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觀課報告(通用7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大家逐漸認識到報告的重要性,報告具有雙向溝通性的特點。在寫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數學觀課報告(通用7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數學觀課報告(通用7篇)

  數學觀課報告1

因學校安排, 3月28日--31日。我有幸參加了寧夏銀川市組織的“綠色課堂杯”全國高中數學優質課大賽現場觀摩交流會,在這4天時間裏,共聆聽了專家孔凡哲教授3個半小時的“綠色課堂”學術報告.觀摩了9節示範課,9個參賽選手的自評,現場教師提問交流,專家點評.聽了高慧敏教授的長達1個半小時的講座,使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名師課堂教學的生活化,藝術化,從中可以獲得更多的教學經驗。讓我收穫頗豐,受益匪淺,感受頗多,先談談自己的點滴體會。

1、體現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重視創設教學情景。

新課程標準要求孩子的學習內容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在這些課中,教師都重視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情景,從情景中引入要學習的內容,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和慾望,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理解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踐,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

例如在重慶育才中學馬黃萍老師的《計數原理》中,從前不久馬航失聯客機事件入手,整節課都以這一事件為背景,讓學生深切理解了分類,分步計數原理及其應用,並請學生以失聯客機事件為背景編兩類計數原理應用題。讓學生切身感受身邊的數學問題,用數學的眼光看問題;在昆明年輕教師陳榮玻老師課堂中,通過學生觀看《子午書卷》欄目中報道的距今2000多年但出土時卻保存完好的女屍的情況,猜測;估數引出課題;這些教學情景的創設,都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情景和機會。

2、體現新課標的精神,重視營造愉快課堂。

通過這幾節課我看出每位名師都在向我們傳遞新課標的要求。新課標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該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現在的數學課堂教學不再是單一的教師教,學生學的過程,而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探究,師生合作交流的愉快的課堂活動。在本次活動中,我看到每位名師都體現了這點――重視營造和諧,愉快的課堂。師生在課堂中不再是原來傳統教學中的傳授者和接受者,施與者和容納者;而是現在課堂中的,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中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3、體現主動性學習,重視學生的能力的培養。

智慧之花開在孩子們的手上。我們老師重視孩子的動手操作,重視孩子的手腦結合,俗話説:心靈手巧。要想真正的學好知識就是要孩子們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那麼動手操作就是孩子們最好的學習活動。孩子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知識。在整個課堂教學中,我感覺到整個課堂體現的特點:一是將課堂交給學生,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發揮學生主人翁思想,這樣就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健康的發展,建立了平等、和諧、民主的師生關係,讓學生成為了課堂上的主人;二是老師無批評、責怪的語言,更多的是鼓勵和表揚,整個課堂讓人感覺輕鬆、活潑;三是老師的教學理念新穎,注重教給學生良好的學習思維方法;四是老師教學語言幽默風趣,能迅速激發學生聽課激情,提高聽課注意力,使學生能積極發言;五是充分發揮學生個人空間,在科學的引導下讓學生暢所欲言,發揮想象,讓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六是老師的整個教學過程新、奇、貴、曲折,喜聞樂見。幾位教師對教材的把握都有其獨到之處,最重要的是他們都能想方設法的借學生的口説老師想説的話,真正做到了知識的遷移。教學過程的推動應該是教師和學生雙方智慧的體現。這些名師就是把自己和學生的智慧充分地挖掘,放大,施展,從而使他們的課生機勃勃。

在這短短的時間裏,讓我近距離地接觸了名師,聆聽名師的優質課,從中我領略到每個名師的教學風格,深厚的教學功底,及精湛的教學藝術,他們所設計的學習情景,不僅絢麗多彩,貼近學生的生活,而且藴含着數學問題,讓學生從中發現問題。學生通過觀察、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主動地參與探究解決問題。這些名師不但關注學生,把握數學的解題方法,而且更關注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讓人耳目一新。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將更加努力學習,取長補短。

  數學觀課報告2

聽了趙豔麗老師的《乘法的認識》這節課,感覺有很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

  1、教師教態自然親切,親和力強。

所謂“親其師,信其道”。趙老師在教學中始終面帶微笑讓學生感到非常親切,聲音也悦耳動聽,在加上肢體語言的輔助,讓學生學得很有味。

  2、情境教學貫穿始終。

趙老師本着讓學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教學理念,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了熟悉的貝貝遊樂園的場景,從購票、入園到遊戲項目,讓學生在具體的現實情景中去解決問題、學習數學知識。在練習時,趙老師安排了算式和生活情境找朋友的遊戲活動,讓學生在遊戲中學習,感受到數學學習的趣味性。

  3、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

在教學中,趙老師注重讓學生去體會加法算式的多樣性,體會相同加數相加的.獨特性,體會到乘法運算的簡約性,為學生架設了從加法到乘法的橋樑。而這種體會都注重了讓學生去發現。

  4、組織教學無痕化。

低年級的孩子活潑好動,這就需要老師要強調教學紀律。趙老師在教學中組織教學是非常巧妙的,如:“看誰是個安靜的同學!”,再如“優秀的管理員在哪裏?”,這些話語其實就是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組織教學正常進行,而讓我們感到沒有刻意進行組織。

  5、注重細節。

趙老師在教學中特別注重細節,每次寫等號時都是用三角板去畫,寫得認真、標準,這本身對學生就是一個良好的示範,身教勝於言傳。另外,每次活動後,趙老師都讓學生及時整理桌面,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6、認識學生到位。

教學乘法的認識必須要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也就是要認識學生。瞭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思維起點是上好本節課的前提,在教學時才能有的放矢。才有了課堂上趙老師情境創設的針對性。

  7、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

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老師只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教學中,趙老師特別注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如在引出加數相同時,讓學生去觀察5+1+4+3=13和2+2+2+2=8兩個算式的異同,自然引出加數相同。再如,讓學生去當遊樂園的管理員,讓學生去安排座位,發揮主人翁的地位,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梳理算式時,故意寫錯突出9個3。

當然,這節課也有不足之處。一是在教學乘法算式的名稱時,有學生説到了被乘數,趙老師沒有進行説明。這裏可以説明一下原來是叫被乘數,現在都是乘數。二是在進行課堂總結時,沒有對學習內容進行詳細小結。

  數學觀課報告3

本節是國中力章節中的難點知識,《力和運動》這一章涉牛頓第一定律、慣性、平衡力、滑動摩擦力,具有知識量大,相互聯繫緊密和知識交叉的特點。郝老師在通研教材的前提下,以生為本、發揮學生主動性、知識導圖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結構,以“兵教兵”的方式進行知識回顧,利用學生自制導學案,以小組為單位,相互啟發,對關鍵知識進行研討,學生知識面很寬,極大拓展了學生學習視野,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開展學生小組活動和實例分析,使本節課的教學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從具體的教學環節來看

從教學目標和教材理解來看: 郝老師在本課教學中重點突出,目標明確,能抓住運動和力知識應用實例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良好學風,激發學生學習情趣這一主線開展課堂教學。讓每個學生參與活動、進行知識分析,通過學生上台講解活動,綜合運用各種不同層次、不同學力的學生展示知識點,做到了重點知識多次多角度出現,難點知識運用多種方式去突破。

從教學過程來看,利用概念導圖引入, 對本章知識進行了全面梳理。讓學生帶領全班學生進行全面複習,對每個知識點又讓學生參與,進行了知識點的固點性拓展,是非常有實效的複習方式。面向全體、注重差異,學生參與面廣;突出學生主體性和教學互動性。注重探究,教學方法多樣 熟練、合理地應用信息技術手段;教師不僅能自己熟練掌握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並且學生也能熟練應用信息技術支持學生學習;應用數字資源改變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掌握和應用知識。,

從課堂容量來看,教師設計的課堂容量豐富充實,複習基礎知識到點到面。習題例題設計合理,特別是讓學生對本章知識進行自擬複習提綱,自己進行討論,既激發了學習熱情,又拓展了學生知識面,通過觀課也能明顯看出在該環節學生參與積極性特別高。本節課能很好的完成本節課既定的教學目標,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基本掌握本節課所學知識,並各有收穫。 學生學習興趣濃厚,積極主動,參與度高,在學習活動中獲得良好體驗,課堂氣氛活躍有序。能推動學生在學科思維、實踐能力和情感態度等某一方面得到有效發展,加強學科知識與生活聯繫,引導學生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在教學中,教師始終有序指導、學生積極的參與、體驗、合作、討論與交流,培養學生具有主動、負責、開拓、創新的個性特徵和科學的思維方式。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有機的結合。培養學生終身的探索興趣和科學的學習態度,樹立將科學轉化為技術服務於人類的意識。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始終面對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收穫,都得到成功的體驗,充分體現了全面育人的新課標精神。

教學建議:

1、本節課教師對知識注意較高,但是對情感教育方面還有待於進一步加強

2.課堂節奏比較快,儘管容量很大,但是對學生知識掌握程度反饋不夠全面,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考時間,更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數學觀課報告4

假期研修期間我觀摩了北京八中劉子然老師的一節《電路設計》課,感覺受益匪淺。劉老師的課充分體現了新理念,很好的,很新穎也很別緻的完成了教學任務。

在物理教學中,電學是一個較難的內容,會考佔的比重很大。也是學生形成兩極分化的節點。尤其是電路圖的識別及實物電路的連接,既是重點又是難點。説它是重點,是因為它是學習電學的基礎,説它是難點,是因為學生在學習初期對於電路的識別與實物連接感受有很大偏差。這些原因就造成了學習上的困難,而劉老師這節課利用實驗驗證、練習等手段較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克服學生的畏難情緒?劉老師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下了功夫,內容設計有梯度。他所設計準備階段是對串並聯知識的複習,面試環節是基礎,而實習環節則是提升。另外劉老師還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每一道題都是讓學生自己板書展示,無論對錯。在教學中,尤其是電路設計教學中,學生的錯誤展示其實對學生也是一種教育。他可以讓學生了解在哪裏出問題,怎樣改正,強化了知識的正確運用。另一個學生則實驗驗證,這個環節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加強了學生對電路的認知。學生對電路的認知水平直接決定了他的學習任務的完成。在面試環節完成後,劉老師適時進行了各種情況的總結,這樣便於記憶和掌握。

在基礎知識掌握的基礎上,學生應該再進一步提升。尤其是班內學生程度參差不齊,如何讓學困生吃好,讓中等程度的學生和優秀生提升也是體現了因人施教的特點。所以在實習環節,劉老師巧妙設計題目,讓學生得到了提升。並且物理知識的學習目的是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最後闖關環節,劉老師將電路與現實生活聯繫,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讓學生知道,物理不僅僅是有趣的也是有用的。新理念在“潤物無聲”中得到了貫徹。

在物理學習中,既要自主學習,又要團隊合作。自主學習是將學生的知識重構,是學生進行思考的有效環節,而團隊合作與交流則是思想的碰撞。在合作中,知識在發現在重構,這樣反覆的過程中,學生即建構了知識,又培養了能力,還發展了邏輯思維能力。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呢,通過這樣的訓練,體驗了成功的快樂,也磨練了大家的毅力,同時對身在現實生活有了正確認識。這些都是在物理的學習過程中完成的。

  數學觀課報告5

11月9日,我參加了xx國小的磨課活動,對王濤老師執教的五年級數學《三角形的面積》的課堂教學進行了觀課。通過課前觀課會議的分工,我承擔的觀課維度是有關“情境創設的有效性”中的第一個問題——創設的情境能否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並保持持續的關注。本節課以創設情境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各個教學環節,教師圍繞着學習目標,結合學習內容設計了許多學生喜愛的,貼近學生生活的具體情境,在引發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思維中起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第一個環節:在複習引入,學生已有學習經驗的階段,教師設計了猜測認識三角形,全班學生反應迅速、整齊,大多數同學積極舉手主動參與猜測認識三角形的活動。説明在這個情境中,為學生三角形的面積喚起舊知學習新知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教學第二個環節:在觀察情境圖,進一步瞭解三角形的面積的一般步驟的階段,教師利用三角形的模型創設了形象情境。從學生參與問題思考和回答情況看,這些形象情境吸引學生興趣並能使學生保持關注。

教學第三個環節:在基本練習的階段,教師通過組織學生完成書中練習題進行了同位交流的情境。學生雖然能認真完成練習,但因為此時教師對交流的要求欠具體明確,學生的交流活動比較被動,是在教師不斷巡視提醒中完成的。

教學第四個環節:猜測,驗證三角形的面積的是推倒,教師精心創設了生動有趣的模型情境,非常直觀。學生們興趣濃厚,認真觀察,利用圖中呈現的所有信息編出了不同的四個故事,是本課的一個亮點。

教學第五個環節:在結構訓練階段,為學生們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搭建了思維的平台,激活了學生的興奮點,進而引導學生逐漸達成了學習目標。

  數學觀課報告6

觀課議課是教師改善自己課堂教學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師實現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一線老師主體參與,也是觀課議課的主要特點。教師不是作為一名旁觀者和外部的觀察者的角色進入對象,而是以一名參與者和研究者的角色與對象融為一體,在課堂評價的互動交流中不斷地通過體驗、反思來發現自己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以修正自身的教學行為、領悟教學的技藝、體味教學的樂趣和生成過程、感受自己生命意義的存在價值。

我選擇“教學問題的設計”作為自己的觀察視角,現將觀課情況總結匯報如下:

  一、問題設計時考慮到了學生興趣

《有餘數的除法》是在平均分的基礎上學習的,在呈現情境圖後,教師提問:你會不會把9個麪包分給4個小朋友?課堂上許多學生躍躍欲試,競相發言,動口動腦,收到了較好的課堂效果。

  二、問題設計層層遞進

生演示完分麪包,老師提問:還有不同的分發嗎? 學生演示不同的分發。在學生分完後,老師提問:應該用哪一種運算表示呢?

問題設計有階梯,層層遞進,逐級攀登,對於教學中的一些重難點,教師設計一系列鋪墊性的問題,依據學生水平,化難為易、化繁為簡、由近及遠,一環扣一環,逐步解決大問題,通過由淺入深的逐步分析和理解,使學生掌握知識,讓學生思維在問題的坡度上步步升高,最終達到“能自己跳起來摘到果子”的理想境界。

  三、問題的提問掌握時機

教師在提問設計時,能視課堂教學流程中各個時機、環節的不同而不同;針對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提問方式縱橫交織,多種多樣,採用了多種提問方式,如投石激浪式、選擇比較式、填充補續式、追蹤探因式、檢查整理式等。教師在操作過程中能把握提問時機,掌握火候,啟發引導,循循善誘,本課的教學重點得到了落實。

  四、問題的提問注意了對學生回答的處理

提問時注意了對學生回答的處理。教師面向全班學生提出問題後,待學生略作思考後,指名學生個別回答。學生答題後,教師又恰當地指名其他學生,引導他們對這一學生的回答進行補充、評價。這樣做有利於把全班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師所提出的問題上來。

在問題設計上,胡老師還是存在一些問題的,比如在學生分完麪包列完算式後,老師提問:同學分完了麪包,還有很多的東西分一分,你能不能用手中的學具分一分,能不能把算式寫到草稿紙上?這個問題要求不明確,不具體。

  數學觀課報告7

觀看了濟南市長清實驗中學張靜老師執教的《平行四邊形的判定》這節課堂實錄確實讓我眼前一亮,一看再看。當然,之所以吸引我,不是因為教學設計的完美,環節精巧,而是因為學生原始思維的可視化,因為學生數學活動的有效之美,也與我近年的思考和在教學中做的一些嘗試產生強烈的共鳴。

《數學課程標準》倡導:“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基於此,在觀看本課時,我確定的觀察點為“學生學習”維度中的“目標達成”視角“學生活動對目標達成的有效性”。

張靜老師這節課分為五個教學環節,總共有13處學生活動(這裏的學生活動指教師處於相對靜止狀態,由學生相對獨立地活動一段時間),從內容看,學生活動內容比較豐富。從學生活動的時間來看,總時間為30分鐘,佔本節課總時間的67%。學生相對獨立的活動時間能佔到這樣的比例,説明本節課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從學生活動形式來看,採用了多種活動形式,有口述,書寫,操作演示、展示交流,小組合作、測試等,其中以口述和展示交流為主。本節課,集體回答26次,個體口答11人次,個體黑板演示展講3人次,個體板演展講4人次,小組合作交流3次,全體測試一次。

學生活動對目標達成的有效性。張靜老師本節課的四點學習目標,可以大致分為兩類,前三點目標着重知識與技能目標,後一點着重能力及情感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貫穿於在3和4這兩條目標中。知識與技能目標主要通過第二環節的自主探究中的三個學生活動實現。從學生的活動設計來看,這些活動都有利於目標達成。從活動的實際效果來看,這些活動都促進了目標的達成。

總體評價:這是一節成功的課。教學目標明確,重點突出,難點突破有效,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始終保持着高度的活躍性,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活動有效調動學生思維,把“看不見的”學生原始思維的過程和方法清晰地通過學生黑板板演展講呈現出來,讓學生原始思維可視化,以便更好地對知識的理解、記憶和運用,從而促進對目標的達成,符合維果斯基“最近發展區”理論,彰顯活動有效之美。

本節課突出的優點:

  一、數學活動的起點是學生原有知識和經驗。

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曾説過:“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結為一條原理的話,那麼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習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麼,要探明這一點,並應據此進行教學。”

本節課的第一環節:“温故導航”的設計遵循了從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現實出發,讓學生類比平行四邊性質探究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引發學生產生數學思考,明確平行四邊形的判定也應該先從邊的角度進行研究,張老師的數學活動設計起點是在學生原有知識和經驗之上進行的,將新知識的學習類比轉化為已有的舊知識,讓學生經歷了知識的生成過程,這樣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在原有知識和經驗基礎上輕鬆的構建了新知識。

  二、數學活動的情景是學生熟悉和感興趣的。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本節課的第二環節:“自主探究”的設計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將教材中的細木條的封閉情景問題,改編為有挑戰性的開放式的問題“學習了平行四邊形後,小明回家用細木棒釘制了一個。第二天,小明拿着自己動手做的平行四邊形向同學們展示。小輝卻問:你憑什麼確定這四邊形就是平行四邊形呢?大家都困惑了......”,並設計讓學生用熟悉的硬紙條動手操作。

張老師根據學生實際,從他們熟悉或感興趣的問題情境引入學習主題,激發學生的探索欲,這種有目的地進行數學問題的活動探究,讓學生在更廣闊的空間裏自由發展,讓新知識自然產生,既讓新知識產生的魅力吸引學生,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帶入了問題情境之中,以教學的藝術感染了學生。

  三、數學活動的數學化是學生原始思維的可視化。

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指出:如果將數學解釋為一種活動的話,那就必須通過數學化來教數學,學數學。他認為數學活動的本質特徵就是數學化,即學習者從自己的數學現實出發,經過自己的思考,得出有關數學結論,建立數學模型的過程。

本節課的第二環節:自主探究中的“三個活動”設計了7人次個體思維可視化的講台動手操作演示、黑板板演展示交流,有效的重視了學生思維的發展過程,讓學生在數學化的原始思維可視化中經歷思維過程,去理解,去感受,去發現問題,去解決數學問題,不斷提升思維水平,彰顯了數學活動的有效之美。

本節課的最大亮點在於,在“一組對邊平行且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的講台動手操作演示,該生採用分類的方式全面分析,對邊在位置上可分為平行和不平行兩種情況進行分類講解,考慮問題很全面。讓人耳目一新,深感後生可畏,這種課堂是真正意義上的生命化課堂,它讓全班學生經歷了原始思維的可視化過程,他們在數學活動的數學化中,不但提升了自身的思維水平,也提升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水平,還得出並記住了有關“平行四邊形從邊的角度的三種判定”的數學結論,在數學活動中建立了數學模型。

  建議:

1、在探究式教學中,不但要強化了知識與技能以及能力目標,老師還要重視發揮多種形式的評價功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才能達成的更好,更能激發學生提高探究活動的興趣和積極性。

2、在探究式教學中,知識梳理環節不但要有知識的總結,更要注意數學思想、分析方法等的總結。

3、在探究式教學中,本節課的集體回答高達26次太多,有的學生就會濫竽充數,可將其改為學困生抽答,個體搶答、同桌互答等形式。

  收穫:

1、在探究式教學中,利用素材資源創造性使用教材是設計好問題的關鍵。問題要指向教學目標,有層次,並注意質量和數量的統一。

2、在探究式教學中,有效利用貼近學生生活的課程資源是重要前提,因此,我們選取素材時應注意生活的趣味性,典型性,針對性,思想性、教育性。

3、在探究式教學中,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是重要標誌。素材貼近生活,問題設計難易適當,教師引導及時到位,教學內容適合探究等都有利於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

4、在平時教學中要注意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指導,也要注意活動數學化,還要把“看不見的”學生原始思維的過程和方法清晰地通過學生演示、板演展講等多種形式呈現出來,讓學生思維可視化,從而促進對目標的達成,提高學生思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