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國小數學教學論文範文

教學論文教師教學經驗和教學研究成果在寫作上的表現,簡單的説,就是教師將平時教學中的一些經驗或研究進行了總結,並綜合運用綜合理論知識進行分析和討論。以下是本站小編蒐集並整理的國小數學教學論文有關內容,希望在閲讀之餘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關於國小數學教學論文範文

關於國小數學教學論文範文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隨着教學改革的深入,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開始變得更自由、更靈活,學生也始終在愉快的狀態下積極地學習數學,這的確是我們數學教學改革的一個可喜變化。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曾説:“就數學本身來説,是壯麗多彩、千姿百態、引人入勝的……”入迷才能叩開思維的大門,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發展。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更多地強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探索數學規律,以及主動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數學問題,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挖掘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數學語言運用生活化,從生活經驗入手,調動課堂氣氛。

數學教育家斯拖利亞爾曾説過,數學教學也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同一堂課,不同的教師教出來的學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樣,這主要取決於教師的語言水平。尤其是數學課堂教學,要學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沒有高素質語言藝術的教師是不能勝任的。鑑於此,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興趣愛好、心理特徵等個性心理傾向,將數學語言生活化是引導學生理解數學、學習數學的重要手段。如在“利息”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説:“我家裏有10000元錢暫時不用,可是現金放在家裏不安全,請同學們幫老師想個辦法,如何更好地處理這些錢?”學生回答的辦法很多,這時再趁機引導學生:“選擇儲蓄比較安全。在儲蓄之前,我還想了解一下關於儲蓄的知識,哪位同學能夠介紹一下嗎?”學生們競相發言。在充分感知了“儲蓄”的益處之後,學生們又主動介紹了“儲蓄的相關事項”,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了知識,體會到了生活與數學休慼相關。

二、創設課堂教學生活化情境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經驗越接近時,學生自覺接受知識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情出發設計數學活動,使學生身臨其境,激發學生去發現、探索和應用,學生

們就會發現原來熟視無睹的事物竟包含着這麼豐富的數學知識。例如老師可以把學生春遊中的情境拿到教學中來,“同學們去春遊,爭着要去划船,公園裏有7條小船,每船乘6個人,結果還有18個人在岸上等候。”在課上,讓學生根據情境自己編題,自己列式解題。這樣,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氣息的題材變成了來自生活的、生動的數學問題,還促使學生能夠主動投入、積極探究。

三、數學問題生活化,感受數學價值

數學教材呈現給學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標準化的數學模型,教師如果能將這些抽象的知識和生活情景聯繫起來,引導學生體驗數學知識產生的生活背景,學生就會感到許多數學問題其實就是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這樣,不僅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激發了學生解決問題的熱情,還使他們切實地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原型,讓學生真正理解了數學,感受到現實生活是一個充滿數學的世界,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

例如教學《植樹問題》一課,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馬路邊植樹、小朋友排隊、路燈等一些生活中的現象,讓學生體會間隔的含義。這樣,不僅增強了學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們體會到只要用數學眼光留心觀察廣闊的生活情境,就能發現在平常事件中藴含着的數學規律。教學時,讓學生為自己的校園設計植樹方案,可以進一步幫助學生體會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事情都有與植樹問題相同的數量關係,感悟數學建模的重要意義。

四、將數學知識應用於生活

數學來源於生活而最終服務於生活,尤其是國小數學知識,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師要教會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使他們能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學過了“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有關知識後,讓學生去計算教室的空間大小、學校噴水池的容積、為家庭的裝潢設計一個購物計劃;又如學過“人民幣”後,可指導學生到超市購物等。

總之,數學即生活,只有將學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實地感受數學的價值,才能使他們真正地理解數學,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

關於國小數學教學論文範文

摘要:在數學教學中,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與興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興趣與思維是相輔相成的,不應該分開來談。這樣有助於學生髮現事物的新要素,並進行探索創造。只有對學生產生了興趣,對學習的反映思路也才最清晰。

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和發展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善於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見解,應在興趣中培養思維能力,在思維培養中要始終保持一顆好奇心。思維是根本,興趣是思維的源泉,思維的培養是以興趣為基礎的。

關鍵詞:思維;興趣

教育家贊可夫指出:“在各科教學中要始終注意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培養學生的思維靈活性和創造性。”也有人説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些都是站在自自的立場上來闡明思維與興趣的重要性,把思維與興趣分開來看。如果把兩者結合起來,將會更加完美,達到1+1=1,或1+1>2的效果。

隨着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在數學教學中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每個教師十分關心的問題。教師應吃透教材,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積極地進行教學。數學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從心理角度而言,如抓住學生的某些心理特徵,對教學將起到一個巨大的推動作用。興趣的培養就是一個重要的方面,興趣能激發大腦組織,加工有利於發現事物的新要素,並進行探索創造。興趣是學習的最佳營養和催化劑。學生對學習有興趣,對學習材料的反映也就最清晰。思維活動是最積極有效的,它能使學習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的前提下,對激發學生興趣談幾點體會。

1 觀察能力的培養,學習興趣的產生

觀察能力是認識事物,增長知識的重要能力,是智力因素構成的重要部分。在國小數學教學中必須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觀察方法,學會在觀察時透過事物表象,抓住本質,發現規律,達到不斷獲取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目的。我認為人們對知識的認識和積累都是通過觀察實踐而得到的。沒有觀察就沒有豐富的想象力,也不可能有正確的推理、概括和創造性,所以有意識地安排學生去觀察思考,逐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展學生的想象力。既增加了數學的趣味性,又創造了良好的課堂氣氛。

2 加強直觀教學,培養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教師單從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語言“直觀”上下功夫,還是遠遠不夠的。要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形象性的矛盾,還應該充分利用直觀教學的各種手段。“直觀”具有看得見,摸得着的優點,“直觀”有時能直接説明問題,有時能幫助理解問題,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學生從學習中得到無窮的樂趣。由直觀感知上升到抽象的理解。有了這個基礎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多少的教學就根順利了,體現了“直觀”教學的優越性。

3 重視操作,培養實際動手能力

—位教育家這樣説過:“兒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許多事實證明科學是動手“做”出來的。我們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也要學會“做”數學,比如量身高,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米和釐米等長度單位的概念,對其有具體的感知;走一段路程,可以幫助我們正確理解“千米”的含義;稱稱一兩塊磚和一兩枚硬幣,可以幫助我們弄清“千克”和“克”的區別;剪幾個對等的三角形拼成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又可讓我們得出並掌握三角度面積的計算方法。總之,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可以引發我們創造性地思維。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特別重視和發展學生的好奇心,讓每一位學生養成愛想問題、問問題以及延伸問題的習慣,讓所有的學生都知道自己有權利和能力去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見解。以下再對培養思維簡單地談一談。

3.1 善於運用啟發法和發現法,啟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一個優秀的教師會懂得針對不同的學生能力差異,採取不同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面對同一道數學題,用什麼樣的語言表達讓學生儘快地接受。如果起題意不懂,便可採用啟發、舉例的'方法讓學生接受,發現突破口,用通俗簡易的手勢或圖形來化繁為簡。這樣可以增加學生的興趣和對思維的積極性。使學生在掌握教師的方法下,通過發散性思維,使他們明白學習方法的重要性,從而產生愛動腦筋、思考問題的習慣。

3.2 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

這一點要求老師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善於發現教材中所隱含的深意,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表面上做功夫。教師還應將拓展意識運用到數學課上。例如涉及到語文知識,可以多講一些與其相關的,讓學生們理解各學科之間的聯繫,並且融會貫通,從真正意義上產生對知識需求的渴望。

3.3 利用一題多解培養學生的“立體思維模式”

一題多題是學生產生濃厚興趣的基礎,也是培養鍛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源泉下面我們就來舉一個一題多解的例子。

一輛摩托車上午3小時行駛了163.5千米,照這樣計算,下午又行駛2小時,這一天共行駛了多少千米?第一解法先求出平均l小時行駛多少千米,然後求出下午行駛多少千米,最後求出這一天行駛多少千米。綜合算式是163.5÷3×2+163.5=272.5(千米)。第二種方法相對比較簡便一些,先求出一天共行駛了多少小時,再求出平均每小時行駛多少千米,最後再求出一天共行駛多少千米。綜合算式是:163.5÷3×(3+2)=272.5(千米)。以上兩種方法都很普通,這裏還有一種新的解法,算式為:l63.5×2-163.5÷3=272.5(千米)。其中,163.5×2,表示行駛6小時的千米數,163.5÷3,表示平均l小時行駛的千米數;最後用6小時行駛的千米數減去1小時行駛的千米數,就是這一天5小時行駛的千米數了。這便是一種創新的解法。

從以上所談的這些看來,二者有一個共同點。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伴隨着興趣的產生的,而濃厚的興趣是靠着反映敏捷的思維作鋪墊的。兩者之間一種無意識的連接關係,是一同成長的。所以在教學中不能只重視激發興趣,也不能只重視思維能力的培養。應該着眼於兩者之間的內在聯繫。興趣是思維發展的平台,思維是興趣的基礎,興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思維潛意識中某些問題的探索而產生的結果。

結束語

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特別注意培養學生根據題目中的具體條件,自覺靈活地運用數學方法,通過變換角度思考問題。這樣,就可以發現新方法,制定新策略,長期堅持這樣的方祛訓練,學生一定能聲生濃厚的學習數學、運用數學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