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下學期教學案例

  小班下學期教學案例

活動設計背景

小班下學期教學案例

保護幼兒的生命是幼兒園的首要任務。我作為,幼兒教師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向幼兒進行安全教育,尤其是小班幼兒剛進入幼兒園,自我保護能力和安全意識都很弱。幼兒安全教育的本質是生活教育。幼兒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安全教育應把握時機。所以,我抓住這個機會對我們班幼兒進行了一系列的安全教育,從小班就堅持對幼兒進行安全教育,培養和提高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

活動目標

1.知道不能輕信陌生人的話,不跟陌生人走。

2.瞭解和掌握一些和陌生人相處的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初步形成自我保護能力。

活動準備

1.有關的圖片四張。

2.玩具、果凍、巧克力。

3.請一位幼兒不認識的阿姨扮演陌生人,並設置表演情境。

活動過程

一、故事《古麗和陌生人》

開始部分:

1.講述故事《古麗和陌生人》:古麗獨自在院子裏玩,這時一個陌生人問他公園怎麼走,古麗有禮貌地告訴了他該怎樣走,陌生人非常感謝古麗。回到家裏,古麗把這件事告訴了媽媽,媽媽説:“古麗,你做得對!不過還有一些事情你要多加註意。”古麗連忙問媽媽:“還有什麼事情應該注意的呢?”

2.集體討論:(1)媽媽為什麼説古麗做得對?(2)我們來猜猜媽媽還對古麗説了哪些應該注意的事情?

3.出示圖片:

圖一:陌生人要你跟他出去玩時,你不能跟他一起去。

圖二:陌生人給你玩具或好吃的東西?果凍,巧克力?時,你不能要。

圖三:陌生人要去你家時,你不能帶路。

圖四:陌生人硬拉你跟他走時,你要反抗,大聲呼救。

二、情境練習情境一:一個陌生的叔叔對一位小朋友説:“小朋友你真可愛.我請你吃果凍。”接着又拿出玩具給他玩。

集體討論:能不能接受陌生人的禮物,應該怎樣對他説?

情境二:一個陌生的阿姨敲門進入教室,對某幼兒説:“我是你媽媽的好朋友,她今天沒有空來接你。讓我送你回家,跟我走吧。”

教師提醒:(1)你認識她嗎?(2)如果你不認識她.能不能輕信她的話?(3)那你應該怎麼對這位阿姨説?

教師小結:對待陌生人要有禮貌,但不能輕易相信他們的話,尤其是不能跟陌生人走。

教學反思

我通過這節課和幼兒講古麗和一個陌生人之間發生的一段事情,引發幼兒在現有經驗的基礎上談談對“陌生人的理解,以及遇見陌生人應注意些什麼。再通過集體的學習,幫助所有幼兒瞭解和掌握一些和陌生人相處的方法,讓孩子知道如何應變可能遇到的危險:我認為僅僅告訴幼兒“不接受陌生人的糖果或不要和陌生人説話”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向孩子描述可能遇到的情況.然後指導孩子如何去做。所以我在活動中設置了一些與幼兒實際生活非常貼近的情境,引起幼兒的興趣.幫助幼兒認識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問題和現象,初步對我們班幼兒形成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還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下次,我用一些新的教學方法,激發幼兒對安全教育的興趣。

  小班下學期教學案例

一次,我在活動區偶然聽到兩個小朋友的對話,讓我對陳鶴琴先生的教育理論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並付諸實踐。發現“你要兒童怎樣做,就應當教兒童怎樣學”,“鼓勵兒童去發現他自己的世界”,這才是我們教育的意義,才是兒童教育有價值的思想。讓活動區“活”起來,讓孩子的手動起來,這才是孩子真正意義上的主動活動。

案例

這學期,我們班積木區的主題是搭建美麗的小區。一天,德培照圖搭起了圖片中的示範建築。一開始,他看着圖搭了兩層,又用一小塊做頂,並説這是一座大樓。搭到這兒,他開始猶豫起來,擺弄了一會兒就停在那裏,搭不下去了。

第二天,他又來到積木區,繼續琢磨這件未完的作品。這時,若晗來到德培身邊,問:“你搭的是什麼呀?”德培答:“我搭的是大樓,這是大樓的房頂,一會兒我還要搭大路呢!”過一會兒,他接着説:“我們家的小區就是高高的樓,旁邊還有大路呢,有長長的,有彎彎的!”他一邊説,一邊隨手在地上搭。若晗看了一會兒,也和他一起動起手來。為搭彎彎的大路,他們採用了轉向連接法。可是,在把大路與樓房連接起來的時候,兩人發生了爭執。一個説是有台階的,一個説是在平地上的。最後他倆商量了一個結果——“我們可以回家再看一看”。

到了週一,他倆高興地來到積木區。德培手拿他們家小區的照片,説:“我們家的樓是先下好幾層台階才到大路上的.,不信你看!”若晗也説:“我家的不是這樣的,明天我也拿照片來,讓你看一看。”通過協商,他倆“今天”就先照着德培的圖片搭了起來。隨後他們又一起想辦法搭樓梯台階,好搭成照片中的樣子。在不斷的調整中,他們利用斜式連接方法把搭起的兩層台階和二層樓連接了起來。一個初具規模的小區形成了。

分析

“建造小區”這組建築持續了三四天,孩子們由獨自搭建到合作搭建,由目的不甚明確到較明確,由單個的建築結構發展到採用平式、斜式和轉向等連接方式,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獲得了新的經驗。但通過兩個孩子的對話,我也發現了積木區在材料投放中存在一些問題:所提供的材料已不能滿足孩子的需求,孩子已經開始自己去尋找新的素材、創造需要的材料;幼兒的搭建水平很大程度上受示範圖示的限制,而且搭建水平也存在着個體差異;要充分利用牆飾激發孩子們的興趣和自信心,更好地發揮他們的主動性。

舉措

問題提出來了,應當如何解決就成為我一直思考的問題。我記起了陳鶴琴先生説過的一句話:“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於是採取了以下措施對積木區進行“改造”,讓積木區“活”起來。

收集圖片,為幼兒提供搭建支持 我們發動孩子和家長一起收集小區的圖片,其中包括真實圖片和積木圖片,老師也着手找一些難易分層的圖片。通過收集圖片,給予幼兒適宜的表象提示,作為他們建構水平發展的台階和支架。在提供圖片時,我們開始僅僅在積木區的主題牆上提供了一些供參考的實際小區的圖片和孩子們自己搭建的範例圖片,後來發現圖片的內容已經不能滿足孩子們的需要,孩子們每次所搭建的作品也都是大同小異,所以我們對牆飾進行了相應的調整,豐富了參考圖片的內容,並且根據孩子發展情況和個體差異,分成了兩種參考圖片的來源:《我收集的圖片》,主要是老師、孩子、家長一起收集的由積木搭建的小區圖片,這些參考圖片的難度稍大;《哥哥姐姐的作品》,主要是大班小朋友搭建的建築圖片,比較接近孩子的水平,也易於模仿。

展示作品,促進幼兒有意義的學習 除了增加參考作品展示區,我們還用照片記錄幼兒的建構作品,給孩子們的作品提供了相應的區域——《我們的作品》及《我是小小建築師》,一方面增加孩子的興趣和自信心,另一方面促進孩子有意識地學習,通過對比有更大的進步。另外,我們還有意地提供給孩子不同形狀的房頂,引導孩子想辦法搭建出形狀不一的房子,讓孩子通過所提供的材料進行思考,解決問題。

提出挑戰性問題,創設問題情景或主題情節如幼兒在剛開始接觸《美麗的小區》這一主題時,只是單純地搭建房子,通過教師的提問“小區裏除了房子、樓房還有什麼啊”,引導幼兒“看看小區的照片,看看小區裏都有哪些東西”等,讓孩子加深對主題的理解,並不斷判斷幼兒的現有水平,明確引導方向,有效促進幼兒建構水平的發展。同時,抓住幼兒遇到和提出的問題,作為形成和豐富主題、情節、牆飾以及建構方式的助推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