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語文心得體會15篇

當我們心中積累了不少感想和見解時,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驗。那麼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學習語文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學習語文心得體會15篇

學習語文心得體會1

為了“培養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研究”這一課題能得以順利地實施,同時也為奠定研究實施的理論基礎,我再次認真學習了《國小語文新課標》,通過學習,使我加深了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與體會,使我對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為進行了反思,對教研活動及課題的實施有了更多的思考。用新課程的理念,對曾經被視為經驗的觀點和做法進行了重新審視,這給我在國小語文教研教改及教學上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語文新課程標準》注重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要求培養孩子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語文教學應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新課程強調學生學習的過程和學習的方式。新的語文教材將努力貫徹新課程的指導思想,引導他們自主學習。指導他們逐步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特點的學習策略,並能根據自己的學習需要來不斷地調整學習策略。語文教學中不只是單純的就課本而講課本,而應引導孩子們自主學習。指導他們逐步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特點的學習策略,並能根據自己的學習需要來不斷地調整學習策略。以下我就圍繞自己學習略談幾點體會和感受:

(1)深入領會《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真正確立語文教育的新理念,通過教學任務的完成,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絡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新的課程標準是根據時代的需要,對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學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學生會略讀和瀏覽,掌握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將聽說能力整合為口語交際能力,特別提出了口頭交流和溝通的要求。提出了寫作和生活實踐緊密結合的要求。提出閱讀、書寫與寫作的速度要求,並有量化指標。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養成,並將其作為了學習目標。

(2)創設寬鬆的學習氛圍,自由參與、創新

“參與”是課堂教學的魂,教學的真正含義是教師教學生如何學習。因此,要使學生學會學習,就要從課堂教學改革入手,構建和諧平等的師生關係,使學生主體精神得到發揮、主體人格不斷完善、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促進學生積極地、主動地、創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學習方式。

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永遠是學習的主體,他們的學習成績不是老師恩賜、饋贈的,而是要讓學生主動探究得到。但學生的主體性不是天生的,要靠教師的引導和培養。教師要為他們創設探究的氛圍,組織他們在參與中學習,在活動中領悟,在創新中發展。

(3)通過學習我深切體會了轉變學習方式與提高教學效率之間的關係。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一些教師片面地理解為不合作不探究就不是新課程。我們發現,很多老師們凡上課又特別是有人來聽的教研課,都必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當然,我們不是說用新的學習方式不好,我們必須明白,不管什麼學習方式都是為達到教學目的、提高教學效率服務的,都是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的,因此,學習方式不在於一定要多麼新,而在於用得恰當,用得適度,用得有效果。現在的問題是,一些老師找不準合作探究的問題,把一些不該探究、不用探究、也無法探究的問題丟擲來,讓學生圍成一堆,煞是熱鬧地討論一番,然後教師又抬出現成的結論,合作變得毫無意義。另一種情況是,教師對合作學習不進行明確的指導,學生既無合作學習的意識,更無合作學習的方法,合作就演變成給聽課者看的花架子了。再次,一些教師對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理解出現了偏差,忽視自主,偏重合作,學生沒經過對文字的充分自讀,沒在教師的引導下對優美的語言文字進行深刻的理解、感悟、體驗、積累,一節課被大量的唱唱、跳跳、畫畫、演演、說說等活動佔據,忽視了對學生的語言文字的紮實訓練,徹底拋棄了我們原有的一些很好的學習語文的優秀傳統。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也失去了很多最好、最直接的機會。 新課程為教師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教師不應一味照搬新課程標準的建議,應好好領悟其內涵。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為我們提出了更明確的要求。在新課標的指導下,相信教學理念、教學手段的會不斷更新,會出現了更多讓人們感到高興的事情。

“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基本技能,還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因此,學科教學中加強學生學習策略的指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既是當前社會發展對人才發展、全體公民的要求,是素質教育的目標,也是幫助學生學會知識、學會學習,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因此,研究《國小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是必須的,也是可行的。

學習語文心得體會2

非常感謝學校給我提供外出學習的機會,讓我能工作學習結合起來,通過學習,從中可以取得真實課堂教學中的經驗。10月9日,我有幸到吉林省教育學院參加了"國培計劃——一線國中語文教師"的培訓,為期十天,對我觸動很大,感受頗多:我參加時辛苦、興奮而又期待。當指導老師為我們介紹了一位位有著各種優秀頭銜的專家時,我認識到自己有幸加入了一個專業、規範、有著先進理念的培訓隊伍。這十天的的培訓必將改變我語文教育的專業化成長之路!

聽了老師的專題講座《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使我認識到要讓學生有創新精神,那麼教師首先必須要有創新意識和能力。怎樣才能有做到這些呢?我想到的是:厚基礎,廣才學,薄名利,遠物慾,樂在其中。遺憾的是由於時間關係,沒有觀摩到老師的示範課。不止與我們分享了他的"快樂的十八種技巧","新課程作文教學的策略",更為我們上了一堂幽默的、新穎的、發人深省的作文教學示範課"紙隨心飛",當學生的精彩文章在課堂上呈現時,我的心被深深的震撼了:原來"頭疼"的作文教學可以這樣上!

睿智的老師,讓我們見識到了來自吉林師大附中語文教師的風采:在質疑中辯詞義,在思索中排語序,在快樂中練鋪敘,分析中寫題記!在這堂示範課中,我們初步認識了韓軍老師新語文教育的理念:真實、自由、個性;學習了韓軍老師新語文教育的方法:舉三反一、"咬文嚼字",美讀吟誦,化意為字,真實自由,重文寫白。極具親和力的美女老師王君(東北師大附中),為我們上了《我的叔叔于勒》,並做了《<醜小鴨>到底想告訴我們什麼》的專題講座。讓我認識到:我們整天都抱著教參,瞄著會考去教學,毫無新意。其實,語文教學可以是王君老師這樣:細膩又深刻,美好又真實,新穎又嚴謹的青春語文。

我理想中的語文課是細膩又深刻,美好又真實,新穎又嚴謹的,是充滿人文主義教育和審美教育的,是啟迪學生智慧,引領學生理想的。是啊,新的時代需要新的理念和精神,更需要腳踏實地的實踐和探索。我們應拋開形式主義和功利主義的誘惑,積極吸取先進的課改成果,投身新課改的浪潮,努力學習,讓自己的語文教育思想在反思中建設,在實踐中成長。儘管前面的路是曲折的,甚至是泥濘的,但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只要從頭做起,有自信,能堅持,我們的語文課堂就一定會煥發出生命活力,我們的語文教育一定會迎來一個嶄新的明天!

當然,還要感謝幾位老師:張玉新老師,李立柱老師,蘇春雪老師等等。你們真的辛苦了,以上是我在學習過程中的一些心得,當然,要做好這些,需要我個人的不懈努力。在今後的工作過程中,我會虛心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來充實自己的大腦。此次的聽課對於我來說非常的重要,至少它告訴我再上科學課的思路。我非常感激也非常幸運參與了這樣一次活動。

學習語文心得體會3

自己**年畢業至今已有15年,應該說自己參加工作的年頭也不短了,積累了一些工作經驗,現在應該出些成果的時候了;而且我還聽很多人說這個年齡段應該是工作和生活黃金年齡,說在這個年齡段的工作情形如一朵正在開放的花,有著生命,有著活力。但自己現在卻不知怎麼了,對於曾經熱愛的語文越來越不會教了,天天早來晚走的,你在看看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敢表達、會表達的越來越少了,這種學習狀態,成績能高嗎?挫敗感越來越強。內心有時還有這樣一種想法,下一次再分科不教語文了,改教數學吧。

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個問題問了自己很多次。

有幸的是暑假期間,學校佈置我們學習了20xx版的《語文課程標準》及,昨天又聽了張靜教研員關於《20xx版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分析,在學習與傾聽中讓我心中那個為什麼的問號慢慢變成了半個句號。下面我就把自己的一些認識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

一、重書本,實踐不夠

課標中,在“課程性質”一部分增加了這樣一句話:“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通過學習我覺得課標在告訴我們,語文課程要學習的是“語言文字的運用”。想想也是,我們每天學語文,到底是為了什麼?歸根結底是為了“運用”。這才回到了語文的本源。比如我們每學一篇課文,或教學生學生字,或教學生學詞語,或教學生學閱讀,或教學生學習作,我們教來教去,最終目的還不是讓學生把這些生字、詞語、閱讀的方法、寫作的方法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嗎?這也正是說語文課程具有“綜合性”和“實踐性”的特點。而自己平時的教學恰恰只是就書本而教書本,學生總是學這樣空洞的語文,興趣能大嗎?

二、想法有,堅持不夠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一直努力把指引學生寫一手整潔、漂亮的字作為自己教學中任務之一,為了讓學生寫一手好字方法用了不少,打字頭,搞評比,實在不好打手板,可效果還是不理想,這就是學習語文課程標準心得體會範文。

而20xx版課標“對寫字教學更加重視”,讓我找到了一些答案。課標除了在四個學段都對“寫字姿勢”和“書寫習慣”提出要求外,還明確指出:“按照規範要求認真寫好漢字是教學的基本要求,練字的過程是學生性情、態度、審美趣味養成的過程,每個學段都要指導學生寫好漢字。”“第一、第二、第三學段,要在每天的語文課中安排10分鐘,在教師指導下隨堂練習,做到天天練。要在日常書寫中增強練字意識,講究練字效果。”此外,還在習作教學中提出要求:“要關注作文的書寫質量,要使學生把作文的書寫也當做練字的過程。”課標中的這些語句在告訴自己,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試想效果不理想,是不是自己有三天打魚,兩天晒網的現象呢?

三、朗讀有,自然不夠。

四、引導學生讀書有,展示方式的靈活多樣性不夠。

五、引導學生表達有,個性表達,創新思想不夠。

六、指導學生作文有,修改不夠。

如果在今後的教學我能將這些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努力克服,學生是不是會能喜歡上語文課,喜歡上語文課了,這樣學生的成績是不是也能提高一點呢?

新課標的出臺標誌著語文教學又將進入一個深沉探究的新時代,讓自己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思考著,改變著,收穫著……在和大家一起學習,一起研究讓自己的那個句號越畫越園吧。

學習語文心得體會4

今天老師的講座,使我受益匪淺,我從老師透徹的分析教材中更加了解到新的課程標準已明確提出了要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一是主張實現教學上的主體性,一是強調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

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學生擴大知識面,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我將根據新的語文能力實踐系統,致力於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語文課程的呈現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對於國小語文教學來說,既要轉變教的方式,又要轉變學的方式,培養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兩個轉變中,教的方式轉變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轉變,學的方式也隨之轉變。學的方式轉變可以理性地在課堂中呈現,證明教的方式轉變,證明教師新理念的真正樹立。把課標學習與教材教法研究結合起來,要鑽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視教學反思的研究和收集;要牢記驗證課標和檢驗教材的實驗任務,在教學實踐中,我將力求打破傳統封閉、單項、機械的教學模式,主要將採取了以下幾點作法以:

1、認真學習新課標,深入領會《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真正確立語文教育的新理念,通過教學任務的完成,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絡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

2、我還將從整體上把握實驗教科書,弄清其編寫意圖、體系特點,弄清教科書與《課程標準》、教科書各教程之間的內在聯絡,弄清教科書各種編輯設計的意圖和著力點,以在備課和教學活動中準確設定教學的重點,找準達到《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目標的落腳點,有效地實施語文教學。我認為首先就是要由單純傳授知識向目標整體轉為,弘揚人文精神,目標的整合具體體現在:語文教學內容上的整體觀,要堅持知識傳授,技能訓練和智力開發的整體教育,語文教學方法上的整體觀,要堅持讀寫聽說的綜合訓練,處理好教與學,講與練,學與用的辯證關係;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整體觀,要堅持學用結合,知行統一,實現知識能力的不斷遷移。另一點體會是,新課程標準仍然非常注重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新課程標準對語文基礎知識不但有具體的要求,還有量化標準。

學習語文心得體會5

學習語文,就像和許多高尚純潔的人交談,從而淨化我們的心靈,使靈魂得到昇華;學習語文,從而參天悟地,明瞭人生;學習語文,從而少了一份浮躁,多了一份平靜,少了一份庸俗,多了一份高雅。總之,語文帶給我們的力量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語文與我們的生活是緊密相連的,它在我們的生活中起到了很大的用處。我們可以用語文來表達出我們的思想,讀文章時也能迅速理解文章中心,它也是學習各科的基礎。學好了語文,會使我們理解能力增強,強化我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新課程改革以來,相信有許多同學的語文學習能力大幅度提升,現在有很多學校實行自主、互助的課堂學習模式,更使很多同學受益匪淺。下面談的是我在學習語文中的點滴感悟和部分看法。

首先是老師們的教育思想觀念有了很大的變化。老師通過不斷地學習、探究、練習,從教學方法和模式上改變著自己,不再有以往死板、無趣的課堂,不再是隻有老師一人在主領課堂,而是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把課堂上更多的時間交給我們讓我們學會自主學習,這是最重要的轉變。因為課堂教學始終是教師主導的,只有教師的思想轉變了,才有了學生課堂學習的空間,教師才會有意識的給學生以學習策略的幫助。自主互助課堂已不再是教師講授表演的舞臺,而是我們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場所。

其次是我們的學習態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老師們培養了我們的自主探究精神,我們在課下積極地閱讀各種語文資料,豐富了自己的知識,在課堂上能主動的提出問題,自由地展開討論和交流,敢於嘗試,學會了傾聽他人的見解,以及進行自我反思。每一位同學都能在互動中互幫互學,有了一定的合作意識,增加了學習的自信心,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了合作的價值,對自己的價值和潛能也有了不同程度的發現,同時同學們的創新能力和競爭意識,集體觀念和合作意識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在自主互助的學習型課堂中,作為小組長的我,也逐漸培養了幾種意識,現在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首先是服務意識:小組長首先要有為小組各成員服務的意識,因為小組長在小組學習中要做很多工作,比其他同學多操很多心。如組織小組各成員及時做出評價和引領等,沒有為同學服務的思想是幹不好小組長的。其次是團結意識:一個個小組長構成了班集體,一個個小組是班集體中的小集體。這些小集體之間相互學習借鑑、相互競爭,尤其是在小組評價機制下,我們為得到老師和其他小組的認可,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小組成員擰成一股繩,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各顯神通發揮所長,實現了個人學習效益的最大化。第三是引領意識:小組長是一組之長,是小組裡的領頭雁。在小組學習中,我們要帶領小組成員一起分工、合作、探究、、交流、質疑、補充、提煉、總結、反思、昇華。小組長的引領,決定著小組成員學習的效率和質量。引領意識強的小組長小組內的任務完成的快,並且質量好。

但是我覺得在自主互助學習的課堂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有的同學對老師佈置的預習做的不夠充分,個別學生參與小組討論的積極性不高,小組交流與展示時參與較差,有的學生遊離在小組外,課堂效果不是很好。對此,我有一些建議,供同學們參考,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有所幫助:

一、個人自主預習。根據老師的要求,明確學習目標,並在目標的統領下,通過自學和查資料,詞語大全完成提綱中設計的重難點,達到基礎目標。這只是基本前提,比如現代文要了解作者當時的寫作背景,然後再瞭解文章的主要內容,最後明白作者想要表達的中心思想。

二、課堂反饋矯正,在自主學習、合作互助的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班內交流展示。大家通過資源共享,使錯誤顯現,使思維碰撞,使思想昇華,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三、老師要定期堅持選出優秀小組進行表揚或表彰,以激勵我們不斷進步,同時也帶動其他小組的競爭意識,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希望在以後的學習中,老師能進一步解放學生的頭腦,開發學生的潛能,構建起多元開放,充滿合作與交流的小組。自主互助小組充分發揮其互助的作用,小組長帶動小組成員真正參與到互助學習中去,讓每一位學生都能自主的參與到學習中,走向講臺,發表自己的見解,使課堂變成思想交鋒的陣地,課堂不再讓我們感到枯燥無味。讓我們的自主探究精神得到進一步發揚,重樹自信心,拓展我們的創新精神,增強競爭意識,大大提高課堂學習效率,也使我們更能夠施展自己的才能。最後希望我們在課改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教師點評:小作者的這篇文章結構嚴謹,內容真實,情感真摯。從結構上來說,文章一開始用優美的語言總述語文給我們帶來的總體感受,緊接著談了在課改的大背景下她的內心體會和看法,最後小作者又以對語文課改的美好祝願作結,使文章意韻深長。從內容上來說,選材均來自我們平時的語文課堂,學語文、品語文、悟語文,在字裡行間不自覺透露出自己的真情實感。讀了小作者的文章更讓我自身受益匪淺,讓我更感覺有責任、有義務、有動力好好領略課改精髓,轉變教學思想,琢磨教學方法,完善教學模式,與大家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在課改的路上繼續揚鞭前行,相信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

學習語文心得體會6

隨著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國小語文課堂教學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氛圍。可在實際教學當中,部分教師依然採用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不重視學生的資訊反饋,不重視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而造成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就是沒有做好備課工作,有的教師在實際授課中的教學方式同教案設計不符合;有的教師雖有詳細的教案,卻不能根據具體狀況做靈活處理,更有一些教師完全照抄別人的教學設計,因而無法保證教學質量。國小語文教師必須採取科學的方法進行備課,具體來講,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新設計,不死板硬套

教師的創新在哪裡?備課設計,只有創新才能有活力。普拉斯說:“所謂創新,往往只是將早已存在的東西加以變化。”因此,國小語文教師備課前應當有“三見”:新見、遠見和創見。人云亦云、不知變化、原封不動地照搬別人的,永遠沒有出息。某些教師十分崇拜名師教案,不是自己在獨立鑽研備課,而是在“複製”名師的課。但令他們苦惱的是往往事與願違,“複製”的名師教案,用在課堂上效果卻很差。這是什麼原因呢?道理很簡單,教師是一個特殊的職業,其學習與培訓需在反覆活動中作行為自省與調整的跟進才能見效。事實證明,教案不能複製出效果。教師備課不僅要考慮課前的預設,還要預見課堂的生成變化。

二、細心品讀語文教材,通過感悟文字進行備課

語文教學集人文性和工具性於一身,對學生的態度、情感、價值觀等都具有較高的要求,要想達到相應的大綱要求,教師就必須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並感悟相應的文字,因而教師備課的時候必須先細讀語文教材,用心感悟相應文字。閱讀教學是一種“學生、教師、文字間的對話過程。”教師進行備課和教學的時候,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第一,走近文字。語文教師必須要對相應的文字進行充分的體驗和感悟。要想感動學生,就必須先感動自己,教師應同文本進行對話,認真聆聽文字聲音,充分調動起自己對於生活的感受和積累,讓相應的文字感動自己。第二,走進文字。教師在對相應文字感悟的基礎上進行理性的思考,理清楚自己對文字的感悟過程及方法,獲得的體驗要儘量達到大徹大悟的境界。第三,走出文字。在教師對文字進行充分的感悟及體驗的同時,應結合學生的學習基礎、現有狀況等設計出可以讓學生輕鬆感悟文字的思路和方法。所以,教師只有通過品讀語文教材,感悟相應文字,經歷相應的走近文字、走進文字、走出文字這種備課的歷程,才能有效引領學生對文字進行準確的解讀。

三、突出備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教材資源。抓住教材之間的聯絡與區別,設計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活動。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他們的感官,才能讓他們想學、樂學,才能學有所長。其次是生活資源。緊扣教材與生活的聯絡,把學生帶進生活之中。如,低年級的識字教學,可以讓學生在生活中識字:蔬菜市場、水果市場、路牌廣告等皆可利用,比比誰識得多,誰識得快;教學寫景作文時可先帶學生到景點去參觀,讓他們用眼觀察,用心體會,把自己印象深的寫下來,這樣學生寫作就會言之有物,真情流露,克服了學生作文普遍存在的內容空洞、瞎編亂造的毛病。

四、嚴格執行備課流程,不斷反思教學效果

首先是寫書案,“不動筆墨不讀書”,大多數語文老師都要求國小生養成這種習慣。那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更應該這樣。在讀教材的過程中,要筆隨嘴走,對於一些關鍵詞語,精彩之處,以及文章的一些重點、難點,要及時地做上記號。並把自己對教材重難點內容的理解以及獨特的教法等直接寫在教材的空白處、株距行寬、頁首頁尾,三言兩語、點到為止。這樣教師的課本可真成為“教本”了,重點內容清晰可見,上課時就可信手拈來,操作方便,不易遺忘或缺漏。這些精筆妙言是教師備課中對課文的個性化解讀,反映的是隱性思考中最寶貴的靈感,噴湧的是教師的智慧的源泉。將其定義為“點畫批註”也好,定義為“備課於書”也好,其實就是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其次是寫教案,隱性思考的過程最後會生成文字性的教案。為了真正把老師從繁重的“抄備課”中解放出來,學校推行精案與簡案相結合的備課方式,要求教師對每一節課都進行有效備課的前提下,有選擇地開展深入備課,寫出一定數量的精案;其餘可寫簡案。精案包括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方法引領、課前準備、教學過程(從導課到板書詳實有效,各環節清晰,方法得當),課中修正、教學反思等各環節,老師可根據實際情況增刪修正,突出創新性與個性化。要求教師廣泛閱讀有關文獻和教學參考書,根據課程標準對教材內容作必要的增刪和更新,努力做到教學內容的先進性、科學性和系統性;認真研究學生的特點,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理解能力,選用恰當的教學方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培養學生基本技能。作業佈置數量要適當、難易適度,有層次性、創新性;板書設計應簡潔明確,合理有序。要特別注重教學過程中的教案二次修正。最後是寫反思,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於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麼、即使是有“20xx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複;除非善於從經驗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則就不可能有什麼改進。”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也提出“優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的成長模式。葉瀾教授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難以成為名師,但如果寫三年反思則有可能成為名師。

總之,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基礎,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要上好任何一節課,就必須在上課前做好備課工作。相信只要教師用心做,多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就會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學習語文心得體會7

20xx年3月25日至28日,我與另三位語文教師來到賀州聆聽了全區國小低年級語文課堂教學觀摩比賽課。這次展示的全區低年級語文課堂教學觀摩課一共有15節,選手們是來自廣西各市縣的優秀青年教師,教學內容均選自一、二年級下冊的課文,基本都是以指導識字寫字和整體感知課文為教學重點,但教學設計卻各顯特點,可謂精彩紛呈。其中我最欣賞的有三節課,分別是桂林麥茜執導的《歡樂的潑水節》,柳州林娟娟執導的《鳥島》,梧州龔岫雲執導的《數星星的孩子》。

下面我重點談談柳州林娟娟執導的《鳥島》這節課。

首先,林老師優美動聽的聲音和標準的普通話,讓我耳目一新、陶醉其中,相信全場聽課的教師和同學也與我有同感。同時,我深為林老師所任教班級的孩子感到驕傲和榮幸,因為聽林老師講課一定是一種美的享受,所以聽課率應該是很高的。此時我看到林老師的簡介,原來她曾榮獲全國美文誦讀比賽一等獎呢!

第二個亮點,是林老師進行書寫指導時,巧妙地把生字的書寫重難點編成了兒歌,聽起來朗朗上口,而且突出了每個生字的書寫技巧和具體要求,非常具有實效。比如“離”字這樣教:一點一橫長,點壓豎中線,撇點交叉在中間。下面的“豎、橫折鉤”要扁寬,“撇折、點”藏裡面。瞧,經過林老師一筆一劃的邊寫邊說,孩子們都牢牢的掌握了“離”字的寫法,這樣的教法多有趣也多有效啊!

第三個亮點,是隨文理解詞語意思,進而指導感情朗讀。低年級孩子對詞語的理解是有限的,怎樣突破這些難解字詞呢?林老師採取的是“課件演示,朗讀感悟”的方法。比如“陸續、築巢安家、養育後代”這三個詞語,本是比較空洞難解的,但經過直觀的課件演示,讓孩子們看到鳥島上鳥兒成群生活、繁衍的情景,使得孩子們自主領會到了這些詞語的意思,而且通過造句、朗讀進一步加深理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效果非常理想。

還有其他老師一些課堂的精彩,在此就不一一列舉。此次前往,真是不虛此行啊!

學習語文心得體會8

在本次學習中,對語文新課程標準有了更深的認識, 教學如同做人,都是一門藝術,想做得更好,要不斷學習、反思、和總結。充分體現了尊重學生的發展,在民族精神上對學生的教育尤為重要,從情感價值觀中對學生有了更深的要求,也對教師在語文教學生提出了教育方向,在總目標中對學習過程的對個人的愛國精神的培養和了解國家的目標有了更重的講解,尊重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吸取名族精華。課文中內容不懂地方提出自己的質疑,學生是課堂的發言者,而不是教師在講臺上講解和質疑,學生要學會獨立思考。資源的整合,運用了許多的電教手段,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與有意義的接受性學習相輔相成。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鑽研教材,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書,積極開發課程資源,精心設計教學方案,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生髮展的基礎。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是語文教育得以有效進行的基本前提。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轉變是這次課程改革的重點、難點和亮點。學習方式不僅包括相對的學習方法及其關係,而且涉及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學習品質等心理因素。努力建設開發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是針對以往語文課程的封閉和缺少活力而言的,它要求語文課程必須突破“三中心”即“課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師中心”的框框。在識字中要求了學生正確拼讀,糾正地方言的教學出發點,“精要、好懂、有用”這六個字一直被奉為語文知識教學的“六字箴言”。這六個字對語文教師是一個考驗能力水平的測試,是對語文知識教學方法提出的要求——情景化、動態化。靜態用來回答事物“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動態用來回答“做什麼”和“怎麼做”的問題。對語文學科學習有了指定的框架,

讓我又一次對自己的教學思想和行為進行了反思,對自己曾經被視為經驗的觀點和做法進行了重新審視,這讓我在語文教學方面又有了新的體會和收穫。

學習語文心得體會9

從教十六年,我越來越感覺到,好教師首先必須有敬業精神,要畢生忠誠黨的教育事業。要做到這一點,就應充分認識教師工作的意義,從而深深地熱愛教育事業。現代的時代是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國與國的競爭主要體現為綜合國力的競爭,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培養靠的是教育,靠的是教師兢兢業業的工作。只有深深地認識這一點,才能激發對教師工作的熱愛,也才能把這種愛傾注到對學生的教育中去。

首先,“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的具體工作在於“傳道、授業、解惑”,也就是說教師要通過自身的教學實踐,給學生傳授知識,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懂得、各種事理。這就要求教師應具有“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來開拓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並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與此同時,教師要有崇高的理想,完善的道德情操,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意志品質,並用它們對學生進行淺夠默化的影響和薰陶。這樣,才能培養出祖國需要的,全面發展的,能適應競爭形勢的有用之才。

其次,必須熱愛自己的教育物件——學生。教師應該是一位凋塑大師,能將一塊坯材,用自己的思想與感情,將它凋塑成一件藝術精品。從本質上看,學生並不存在好與不好之分,“學困生”之所以“落後”,原因在於他們潛能被種種主客觀因素所束縛,而未得到充分的釋放而已。來自學生自身的主觀因素和來自客觀的影響。主客觀的因素,都會嚴重束縛學生內在潛能的發揮,都會成為學生健康成長與發展的障礙。正因如此,我們教師對這些所謂的“學困生”,更應加備的關愛與呵護。在他們身上,我們要傾注全部的愛,去發現他們學習上每一點滴的進步,去尋找他們生活中,品德上每一個閃光點,然後運用激勵機制,加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勵,恢復感到溫暖,增強自信,從而縮小師生間心靈上的距離,使他們產生“向師性”。這樣,才會在他們成長與發展的道路上有一個質的飛躍。

第三,一個好教師還必須十分重視“言傳”外的“身教”,要以自身的行為去影響學習,真正成為學生的表率使學生從教師身上懂得什麼應為之,什麼不可為。因此,教師的教學,待人接物,行為舉止,一言一行都必須認真、穩重、規範、得體,切不可馬虎、輕率、任性、不負責任。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和學生進行經常性的心靈溝通,向學生暢開心靈,既可以向學生談自己從人生中取得的寶貴經驗,也可以向學生坦誠地公開自己的生活教訓,使學生真正感受到你不僅是良師還是益友。

暑假之餘,我又一次學習了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學習新課程這段時間,我對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為進行了反思,對教研活動的開展也有了更多的思考。用新課程的理念,對曾經被視為經驗的觀點和做法進行了重新審視,這給我在國小語文教研教學上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現將這次新課程學習總結如下:

(1)通過學習我深刻體會到新的課程標準是根據時代的需要,對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學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學生會略讀和瀏覽,掌握蒐集和處理資訊(包括網上學習)的能力;將聽說能力整合為口語交際能力,特別提出了口頭交流和溝通的要求。提出了寫作和生活實踐緊密結合的要求。提出閱讀、書寫與寫作的速度要求,並有量化指標。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養成,並將其作為了學習目標。

(2)通過學習,我真正確立語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我們應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絡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

(3)教學中,我們應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教師參與學生學習活動的行為方式主要是:觀察、傾聽、交流。教師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可以調控教學,照顧差異,發現“火花”。教師傾聽學生的心聲,是尊重學生的表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既有認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過語言進行交流,也可以通過表情、動作來實現交流。

(4)在教學程序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語文課程標準》首次對義務教育階段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方式。即要求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強調在綜合性學習中具有合作精神,培養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積極主動地參與,特別要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除此之外,對閱讀、寫作和學習方法三方面也有很明確的表述。提倡獨立閱讀、自主閱讀、探究性閱讀、創造性閱讀。鼓勵自主寫作、自由表達,有創意的表達。在學習方法上,鼓勵有獨到的見解,鼓勵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學習。

時代賦予我們的是機遇、是挑戰。我會更加努力,開展時效性強的教研活動,構建和楷高效的語文課堂。

學習語文心得體會10

新課程改革是一場對話,一座平臺,更是一把邁向成功教育的鑰匙。學習新課程標準,在教學工作中再次給我提出了極大的挑戰,作為一名一線的普通教師,接受課改新理念,感受課改新思維,使用課改新教材,自始至終將課改的精神貫穿於我的教學之中是理所應當的。新課標的學習又給我提出了嚴峻的考驗,怎樣讓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呢?我作為一線教學工作的老師已經能夠理性地看待新課程改革,開始用批評與反思賦予課堂教學以新的生機,構建教學真的精彩。隨著課改實踐的不斷深入,讓我發現了一個個充滿生命活力的語文課堂。讓我體會最深的是:課堂上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共同參與和探究發展。以下我就圍繞這幾點談談自己學習新課程標準的體會:

一、平等對話是課堂教學的基礎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我們加入學生生活中,便發現學生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創造力。”新課程要求轉變教師角色,轉變教學行為。教師不是絕對的權威,而是與學生平等的交流者,是學生的合作者。教學中教師的態度是否和藹、親切、有鼓動性,對學生是否民主、尊重、有親和力,對教學過程有十分重要的影響。教師首先是學生學習的夥伴,同時才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所以要走下講臺,走到學生中間,拉近與學生的距離,真正地俯下身子,和學生心貼著心,聽聽他們心中的疑惑,瞭解他們的喜怒好惡,幫助解決他們想努力解決的問題。為學生創造寬鬆、愉悅的教學氛圍。給學生真正的欣賞,就要給學生以心理的支援,創造良好的學習氣氛,激發他們的表現慾望,因為“即使在最醜的孩子身上,也有新鮮的東西,無窮的希望。”在教學中,我們要做的是積極地看,積極地聽,設身處地感覺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根據這些情況考慮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尤其是尊重學生個性,鼓勵他們發表感受,談自己的見解。

二、共同參與是課堂教學的靈魂

“參與”是課堂教學的靈魂,教學的真正含義是教師教學生如何學習。因此,要使學生學會學習,就要從課堂教學改革入手,構建和諧平等的師生關係,使學生主體精神得到發揮、主體人格不斷完善、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促進學生積極地、主動地、創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學習方式。在課堂教學中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主動參與、全面參與、全程參與,興趣盎然地學習、生動活潑地發展,是課堂教學的靈魂。學生的思維狀態如何,直接影響學習的效率。教師一定要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創設鮮明生動的情景,啟用學生思維的興奮點,真正使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學思結合,樂於參與。閱讀課中聲情並茂的語言,生動鮮明的圖畫,具體逼真的實物,引人深思的提問,根據課題組織活躍有序的質疑探源,根據文章情節組織角色鮮明的課本劇,針對疑難組織人人蔘與的辯論等,都能比較有效地啟用學生思維,提起學生興趣。寫作教學中教師情真意切的下水文,組織學生認真細緻地觀察,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等,會使學生覺得寫作也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是表現生活的手段,是交流的需要。

總之,教師在組織教學時,如果能時時想著學生原有的思維狀態是什麼,何種方法是啟用思維的最佳切入點,何種手段能使學生人人積極思考,個個樂於參與,教學就成功了一大半。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永遠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為他們創設探究的氛圍,組織他們在參與中學習,在活動中領悟,在創新中發展。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需要與興趣的教學,能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深層次體驗的教學,能給學生足夠自主的空間、足夠活動機會的教學,能真正做到“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的教學,才能有效促進學生的發展。

三、探究發展是課堂教學的精髓

在課堂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交流合作中,逐步提高獨立探究的意識,增強與人合作的需求感。從而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學會與人交往和合作。這是課堂教學研究的主攻方向。《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我認為,應抓住“學生主體性的發展”和“探究精神、實踐能力的培養”,著眼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使學生成為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這就極其需要拓寬教育教學的視野,語文中進行探究學習,對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有極大的促進作用。語文中探究學習,是學生在語文實踐中獲取知識、方法、情感體驗的過程。探究的可以是文章的思想、內容,也可以是詞句之美、景色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也可以是學生感悟學習過程,領悟學習方法的過程。“探究”更重要的還不是結果,而是探究過程本身,然後獲取探究的樂趣,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探究性學習的目的在於改變學生由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探究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並將學到知識加以綜合應用於實踐的機會,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展學生個性。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只有做到了課堂上與學生平等對話;共同參與合作探究,才能成為新課程改革後合格的語文教師。“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對學生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們的老師細心、耐心地引領、教導。我相信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理念、教學手段的不斷更新,會出現了更多讓人們感到高興的事情。我們的語文教學課堂才會真正地發出金子一般的光彩,語文教學才會真正的姓“語”。

學習語文心得體會11

有幸參加了在華南師範大學舉行的第XX屆現代與經典全國國小語文教學觀摩研討會,領略了王菘舟和竇桂梅等名師的風采。他們對文字獨特的見解,課堂上妙語連珠,一次次地把聽課的教師和學生帶入了教學的天堂。下面就談談我個人的一些心得體會吧。

一、課堂上充滿激情

蘇霍姆林斯基說:有激情的課堂教學,能夠使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高效的課堂,需要師生煥發生命的激情。因為只有激情,才能點燃心靈的聖火、撥動生命的琴絃;因為只有激情,才能有創造;因為只有激情,才能使教誨永遠具有探究的魅力。在這些課堂中名師們的激情展現得淋漓盡致。

孫雙金老師上的是以思鄉為主題的詩歌賞析課,《月之故鄉》、《七子之歌》、《鄉愁四韻》的旋律不時迴響在禮堂裡,和著動人樂曲的是老師的吟誦或是師生詠唱。他吟誦時激情高亢,演唱時情深意切,一次次把學生帶入了一個思鄉、思國的情境之中。

詩意語文大師王崧舟老師給我們帶來的《慈母情深》,一句我卻鼻子一酸使課堂充滿著激情,充滿著詩意,他在對文字研讀精深、到位的基礎上,憑藉著教師聲情並茂的語言,引導學生一次次的昇華性的朗讀,巧妙地運用復沓的文章結構達到不一樣的教學效果,把學生帶進一個個溢滿濃濃母愛的情境,從讀中感悟,從境中體會,盡情品味寓於字裡行間中的深深慈母情。

二、處理教材的方法獨到

上課老師對教材的處理和把握有其獨到之處。如竇老師上的《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竇老師不是指導學習教材,而是利用這篇課文為切入點,把這節課設計為名著導讀課,在課堂中,她採用了課文與原文的對照方法,讓學生感悟原著的精妙所在,同時又輔以多媒體《三打白骨精》動畫片,再現名著中描寫的人物形象特徵。從而教會學生學習和閱讀名著的方法與途徑。在引導過程中,竇老師設計的三變三打三責和一個個的妙激發了學生閱讀的熱情,又從讀、演中體會詞語的運用,培養他們的語文素養。整節課中師生之間有真實的情感和智慧投入,學生的認識和能力都有了發展,尤其是整堂課中學生的思維不僅活躍而且水平有所提升。

三、激勵語言的多元化

在這幾天的課中,最讓我感動的是老師對學生的激勵,他們有的是用直接的語言,有的是運用故事;有的在課前,有的在講課過程中;有的對學生感悟結果進行評價,有的指向了學生的感悟態度,有的指導了感悟的方法。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孫建鋒老師的那段課前談話《一人個清華婦女孩的故事》,讓學生懂得了抬起頭來,大聲說話。這些激勵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呀!讓我學到了在課堂上要用我們欣賞的眼光、讚賞的話語去激勵學生。

兩天半的學習所得點點滴滴都在激勵著我,促使我去思考:如何上好每一節語文課?

本學期我校組織學習了三基建設工作材料,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我得知三基是指基層組織、基礎工作和基本能力。做為一名青年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善於將理論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去,結合自身實際,應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教師在教育活動中,首先要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即: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塑造學生的完美人格,為學生終生髮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我認為要教會學生生活。一個不會生活的孩子,他就不可能感覺到生活的美好。如果把學生的生活單單理解為學習、吃飯、睡覺,那就大錯特錯了。作為教師,應該有生活處處皆課堂的理念,能用睿智的頭腦,引導學生;聰慧的雙眼,觀察學生;靈敏的耳朵,聆聽學生。及時教育引導學生如何更好的享受生活。教師不只是教書匠,更是學生學會做人的引領者;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應該是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不只是教育工作者,還應該是教育規律的研究者。

其次,要樹立正確學生觀:學生是發展的個體,是可以塑造的人,他們是具有獨立的思想、觀點的人,是學習的主體。在處理師生問題上,不能強調師道尊嚴,而要強調民主、平等、尊重和讚賞;在對待自我上,要常常反思,每日三省吾身在對待同事上,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要相互合作,共謀發展。

第三,要有良好的師德修養。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與其它的職業比較,教師的職業更具有其示範性、

公眾性和教育性,因此,教師的職業要求教師應該具備更高、更嚴格的職業道德修養。師德修養的核心就體現在一個愛字上,一個教師不在於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我們有些教師他年復一年的教,教了一輩子書,卻從未在教書的過程中,找到樂趣,心中也從未湧起愛的激情,因此,他也沒有把握到教育的真諦,也沒有取得教育的成功。良好的師德修養,應該是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愛教育、愛學生。你愛教育事業,你才會取得事業成功的樂趣;你愛學生,你才會獨具慧眼,發現每個學生的潛能,鼓勵學生不斷的探索,才能使學生的才華,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

第四、要有科學的創新精神。教師是引導學生進入科學殿堂和激勵學生攀登科學高峰的領路人。崇尚科學,弘揚科學精神,進行科學創新,是教師的主要職責。科學最基本的要求是求真務實,開拓創新。教師的科學精神體現在教學科研的方方面面:在教學中敢於提出疑問,提出自己的新見解,並不斷地探索真理;將自己的科研成果自然地融入到授課內容之中,既要灌輸知識,更要教授方法,既要學習先賢,又能突破陳規。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和高校管理隊伍首先必須是有科學創新精神的隊伍,這樣學校才是培養創新人才的基地,才能有效地推動素質教育,為社會為國家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

作為一名有現代教育意識的教師要與時俱進,掌握計算機和網路資訊科技,為我們的教學服務。

當然當好一名人民教師要做到的還很多很多。只要我們能不斷的、認真的去完善自我,用我們的愛心、敬業的激情去做好教育工作,就能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

畢業前夕,學校組織我們開展了模擬法庭觀摩與實踐的活動。當晚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走進了模擬法庭的教室。

走進教室,就看到威嚴的國徽掛在牆面的正中,法臺及訟訴參與人的各種桌椅均錯落有致的擺放整齊,立刻給人以冷峻、嚴肅的感覺。同學們走向座位安靜的坐在各自的位子上,期待著本次活動的開始。

這時我們的桂老師說話了:今天請大家來的目的是觀摩一場別開生面的刑事庭牢活動,那咱們活動的參與人自然也是我們的同學們。這老師話音剛落,教室裡一片喧譁,有的同學說:我還以為是看真的法院開庭呢?有的'則說:我們也是專業,能演得像嗎?就這樣,大家七嘴八舌的吵開了。此刻,老師微笑著說話了,同學們別緊張,搞這次活動不僅僅是讓大家觀摩,也要求大家能積極參與其中,這樣可以將我們多年所學與實踐融合,也可以提高同學們的組織能力,協調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各種能力的培養。表演的同學親身感受一下庭審的氛圍,觀摩的同學要仔細看並指出表演同學的不足之處,這樣對大家來說都是有益處的嘛!大家相互看著,心裡想著老師會如何安排角色,是否會安排到自己呢?安靜過後,幾位老師的商議有了結果,分別讓10位同學分別擔任了法官、檢察官、書記員、辯護人、被告人等不同角色,當然,教師也考慮到了一些細節,如我們公安系統的同學,無愧於就是法警了,律師同學就是辯護人,而我就理所當然,搖身變成了審判長,因為我從事法院刑事審判,對刑事法庭的流程比較清楚。

當一切準備就緒了,我感覺自己也有點小緊張,心跳加快等現象。隨著老師說準備開始,我用力長吸一口氣,隨其他同學走向了法臺。

現在開庭,宣佈法庭紀律,隨著書記員的話音落下,模擬庭審拉下帷幕了。本次模擬案件是非曲直起故意殺人案,被告人系一女性,被檢察院指控有罪,但種種證據並不能相互印證,且證明事實不清,證據沒有形成鎖鏈,無法充分證實被告人故意殺人的罪名,故此被告人無罪。依據這些材料我流利的進行著庭審的流程,從依法訊問了被告人,尊重各辯護人的各種要求,請公訴人當庭出示證據並質證,到公訴人收表公訴意見,辯護人收表辯護意見,被告人的最後陳述,再到結合本案,收表看法和宣判,都在有條不紊中結束了。整個過程既嚴肅緊張,又輕鬆活躍。同學們也為我們的參與而鼓掌,但同時,我也發現此次庭審中自身的不足和本次活動內容及材料上的瑕疵。儘管這樣,大家還是認為受益匪淺,親身體驗的感受超脫了課本的範圍,各種角色,被同學們表演得活為活現,把各類人物形象刻化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

雖然這只是同學們自己演繹的一段,它並不是真實現實的,它也不是專業嫻熟的,但它確也是真實、誠懇的,真實的模擬現場,真實的人物刻化,真實的語言,真實的內心表露,均誠懇地反映出同學們對待這次模擬法庭的態度,其他觀看的同學也非常細緻,謹慎的聽取我們的對話,言行,並不時提出意見、建議。

我覺得這個模擬法庭活動開展的非常好,不僅將我們在課本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現實中,也有機的將兩者合地為一,相輔相承,更加有利於我們對課本知識的掌握,有利於一些難點、要點的加深印象,消化吸收,從而也鍛鍊了我們語言組織、表達能力、思維反映、邏輯推理等不同方面的能力。加強自我意識,發揮各人特長。通過這次模擬,我也覺得本來枯燥無味的課本內容變得有趣、生動起來,正如別人說:死讀書、讀死書是沒有用的。就應該把課本知識利用實踐的機會相結合,這樣學習起來,才會輕鬆、易懂,事半功倍,自然也會對法律專業產生濃厚的興趣。所以說,校方組織的這次活動非常有意義,且不定期應組織類似的活動,讓更多的同學參與其中,感受其中。

學習語文心得體會12

作為一線的國小語文教師,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學目標更明確了。就語文學科而言,原來的《語文教學大綱》在教學目標上,曾出現過兩種不良傾向:一是過分強調思想性;二是過分強調文學性。滔滔不絕一堂課,到頭來,學生在語文能力的培養上收效甚微。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要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一是主張實現教學上的主體性,一是強調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

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學生擴大知識面,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我將根據新的語文能力實踐系統,致力於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語文課程的呈現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對於國小語文教學來說,既要轉變教的方式又要轉變學的方式,

培養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兩個轉變中,教的方式轉變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轉變,學的方式也隨之轉變。學的方式轉變可以理性地在課堂中呈現,證明教的方式轉變,證明教師新理念的真正樹立。把課標學習與教材教法研究結合起來;要鑽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視教學反思、個研究和收集。在教學實踐中,我將力求打破傳統封閉、單項、機械的教學模式,主要將採取了以下幾點作法:

1、認真學習新課標,深入領會《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真正確立語文教育的新理念,通過教學任務的完成,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絡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

2、我還將從整體上把握實驗教科書,弄清其編寫意圖、體系特點,弄清教科書與《課程標準》、教科書各教程之間的內在聯絡,弄清教科書各種編輯設計的意圖和著力點,以在備課和教學活動中準確設的定教學的重點,找準達到《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目標的落腳點,有效地實施語文教學。

3、在準確把握教科書編輯思想的基礎上,從本班本校本地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不同教學內容,創造性地靈活地選擇和運用教科書的各種設計,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把讀寫聽說和綜合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大力改進課堂教學,提倡啟發式、討論式教學;積極開發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豐富語言積累,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薰陶感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鼓勵學生採用各種手段擴大閱讀面,增強學生在一切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積極參加各種課改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通過改變新的教學方法,希望可以使學生在課堂上踴躍發言,積極主動的學習,學生對語文課的興趣有較大的提高。在實踐工作中,我將不斷總結反思,撰寫教學日記、教學案例、教育隨筆等;努力把課改工作做得更好,使課堂教學呈現出民主、和諧、師生互動、生動活潑的新面貌。

學習語文心得體會13

10月12日我參加了在縣雙語舉行的(臨沂市語文優質課評選活動)的學習。這七節課,各有特色。對於正在語文教學的路途上摸索前進的我來說,實實在在的語文課堂讓我對國小語文教學有了更深刻的瞭解,每一節課都讓我有所收穫。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向身邊的優秀教師學習,會努力上好每一節課.下面我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教師語言要具有藝術的魅力

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學語言更是一門藝術,誰能將它演繹得好,就能抓住學生的心。當我聽著老師們的課時,我想教師的語言竟有如此之魅力,深入到聽課老師和學生的心靈深處。聲情並茂的語言勾起了學生思緒。老師扣人心絃的過渡語言,烘托了課堂的氣氛,拉近了師生之間的關係同時也激發了學習興趣。又如,一段優美的範讀,不僅起到了示範作用,還使學生的心靈受到震撼,感受到老師的語言太美了,我也要這樣去讀,從而喚醒了學生讀的慾望。這一方面更值得我去學習。

二、對教材的處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獨到

幾位教師對教材的處理和把握有其獨到之處。教師教學設計的每一個環節都圍繞著“高效”,注意提高課堂效率尤其學生的學習效率。每節課都非常注重對預習的落實。導學目標明確,有利於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在深入品讀文字時有同學就能夠談得深刻、全面甚至語出驚人。所以,這也提醒我們切切實實把課前預習落實好,逐步培養學生自主預習、抓住導學目標的好習慣,上起課來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課堂教學評價

對評價是否科學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效果。新課改提倡多鼓勵、多表揚和多肯定學生,幫助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樹立深入學習和研究語文的信心。老師和學生都是評價的一員,學生的自評和互評能讓學生明白自己的得失,反思自己的行為,改正自己的缺點,學生的這一過程是他們不斷認識自我、發展自我的過程。但是在課堂中多數老師包辦了對學生的評價,忽略了學生的自評和互評。

總之,聽課學習使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學習的重要性與緊迫感。在以後的教學中,本著吃透教材,吃透學生,提升自身素質去努力,不斷學習,博採眾長,充分利用一切學習機會,學習百家而頓悟,積澱教學素養,雖不能成為名師名家,但也會亮麗自己的教學生涯。

學習語文心得體會14

通過學習,我認識到了課改的必要性、急迫性初步瞭解了課改的一些內容。使我受益匪淺。這次學習讓我對語文知識的教學又有了新的認識,讓我在迷茫中找到了方向。通過學習,我知道,新課程不僅僅是對學生的學習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也對教師的生存和發展提出了更高層次的新的要求。我不由得內心生成了一種緊迫感,必須不斷地學習,不斷地鑽研。

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學生擴大知識面,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我將根據新的語文能力實踐系統,致力於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語文課程的呈現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努力給學生創造一個有利於素質教育的空間。

對於國小語文教學來說,既要轉變教的方式又要轉變學的方式, 培養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兩個轉變中,教的方式轉變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轉變,學的方式也隨之轉變。學的方式轉變可以理性地在課堂中呈現,證明教的方式轉變,證明教師新理念的真正確樹立。課改實踐告訴我們,沒有堅定的新課程理念,真正意義上的教與學方式的轉變是不可能的。

把課標學習與教材教法研究結合起來;要鑽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視教學反思、個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記驗證課標和檢驗教材的實驗任務。

在教學實踐中,我將力求打破傳統封閉、單項、機械的教學模式,主要將採取了以下幾點作法:

1、認真學習新課標,深入領會《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真正確立語文教育的新理念,通過教學任務的完成,全面提高學

生的整體語文素養,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絡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

2、我還將從整體上把握實驗教科書,弄清其編寫意圖、體系特點,弄清教科書與《課程標準》、教科書各教程之間的內在聯絡,弄清教科書各種編輯設計的意圖和著力點,以在備課和教學活動中準確設的定教學的重點,找準達到《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目標的落腳點,有效地實施語文教學。

3、在準確把握教科書編輯思想的基礎上,從本班本校本地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不同教學內容,創造性地靈活地選擇和運用教科書的各種設計,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把讀寫聽說和綜合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大力改進課堂教學,提倡啟發式、討論式教學;積極開發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豐富語言積累,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薰陶感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鼓勵學生採用各種手段擴大閱讀面,增強學生在一切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積極參加各種課改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通過改變新的教學方法,希望可以使學生在課堂上踴躍發言,積極主動的學習,學生對語文課的興趣有較大的提高。在實踐工作中,我將不斷總結反思,撰寫教學日記、教學案例、教育隨筆等;努力把課改工作做得更好,使課堂教學呈現出民主、和諧、師生互動、生動活潑的新面貌。

學習語文心得體會15

9月20、21日,我有幸參加外出學習小組。目的地是xx一小,學習時間是兩天。每天我們早早地來到會場佔座,共聽了三位專家的課堂和講座,一位是楊紅兵老師,她講的是《飲湖上初晴後雨》,講座內容是論閱讀的重要性;一位是張紅老師,講《漫遊標點王國》,講座內容是寫作;最後一位是竇桂梅老師,講的主要是《大腳丫跳芭蕾》繪本,講座內容是1+x課程。學習的兩天時間我們都爭取坐在前排,但就是這種情況大家還是人擠人,整個會場被擠得水洩不通。竇桂梅老師講的是繪本課,共講課100分鐘。這次外出學習,對我來說真是太難得了,總覺得自己要學習的東西實在太多了,在聽課和講座的時候,我一分鐘都不願意分心走神,生怕漏掉一點知識點。這次外出學習收穫也是蠻多的接下來和大家主要交流一下竇桂梅老師的1+x課程,望大家批評指教。

變革的起點

20xx年,清華附小承擔了國家級教育體制改革試點“基礎教育課程教材改革試驗”專案。

變革的導向

秉承“為聰慧與高尚的人生奠基”的辦學理念,清華附小將課程體系的具體目標描述為“為‘十個一’奠基”,即一流好人格,一身好體魄,一生好習慣,一個好興趣,一種好思維,一手好漢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一項好才藝,一門好外語。在此基礎上形成“1+x課程”育人模式。

“1”——整合國家課程後的基礎性課程(基於“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x”——實現個性化發展的拓展性課程(基於學校自身和學生個體的獨特性)。

變革的方式

結構決定質量!合理的組織結構決定管理的質量!鉛筆和鑽石都是由碳構成,鉛筆一碰即碎,而鑽石堅固無比,究其原因是自身組織結構不同。學校的變革必須搭建堅固科學的結構,才能讓大廈巍然屹立。因此,清華附小確定“1+x課程”育人目標後,按順序依次構建“1+x課程”內容、“1+x課程”實施、“1+x課程”評價。同時,還有“1+x課程”資源和“1+x課程”管理來進行保障。

1.課程內容的整合

學校原有的課程設定使得各門學科之間壁壘森嚴且教學內容多有重複之處。為此,要首先從橫向與縱向兩個角度進行課程內容的整合。

橫向整合:在不同型別課程優勢互補、疏密適度、均衡搭配的基礎上,以課程內部結構均衡美為追求。我校將原有國家課程11門學科歸結為四大類:品德與健康、語言與閱讀、科學與技術、藝術與審美,並以此為整合後“1”的基礎性課程。而“x”的拓展性課程,是在“1”的基礎上統合的變數或增量。

(1)、《大腳丫學芭蕾》融匯了美術、音樂課程,讓孩子畫出來,讓孩子伴隨音樂感受人物心情變化。

(2)、語文與英語的融合:《皇帝的新裝》

英語:oh——

中文:哎呀

(3)、語文與體育的融合:

形體訓練課。漢字的書寫成為孩子們形體訓練的載體。包含想象、模仿與創造。

縱向整合:依據人的內部學習心理過程和外部知識體系之間的內在聯絡達成連續性和順序性,避免重複學習造成的興趣降低和時間浪費,也避免了因年段目標設定的不合理而造成的學習效率低下。

為解決課程內容設定的連續性與順序性問題上清華附小對語、數、外學科,分別制定了一套“質量目標指南”和《樂學手冊》。以《國小語文質量目標指南》為例,其中細化了語文學科各年段、各學期的質量目標體系,細化到一節課的教學目標,並給出了相應的實施策略,以及完善的配套附件。於是,語文課該引導學生學什麼,課外該帶領學生積累什麼,學生評價應當執行怎樣的標準,都能從中找到清晰的依據。

2.課程實施的整合

整合課時安排:打破以往40分鐘的固定課時,核算學生在校學習時間,整合分散課時,構建多種形式的課時安排體系。在保證時間總量不變的前提下,設定“基礎課時35分鐘”;“小課時10分鐘”,包括晨讀、習字等;“大課間50分鐘”,包括眼操、體操、加餐等;“大課時60分鐘”,包括學科走班以及“x”課程等。

整合學習地點:不僅在“本班教室”學習,還在“其他場所學習”。一方面;學生打破班級建制,進行“走班”學習。學生離開班級,前往“專業教室”學習,或根據需要選擇學習地點。三至六年級每天下午兩課時,一二年級一週一課時。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自主選擇不同難度的班級,進行拓展性課程和選擇性課程的學習,在夯實知識的基礎上,提高學生學習能力並發展其個性。另一方面,帶領學生走出學校,走進清華大學、博物館、電影院、實踐教育基地等廣闊的天地,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

整合學習方式:課前學生帶著準備和問題走進課堂,進行小組質疑、解疑與分享,使“學”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課後學生帶著更高的渴求與問題走出課堂,使“學”更有方向性和提升性。教師讓出課堂舞臺,從“自編、自導、自演”退居二線,專心做好“編”和“導”,在小組化學習中迴歸啟發式教學,把精力用在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上。師生共同撰寫的“樂學手冊”,著重在問題設計及引導學生質疑和討論上下功夫。

學習永無止境,這次的學習更讓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唯有加倍努力才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