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廣角《找次品》第一次試教評課稿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評課稿,評課的類型很多,有同事之間互相學習、共同研討評課;有學校領導診斷、檢查的評課;有上級專家鑑定或評判的評課等。那麼你有了解過評課稿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數學廣角《找次品》第一次試教評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數學廣角《找次品》第一次試教評課稿

《找次品》是五年級數學教材中的數學廣角的內容,是一塊特別難以理解的學習內容。邱珠弟老師第二次試教比第一次有非常大的進步,具體説來有五大亮點:

第一、深挖教材,根據農村學生進行施教,轉化難點降低教學起點。按照例題,本課例1是從5瓶藥品中找到次品,而邱老師卻讓學生先從3瓶中找出次品,這樣就降低了教學起點,學生很容易的從3瓶中找到次品。在後面的5瓶、9瓶中找次品就容易多了。這種因材施教提高了不同學生學習的興趣。

第二、培養學生優化意識,用數學邏輯增加學生遞進關係,知道數學就在我們身邊,上課時層層推進滲入優化思想。本課邱老師讓學生從3瓶中找出次品這比較簡單,然後加深到從5瓶、9瓶中找次品,並且在9瓶中找次品的過程中滲入優化思想,讓學生尋找優化策略,接下來讓他們再用12瓶進行驗證,加深了學生的體驗。在此過程中知識層層推進,步步加深,讓學生充分體會到運用優化策略解決問題的有效性。

第三、培養學生歸納綜合能力,讓學生從動手中得到結果,自己動手得到結論。當學生通過例2發現把待測物品平均分成3份稱的方法最好後,邱老師提出“每個數都能平均分嗎”的問題,讓學生從10瓶中找出次品,學生通過進一步的驗證、歸納、推理等數學思考活動,從中又發現“儘量平均分”的優化策略,實現從特殊到一般的過渡。整個教學過程學生經歷探索知識的過程,學生的綜合能力進一步提高。

第四、科學引導實現三維目標,教學的過程與方法使用比較好。課堂上,邱老師總是密切關注學生思想動態,發現學生遇到困難就及時引導,“還可以怎樣分?”“還有不同的分法嗎?”“不平衡説明什麼?”...等等提示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哪種分法稱的次數最少?”使學生逐漸樹立運用優化策略解決生活問題的思想。整堂課,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組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成功實現了新課標後教師角色的轉換。

第五、板書設計合理,有條理,學生一看一目瞭然,起到總結性的作用。

最後還有一點想法,本課的學習不是為了讓每個孩子學會找次品,由於本節課規律的難度,肯定會有部分孩子學習後對高一層次的規律不能正確運用。我認為本節課要讓孩子在操作、思考、討論中學會找次品的一般方法,體會方法的優化,使每個孩子的動手能力、數學思想和方法有一定的進步,因此教師不能把方法和規律灌輸給孩子,不一定把自己預設到的每一個規律都交給學生,而是要看孩子的學習情況做一定的引導,一定要是孩子主動地思考、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