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評課稿【精選】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1

六年級X老我們展現的是一節樸實無華但具有一定教學效果的課。陳老師給我的教學啟示是;

國小數學評課稿【精選】

1、教學重難點拿捏準確。一開始複習圓的面積公式為整節課設下鋪墊,因為圓環的面積也就是大圓的面積減去小圓的面積,重點複習圓的面積計算為一些中下生起到很好的喚醒作用。接着馬上就接入新授課內容,圓環形狀的花圃並導出本課課題,讓學生在情境中進入新課學習,圍繞圓環面積進行一系列教學活動。使學生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知識解決問題,整個教學重點凸顯而出,教學目的非常明確。

2、在教學中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讓學生剪圓環,親身體驗圓環的行程過程,直觀的操作降低了中下生對圓環知識的理解難度,也使全體學生對概念理解、公式推導起了很大作用。看似簡單的.知識,陳老師還是使學生在探索中學習,使自己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六年級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產生動力,這樣學習上才能積極思考,在學習過程中克服各種困難。

3、練習設計圍繞重點展開,雖然題目不多,但每道題都有不同特點,各有代表性,第一題是緊靠例題直接給出兩個半徑,第二個圖形是給出兩個直接,求圓環面積,與第一題相比有了一點轉折。第二題是知識運用,通過要求學生認真讀題,然後畫圖理解題意,這個教學環節很值得借鑑,高年級學生對應用題如果真的認真審題,能根據題意畫圖,其實已經解決了一半,好的學習方法能幫助學生解決困難,減少困惑,很值得學習。

自己一點與本節課關係不大的看法,平時黑板板書以及學生作業要求最好能更細心,更規範,黑板上學生的版演結果的單位都沒小括號,展示學生作業本時發現學生也沒有。細微地方不知道考試是否扣分,但嚴謹的細節也是數學科所要求的。

在此我們感謝X老師的辛勤付出,為大家提供這麼好的優秀評課稿,此評課稿僅供參考。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2

10月18日,一個特別的日子,全市國小青年教師集約化培訓啟動儀式在我校展開。五年級數學備課組劉成喜老師為我們提供了《看圖找關係》研究課。一節課,一面鏡子,折射學生、教師的兩個方面,滲透有教學改革的一個影子,有許許多多值得深思和挖掘的地方。根據會務組安排,談談我個人對劉老師的課堂教學的學習體會:

Part1:課堂回顧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能讀懂一些用來表示數量關係的圖表,能從圖表中獲取有關信息,體會圖表的直觀性。

2.結合實際問題情境,學會分析量與量之間的關係,提高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3.瞭解圖表在生活中的應用,能看懂用圖來描述的事件或行為,體會數學圖形語言的簡潔和明瞭的特點,增強數學應用的意識。

【本節課教學重點,難點】:

讓學生看懂一些表示數量關係的圖表,並根據圖中有關信息分析量與量之間的關係,能按要求看圖回答問題。教學的重點是認識圖表,並從圖表中獲取信息。

【教者設計的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先“聲”奪人。

劉老師沒有采用教材中的旁白。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經常用到數學圖表,它的用處也很多,比如:在報紙、雜誌上,我們常常看到一些用來表示數量關係的圖表,從圖中看數量之間的關係,往往比看一堆數字更直觀。本節課我們研究“看圖找關係”來揭示課題。而是出現一段錄音聽一聽,學生一下子被吸引過來,精力高度集中。

(二)創設情境,有聽覺也有視覺。

出示聽的錄音,給學生一個音符,讓學生從聽覺上,感知數學知識的到來就在耳邊,同時,也感知數學“聽得見”。然後看實物圖,給學生一個視角感官,從視覺上感知數學知識就在眼前,“看得到”。情境圖後,劉老師又出示畫的座標圖,反映公共汽車從解放路到商場站之間行駛的時間和速度的關係圖。

(三)探究新知 ,找到變量以及變量之間的依存關係。

劉老師用小紙條展示出三個問題:(1)、如何看圖?(2)、看到了什麼?(3)、怎樣看出來的?引發學生的思考。

學生:在問題的指引下,開展自學。在充分的自學後,以小組為單元展開討論,相互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交換後,彼此只有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交換後,就不止一種思想”,學生互換體會,收穫大於1的思維。

各小組討論交流,集中的討論和交流,學生依照“三個看”在小組彙報,全班交流。每回答一個問題,都要讓學生説説是怎樣想的。

(四)知識拓展,有變式,有反思。

教師:出示第二幅變式圖,中間有停車,讓學生再次思考,再次認識“連環圖”。

學生進入我來説環節:獨立審題、獨立解決。完成後讓學生説説自己思考的過程,進一步瞭解圖的變化與事件或行為變化的聯繫。

在試一試、練一練中,老師列出開車去紅花買橘子的事例,讓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如有困難可以同位商量討論解決,主要讓學生根據圖的變化確定或描述行為、事件的變化。學生完成後,要説出自己的思考過程。

(五)課堂檢測及作業,鞏固達標 。

學生獨立思考完成,當堂檢測,瞭解學生掌握的情況,是否能正確的描述事件或行為。

Part2:策略分析

【設計理念分析】:

葉聖陶先生60年代初期就説過“教,是為了不教”。老師在備課時充分了解教材,瞭解學生,瞭解學情,在課堂中,讓學生永遠是學習的主體,“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放開學生的手腳”,培養學生學會學習,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為“不教”做更多的鋪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石。

本節課,是五年級數學組紮實落實“三講三不講”後的一個彙報。即:講學生提出的問題,講學生不理解自己討論解決不了的問題,講知識缺陷和易混易錯的知識;學生不預習之前不講,沒問題不講,有問題學生不研究之前不講。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訓練,老師有更多的機會對學生進行勤反饋和強矯正,力求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回顧我們過去的課堂教學,的確存在着滿堂灌、講得太多的現象。由於老師講得過多、過細,擠掉了學生的大量的寶貴時間,學生訓練時間得不到保證,結果只是把作業留到課外做。這樣的作業既加重了學生的負擔,又收效甚微。這樣的課堂教學效率也不高。今秋以來,五年級數學組紮實落實“三講三不講”,更好的落實精講多練的原則和自學性原則,過好了“三關”,即:過好教材關、過好教法關、過好學法關。

Part3:亮點紛呈與思考

【咬住目標,突出新特點、新思維】:課堂圍繞三個字展開。看;找;用。

1、《看圖找關係》突出一個“看”字。劉老師的課堂教學解決好了“三個看”:

其一,看什麼。看圖;看橫軸,看縱軸,看折線。

其二,怎麼看。看上升;看水平;看下降;

其三,看到了什麼。時間的變化;隨着時間的變化速度怎麼變;隨着時間的變化,路程怎麼變;

2、《看圖找關係》突出一個“找”字。劉老師的課堂教學解決好了“三個找”:

其一,找什麼。找時間的變化;找速度的變化;找路程的變化;

其二,怎麼找。

其三,找到了什麼。

3、《看圖找關係》突出一個“用”字。劉老師的課堂教學解決好了“三個用”:

其一,用生活經歷感知數學知識。

其二,用合作學習獲取數學知識。學生帶着問題學習和討論。葉聖陶先生説過,“知識不是老師教出來的,是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在同伴的互助下悟出來的”。

其三,用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體現“用數學”。

【達到了四個突破】:

1、突破了教材的侷限。教師立足生活,活用教材,高於教材。從教什麼;怎麼教;為什麼這樣教,組織鮮活的材料,凸現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係。

2、突破常規束縛。從傳統的“教知識”轉型為“師生一起學知識”,問題自探,在知識的形成過程中,讓知識自求。教師講得少了,學生學的時間多了。

3、突破經驗主義。教師角色轉變了,從“講師”變成學習學習的合作者。

4、突破教學的禁錮。不做知識的`單純的傳播者,學生不預習之前不講,沒問題不講,有問題學生不研究之前不講。講了學生也不懂的不講。讓學生進入學習過程,參與知識形成的探究,學得一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説、讀、寫的數學學習習慣。

【得到了五個提升】:

教師的學習能力和專業素養得到提升。常言道,“以一斑而知全豹”,劉教師備課前,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查閲了大量的資料,觀看視頻錄像,五次重寫教案,兩次試教,三次修改教案,設計了三套教學方案,一一比較,最後成型定稿。

學生的思考力和學習力得到提升。在剛剛結束的諾貝爾獎的評選中,思考力、學習力、創造力最為重要。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只有我們從小抓起,從每一節課抓起,才能培養出有創新力、創造力的一代。

同時,學生的學習習慣養成得到提升。“好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品格”,在這種模式的課堂教學中,學生聽、説、讀、寫都得到鍛鍊,圈點勾畫等讀書習慣得到養成,文字語言,圖形語言,符號語言都會得到反覆的運用和強化。

當然,研究永無止境,面對一個個鮮活的、不同性格的個體,無論那一種方案設計都不能滿足學生的全面需要,都會有吃不飽和吃不了的現象存在。討論中的及時性、有效性、全面性,以及問題設置更能觸及學生的心靈,更能接近學生的興趣點和發展區。如何將知識點、能力點“活化”、具體,讓學生自己能在問題的帶動下去捕捉、去反思、去提高,仍然是教學中永遠研究的主題。

對於一節課的評比,會因人而異,應看點不一樣而不同。我們真誠的歡迎各位同仁,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以便我們更好的改革教學,服務學生。

謝謝大家!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3

一年級數學《6、7、8加幾》評課稿

活動形式:聽評課

主講人:施老師

評課人:孫建磊

主題:訓練學生準確表達數學語言的能力

時間:20xx-12-11

今天上午有幸聽了施老師的講課,講了一節一年級數學上冊關於"6、7、8加幾"的課程,從聽課中可以總結出一下幾點:

1、教師對知識的複習充分,瞭解到9加幾的加法計算利用湊十法來進行計算,複習鞏固了算法的原理以及方法,讓學生明白9如何湊十,如何分解兩一個數,這完全為本節課計算6、7、8加幾做了很好的鋪墊,學生也能夠很快的從中領會到計算原理。

2、還有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那就是,施老師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訓練到位,學生從課堂的説湊十法的過程非常熟練,在課堂上也做到了不斷練習,充分讓學生反覆説,準確説,流利説。

3、對課本的教學用圖充分挖掘,從例題中發現數學問題,讓學生明白題意,知道給出的數學信息,引導學生的會利用信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知道從不同的方向進行解決問題,有前後人數相加,有不同衣服顏色的.人數相加,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

4、注重計算的方法練習,例如在計算8 5=的時候強調可以看8分5,也可以看5分8,從兩個方面進行解決問題,拓展學生的思考能力,讓學生明白湊十法的靈活應用。

5、從一個兒歌幫助學生解決湊十法的口訣要點,抓住特點進行計算,提供學生快速計算的小訣竅,利用減法計算結果,很得出結果。可以説是整節課教師都把握住了重點內容,強調方法練習,講解細節重點內容,讓學生明白抓住關鍵內容進行計算。

對本節課意見和建議:

1、能否在寫課本例題時,讓學生説説算式可以怎麼列,或許有8 5或5 8,7 6或6 7的不同列法,這樣可以結合到最後一題,為下節課滲透。

2、擺小棒時可以讓學生上台圈一圈或擺一擺,感受過程,計算結果也可以做到進行驗算。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會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2、通過操作、觀察、比較活動,初步認識轉化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概括、推導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導入:

本節課通過小羊換菜地的故事導入,引出本節課學習的內容是平行四邊形面積。(讓學生感悟到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體現了數學的應用價值,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先根據數方格的方法,來確定兩塊菜地面積相等,交換公平。並且在數格子的同時,一起把他們的高、底、鄰邊、長、寬的數據確定,通過長方形面積與長和寬有關係,(計算長方形的`面積,為嘗試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提供了思維依據)。請同學們大膽猜測平行四邊形的的面積和什麼有關。(學生出現了不同的答案,這一認知衝突激發了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慾望,為下一步的轉化作了鋪墊)然後再動手驗證

驗證:

動手驗證的過程,是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第一步轉化圖形是要孩子們獨立思考動手操作的,然後在小組內展示。第二步是在第一部的基礎上,小組之間合作完成討論,從中發現轉化前後圖形的面積,各邊各有什麼變化,。最後就是彙報環節。(“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彙報展示”,突出小組合作學習的真實與實效,充分展現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讓學生真正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

總結:

師:(結合教具演示進一步説明)(教師在學生展示的不同方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明確平行四邊形轉化的特點:無論哪種方法,只要是沿着平行四邊形的高剪開,都能轉化成長方形。方法不同,結果相同,從而讓學生明白利用長方形面積公式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科學性。)

師:做課本例題(例題讓學生自主解決,既是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的初步應用,也是對前面嘗試計算停車場面積結果的驗證,從而讓學生經歷了一個解決問題的完整過程。)

練習:

師在設計練習時,(鞏固應用環節讓學生從基本應用、綜合應用、思維拓展三個層次進行了練習,基本應用的題目旨在應用公式的同時,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根據問題尋找條件的分析問題能力,加深了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理解。綜合應用題目培養了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產問題的能力。思維拓展讓學生理解了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大小隨着高的變化而變化,進一步加深了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計算公式的理解,發展了學生空間觀念。)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5

今天我在此對周老師的課作以簡單評析,發表一下自己淺陋的見解,不當之處請多指教。周老師是我校的一名年輕有為的骨幹教師,她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教學的內容簡單枯燥,一般來説,很少有人把它作為公開課的內容,我這還是第一次看到把口算教學拿出來進行交流。但周老師卻把如此枯燥的內容上得趣味橫生。

周老師的課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你們還記得秋遊事嗎你們玩了那些項目"同時出示了秋遊的情景圖,繼而出示了主題圖後要求學生看主題圖提出用乘法解決的問題。這樣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對學生提出了要求,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生直觀地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生看圖後能正確列式。在探究口算算理時深入淺出,使學生很容易地掌握了口算方法。

這節課在練習設計與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為主線,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又對口算乘法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每個題目之間的導語生動有趣,給學生以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在知識的海洋中暢遊。練習的內容由淺入深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

這節課始終把數學同生活緊密在聯繫在一起,讓學生切實在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較好地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體現了新課改精神,注重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生生活中的數學與以往的口算教學單純以口算為主,枯燥乏味的口算有着極大的區別。周老師的口算教學具有趣味性,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更具人性化,是一節實實在在的課,特別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從學生的坐姿,書寫姿勢以及口算習慣等都有嚴格的要求。使學生學的紮實,為以後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6

本節課在簡約化的課堂中還原數學本色,復原學科的本位,做到了讓課堂返璞歸真。

1、課堂教學體現數學知識的生活化。

新課標中指出: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劉老師通過讓學生説一説生活中見過的圓柱,然後在課件展示生活中的圓柱體,這一環節選取學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吸引學生的注意,通過觀察、交流、介紹,激發學生探索新知的慾望。由此導入新課,到課的結尾,展示圓柱體在世博會建築中的應用,首尾呼應。特別是強調在生活中要根據實際情況辨別圓柱的高,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讓學生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觀察、操作、交流的空間,通過學生觀察、思考、歸納,在充分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學習新知,親歷探索過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教學中,劉老師淡化了活動的形式,給學生充分思考的空間,盡情展示的舞台。通過讓學生摸一摸、量一量等方式初步感知圓柱的特徵。再通過剪一剪、撕一撕等方法,讓學生自主探索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是一個什麼平面圖形,然後在小組合作交流中探索沿高剪開的平面圖形與圓柱的關係,充分體現了課標提出的'“有效的教學,學習活動不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作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的教學理論。這樣設計,既能激發學生探索的自信心,有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3、重視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三維目標得到充分體現。

課標中把“空間觀念”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的一個重要學習內容。劉老師在本節課中以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為基礎,從直觀的圓柱體實物,抽象出幾何圓柱體,通過讓學生觀察測量,動作操作等方法,感知圓柱的特點,然後又以梯形、半圓、直角三角形等圓形的一邊旋轉,看能不能得到圓柱。通過課件演示類比,猜測等手段,讓學生體會面動成體這個概念,發展了學生的三維目標。

4、以有效的練習使新知學習及時鞏固。

練習的目的在於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新知並逐步形成技能,進而發展數學思維,進而發展數學思維,形成數學思想,劉老師的練習,設計了基本層,辨認哪一個是圓柱,綜合層切完或剪完後的截面是什麼圖形,哪個圖形是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拓展層算一算圓柱形飲料罐的長度、高等練習設計,結合學生的已有經驗和所學新知,進一步鞏固圓柱的知識,適當拓展,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

總之,本節課學生在倡簡、務本、求實、有度中經歷一個探究和發現的過程,一個實踐和創新的過程,一個師生互動、合作共享的過程。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7

1.課堂上學生動起來了,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了,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用起來了。

2.教師能面向全體學生,激發學生的深層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獨立思考,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闡明自己的觀點和想法。

3.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交往互動的過程。教師能有意識地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

4.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科學合理地進行分工合作,會傾聽別人的意見,能夠自由表

達自己的觀點,遇到困難能與其他同學合作、交流,共同解決問題。

5.教師能按照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的體系進行有序教學,完成知識、技能等基礎性目標,同時還要注意學生髮展性目標的實現。

6.新的課程觀認為“世界是學生的教科書”,新教材具有開放性的特點。教師能善於用教材去教,能依據課程標準,因時因地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注重聯繫社會變革和學生的生活實際。

7.課上出現了教學內容泛化的現象,教材備受冷落,學科特有的價值沒有被充分挖掘,學科味不濃。

8.教師能合理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對學生的即時評價具有發展性和激勵性。

9.學生能夠自學的內容,教師讓學生自學;學生能夠自己表達的,教師鼓勵學生去表達;學生自己能做的,教師放手讓學生去做。

10.在課堂上教師不僅解放學生的耳,還解放學生的腦、口、手。

11.教師能有效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的學習方式。

12.教師能夠有效地組織和引導學生開展以探究為特徵的研究性學習,使接受與探究相輔相成,學生的學習境界更高,學習效果更好。

13.教師對學生的激勵既不形式化,又具

體、誠懇。對於學生出現的錯誤,能及時以恰當的方式指出糾正。

14.以新的課改理念來指導自己的教學行為,以自己的教學行為來詮釋自己的教學思想。

15.能有效的引導學生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自身學習、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問題。

16.教師的一句“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讓我們一起來探究。”——促成了知識的整合,體現了多元的價值取向,促進了學生認知的整體性發展。

17.課上得很成功,給人耳目一新,無論比指導思想、課的'設計都充分體現了新的理念,體現了數學學科的本質:

18.做到重組教材,力求讓學生經歷探究學習的全過程。

19.探究活動的設計,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內化形成新知,而不能簡單地通過講授教給學生

20.留意指導學生自己得出結論,教師不要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學生。21.不過早地出現結論,肯花時間讓學生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探究時間和體驗的機會。

雞兔同籠問題是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的數學廣角的內容,以前是屬於課外奧賽典型題,對學生尤其是基礎不好的學生來説有一定的難度,對教師的課堂把握也是一個極大地考驗。江老師樸實而紮實的為我們呈現了一節層層深入,師生共同探討的數學課。我感到受益匪淺,下面就這節課談談我們幾方面的感受:

1.課堂結構安培合理,注重了學生的思維的特點。

江老師從猜測到驗證再到調整,用表格的形式讓學生了解枚舉法解決問題的方法,體會枚舉法調整時“頭不變而腿的變化規律”。照顧到可能有部分學生思維不能直接跳躍到假設法的侷限,為後面教授假設法奠定基礎。並在體會枚舉法的基礎上優化並學習假設法的解題思路。課堂安培符合學生的思維發展特點,面向全體學生。

2.設計巧妙,準確的尋找課堂難點的切入點。

從讓兔子站起來開始,學生被這一獨特的問題思考方法,深深吸引住了,腦海中也能很形象的構建出問題需要的場景,接下來一系列的追問,讓學生體會了數學中“變與不變”的思維巧妙性,什麼少了?是誰的?為什麼?等學生很快就能解決這個問題。將原本生硬的假設法形象的展現在學生面前,解題思路也清晰的出現了。

3.條理清晰,反覆體會每一步的意義。

學生列式板演説説每一道算式的意義,教師再大屏幕出示解答過程並再次詳細的闡述每步算式求什麼,為什麼這樣求?看似囉嗦,實則有相當的必要性,有部分學生可能並不能真正理解計算過程,只是模仿出了解題的步驟,老師每次都詳細的要求學生理解每道算式的意義,有效的避免了這一情況的出現,讓學生真的懂,進而以後能舉一反三。

當然課上江老師也有一點不足之處,如:語言或許還不夠嚴謹,單位的使用上有點混亂,時而“多少條腿”,時而“多少隻腳”,學生也受其影響,發生了幾次不同的表述。還有討論沒有進行的有效和符合實際情況,課上共出現了次集體討論,其中有三次都是討論思考過程,屬於同一個思考形式。最後感謝江老師為我們呈現了一節精彩而實在的數學課!

幾點建議:①在出示幾組10的加減法算式讓學生髮現規律這一環節,教師留給時間思考太少,顯得教師太急燥了。“以生為本”的理念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實,在這個很有數學探索價值的環節,教師可放手讓學生思考、交流、總結,而不是怕後邊的練習無法全部完成,蜻蜓點水,一帶而過。課堂上有限的40分鐘是應該給學生探索有價值的數學問題,還是完成教師課前預設的每個練習,在課改回歸理性的今天,教師應知道如何選擇。在課堂上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更是對教師教學機智的考驗,同時也

能體現教師是否真正領會新課改理念,是否以理念指導課堂教學。②本課課末有連續5個的練習應用,形式活潑多樣,生動有趣,但因為時間緊迫,教師為了完成全部練習,如似趕場子。練習重要的是應紮實有效,如本末倒置,反而會顯花哨、繁雜。③評價語言較為單一,全課中對學生的回答,教師有8次給予“聲音響亮”的評價。我個人認為,數學課堂上的評價語言除了生動豐富外,要體現數學味,要有針對性,既能激勵又能導向。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8

《認識時間》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鐘錶,會看幾時、半時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鐘面,掌握看幾時幾分的方法,知道1時=60分。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説,雖然生活中經常接觸時間,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畢竟時間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真正理解比較困難。特別是看幾分,很容易受時針看法的影響而將兩者混淆。程老師在教學中,很好地利用了課件,緊抓教學難點,讓學生在實際觀察中掌握概念和知識。主要體現在如下幾點:

一、利用多媒體課件直觀呈現知識,給學生以視覺刺激

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説,時間是很抽象的概念。在課堂教學時,程老師師運用多媒體課件,直觀展示鐘面,使時間這一抽象的知識具體化,給學生以較強的視覺刺激,幫助他們建立豐富的感性經驗。特別是在認識幾分時,課件演示將分針走過的痕跡用較粗的紅線標出,讓學生清楚知道分針看小格,時針看大格,印象比較深刻。

二、巧妙設計,引導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幾時多是學生認識的一個難點。如4時多,學生容易看成5時多。課伊始,陳老師就從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入手,出示時針指向數字9和10之間,問是幾時多。並總結如果時針在兩個數字之間,看小的。

認識每個數字各代表幾分,是這節課的重難點,因為學生沒有學習乘法口訣,只能通過一個格一個格的數或5個5個的.加,因此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説難度比較大。程老師也注意到這一點,在教學中,除讓學生集體説説分針走到各個數字分別代表幾分外,還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記住幾個關鍵的數字,以便更快地讀出幾分。有的學生説記住6就是30分,有的説記住3就是15分,9就是45分等。這一環節的教學,緊抓教學難點,幫助學生巧記,加深了學生對這一難點的理解和掌握,為後面正確讀出幾時幾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教學中程老師還注重引導學生對易混淆的知識點進行辨析,從而使學生對重難點知識理解得更透徹。如認識時、分時,出示課件觀察時針走動1大格是幾時,分針走動1大格是幾分,然後提問:“兩個1怎麼不一樣?”引發學生思考,進一步認識時針走過1大格是1時,分針走過1大格是5分。

三、課堂語言淺顯易懂,學生易於接受

程老師的課堂語言簡單明瞭,能用學生容易理解的語言去描述知識,讓學生易於接受。如:“外面的數字給分看的,裏面的數字給時看的,不過外面的數沒有標,要小朋友自己去記”“一看時針,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指向兩個數字之間就看小的(12也可看成0);二看分針,一個大格就是一個5分。”等,這些語言淺顯易懂,清楚明白,對低年級學生而言,就是給了他們一個明確的學習指向,讓學生清楚知道該怎麼看時間,將抽象的知識簡單化,學得明白紮實。

四、建議

學生上來板書時,書寫比較隨意,中間兩個小圓點沒有寫在右下角,而是一上一下分得很開,兩個小圓點也寫成兩條小斜線。這裏應該要注意引導學生規範書寫。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9

在前面聽了朱蘭玲老師的《9加幾》,陳移玲主任的《9的乘法口訣》以及鍾海英主任的《合理搭配》三節課,我要感謝這三位老師,給大家帶來這麼精彩的公開教學課,讓所有的數學老師特別是新教師有這麼好的學習機會,使得我們數學組在課堂教學上有了更高的提升。這3位數學教師,應該説是各自己的教學特長和特色,聽了這3節課,使我感受頗深,受益匪淺。針對這次3節課,我談談自己的感受。

一、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創造性的`使用教材。

《9的乘法口訣》一課中,教師先複習8的乘法口訣,從而引導學生編出9的乘法口訣,在熟記9的乘法口訣時,並不是以一貫的死記硬背的方式要求學生背誦,先是要學生去發現隱藏規律,尋找記憶口訣的途徑。在創新性地使用手指記憶法教學生熟記口訣。使學生在探索實踐活動中水到渠成的完成了學習任務。

二、關注問題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

在《9加幾》及《9的乘法口訣》中,教師都從學生感興趣的 西遊記作為入題的切入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 在《合理搭配》一課中,教師以創設老師過生日這一情境,請學生幫老師搭配衣服開課,讓學生切實的感受到了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生活中數學問題處處存在。這三節課的情境創設都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為接下來的數學教學進行了情感鋪墊。

三、經歷探索過程,培養創新過程

在《9加幾》這一課中,教師讓學生擺小棒;在《合理搭配》一課中,教師讓學生擺學具,並提示學生怎樣搭配才不會重複,不會遺漏。在孩子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培養他們思考、動手、實踐及創新的能力,提高他們的參與度,拓寬他們的思維,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

四、 教師的訓練到位,練習有針對性。

這三節課都緊緊地扣住教學重點設計練習題,練習形式多樣,通過練習最大化的鞏固所學知識。

五 、常規教學穩抓不放。

這三節課是低中年級的課堂,從課堂中來看常規教學這項工作都做的非常的紮實,都能以較強的親和力,豐富的語言和表情,來營造出和諧、愉悦的課堂氣氛,使得低年級的課堂都能做到活而不亂。

總之,這3節課,都上的非常成功,讓公開教學活動目的真正發揮了實效。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10

《數學廣角》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新課程二年級的教材,周老師在上這一節課時,她按照新課程的要求,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實際情況設計了這一堂課。這堂課在教學中呈現出許多的亮點,值得老師們學習和借鑑。

一、這節課的亮點:

1、老師能夠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努力做到以學生為主體,以老師為主導,放手學生又有效調控課堂。例如:在“簡單的排列”整個知識的獲取過程中基本上都是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生自己動手,動口去獲取知識的,老師只是起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

2、努力培養學生的數學情感,讓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學,做到讓數學生活化,使學生從生活開始,在生活中學,到生活中用。同時又能不乏情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以此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從課堂的開始,老師就以最受兒童歡迎的角色喜羊羊思考穿衣服的搭配方法,到三個人兩兩握手的問題,再到三個人打球,每兩個人打一場,共要打幾場的問題,以及買練習本有幾種付錢方式等問題。這一個個生動的場景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到數學知識生活化,印象更加深刻,知識的掌握也就水到渠成了。

3、努力創新,抓住重點,突破難點。為了上好這一堂課,周意平老師認真鑽研,反覆推敲在研究簡單的排列即用數字卡片擺出不同的兩位數時,為了讓學生不重複不遺漏,充分讓學生歸納出三種不同的方法,教學設計從兩次試教到今天的教學,每次都有創新,有突破,效果一次比一次好。

二、值得探討的問題

優點還許多值得我們老師們學習和借鑑。既然是研討,現在我就提出一個值得我們一起探討和研究的問題。

這個“數學廣角”是讓低年級兒童對簡單的.排列和組合知識的入門,是最基礎的排列和組合。課堂上老師談到了“排列,組合”兩個數學術語。老師也蜻蜓點水般談到了排列與順序有關,組合與順序無關。這樣學生有些難以接受,理解也會很模糊。本堂課有沒有必要考慮讓學生進行分析,推理,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我們可以試想,如果在數字排列時提示學生這些數與數字擺放的順序有無關係,然後到兩個人握手,兩個人打球與順序有無關係,學生應該能有所領悟,從而得到結論,這樣,學生對知識結構把握會更嚴謹,課堂結構也會顯得更完整。

三、一個小小的建議。

學生用0、2、3擺出不同的兩位數時,學生擺出院0302兩個數時,老師就是讓學生説説理由並簡單地劃去,我覺得此時老師應結合生活談談。因為,在副彩號碼中出現過這類數字,電視中經常可見到這樣的號碼,學生也許誤以為電視媒體也出現錯誤。老師可以提示學生作為號碼可以這樣出現,但數學中作為一個數,0不可以放在最高位。

總而言之,我們要肯定地説,這是一堂成功的數學課。這一堂課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周意平老師今天不僅是最漂亮的老師,更是一位激情四射的導演。她極其從容地引導學生一步步演下去,學下去,學生自始自終饒有興趣地參與着,思考着,氣氛濃烈,效果頗好。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11

整堂課看似平平淡淡,但老師一步一個腳印地帶領學生深刻領悟“搭配中的學問”,探索出搭配的順序和“決竅”,一切是如此順理成章,又是那樣紮實平穩。對於這樣一節有效的課堂,我想,權用三個“注重”或許可以逼進有效教學背後值得遵循的教學規律。

1.注重生動評價,強化有效引領。

陳老師在上課時不僅注重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更注重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如指名板演衣服的搭配方法後,老師馬上請這三位同學解説自己的搭配思路,隨後便抓住時機問學生:“你認為她這種方法好嗎?為什麼?”,很好地幫助學生理清了搭配的順序,成全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學資源、信息要素的協同促進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

2.注重細節觀察,強化有效建構。

在學生為搭配的衣服連線後(該生沒有按順序連,但答案是正確的),老師立即問學生:“剛剛這位小朋友在連線時出現個小問題,你們發現了嗎?”,指導重新連線後還要求學生説説板演者的連線方法。從這些細節可以看出陳老師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她鼓勵學生髮現板演或回答時的細節錯誤,無形之中就給學生一種學習的緊張感,使得他們更加認真地投入到課堂當中來。

3.注重原始創新,強化多維發展。

通過衣服實物的搭配和連線的方法,陳老師鼓勵學生充分開動腦筋,想出了各種搭配的方法。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也確實找出了許多不同的方法,真正達到了探究“搭配學問”的目的。這樣,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創造”,這種“創造”源於他們的生活經驗,能有效擴充、完善對“搭配學問”的獨特解讀。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12

今天,聽了鄭老師執教的三年級下冊的《認識小數》一課。“認識小數”是一節和學生生活有密切聯繫的學習內容,雖然學生是第一次接觸,但是由於小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所以大多數孩子還是能理解接受,鄭老師在整節課中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本節課是學生在初步認識分數的基礎上,結合元角分和米、分米、釐米的知識來認識一位小數,並理解小數含義,掌握讀、寫一位小數的方法。運用直觀手段,分析歸納的方法,使學生理解十分之幾的一位小數表示,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過理解小數含義,把某些分數改寫成小數,提高學生的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本課時通過把十分之幾的分數寫成一位小數,對學生滲透相互轉化的思想教育。 使學生初步理解一位小數的含義,會讀、寫小數的部分是一位的小數。鄭老師在教學時能注重引導學生從身邊發現小數,學會寫小數,應用小數。教學例題時,充分運用直觀演示,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發現規律,溝通分數與小數的聯繫,形成正確的表象,從而歸納讀寫一位小數的方法。在教學中做到有扶有放,使學生愉悦民主的教學氛圍中,學生知識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講練結合,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體會,有助學生技能的形成。

具體表現在:

1、教學氣氛比較和諧。課堂上比較有默契,整堂課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對話比較多,學生比較投入。

2、教學過程比較平實,注重了知識的類比遷移。課堂上,老師儘量大膽地讓學生進行了探究活動,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象學生自學例2後,採用了學生提問,學生相互質疑,解決問題的方法。

3、關注了數學與生活的關係。例1的教學,引入了大量生活中常見的例子,生活味比較重。

4、關注了學生的學習情感,適當滲透了數學文化。課堂上能大膽鼓勵學生,賞識學生進行新課的學習。

5、練習設計形式多樣,結合了課堂教學的重點、難點,密度也比較大。大部分的學生掌握較好。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13

從板書設計可以看出,這節課的內容關鍵時讓學生理解:“本金、利息”的含義,會正確地計算存款的利息。新課標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以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運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中的應用價值。”數學只有與學生的生活聯繫才能顯得真實和精彩。由於“利息”這一節的數學內容是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就有過相關的知識儲備,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劉老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在課堂中充分讓學生“做主”,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中理解有關利息、利率、本金的含義,體會數學的真實。在教學中,教師始終以學生為本,強調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歸納出利息的計算方法,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深化。本課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創設情景,引入課題

愛因斯坦説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重要。”教師在引入課題時,提出了幾個問題。如:有哪位同學幫老師想個辦法,如何更好地處理這些錢?為什麼要存入銀行?增加的收入叫什麼?這樣的提問,貼近學生的生活,又充分利用學生樂於幫助老師解決困難的心理,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緩解了學生的心理壓力。

二、利用生活經驗,體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新課標指出:“重視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數學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學生主動介紹了儲蓄的`相關事項,和小組討論進行計算,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了知識,掌握了技能,體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三、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

新課標指出:“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要提供各種思考與合作的空間。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注意提供給學生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的機會。如:小組討論如何計算利息,培養了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合作精神。

四、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

數學要關注人的發展,關注學生的數學素養的提高。學生在感知存款的利息要按20的税率納税時,為了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教師再問:“也就是實際得到的税後利息是存款利息的百分之幾?”這樣,學生都進入了積極的思維中。從而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在教學時,根據例題還可以問:“如果李志文存錢的時間不同,又如何解答?”這樣就注意了學生髮散思維的培養。新課標在談到有效教學時指出:“有效教學一定要在重視課堂上激發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內在的發展。授課教師在這個環節上真正落實了有效教學。

“利息的計算”一課,總體效果很好,基本達到了預先的教學設想,在改變傳統應用題教學模式和方法上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14

11月5日上午第二節,我們裴主任上了一堂《圓的認識》,讓聽課老師和六年級同學一起認識了圓,認識了什麼是有效教學。

一、在國小數學大綱裏,關於圓的教學相關要求有以下一些:

(一)使學生理解、掌握數量關係和幾何圖形的最基礎的知識。

(二)使學生具有進行整數、小數、分數四則計算的能力,培養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三)使學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二、教學要求:

使學生獲得有關整數、小數、分數、百分數和比例的基礎知識;常見的一些數量關係和解答應用題的方法;用字母表示數和簡易方程、量與計量、簡單幾何圖形、珠算統計的一些初步知識。

使學生逐步形成簡單幾何形體的形狀、大小和相互位置關係的表象,能夠識別所學的幾何形體,並能根據幾何形體的名稱再現它們的表象,培養初步的空間觀念。

培養學生觀察和認識周圍事物間的數量關係和形體特徵的興趣和意識;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根據數學的學科特點,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教育,愛祖國、愛社會主義、愛科學的教育,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獨立思考、克服困難的精神。

三、教學內容的確定和安排

根據九年義務教育的性質和任務,適應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和社會需要,為了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國小數學要選擇日常生活和進一步學習所必需的、學生能夠接受的、最基礎的數學知識作為教學內容。通過直觀學習一些幾何初步知識,認識常見的簡單幾何形體的特徵,學會計算它們的周長、面積和體積,對於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和進一步學習幾何都是有益的。在安排內容時,要注意加強測量、拼擺、畫圖等實際操作方面的訓練,求積計算的數據不應過繁。組合圖形作為選學內容,只限於兩個圖形的組合。幾何形體要從低年級起逐步認識,合理安排。

認識圓,會畫圓。

本堂課的.教學任務歸納起來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1、讓學生對幾何圖形——“圓”建立最基礎的認識(當然是在一年級的圓的認識的基礎上);

2、認識事物間——圓的特徵、直徑和半徑的數量關係和基本特徵;

3、學會用字母表示圓的有關知識,主要是指:2r=d;

4、會畫圓;

5、培養學生觀察和認識周圍事物間的數量關係和形體特徵的興趣和意識;

6、增強民族自豪感:祖沖之和圓周率。

關於教學任務,老師們一般都很容易把握,更重要的是,大綱提出的教學方式為我們的“有效教學”的提供了思考:

1、學數學要選擇日常生活和進一步學習所必需的、學生能夠接受的、最基礎的數學知識作為教學內容。

2、在安排內容時,要注意加強測量、拼擺、畫圖等實際操作方面的訓練。

3、通過直觀學習一些幾何初步知識,認識常見的簡單幾何形體的特徵。

日常生活、實際操作、直觀學習雖然簡簡單單的12個字,卻值得我們數學老師時時為之警惕,因為在我聽過的數學課中,很多老師如能做到其中一點都已經是很不錯的了!

今天的課堂中,老師的三大理念使《圓的認識》更加有效:

1、數學生活化使教學更加有效;

課堂教學中,時時注意啟用生活中的素材開展數學教學,如導入:早幾天的秋遊中,大家都把座位讓給了小弟弟小妹妹,今天老師讓大家座一次車!又如:生活中你看到過哪些圓形的物體呢?再比如:假如要在草坪中間建立一個圓形大水池,你該怎樣畫圓呢?

2、利用學生動覺智能來促進數理——邏輯智能的發展,使教學更加有效;

這個理念在教師的本堂課中體現得更是淋漓盡致,如:圓的對摺;測量直徑的長度和半徑的長度;畫圓等等,學生通過自己動手來學習和了解圓的相關知識,學習興趣濃厚,感性認識增強,這就是我們常説的積極主動的建構。

3、直觀教學相得益彰:

這主要是藉助於課件,如:老師在教學"同一圓內每一條直徑的長度都相等"時,結合學生動手測量,屏幕上的多條直徑依次旋轉至同一條直徑完全重合,非常直觀地凸現出這一知識點。類似之處還有很多。

由此看來,這堂數學課在教法上是很具有代表性的,如何實施有效教學,看來真是值得我們多加揣摩!

當然,課堂中存在的諸如:教師的語言還要更加嚴謹、有些局部處理是否可以更加有效等等,那都是難免的事情,這就無傷大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