和目的以及教學內容、方法、評價標準、師資建設的定位,有助於心理學教學的規範化和科學化,不斷改善教學條件,優化教學手段,保證教學的投入和效果。然而,高校心理學從發展水平上看,處於初級階段,無論是思想觀念、理論建設、教材建設、制度建設、師資建設、教學實踐、科研水平等均存在諸多不足,這說明我國高校的心理學教學工作仍將任重道遠。

大學生心理學論文8

摘要:近年來,大學生成為了社會的消費主體之一,作為未來的消費主力和消費的潮流趨勢,大學生的消費心理收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大學生因為其年齡和群體的特殊,其消費心理與其他消費群體有著很大的不同,對於大學生來講,他們雖然經濟上尚未獨立,但卻往往有著較強的消費慾望,使得大學生的消費出現很多矛盾,在消費上存在類似不理性消費或過度消費的現象。對大學生的消費心理進行研究除了對青少年甚至是整個社會的消費趨勢有所幫助,還能對大學生的消費問題進行深刻的認識,幫助他們解決消費問題。

關鍵詞:大學生;消費心理

一、引言

現代社會的大學生消費環境和消費心理髮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學生消費已經逐漸成為未來的消費主力,其消費方向也已經成為了引導潮流的主要力量。然而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消費群體,與其他消費群體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其所受教育、所處環境、以及年齡段特有的心理特徵使得大學生有自己特殊的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為此需要對大學生的消費心理進行細緻的研究,關注大學生的消費狀況,把握住大學生的消費心理,像易受暗示、從眾消費、容易衝動等消費心理問題在此基礎上對其消費行為進行分析,針對一些非理性消費和過度消費及時的進行指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大學生消費心理綜述

1.消費心理論述

消費心理指的是消費者在尋找、選擇購買、使用以及處置等過程中的心理過程,對消費心理進行論述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消費者在接受外界事物的刺激時而真實反映出來的一種心理狀態,消費心理能夠直接影響到消費者的消費,包括了在消費過程中對事物的喜好或選擇中如何去購買商品、是否購買名牌、物品的款式等,這些行為又直接體現出來消費者的思想和價值觀念。為此,加強對大學生的消費心理研究就能夠及時的掌握大學生的消費特點。

2.大學生的消費心理特徵

大學生因為其所處的年臨段和特殊的生活環境,其消費心理有著顯著地特點。總體來講,具有以下特點:第一是大學生的消費心理逐漸走向成熟,大學生由於並沒有真正走向社會,在消費中還處於不斷成長的過程,在消費過程中存在著過度追求時尚、消費過程中容易衝動等特徵,但是隨著大學生的消費次數增加,其消費心理逐漸走向了成熟,對自己的消費有了初步的判斷能力,在購買商品過程中開始關注商品的價格和質量,學會消費考慮是其消費心理逐漸走向成熟的標誌。其二是大學生消費容易接受暗示,現代社會中,電視、網路、媒體等會經常釋出一些消費資訊,從而引導大眾消費,而大學生則是及其容易接受這種暗示的群體,大學生接受了大量從媒體而來的潮流資訊和大眾消費資訊,使得其判斷事物的能力下降,從而改變自己原有的消費計劃。其三是從眾心理嚴重。大學生所處的年齡段和環境使得他們渴望被其他人接納。特別是一些家庭困難、自卑的大學生群體,他們心理會非常敏感,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由此在消費過程中,他們極容易成為群體消費的吸引者。其四是大學生的消費心理可改變性強。大學生群體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極強,雖然這會使得大學生很容易受到不良消費心理的影響,但其也很容易接受科學的消費觀,如果學校和社會對其加強引導,為他們創造出較好的消費環境,他們也很容易掌握正確的消費心理和消費觀念。

從其消費心理出發,結合大學生的實際消費行為,我們可以總結出現階段大學生在消費過程中的特點:其一是現階段大學生消費主要講究物品的實用性,現階段的大部分的大學生在消費時往往追求的是物品的使用價值,對物品的外觀等方面並不是太過在意。其二是大學生消費具有多樣性的特點,伴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社會逐漸向多元化發展,而大學生的消費也逐漸轉向多元化,大學生往往能夠較快的把握時尚潮流,其消費價值取向轉向了時尚、追求新潮,在消費過程中更多的融入了自己的感情色彩。其三是大學生消費的差異性明顯。現階段我國大學生群體中仍然存在著貧困的學生群體,大學生之間貧富差距很大。變現在消費上就是嚴重的不平衡現象。

3.大學生的消費方向分析

現階段的大學生消費方向除了必要的伙食消費主要是四個大方面,其一是交際消費,在現階段的社會中,人際交往的重要性變得越來越高,缺少良好的人際交往,自身的發展就會受到嚴重的制約,在現階段的大學生學習和生活調查中,人際交往的影響所佔的比重很大,為此,現階段的大學生消費很大一部分用於與同學、教師、朋友之間的交往之中。其二是資訊消費,現階段隨著資訊科技的不斷髮展,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娛樂已經越來越離不開電腦、手機等資訊工具,這些工具現如今也已經逐漸普及,使得大學生消費有一部分成為資訊消費。其三是旅遊消費,大學生的時間較為充足,在學習之餘,很多大學生選擇旅遊作為放鬆心情、舒緩壓力的主要方法,而旅遊是一項比較高的消費專案,表現出了大學生對高層次消費的嚮往。其四是戀愛消費,現代社會的大學生的開放程度越來越高,校園戀愛已經成為常態,而戀愛過程中的高消費已經成為大學生消費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

對於伙食費來講,消費的多少主要受到地域和自身經濟條件的影響,某些地域的消費水平高,相應的伙食費也比較高。對於自身經濟條件來講,有些家庭富裕的群體每個月的伙食消費可以達到1000元以上,而一些家庭普通或者困難的群體,伙食消費可能只有幾百元。

4.大學生消費來源分析

通過對現階段大學生的消費來源進行調查和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現階段大學生的消費來源主要存在於三個方面,其一是家庭支援,家庭支援是大學生消費的主要來源,大學生處於學校和社會的過渡階段,在這個階段,學生並沒有太多的精力和能力去掙錢,因此,家庭就成為主要的資金來源。其二是獎學金和助學金,獎學金和助學金是國家為了獎勵或幫助學生完成學業的一種手段,隨著我國教育制度的不斷完善,我國對教育的投入和支援力度不斷增加,獎學金和助學金制度已經讓很多學生受益。其三是勤工儉學和兼職獲得資金來源,現階段有很大一部分大學生追求獨立生活,這類大學生不僅僅侷限於讀書和學習知識,而是更多的投入到自主創業和勤工儉學之上,現如今大學生自助創業獲得成功的例子也不在少數,這類大學生能夠自己解決經濟上的問題。

三、大學生消費心理現狀

現階段大學生消費存在著很多不理性的地方,通過對其不理性消費進行分析,得出其消費心理,在此基礎上對其進行正確的消費引導是十分必要的。為此筆者總結了現階段大學生消費不理性的地方,具體如下:

1.攀比消費、炫耀性消費情況嚴重

現階段大學生攀比消費和炫耀性消費情況比較嚴重,具體表現在對商品的品牌消費和時尚消費。對於這類大學生來講,消費品不僅存在著使用價值,他們更多的注重消費品的品牌,並認為商品的品牌展示出了自己的身份、商品的價值、自身的消費檔次以及自己的心情和榮耀。對於時尚消費來講,其出發點是因為現階段大學生希望藉助消費品來與自己認同的社會階層同步,也通過消費表達出自己與其他社會階層的不同,他們希望通過時尚品和奢侈品的消費獲得他人的讚美,從而獲得自己內心的滿足。

2.消費結構嚴重失衡

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因此,除了必要的生活費開銷外,其主要的消費方向應該是學習資料、學習資源等方面,而現階段大學生的消費結構則恰恰相反,在購買衣服、娛樂消費、旅遊、通訊、談戀愛方面的消費已經遠遠大於投入到學習上的中消費,造成現階段的.消費方式與其成才的目標大相庭徑。通過對現階段大學生的消費調查我們可以看出,很多大學生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在考研輔導、培訓輔導之上,而很多大學生卻是拿著學習的幌子,在投入大量資金後做著與學習毫無關係的事。例如,大學生買大量的書卻幾乎沒有看過;為了提高自己的計算機水平竟然瘋狂的打電腦遊戲,有的同學省吃儉用就為了上網、衝遊戲幣。這種消費結構已經忘記了自己的根本任務。

3.無計劃消費情況嚴重

現階段的大學生在消費過程中往往過度的追求個性,在消費中存在盲目消費和無計劃消費的現象,尤其是大一學生,他們剛剛離開父母,並第一次有了資金的支配權,再加上他們的消費經驗不足,在消費過程中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也不能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制定出合理的消費計劃,一些原本的消費計劃也會以為個性使然而被打亂,據調查顯示,有一部分同學不知道自己一個月花了多少錢,也沒有認真考慮過自己的錢是怎麼花出去的,一旦沒有資金就找父母要錢;一些大學生在學期初花錢大手大腳,在剩下的日子只能東借西挪,拮据的過日子,花錢方面隨波逐流,往往購買一些對自己無用的東西。這種消費心理使不僅會給家庭帶來承重的負擔,也會影響大學生的正常發展,甚至還可能會讓大學生步入歧途。

四、對當今大學生消費心理問題的對策

從以上內容我們可以看出,現階段大學生的消費心理方面存在著很多的不足之處,造成其結果的因素有很多方面,尤其自身的心理問題因素,也有來自家庭、社會和大眾傳媒等方面的因素,總得來講,現階段的大學生消費心理問題令人堪憂。正確的把握大學生的消費價值觀念,對其消費心理進行必要的引導是十分必要的,為此,筆者建議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變。

1.加強對大學生消費觀念的引導

這一點主要存在於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從學校方面來講,學校要及時的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思想引導,建立和諧、健康的校園文化環境,及時的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同學們認清楚正確的消費觀念,對於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等不良的消費心理因素自覺的抵制,對於一些有揮霍性消費方式的同學及時的進行引導教育。除了必要的思想教育外,學校還要注意學生的逆反心理,選擇正確的引導方式,例如建立一些有益、健康的消費場所,倡導學生正確、文明消費。對於社會來講,尤其是學校周邊的環境來講,建立和諧的環境是十分必要的,改善社會風氣能夠極大程度的減少大學生的非理性消費,通過政府的相關政策和措施,對不良消費行為進行約束,通過媒體積極宣傳健康消費的觀念,讓健康消費深入大學生心中。

2.加強對大學生的理財教育

對於家庭來講,首先要對自己的孩子進行理財教育,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消費習慣。理財教育包括了對金錢和人生意義的正確認識、理財基本知識以及理財的基本技能,讓學生通過理財知識的學習知道哪些消費品是自己需要的,哪些又是自己不需要的,幫助學生樹立理性消費觀念以及掌握消費計劃的制定,其次是正確消費習慣的培養,孩子們的消費習慣很大程度上收到了家長們的影響,作為家長,在給予孩子們自主消費權利的同時也要注意尺度的把握,對孩子的消費要進行有意識的引導,不能有求必應,助漲孩子們奢侈浪費的行為,幫助孩子們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能夠幫助孩子們樹立文明健康的消費觀念。

3.提高自身的心理調控能力

針對現階段大學生消費過程中易衝動、易接受暗示、易攀比消費等情況,學校和家庭要聯合起來,在學校開著健康心理諮詢中心,為學生的心態調整提供幫助,避免因為學生的心理問題出現的盲目消費,家庭也要積極地配合學校,為學生樹立一個健康、積極地消費環境,引導學生注重精神世界的提高,從而做到合理消費,對自己的財務進行合理的分配。

總體而言,現階段的大學生消費心理問題還十分嚴重,除了對現階段的社會消費環境進行研究外,還需要著重對大學生的消費心理進行深入的研究,關注大學生在消費過程中消費心理的變化,努力做到社會消費環境供其所需,大學生消費文明健康。

參考文獻:

[1]宋淑英.新媒體環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新聞戰線,20xx,16:137-138.

[2]陸昌興.大學生非理性消費的研究及調適建議[J].商,20xx,,48:291+270.

[3]吳朝.當代大學生消費觀念調查[J].商場現代化,20xx,30:21-22.

[4]楊繼平,陳靈芝,高志旭.大學生自我構念和心理賬戶對消費決策的影響[J].心理技術與應用,20xx,12:38-42.

[5]劉皓月.當代大學生畸形消費的社會心理學分析[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xx,23:41-42.

大學生心理學論文9

我是山東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的一名普通的大學輔導員,20xx年9月剛接手工作。通過之前5個月準輔導員實習期間的廣泛學習及與大學生們的接觸,我發現教育心理學中強調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對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走良性成長之路極其重要。接下來,我將結合具體事例淺談“個體差異”以及“因材施教”教育理念在大學生心理髮展上的作用。

眾所周知,心理素質是人在先天素質基礎上,經過後天的教育、環境的影響而形成的一個人心理品質的綜合。調查顯示不同的人心理特點不同,人與人之間在性格、興趣或能力等方面存在著個性差異,這種差異不僅表現在不同人有不一樣的特點,也表現在同一特點的不同水平。同時,個人的心理特點是建立在自然基礎上,並受教育及其生活條件的影響,在實踐活動中逐步形成和發展的。人是社會與自然的實體,從人的社會方面來看,心裡的個人特點依存於每個人所特有的家庭和學校教育,並受社會歷史條件的影響。而這些社會歷史條件以及個體的社會生活實踐活動對心理的個別差異起決定性的作用。因此,人的任何一種心理特點都反映著他所經歷的整個生活道路。從人的自然方面來說,神經系統的活動特點對於心理個別差異的形成也具有重要意義。這些都是造成個人差異的原因。

個人差異同樣包括心理承受能力,不同人對同一狀況心理承受能力不同。作為同齡人中的佼佼者,大學生的自我期望值高,對未來的憧憬更為理想化。然而不可避免地,現實社會中存在的種種客觀障礙會阻礙其美好理想的實現,面對這種困境,大多數學生會選擇通過努力來克服,重新樹立切合實際的人生目標。但與此相反,有部分學生便會因此開始逃避現實,顯得消極、不求上進,甚至產生厭世的心理。同時,隨大學進一步的深入學習,自我意識逐漸完善,大學生們會產生強烈的想要充實自我、發展自我的想法,卻又無從下手。往往此時,學生會在追求自我的過程中顧此失彼,或是放大自己的缺點,進而失去信心,減少了與同學、老師、家長的交流,不信任他人,處於煩惱、恐懼不安的不良心理狀態,陷入絕望的精神泥潭而不能自拔。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大學生面臨日趨複雜的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和校園環境,學習、經濟和情感等方面的壓力,使得大學生成為心理問題高發群體。從影響因素的性質劃分主要包括外界環境因素以及個體自身因素:

其一,外部因素1.社會的大環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和教育事業飛速發展。這不僅給大學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希望,同樣也產生了新的矛盾與挑戰。一些研究表明,我國大學生存在著一些值得關注的心理健康問題,一個突出問題是部分學生心理壓力過大,缺乏適當的應對壓力、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90後大學生的情感強烈,外顯而又張揚,但深度不夠,具有情緒心境化,隱蔽性差的特點。不少人在張揚傲慢的背後是孤寂與無奈和無法宣洩的內心壓抑之情。隨媒介傳播手段的日趨豐富,一些觀念錯誤的書籍、報刊充斥著市場,這使得一些藉助書籍尋求心理援助的大學生攝取到不正確的觀念,影響心理的正常發展。2.學校及家庭環境。研究表明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社會要求高、家長的期望高、個人的成才慾望強烈。但由於心理髮展尚未成熟,缺乏足夠的社會經驗,心理比較脆弱、適應能力較差、情緒不穩定,是心理障礙高發群體。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有的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給當代大學生帶來了極大的心理壓力,或是家長過分溺愛,導致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及處事能力弱,影響其心理。而老師是孩子的第二人父母,在當前教育體制不夠完善的條件下,容易產生重智輕德、分數至上的消極現象,它往往使學生產生焦慮情緒、挫折感和人格障礙,尤其是對好學生過分遷就對,壞學生諷刺挖苦的現象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

其二,個體自身因素:①生理方面的缺陷。若學生生理方面存在缺陷,就會有自卑的心理,更甚者會孤立自己,不與他人交往。②個性上的區別。個性決定了一個人的行為方式,同樣也影響著一個人的心理健康。大學階段是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提高個人心理健康素質的關鍵期,期間存在的心理問題已經成為妨礙一些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和保持心身健康的重要障礙。

接下來,我將通過我院學生的具體案例來淺談教育心理學中“明辨個體差異,進行因材施教”的重要意義。

案例

魯俊青(化名)是我所管理的動物科技學院20xx級的一名貧困生,是個來自雲南偏遠山區的內向女生。她所居住的山區環境閉塞、人煙稀少,全村僅有幾十戶人家。第一次與她接觸時,她竟然對山東使用手扶拖拉機、脫粒機進行農耕等機械化作業大為吃驚,並表示她們家鄉的牛耕作業十分困難。由於處在偏遠落後地區,父母受教育有限,而且醫療條件極其惡劣,年近60、常年受疾病困擾的父母和三個身患不同程度殘疾的兄長都得不到很好的治療。因此,家人把希望都寄託在她身上,希望她出人頭地,得到良好的發展。她不負所托,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全村唯一一名考上大學的學生,家人歡喜之餘還是對四位數的學費發愁,最後決定申請貧困生來緩解一部分壓力。貧困生由班內民主選舉產生,但家醜不可外揚,父親患嚴重的糖尿病,母親癱瘓無法下床,全家收入只有政府補給的最低生活補貼200元以及三個哥哥所種的3畝地的收成。內向的俊青因害怕被同學看不起、傷害自己的自尊心,決定不將自己的狀況講出來,錯過了貧困生的名額。於是,她找到了我。

貧困家庭的父母的教育方式相對較弱,導致貧困生大多性格內向、缺乏應對能力、心理彈性差。家庭經濟困難、個體差異等主客觀原因,使貧困大學生或多或少存在一定心理問題,特別是在人際關係處理的問題上,羞澀、不自信、不善於表達。在俊青心中,上臺表述自己的家庭狀況無疑是一種放棄尊嚴、用臉面博取同情的做法,非要如此的話,她寧可放棄學業。就我看來,學生的性格表現在他們對現實(如學習集體和社會事物)的態度以及活動的意識特徵上。對自己所從事的種種活動有目的、有毅力的學生,能在活動中守紀律、自制,表現出主動精神;那些對活動有目的但意志薄弱的`同學,就缺乏自制力和頑強性,不能很好地完成活動;也有一部分同學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經常改變自己的興趣、志向,在完成某項任務是就會表現得有所欠缺。

針對俊青的情況,我和她進行了深入的交談,並提出了以下的方案:

(1)開導她,讓她調整心態,認真填寫《山東農業大學家庭情況調查表》和《山東農業大學家庭困難認定表》,並積極與當地民政部門協調,得到相關證明;

(2)培養積極心理品質是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內容,擺正心態,不要以先入為主的觀念單方面認為申請貧困補助是一種丟人、喪失尊嚴的表現;

(3)結合其長期處於這種自卑與自信交替出現的矛盾心理,建議她要積極與同學交流,接受他人好心的幫助,努力進取;

(4)針對她現在自卑敏感的心理,採取系統脫敏法。雖然比較冒險,但值得嘗試。首先,要不斷暗示自己是貧困山區走出來的孩子,生活條件的卻比大多數同學差,但是即便如此也能堅持下去,認真完成學業,並加入各種社團、文化藝術活動。其次,可以在課餘時間勤工儉學,充實自己,增長經驗。堅持“走出去”、“引進來”政策,敞開心扉,結交更多朋友,多展示自己,幫助他人;多看、多聽,取長補短,讓自己內心強大起來。

經過一番掙扎,她接受了我的建議,嘗試儘自己最大的努力來完成。如今,魯俊青已突破內心防線,變成了開朗、自信的女生,並作為舍長帶領宿舍全體同學參評上了“書香型宿舍”。現在的俊青不再自卑,堅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標。她告訴我:“雖然家境貧苦已是不爭的事實,自己選擇不了,但是我可以選擇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學好專業課程,繼續深造,回報社會、老師以及所有對自己有過幫助的人。”

綜上所述,引導大學生根據學習任務、時間要求和自身特點等調整自身心理,提高其在學習中自我調節和自我管理的能力非常重要。好的教育方法不一定適合所有學生,只有在一般的教育、教學基礎上,同時估計到每個學生的智慧水平、認識活動的特點以及他們的興趣愛好、性格習慣等,採取針對性的個別教學措施,才能使所有學生都能有效地掌握所學的知識技能,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

大學生心理學論文10

【摘要】就我國現階段的大學生教育來看,生命教育的缺失是其中較為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而這往往導致了當代大學生的生命意識和價值觀意識等方面出現了明顯的不足,也導致當代大學生自身的生存能力不能有效的適應社會現代化的發展。這也是為什麼當代大學生對於生命往往會表現出非常漠視態度的原因。對生命的漠視不僅會給學校和家庭造成很大程度的創傷,同時對社會的穩定和諧也會造成不利的影響。對此,我國的大學生教育就應當以積極心理學為引導,充分利用積極心理學在學生良好心理品質培養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來對當代大學生的生命教育進行完善,進而提高當代大學生對生命意義的認識。更多心理學論文相關範文盡在職稱論文發表網。

【關鍵詞】心理學論文

縱觀近年來的社會新聞報道,大學生對生命的漠視已然成為了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這不僅給學校和家庭帶來了很大程度的傷害,同時也給社會的安定和諧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因此,近年來大學生的生命教育問題已然引起了教育界的廣泛重視。而在這一背景下,針對當代大學生開展積極的生命教育,將積極心理學的思想融入到現代的生命教育中,往往在強化大學生自身的生命意識和心理素質的同時,能切實有效的幫助其明確生命的重要意義,且積極心理學的引導也能使學生在生活中保持樂觀的態度,幫助其提高自身在社會的適應能力。

一、當代大學生所表現的心理特徵

1.有較強的自我意識渴望認識世界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以及教育的不斷強化,當代大學生往往表現出較強的思維能力,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自身的自我意識。在這一背景下,大學生往往會給予自身的轉變充分的關注,並且在認識事物方面也表現出強烈的渴望以及極大的興趣。也因此,對於社會現象的瞭解大學生總會表現出非常強烈的主動性。2.有較強的自主意識渴望生活獨立在進入大學之前,學生無論是生活還是學習都會受到來自家長和教師的多方面約束。而進入大學之後,大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開始形成自主意識,他們渴望生活的獨立、渴望能為自己做主,更希望自身得到完善的發展。3.有較強的交往意識渴望人際關係的構建由於當代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且多年來受到學習壓力的影響,因此其自身並不具備較高的人際交往能力。而進入大學之後,生活和學習等多方面都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大學生逐漸形成了較強的交往意識,並且渴望能與周邊的人建立起和諧的人際交往關係。

二、我國大學生現階段在生命觀方面的現狀

1.生命價值意識的缺乏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以及教育的不斷強化,我國當代大學生逐漸形成了強烈的自我意識。然而,也正由於大學生在自我意識方面的強化,使得其在自我認識方面出現了分化,而這往往會導致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現實與理想之間矛盾的產生,如果這一矛盾不能得到有效的解決,則會導致大學生一些消極情緒的產生,而這些消極情緒的不斷深化,將會造成大學生生活學習中消極懈怠的現象出現,並且還會通過一些不良的行為來逃避現實中的困難。這也體現了當代大學生在生命認識方面價值意識的缺失。2.對生命意義的認識不足就現階段來看,當代大學生對生命的意義往往有著錯誤的認識,甚至有部分學生在生命的認知方面產生了一定扭曲的心理,而這往往是導致大學校園中暴力事件、自殺事件等現象的產生。這些事件的本質都充分反映了當代大學生對生命意義的認識不足,以及他們對待生命的漠視,而這些事件的產生不僅會造成無可挽回的後果,同時還將給學生家庭和學校帶來極大的損害,甚至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威脅到社會的穩定與和諧。3.當代大學生缺乏有效的生存能力我國大學生在大學的學習生活中往往要面對來自學習、生活、就業等多方面的壓力,這也就要求我國的大學生能通過不斷的學習來強化自身的社會及生存能力。然而,從現實的情況來看,我國大學生在社會生存方面的能力往往顯得非常薄弱,不僅不具備有效的風險處理的技能,同時還缺乏良好的風險規避的意識,這不僅造成了其自身的能力無法與社會的發展相適應,同時也可能將其自身置於危險的境地中。

三、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開展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基本原則

1.發展與預防相結合積極心理學提倡以發展性的眼光來干預大學生的心理危機。與傳統的問題修復式教學模式不同的是,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大學生生命教育強調通過發展人的積極品質來應對心理健康問題,促進大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因此,高校教育者在開展生命教育時,應始終堅持發展與預防相結合的原則,提前做好預防措施,時刻保持發展性的眼光,並已發生的或潛在的危機進行及時地干預與預防。2.認知與體驗相結合積極心理學注重運用已有認知從積極的角度來解釋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並不斷探索生命的意義。高校在開展大學生生命教育時也應遵循這一理念,既要引導學生理性、科學地認知生命,以理解生命教育的本質和內涵價值,也應為學生創造實踐體驗的機會,使其更好地領悟生命的意義,培養他們生命中積極情感態度的生成。3.系統化教學生命教育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化工程,需要學校、社會、家庭等各方的共同參與,並形成一個有機結合的教學體系,進而最大程度地發揮聚合優勢,在學校中逐步構建起完善的生命教育系統,營造出良好環境氛圍。在這一背景下,無論是教師、家長還是學生自身都應當積極參與到生命教育當中,以共同完成這項系統化的教學任務。

四、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基本教學策略

1.對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師資力量進行不斷優化對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師資力量進行不斷的優化是能保證大學生生命教育切實有效落實的基礎條件。這也就要求我國的大學生生命教育能與學校學生培養的最終目的之間形成有機的結合,基於積極心理學的'引導下,不斷的對生命教育的教學方式進行完善,以當代大學生的良好心理素質和人格品質等方面的培養為目的,來對學校的生命教育師資團隊進行優化,強調教師自身知識能力和責任意識等多方面的提升。而要對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師資力量實現不斷的優化就要求教師能轉變自身的教育理念,並加強自身對積極心理學的認識,進而在實際的生命教育中對學生進行更加有效的引導。

2.科學合理的對生命教育的課程進行設計課堂作為學生培養的重要場所,對其進行合理有效的運用也能有效促進生命教育在大學生培養中的落實。在積極心理學的視角下,我國的大學生培養也應充分利用課堂所具備的積極作用,對課堂教學的課程體系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在保證教學針對性的同時強調理論實踐之間的相互結合,進而對學生進行更加有效的引導。要注意的是,在積極心理學的引導下,大學生生命教育還應根據學生的實際心理情況等以學生為中心對課程的內容進行修改與完善,並將素質教育、思政教育等多方面的內容與生命教育之間進行有機的結合,以對學生的思想意識和心理素質等進行更加積極的培養。

3.運用新媒體來完善大學生的生命教育新媒體所具備的廣泛性和時效性為我國當代大學生的生命教育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條件。這也就要求在大學生的生命教育中,教師能充分對新媒體加以運用,以更有效的方式來對以往的教學進行轉變,以採用更加多元化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在網際網路絡資訊飛速發展的當今社會,大學生表現出了對網際網路絡極大的興趣,在這一背景下,我國大學生的生命教育也可充分利用學生對網際網路絡喜愛的優勢而將新媒體充分的運用到大學生的生命教育中,在積極心理學的視角下利用新媒體獲取更多的生命教育資訊,並深入的對大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了解,進而是生命教育變得更加具有針對性。

4.將人文關懷的理念融入到大學生生命教育中將人文關懷的理念融入到大學生的培養工作中,能對大學生情感體驗加以激發,並通過情感的引導使大學生更加積極的參與到學習中。這也就要求我國大學的教師能明確人文關懷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並在自身的教育中對人文關懷充分的利用,在積極心理學的引導下對學生的積極思想進行調動,以幫助他們樹立更加正確的生命價值觀。而要將人文關懷理念切實有效的融入到大學生的生命教育,就是要求教師在對學生的培養教育中能注重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性,在生命教育中以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性為依據採用更加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並以積極心理學為引導強調學生引導中的積極性,進而對當代大學生的生命意識加以強化。

【參考文獻】

[1]王佳利.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生命教育探析[J].煤炭高等教育,20xx(6)

[2]邵雅利.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大學生生命教育模式研究[J].福建江夏學院學報,20xx(01)

大學生心理學論文11

幸福感是幸福心理學研究的重要領域。幸福感研究存在主觀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會幸福感三個方向。文章通過梳理三種幸福感的研究現狀,分析了目前幸福感研究存在的問題,並在此基礎上探討了未來幸福感研究的發展趨勢。

幸福感研究涉及哲學、社會學、倫理學、心理學、政治學、經濟學和文藝學等相關學科領域。目前,心理學關於幸福感的研究主要包括主觀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會幸福感,以主觀幸福感為主流。三種幸福感側重研究幸福感的不同側面,其理論相互關聯和補充,未來存在整合的趨勢。每一座城市都因為它獨特的型格而自成一派,成就了其獨特的美。生活中的美真實地散落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感受於每個市民的心中。可是有的時候,當你走在所生活的城市裡時,卻似乎不那麼容易發覺,而這樣的感覺其實源於你對這座城市的陌生與不瞭解,因而建立一個生動的精神家園會讓一座城市溫暖、鮮活、靈動起來。

一、心理學中幸福感研究主要理論取向

(一)主觀幸福感

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SWB)是指人們根據內在的標準,對自己的生活質量的整體性評估所獲得的感覺或評價,也即是人們對生活的滿意度及其各個方面的評價。

(二)心理幸福感

心理幸福感主要指人心理機能的良好狀態,是自我完善、自我實現、自我成就和自我潛能的完美實現。心理幸福感以亞里士多德的實現論為哲學基礎。心理幸福感的提出和研究從自我成長的側面來界定和詮釋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主觀幸福感概念和程度測量上的侷限。

(三)社會幸福感

所謂社會幸福感(SociaiWell-BeingSWB)是指個體對與他人、集體、社會之間關係質量以及對其生活環境和社會功能的自我評估。

二、幸福感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一)幸福感的概念界定不清晰

由於研究者不同的研究取向,心理學界對幸福感的感念界定還沒有達成共識,甚至存在概念界定不清的問題。如用幸福感的概念代替主觀幸福感,將主觀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混用等。幸福感的最初研究正規化採取不給其下定義的做法。在實證研究中,多數研究者認同幸福感由積極情感、消極情感和生活滿意度三個成分構成。PWB的六個維度理論和社會幸福感的'五個維度理論也都沒有清晰地界定幸福感的定義,沒有研究各個維度存在怎樣的關係,怎樣結合為一個整體、全面的幸福感。

(二)忽略了幸福感的文化特性

在幸福感研究之初,研究者並沒有意識到文化對於幸福感的決定性影響。隨著研究的深入,有研究者證實了文化對於幸福感的決定作用,筆者也感受到幸福感是與文化背景文化品位乃至文化傳統密切關聯的。

(三)混淆了幸福感的來源與結構

主觀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會幸福感存在一個共同的問題:把幸福感的來源等同於幸福感的結構本身。幸福感作為一種普遍的心理現象,雖然不同個體的幸福感的水平不同,但是卻有相似的結構。在PWB的研究中,心理需要的滿足能夠帶來幸福感,但心理需要並不是幸福感本身。社會幸福感的研究也存在類似的問題,社會整合、社會認同、社會貢獻、社會實現和社會和諧能夠增強個體的幸福感是幸福的來源,但不是組合在一起就是幸福。

三、幸福感研究的趨勢展望

(一)進一步對幸福感的概念進行界定

能否對幸福感概念科學全面地界定,關係到幸福感研究的方向和意義。幸福感的定義應體現其統一性、整體性和可操作性。幸福感的界定應重視幸福感獲得的過程,推動對幸福感的干預研究。例如有研究者將三者結合起來,提出了綜合的幸福感定義。

(二)三種幸福感的整合

隨著幸福感研究的不斷深入和拓展,主觀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會幸福感出現整合的趨勢。現有幸福感的理論模型側重單一成分,缺乏全面性、系統性,分離了幸福感的整體性,且相互之間出現矛盾和重複交叉現象。主觀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會幸福感三者的整合將有利於建構出更加合理的幸福感的理論模型。國外Dierendonck、Ryff、Keyes和Waterman等以及國內苗元江、金玲玲、宛燕等都進行了三種幸福感關係研究,證明三種幸福感在理論結構上相互關聯,而且初步確定出整合的幸福感理論結構,形成未來幸福感研究的新方向。

(三)深化幸福感的本土化研究

文化是影響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不同文化中的個體對幸福的認知、感受和追求方式不同。關於幸福感的研究,國外的研究成果頗多,而國內的研究目前缺乏系統性的理論與實證研究,說明本土化的具有民族品位的幸福感的研究亟待關注。

四、幸福感研究的重要意義

幸福感是人的精神文化建設之一,是精神情感的重要因素。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在校園文化建設中佔據著主導地位,對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校園精神文化建設主要是指對校園歷史傳統的擇優傳承,以及對積極、健康、團結、向上的獲得全體師生員工共同認可的(包括文化觀念、價值觀念、生活觀念等)意識形態的創設。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本身就是一個充滿創新精神和創新活力的過程,其不僅能夠激發學生探究奧祕、求知解惑的自覺性與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而且能夠契合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提高學生的幸福感能夠增強學生的自信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大學生心理學論文12

摘要:

愛情無疑是大學生們最為關注的話題之一,且已十分普遍。戀愛問題恰恰也是大學生最感困擾的問題之一,因為戀愛問題處理不當,導致當事人心理痛楚、人格扭曲,甚至引發精神失常的例子在大學校園裡時有發生。那麼,愛情究竟是什麼?大學生戀愛心理的階段特徵是什麼,大學生如何避免戀愛中的心理危機?

關鍵詞:

大學生、戀愛心理

愛情無疑是大學生們最為關注的話題之一,且已十分普遍,戀愛也早已不再“猶抱琵琶半遮面”了。“臥談會”上、餐廳飯桌旁、課間教室裡,都常有興致勃勃的談論。一些戀人花前月下,卿卿我我,成雙成對活動在校園裡。愛情是那樣獨具魅力,撥動著同學們的心絃,令人尋覓和嚮往。然而,戀愛問題恰恰也是大學生最感困擾的問題之一,因為戀愛問題處理不當,導致當事人心理痛楚、人格扭曲,甚至引發精神失常的例子在大學校園裡時有發生。那麼,愛情究竟是什麼?大學生戀愛心理的階段特徵是什麼?大學生如何避免戀愛中的心理危機?

一、愛情究竟是什麼?

愛情是什麼?是一個古老而常新的話題,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斯騰伯格在1988年對這個問題提出了新的見解。他的“愛情三元論”認為,人類的愛情雖複雜多變,但基本上不外由三種成分所組成:(1)動機成分。愛情行為背後的動機,對人類而言極其複雜。其中,性動機或性驅力,以及相應的誘因,如異性之間身體容貌等特徵是重要原因之一。(2)情緒成分。屬於愛情的情緒,除了愛與欲之外,肯定還夾雜著其他的成分,所謂酸甜苦辣的愛情滋味。(3)認知成分。愛情中的認知作用,對情緒與動機兩種成分而言,是一種控制因素。如果將動機與情緒分別視為電流與火花,認知就是開關或調節器,它可斟酌愛情之火的熱度予以適度調節。按照他的觀點,雖然兩性間的愛情形式因人而異,其實都是由這三種成分以某種方式的混合所演繹的。他進一步將動機、情緒和認知各自在兩性間發生的愛情關係,稱為熱情、親密與承諾,即以動機為主的兩性關係是熱情的,以情緒為主的兩性關係是親密的,以認知為主的兩性關係是承諾的、守約的。而完美的愛情應該是三者俱備,且合而為一。

大學生戀愛心理髮展一般經歷四個時期:(1)異性疏遠期。一般在12~14歲,進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由於生理髮育的急劇變化,引起心理的不安、害羞,使男女之間在心理和行為上出現隔膜,關係疏遠甚至反感。不過,隨著社會的現代化程序,由於各種傳媒的發達及人們觀念上的日趨開放,這一階段的表現已越來越不明顯。(2)異性向往期。一般在15~16歲,隨著性生理的發育,尤其是性意識的發展,男女生逐漸從疏遠、牴觸開始轉向為彼此產生好感,願意在一起學習、遊戲和活動。(3)異性接近期。一般從16~18歲,隨著性生理的進一步成熟,異性間產生嚮往和傾慕,往往採取各種方式接近異性,和異性相處感到愉快,初戀開始出現。(4)戀愛期或愛情產生期。18歲以後,隨著性生理和性意識的成熟,男女生交往頻率的增加,以及環境因素的影響,多數青年進入戀愛狀態。單從年齡上看,多數大學生處在上述性心理髮展的後兩個階段,但由於個人經歷及自身社會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異,在戀愛心理髮展的階段特徵上的表現,可能有很大的落差。

二、戀愛中大學生的心理階段特徵

(一)戀愛中青年的心智逐漸成熟

首先,戀愛是青年釋放日益強烈的性衝動的重要途徑。通過戀愛接觸異性,使青年不再感覺到性的壓抑緊張。其次,性意識的發展必須經過戀愛階段才能完善,性同一性的建立也要通過戀愛。而且,戀愛對青年的意義還不止於此。因為戀愛是兩個人人格的深層接觸。在此過程中,青年的自我概念受到對方的影響而發展,真正懂得了如何在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前提下調整自身缺陷以適應對方。也就是說,經過了戀愛更能真正的認識自己和站在別人的立場考慮問題。戀愛對一些個性因素和社會情感的發展有重大意義。而且戀愛中兩人的深層交往為提高青年交際能力,適應以後的社會打下了基礎。難怪有些心理學家認為,戀愛是青春晚期和成年早期最重要的事件,只有經過了戀愛,人才會真正成熟起來。

大學環境有它的獨特性:對大學生來說,它在青年走入社會的過程中提供了一個緩衝環境。有了這個緩衝,青年能更從容地完成社會化,更完善地發展自我概念,而不至於感受到從青春中期直接下來落入社會的強大反差和心理不適。由此看來,大學生的戀愛並不是件壞事,它對青年的成熟很有幫助。再加上大學生普遍認為自己已不再是幼稚的少年,文學藝術中歌詠的愛情當然是他們追求的目標。

(二)戀愛中大學生心理的消極面

戀愛的意義雖有積極的一面,有時也會危害青年的心理健康。首先,熱戀與婚姻失去配偶等生活大事是在心理緊張量表上分值很高的事件。過度的興奮和悲痛都會加劇心理緊張。戀愛正是使人時高興時痛苦的事。處在熱戀中的青年會為一些小事而高興或煩惱。因此戀愛帶來高度的心理緊張。戀愛的進一步發展還會帶來社會問題,這也是產生心理失調的重要因素。如婚前性行為的增加等,造成青年心理負擔超重.

熱戀中的男女雖然感覺到強烈的心理緊張,但雙方的共處和撫慰、愛情的甜蜜又會降低他們的焦慮感。那些遭受戀愛挫折的人就沒這麼幸運了。失戀的青年會失魂落魄,覺得人生意義不復存在,生活下去只有苦難和折磨,有人甚至走向了絕路。如果沒有恰當的心理指導或較強的自我調控能力,失戀對青年的心理打擊是很大的。熱戀中的情人經常共享很多東西,如金錢、貴重物品,而一旦戀情破裂,就會產生諸如財產分割、物品歸還等糾葛,處理不好,會帶來很多問題。

可見,戀愛對青年來說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幫助青年心理髮展走向成熟,另一方面它又帶來各種心理問題。這也許是人生的至理,你要得到甜蜜的報償就必須經受得住考驗。

三、大學生戀愛中的心理危機

愛情是由性愛與情愛構成的,以情愛來貶低性愛的戀愛觀對青年的心理健康有害,不過強調性愛也會給大學生戀愛帶來不良心理影響。性愛的.特點是排他的,熱戀中的男女不希望其他人介入他們的親密關係。他們組成一個具有特殊共享物和親密感的系統,本能地抗拒他人親近自己的戀愛物件。這種特點對維持愛情的穩定長久很有必要,如果任由戀人與異性發展親密關係,愛情就不可能穩固。但排他性發展到極點會引起青年對戀人行動的猜疑,造成嚴重心理負擔。戀愛中大學生較同齡人具更高的敏感性,能更好地捕捉人的心理活動軌跡,這也加強了發生猜疑的可能性。過度的猜疑甚至使某些戀人承受不了心理負擔而輕生。

對戀人產生懷疑,不相信他(她)的忠誠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私心的表現。自私心把戀人看成自己的私有財產,是一種病態的愛情心理。自私心過強的人不允許戀人與其他異性有任何接觸,認為戀人只屬於自己。自私心理也含有自卑,真正自信的人很少會有這種怯懦表現。

自私、猜疑和嫉妒控制在一定範圍裡是正常的,不能要求人不去嫉妒與自己的愛慕物件關係密切的異性。但過分的猜忌會影響愛情發展,影響心理健康。當一個人覺得自己的猜疑嫉妒已無法控制,自己應付不過來時,最好去尋求心理諮詢工作者的幫助。對這種具輕微病態心理的大學生只要加些指導,一般容易治癒。

有戀愛就有可能失戀。當戀人因為社會現實、他人干預、情意不和等因素而感情破裂時,失戀的挫折就會嚴重影響大學生的心理、生活和正常學習活動。從熱戀關係中斷裂出來,一下子失去了與自己最親密的人,對大多數人來說是痛苦的。失戀者經常表現為逃避現實,縮小人際交往圈,精神生活上既折磨自己又影響旁人的情緒,有人甚至向戀人進行行為或心理上的報復。失戀的創傷有時會帶來嚴重後果,如自殺、心理變態等。給予失戀者以合理的心理指導,使其情緒得到疏導發洩,對於減輕其心理緊張,避免心理失調是很有幫助的。

失戀的大學生朋友,請記住普希金的詩句:“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憂鬱,而且不要憤慨!不順心時暫且忍耐;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就會到來。”“個人問題,戀愛問題,在我的思想裡佔的地位很小,即使失戀一百次,我也不會自殺的。”——奧斯特洛夫斯基失戀再失命,是對生命的褻瀆,留給我們的親人和朋友的只是無盡的痛苦與悲傷。解決失戀和單相思先要端正認識。愛情不是生活的唯一內容,又何必為它耗費所有精力甚至拋棄生命?向別人傾訴自己的內心煩惱也很必要,傾吐出鬱積的情緒挫折會緩解積蓄的心理緊張。如果上面這些方法都不奏效,適當應用心理保護機制,產生代償遷移效應也是行之有效的。所謂代償遷移,指青年把失戀或單相思造成的心理緊張遷移到其它方面來緩解這種心理緊張。

大學生心理學論文13

目前高等教育面臨的最主要問題便是就業壓力。隨著教育水平的發展,高校畢業生數量越來越多,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使得大學生就業更加複雜嚴峻。大學生的就業壓力導致大學生就業難。解決就業問題有重要意義。

積極心理學主張使普通人獲得更好的發展,生活得更加幸福,使具有天賦的人能更大程度地發揮其潛能。這就需要人們用一種更開放的、更欣賞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發展。如今積極心理學已在很多領域得到實踐的檢驗。心理資本是個體認為自身能夠勝任和應對某事的能力,它是完全發自內心的滿意感,是對生活的目的感和意義感的體驗,它能夠幫助我們走向成功,心理資本包括影響個體成就的一些個性特徵,這些特徵反映了一個人的自我觀點或自尊感,支配著一個人的動機和對工作的一般態度。把心理資本引入到心理學領域的是塞利格曼,而在此後進行的研究中,費雷德·盧森斯(20xx) 等人在結合前人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以強調人的積極心理力量為核心的屬於積極心理學領域的“心理資本”這一概念。至20xx 年,盧森斯等人第一次對心理資本進行了明確的定義,即心理資本是人類個體所具備的一般積極性的最重要的心理要素,符合積極組織行為標準的是其心理狀態的具體表現,這樣看來,心理資本可通過進行有針對性的投入與開發活動來取得競爭優勢,且其超出了人力和社會資本。隨著研究的逐步深入,盧森斯等人(20xx)對心理資本這一概念進行了系統的界定,他們認為心理資本是個體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積極心理狀態,具體表現為: 在面對充滿挑戰性的工作時,有信心( 自我效能) 並能付出必要的努力來獲得成功;對現在與未來的成功有積極的歸因( 樂觀);對目標鍥而不捨,為獲得成功在必要時能調整實現目標的途徑( 希望);當身處逆境和被問題困擾時,能夠持之以恆,迅速復原並超越( 韌性),以取得成功。

結合國內外大量文獻研究可以發現,心理資本是可以通過開發干預來提升改變的。比如可以通過熟練掌握社會說服、生理和心理覺醒、成功體驗、替代學習與模仿等方式方法來開發自我效能;通過設定目標、參與、制定替代性的權變計劃,將開發希望用最終實現目標來實現;通過用包容過去、珍惜現在、尋找未來的發展機會來開發樂觀;通過關注韌性資產、危害因素以及過程的策略等錘鍊韌性。

一 提高自信,樹立積極的就業意識

自信是一種積極的主觀感知方式,是自己對自己的認可和相信。自信具有五方面的特性,即表現在:第一,自信與具體領域有關,具體來講,在某一領域具備信心,並不代表在其他領域同樣具備信心,自信是與被分析的領域聯絡在一起的,並不能直接遷移到其他領域;第二,自信是建立在練習或熟練掌握的基礎上,一般來講,最有信心的工作大多是已經反覆練習並掌握的工作;第三,自信總有提升的空間,即使是在非常有信心的領域,仍然會有一些工作任務會讓人倍感吃力;第四,自信受他人影響,其他人對個體的看法,會對個體對自身的認識產生影響,例如皮格馬利翁效應;第五,自信是變化的,受可控因素和非可控因素的影響。由此可以看出,自信的提高需要個體積極地自我認知和獲得他人的認同感。

團體心理輔導作為一種有效的心理諮詢形式,在自我認識、提高自信心、人際關係溝通等方面具有突出的優勢。在團體輔導中可以為成員提供安全感和歸屬感,通過屬於某個團體的這種需求可以部分地得到滿足,成員經常彼此認同,然後感到自己是整體的一部分。在有限的`時間內,成員通過討論、遊戲、體驗等一系列互動取得良好的療效,當團體內成員感到自己與別人的相似之處並且與人分享自己最深層的憂慮時,伴隨而來的宣洩以及來自他人的完全接納,都使成員獲益頗多。將積極心理學與團體心理輔導進行結合幫助大學生樹立積極認知、感受積極情緒、發展積極的行為、建立積極的人際關係,從而提高自信心。

二 建立希望,對未來進行正確的認識

在心理資本四維度中,希望包括兩個重要組成部分,意志力和理想途徑。通過裡克·斯奈德的研究可以看出,希望是對未來的一種有利傾向的認知思考狀態,個體在這種狀態中,可以通過設定實際而且有意義的目標,通過自我不懈怠地努力,全身心的投入所有的自我力量來實現事先設定的目標。在當今資訊科技時代,對資訊的掌握是成功的前提。為了讓大學生擁有一種對未來有利傾向的認知思考狀態,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可以幫助大學生了解就業形式、就業政策,形成正確的擇業就業觀念,掌握應有的擇業技巧,建立良好的心理建設等。從學生角色向職業角色的轉變是大學生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轉折,幫助畢業生順利完成這個社會化過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高校可通過開展就業知識講座、就業指導課、請政府勞動人事部門領導給學生做形勢報告、請優秀畢業生進行就業指導等形式,讓大學生熟悉瞭解行業的形勢和發展狀態,掌握職業角色應承擔責任、權利和義務,使其更好更快的融入職業,順利完成角色轉換,縮短職業適應期。

三 加強韌性,勇敢面對挫折

我國心理學及教育工作者在對我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就業心理、學習動機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研究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重要的方面之一便是心理韌性,即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自我保護機制、發掘心理潛能,從而促進他們身心健康發展,並幫助學生建立擺脫壓力、挫折或創傷等消極事件的能力。安·馬斯騰和裡德等積極心理學家通過理論建構和實證研究認識到,韌性是面對困難時的一種內在心理機制,可以通過這種機制作用來適應當前的困境,激發前進動力。通常意義上來講,韌性是一種堅韌不拔,面對困境不屈不撓的品質,是保證人們不斷前行的力量。而通過相關研究可以發現,韌性不只是我們日常描述出來的品質,其實它也是一種動態的、有延展性的、可開發的心理能力或心理優勢。研究表明心理韌性越強,個體感受的壓力越低,從而能夠更好的適應環境。提高大學生韌性應該從提高個體綜合素質開始,可以從大學生一入學就進行全方位的指導和訓練,幫助他們積極地全面地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欣賞自己、瞭解家庭、融入家庭、知曉社會、認識大環境下的就業趨勢,正確處理個體與家庭、社會、就業等之間的關係,不斷提高綜合素質,從而提高抗壓能力。

四 結語

緩解大學生的就業壓力需要高校及高校教師的重視。運用積極心理學的方法開展與就業相關的教學工作和活動,這將有利於培養大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優化就業心理素質;培養大學生積極的人格特質,提升就業競爭力;培養大學生堅韌的意志,提高就業挫折承受力。

大學生心理學論文14

我國高校在開設消費心理學課程時,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但在實際中,消費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學習要比實踐佔用的時間更長,也就是說,學生的實踐能力根本沒有得到提升和鍛鍊。所以,如何通過消費心理學課程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成為該課程的教學重點內容。因此,分析消費心理學的教學問題,根據問題提出解決方法,設計實踐教學內容,讓學生通過實踐,提高對消費心理學的認識和運用能力,同時可以提高成績。

一、消費心理學教學中的現有問題分析

(一)教學內容比重失衡

我國高校設立的消費心理學課程,比較重視理論知識,而不是實踐。消費心理學課程分為兩部分,一是影響消費者的內部因素,二是影響消費者的外部因素。內部因素主要從消費者的心理方面進行講解,外部因素則是通過經濟方面的原因進行的解釋。它們都涉及理論知識,和實踐活動教學關係不大,所以教材安排設計的側重點主要在理論方面,而不是學生的實踐能力。因此,學生在消費心理學教學中的實踐能力並不強,教學內容比重設定失衡,要改變現有的教學內容和方向。

(二)教學方法手段單一

我國高校採用的教學方法過於單一,就是傳統的教師教、學生學,雖然藉助了與資訊科技相關的多媒體技術,但教學的形式沒有改變。因此,單一的教學方法,導致學生過於重視理論知識,忽略實踐。以講授課程為主的教學方法,更多地提到的也是理論知識,而不是和實踐相結合的案例,使得我國高校消費心理學的教學方向和內容出現偏差。所以,想要提高學生在消費心理學教學中的實踐能力,首先要改變教學手段,通過多樣的教學手段,讓學生感受到實踐的意義和作用,幫助他們設計實踐活動。

(三)學生特點定位不準

高校開設消費心理學課程,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在職場中獲得更好的成績,其重點應該是實踐過程。尤其是當代大學生的消費觀念發生巨大改變,讓他們主動參與討論,研究消費者的心理,會引起他們極大的興趣。但學校在設定這門課程時,忽略了學生的想法,導致課程內容設定枯燥無趣,尤其是理論知識的`講解,讓學生感覺到厭倦,沒有例項進行對比。所以說,由於學校對學生的特點定位不準確,導致課程設定不合理,最後導致消費心理教學施展不順利。學生對消費心理學課缺乏興趣,導致教學失敗。所以,學校要對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觀察,設定符合學生心理活動要求的課程,保證教學課程的順利進行。

(四)考核內容深度不夠

消費心理學,不僅是對消費者的心理活動進行研究,還包括對社會經濟和商品經濟的研究,多方面地結合,才能深入消費者心理。但高校在設定消費心理學課程時,對於知識難易程度的設定比較初級、簡單,考核時的教學內容也不夠深,更多的是理論知識。所以,教師為了提升學生的成績,會在講課時側重講解理論知識,尤其是要考核的知識點,這使得知識點的設定深度不夠,考核深度也不夠,尤其是沒有實踐考核內容。所以,學生在消費心理學的教學中,缺乏實踐能力。

二、實踐能力培養方案

(一)增加教學方法

1.案例分析教學法。消費心理學主要是研究消費者在商品市場經濟變化的過程中產生的心理活動。課程的理論知識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學生的實踐能力,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引入和課程教學內容相符的例項,讓學生在課堂中分析例項,提高實踐能力,提高學習興趣。比如,大學生更關注和自身消費有關的商品活動,可以讓他們分析一下:為什麼法定假日期間去國外旅遊購買商品的人很多,假期期間商品的價格波動是什麼樣的,對消費者有什麼樣的影響,可以為國家帶來多少利潤等。這可以把學生帶入情境中,通過例項分析消費者的心理活動。

2.角色扮演法。學生缺少實踐機會,尤其是在社會上進行實踐更不容易,因此在消費心理學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多設定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真實地體會消費者和銷售人員之間的心理博弈,發現不同性格的人的心理活動有什麼樣的差距。在學習消費者氣質和消費能力及心理活動時,可以讓學生扮演不同的人。比如,一個學生扮演銷售人員,其他學生有的扮演學者,有的扮演“暴發戶”,有的扮演農民工,有的扮演家庭主婦,讓他們根據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分析心理活動,並準確地表現出此時角色的狀態。然後再扮演銷售者,揣測這些消費者的心理狀態,並把商品賣給消費者。

(二)改變教學場所

1.實地觀察與市場調查。高校開展的消費心理學教學課程,重要的是實踐過程,所以一直在教室教學。即使經常設定和消費心理有關的活動,也沒有實際參與到市場中產生的效果好。所以,改變教學場地勢在必行,是增加學生實踐經驗和提高實踐能力的機會。可以通過對當地市場的消費情況和消費趨勢進行實地調查分析,讓學生觀察市場周圍情況、各種商品的售賣情況、消費者層次和所消費商品的區別及消費者對市場價格變化的敏感度是否會影響消費者的心理活動,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消費心理學在市場發展過程中的實際作用。

2.走進實驗室。實驗課程的重心是為了讓學生通過實驗,加深消費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在實踐中掌握知識。但是目前的實驗大多重視理論知識,忽視實驗過程和意義,所以要改變現有的實驗過程和內容,確定正確的目標。比如,可以把經典實驗和消費者心理聯絡在一起,把經典實驗中的某些無意義符號換成具有實際意義的物品商標,然後把消費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和具有現實意義的實驗進行聯絡,保證實驗室的實驗具有效果。

(三)根據學生特點開展針對性的培訓

1.增強科研訓練。我國高校在開設消費心理學科目的時候,要加強對學生的科研訓練。只有加強對學生的科研訓練,才能讓他們通過不斷研究相關資料,整合成一個全新的比較系統的心理學研究報告。並且這個報告要和實際經濟市場中的消費者心理相結合,保證學生對消費心理學有過真正的研究,真正地理解消費者心理。因此,只有經過深入研究,根據對社會實際情況的調查,才能保證研究結果真實有效。所以,一定要針對學生開展科研培訓,保證他們在消費心理學中得到實踐的機會。

2.培養就業與創業意識。消費心理學可以讓學生更準確地把握經濟市場中消費者的心理狀態,針對消費者和產品的特點,制訂更優秀的銷售計劃,為未來創業奠定基礎。因此,在消費心理學的課程上,要培養學生的就業意識和創業意識,讓他們在實踐中瞭解商業運營和銷售技巧等知識。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創立一個小企業,感受消費心理學對自己創業和事業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四)增加實踐能力考核,量化考核指標

高校對消費心理學的考核主要以試卷為主,也就是說,主要考核理論知識。但消費心理學更重要的是實踐,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讓他們有足夠的經驗在社會中發展、成長。所以,為了增加學生的實踐機會,提高實踐能力,掌握消費心理學的知識,就需要設立實踐能力考核標準,並把考核內容量化,通過量化指標判斷學生做的實踐任務是否符合消費心理學對學生的要求。並且,教師要把消費心理學的考核重點設在實踐部分,理論知識部分佔到30%即可。把實踐能力進行量化後,教師也可以更好地評判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經驗。

三、結束語

我國高校的消費心理學課程,是根據市場發展而增設的。消費心理學重視實踐的作用,所以實踐教學是消費心理學的重中之重。但在我國消費心理學的教學過程中,實踐內容所佔的比例並不大,很多學生沒有實踐經歷,得不到鍛鍊,提升不了能力。所以,要在消費心理學的教學中,讓學生得到實際的鍛鍊,需要不斷地進行實踐,根據市場發展情況和學生學習內容,設計合適的實踐活動,才能保證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提升。

大學生心理學論文15

高校大學生學習倦怠現象突出。研究從大學生英語學習方面的倦怠問題出發,分析學生在態度、情感和行為上的表現。結合積極心理學,探索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戰勝英語學習倦怠問題。在提高英語教學效果的同時,也能促進學生及教師的心理健康發展。

一、學習怠倦問題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Freudenberger(1974)提出了“職業倦怠(staff burnout)”一詞,認為在長期壓抑下,人的生理和心理都將會產生疲憊和損耗的症狀。他和Richelson(1980)給倦怠下定義為“當個體不得他人所認同且沒有給予相應回報時,個體產生的慢性疲憊、抑鬱和挫折感。”

大學生英語學習倦怠普遍存在。學生遲到、早退、曠課現象時有發生;課堂上睡覺、不認真聽課、玩手機或講話;不尊重老師;拒絕回答課堂提問和完成課後任務。此問題主要體現在:第一,態度上,認為英語學習單調乏味,學習缺乏熱情,注意力、興趣降低。第二,情感上,失敗挫折感越來越大,成就感低下,逐漸消沉懈怠、厭倦沮喪,自我消極。第三,在行為上,對英語學習的價值感出現了偏差,行為上逐漸遠離。

二、積極心理學理論

積極心理學是20世紀興起的一個新的心理學研究思潮,主張“對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條件下更好地發展、生活,具有天賦的人如何使其潛能得到充分地發揮等方面進行大量的研究”。此研究主要涉及三個方面:愉快、充實和有意義的生活;強調人對過去要滿意,對現在要感到幸福,對未來要充滿希望,強調一種積極樂觀的主觀體驗;倡議人要有愛心、寬容心、勇氣、創造性、智慧等積極的特質;同時把人與社會、社群、家庭、學校、媒體等聯絡起來,呼籲禮貌、責任感、職業道德和群體意識。

三、積極心理學與大學英語教學

1.積極的目標引導

為了解決大學生英語學習目標不明確,迷茫不安定的因素,教師在英語教學中需要將大學英語學習目標多元化、具體化。教學目標在教學設計中一般分為三個部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學生設定不同的目標,比如:學生是否掌握一定的積極詞彙,在參與互動過程中是否能展示自己,是否掌握了中外文化差異,在使用某種學習方法上是否獲得預期的效果,是否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

2.積極的內容開發

大學英語的學習不再像國中和高中一樣,偏重於語法,偏重於學生如何高出好的'成績;而是更加註重綜合能力的培養,聽、說、讀、寫和譯這方面能力的提高,以及培養學生的文化交際意識與能力。具體到英語課程內容的開發上,教師應注重與學生生活相關的內容,與專業相關的內容。課程內容的色彩應該是積極向上的,樂觀的,富有幸福感的。

3.積極的認知過程

大學英語教學的過程需要脫離原有的填鴨式滿堂灌的說教過程,而要有新的突破與創新。教師的教學需要變被動接受知識為師生之間和生之間的合作探究,在合作探究中發現和掌握知識,同時學會學習。教師需要採用各種創造性教學方法使學生積極地去發現、研究和探索,從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開發學生潛能和創新能力。認知過程的創新首先可以是不完整的。教學內容的全盤托出絲毫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而在學習內容上時不時的“跳一跳”,給學生一些思考的空間反而會引發學生的思考。其次可以是多角度的,形成“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的思維創新模式。還可以是合作性的。教師可以寓教於樂,採用活動教學法,使學生在活動中與其他學生合作探究,體驗積極的情緒情感。

4.積極的評價反饋

教師要多鼓勵和肯定,少批評和諷刺。教師不能總對學生們說:“you are so stupid”,“why do you do that”,而應該多說:“well done”,“ that’s great” ,“bravo”。在課堂上,多鼓勵學生說出內心的想法,用啟迪幽默的話語使緊張的心情得到釋放,讓積極的事物和感覺驅走消極和抵抗,教師要積極引導,善於發現,善於作積極的評價。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長處,建立自信心,提升成就感,也能使學生們在態度上認可自己,克服消極倦怠的學習心理,以一種積極的向上的態度對待學習,調動學習的興趣和參與思考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多成功體驗的機會。

5.積極的情感體驗

教師在英語教學中的表情、目光、肢體所表現出的愉悅、溫和、親切與平易近人,使師生間的角色差異變小,給學生造成的心理壓力也會減少甚至消失。在教學中的尊重、分享、快樂和體驗等積極因素,課堂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感情交流,課堂外的情感碰撞與心靈感悟,會打開了師生間的感情通道,敞開學生的思維之門;激發學生表現出爭先恐後、想親自一試的慾望,從而為學生的心理健康營造一個積極和諧的氛圍,鼓勵學生髮展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

四、結語

要消減大學生英語學習中的倦怠現象,急需利用積極心理學理論為指導,採取恰當的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活力,挖掘英語學習的潛力與創造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進行積極的教學評價,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使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獲得幸福感,培養學生的積極情感體驗,以此來提高大學英語的教學效果,形成師生共有的積極的心理健康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