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不取道旁李評課稿範文(通用7篇)

評課是指評者對照課堂教學目標,對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活動以及由此所引起的變化進行價值的判斷。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王戎不取道旁李評課稿範文(通用7篇),歡迎大家閲讀。

王戎不取道旁李評課稿範文(通用7篇)

王戎不取道旁李評課稿1

《王戎不取道旁李》這篇文言文選自《世説新語》,講述的是一個善於觀察並推理分析的機智少年的故事,全文語言簡潔,僅僅有49個字,但是內涵卻十分豐富。

反思這節課的課堂教學,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以學定教,為學而教。

整節課目標的制定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學而定的教學目標,也就是説,教學的一切意義都在於學生的發展,在於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在課堂上,基於學生的學情情況,初步朗讀課文時引導學生不同形式的朗讀,範讀、指名讀、齊讀等,在學生遇到多音字“折”不知道該讀哪個音時,教給孩子要因義而定音,根據在文章中出現的詞句“多子折枝”來選擇讀音,理解了詞句的意思自然就明白,在這裏應該選擇zhé這個讀音,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讓學生習得一種方法,以後遇到類似的情況自己就能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文言語感,來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二、深入挖掘教材,有效取捨。

在這節課上並沒有引導學生逐字逐句的去理解這則文言文,而是藉助註釋簡單理解一些生字詞的障礙,比如“競走”的意思,三個“之”字具體指的是什麼。讓學生把重點放在講述故事上,而在講故事這個環節當中,根據文言文簡潔的特點,引導學生來挖掘教材當中的非語言因素,鼓勵學生去大膽的想象,加入文中沒有的一些內容來讓學生充分發揮豐富的想象力,大膽地去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讓我們這個文言文文字活起來,有了靈性,同時也讓學生保持着這樣學習文言的一種興趣。同時還提供了一些練講故事的方法:講清楚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進行豐富的想象;還可以加入適當的動作、語言、神態等。學生的思維在一次次創新當中得到了提升,特別是當提出“諸小兒看到路邊裏樹上結了這麼多李子,小朋友們是怎麼做的?”這個問題後,緊接着追問“諸小兒去摘李子的時候會説些什麼?動作又是怎樣的?”同學們的發言讓我感到了莫大的驚喜,為孩子們神奇的想象力而折服,這正是我們的語文教學所要培養的方向。講故事的環節,既鞏固了對這篇文言文的理解,又鍛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這種想象能力,還能遷移到自己的生活經驗當中。

三、注重課外延伸。

我們的語文課堂要突破教材固有的邊界,將文本外面的世界敞開天窗,注重課堂容量。所以在課堂上,後面的環節當中瞭解《王戎觀虎》這個小故事,讓學生對王戎這個人物有更全面的瞭解,調動孩子學習文言文的興趣,順理成章地推薦閲讀《世説新語》,引領學生慢慢地喜歡上文言文,傳承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

也有自己認為不足的地方,課堂上考慮到時間因素講述故事的同學有點少。以後,我會向優秀的教師學習,潛心鑽研,細心雕琢,且教且思,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更上一個新的台階。

王戎不取道旁李評課稿2

本課是一篇文言文,學生之前對文言文的體裁已經有所瞭解,因此也不會有太大的難度。根據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掌握本課的生字詞,理解詞語的意思。

2.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能結合註釋理解課文內容,並用自己的話講述故事。

4.能解釋“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教學本課時,為了讓學生快速瞭解《世説新語》,我出示司馬光砸缸,曹衝稱象2小故事,談話導入新課。

一般文言文的學習,我認為大概過程是:

1、初讀課文,疏通文字

2、再讀註釋,理解詞義

3、聯繫上下文,逐句翻譯

4、再讀課文,複述故事

5、背誦全文,體悟內涵。

按照這個過程,在學習中,我注意方法的指導,朗讀課文時,提醒學生要注意文言文的停頓,理解文章意思時,根據註釋和插圖把短文讀順,讀懂,在理解故事的基礎上,將王戎看到路邊李子時“不動”和其他小夥伴“競走取之”的行為進行對比,關注王戎的語言“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從而得出王戎是一個善於觀察,聰明機智的孩子。雖然帶孩子們完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但是漏洞百出,缺點多多。教研室魏老師給出的建議,讓我醍醐灌頂,收穫滿滿。

要讀好文言文,在哪裏停頓是非常重要的,而文言文的停頓要聲斷氣連,教師應該進行規範的示範,帶領學生讀。而我恰好沒有做好這一點,直接出示了停頓節奏。對於文言文的停頓指導,是放在一開始,由老師直接給出停頓,還是在學生嘗試理解文章意思時,讓學生自己體會停頓,後者是不是會更好一些呢?

是啊,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就自然而然的,能體會到在哪裏停頓了。理解了課文內容,也就能明白課文中“之”字的意思了,“之”字在文中共出現了三次,可當時在課堂上學生並沒有一下子明白三個“之”字的意思。

反思這節課還存在着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首先,從教學的`方面上,第一個環節——朗讀,朗讀形式不夠多樣,學生讀得較少,朗讀的作用和意義也沒有完全發揮;其二,在於課文的講解上,講解過程中對學生朗讀的指導不夠,學生不夠入情入境,在讀上感受到的文言文的趣味不夠。其次,教學不夠生動,過於追求全面,忽視了孩子的天性和感受。這是一篇以孩子為主人公的文章,故事還是發生在孩子玩耍的過程中,完全可以以情景劇的形式,學生表演,從中感受體會,這樣不但理解了文意,同時讓學生進入文本,切身感受,同時又有了自己的發揮,有助於課堂的生成,過程也更有趣味;或者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講述他的玩耍中的發現,結合文章,得出結論等等。總之,這還是我過於追求學生的應試能力而忽視了學生特點和感受的結果,在今後的課堂中,我要多動腦筋,真正在備課時就做到以學生為中心,設計學生真正感到趣味的高質量的課堂。

王戎不取道旁李評課稿3

俞執教的《王戎不取道旁李》是一篇語言精煉、富有趣味、藴含深刻道理的小古文,它是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一篇小古文。相信在座的部分老師跟我一樣,在學生時代害怕學習文言文,怕實詞、虛詞,怕背誦,怕翻譯!而俞老師的課堂通過課前談話和對生字“戎”的字理教學,學生一下子進入古文的世界,把畏古文變成了樂古文,何為樂?

一樂樂讀:

“文章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爾自知”,新課標指出,第二學段對於古詩文的要求是: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從課標中我們看出,誦讀是學習古文的主要途徑,是通向文言文世界的橋樑,俞老師的課堂以讀貫穿始終。初讀讀準字音,二讀指導學生劃節奏朗讀,讀出古文的韻味,三讀帶動作吟誦。最後俞老師出示豎着的、去標點的古文,配樂朗誦,這樣的朗讀形式更能激起學生的學生興趣,形成濃濃的中國風,讓學生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二樂樂思:

“一石激起千層浪,兩隻彈出萬般音”,俞老師在課堂上設置問題環環相扣,層層推進。整個課堂圍繞了王戎的人物形象設置問題:王戎是個怎樣的人?説説你對王戎有什麼瞭解?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王戎?這些問題激起了學生思維的浪花,於是從學生口中有了善於思考、善於推理、聰慧的王戎。

三樂樂學:

“好課堂能讓學生受益一生”,俞老師就像那麥田裏的守望者。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合作中學習,合作中交流,感悟出古文的學習方法:擴詞法、查註釋查字典、換詞法。俞老師播下的是樂古文的種子,整堂課學生樂讀、樂思、樂學,樂在其中。

王戎不取道旁李評課稿4

《王戎不取道旁李》選自《世説新語》,是部編版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文主要講的是王戎年僅七歲,就能夠根據環境來分析,可見王戎是一個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孩子。

結合教參,我設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理解重點句子“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

2、能夠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並理解課文所表達的含義。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

1、在多種形式的誦讀中培養文言語感,積累一些常見的文言詞語,學習古人仔細觀察、善於思考的習慣;

2、使學生了解《世説新語》“志人”的特點,激發學生閲讀《世説新語》的興趣。

一、教學效果

本篇課文是一篇文言文,學生第一次接觸難度比較大,依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教材特點,設計的教學流程取得的效果還算滿意

1、“讀”佔鰲頭。四年級的國小生對文言文還是非常陌生的,所以想理解文本內容必須要在熟讀的基礎上進行。因此,首先板書課題:王戎不取道旁李先指生試着讀一讀,發現學生認識字但是不會停頓,所以教讀題目學會停頓。接着我自己範讀,讓學生邊聽邊學習文言文的讀法。聽完之後自由練習朗讀,同桌互讀,發現問題在班內及時指導,爭取每個學生會讀本文,也能以此為根基學會去讀其他的文言文。最後,指學生在班內展示朗讀,讀得好的當小老師教讀,去體會當小老師的喜悦感。

2、“小組合作。在讀熟讀順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藉助手頭資料和課文中的批註試着去理解每句話的意思。創設自讀自悟的氛圍,讓學生去自學。此環節要給足學生學習的時間,結合第七單元的語文要素學做批註,讓學生自己寫批註。

3、潛移默化。首先引導學生交流:説説從王戎身上學到了什麼?學生暢所欲言,能談得比較準確,感受非常到位。設想:你還讀過哪些名人軼事呢?引導學生談出司馬光砸缸等,在熟悉的歷史人物身上再次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做什麼事情都要善於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二、成功之處。

學生能很好地朗讀文言文,把字音讀準確。理解非常到位。整堂課氣氛活躍。

三、改進措施。

如果再上這篇課文,在課堂上我會改變自己的策略激發所有學生的興趣。增加背誦默寫的環節,夯實基礎。

王戎不取道旁李評課稿5

《王戎不取道旁李》選自《世説新語.雅量》,本文主要講的是王戎年僅七歲時即善於思考、冷靜推斷的故事。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在多種形式的誦讀中培養文言語感,藉助關鍵詞和圖表複述故事內容;讓學生了解《世説新語》這本書,激發學生閲讀《世説新語》的興趣。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加強了誦讀,誦讀的多樣化(範讀,自讀,齊讀,)有意識地讓學生在誦讀過程中逐步積累、感悟。

2.抓住教學預設之外的突發情境,巧妙地搞好了課堂動態生成,達到了意想不到的結果。藉助關鍵詞和圖表複述故事內容;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學生可以藉助註釋、關鍵詞、圖表的方法複述故事內容。

三、不足之處

環節設計過於全面,顯得臃腫繁瑣。過於看重教學的各個環節,各環節時間根本無法全部保證。一堂好課不必“滴水不漏”,應留有空間。沒有空間,就沒有遐想與深思;沒有遐想與深思,也就少有個性與創新。有時留下空間,就是留下期待,留下餘韻,留下創造!古人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老師在教學設計中應該注重方法與知識,能力並重。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譯讀課文,把握內容。接着譯讀課文,把握內容。教師提示,課件展示自譯方法。然後自讀自譯:學生對照註釋,利用工具書,理解詞句,疏通文意。(教師在巡視中引導學生讀課文,讀註釋,嘗試翻譯文章,並採用圈點勾畫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詞句記錄下來。)最後悟讀主旨,質疑探究:試對人物進行評價,並思考從這個故事中悟出了什麼道理。

王戎不取道旁李評課稿6

在啟智環節,四年級的國小生對文言文還是非常陌生的,所以想理解文本內容必須要在熟讀的基礎上進行。因此,首先板書課題:王戎不取道旁李先指生試着讀一讀,發現學生認識字但是不會停頓,所以教讀題目學會停頓。學生自由練習朗讀,同桌互讀,發現問題在班內及時指導,爭取每個學生會讀本文,也能以此為根基學會去讀其他的文言文。最後,指學生在班內展示朗讀,讀得好的當小老師教讀,去體會當小老師的喜悦感。

在智行環節中,在讀熟讀順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藉助課文中的批註試着去理解每句話的意思。創設自讀自悟的氛圍,讓學生去自學。此環節要給足學生學習的時間,讓學生學着寫批註。接着,開展講故事比賽。試着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小故事。先在小組內評選出最佳講故事的人選,在班內再展示。要求:自然得體、大方,語句通暢。通過學生上台展示,用投票的方式選出最佳講故事的人選,發獎狀以資鼓勵。在講故事中能發現學生理解的程度,及時予以引導,以便正確理解文本的內容。最後創設討論的環節,出示課件:説説為什麼“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引導學生學會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要學會觀察,在觀察所得中去分析解決問題。

在生智模塊中,引導學生交流:説説從王戎身上學到了什麼?學生暢所欲言。

教師總結

勤于思考、愛動腦筋,通過一些現象來進行合理的判斷真是一個好習慣,正因為如此,長大後的王戎才學過人,在當時被人們稱為“竹林七賢”之一,讓學生在熟悉的歷史人物身上再次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做什麼事情都要善於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王戎不取道旁李評課稿7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四年級上冊課文第八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也是本書的第二篇文言文。三、四年級的文言文主要都是一些通俗淺顯的小古文,因其體裁不同,所以要明確學習目標,一是能夠讓學生感受文言文的語言美、節奏美,學會正確斷句,在誦讀中感悟,在感悟中誦讀,熟記;二是運用多種手段,激發孩子學習小古文的興趣,培養語感,通過學習知道文中藴含的道理。但大部分都是平時熟知的故事,文言文短小精悍,故事內容理解起來也不會太難。

本週我們一起學習觀摩了本篇文言文《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公開課教學,下面就談談我在聽課過程中的幾點看法。

一、教學思路清晰,教學環節層層推進,結合精美的課件,讓整堂課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開頭以“解釋課題”進行導入,尤其對易錯字“戎”字,以及“取”字的意思做了講解,讓學生對課題及文中要講的事情有了大致的瞭解。不過,此處的導入時間有些過長,導致後面的內容比較緊湊,並且課件中課堂練習的內容沒有派上用場。

二、朗讀過程中注重把握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律美,有齊讀,有個人讀,再通過學生互評的模式,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其特點。

三、抓住重點字詞引導學生理解文言文句子的意思,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的引導與思考,給足學生思考的時間,讓課堂變得井然有序。其中,對“折”字,用軟尺演示的方法讓學生理解了折是折彎了,而不是折斷了,非常形象生動。並且對古今異義字“走”,還有文中的“三個代詞之”的意思做了重點講解。當然,在抓住重點詞解釋句子意思時,可多叫幾位同學來説説自己的理解,教師點評總結後,可以進行復述,加深對內容的理解。

四、在主題上有一定的昇華,注重對學生品德的培養。通過學習了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總結王戎是一個觀察仔細、善於動腦、聰明機智、冷靜思考的孩子,而我們在生活中也需要學習他這種品質。

五、當然,我認為本堂課中還可以利用多種方式讓課堂氛圍更活躍,教師的板書內容可以再簡潔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