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評課稿(實用)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1

今天我在此對周老師的課作以簡單評析,發表一下自己淺陋的見解,不當之處請多指教。周老師是我校的一名年輕有為的骨幹教師,她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教學的內容簡單枯燥,一般來説,很少有人把它作為公開課的.內容,我這還是第一次看到把口算教學拿出來進行交流。但周老師卻把如此枯燥的內容上得趣味橫生。

國小數學評課稿(實用)

周老師的課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你們還記得秋遊事嗎你們玩了那些項目"同時出示了秋遊的情景圖,繼而出示了主題圖後要求學生看主題圖提出用乘法解決的問題。這樣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對學生提出了要求,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生直觀地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生看圖後能正確列式。在探究口算算理時深入淺出,使學生很容易地掌握了口算方法。

這節課在練習設計與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為主線,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又對口算乘法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每個題目之間的導語生動有趣,給學生以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在知識的海洋中暢遊。練習的內容由淺入深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

這節課始終把數學同生活緊密在聯繫在一起,讓學生切實在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較好地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體現了新課改精神,注重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生生活中的數學與以往的口算教學單純以口算為主,枯燥乏味的口算有着極大的區別。周老師的口算教學具有趣味性,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更具人性化,是一節實實在在的課,特別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從學生的坐姿,書寫姿勢以及口算習慣等都有嚴格的要求。使學生學的紮實,為以後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2

張俊麗老師執教的數學課《正比例》教學思路清晰,教學效果良好。

根據教材和內容的特點,老師選擇了師生互動,以教師的“引”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互動交流中去理解成正比例的量這一概念。首先,讓學生弄清什麼叫“兩種相關聯”的量,老師引導學生從表格中去發現時間和路程兩種量的變化情況。其次,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考慮路程隨着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在這一變化過程中,有什麼規律呢?學生看了表之後,發現路程和時間比的比值是一樣的,都是90。讓學生理解相對應的路程和時間的比的比值都是90,從而突破了正比例關係的第二個難點。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會一定。把學生對成正比例量的意義的理解成一系統。由於學生還是第一次接觸這一概念,之後的學習還是讓學生對比着例1來自己理解數量和總價的正比例關係。最後,在兩個例題學習的基礎上總結出成正比例量的意義,把這意義從局部的路程和時間、數量和總價推廣到其他數量之間的關係。

主要優點有以下幾點:

1、新授前先尋找生活中的量,為新課做了很好的鋪墊。

2、注重學生的體驗,所有由於條件的限制沒有讓每個學生都進行真實的實驗,但是能精心製作課件,模擬實驗,運用課件幫助學生理解“相關聯的量”, 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3、能做到以學生為主體,“規律”都是由學生得出,在學生完成有困難時 及時的給予點撥。

4、教學時能緊密的練習生活實際,做到學以致用,符合新形勢下的教學理念。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3

通過聽八位老師的講課,總的來説,給我的感覺是這幾位老師對新課標掌握的比較好。課堂教學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在這幾位教師的作課中為學生創造了一個健康、平等、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我認為做的很好:

下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説一下我的看法:

1、這幾位教師的教育觀念都比較新,注重了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創設了親切、自然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慾望,從而讓學生在不知不覺地參與到學習中來,用學生身邊感興趣的事例做為教學內容,如《面積單位》這一節引入了奧運知識,由國家大事入手,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分數的意義》這節用蛋糕、蘋果、熊貓做為學習的材料,講西遊記的故事等等,這些都是學生感興趣的,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真正體現了“生活——數學——生活”的教學思路,這正是新課標中所提倡的。

2、這幾節課都把學生放在了主體,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在各個教學環節中各位教師都能將學數學和用數學有機地聯繫起來,如有的老師讓學生拿出學具親動手實踐,操作,拼一拼,擺一擺,量一量,看一看等等,並且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小主人”的作用,使他們在獲取新知的同時,享受到了成功的愉悦,也體驗了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同時也體現了教師只是數學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

3、課堂教學過程比較緊湊、嚴密,課堂氣氛活躍,師生關係比較融洽,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使數學課堂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4、部分教師從練習題的設計來看,形式多樣,而且層層深入,這樣做為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提供了活動的機會,促使不同水平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注重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5、充分發揮了課件的優勢,版式多樣,色彩比較明亮,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大大激發學生的興趣。

另外,我認為有些內容學生自己能解決的,或通過小組交流能完成的,教師不要代替學生。上課學生回答出錯時,教師不能把學生放在一旁不理,可以讓別的學生來幫助他或教師來引導。從這幾位教師的講課中,我們老師也能看到自己在課堂中的不足之處,我希望我們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

總之,各個教學節我們教師都是充分相信學生,充分尊重學生自主活動意願的基礎上教學的,在整個課堂中我們都能看到學生在學習中更樂於表現自我,更樂於探究創造。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4

各位老師上午好,很高興能有機會就昨天下午的三節課和大家進行交流。首先我要説的是能站在這個講台授課的教師都不簡單。三位教師在科學合理設計導學案、精心製作準備教具、滲透高效課堂理念等方面均做了有益的探索,值得我們學習借鑑。在此謹代表我個人對昨天授課的三位教師表示感謝。感謝他們提供了豐富的學習素材,感謝他們給予我思考的機會!本着相互研討的目的,下面我分別對昨天下午的三節課談談自己的看法,不到之處敬請各位同行批評指正。

第一節冷集畢老師所上的課《4.1圓》,總體上能夠按照高效課堂的要求,較好的體現了預習、展示和測評(反饋)三大板塊,我想從三個方面對本節課談談自己的學習體會。簡稱為“三有”,即有思想、有行動、有突破。首先説有思想,本節課體現了“先學後教”的高效課堂理念,圍繞教材讓學生分步預習,分步展示,整體反饋,反映教師有比較先進的教育教學思想;其次是有行動,關鍵是畢老師能把自己的思想轉換為實際行動,較好體現肖主任在教研會上反覆提到的“書讓學生讀、結論讓學生髮現、方法讓學生歸納”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第三是有突破,我們很多老師在嘗試高效課堂模式的時候,注重形式化的東西較多,較少體會高效課堂的實質。本節課上畢老師至少在以下兩個方面上有所突破,一是預習方法的.現場指導,比如要求學生閲讀是畫記號,小組合作時強調小組長要發揮作用等等,體現了學法指導。而不是讓學生自己預習閲讀,老師不管不問。二是在教具的製作和演示上匠心獨具,特別是用兩根鐵絲演示等弧的問題,形象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同時學生表現的狀態很好,注意力高度集中,我感到這是本節課學生精力流失率最低的環節之一。

當然,從我個人的理解上,也有幾個問題提出來和老師們一同商討。一個是導學案中,新課設計要不要例題的問題,目前我們學校在編寫導學案時,一般設計五個環節:複習回顧(或情境引入)-新知探究(預習思考)-拓展應用(合作探究)-鞏固練習(反饋矯正)-小結測評(當堂檢測)。其中拓展應用環節就是設計兩到三個例題,以此體現本節知識的核心應用。處理方式還是先讓學生自主探究,再組內交流,最後集中展示(大展示),學生講解點評。最後教師引導歸納基本方法和解題技巧。本節課我覺得把點P到圓O上各點的距離中,最長的是8,最短的是2,求圓O的半徑或直徑作為例題教學是不是好一些。第二個是關於圓的集合的定義,在處理時有點快,雖不是本節重點,但是一個難點,學生不易理解,原來導學案中設計有畫圖,結果教學時好像沒有見到,如果能讓學生親自畫圖觀察,在圓上取點,測量該點到圓心的距離或以圓心為端點畫長度等於半徑的點段,然後進行觀察分析就會輕鬆得到,到定點的距離等於定長的點都在什麼什麼圓上,圓上各點到定點的距離都等於圓的半徑,並由此歸納出圓的集合定義。

第二節石花四中冷老師的課,講的是垂徑定理。導學案的整體設計上沒什麼大問題,只是“知二推三”的拓展似乎超過課標要求。“知二求三”才是本節核心。另外推論得出上的設計過於簡略,導致學生在此處卡殼。如果能細化一點,就可解決這個問題。比如畫一條弦CD,取CD的中點M,連接OM,求證:OM⊥CD,如果延長OM、MO分別交圓O於A、B兩點,有哪些相等的弧?由此你能發現什麼結論嗎?其次是具備了高效課堂的某些形式,比如學生自學預習、小組合作討論等,但不是很深入、不是很細緻。整體感覺還是老師講的多,不過冷老師是老教師,我們同齡,思想和行為轉變起來確實很困難,不要心急,只要敢於嘗試,大膽放手、相信學生,我們就會在高效課堂的路上走得更好。垂直於弦的直徑教師教學用書上建議安排一個課時,實際上,應該是兩個課時的內容,有必要附加一節習題課。

第三節是王老師的旋轉試卷講評課。我也以“三有”為關鍵詞談談自己的學習體會。即有創新、有實效、有準備。有創新是指這種試卷講評的模式讓人耳目一新,原來肖主任主持的教研會上也對試卷講評課做過研討,而王老師的這節課在糅合高效課堂理念上,有創新。比如先讓學生圍繞要求自己組內改正,自我糾正、查找錯因、組內合作這些有利於學生學習的方式值得學習效仿。有實效,主要體現在錯因剖析、變式練習上,從我自己的角度看,我也想這麼做,但從來沒試過。因為很多學生並不清楚自己錯在哪裏,讓他説,要麼説忘記了不知道,要麼半天説不到正點,所以每次試卷講評效果不佳,錯了的以後仍然會錯。而王老師的這種方法,我覺得真正把原因弄清楚了也算是把問題真正弄明白了。其次是學生疑難點的變式練習,藉助多媒體增大課堂容量的同時,一方面反饋改正效果,一方面進行有益的拓展延伸,增大思維含量,效果非常好。上好試卷講評課的關鍵是教師課前的準備,教師通過批閲試卷必須收集掌握第一手材料,然後備課、製作。本節課王老師準備充分,特別是製作上,能在第二、三活動前。出示活動要求,方便學生明白做什麼,怎麼做?需要商榷的是王老師對第17題的講解似乎不很到位,雖然有學生回答了旋轉中心的座標是(5,2),也説了自己的思路。但不科學,王老師也沿用了這種方法。我個人覺得根據旋轉的性質確定旋轉中心是先找兩對對應點,接着分別作兩對應點連線的垂直平分線,最後兩中垂線的交點才是旋轉中心。其中在網格中的技巧是儘量找是“正方形”頂點的對應點,這樣容易看出垂直平分線的位置。

當然對於部分是教師講的,比如第16題和第20題的變式,我個人是讚賞的,高效課堂並不是不要老師講,學生普遍感到困難的,老師講效果並不差,怕就怕老師一講到底,搞一言堂。新課標中,也提到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可見,高效課堂並不排斥接受學習。

總之,三節課反映了老師對高效課堂的不同認識和理解,都值得我慢慢學習細細揣摩,從中汲取營養,改善自己的教學。再一次謝謝大家。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5

校本教研讓我們開展專業引領,同伴互助個人反思等教研活動。

作為年青教師的我從中受益匪淺,現將區教研員韓老師針對我執教的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認識面積》一課的點評記錄如下:

韓老師:你的這節課體現了課改精神。

你注重引導學生從實際領悟面積的內涵,概念理解方式靈活,可喜的是沒有讓學生背記概念,,而是通過實物舉例,動手去摸索理解,去把握。

韓老師:尤其是將手畫的黑板上,這個環節的設計處理不僅面積由物體表面大小遷移到圖形大小上來,而且讓學生明確規則圖形有面積,不規則的圖形也有面積,而且也有大小。

韓老師:從你的課堂上多次體現課改理念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不論是認識面積,還是比較面積大小都有所體現。

韓老師:課堂上還體現了估算意識,注重引導學生先估算,在進行計算,這種訓練培養了學生的估算能力很有幫助。

韓老師:課堂體現了學生主體性。

學生參與知識學習的全過程,讓學生經歷找面積比較的過程,並體驗比較大小的方法的多樣化。

韓老師:從你的這節課,讓我看到泡崖國小教師的課改理念體現很明顯,課堂上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並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性,

但是有優點也有缺點,下面,我就説説這一節課的.問題。

韓老師:我覺得你們班的學生平時的訓練就不到位,尤其是課堂舉手發言直喊老師,不要求舉手姿勢特別規範,但是不能站着,甚至下地喊。

郭主任:對,這樣顯得課堂特別亂,再加上你的動作也比較隨意,説話,站姿,手勢給人感覺很鬧。

韓老師:老師的語言要抑揚頓挫,不能總是大聲,學生也大聲,課堂上你顯得躁,正像郭主任説得那樣,準備匆忙就顯得毛躁。

韓老師:再就是你在課堂上組織教學能力還得加強,如果一個環節結束,馬上讓學生調整狀態,進入下一個環節,不能你光顧着自己的教學任務,而忽略了學生雪地狀態。

現在看一節課的好壞,主要是看學生學的狀態。

郭主任:教師講的在好,學生不聽,那麼也是失敗的,你要在組織教學方面多下功夫。

要學生運用各種激勵的語言,讓每個學生的視線始終跟着老師走,一年級老師在課堂組織教學上就非常值得借鑑,有時間不妨去看看,就“還有一雙小眼睛沒看我”,“男生中有一個小腦袋沒有轉過來”……總之,教師鼓勵語言要靈活、生動。

韓老師:面積大小比較時反饋要控制速度,課堂教學動作要快,説的也那麼快,下面好多學生都沒有聽明白,這時你要加以控制。

還有有一個學生回報公式法,但是單位你沒有及時糾正。

我:對,這個問題我發現了,但是以為以後才認識所以不想浪費時間。

韓老師:這種想法不對,至少得給學生一個準確得知識。

要學會控制課堂,課堂發言也要有所把握,不能有幾個舉手的都要叫,要靈活處理,再有就是練習反饋要有側重,不能一個模式。

郭主任:韓老師提了這麼多寶貴意見,今後你要努力調整自己的教學,加強學生得訓練,

我:感謝韓老師這麼誠懇的幫助我,我光注重教材的研究挖掘,卻忽略了自身素質的培養和學生訓練,今後要在這些薄弱環節上努力。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6

本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20以內的數,知道10根小棒捆成1捆表示1個十,2個十是20,1捆和幾根合起來是十幾等知識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宦教師能深入鑽研教材、教參,較好地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合理整合教學資源,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建構知識,有效達成預設的教學目標。具體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導入簡潔、有效

學生在一年級上冊認識20以內的數時均是藉助於小棒來學習的,已經知道10根小棒可以捆成1捆,表示1個十。宦老師能找準學生的認知起點,從學生熟悉的小棒入手,既複習了相關知識,喚醒了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又很自然地引出課題,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簡潔有效!

二、新知教學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體現數形結合思想

新授部分分三個層次教學。首先是通過擺二十幾根小棒的操作,感知二個十和幾個一合起來是二十幾,二十幾裏面有二個十和幾個一,初步理解二十幾的含義;接着繼續通過小棒數數的活動,認識“幾十九添上1是多少”這個百以內數認識過程中的關鍵環節,教師採用了由直觀到抽象的教學方法。在探究“二十九根添上1根是多少”時,讓學生結合擺小棒的操作直觀看出結果,並讓學生結合小棒圖進行充分地説理,有效突破難點。在探究“三十九根添上1根是多少”時,就直接讓學生看圖説結果和想法。然後脱離小棒讓學生直接從“四十九添上1根是五十”説到“八十九添上1根是九十”,有效培養了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發展了學生的思維。第三層次是認識“九十九添上1一百”“一百里面有10個十”“10個十是一百”,教師依然是充分運用小棒來展開教學,學生在觀察、説理中主動完善知識結構,對100以內數的含義形成了較為完整的認識。本環節較好地體現了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的認識在操作、觀察、交流中得到完善,數感在數數、比較、交流中得到發展。

三、注重通過比較,培養學生探索規律的能力

教學過程中,教師特別注重通過比較,初步培養學生探索規律的意識和能力。在教學“幾十九添上1是多少”時,教師課件出示學生自主探索出的“二十幾添上1是三十”一直到“八十九添上1是九十”,讓學生仔細觀察,有什麼發現,學生通過比較、思考,能很快發現幾十九添上1得到的都是整十數。這時,教師繼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為什麼二十九添上1得到的幾十比二十九前面的幾十多一個十?學生充分説理後,教師順勢讓學生觀察每一排都有這樣的規律,繼而讓學生用找到的規律進行對口令練習,學生思維活躍,興趣盎然,數感得到進一步培養,也初步體會到探索規律的價值。

四、練習形式多樣,逐步發展數感

學生對百以內數的含義有了初步的認識後,教師又通過多種形式的數數練習進一步鞏固學生對數的含義的理解,不斷髮展數感。教師以“送禮物”串聯整個練習環節,過渡自然,形成整體。數數過程中,教師還充分利用教學資源,不斷深化學生對數的.含義的認識。如在講到羽毛球時,教師提問:二十五和五十二表示的數量一樣嗎?有什麼不一樣?學生在比較、交流中進一步感受到前後(即數字)顛倒後所表示的數量是不一樣的。學生的數感在數數、比較、交流中進一步得到發展。

總之,本節課較上節課相比,有了很大進步,層次更清晰,教師的語言也更加規範,問題指向明確,引導也比較到位。個人覺得在以下幾方面還有待加強:

1.部分細節處理不夠到位。如“添小棒數到二十九”時,應讓學生説説二十九的含義,為理解後面的三十是怎麼得到的做鋪墊;“為什麼九十九添上1是一百”,學生説理不到位,應讓學生結合小棒多説一説,更深刻地理解“10個十是一百”。

2.説理不夠規範。如“三十九添上1是多少”,應強調“三十九後面的9根添上1根是10根”,而不是直接説“後面的9根添上1根是10根”。

3.教師語言還不夠精煉,需進一步錘鍊;評價語言還有待進一步豐富。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7

各位領導、老師們:

在我校領導的精心組織和二位承擔公開課教師的精心準備下,我認為本次活動開展的很成功,我就二位老師的作課情況談幾點我個人粗淺的看法。如有不妥之處,同時請各位領導和老師指正。 總體呈現四大亮點:

一、情境創設的特別好,課堂活動緊密聯繫生活實際,體現了讓學生學習有用的數學知識這一先進的課程理念。課程標準中明確地告訴我們:數學的教學活動都必須建立在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和學生原來的認知基礎上的。二位老師都能恰當的運用身邊的教學素材,創造有趣的教學情景。如霍彪老師説自己腦筋不太好要買紅棗補腦如何求單價的問題和張飛老師來我校作課的一些準備工作為線索。

二、注重學生自主探索,二位老師的課堂中,教者都能夠充分扮演好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所以對於一個問題的解決,我們老師不是傳授給現在的方法,而是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給學生一把在知識的海洋中航行的槳,讓學生積極思考,大膽嘗試,在主動探索中獲取成功並體驗成功的'喜悦。

三、合作交流與動手實踐相結合,充分獲取數學活動經驗。二位老師的課中,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夠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進行獨立思考,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與同伴交流,並充分給足了學生動手、觀察、交流、合作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獲得知識,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獲得學習的主動權。

四、學習方法和教學手段多樣化,降低了學習難度,提高了學習效率。二位教師都能充分利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同時將觀察、操作、討論、練習、轉化、對比等有效的學習方法與之相結合,大大提高的學習效率。

以上是我聽了這幾節課的總體感受,如果就每一節課而言,我認為二位教師各有所長,每節課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充分展示了各自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藝術。

霍彪老師語言優美,儀表大方,激情高。教學環節緊湊,合理把握重點,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始終面對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收穫,都得到成功的體驗。考慮學生認知水平的基礎上,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參與對新知的探究,對提高學生的學習品質和和自學能力起到了一定的幫助作用。課堂中能充分利用兒童的心理特點,創設學生喜愛的教學情景,如“圖形的排列”、“和尚的故事”為學生對新知的探究和整節課教學任務的完成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把一節枯燥的課上的很精彩。

張飛老師的課,教學環節過渡自然,過程由淺入深,方法靈活多樣,是通過教師的有序誘導,學生的積極參與,體驗合作、討論與交流,培養學生主動,創新的個性特徵整堂課給人的感受是穩重、成熟。

當然,我們每位老師的課都不可能達到100%的完美, 一、課堂細節關注不夠全面,比如專業術語的使用上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如霍彪老師10除以3商3餘1,補0商3又餘1,此時“1”又表示多少呢?

二、教師沒有完全融入課堂中,這一點,張飛表現的不如霍彪老師。張飛的課顯得略有些呆板。

接下來我想單獨説一説“激情”二字。正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有人)説:有激情的課堂教學,能夠使學生帶着一種高漲的情緒在學習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聽了霍彪老師的課。有一種讓激情飛舞在課堂上感覺。這是我不及人家之處。

曾經看過一則報道,一位美國教授訪問我國的一所高中,無意中對一位班主任説:“你班學生很有前途,至少有18名同學能考上重點大學。”幾年後該班所有學生都考上了大學,而且大多數學生走進了名牌學府。可以想象老師聽了美國教授的預言後是懷着怎樣的激情去教這些學生的,而他可貴的激情又對這些學生產生了怎樣的作用。

我們追求的素質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如果我們在教學中都能滿懷激情的去挖掘學生的潛力,用放大鏡去找學生的優點,那麼結果又會怎樣呢?

課堂教學需要有激情。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有深厚的情感體驗,以飽滿的情緒、昂揚的激情去感染學生,更要有激發學生情感的手段和藝術。只有營造了這樣的“激情課堂”氛圍,學生才能由“知之”到“好知”再到“樂知”。這正是我的課堂中缺少的重要東西。也正是我現在需要學習的內容之一。

總之,二位老師通過精心準備,分別為我們奉獻了一節精彩的示範研討課,我想,我們全體數學教師一定會以本次活動為契機,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進一步加大課改力度,逐步探索課堂教學的新路子,為了讓我們北辰路實驗國小的孩子更像孩子,實現快樂課堂、激情課堂、和諧課堂、輕鬆課堂、高效課堂而共同努力。

一句話:

教學是我們的事,教會了是高興的事,會教了是幸福的事!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8

用字母表示數看似簡單淺顯的內容,但從孩子的認知水平去理解又是很難。用具體的數過渡到用字母表示的代數式是一個抽象化的過程,是國小數學學習的轉折,是一次認識的飛躍。

莫老師設計的教學過程一開始就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導入課題——用字母表示數。接着出示例1及字母所表示的一個特定的數,接着教學例2用字母表達乘法交換律中兩個數的關係,再接着看書自學通過判斷辨析講解簡寫的規則,最後通過練習鞏固等環節。教學思路清晰,目標明確,重點突出語言簡潔,層次分明,紮實有效,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一節好課。其中本人也提兩點不成熟的想法,根據書中編者的意圖,例1是為學習新知打下遷移的作用,而既然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導入課題那麼把例1中的符號換成字母是否更有正遷移的作用。其二當討論到簡寫的規則時有學生提出如果數與字母相乘怎樣簡寫,是否給予引導討論給予正面講解,不必把這一問題拋給下節課呢。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9

活動形式:聽評課

主講人:馮老師

評課人:孫建磊

主題:訓練學生準確表達數學語言的能力

時間:20xx-12-10

今天上午有幸聽了馮老師的講課,講了一節二年級數學上冊關於"數學王國"的課程,從聽課中可以總結出一下幾點:

1、教師的課堂引導非常有趣,從數學王國的大門鑰匙的密碼引入課堂,讓學生利用1和2組成一個兩位數來揭開大門的鑰匙,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初步接觸利用數字組成一個數的可能性是多個的,另外結合地圖的塗色來引入第一個例題。

2、教師利用了一條主線貫穿全課堂,利用數字王國的大鎖密碼,開始課堂,最後又用大鎖的密碼結束課堂,並且對本節課做了昇華提升,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有始有終。

3、教師的教學環節設計比較巧妙,尤其是對於塗色的設計,根據地圖進行了改變,讓學生理解題意,注意題意的要求,並在黑板上進步擺出圖形,結合自己製作的.圖,讓學生明白定位法的確定方法,可以先確定前面的,也可以先確定後面的。

4、教師通過幾次個例題和操作實踐,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自己探究實踐,對具體的方法最後提出總結,根據學生的活動,挑出能夠快速完成的幾個,總結方法,讓學生來了解方法的重要性。

5、在練習題的設計上也別出心裁,形式多樣,有排數字,合影留念,教學環節聯繫生活,抓住學生的心裏特點,實際進行模擬演練,讓學生倍感興趣,而且在練習上也拓寬思維,讓學生根據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編號排序。

對本節課意見和建議:

1、課堂的開始地圖出示雖然比較新穎有趣,引起學生關注區分比較,但佔用的時間過長,教師可進行適當的裁剪,直接給出陽泉地圖,把盂縣和郊區的地圖首先圖上不同顏色,問學生還有其他塗色方面嗎,口頭回答幾個後,直接開始塗表格,不用塗地圖。

2、講解定位法和交換法是是否可以再具體詳細些,感覺學生課上還是不是很明白如何定位。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10

今天,聽了鄭老師執教的三年級下冊的《認識小數》一課。“認識小數”是一節和學生生活有密切聯繫的學習內容,雖然學生是第一次接觸,但是由於小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所以大多數孩子還是能理解接受,鄭老師在整節課中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本節課是學生在初步認識分數的基礎上,結合元角分和米、分米、釐米的知識來認識一位小數,並理解小數含義,掌握讀、寫一位小數的方法。運用直觀手段,分析歸納的方法,使學生理解十分之幾的一位小數表示,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過理解小數含義,把某些分數改寫成小數,提高學生的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本課時通過把十分之幾的分數寫成一位小數,對學生滲透相互轉化的思想教育。 使學生初步理解一位小數的含義,會讀、寫小數的部分是一位的小數。鄭老師在教學時能注重引導學生從身邊發現小數,學會寫小數,應用小數。教學例題時,充分運用直觀演示,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發現規律,溝通分數與小數的聯繫,形成正確的`表象,從而歸納讀寫一位小數的方法。在教學中做到有扶有放,使學生愉悦民主的教學氛圍中,學生知識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講練結合,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體會,有助學生技能的形成。

具體表現在:

1、教學氣氛比較和諧。課堂上比較有默契,整堂課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對話比較多,學生比較投入。

2、教學過程比較平實,注重了知識的類比遷移。課堂上,老師儘量大膽地讓學生進行了探究活動,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象學生自學例2後,採用了學生提問,學生相互質疑,解決問題的方法。

3、關注了數學與生活的關係。例1的教學,引入了大量生活中常見的例子,生活味比較重。

4、關注了學生的學習情感,適當滲透了數學文化。課堂上能大膽鼓勵學生,賞識學生進行新課的學習。

5、練習設計形式多樣,結合了課堂教學的重點、難點,密度也比較大。大部分的學生掌握較好。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11

《用字母表示數》是學生學習代數的入門知識,難點在於學生的認知還停留在由具體的數和運算符號組成的式子上,對於含有字母的式子很陌生。用字母表示數、數量關係,是數學表達抽象化、符號化的過程。再由含有字母的式子求出它的值,又經歷從一般到特殊的具體化過程,看似淺顯,學之不易。之前,學生已經接觸過一些用字母表示的運算律,對簡單實際問題中的基本數量關係也已經比較熟悉,這些是學生理解本單元所學知識的重要基礎。

潘老師能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首先情境導入,引入字母表示數;然後,體驗探究,利用直觀的圖形,感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關係和計算公式;通過自學、反思,掌握簡寫規則;最後總結提升,在實際應用中鞏固拓展。由易到難,層層深入,以便於學生有效學習。具體突顯以下幾方面:

1、 創設豐富的生活情境,使學生體會字母表示數的現實需要。

學生理解字母表示數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經歷大量的活動,積累豐富的經驗。課中,潘老師不斷提供給學生生活中常見的情景和具體事例,讓他們在熟悉的環境中反覆體會字母表示數的現實性。如利用學生熟悉的撲克牌參與運算,學生能自主地用具體的數代替字母進行計算,促進學生感悟用字母可以表示特定的數,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教學中素材的取捨也以生活的親近度和學生的熟悉度為標準,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熟悉的環境中體會字母的現實性。

2、 分析生活性、趣味性強的數量關係,培養學生應用字母表示數的意識。

使學生有意識的應用字母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是本節知識的難點。所以,潘老師在教學中在數量關係方面大潑筆墨,給了學生體驗數學與現實的充分空間。如三角形到正方形到五邊形再到多邊形的.逐層滲透,曹格一家年齡比大小環節設計等,均為學生創造了廣闊的探索天地。

3、 增強新舊知識的聯繫,加深學生對字母表示數的意義的有效理解

學生對字母表示數的理解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反覆的體驗。為了發揮學生已有知識的有效作用,實現語言概括到字母表示的對比、過渡和加深,潘老師分層次的安排了圖形有關公式和熟悉的運算定律,激發學生進一步體驗符號語言的優越性,使新舊知識在深層次上達到了統一。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簡寫方法,屬於“陳述性知識”,而四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閲讀能力和自學能力。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潘老師在這裏安排了學生自學簡寫規則,然後在運用中加強理解與認識,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和反思中,深化對字母表示數的方法的理解。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12

一年級數學《6、7、8加幾》評課稿

活動形式:聽評課

主講人:施老師

評課人:孫建磊

主題:訓練學生準確表達數學語言的能力

時間:20xx-12-11

今天上午有幸聽了施老師的講課,講了一節一年級數學上冊關於"6、7、8加幾"的課程,從聽課中可以總結出一下幾點:

1、教師對知識的複習充分,瞭解到9加幾的加法計算利用湊十法來進行計算,複習鞏固了算法的原理以及方法,讓學生明白9如何湊十,如何分解兩一個數,這完全為本節課計算6、7、8加幾做了很好的`鋪墊,學生也能夠很快的從中領會到計算原理。

2、還有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那就是,施老師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訓練到位,學生從課堂的説湊十法的過程非常熟練,在課堂上也做到了不斷練習,充分讓學生反覆説,準確説,流利説。

3、對課本的教學用圖充分挖掘,從例題中發現數學問題,讓學生明白題意,知道給出的數學信息,引導學生的會利用信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知道從不同的方向進行解決問題,有前後人數相加,有不同衣服顏色的人數相加,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

4、注重計算的方法練習,例如在計算8 5=的時候強調可以看8分5,也可以看5分8,從兩個方面進行解決問題,拓展學生的思考能力,讓學生明白湊十法的靈活應用。

5、從一個兒歌幫助學生解決湊十法的口訣要點,抓住特點進行計算,提供學生快速計算的小訣竅,利用減法計算結果,很得出結果。可以説是整節課教師都把握住了重點內容,強調方法練習,講解細節重點內容,讓學生明白抓住關鍵內容進行計算。

對本節課意見和建議:

1、能否在寫課本例題時,讓學生説説算式可以怎麼列,或許有8 5或5 8,7 6或6 7的不同列法,這樣可以結合到最後一題,為下節課滲透。

2、擺小棒時可以讓學生上台圈一圈或擺一擺,感受過程,計算結果也可以做到進行驗算。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13

同課異構是一種新的教研方式,充分發揮了我們教師的創新才能,使課堂教學別開生面,三位老師同上《分數的初步認識》,他們不同的教學設計,不同的教學構思,不同的教學方法,使我們聽課者真正感受到數學教學藝術的魅力。

我覺得三位老師對新課程理念的領會是深刻的,教學方法把握得當,營造了一個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尊重學生的知識體驗,找準學生新知的“最近發展區”。

分數對於學生來説是全新的,如何將這一全新的知識內化為學生自身的知識,找準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學生從“實際發展水平”向“潛在發展水平”的橋樑,學生的思維從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領域。數學學習是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的一種自主建構過程。教學時,三位老師都注重從學生的這一數學現實出發,從學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確一半是怎麼分的,從而引入用一個新的數來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創設具體情境,以此激發學生的知識體驗,促進他們有效地開展建構活動。

 ⒉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課程資源。

新課程實施的一個突出變化,就是教材不再是教學的唯一依據,不再佔據絕對的主導地位,而是提倡教師依據自己所追求的,想要達到的目標,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內容進行選擇、組合、再造,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體現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於教材。如三位老師都有把生活中的“汽車標誌”、“國旗”“巧克力”和一些生活中的圖片等搬入認識分數的課堂,可以説這些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細枝末節”,放置在紛繁複雜的社會場景中簡直不值得一提,但我們驚喜地發現,正是這些微不足道的生活事物,成為學生應用數學知識、感悟數學價值的有效載體。學生從這些生活畫面中,不僅聯想到了“ ”“ ”等分數,更重要的是結合具體表象辯證地體會到了其中的數學算理。這樣的設計更貼近生活,而且將知識化靜為動,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之中處處有數學,在“生活”與“數學”的一拍即合之下,才生成了如此經典的課堂。

 ⒊注重開展自主學習,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間。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三位老師摒棄了“師生問答”的傳統教學模式,組織、引導、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折一折,畫一畫,説一説,並讓學生上台展示。尊重了學生的意見,發揚了學生的個性,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平台,學生通過操作、觀察,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實現了由單一被動式接受學習向自主探究式學習的轉變,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充分調動了學生羣體的積極性。

當然,每一節課都很難做到“踏雪無痕”,多多少少會留下一些遺憾。我有幾個觀點,純屬“一家之言”,現提出來與各位共同商榷。

⒈張老師的`設計可謂是大膽、開放,給了我們對分數初步認識教學方法上的一種全新的感受,真的是很震撼。但是我覺得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是“理解幾分之一的意義”, 張老師在此內容的傳授中過急,沒有讓學生充分地去體會和表述幾分之一的意義,重難點沒有突破。

⒉周老師自己個人的各方面素質都非常不錯,不管是語言的表述還是板書的書寫都顯得那麼幹脆、漂亮,很讓人羨慕!但是畢竟這是借的班級,學生跟不上你的的語速,跟不上你的思維,在這種情況下能稍放慢一些,提出問題後不要急着讓學生回答,等一等可能會有更好的效果。

⒊在李老師的課堂上充分表現出李老師對數學語言表述的重視,整節課下來,基本上學生都能準確的表述幾分之一的意義,知識目標落實的比較到位。但是李老師自己的語言還不夠準確、精煉,在課堂上出現了一些失誤。

以上僅是我個人的一些粗淺看法,還請各位同仁指正批評。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14

正比例的知識,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比和學會了分析基本數量關係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是學生學習反比例知識以及進一步研究數量關係的基礎,內容抽象,學生難以接受。整堂課許老師讓學生經歷“做數學”的過程,自主建構正比例的意義。

1.聯繫生活,從生活中引入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許老師從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例子入手,引導學生髮現我們的身邊處處都有相互關聯的兩種量,如:“已行的路程”與“行駛的`時間”,購買數量和總價;工作總量和工作效率……等等。

2.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應用的過程

在這一節課中課中,教師計算比值的方法進行由淺入深地自主探索,並用數學的表達方法對各種生活現象進行了數學的抽象和加工,實現了知識的真正理解和運用。

信息社會把能否分析和利用信息作出決策作為衡量一個人信息素養的重要標準。在學生理解了“正比例的意義”後,教師引導學生採集生活中的具有正比例意義的現象和數據,編製成正比例關係的表格進行數據的判斷。當學生以數學的眼光去關注生活,收集數據,作出數學的判斷時,同時也切身感到了數學的實踐性魅力。

3. 練習設計具有階梯性

許老師自從引出正比例定義後,讓學生判斷這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關係。首先出示表格讓學生觀察數量變化進行判斷;其次出示文字敍述題進行判斷;最後利用帶有字母的等式進行判斷。練習設計由易到難,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