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數學評課稿

數學評課稿 篇1

經過楊老師對《角的認識》這節課的精心設計,整節課的教學體現了新課改的理念,能夠立足於學生的主體發展,重視學生的主動參與,合作交流,給學生充分的動手操作、動口表達、動腦思考的機會,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另外在教學畫角這一環節,尹老師先讓學生討論怎樣畫角,再讓電腦演示畫角的步驟,然後又學生模仿着老師畫角,最後再讓學生獨立畫角。

(精)數學評課稿

可能一定程度限制了學生操作能力的發揮,但我覺得尹老師的教學方式可能能更好地落實這一知識,並能有效合理利用課堂時間。個人覺得在教學角的.特徵這一環節時可以讓學生拿手中的三角板摸一摸角,體驗角的特徵。角是比較抽象的幾何知識,只有摸過,感受過學生才能對角的特徵留下深刻的印象。總之,整節課無論是基礎知識的落實還是重難點的突破,都是相當到位的。

本節課分為三塊內容,角的認識及判斷,畫角和角的大小。尹老師在這三塊內容教學中處理得清楚恰到好處。本人比較欣賞尹老師在教學中的細緻,如在判斷中,除了説説是角還是不是角的原因,還通過變一變把不是角的圖形變成角,或把角轉一轉還是角。在角的大小教學中,我覺得是不是可以出示兩個角,一個開口大但邊短,另一個開口小但邊長讓學生判斷哪個角大?學生可能會判斷開口大的角大,以此來得出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數學評課稿 篇2

本學期黨老師開了一堂《方程的根與函數的零點》組內教學研討課,學案的精彩設計,課堂的娓娓道來,令在場教師收穫良多。下面是筆者對這節課的幾點體會及對“學案教學”的啟示。

1。課堂賞析

1.1教學設計——細心

作為本章的第一節課,在學案中黨老師很細心地設置了“本章導引”,雖然篇幅不多,但是卻體現了黨老師對細節的處理非常用心。另外,學案的閲讀性很強,學生閲讀學案不再像對着一張枯燥的練習卷,而是像對着一位親切和藹的老師。比如學案中的一些過渡的語言:“現在你有辦法完成問題2嗎?”,“通過環節3的學習,是否給你新的啟示,你能再來完成問題2嗎?”,“由以上兩步探索,你能試着完成下面的填空嗎?”語言簡練,卻非常有魅力,拉近了與學生的關係。

1.2例題選擇——細膩

黨老師的課,給聽課老師印象最深的是例題的選擇非常細膩。比如説“判斷 是否有實數根”這個例題貫穿始末。從一開始學生不會判斷到完成環節一之後,學生會嘗試畫圖解決(但還不嚴密),接着探究了零點存在定理之後,學生再會想到用代數方法嚴格證明。學生的知識和技能在不斷地更新完善,學習的慾望不斷地被調動起來。説明黨老師很好地貫徹了新課程知識螺旋上升的理念。在解決了是否有根的情況下,還很自然地追問了幾個根,非常巧妙,問題的解決不僅教會了學生用單調性驗證函數零點個數的方法,也驗證了圖像的猜想,讓學生收穫了成功的體驗。

1.3概念形成——細緻

為了突破方程與函數的關係這個重難點,黨老師對此設計了表格,一來在學案中可操作性更強,二來圖表使得知識更加一目瞭然,有利於學生髮現規律,總結結論,形成概念。在精緻概念方面,黨老師分別就“零點的概念”和“零點存在定理”設計了概念辨析,幫助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和高度認識和理解概念。可謂用心良苦。

2.課後反思

2.1定理探索——求另解還是求釋疑

在解決 是否有根的問題時,學生想到要作出函數 的圖像。這時候應該多問學生幾個問題:這個函數是不是已經學過的基本初等函數?不是的'話,怎麼作出圖像呢?如果不知道y隨着x的變化規律,描點連圖得出 的圖像是不是可靠?讓學生對自己這個方法產生一定的質疑,知道有一定的理據,但不夠完善,才會有慾望去學習另一種判斷方程是否有根的方法。如果一味順着學生的意思描點作圖,直接觀察出與x軸一個交點,就給學生一個錯覺,既然描點作圖沒有問題,也很簡單,任何函數有沒有零點都可以用這個方法解決,那還有學習“零點存在定理”這種從解析式角度判斷零點是否存在的必要嗎?如果只是為了多學一種方法,多一種出路,學生學習的興趣點自然會下降。

2.2定理探索——注結果還是注過程

零點存在定理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黨老師的設計初衷是讓學生自主探究。但是我們看到學案中的探索太過細化,老師把探索的每一步都設計好了,挖了空,讓學生來填。而不是鼓勵學生摸着石頭過河,在失敗中不斷總結經驗、完善結論。雖然學生看起來完成得很快,掌握得也很順利,好像是花最少的時間收到了最佳的效果。實際上,這種填空對學生而言,沒有思維容量,不是真正的探索,剝奪了學生思考的空間,不利於培養學生思考和分析問題的習慣。如果黨老師能抓住前面畫圖中存在的疑惑,在學案中設計問題,“一個函數y=f(x),只要滿足,便可説明這個函數f(x)在(a,b)上有零點。”讓學生自己去探索,通過同伴互助,教師指導或者是自學教材,慢慢地修正、完善定理,這應該是我們作為教師需要向學生滲透的科學嚴謹的治學精神。

3.學案啟示

3.1創新欄目,優化資源配置

黨老師在學案中,設置了“本章導引”,顯然這是一個閲讀材料,目的只是讓學生了解一下本章將要學習的內容,而不需要學生花時間去解決。這個處理引導我們用學案上課時,和本節課有關的閲讀材料可以用這樣的合適的方式呈現在學案上,這樣既保證了課堂主幹部分不受細枝末節的影響,又保證了課堂內容的完整性,豐富了學生的視野。這堂課,甚至可以把歷史上解方程的數學史話,也作為一個閲讀項目出現在學案上,讓學生感受數學發展的歷史,受到數學文化的薰陶。

3.2有效思考,優化時間分配

黨老師在用學案上課時,很好地對時間進行了統籌分配。比如環節一,填表完成函數與方程關係的探索;環節三,看圖填空完成零點存在定理的探索,黨老師很好地發揮了學案的作用,給足了學生思考的時間,使得學生快則快學,慢則慢學,互助學習,共同提高。而對於環節二函數零點概念,因為教材中是直接給出,沒有探究的必要,黨老師也就沒有多花筆墨,可以説做到了優化時間分配。

數學評課稿 篇3

《兩位數與兩位數相乘》是二期課改教材三年級第二學期中第二單元的一個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能夠比較熟練地口算整十、整百數與一位數相乘,並且掌握了用一位數乘兩、三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曹XX老師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力圖體現;尊重學生,自主探究,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的教學理念。教材的設計是注重結合具體情景,強調算法探究,重視對算理的剖析,使學生獲得多種算法的體驗。在實際教學中,有以下幾點做得較成功:

一、引導學生估

教材的編排強調先估後算,從實際的教學情況看,首先學生根據已有經驗將一個因數估成相鄰的整十數進行估算以及比較哪種估算的值更接近實際得數都不存在爭議,同時基於對上半學期估算教學中已經出現了估計積的範圍,考慮是不是可以有一個延續,因此在;估一估這一環節中做了適當的`調整,將教材中只需估計一個值設計為估計積的範圍。這樣的處理使估計的結果更具有實用性,學生也更容易理解為什麼要估和估了之後有什麼用,而不是為估而估,也更體現出教材編排先估後算的意圖。

二、設疑讓學生想

在自主探究,嘗試算法這一環節中,強調要求學生用學過的方法來解決今天的新問題,在給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時間後再進行小組討論,彌補了小組討論中的一些弊端,使所有的學生都有自主尋找策略的機會。隨後的小組討論,在學生的各抒己見中,各種算法的出現體現了算法的多樣化,同時由教師提出的;看看哪個小組想出的方法最多引發了學生的成就感和進取心,更重要的是在小組討論中,同學之間交流與合作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組織學生説

在全班交流,彙總算法的環節中,第一次説設計了由學生自己來説每一種算法的過程和選擇這種算法的理由;第二次説設計了在學生看書之後説書中四個小朋友的算法並進行分類。

這個環節將重點落在讓學生説清分拆的方法和這樣分拆的理由上,使學生體會將兩位數乘兩位數轉化為已學過的兩位數乘整十數和兩位數乘一位數來計算,也就是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的理念。

四、幫助學生悟

在獨立嘗試,算法優化的環節中,有兩組的因數都是質數,也就是都不能分拆為兩個一位數相乘的形式。通過這一環節的練習,幫助學生理解將其中一個因數分拆為兩數和的形式比較簡便,同時進一步理解分拆為一個整十數與一個一位數相加的形式更為簡便和具有通用性,同時為下節課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豎式做好鋪墊。

五、指導學生用

在應用深化環節中,設計了兩組不同形式的練習,幫助學生鞏固今天所學知識,判斷的第3題和第4題,與第一環節中估一估的知識相呼應,加深學生對於估算意義的理解和用估算解決問題的意識。

本節課為學生提供具體的實踐活動,創設引導學生探索、操作和思考的情景。整節課學生是在有目的的進行有效思考,課堂中有獨立探究,有合作交流;有估計,有驗證;有觀察,有分析,有解決問題的策略的優化,力求讓學生在探索算法過程中,增強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識,併產生解決數學問題的積極情感體驗。

另作為數字化課堂的實踐課,曹老師運用了很多新的技術,讓我眼前一亮。如:拍照所要的學生素材等。總之,這是一節好課。

數學評課稿 篇4

《分式方程》是七下內容,李老師精心設計了知識的呈現過程,創設情景,以舊引新,層層推進,由淺入深,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教學過程中充分鼓勵學生自主發現,自我嘗試,新課程標準教學理念得到了有效體現。整個課堂氣氛輕鬆、活躍。

符合數學新課標理念,概念引入得比較清晰,注重學生對概念的理解;課堂教學過程流暢,方法得當,把握了課堂節奏,問題層層深入,難點各個擊破;強調解題的步驟,注重學生的合作意識的培養,內容擴展適中,語言精練清晰;尊重學生認知過程和個性的差異性;老師精神狀態好,充滿激情,語言幽默。

絕大多數學生能夠掌握知識的脈絡關係,對知識具有整體的把握;學生對知識的求知慾望表現的比較強烈,學生有較多的交往互動,學習狀態積極活躍。主動參與實踐、思考、探索,體現了學習的自主性、參與性。

設計學習問題步步深入,能很好地引導學生在問題面前積極思考,調動同學們參與討論的熱情,課堂氣氛活躍。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學而不是教師的教。語言親切,富有激勵性,思路清晰,鋪陳有序,娓娓道來,把握課堂節奏的能力強,坡度設置較好,適合學生接受能力。

數學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李老師由生活中的實際“順流、逆流”引出了數學分式方程,然後尋求方法,最後拓展解決複雜的分式方程。整個課堂幽默、風趣,很有親和力,但也不乏知識性、系統性,讓儘可能多的學生參與了學習!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教學環境中學到了知識,掌握了方法,真正體現了“輕負荷、高質量”的辦學理念!

感覺到李老師在關注學生主體性,以問題教學為中心,培養學生探究知識發生的過程,激發學習興趣,合作交流的良好習慣上值得我學習。體現在:

1、引入新課由已學數字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對比由問題列出的`有字母的方程,提出分式方程的概念,對學生更好的理解概念打下鋪墊。

2、分式方程解法的教學上,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探索,類比數字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發現分式方程解法,步驟,讓學生經歷了知識發生的過程。

3、組織學生討論增根的原因,使學生重視分式方程驗根的必要性。

能準確把握教材和學情,由實際問題自然引出分式方程定義,由解一元一次方程類比啟發總結出分式方程的解法,課堂安排嚴謹有序,教師點撥及時到位,特別是在滲透數學思想和指導學法方面值得學習。

符合數學新課標理念;選材上認真細緻,精益求精;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教者對學生進行了很好的滲透;課堂教學過程流暢,方法得當,把握了課堂節奏,問題層層深入,難點各個擊破;概念引入得比較清晰,注重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強調解題的步驟,注重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注重學生的合作意識的培養,內容擴展適中,調動有方有度有章法,語言精練清晰;尊重學生認知過程和個性的差異性;老師精神狀態好,充滿激情,語言幽默,有較強的感召力。

學生在老師的引導方向上逐步走進問題的核心,發現探究過程清晰;絕大多數學生能夠掌握知識的脈絡關係,對知識具有整體的把握;學生對知識的求知慾望表現的比較強烈,學生有較多的交往互動,學習狀態積極活躍。主動參與實踐、思考、探索,體現了學習的自主性、參與性。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比較好。教師如果能國家權力大膽地讓學生來自主探究,那樣可能會更好。

數學評課稿 篇5

各位老師上午好,很高興能有機會就昨天下午的三節課和大家進行交流。首先我要説的是能站在這個講台授課的教師都不簡單。三位教師在科學合理設計導學案、精心製作準備教具、滲透高效課堂理念等方面均做了有益的探索,值得我們學習借鑑。在此謹代表我個人對昨天授課的三位教師表示感謝。感謝他們提供了豐富的學習素材,感謝他們給予我思考的機會!本着相互研討的目的,下面我分別對昨天下午的三節課談談自己的看法,不到之處敬請各位同行批評指正。

第一節冷集畢老師所上的課《24。1。1圓》,總體上能夠按照高效課堂的要求,較好的體現了預習、展示和測評(反饋)三大板塊,我想從三個方面對本節課談談自己的學習體會。簡稱為“三有”,即有思想、有行動、有突破。首先説有思想,本節課體現了“先學後教”的高效課堂理念,圍繞教材讓學生分步預習,分步展示,整體反饋,反映教師有比較先進的教育教學思想;其次是有行動,關鍵是畢老師能把自己的思想轉換為實際行動,較好體現肖主任在教研會上反覆提到的“書讓學生讀、結論讓學生髮現、方法讓學生歸納”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第三是有突破,我們很多老師在嘗試高效課堂模式的時候,注重形式化的東西較多,較少體會高效課堂的實質。本節課上畢老師至少在以下兩個方面上有所突破,一是預習方法的現場指導,比如要求學生閲讀是畫記號,小組合作時強調小組長要發揮作用等等,體現了學法指導。而不是讓學生自己預習閲讀,老師不管不問。二是在教具的製作和演示上匠心獨具,特別是用兩根鐵絲演示等弧的問題,形象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同時學生表現的狀態很好,注意力高度集中,我感到這是本節課學生精力流失率最低的環節之一。

當然,從我個人的理解上,也有幾個問題提出來和老師們一同商討。一個是導學案中,新課設計要不要例題的問題,目前我們學校在編寫導學案時,一般設計五個環節:複習回顧(或情境引入)—新知探究(預習思考)—拓展應用(合作探究)—鞏固練習(反饋矯正)—小結測評(當堂檢測)。其中拓展應用環節就是設計兩到三個例題,以此體現本節知識的核心應用。處理方式還是先讓學生自主探究,再組內交流,最後集中展示(大展示),學生講解點評。最後教師引導歸納基本方法和解題技巧。本節課我覺得把點P到圓O上各點的距離中,最長的是8,最短的是2,求圓O的半徑或直徑作為例題教學是不是好一些。第二個是關於圓的集合的定義,在處理時有點快,雖不是本節重點,但是一個難點,學生不易理解,原來導學案中設計有畫圖,結果教學時好像沒有見到,如果能讓學生親自畫圖觀察,在圓上取點,測量該點到圓心的距離或以圓心為端點畫長度等於半徑的點段,然後進行觀察分析就會輕鬆得到,到定點的距離等於定長的點都在什麼什麼圓上,圓上各點到定點的距離都等於圓的半徑,並由此歸納出圓的集合定義。

第二節石花四中冷老師的課,講的是垂徑定理。導學案的整體設計上沒什麼大問題,只是“知二推三”的拓展似乎超過課標要求。“知二求三”才是本節核心。另外推論得出上的設計過於簡略,導致學生在此處卡殼。如果能細化一點,就可解決這個問題。比如畫一條弦CD,取CD的中點M,連接OM,求證:OM⊥CD,如果延長OM、MO分別交圓O於A、B兩點,有哪些相等的弧?由此你能發現什麼結論嗎?其次是具備了高效課堂的某些形式,比如學生自學預習、小組合作討論等,但不是很深入、不是很細緻。整體感覺還是老師講的多,不過冷老師是老教師,我們同齡,思想和行為轉變起來確實很困難,不要心急,只要敢於嘗試,大膽放手、相信學生,我們就會在高效課堂的路上走得更好。垂直於弦的直徑教師教學用書上建議安排一個課時,實際上,應該是兩個課時的內容,有必要附加一節習題課。

第三節是王老師的旋轉試卷講評課。我也以“三有”為關鍵詞談談自己的學習體會。即有創新、有實效、有準備。有創新是指這種試卷講評的模式讓人耳目一新,原來肖主任主持的教研會上也對試卷講評課做過研討,而王老師的這節課在糅合高效課堂理念上,有創新。比如先讓學生圍繞要求自己組內改正,自我糾正、查找錯因、組內合作這些有利於學生學習的方式值得學習效仿。有實效,主要體現在錯因剖析、變式練習上,從我自己的角度看,我也想這麼做,但從來沒試過。因為很多學生並不清楚自己錯在哪裏,讓他説,要麼説忘記了不知道,要麼半天説不到正點,所以每次試卷講評效果不佳,錯了的'以後仍然會錯。而王老師的這種方法,我覺得真正把原因弄清楚了也算是把問題真正弄明白了。其次是學生疑難點的變式練習,藉助多媒體課件增大課堂容量的同時,一方面反饋改正效果,一方面進行有益的拓展延伸,增大思維含量,效果非常好。上好試卷講評課的關鍵是教師課前的準備,教師通過批閲試卷必須收集掌握第一手材料,然後備課、製作課件。本節課王老師準備充分,特別是課件製作上,能在第二、三活動前。出示活動要求,方便學生明白做什麼,怎麼做?需要商榷的是王老師對第17題的講解似乎不很到位,雖然有學生回答了旋轉中心的座標是(5,2),也説了自己的思路。但不科學,王老師也沿用了這種方法。我個人覺得根據旋轉的性質確定旋轉中心是先找兩對對應點,接着分別作兩對應點連線的垂直平分線,最後兩中垂線的交點才是旋轉中心。其中在網格中的技巧是儘量找是“正方形”頂點的對應點,這樣容易看出垂直平分線的位置。

當然對於部分是教師講的,比如第16題和第20題的變式,我個人是讚賞的,高效課堂並不是不要老師講,學生普遍感到困難的,老師講效果並不差,怕就怕老師一講到底,搞一言堂。新課標中,也提到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可見,高效課堂並不排斥接受學習。

總之,三節課反映了老師對高效課堂的不同認識和理解,都值得我慢慢學習細細揣摩,從中汲取營養,改善自己的教學。再一次謝謝大家。

數學評課稿 篇6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出示本校一週前“慈善一日捐”活動的照片,從學生身邊的事例導入新課,通過生活體驗,引發學習興趣。

二、人民幣的初步認識

(一)、小明也是個非常有愛心的孩子。募捐前一天,他拿出了儲蓄罐,想數一數自己攢了多少錢。

(放錄像:小明倒出儲蓄罐裏的錢,拿出一元硬幣,説:咦!這是多少錢?)

(二)、認識1元

這是多少錢?你是怎麼看的?

師小結:我們可以通過看字樣、顏色、圖案等辨別人民幣。

(三、初識不同面值的人民幣

(四)、進一步認識人民幣

1、師:這些人民幣就這樣放在桌上有點亂,怎麼辦?我們把這些人民幣分類整理,好嗎?

2、小組活動

3、彙報分類情況

教師相機介紹:元、角、分是人民幣的單位。

提問:以元為單位的人民幣有哪幾種?以角為單位的人民幣有哪幾種?以分為單位的人民幣有哪幾種?

三、人民幣的兑換、進率

(一)情境設置:

(放錄像)小明:謝謝大家幫我認識了人民幣,我想把這些人民幣都捐出去。可是,把這麼多零錢帶到學校很不方便,怎麼辦呢?

(二)生分角色活動

(三)師生表演

在表演中引出1元=10角

情境的設置,既使學生初步體會人民幣兑換的意義,又能使學生在分角色活動中對元、角、分的進率有了初步認識。師生表演更是把這一活動推進了高潮,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進率。

四、實踐活動

評課記錄

4月20日學校對一年級進行教育教學工作調研,我聽了林老師上的數學課《認識人民幣》,該課教學中“認幣----換幣----付錢”的線索清晰,較好地體現了新教材編排的意圖,由以往的“只重視認識”轉向“有認識,重使用”;同時注意根據低年級學生特點採用兩人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主動學習,學生興趣濃厚,教學效果好。

這一節課老師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感性認識設置情境,通過分類活動、換錢活動、購物遊戲三個實踐活動教學。讓學生在活動中初步認識人民幣,瞭解元與角,角與分之間的進率關係,體會到人民幣的功能,同時滲透勤儉節約的思想教育。本節課以下幾方面體現較好:

1、情境教學使整節課環環相扣

新課程非常注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感性認識,也一再強調數學的素材要來源於學生的生活,然後重新回到生活,應用於生活。本節課的情境來自學生一週前剛親身經歷過的“慈善一日捐”活動,以“小明”在這一活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為主線,把整節課編成了一個故事,把知識穿成了串,溶於故事中。學生始終處在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之中:看得專心、聽得仔細、做得投入、合作得愉快。真正體現了以積極的情感投入,極大地調動思維的活動。

2、較好地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師變“教”為“導”,整個活動中,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播者,而是充當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參與者、組織者。教學過程始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創設了一個生動活潑、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課堂上大多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形式,讓學生在觀察、操作、實踐、交流、討論等多樣化的形式中自主探索、合作學習。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獲取知識,將新知納入自己原有的知識網絡,不僅對知識掌握得更牢,同時也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這節課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兩點:

1、小組合作學習沒有真正落到實處

小組活動時,學生聚在一起,三三兩兩地你問我答,學習氛圍非常濃厚。教師穿梭在孩子中間,非常滿意,覺得將“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的新理念運用得比較成功。但隨着課時的延續,從學生的作業中發現有相當多的.孩子對被遮住數字的人民幣辨認有困難。原因可能是在小組活動中,大部分學生只是根據人民幣上的文字、數字讀出它的面值,沒有認真觀察人民幣的顏色、圖案、大小等因素,而教師沒有及時給予點撥。可見,合作學習不是放任自流,在小組活動中,教師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有時要做必要的點撥,以保障學生活動的有效性。

2、關於教學內容

有關人民幣的知識,學生並不陌生,有一定的直接經驗。這節課中,一些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掌握了本節課的知識。如果教師在課前能對各個層面的學生知識起點進行充分的調查,不拘泥於教材和教參,也許還可以把這節課的內容拓寬一些,上得有深度一些,更有數學味一些。

數學評課稿 篇7

11月5日上午第二節,我們裴主任上了一堂《圓的認識》,讓聽課老師和六年級同學一起認識了圓,認識了什麼是有效教學。

一、在國小數學大綱裏,關於圓的教學相關要求有以下一些:

(一)使學生理解、掌握數量關係和幾何圖形的最基礎的知識。

(二)使學生具有進行整數、小數、分數四則計算的能力,培養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三)使學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二、教學要求:

使學生獲得有關整數、小數、分數、百分數和比例的基礎知識;常見的一些數量關係和解答應用題的方法;用字母表示數和簡易方程、量與計量、簡單幾何圖形、珠算統計的一些初步知識。

使學生逐步形成簡單幾何形體的形狀、大小和相互位置關係的表象,能夠識別所學的幾何形體,並能根據幾何形體的名稱再現它們的表象,培養初步的.空間觀念。

培養學生觀察和認識周圍事物間的數量關係和形體特徵的興趣和意識;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根據數學的學科特點,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教育,愛祖國、愛社會主義、愛科學的教育,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獨立思考、克服困難的精神。

三、教學內容的確定和安排

根據九年義務教育的性質和任務,適應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和社會需要,為了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國小數學要選擇日常生活和進一步學習所必需的、學生能夠接受的、最基礎的數學知識作為教學內容。通過直觀學習一些幾何初步知識,認識常見的簡單幾何形體的特徵,學會計算它們的周長、面積和體積,對於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和進一步學習幾何都是有益的。在安排內容時,要注意加強測量、拼擺、畫圖等實際操作方面的訓練,求積計算的數據不應過繁。組合圖形作為選學內容,只限於兩個圖形的組合。幾何形體要從低年級起逐步認識,合理安排。

認識圓,會畫圓。

本堂課的教學任務歸納起來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1、讓學生對幾何圖形——“圓”建立最基礎的認識(當然是在一年級的圓的認識的基礎上);

2、認識事物間——圓的特徵、直徑和半徑的數量關係和基本特徵;

3、學會用字母表示圓的有關知識,主要是指:2r=d;

4、會畫圓;

5、培養學生觀察和認識周圍事物間的數量關係和形體特徵的興趣和意識;

6、增強民族自豪感:祖沖之和圓周率。

關於教學任務,老師們一般都很容易把握,更重要的是,大綱提出的教學方式為我們的“有效教學”的提供了思考:

1、學數學要選擇日常生活和進一步學習所必需的、學生能夠接受的、最基礎的數學知識作為教學內容。

2、在安排內容時,要注意加強測量、拼擺、畫圖等實際操作方面的訓練。

3、通過直觀學習一些幾何初步知識,認識常見的簡單幾何形體的特徵。

日常生活、實際操作、直觀學習雖然簡簡單單的12個字,卻值得我們數學老師時時為之警惕,因為在我聽過的數學課中,很多老師如能做到其中一點都已經是很不錯的了!

今天的課堂中,老師的三大理念使《圓的認識》更加有效:

1、數學生活化使教學更加有效;

課堂教學中,時時注意啟用生活中的素材開展數學教學,如導入:早幾天的秋遊中,大家都把座位讓給了小弟弟小妹妹,今天老師讓大家座一次車!又如:生活中你看到過哪些圓形的物體呢?再比如:假如要在草坪中間建立一個圓形大水池,你該怎樣畫圓呢?

2、利用學生動覺智能來促進數理——邏輯智能的發展,使教學更加有效;

這個理念在教師的本堂課中體現得更是淋漓盡致,如:圓的對摺;測量直徑的長度和半徑的長度;畫圓等等,學生通過自己動手來學習和了解圓的相關知識,學習興趣濃厚,感性認識增強,這就是我們常説的積極主動的建構。

3、直觀教學相得益彰:

這主要是藉助於課件,如:老師在教學"同一圓內每一條直徑的長度都相等"時,結合學生動手測量,屏幕上的多條直徑依次旋轉至同一條直徑完全重合,非常直觀地凸現出這一知識點。類似之處還有很多。

由此看來,這堂數學課在教法上是很具有代表性的,如何實施有效教學,看來真是值得我們多加揣摩!

當然,課堂中存在的諸如:教師的語言還要更加嚴謹、有些局部處理是否可以更加有效等等,那都是難免的事情,這就無傷大雅了!

數學評課稿 篇8

本節課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把課堂還給學生,在創設問題情景、學生活動、意義建構、數學應用等環節有創意。

1、《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有理數加法是國小算術加法運算的`拓展,所以本節課教師充分調動學生已有認知,在對教材精心整合的前提下,設置感知環節,以問題為紐帶,讓學生先列有理數加法算式並猜測答案來感知有理數加法算理,通過有效合理的問題情景的營造,啟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

2、理解環節,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舉實例驗證答案來理解有理數加法算理,這樣做不但突出主題,而且把抽象的數學算式放到豐富多彩的實際背景中去理解,極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所舉的例子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生容易接受.

3、歸納總結環節,通過兩組練習來幫助學生將有理數的加法進行分類並逐類總結法則,教師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多角度、多層次的設計問題,學生通過對一個個問題解決的過程類比得出法則,從而體會數學發現、發展過程。

總之,整個課堂起始於感知,發展於理解,進一步歸納總結,最後達到應用,四個環節步步深入,使學生在原有的認識基礎上自我挖掘,自我提升,最後達到了對新知識的全面理解和靈活應用

數學評課稿 篇9

國小數學評課稿:分數的意義

數學概念是生活的具像,又是具體形象事物的抽象與昇華。《分數的意義》一課中,學生對於單位1的理解是一個難點。針對國小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雷老師沒有把書本上現成的分數的意義直接告訴學生,而是設計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動,讓學生猜一猜、想一想、畫一畫,向學生提供了充分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充分調動學生通過多種感官來參與概念學習,有效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慾望,讓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分數的意義,做到了讓學生在做中學,真正體現了學生主體地位,而教師的引領又有效的幫助學生實現了思維的加速。教學中雷老師不斷提出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中體會、領悟單位1,共同總結出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一個整體就是單位1;之後讓學生充分的交流,適時的抽象、歸納、概括、引導、總結,在讓學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同時,教師很恰當地體現了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指導者的作用,使學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了抽象的分數的意義。

在這樣的數概念教學中,學生的知識建構不是教師傳授與輸出的結果,而是通過親歷,通過與學習環境間的交互作用來實現的。整個新課的學習,看似教師淡化了定義概念的教學,實際上引在核心處、撥在關鍵處,雷老師大膽的放手,讓學生自主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辨析問題,教師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學習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整堂課,學生興趣盎然,就在不經意間,學生建立了數感,理解了分數的意義,這充分説明雷老師的數學課堂是一個充滿靈性的課堂,從引導學生起跑到加速,最後衝刺,水道渠成,他使每個學生都獲得了成功的體驗,有效的解決了學生對分數意義的掌握過於抽象、枯燥、難懂的`困難,使學生在有趣、富有思考性的練習中更好的認識和理解了分數,有效推動了學生知識認知體系的螺旋上升。

在課堂中,雷老師還很注重數學史學知識的滲透,讓學生知道這個不是突然出現的,而是經過一定時期慢慢形成的。通過適當的習題,引導學生教學重點、難點進行理解。教學中雷老師設計了精練、適當的練習題,讓學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了新的提高。練習的設計層次鮮明,層層遞進,開拓了學生的思維,而且形式多樣,不枯燥。但是在習題的講解的時候,有學生有不同的看法,或許這是個很好的現象,但是我們由於一味的常規,而忽視了學生自身的優點。今後我自己的數學課,對習題設計還要精心、精練,對於學生提出的不同的解題方法,也要耐心的聽講,説不定這裏就有我們意想不到的驚喜。

在雷老師的課堂上,還有更重要一點是雷老師的語音很具有穿透力和感染力,他的話能夠調動起每個學生的積極性。他總是能在合適的時候用合適的話不斷去肯定,去鼓勵每一個學生,讓他們感覺自己受到重視,課堂上有他的立足之地,這就是語言的魅力。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多多學習雷老師的語言和教學方法。

數學評課稿 篇10

謝老師的《中位數》一課以“引發衝突”、“引導估猜”、“引進新知”、“引領建構”的有序教學流程為載體,努力追求教師的價值引領與學生的自主探究,使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內容、師生關係等教學諸要素在和融共生中最優化地促進了學生數學認知、情感和思維的和諧發展。本節課很好的體現瞭如下幾點:

一、在認知衝突中生成。

數學教學要“抓住數學知識發生的本源”,要“選擇合適的切入點,使學生據此猜想、推理、判斷,產生新知”。學生在三年級已經學過平均數,知道平均數是描述數據集中程度的一個統計量,而且建立了一般的一組數據中每個數據與平均數大小關係的經驗。課堂一開始,教師先引導學生猜一猜:“跳繩比賽的某個小組一共有9人,平均成績是117下,王明同學的成績在這組中排第三名,猜猜看王明跳了多少下?”學生根據以往的學習經驗所猜的數都比平均數要大,而當成績公佈後,學生驚訝地發現王明的成績雖然排第三名,但卻低於平均數,認知衝突自然產生;進而產生“為什麼王明的成績排第三名,但卻低於平均數?”這一有價值的問題,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學生通過觀察、討論不難發現是因為182和170這兩個極端數據拉大了平均數,平均數不能代表這組男生跳繩的整體水平;當學生處於“憤”、“悱”的狀態下,學生會產生強烈的學習需求,“那用哪個數可以代表這組男生的跳繩水平呢?”接下來揭示中位數的意義就顯得水到渠成。這一教學設計教師努力讓學生親身經歷“認知衝突————否定————建構新概念”的探究過程,感受到引入中位數的必要性,着力體現“找準起點——打破平衡——促進發展”的教學思路,正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二、在反覆比較中感悟。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們覺得“感悟”是學生很重要的學法之一,有些知識和技能不是老師教會的、一蹴而就的,而需要學生親身慢慢“悟”到的。理解中位數的意義是本節課的重點之一,教師在本節課中不急於求成,而是引導學生在反覆比較中感悟,讓學生在多次的比較中感悟到“當一組數據中有極端數據,用中位數來代表一組數據的一般水平”的合理性:比如在例題的教學中教師設計瞭如下的比較:

1、先引導學生把王明的成績與平均數作比較,發現“王明同學的成績在9人中排第三名,但比平均數要低”為突破口,學生初步感覺到矛盾的存在;

2、當中位數揭示後,教師再一次引導學生以中位數102下為比較標準,評價一下各個組員的成績在這組中的位置,讓學生在充分的比較中感悟到用中位數來代表這組男生的整體跳繩水平的合理性。通過以上的兩次比較,使得學生的感悟由淺顯逐步走向深刻。

三、深研教材活用教材。

在本節課中,探求中位數的方法是一項技能,是教學重點但不是教學難點。教師沒有直接用教材上的例4,而是設計了一個男女生比賽的情境,讓學生在多組數據中探索、掌握找中位數的方法,這是建立在準確把握教材的編寫意圖基礎上的一次成功、高效的嘗試,主要分成如下的幾個層次和學生展開學習:

1、如果一組數據(奇數個)已經排好了序,找正中間一個數就是這組數據的中位數;

2、如果一組數據(奇數個)沒有排序,先排序再找正中間一個數;

3、如果數據的個數的偶數個,先排序,正中間兩個數的平均數就是這組數據的中位數。在熱鬧的.比賽背後學生有錯誤、有疑惑、更有思考,當學生走進教師預設的“陷阱”而犯錯後,再自主發現並概括出找中位數的方法。我們相信:這樣的學習體驗學生的印象會更深刻,學生的學習也更高效!

四、引領學生深度思考。

本節課強調以調動學生的思維活動為主線來安排教學過程,真正把學生的思維激活,從而實現通過數學教學使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這一目的。在本節課中,老師精心設計了一些有價值的問題有效地引領學生進行深度的思考,比如:“王明在9人中排第三名,但是成績卻低於平均數,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如果把極端數據182改成190甚至200,你認為平均數會不會變?中位數呢?”“20明明排在正中間位置,為什麼不是中位數?”“如果H飛機不飛,用什麼數表示其餘7架飛機的飛行時間比較合適呢?”學生在這些問題的引領下,能夠思維飛揚、智慧交融,給這節課增加了濃濃的數學味。

總之,本節課激起認知衝突,讓學生“動心”;組織觀察比較,讓學生“動眼”;重視課堂交流,讓學生“動口”;問題引領思考,讓學生“動腦”,努力追求形象思維、抽象思維、邏輯思維和創新思維的和濟共促,最終達到了和諧和高效的雙目標的實現。

數學評課稿 篇11

相對於新授課、複習課、練習課等課型來説,講評課任務量大,題型種類多,如何上好講評課,我有如下看法:

一、在試卷講評課前,要做好充分的預備

講評試卷時需求針對性地解説,否則從頭到尾逐題講解,既浪費時間,又收效甚微,有的學生最怕上試卷講評課,原因是老師一直講,懂的不停的講,不懂的怎麼都聽不會。所以要針對性地解説,就必需普遍蒐集信息,細心分析試卷。因此,講評課的備課老師要完成以下三項任務:

1、做好統計

在仔細批改試卷和蒐集學生意見的基礎上要做好統計任務。我們學校每次考試後都要填《質量分析表》,不但要分析試卷的質量,更要分析學生的得分率、失分率,失分的原因等。我們在改完試卷後必定要做的兩件事情一是統計每題得分率,對得分率較低的試題應仔細分析錯誤原因。二是統計每題出現的典型錯誤,上課時重點講評。

2、歸類分析

形成學生考試錯誤的主要原因有審題要素,運算要素,對概念、基礎知識瞭解不清等等。因此,依據試卷的內容,特點和考試結果,對試題進行歸類分析是必要的。老師可以指點學生按知識點歸類,即把試卷會考察同一知識點的標題歸到一同進行分析;可按解題方法歸類,即把試卷中用同一解題方法求解的`標題歸到一起進行分析,特殊是選擇題的解法與解答題的不同之處。這樣既可提高課堂效率,又可協助學生理清思緒,對錯題留下深入印象,防止再出現相似的錯誤。

3、制定教案

在前兩點的基礎上制定教學方案:首先明白考綱要求,講清近年出題趨向,確定講評要到達的目的;其主要確定哪些題概括講,哪些題重點講,用什麼方法講,講到什麼水平,確定學生出錯要害及思想阻礙所在,怎樣才能把知識點弄明白,在今後不出或少出錯。

二、在講評課上,要做到“四要”

講評課是在測試後,應用試卷所提供的信息反應,從成功與失敗中總結閲歷規律,從而調理師生雙方的教與學,其作用顯而易見。因此,在講評課上老師應做好以下幾點。

1、注意精神鼓勵。

2、要講出新意。

3、適當引伸、變換遷移。

4、追根尋源,找出錯題要害。

三、講評課後的任務

1、佈置學生寫好考試小結。我每次在考試結束後讓學生在錯題集上寫一段小結,字數不用太多,30字以內即可。小結的內容可以是針對這份試卷自己評價得失,總結這一階段的學習狀況,對老師還有哪些希望,當然也可以説説自己的心裏話等等。依據學生的小結,老師可以協助學習有困難的同學制定改良方案,確定可行的目的。這樣老師更輕易走近學生,瞭解學生,從而也從另一角度瞭解了自己的教學狀況,依據需求停止針對性的調整。

2、要求學生仔細修訂試卷,並要求寫出對題意的瞭解、解答進程等。老師要及時批閲,同時做好一般輔導和答疑任務。

3、做一些“糾正”練習,檢驗一下“這回”能否真的明白了;若又做錯了,仍需繼續尋覓緣由。實際證實這種方法對學生糾正錯誤的思緒是十分有效的。學生的正確概念是在不時地同錯誤概念停止妥協,不時地從失敗到成功的進程中逐漸構成的。

數學評課稿 篇12

X老師教的《解決問題》是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第99頁例1的內容。通過與X老師的交流了解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1.讓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會用兩步乘法解決問題。2.通過解決問題讓學生獲得一些用乘法解決問題的活動經驗,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X老師這節課以解決問題為主線,重視培養學生用臉部計算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具體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1、 聯繫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

在本節課中,X老師圍繞着教學目標,創設了一系列學生所喜聞樂見的問題情境,比如在立體中的團體操隊形問題、聯繫中的晨跑問題、家庭中的購買雞蛋和購買水果問題、照片問題以及作文本字數問題等,學習材料充滿的真實感和親切感。學生根據這些材料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在這過程中,學生產生了求知的慾望,嚐到了成功的樂趣,增強的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設計,不僅使學生變的更加主動,而且在數學與生活實際問題之間築起來一座暢通的橋樑,使學生切實的`體驗到數學的價值,從而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和信心。

2、 教學設計由淺入深,展示數學的應用價值。

本節課的例題學習中,X老師首先提了兩個一步計算的問題,運動會方陣每行10人,8行共多少人;每個方陣80人,3個方陣多少人。學生根據已有經驗很快能説出計算過程及答案。將這兩個問題合併成一個問題時很自然引出了兩步計算的題,學生這時再進行計算思路也很清楚。在後面的練習中,X老師設計了這樣一道題:作文紙每頁有20行,每行可以寫16個字,___________?請學生添上一個條件和問題,使之成為兩步才能完成的應用題。在做這道題時學生很自然會在腦中過一遍解題思路再提問,更加深了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

3、 多樣化的解決策略

在兩步乘法計算解決問題的過程中,X老師始終讓學生尋求多種方法來解決問題,並在多種方法的尋找中,加強學生的説服能力,讓學生説説不同的方法所求的每一步分別表示什麼,引導學生用語言準確、連貫地表述思維過程。這樣學生增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積極參與了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把時空有限的課堂變成人人蔘與,人人思考的無限空間。

4、 注重引導學生交流思維過程,讓學生表述解題思路

國小數學教學,解決問題無疑是教學難點之一,而解決問題又是學生思維發展的最好驗證。因此引導學生表述自己所理解的數量關係,結合具體情境闡述自己的解題思路是一個相當重要的過程。X老師在講課過程中始終注重學生説説每一步應用題的依據,表述解決問題的過程,這既是有效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過程,也是學生之間和老師之間進行交流和評價的基礎。只有學生的思維過程得到呈現,解決問題的思路得到暫時,其他學生或老師才能作出相應的反應,或表明自己的態度,或提出不同的策略。

總之,X老師結合學生實際與教材內容,遵循新授教學策略對本節課的設計,充分體現了X老師先進的教學理念和追求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探索過程,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示和借鑑。

數學評課稿 篇13

我有幸赴實驗國小聽課,讓我感受頗深,受益匪淺。下面我就談一談聽取了韓老師五節課後的感受。

一、常態長效

韓老師的課堂教學呈現,可以用一個形象的詞語來概括:樸實無華、課如其人,這也正是對韓老師人品與課堂作品的概括和總結。樸實更顯典雅和莊重,無華更增添了教學藝術返樸歸真的魅力。新課程改革正如火如荼的緊張進行着,常規、高效的課堂正處於構建階段。我經常外出聽課,而韓老師的課堂教學是首次讓我感受到了常規、高效課堂理念的重要性。韓老師整堂課的教學形式就是一堂常態課、家常課,沒有更多的修飾和虛華的成分,沒有令人眼花繚亂的動畫,沒有臨場作秀的氛圍,自然、得體、和諧,這是我應該努力去學習的。

二、理性教學

韓老師講的是二年級數學,韓老師讓學生把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啟發學生把想到的問題和數學學習相聯繫,嘗試用學過的數學知識去解決剛才的問題,這樣,就把數學知識系統的連在了一起,不僅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而且讓學生感受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更重要的是,引發的'情境,帶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生們用自己的數學知識去解決自己的實際問題,興趣油然而生,興致高漲。教師即時又通過畫重點內容、標重點字詞等理解概念的意義,尤其在比的讀法上韓老師並沒有刻意糾正,而是讓學生讀,發現問題讓學生糾正,又激發了學生對於數學問題的嚴謹認識,學生學的積極,教師課上的流利、連貫、自然。這也正是教師教學藝術的充分體現。

三、道法自然

數學課堂教學,忌教師和學生背道而馳。韓老師的課堂,讓我體會到了課堂教學的靈活性、靈動性,教師自上課至課終,老師始終圍繞學生運轉,學生一直環繞老師運行。教師對學生並沒有過多的限制和束縛,學生的想象、討論、聯繫是自由進行的,學生佔據了課堂的主陣地,但是,學生沒有脱離軌道,沒有脱離教師精妙設計的運行軌道,教師充分“放”了學生,學生充分“離”了老師,而結果是圓滿的,成功的,學生學到了知識,教師達成了“傳道、授業、解惑”的天職。

聯想自己的數學課堂教學,我想了很多:

1、沒有備好課

對於備課,我感覺到了它的重要性,韓老師之所以課堂上運用自如,就在於她充分挖掘了教材的宗旨和理念,掌握了教學內容的要旨,而我平時備課還達不到這種嚴謹的態度,今後我會盡力做到。

2、不懂角色換位

平日的數學課堂上,我很少做到真正的和學生進行換位思考,很少把自己的角色當做學生去體驗自己的教學過程,而從韓老師身上,我看到了這種教學態度的必要性。

3、教學效果不好

韓老師的課堂教學,讓學生收益頗多,既學到了數學知識,還掌握了方法。我在課堂上很少涉及這麼多,唯恐時間不允許,造成了包辦的情況,致使課堂效果不好,今後我應努力研究的教學方法,熟悉瞭解學生,做到課堂教學向自然高效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