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中的故事(15篇)

教學中的故事1

摘要:傳統思品課堂中教師重認知輕情感,重教書輕育人;新課改要求轉變傳統教學方式,注重主體性和生長性。作者根據國中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思維模式,積極探索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的故事教學法,具體從國中思品故事教學法的背景、內涵和形式三方面入手。

教學中的故事(15篇)

關鍵詞:國中思想品德故事教學法運用形式

一、緣起,國中思品“故事教學法”的背景

傳統思品課中教師只單純地灌輸説教,重視學生對教材知識的機械掌握,學生被當做是承載知識的容器,忽視學生的情感體驗,重認知輕情感;同時,這種教學過程還把教書與育人相分離,教師只以教書為己任,只以學生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為教學目標,輕視學生道德和人格的培養,重教書輕育人。這樣的教學模式會讓學生厭煩,進而削弱思品學科獨特的德育優勢。

國中生的思維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形象思維,他們對現象的思辨和分析能力不足;他們求知慾旺盛,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這就需要教師運用適合國中生的教學方法。

新課改突出強調“以人為本”,注重主體性和生長性,培養“全面發展的”、“完整的”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更新觀念,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探究更易被學生接受的、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方法。

據此,筆者積極探索將認知和情感活動相結合,益於建構知識體系,幫助學生昇華情感、內化道德,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教學實效,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的故事教學法。

二、初探,故事教學法的內涵

故事教學法是在充分了解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個體差異、身心特點和接受能力的基礎上,將豐富的故事材料整合為適合學生的教育資源,並運用於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目標、教學環境、學生個體差異等因素呈現輕鬆愉悦的教學情境,加強師生互動合作,實現教學目標,激發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學習和主動探究的熱情,使學生在和諧的教學情境中獲得情感體驗,發展科學性和創造性思維的教學方法。

故事教學法以學科知識為依託,並非全故事和低水平的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故事的應用是為了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編排和設計融於學科單元中。故事情境的創設旨在將學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生活實踐呈現到教學中,而課堂中巧設有效問題能激發學生思考,活躍課堂氣氛,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又能夠指導學生生活,注重學生實踐性知識和能力的提高,提高教學實效性。

三、整合,故事教學法的形式

結合課程的具體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這種教學法通常有以下幾種形式。

1、故事列舉法

“故事列舉法主要指教師通過講述故事的'方法以説明某個學生難於理解的理論知識或重難點問題,旨在通過深入淺出地揭示問題實質,幫助學生理解問題。作為舉例的故事可以是真人真事,也可以是依據教學內容而創作的故事,故事在此所起到的作用僅僅是為説明問題,因而不必過於繁瑣,只要能點明問題即可”[1]。

如滬教版六年級思品第七課第三框《磨礪意志做自己的主人》,為達到“從小事做起,從今天做起”的目標,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和語言表達的能力及樂於助人的精神,自覺從小事、從今天做起,今日事今日畢,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筆者選取了陳蕃和薛勤“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故事,即東漢有一少年名叫陳蕃,獨居一室而髒亂不堪。其父之友薛勤批評他,問他為何不打掃乾淨來迎接賓客。他回答説:“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當即反駁道:“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提問學生得出的啟示。

2、故事講評法

該法側重於評價故事,但這之後更要深入揭示隱藏故事背後的意義。可見重點是教師如何以故事為支撐培養學生分析、概括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只是講故事。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在評價問題時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在塑造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面給予有效指導。

3、故事討論法

該法的運用通常是在教師講述完某個問題後,為進一步讓學生加深記憶,加強理解,鞏固學習效果而組織討論的、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故事教學法。

如滬教版六年級思品第二課第一框《個人成長離不開集體》,為實現“集體的成就來自每個成員的努力”的知識目標,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確立集體和合作意識,激發學生對六(2)班班集體的熱愛之情,爭取在運動會中取得好成績,培養學生角色扮演、小組合作、分析解決問題、總結歸納和語言表達能力。筆者請三個學生表演自己創編的小品故事《運動會前》,即:

生1:要參加。平時跑步是挺快,但不能小看對手。要利用課餘時間找體育老師幫忙多訓練,爭取為班級得獎。

生2:是老師和體育委員的事,我沒有體育特長,與我無關。好多人都沒參加,我也不參加。

生3:上次參加了,跑得很辛苦也沒得獎,參加了也不會得獎,這次就不參加了。

為引導學生歸納“集體的榮譽來自集體中每個成員的努力,要多為班集體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筆者設置了小組討論:就小品中某位同學的表現發表看法,並由小組代表發言。

由於課堂需要討論,為防討論時課堂秩序混亂,教師需要在課前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因此,這對教師的要求比較高,所選擇的故事要有一定難度。課堂上,學生暢所欲言,可以自由討論,也可以分組討論,最後對學生的討論結果給予相應評價。

4、故事實踐法

故事實踐法是指在講述完故事後,教師指導學生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參與實踐,以檢驗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以及教學目標的實現程度。這種方法有助於培養學生從理論聯繫實際出發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思維能力和組織能力。

而依據故事在教學中的應用方式又可以分為將教師的教學活動劃分為:

把故事當做工具的教學活動。在這裏,故事教學法只是輔助其他教學方法的工具性存在。

把故事當做教學內容的探究合作的教學活動。這裏的故事被當做是教學內容,是教學活動的素材。在活動中,將故事和教學目標相結合,設計出形式多樣的拓展活動。

把教學過程故事化的教學活動。這裏是把整個教學過程設計成一個故事,學生在體驗相關活動後,轉換生活角色,進行思考。這是一種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有效性的重要方法。

從上述概念的定義中,可以看出故事教學法可以幫助學生輕鬆體驗生活,提升素質,特別適合以直觀具體形象的思維為主要思維形式的低年級學生的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卞金祥、用特色吸引學生―名師最受歡迎的特色教學藝術[M]、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xx、

教學中的故事2

一、案基本情況

董瑞,男,今年11歲,五年級學生。個性特點:活潑好動、性格外向、樂於為集體做好事,積極主動熱情,父母國小文化。

二、主要問題概述

該生學習興趣不大、平時上課時注意力不夠集中總是低着頭玩,老師講課從來不聽,次提醒只能看幾分鐘黑板,頭又低下去了。不樂意做作業、作業馬虎、好動貪玩、有較多不良的行為習慣。喜歡老師表揚,有時很積極,但又經常犯錯誤被老師批評,認錯態度較好,但過後又會重犯,特別是喜歡和同學打鬧。另外,在寫生字時,他很容易將生字偏旁寫顛倒,或者多筆劃少筆劃,通過家訪與家長多次溝通後瞭解到:該生在家就很調皮,寫作業時注意力不集中,最喜愛的活動是看電視。

三、評估與診斷

根據心理學的有關知識可以判斷這位學生的這種行為屬於心理學中的行為障礙。學生心理障礙包括軀體障礙、情感障礙和行為障礙。學生行為障礙是指在學校和家庭日常生活中,因適應不良、自我調節困難、缺乏適當的指導和幫助以及在一定的外界誘因影響下所產生的行為問題。主要包括不良習慣、多動症、依賴行為、退縮行為、攻擊行為、品德行為等。

四、心理健康輔導方案及措施

針對這位學生的這種不良行為,我在輔導過程中,採取了很多方法其中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與家庭密切配合,重點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對其進行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採取的措施如下:

1、多一些理解溝通的談話。

抽一點兒時間,以平等的姿態,多跟他談談心,能知道他的心裏正在想些什麼,一開始他還不願意説在我的鼓勵和勸導下他還是告訴了我他家庭和他本人的一些情況。

2、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

要想保證孩子在校能精力充沛地從事各項活動,必須讓他得到充分的休息和睡眠。我向家長特別強調:不能讓他長時間地看電視,因為看電視時,孩子處於似聽非聽、似看非看的狀態,容易造成孩子上課也處於這種狀態,建議家長培養孩子看書的習慣。

3、關愛學生,樹立戰勝自我的`自信心。

有人這樣説過:“教育不是改造人,而是喚醒人,喚醒人心中沉睡的巨人。”可見像這樣的孩子,要教育他,首先要肯定他是個好孩子,再指出他的錯誤。因為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與交流。對於這位學生的這種行為,我沒有粗暴地指責訓斥,而是耐心地告訴他:每個人都可能犯錯,關鍵是要勇於承認錯誤,改正錯誤,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家長、老師、同學的理解。當他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這一不良行為,並因此受到來自家長、同學的指責而感到痛苦時,我想:此時幫助他樹立戰勝自我的信心是最關鍵的。我用信任的眼光看待他,用真誠的言語激勵他,及時瞭解他的想法,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係;又常常給他講些中外科學家刻苦研究,忘我工作,為人類文明和進步事業做出重大貢獻的事例,使他逐漸明白應該從國小好本領,還給他講述有許多中外聞名的名人,在小時候的學習成績也是不理想,但經過努力最終成為世界名人的故事,同時告訴他:人的潛力是無窮的,只要充滿信心,努力奮鬥,胸懷寬廣,能接受他人意見的人才能成就偉大的事業。把注意力引到學習上,啟發、誘導他走出錯誤的心理誤區,從而形成健康向上的個性心理品質。

教學中的故事3

伴隨着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需求提升教學策略的有效性。我們對高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故事應用的必要性和具體方式進行了簡要分析,以供參考。

一、高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故事應用的教學必要性

在學習高中歷史時,應用歷史故事能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進一步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完善學生的知識儲備。學生對於歷史故事比較好奇,會通過聆聽記住故事中的主要元素,從而建構更加有效的歷史知識框架。另外,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藉助貼合於學生年齡階段的歷史故事引導學生擺脱傳統枯燥的歷史知識,建構更加豐富多彩的知識體系,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優化教學質量。教師開展教學活動中融合歷史故事,能在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保證學生能對知識體系進行系統化掌握和分析。除此之外,教師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引進歷史故事,能將抽象的歷史知識和場景具體化。由於歷史背景和現代社會之間的距離較遠,學生在理解知識和教學體系的過程中會存在一定的偏差和距離感,而教師藉助歷史故事能在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提高教學質量。相較於抽象的書本知識,學生更加喜歡豐富生動的立體化故事情節。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故事應用的具體方式

(一)合理化應用歷史故事和知識

在講授高中歷史課程時,教師要建構有效的設計結構,確保教學層級貼合教學模型,進一步提高教學實效性。教師要合理化的設計課程結構,利用生動有趣的歷史故事,有效的調整課堂氣氛,確保學生和教師之間能建構有效的教學互動關係。首先,教師能在情境導入中加入歷史故事,為學生創設有效的學習氛圍和學習環境,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能更好的建構教學模型。其次,教師能在微課中加入歷史故事,教師藉助微課進一步深化歷史知識,不僅能提高學生對歷史知識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也能一定程度上保證課堂教學內容的連貫性和完整度。教師要把握好課堂中歷史故事的使用時機,由於高中生學業壓力和大學聯考壓力較大,在課堂中的前20分鐘,學生能保持良好的注意力,隨後就會出現溜號的問題,教師要有效的把握教學規律,掌握好教學結構,利用引人入勝的歷史故事提高學生的學習狀態,保證學習效率能實現有效優化,從而建構高質量和高標準高中歷史課堂。

(二)確保教學語言和教學素養

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提升課堂教學機制和教學策略,確保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能感受到歷史學習的魅力。教師和學生之間要建立有效的溝通和交流方式,切實建構語言管理模式和素養管理模式,教師也要建立動態化學習機制和自我提升目標。在高中歷史課程建構過程中,教師要建構有效的互動交流模式,順利提升教學機制和教學模式之間的結合效果,完善教學層級和教學要求的穩定性。教師要利用豐富的歷史故事,建構更加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框架。教師要保證教學層級結構貼合學生的實際需求,集中選用與課堂教學內容相貼合的.歷史故事,並且形成時間線索,將教授的歷史知識和歷史故事進行主題結構的有效重合。從教學目標出發,保證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能在歷史故事中得到有效體現。這就需要教師認真備課,有效梳理教學流程和教學框架,在基礎歷史知識的基礎上,選取對教學內容有補充的歷史故事。只有建構完整的教學機制,才能順利升級整體管控效果,提高學生學習成效的同時,升級教師的教學語言和教學素養。

(三)應用先進教學技術和歷史故事

隨着網絡數字化技術的不斷髮展,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也能有效升級教學結構,確保教學效果的最優化。教師可以從豐富的教學資源中集中收集有效的歷史故事。另外,教師也可以發動學生,引導學生將歷史學習延伸到生活中,從教學視頻、網絡資源等進行知識學習,確保敍述和補充過程貼合學生的學習訴求。在實際高中教學過程中,高中歷史教學應用歷史故事,一定要提升教學契機的有效性,及時利用網絡視頻提高歷史故事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學生只有建構完整的學習機制和學習模式,才能有效提升學習效果。針對網絡中的虛假的歷史,教師要給予公正的分析,糾正其中的錯誤,也能一定程度上保證學生更好的理解歷史故事。因而,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只有保證教學資源真實有效,才能更好的尊重歷史事實,確保歷史文化能實現有效傳承。總而言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融入歷史故事,能在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進一步建構有效的學習機制,保證學生和教師之間建構有效的互動和交流,進一步提高教學模式的實效性價值,提優教學層級的完整度,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優化學生的學習質量,助力學生在喜歡學習歷史的基礎上,取得更高的分數。

教學中的故事4

由於歷史學科的空間跨度和實踐跨度都比較長,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時候感覺很抽象,很遙遠,從而導致了國中歷史課程教學的枯燥乏味,學生不能提起學習的興趣,積極性不高。所以,就目前來説,最重要的就是要構建活躍的歷史教學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通過筆者的不斷探索,發現學生對歷史故事比較感興趣,通過歷史故事的引入,精彩的情節能夠清楚地記得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和人物,從而讓學生更為全面地瞭解歷史知識。

一、在國中歷史教學中引入歷史故事教學的原則

由於故事本身就有一定的吸引力,所以大多數學生對故事都是無法抗拒的。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就應該慎重對待故事,引用的故事應該符合歷史事實,而不是經過太多誇張的渲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的。所以,將歷史故事引入國中歷史教學中要充分遵守以下原則:首先是故事的真實性。教師要清楚地知道,歷史教學中的歷史事件是在歷史上真實發生的,而非杜撰的。所以,在選取故事教學時故事的真實性是首要原則。一旦故事的情節和發展思路和史料不一,故事強大吸引力就會先入為主,對學生造成錯誤的引導,更有甚者會決定學生的歷史價值觀取向。因此,在選取歷史故事的'時候,故事必須要符合歷史,故事的發展必須要和歷史發展的方向一致,除了必要的在事實基礎上的想象和推測之外,不允許隨意虛構歷史。其次是趣味性。學生之所以喜歡聽故事,就是因為故事具有趣味性,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歷史故事,在故事的渲染下,能夠增強歷史的範圍,增強學生情感體驗。[1]同時,歷史故事的趣味性也是在歷史教學中應用歷史故事教學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教師在選取故事的時候要做到情節生動,具有新鮮感。最後是針對性。針對性也是國中歷史教學中應用歷史故事的重要原則之一,所講的故事必須要和當前的歷史教學內容相統一,並針對某一個教學點進行歷史故事的引入,凸顯出故事的針對性,才能讓學生的思維始終處於歷史教學中,不至於脱離教學,在意識上發生分歧。

二、國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歷史故事的應用策略

1.利用歷史故事導入新課

在進行歷史新課教學時,很多教師往往不知道如何開始,或者就是生硬地讓學生預習,在上課的時候直接進行新課教學。這種教學方式往往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對接下來的歷史知識的學習不熱衷,從而降低了教學效果。這時,教師就可以利用歷史故事的方式進行導入,吸引學生的吸引力,在故事中設置懸念,讓學生髮揮主動積極性進行歷史事件的探索。比如在教學《伐無道,誅暴秦》這一教學內容時,在進行新課之前,就可以先給學生講解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強國的故事。但是這樣的一位君王,怎麼會淪落到“誅暴秦”地步呢,什麼原因會讓人們揭竿而起,反對秦始皇的的統治。通過這個故事的講解,學生不僅瞭解到了秦國的統一,而且最後留下的懸念,為新課《伐無道,誅暴秦》埋下了伏筆,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從而在學習過程中就會認真學習。

2.注重歷史故事的語言描述

在國中歷史課堂中引入歷史故事增強教學課堂氛圍,通過這些故事都是即興的,需要教師口述給學生。那麼在口述歷史故事的過程中,就必須要求歷史教師具備深厚的歷史功底和歷史素養,加強語言的表達效果,注重語言描述,讓歷史故事更符合當時的歷史教學課程。[2]教師在進行歷史故事描述的時候,要儘量做到用詞準確生動且精煉,比如在講到秦國暴政,人民揭竿而起的的相關故事時,這裏的用詞用該是“討伐”,而不是“攻打”,只有“討伐”才更能體現出人民揭竿而起的正義性和正當性,也能夠準確地體現出秦王的暴政。讓學生加深理解,強化記憶。

歷史故事教學方式是一種生動地、有效地教學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參與到歷史學習中來,更有助於提高國中歷史教學的有效。因此,在國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掌握好方法,將歷史故事更好地利用到國中歷史教學中,提高教學質量。

教學中的故事5

一、講故事更加符合現代國中生的心理狀態

傳統的歷史教學方法可能很難適應現代國中生的學習興趣,得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傳統的課堂理論講授只能挫傷國中生學習興趣,不能有效地調動孩子對國中歷史學習的積極性,很多時候不是會考的壓力,許多學生就會放棄對歷史的學習。將一些歷史故事加入課堂講解中有利於孩子們學習興趣的提高。例如,我們的川教版教材七年級上冊其中一課是《遠古的傳説》,在講授之前可以準備一個故事——“大禹治水”,説的是大禹這個人物帶領當地居民,與洪水作鬥爭的故事,大禹進一步總結前人的經驗教訓,認為洪水不是堵就能堵住的,需要進一步疏導,通過泄洪完成水患的治理,這樣的一個故事開場將有效引導國中生從下課的興奮勁中迅速安靜下來,激發他們認真聽故事的情緒,從而進一步過渡到整個《遠古的傳説》這個課程的講解之中。可以在課程講解之中進一步穿插“大禹治水”的故事,讓學生疲勞的神經進一步激發出學習的興趣,課程結束之後,也可以進一步講述“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引發學生進一步的思考和思維拓展,培養學生“有了大家才有小家”的奉獻精神。

二、講故事更加符合現代國中生思維發展的需要

國中生的思維開發還不夠完善,學習的邏輯思維、發散思維、抽象思維等還不是很全面,有時遇到一些抽象的問題,國中生很難理解其中藴含的道理。川教版教材七年級的《西周的興亡》這節課中,講了西周的崛起是因為商紂王的昏庸造成商王朝的落敗最終成就了西周的崛起。這個過程對於國中生來説,相對比較枯燥而且沒有什麼樣的感性認識,商紂王是怎樣的昏庸,沒有具體的概念,當時的西周是怎樣休養生息的,這些都是學生知識空虛的基礎問題,建立在這樣基礎之上的知識結構就是海市蜃樓,過了一段時間,學生就將這段歷史知識點還給教師,如果教師在商紂王如何的昏庸方面具體説一些故事,例如,酒池肉林、丞相比干迫害等這些故事可以在學生頭腦中形成商紂王昏庸無道的具體形象,也加深了學生對於商王朝覆滅的理解,這種理解將使學生對這《西周的興亡》這節內容的記憶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之上,有效築牢了他們學習的根基,完全符合國中生思維發展的特點,因為在國中歷史教學中關於古代歷史的講解時間跨度相對比較大,很多時候古人的想法和思維方式由於這個原因而很難被學生理解,通過對“姜尚垂釣”等經典故事的講述,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西周興起必然性的認識。

三、講故事完全符合歷史教學的特點

整個歷史教學就是在講故事,講述中國發展的5000年經歷的點點滴滴,講述世界幾千年文明的豐富事件。因此,講故事完全符合歷史教學的特徵。例如,川教版歷史教材七年級下冊,從開皇之治説起,説的唐、宋、元、明、清,再從政治談到文化、談到科技的發展。整個七年級下冊都是在述説中國古代的各個歷史時期的典故,只有有時其中時間跨度加大很難實現我們真正講故事的效果,也就是因為其中的時間跨度問題將整個歷史教學變得抽象。因此,這教學過程之中進一步加入歷史故事的講解,不斷提高學生由於時間跨度造成一些歷史事件難以理解的問題。在川教版教材七年級課本中有一節——《漢武帝的文治武功》中可以講解“夜郎自大”的歷史典故,就是説在漢朝時代有一個小國家叫夜郎,這裏的國王被自己的大臣們奉承後,認為自己國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當時漢朝的使節出使該國,夜郎的國王就問,漢朝和他們夜郎哪個更大哈?當時來使感到十分震驚。通過這樣的故事講解,學生進一步理解了“夜郎自大”成語的含義,進一步瞭解了當時的漢朝的歷史背景,當時的中國並不是只有一個漢朝,周邊還有很多小的.國家,進而進一步理解了漢武帝為什麼要進一步收復邊疆等。只是一個簡單的歷史故事,但是可以進一步説明漢武帝的一些重要的治國之道的歷史背景,使得漢武帝這個歷史人物更加的鮮明突出。

四、講故事的題材進一步符合歷史課程的需要

講故事的目的是使得學生學習相應課程的內容不感到枯燥、乏味、空洞,進一步加深對相應課程內容事件的理解。很多時候教學目的首先要明確,選擇的典型故事要能夠説明歷史事件。例如,在川教版七年級的歷史教科書有這樣一段《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三國時代的形成,是各方勢力相當比較平衡,三國時代之前,蜀、吳勢力遠遠不如魏,但是經過一個風雲人物的不斷操控,時局發生的翻天覆地地變化,在這一節裏,教師可以將草船借箭、諸葛亮借東風等典型故事編排在整個教學過程之中,三國鼎立時代的歷史格局主要是由這樣因素造成的,沒有劉備的三顧茅廬,諸葛亮不可能助力蜀國建立一代偉業。假設三顧茅廬的是曹操,諸葛亮的宏圖大志也就很難實現,但是筆者也認為,蜀、吳、魏,也只有當時的劉備回去請諸葛亮出山。這些故事案例都是為了説明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和歷史背景。只有這樣的故事才是符合教學目的和本意的。五、結語歷史教學應該是一個十分有趣的過程,但是傳統意義上講授可能嚴重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講故事這種方式是一種符合學生心理,符合歷史教學特點,符合學生思維發展方式的教學手段,有助於歷史教學的發展。

教學中的故事6

《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集中體現了對中學生日常行為的基本要求,目的在於使其養成良好行為習慣,促進身心健康發展,加強對中學生的道德教育。《規範》的正式頒佈,是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中學德育工作的重要措施,有利於用社會主義道德規範青少年的日常行為;有利於改善當前中學生養成教育比較薄弱的狀況;有利於指導中學生在改革開放複雜多樣的社會環境中健康成長。

全面正確地理解《規範》內容

1.《規範》的核心內容是指導學生學會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懂得中學生的責任與義務;學會如何生活。《規範》共五個方面四十條,體現了對中學生在道德品質與日常行為方面的基本的具體的要求。按照由自我到他人,由學校到家庭、社會生活的順序排列。

2.《規範》的許多要求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在中學生日常行為方面的基本體現。因此,貫徹實施《規範》應與繼承、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緊密結合起來,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3.《規範》大部分條文是從正面提出要求的,同時,也有限制性要求。目的是教育學生增強國家觀念、道德觀念、法制觀念,懂得什麼是正確的行為、什麼是錯誤的行為,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以通過日常行為的訓練逐步提高分辨是非、區別善惡的能力和道德選擇與行為評價能力。

4.《規範》中包含着良好個性心理品質的培養與教育。要重視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注意克服各種心理障礙和獨生子女的某些弱點,以培養學生積極進取、勇敢頑強的意志品格。

中學教育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科學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學生學會做人。紀律和規則是我們平時工作、學習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它告訴我們該怎麼做不該怎麼做。《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提出了把廣大學生培養成有世界眼光,開放意識,能夠傳承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富有民族自信心和愛國主義精神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時代要求;從小處着手,提出了重在行為習慣養成的具體,可操作要求。這些都有助於幫助我們增強國家觀念,道德觀念,法制觀念,懂得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提高辨別是非,區分善惡的道德選擇與行為評價能力。

教學中的故事7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在閲讀中發展幼兒的想象和創造能力。如鼓勵幼兒依據畫面線索講述故事,大膽推測、想象故事情節的發展。”要滿足這一要求,教師就必須改變傳統的提問模式,將“怎麼説的、怎麼做的”變換成“可能説些什麼,可能怎麼做”,引導幼兒運用已有的經驗來猜想故事可能發生的情節或結果。這樣的問題不侷限於故事原文,沒有固定的答案,幼兒敢説,不怕説錯,能更多地發表自己的見解。現以大班看圖講故事教學活動“幸運的一天”為例來談一談我的做法。

1.以猜想導入故事,激發幼兒學習興趣。在幼兒知道故事名是《幸運的一天》和故事的主人翁是小豬和狐狸後,教師提問:“幸運一天,到底是狐狸的幸運一天還是小豬的幸運一天?”請幼兒猜想。這個問題實際上是要求幼兒根據圖片來猜想故事可能發生的情節。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立刻被調動起來,為了保證自己的猜想是正確的,他們認真而仔細地觀察圖片,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對圖片進行比較、分析,尋求答案。教學活動的重點、難點在幼兒自己的反覆觀察與討論中得以突破,他們最終藉助對圖片的觀察,自己找到了正確的答案。

2.探究猜想,嘗試證實。在幼兒交流了各自的猜想後,不同的猜想結果又激起幼兒進行驗證的需求,此時他們的情緒高漲、思維活躍、想象豐富,積極探究究竟是“誰的幸運一天”。看圖講述過程中,教師不斷追問:“你猜此時小豬又會想出什麼辦法?”不僅讓孩子推斷並講出小豬的心情和行為,而且還讓孩子大膽地想象和表現小豬的表情。

3.層層遞進,獲取答案。在經過一次次的猜想、一次次的證實卻還未得到正確答案時,幼兒的好奇心被高度喚起,期待的心理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故事的結果是:狐狸的幸運一天最後變成了小豬的幸運一天。一直到最後,孩子們才驗證了自己的猜想,學習氣氛立刻達到高潮。

故事教學中.教師引導幼兒猜想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引導要合理。教師要鼓勵幼兒猜想出可能發生的情況或結果,並耐心、真誠地傾聽幼兒的想法,接納和支持幼兒不同的想法。不要急於評判對或錯,更不要急於説出答案,而應該根據幼兒的認知特點,引導幼兒學習根據故事人物的'主要特徵和事件的主要線索,合理地推測和猜想故事情節的發展。

2.猜想應有度。教師在充分考慮到活動的目標、內容、重點、難點和幼兒的已有知識經驗與生活經歷後,再設計讓幼兒猜想的問題。好的問題可以引導幼兒去合理猜想。在幼兒不斷猜想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關注幼兒猜想的適度性,不能讓幼兒為猜想而猜想,更不能讓幼兒漫無目的和毫無根據地胡亂想象。過度的猜想會干擾幼兒對故事核心內容的理解,影響幼兒對故事的整體感知甚至“跑題”,從而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

3.猜想應多角度。當孩子的猜想比較單一時,教師要引導和鼓勵孩子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多種猜想,有時還需要擺出矛盾的事實。教師可以在故事開始部分、講述過程中、故事結束後,通過組織幼兒觀看圖片、傾聽不同的音樂、觀察不同的符號標記等多種方法,引導幼兒合理猜想。

教學中的故事8

摘要:歷史微故事是歷史課堂教學的一部分,它能夠引發學生的好奇心,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歷史微故事抓住了學生的心理特點,通過有細節、有場面的描述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加深對歷史的瞭解。本文針對歷史微故事在國中教學中的運用進行探討。

關鍵詞:歷史;微故事;國中教學

歷史是一門以歷史為認識對象所形成的學問,歷史學科的本質是把實際發生的時間轉換成以意念和文字形式存在的歷史過程和方法。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充分的瞭解歷史的基本意義。學生在掌握基本的歷史和能力後,對學生江來進入社會適應學會打下學習基礎,促進學生培養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很多歷史故事具有很強的故事性,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採取講故事法運用生動活潑的語言進行講述,其一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其二有利於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活動,改變學生死記硬背和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歷史在教學中的教育意義。

1國中歷史教學運用歷史微故事的意義

1.1激發學生對歷史知識學習的興趣

由於歷史學科具有時間性的特點,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容易對枯燥的概念理論產生厭煩的心理,教師要抓住學生的心理活動,在枯燥乏味的`歷史理念中用優美生動形象準確的語言講述歷史人物和故事,增加學生的知識水平,引起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歷史課程有了充分的瞭解,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學生在聽課的時候提高了學習效率,對歷史教材有了深刻的體驗,使學生更快的消化歷史知識。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採用微故事情節,不僅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還能增進師生之間的關係,教師能更好的營造學習氛圍,讓學生在一個輕鬆活潑的學習氛圍中接受歷史知識,提高教學質量。

1.2順應新課改的要求

新課改明確指出為了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歷史課程要注重情感教育功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對學生的發展做到潛移默化的薰陶,要注重培養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的價值觀。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熟悉歷史的每一篇課程及重要的知識點,抓住學生的心理特徵從而激發學生對學習上的興趣,結合歷史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自主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對知識點進行探索和研究,以學生為主體,促進學生的全方面發展。

2歷史微故事在教學中的運用

2.1運用微故事導入新課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和慾望,是否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的活動,學習效果的提升這些因素都與教師的導語有着重要的關係。歷史課堂中的導語具有温故而知新,對知識的內容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充分的發揮導語的重要性,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的注意力得到集中,那麼他們的學習效率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導語的形式變化無窮,各式各樣,教師要巧妙的利用導語,選擇具有針對性的教材,設計的導語要精簡和幹練,同時也要富有趣味性,找好教材的切入點從而使學生的思維進入新課的軌道中去。新穎富有趣味性的導語往往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如教師在《甲午中日戰爭》一課中,為學生講述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背景和原因,通過講解這些背景之後告訴學生們歷史的恥辱柱上銘刻着許多炎黃子孫的血淚,記載着許多殘酷的史實,讓學生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戰爭的歷史時期,去體味民族的血淚和興衰,回顧慘痛的經驗和教訓。通過這樣的導語方式讓學生身臨其境,恍如置身其中的感受,極大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懷着無比痛惜和知識慾望進行探究,這樣有效的促進了教學質量,有效的促進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2.2授課過程中穿插歷史微故事

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適當的穿插歷史微故事,既能調節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課堂增添趣味。例如《洋務運動》一課,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是地主階級在19世紀60年代時面臨內外交困時為了“平中國”“敵外國”,維護清朝統治展開的一場失敗的自救運動。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若是隻講述洋務運動的起因和失敗的原因,學生在課程上必會覺得知識乏味,從而缺乏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教師可利用在短短的40分鐘內講授一兩則微故事,例如在洋務運動的過程中發生了一件這樣的小事,新興工業的張之洞創辦治鐵廠,但那時大多數的工廠設備都是依靠西方國家,必須從國外購買後運用到生產中當時託買設備的人問張之洞這方面的設備具有酸鹼之分,不同的原料配備不同的設備,希望張之洞能拿一些樣本過去,其本意是好,但由於張之洞的盲目自大,隨便購買,説是清朝地大物博,什麼設備原料都找的到。洋務運動的張之洞是洋務派的主要代表,學生從以上資料中得出張之洞的思想應比較靈活,但封建思想造成的影響也是巨大的。通過這則故事學生可以深刻的瞭解到洋務運動它具有一定的封建性。同學們對洋務運動有了側面上的深刻認識。

3結語

總而言之,國中歷史課堂合理的運動微故事進行對教材的融合,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知識概念由抽象化為具體,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元東.神入歷史與理解力培養的教學研究—以歷史故事的教學價值為例[J].歷史教學,20xx,21(5):123-124.

[2]劉春芳.國中歷史教學中應用微故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方略探討[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xx,13(6):130-131.

[3]董榮.淺析歷史故事在國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讀與寫:上,下旬,20xx,13(10):220.

教學中的故事9

目前,學校以教育科研促進特色發展,推進實施素質教育,加速教師專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為集中展現我校教師學科研、用科研的深切體驗,更好地發揮教育科研的示範引領作用,特舉辦“講教育科研故事”徵文及大賽。現將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一、徵文主題:教育科研助我成長

二、參賽對象:全體教師。

三、徵文要求:

1、參賽者力求“我口説我心,我手寫我口”,可通過與教育科研有關的一節課、一篇文章、一本書或一個關鍵事件等生動的教育教學故事,講述教育科研在學校特色發展或教師的專業成長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文章題材多樣,生動真實,細緻感人,短小精悍。

2、格式:材料一般不超過20xx字,A4紙,標題為黑體三號字,正文宋體小四號字,1。5倍行距,文前要有200字以內的內容提要。

3、堅決杜絕抄襲或網上下載。如有此類情況,一經查實,教科研得分為0分。

4、時間安排:20xx年2月10日之前。

四、其他事項

1、每位教師至少有一篇作品參賽。20xx年9月以前發表過的.文章不參與此次評比。近半年在市級及以上教育網站或教育刊物發表的與徵文主題相符的文章無需評比,直接獲校級一等獎(電子稿與發表稿件一起交教科室)。

2、2月10日前各備課組長將本組教師參賽作品(紙質文稿和電子文稿各一份,徵文電子稿文件名包含單位、姓名和徵文題目,格式為單位+姓名+徵文題目)統一打包放至教科FTP。

3、學校將聘請專家組成評審小組,評選出一等獎、二等獎。獲獎教師給予表彰獎勵。

4、評選活動結束後,部分反映教改前沿,值得借鑑的優秀作品陸續在校報上刊登並編入我校校本教研教材。

5、優秀徵文參與省級評選。

營東區一中

教學中的故事10

木格窗稜,八仙桌,高背椅,泛黃的書頁。這就是我孩提時代記憶的主要內容。

依稀記得,孩提時代,當朝陽披着一身紗,我已經陷在椅子上,當月亮潑我一身水,我仍然固定在椅子上。都是該死的“三字經、千字文、詩詞曲”惹的禍,要不是有它們的存在,父親斷不會沒完沒了地要求我背誦;要不是背得快忘得更快,我就可以跟小夥伴們爬上樹摘果子吃。好

像老吃同樣的食品會厭食似的,我徹底對豐盛的“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大餐厭倦了,看到線裝本,看到高背椅,我就想盡辦法逃避。

從事教師職業後,我忽然發現父親曾經的強制要求,對豐厚我的文學素養的巨大作用,我深深感受到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對豐厚我們自身的積澱有多麼重要。我知道少年時代是記憶的黃金時期;我更知道,天真爛漫的兒童是多麼渴望到夥伴中,到大自然中恣意地釋放童趣。我不止一次地矛盾着,背誦古典詩詞重要還是讓孩子的童年多一點幸福的玩耍重要。我試圖找到二者的平衡點,我嘗試將每學期的第一和第二個月設定為古詩詞背誦月:每人每天自背一首詩,每天全班共背一首詩,每天早上二十分鐘時間賽詩會。

老師絞盡腦汁想辦法,學生筋疲力盡忙應對,孩子們的積累跟上了,但,他們毫無表情的臉龐告訴我內心的不情願,倦怠的目光告訴我,不是盲從我的指令,只是愛的力量在牽引他們完成任務。每當眼睛和眼睛相對的時候,我總在自責;每當賽詩會上響起零零散散的掌聲的時候,我感受到了一份抗議。為人師且為人母的我,多次想到了放棄。是的,孩子的語文素養不是一朝養成,它的作用也不可能像激素那樣立竿見影,我有放棄的一百個理由。但是,每當看到生活中個別人信口雌黃,決不能放棄的理由就更加堅強,我不能讓我的孩子們在和我的生命共同生長的`日子留下天窗。

讓枯燥無味變成妙趣橫生,這就成為擺在我面前的一道難題。

多次和孩子們交心之後,我發現了來自孩子們自己的導學夥伴的重要作用。這些夥伴既是孩子們心中的偶像,又是他們無話不説的鐵哥們。為了自己的哥們,孩子們沒有什麼不敢做的。可是,不同你年齡段的孩子喜歡的夥伴性格不相同,即使是相同年齡段的孩子,也會因為性別的差異而選擇不同的夥伴形象,要得到大家的認可,唯有公開徵集導學夥伴形象。沒有想到,這一想法,立刻得到了孩子們的積極呼應。於是,眯眯眼、小叮噹、豆豆,三個導學形象終於確定了。可愛的孩子們就連作夢,也在思念自己的小夥伴呢。這種喜悦,唯有教師自己才能説得清楚。

被動地接受,終有厭倦的時候,唯有主動探索,才能引發內心的原動力。我嘗試讓孩子自己當老師,通過競爭的方式,取得上課的內容,自己組建備課小組精心準備。課堂上,我目睹了奇蹟的發生:簡單的生字教學,竟然編出了朗朗上口的兒歌;枯燥的課文分析,居然演變成了一幅幅圖畫的傾訴;平常的句子朗讀,也幻化出萬千味道……平

靜的課堂沸騰了,燃燒的是一顆顆斑斕的童心。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大膽的一次放手練習,勝過幾百遍的叩問心扉。我看到了把課堂交給孩子的曙光,欣然放手,似乎理所當然。多次扮演學生角色之後,我發現了孩子們自給自足的學習方式帶來的弊端:不同認知,不同水準,不同經歷的孩子羣體,對教材的把握存在非常大的偏差;站上教師首席的孩子羣,容不得別人打斷思路。如果只是孩子羣中的極個別人唱主角,其他孩子的主動性怎麼發揮呢?

倒是小鬼當家的課堂,讓我找準了不同年齡段孩子的興奮點。盡情地玩遊戲,在趣味遊戲中學習,是低段孩子的最愛;時常冒出新點子,偶爾冒點險,在輕微的刺激中學習,是中段孩子的特點;總認為自己已經長大了,有事沒事喜歡打抱不平,渴望援助別人,在自我滿足中學習,是高段孩子的特徵。滿足孩子們的這些要求的課堂,總能熠熠生輝魅力無限。於是,我們的編寫思路確定了。

當我們的國學教材到達孩子們手上的時候,孩子們的眼睛亮了,笑靨燦爛了。課堂上的朗讀如疊疊的浪撞擊心扉,又如陣陣的風盤旋山林。這時候,還有誰會認為《三字經》《千字文》《唐詩》《宋詞》《元曲》是枯燥的呢。這種興奮,分明是心靈撞擊心靈的快樂,是智慧碰撞智慧的樂章。

這就是我們嶄新的國學課程,這就是我們嶄新的國學課堂,雖然每週只有一節課,但是,這份期待,這份盼望,不就是最大的快樂嗎?

教學中的故事11

沙漠勇士,食蝗鼠

食蝗鼠生活在北美洲索諾蘭沙漠中。與許多雜食性鼠類動物不同,食蝗鼠偏愛肉食,而且只捕活物,拒吃腐屍。食蝗鼠的肌肉強健有力適合發動猛攻,長爪子適合按住獵物,而尖利的牙齒則能夠把獵物快速撕裂。相較於近身襲擊蝗蟲和蟋蟀的輕鬆,食蝗鼠若是與蜈蚣、蠍子等大凶之物狹路相逢時,整場戰鬥要激烈得多。

劇毒大蜈蚣長着一個假頭以迷惑對方,但頭上翹起的螯刺就是兩個注射毒液的大毒針。面對這讓人不寒而慄的“雙頭怪”,食蝗鼠毫不猶豫地看準時機殺過去,幾番利索的騰躍和閃電式攻擊之後就可以將大蜈蚣制服。整個過程食蝗鼠不時遭到螯刺襲擊而尖叫連連,打鬥場面驚心動魄。

食蝗鼠大戰黑蠍子時的場面同樣異常精彩。黑蠍子號稱世界上毒性最強的毒蠍之一,但食蝗鼠自有應對之策,只見它一個漂亮的騰挪跳到黑蠍子尾部毒刺的`正後方,這裏是黑蠍子的進攻盲區,然後對黑蠍子的尾部一陣猛烈地撕咬,很快就能將對方的利器撕碎。失去“法寶”的黑蠍子瞬間陷入了被動的局面,食蝗鼠則越戰越勇,以迅雷之勢準確打擊黑蠍子的頭部並將其頭部咬下,然後就可以把獵物拖回洞穴餵養小鼠了。

就這樣,靠着這種無畏的戰鬥精神,小小的食蝗鼠在漆黑之夜大秀擒拿神技並主演了一部又一部驚險類的動作短片,遂躋身於索諾蘭沙漠明星勇士之列。

狹路相逢勇者勝,在惡劣的環境裏,有足夠的勇氣才能生存。

教學中的故事12

一、外國文學故事的優勢

當前國內以英語作為第二外語進行課堂教學存在一個誤區,那就是普遍認為英語文學故事閲讀僅僅是英語專業學生的學習範疇,不可能廣泛鋪開,因為外國文學選段往往比較難,難以理解,而且與學生的日常生活也毫無關聯。因此,在進行下文之前,筆者需要明確的是本文中提及的外國文學故事並不侷限於外國文學巨匠的大部頭,它可以是經典選段,可以是外國兒童文學讀物,也可以是英語國家學齡前兒童漫畫故事讀物,選擇範圍可易可難,選擇結果則完全取決於教師及學生所處的語言教與學的階段。將這一誤區明晰之後,我們通過與普通的英語教科書的特點進行比較,從而獲得外國文學故事所獨具的優點。那麼,為什麼説外國文學故事是進行二語課堂教學的最佳補給資料呢?我們先從外國文學故事所特有的優勢進行分析。

(一)地道英語詞彙的豐富性

外國文學篇章並非為了特定的教學目的而設定的。相反,外國文學談論的是當作者寫下這一故事是他所關注的事物。因此,對比教科書中的生硬而略顯死板的語言例句,外國文學故事的語言使用則更為豐富和廣泛。在故事閲讀的過程中,教師應當鼓勵學生思考一些詞彙、短語、短句;這樣的啟發可以幫助學生在無意識的閲讀中進行有意識的知識分類。同時,學生也將在閲讀的過程中,感受到外國文學作品的豐富內涵及語言的變化性,這一點是任何教科書都無法企及的。

(二)文學背景中的外國文化多樣性

眾所周知,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而作為語言精品的外國文學故事充當着幫助讀者走進另一文化的“任意門”。教師與學生共同進行外國文學故事選讀,在閲讀與講解的過程中,學生將體會到用別人的眼睛看世界,感知另一文化背景下文字的力量,不同的生活方式將造就不同的人類價值觀。通過故事閲讀,學生將具有對特定的社會背景下發生的社會、歷史、政治或者文化事件更為開闊的見地,通過外國文學故事閲讀,學習者潛意識中進行的文化對比,也將進一步加深他們對自身文化與外國文化的認知性。

(三)個人的參與性

外國文學故事的選擇是寬泛的,與學生第二外語水平吻合及與其個人經歷相關的外國文學故事比比皆是。而且不同於大部分語言知識點單向輸入性的教科書,外國文學故事如同一面鏡子反射並提升讀者對於社會的現實感知。學生很容易就能在故事中找到與自身體會相同的觀點或事件,這樣的認知在很大程度上確保學生閲讀的愉快性。外國文學作品可以幫助學生激發想像力,提升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及激化他們的情感感知度。當第二語言學習者能夠在故事閲讀中進行故事描述並表達出代表着自己情緒的觀點時,他們的閲讀流暢度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這也將從側面影響到他們寫作水平的進步。需要強調的是,這同樣是任何普通第二外語教科書所無法實現的學習參與性。綜上,我們可以得知外國文學故事在二語教學中的積極作用。外國文學故事不僅可以讓學生在愉悦閲讀的過程中獲得精簡的語言使用及寫作技巧,更重要的是在其感同身受的過程中加深自我意識。正如Lazarus所言,外國文學最突出的特徵是它能整體的教育一個人。

二、課前準備

既然外國文學故事在二語教學課堂中有如此豐富的補給作用,那麼如何在ESL課堂中導入外國文學故事呢?在將故事閲讀導入ESL課堂前,教師必須非常明確閲讀這一故事的目的所在,進而設計出可以幫助學生導出故事內容利於語言學習的教學步驟。在故事閲讀之後配套有相關的回顧及複習,學生將能夠在這一故事閲讀中獲得語言掌握的最大化。筆者將按照故事閲讀的三個階段解析這一問題。

(一)故事閲讀前

無論故事本身,或者教師本身多麼具有創造性和創新性,在將故事導入課堂之前的故事選擇都是必須謹慎對待的重要環節。教師應當確保故事的選擇有利於班上所有學生的語言學習。一個有效的辨析步驟就是,教師在閲讀故事時設想這個故事中涉及到多少個不同的角色,包含有多少不同的觀點,可能走向多少種不同的故事結局,進而在這個基礎上設計教學步驟。Olenka Bilash博士在其著名的'BSLIM理論中提到,學生要在二語學習中掌握外語,他們首先需要時間去學習或者感知這門外語,通過使用獲得實際的語言能力,進而在有限的準備時間內根據語境證明他們的使用是恰當的。當教師決定選擇一個有趣的故事進行教學時,故事本身就是需要輸入的語言內容,而愉悦感則是學生的輸出表現。學生的這一輸出表現可以通過笑配合英語進行評論或總結,之後回顧故事中他們記住的部分及讓他們發笑的內容則是這一教學設計的有效教學評估。這一切的教學準備、發展及教學效果預期都必須由教師在將故事導入課堂前明確於心。

(二)故事閲讀中

當故事導入課堂之後,教師必須確保在每一頁的故事閲讀中設定相關的導讀問題,教師可以將所有的導讀問題看作是語言的輸入。通過教師設置的導讀問題,學生進入故事的情境之中並逐漸地獲得故事的梗概。此時,學生的語言輸出表現為可以通過故事中出現的詞彙組成例句進行回答教師設置的導讀問題。隨着故事的深入,不同程度的學生由於對故事理解的不同,將有可能出現不同的回答。通過導讀引入情境獲得故事梗概,進而通過詞彙回答導讀問題的方法能夠幫助學生越來越有效的進行二語表述。當然,除了導讀之外,教師同樣也可以在故事發展的不同階段,邀請學生大膽地進行下一情境猜想。學習者將不得不將注意力集中於圖片和文字的表達上。而教師的邀請這一語言輸入,實際上也是在幫助學生去獲得或者説更好的理解故事梗概的有效教學策略。如果學生可以通過故事中出現的詞彙進行有效的情境猜想,他就能更容易地重述一個“自己的”故事。

(三)故事閲讀後

在通過導讀問題獲得故事梗概及嘗試情境猜想之後,部分學生已經獲得了他自己的“新的”故事。這個新的故事是學生輸出能力的有力證據。它可以有效地評估學生的語言掌握能力及使用能力。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在整個重塑故事的過程中,學生們幾乎都會對故事文本進行多次的重複,但是由於加入了情境猜想,這樣的多次重複不會讓學生感到無聊,反而會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故事閲讀興趣。當然,教師也可以採用戲劇表演或者課堂短劇的形式來進行語言輸出的教學效果檢查。

三、課堂實踐

把握住了以上外國文學故事在ESL課堂教學設計中的基本教學流程,接下來筆者將選取一個教學對象為在校大二學生的教學實例淺析以上教學準備在實踐教學中的運用。

(一)故事引入課堂前

教師首先需要對將引入課堂的故事諳熟於心,同時故事名字必須足夠吸引人。故事作者在文壇中具有一定的地位,究其原因在於ESL課堂中的大學生更傾向於花時間學習文學巨匠的故事選段而不是兒童讀物或網絡小説。因此第一次課,筆者選用的是加拿大女作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的作品《可以吃的女人》。選擇這部作品的選段有兩個原因:首先是由於作品名字本身就很吸引人,讓人想了解個究竟,可以吃的?怎麼吃?在上課前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學習和閲讀興趣是文學故事課程成功的決定性因素。其二是由於在教師進行作家介紹時可以用到:這是加拿大最多產的女作家,同時這名女作家所有作品的主角均為女性。女性作家寫女性故事,在故事引入課堂前,教師就可以成功地通過作家介紹和作品名字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為教學的順利開展進行了舉足輕重的鋪墊作用。

(二)故事引入課堂中

學生學習興趣被充分調動起來之後,教師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將教學有條不紊地進行下去[5]。而文學故事課程有序進行的關鍵在於教師通過導讀問題的設計層層深入的引讀。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因此我們選擇進行課堂教學的文學選段來自於作品的開篇。教師的導讀問題設計可以如下進行:

1.瑪麗安是怎麼樣的女人?簡單描述她的性格。

2.她的生活是怎麼樣的?

3.她有一份好工作嗎?

4.她的未婚夫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5.她內心的渴望是什麼?

6.她內心的渴望對她的身體產生了怎麼樣的影響?

7.她可以順利進食嗎?什麼時候開始不能吃飯的?原因是什麼?通過以上一個接一個的問題,學生循序漸進地明白了這一選段的主旨及大概內容,也明白也許故事的情節與他們一開始根據書名進行猜想的情節不同。這時可以要求學生對根據導讀對故事情節的理解與一開始自己根據書名猜想的故事情節進行對比。在對比的過程中,嘗試使用故事中的原詞和原句進行表述。這不僅利於學生記背單詞,同時也加深了對選段中主要句型的理解及運用。

(三)故事引入課堂後

在故事選段課堂學習結束之後,故事還遠遠沒有讀完。這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進行大膽猜想,如:故事接下來會如何發展呢?如果你是作者本身的話,你會如何安排故事的走向?你會給瑪麗安怎麼樣的命運?她最後和她的未婚夫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嗎?她內心的渴望實現了嗎?你的內心渴望是什麼?你要如何實現你的內心渴望呢?學生在進行大膽猜想之後,好奇心也被大大的激發了,這更有益於幫助學生提供動力閲讀完整本外國文學作品。而促使文學故事被完整分享的關鍵在於教師對故事的選擇及故事分享過程中的導讀問題由淺入深的設置。由此可見,外國文學故事是豐富ESL課堂教學的最佳的教材補充,緣於外國文學故事有着教科書本身所不具備的諸多優勢,如發展的多樣性、結局的模糊性、主角命運的波折性、學生興趣的激發性等等。雖然將故事導入課堂之後的實際教學手段百花齊放,但值得教師們注意的是,在進行故事選擇時,不管是小故事、小説還是詩歌首先都應該保證是原汁原味的英文作品。同時這些作品不僅是可以引發學習激情和學習動力的,也應該是可以幫助學習者進行語言的感知和掌握,更重要的是能夠確保學習者對生活的認知、人文意識及社會意識等多方面的提升。

教學中的故事13

摘要:國中歷史是一門抽象又具體的學科,傳統的課堂總是以理論化知識點為主要內容,這不但不能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也無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大部分的知識點光靠死背硬記這樣老套的教學方式是不管用的,更多的是知識的理解與應用,以及與現實生活中的聯繫。在課堂上,學生是最主要的參與者,所以,老師就應該以學生為主體,一心為學生考慮,為學生學業負責,積極引導他們用正確的方式學習歷史,在本文中,筆者就以國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故事應用研究為話題,深層次分析一下具體的歷史教學故事化應該是什麼樣子的。

關鍵詞:國中歷史;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探究

歷史故事化教育理念是一種合理的教育目標和理念,如今在世界範圍內廣為流行,由於其模式富有創意、具有成熟的教學理論,嚴謹的教學策略,從而深受學生和老師的喜愛。然而,素質教育的提出也已經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了,它誕生於美國的20世紀70年代,自興起以來就受到廣泛的關注。發展到90年代初後,素質教育的理念被傳入到中國,中國的教師和學生首次接觸到這種僅僅利用學生互幫互助就能大大提升學習效率的辦法。並開始了實際的應用。其實,我們通常所説的歷史知識故事化對於老師來説是一種積極可行的教學策略,對於學生來説也是一種良好的學習方法。但是在實際的應用中必須通過小組研究的基本組織來支撐,通過後續的學習反饋和考核來反應學習效果,所以實施起來耗時較長,參與人數眾多,目前在國內的研究尚未成熟,同時又缺乏理論系統性,這無疑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素質教育在我國的發展。在目前的國中裏,教育工作往往充斥着業餘的味道,部分歷史教師在不明職責的情況下開展工作,導致“一人有病,全班吃藥”的情況屢屢發生,進行歷史教學時從不抓主要矛盾。面對學生學習興趣弱化,專注手機遊戲的問題,往往表現出束手無措的態度,在管理方面只重視形式上的教育,不能深挖其原因,造成工作上的延誤,導致學生學習興趣日趨下降。針對這一現象,歷史教學故事化必須提上日程。教師就要立足於眼下,做好學生們的思想工作,努力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用積極向上的'心態引領他們走出消極,培養他們良好的心態,培養他們正確的學習方法。

一、改變以學為目的的教學理念,轉化為為興趣而學習

為了應付考試,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總是千方百計的使學生能夠得到正確答案,卻忽略了邏輯思維的重要性,國中教育是是系統化學習的第一步,但是由於考慮到國中生年齡尚小,不適合嚴苛的教學方案,充滿活力的教學理念更能促進學生們接受知識,才能夠將一羣玩心很重的學生們集結在一起,發揮奇思妙想,解決學習問題,培養他們運用獨立理性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好讓學生更適應新時期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根據實際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幫助學生進行合作

不同領域對歷史的要求不一,所以在對國中生進行歷史故事教學時要考慮到其興趣和實際接受能力,教師需要針對各個學生的能力限度對教學內容進行刪減或增添,另一方面要考慮到學生對數學的接納程度,若學生的興趣不是很強那就從淺入深實行教學,否則學生們一時之間消化不了易產生自暴自棄等想法。再者要密切關注變化發展着的實際,隨時對教學內容進行更新,制定合理科學的教學大綱,使之緊跟時代步伐。任何調整過後的課程都應先投入使用一段時間,看看成效如何,不應將改革變成“板上釘轉”的固態形式。

三、課本本身的使用價值需進行全面提高

歷史故事可以融會貫通曆史知識點,使歷史人物生動形象化,是學習知識的根本,倘若課本出了問題那對學生學習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對課本進行合理的編寫是國中歷史教育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其次要合理劃分重難點,難點不一定是重點,在篇幅方面應傾向於基礎和重點,只有基本的概念掌握了才能把握更深一層的知識,重難點的劃分還可以使學生對所學知識孰輕孰重有一個心理規劃,在學習起來會更加有針對性。最後也是主要的一點,課本內容應有意識的激發、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只有瞭解學生心理本源才能對知識做到融會貫通,應用自如。

四、把素質教育和信息技術輔助結合起來

多媒體屬於網絡信息技術,而互聯網擁有海量資源,我們可以在課堂上隨時調用這些資源來為歷史教學服務,就這一點來説,可以大大填充故事內容,擴展學生的歷史知識接觸面。且歷史故事中有很多需要動畫和圖片的部分,多媒體以其自動化智能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絕佳途徑,只需鼠標輕輕一點,便可迅速切換、刪除視頻、圖片,並且不存在“地方不夠用”的情況,這對提高課堂效率,同時也為學生們後續的素質教育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前提,增加國中學生生對歷史故事的興趣,這對於改善教學模式來説是一大進步。五、總結國中歷史教學故事化理念的應用勢在必行,而這在教育改革中勢必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只要找出問題,對症下藥,那麼在廣大師生的不懈努力下,終會找到其科學的發展軌跡。用充滿活力的教學理念更能促進孩子們接受知識,熟練應用素質教育理念,增加學生學習效率,改變一成不變的教育教學模式,腳踏實地的為學生的未來考慮。

參考文獻:

[1]王海、國中歷史教學案例——《鋼鐵長城》[A]、河北省教師教育學會20xx年中國小教師優秀案例作品展論文集[C]、20xx、

[2]李衞東、國中歷史教學的幾點思考[A]、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全國教師隊伍建設研究”科研成果集(黑龍江卷)[C]、20xx、

[3]曾澤均、古代博約論在國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初探[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三卷)[C]、20xx、

[4]曾澤均、國中歷史教學與學生探究式學習方法的培養[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三卷)[C]、20xx、

教學中的故事14

教學內容:

《寒號鳥》《松鼠和松雞》《陶罐和鐵罐》

教學目標:

1、通過閲讀《松鼠和松雞》《陶罐和鐵罐》寓言故事,瞭解人物的不同性格特點,粗知寓意;

2、領悟寓言“對比”的表現手法;

3、感受閲讀寓言故事的樂趣,激發閲讀寓言故事的興趣。

教學重點:

瞭解故事主要內容,知道人物的不同性格特點,造成的不同結果。

教學難點:

領悟寓言“對比”的表現手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閲讀材料、閲讀單

教學流程:

一、遊戲趣猜,引寓言

1、猜謎遊戲:同學們,課前,咱們先來玩一個猜謎的遊戲,好嗎?老師説寓言故事中的關鍵詞,你們説寓言故事的名字。(課件出示:船、劍:刻舟求劍;農夫,樹樁,兔子:守株待兔;農夫、莊稼、禾苗:拔苗助長。)看來,大家對學過的寓言故事印象都很深刻!(板書:寓言故事)

2、這三則寓言故事中的人物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傻。

3、總結什麼是寓言:藉助一個小故事來説明一個深刻道理的一種文章。

二、聚焦課內,引“對比”

1、回顧課文

出示課文《寒號鳥》圖片,還記得這是哪篇課文嗎?這篇寓言故事告訴讓我們認識了一個xx的寒號鳥,xx的喜鵲。

2、那這則寓言故事帶給你什麼啟發呢?(人活着不能目光短淺,要做長遠打算)

同學們有沒有仔細想過,作者是通過什麼方法來推進故事情節展開,揭示寓言的寓意的?

3、通過圖表回憶課文內容,引導學生找出規律。

人物寒號鳥喜鵲

性格特點懶惰、得過且過勤勞

結果凍死在夜裏住在温暖的窩裏

道理:人活着不能目光短淺,要做長遠打算

4、總結:這篇寓言故事把寒號鳥和喜鵲的性格特點進行(對比),不同的性格特點所以造成了不同的結果。

過渡:今天這節課,我們就要一起去探尋藏在寓言故事中的.關於閲讀密碼,這個密碼就是對比。

三、拓展課外,找“對比”

1、接下來,就讓我們走進更多的寓言故事中,去尋找更多的“對比”,並感受寓言帶給我們的啟發。

2、出示寓言故事《松鼠和松雞》。

3、學生自由讀一次,請幾個學生分段讀一次。

4、教師引導學生完成表格。(在講解中讓學生學會畫出關鍵詞句)

人物松鼠松雞

性格特點勤勞偷懶、挑挑揀揀

結果吃的飽飽的卡死在洞裏

道理勞動創造幸福生活。

5、通過人物的什麼來突出人物的不同性格特點的呢?

歸納——動作、語言。

6、放手學生自由讀寓言故事《陶罐和鐵罐》,讀後小組交流完成閲讀卡。

人物陶罐鐵罐

性格特點謙虛驕傲

結果無價之寶影子也沒見到

道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我們要學會取長補短

7、小組彙報,歸納:語言、神態

四、從讀到寫,用“對比”

1、引導:同學們讀了三個故事,找到了很多的“對比”,這些“對比”讓我們對故事中人物的印象更深了,從故事中受到的啟發也更明瞭了。那現在你願不願意來挑戰,用這樣的“對比”,來創編故事。

2、出示圖片《嘴巴和鼻子的爭吵》

3、看,老師已經把故事的開頭寫好了,你能不能給運用對比的方法,賦予嘴巴和鼻子不一樣的性格特點,和不一樣的結果。

人物嘴巴鼻子

性格特點

結果

道理

(課堂上只要學生先完成表格)

4、小結歸納:各種“對比”,有的突出語言,有的突出動作,有的語言和動作結合。不管哪種,總會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人們收到啟發和教育,這就是寓言故事的魅力。

五、作業佈置:

1、繼續創編寓言故事《嘴巴和鼻子的爭吵》

2、好書推薦:《克雷洛夫寓言》

六、板書設計:

寓言故事中的對比

人物性格特點結果

教學中的故事15

摘要:將歷史故事應用到國中歷史課堂教學當中,對於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和學習質量的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將歷史故事應用到國中歷史教學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但是也要注意引入歷史故事的原則,以及不同種類的歷史故事在歷史教學當中的應用。

關鍵詞:歷史故事;國中歷史教學;應用

有很多人認為歷史是一門極為嚴肅的學科,不應當將史實通過歷史故事的形式來進行表達,認為這種方式會扭曲歷史事實,但是許多歷史故事之所以到現代社會依然廣為流傳,所依靠的正是該歷史事件引人入勝的曲折的發展過程。因此在國中歷史教學當中,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將歷史真實事件表達出來,有助於學生傳承傳統文化,加強學生對於歷史文化的認識。

一、將歷史故事應用到國中歷史教學中的現實意義

(一)通過歷史故事來呈現歷史有助於學生加強記憶

故事通過文字以及話語的形式在人們之間傳播,引人入勝的故事往往會使人有較為深刻的印象,通過故事情節的發展使學生能夠置身其中,留下更加深刻的記憶,同時優秀的歷史故事能夠傳承我國優秀的歷史文化,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通過歷史故事來對教材中的歷史知識進行講解,可以使學生能夠了解歷史事件發生時的時代背景,對於所發生的歷史事件進行更為詳細的描述可以增強歷史故事的趣味性,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得學生能夠在歷史課堂中更加全神貫注。在生動的歷史故事的聆聽之中就能夠實現對於歷史知識的記憶和理解,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效率,使得學生的學習質量得以提高[1]。

(二)歷史故事能激發國中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國中生正是思維活躍的年齡,比較容易接受有趣的新鮮事物,如果歷史教學過於單板,就會使得國中生在歷史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會對歷史學習感到厭煩,而將歷史故事應用到歷史課堂教學之中則成為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一個有效途徑[2]。通過歷史故事來講述真實歷史事件,可以增加歷史事件的生動性以及趣味性,從而使得學生的學習效率得以提高。

二、引入歷史故事的原則

將故事應用到歷史課堂教學當中時,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則才能使得歷史故事發揮其應有的價值和作用。

(一)引入故事要有針對性

歷史教師在進行教學之前首先要做好備課的相關工作,要對本節課的課程內容有充分的瞭解,根據教材內容來選取與內容有關的'歷史故事。所選取的歷史故事一定要與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教材內容有着密切的聯繫,而且要有深刻的內涵,使學生能夠加強對歷史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如講述新文化運動時,引入陳獨秀在東京留學,強行剪去留學監督姚煜的辮子的故事。教師順勢引導,這一瞬間對陳獨秀而言,極富象徵意義———他為之終生奮鬥的,便是剪去國民靈魂中的“辮子”。故事的引入,緊扣陳獨秀除舊佈新,用民主和科學的旗幟拯救國民靈魂的主題,針對性強,又能加強對新文化運動內容的理解。

(二)故事一定要有真實性和準確性

教師應避免在歷史故事的敍述過程當中扭曲真實歷史或進行任意捏造,一定要保證歷史故事的真實性和合理性。歷史故事的真實性可以使學生能夠在聆聽過後擁有自己的感悟,同時對於歷史的時代背景有一定的掌握,將歷史與現實進行結合和思考[3]。比如在學習《走向全盛的唐朝》這一部分的內容時,可以對中國唯一的女皇帝以及她的無字碑和治國策略等向學生進行講述,在故事的講述過程當中要遵循真實性和準確性的原則。而對於與之相關的電視劇的內容可以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指出電視劇當中與歷史事實相悖或者虛構的內容,使學生能夠正確認識到真實的歷史故事與電視劇虛構內容的不同之處。

三、不同種類的歷史故事在歷史教學當中的應用

(一)以人物和事件為中心的歷史故事的應用

將歷史故事按照其中心內容進行劃分,主要可以分為兩類:以人物為中心和以事件為中心。以人物為中心的歷史故事,主要通過對人物的言行和舉止以及性格特徵來開展事件。在課堂上對這類紀傳體的歷史故事進行講述時,重視的是人物的性格與特色,而不只是這個人物所做的事情。事情是人做的,唯有對人物有所理解,方能對事情的意義有所認識。如《漢武帝的文治武功》這一課,可選用史書中的一段故事:漢武帝劉徹16歲即位後,經常帶領一批隨從,四處遊玩,踐踏田裏的莊稼,捕食民間的雞狗,官府的人看到他們的身份證明(乘輿物),當然就不敢管。有一次,他們到一家人要水喝,這位主人懷疑來的都是壞人,喚來不少人,要把這批傢伙抓起來。主人的妻子看到領頭的青年(劉徹),氣宇軒昂,知道不是普通的混混,她把主人灌醉,將喚來的人遣散,而且好好地招待了這夥年輕的客人。這段故事,既有趣,又能把漢武帝的性格和稟賦清楚呈現,瞭解他剛強勇武甚至好大喜功的性格,為理解他的治國政策打下基礎。以事件為中心的歷史故事,應注重故事細節描述,在將這類歷史故事應用到教學中時,要對歷史事件所發生的細節和相關過程進行生動的講解,把學生帶入當時的歷史場景,造成身臨其境的感覺,使學生能夠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

(二)史實故事、文學創作和傳説故事的應用

按照歷史事實與故事的關係這個標準對歷史故事進行劃分,可以將歷史故事劃分為三類:史實故事、文學創作和傳説故事。對於真實發生過的史實性故事,來源一般都有史書記載,因此故事中的歷史人物和相關的事件都可以根據史實資料進行查證,比如荊軻刺秦王,因此在向學生講述時要注意歷史背景的準確性,根據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取捨。文學作品中和歷史有關的故事有很多:成語故事,如“夜郎自大“”問鼎中原”等;歷史小説,如《三國演義》;英雄傳奇小説,如《水滸傳》。這些故事是在一定的史實基礎上進行加工再創作的,故事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真實背景,但在具體情節上和歷史有很大差距。引用故事時,如對曹操的評價,不要被文學作品誤導,引導學生從故事中提煉歷史的真實。傳説故事大都通過人們口耳相傳流傳至今,如遠古的傳説有禪讓的故事、神農嘗百草、倉頡造字等,這些故事反映了當時的政治狀況,生產力發展水平和文化生活狀態,可以通過這些故事瞭解歷史。而孟姜女哭長城這類故事大多以虛構為主,因此歷史教師在講述這類故事時,一定要注意它在當時歷史背景之下的合理性。綜上所述,歷史故事在歷史教學中有重要的作用,教師可以通過將歷史故事應用到課堂教學當中,來增加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很多歷史故事還可以幫助學生來記憶歷史知識,讓學生形成更豐富的知識體系。

參考文獻:

[1]張來鳳.歷史故事在國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D].華中師範大學,20xx.

[2]徐波.歷史故事在國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D].南京師範大學,20xx.

[3]文素芳.淺析歷史故事在國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xx(1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