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數學評課稿【錦集15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評課稿,評課是加強教學常規管理,開展教育科研活動,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促進學生髮展,推進教師專業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評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一年級數學評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錦集15篇】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1

聽了鄭**老師執教的《6和7的認識》,我收穫良多,這節課有許多地方都是值得我學習的。縱觀整節課,鄭老師的教學始終體現了新課程理念,體現了課改精神,準確把握教材、學生年齡和學習心理,把枯燥的數學教活了。這節課的亮點很多,下面我説説自己感受最深的幾點:

一、活動情境有效、有趣。鄭老師在這節課中創設了以解決“兔子、蝴蝶”帶來的問題為活動情境,並以這個情境貫穿了整節課,學生通過“數一數、擺一擺、寫一寫、比一比”等活動,讓學生闖關,既有趣,又引人入勝,學生在這樣一個寬鬆、愉悦的環境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不知不覺地獲取了新知識,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貫徹了新課標精神。

二、注重學生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教學中注意創設生活情境,使數學更貼近學生。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要聯繫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這節課在教學6和7基數含義時,老師利用主題圖“師生打掃教室”來展開學習。通過讓學生數一數的方式數出圖中人、物品的數量,讓數學更貼近學生。鄭老師還注意挖掘主題圖的教育功能,使學生在認識6和7的過程中同時感受到思想和情感教育。老師讓學生用6和7説一句話等活動,讓學生體驗數學的應用性,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認識身邊的各種事物,學會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從而緊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三、在動手操作、觀察中感受數學。鄭老師結合一年級學生的特點,藉助直觀操作、觀察來進行教學。整節課中,有對實物、模型、圖畫的深入觀察,讓學生用小棒擺圖形等方式,讓學生在豐富的實物背景中抽象提升6和7 的數的概念,幫助學生完成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渡,強調數學學習的實踐性和探索性。

四、關注學生的年齡特徵,重視對課堂紀律的調控。一年級的學生自主性差,注意力持久性差,為了克服這個缺點,鄭老師創設了以動物闖關遊戲來激發學生好勝心理,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課堂中能注意及時評價學生的表現,以小組為單位,畫智慧花,比賽哪一小組又得到智慧花,“小眼睛看黑板”、“誰收小棒收得又快又安靜”、“特別棒的習慣”等評價語,及時制止了學生愛動、坐不住的缺點,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到學習上,為順利完成本節課預定的教學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外部條件。同時,老師還很注意一些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比如書寫習慣、數數順序習慣等。老師的語言也富有兒童化、趣味性,把學生的手指比喻成小小魔術棒,富有趣味。

五、注重對學生學法的指導。在觀察主題圖部分,能加強對數數的指導,先數什麼,添上什麼就是多少,這樣引導學生學會了按方位順序和類別進行數數,滲透了有序的數學思想。

六、及時評價,讓學生感受數學學習成功的樂趣。學生完成一項任務,鄭老師都是及時熱情地予以肯定和鼓勵,如“真是聰明的孩子”、“很會學習的孩子”等,孩子們獲得了學習成功的體驗,增強了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個人的一點不成熟的看法:

1、數主題圖的方法,老師能引導學生逐步從無序到有序,重視學法的指導。我是這樣想,能不能引導學生從不同方位來數數,先數前面5個學生,加上老師是6,再加上門口進來的一位學生,就是7;也可以先數前面5位學生,加上門口進來的一位學生是6,再加上老師是7,體現數法的多樣化。

2、基數與序數的區別是本節課的難點,能不能在教學數魚缸之後,用學生自身的實例來進一步説明兩者的區別,比如可以讓7位學生站成一排,讓學生從在左往右或從右往左數的7位同學舉起手,第7位同學往前一步等,讓學生體會、理解7與第7的不同,也就是基數與序數的不同,這樣可能更容易突破難點。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2

我們數學團隊的張**老師,本週為我們呈現了一節精彩的數學課《找規律》。本節課教師注重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也正是有了導入環節與自主探究環節的`有效落實,才創設了合作交流環節的良好的互動交流的氛圍。本環節教師設計的合作要求是:先找一找這組圖形的排列規律在小組內説一説,再按照這種規律小組同學合作塗一塗。雖然只是一句話,卻從多個角度訓練了學生的學習能力。首先是”找“,找規律既是對自主探究環節所學知識的一個鞏固,又為下面的塗做好了準備。然後是“説”,本節課教師時時注重引導學生用規範的語言來表述自己的發現,注重表述的嚴謹性。最後是“塗”,在小組同學的共同努力下,抽象的數學知識在孩子們面前變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

本節課合作交流環節,正是教師設計了有效的問題,才給學生創造了寬鬆的獨立思考的空間。引導學生髮現規律、運用規律、欣賞規律帶來的美感。所以我認為這節課是成功的。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3

“左右”這節課的教學內容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生活性,可以很好地體現《標準》的理念,讓學生從已有生活經驗出發,學習身邊的數學,讓數學更好地服務於生活。因此,王老師緊緊圍繞《標準》的理念, “注意選擇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材料和活動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愉快的數學學習體驗。”

整節課的教學設計注意在“趣”字上下功夫。如:王老師組織學生利用自己身體上的左右開展有趣的遊戲活動,通過遊戲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在玩中學,在樂中悟。學生在自由輕鬆的課堂氣氛下,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遊戲中。還通過運用身邊的學習用品進行操作活動,讓學生自己動手擺一擺自己的鉛筆、橡皮、尺子、鉛筆盒、數學書,並讓學生説一説這些物體的擺放順序,每種物品的位置,讓學生自己提問題,這樣學生就能夠用語言描述出這些物體的.左右位置關係。從課堂的反饋來看,學生對遊戲活動比較感興趣,參與性強,情感體驗積極,對教學目標的完成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本節課的最後還滲透上下樓梯交通安全等教育。

整節課王老師都緊緊圍繞學生的生活實際展開教學,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較好地體現出了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

但美中不足之處是,學生整節課在活動中認識左右,在生活中區分左右,如果再從課本上上進行一些左右的練習就更完美了,這樣就會讓生活中的數學回到課本中的數學。也就是數學即生活,生活即數學。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4

今天聽了周xx老師執教的《找規律》一課。她分別從猜謎導入,引出規律、創設情境,探索規律、動手操作,感受規律、聯繫實際,尋找規律、運用規律,解決問題、總結評價,延伸規律這十二個層次展開教學。

一、猜謎導入,引出規律

讓學生從簡單的猜謎遊戲中,初步感受生活中規律的存在,通過先出示熊貓、小狗,讓學生猜後面的動物,從而激發學生對新知的好奇心,為找規律奠定心理基礎。

二、創設情境,探索規律

這一環節,教師利用主題圖,為學生創設了紅花和藍花的問題情境,突出了學生的主題探索活動,在學生隨意觀察初步感知信息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有序地進行觀察、發現、交流,使每一位學生都經歷了不同的探索過程,有不同的體驗和發現,用自己的方式表達發現的'規律,增強他們探索、研究問題的興趣和能力。

三、動手操作,感受規律

讓學生通過操作、觀察、比較、分析,使學生把獲得的具體的、感性的認識逐步上升為數學思考,初步感受有關的簡單數學模型。並通過讓學生從前往後看和從後往前看,感知不同的規律。

四、聯繫實際,尋找規律

通過欣賞與廣泛尋找生活中具有相同規律的現象,拓寬學生的思路,引導學生體會生活中規律的普遍性。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啟發學生用數學思想審視生活,使學到的知識更加牢固有用,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五、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佈置開放性作業,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設計晚會時用的禮帽,進一步把所學的知識和現實生活聯繫起來,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使學生體驗用數學知識裝扮生活,美化生活的愉悦。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5

今天,聽了李xx老師執教《6和7的認識》我感觸很深,這已經是我聽的第三節課了。李老師上課一次比一次有進步,課堂上老師的自如,學生的踴躍發言,值得我反思,許多地方是值得我學習的。

1、創設貼近學生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整節課自始自終圍繞着數學教學,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複習舊知,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和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的.教學理念。老師利用了一個學生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場面“師生打掃教室”來開展學習,這雖是一個普通的情景。但藴涵着濃烈的師生之情,以及講衞生、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齊心協力互相幫助的人文精神,教師先讓學生體會這種和諧的氛圍,再進入主題,數出圖中人、物的數量。在關注學生數學知識的獲取的同時,也注重生活傳遞給我們的情感體驗。

2、數學學習需要活動,讓活動進入課堂。本節課李老師安排了數一數、擺一擺、寫一寫、比一比、填一填五個活動,這五個活動貫穿於課的始終,且層層深入,使學生在豐富的操作和實際活動中逐步形成數的概念,發展數感。

3、重視評價的激勵、導向作用。

李老師通過小組之間奪星比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李老師多次使用這樣的語句:“你真棒!”“你説得真不錯”“你的想法很好!”“你觀察得真仔細!”……這些讚賞的話語,讓一個個小傢伙得意地坐下去,體會成功的喜悦。

兩點個人看法:

1、教學環節還要重組,有關6和7的人物圖、點子圖、擺小棒、數等內容應該有序的安排。數字6和7應該在擺小棒後直接引出,這樣有利於學生從圖中抽象出數,還有利於學生髮現6和7兩個數之間的關係。另外兩次操作應合併為一次,節省時間。

2、有關序數和基數的認識做得還不夠。7缸魚第7缸有什麼不同,沒有落實到位。同時序數和基數的認識是本節課的難點,應該更深入點,可以設計一個遊戲環節,利用班級的現成資源如7位學生站成一排,第7位小朋友…,前6個小朋友……等活動來進一步讓學生理解序數和基數的意義。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6

低段教學需要教師的愛心,耐心,要善於與學生站在一個高度,這樣學生學習會快樂而輕鬆, 12月8日,聽了王老師講的一年級《5、4、3、2加幾》一課,眼前一亮,這樣的課堂正符合低段學生。

一、教師用兒童化的語言與學生交流,縮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教師和藹可親的態度,讓學生感受到一種暖融融的愛,學生的學習變成師生的輕鬆,快樂的交流,教學效果良好。

二、教師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故事情節,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整節課教師用去花果山做客為情境,通過過河、旅遊、企鵝等等故事情節的形式,將枯燥的`計算變得有意義,學生的計算興趣特別高。

三、教師抓住了教學重點,在教學中,充分注重湊十法學生的理解,通過學生表達自己的算法,讓學生形成清晰的思路,同時用語言表達出來,加強對算理的理解,在教學中,王老師不僅顧全大局,更關注個體的學習,通過個體發言,抓住學生有疑問的地方,進行強調,並通過再練習再提高。

四、教師注重學生的學習習慣的培養,習慣培養會成就學生。而一年級又是學生習慣形成的重要階段,王老師特別注重學生的學習習慣培養,注意傾聽,注意坐姿,注意回答問題的聲音,時刻提醒學生正確的學習習慣。如果長此以往學生一定會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五、利用小組爭星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培養學生的集體的意識和情感,在為自己爭得榮譽的同時也是為自己的小組爭光,這無疑又是教學的助推器。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7

聽了施老師執教的《8、7、6加幾》一課,收穫頗多。總的認為這一課設計巧妙、思路清晰,流暢,重點突出,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作用。體現了本次教研活動的主體:訓練學生準確表達數學語言的能力。具體評議如下:

1.温過之新,導入新課。教師藉助9+幾的舊知引入8、7、6加幾。湊十法的重點非常突出。

2. 教學的重點難點非常突出,訓練比較到位,特別注重學生口述算理的訓練。通過:指名説,全班一起説算理等辦法,讓學生紮實,到位地掌握用“湊 十”法計算8、7、6加幾。在課堂上,老師能及時地反饋學生的計算方法和作業情況,並適時加以分析,糾正。讓學生能明白自己錯誤的原因,並加以鞏固強化。

3. 在教學中,教師能放手,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和對舊知的遷移,學習新知。在教學中,教師也注重對新舊知識的'對比,感知和歸納,為學生理清思路,以便讓學生更快,更系統地掌握新知。同時,善於運用鼓勵性的評價,對學生用不同的計算方法來解決同一問題的情況,大加肯定。意在培養和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

4.講練結合,精講精練。教師在講完8加幾的例題後,及時讓學生進行鞏固練習,並要求學生把“分一分,湊一湊,算一算”的過程寫出來。而在大部分學生已經能熟練準確地表述算理的基礎上,施老師再讓學生完成“做一做”中的題目時,就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計算,直接寫出得數。在交流時,把你的想法説給同桌同學聽。充分體現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自主性,並且使學生的數學能力,數學意識,口頭表達能力,傾聽能力,合作交流意識等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和提高,讓學生輕鬆愉快地掌握知識!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8

高老師上的這節《10的分與合》,他認真備課,精心設計。

在新課的導入部分,設計了玩魔術遊戲。把10根彩棒放在盒子裏,教師通過學生拿出的彩棒的個數猜盒子裏剩下的彩棒有幾個。這樣的設計既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又明確了這節課的學習任務。

在新授部分,分為四個部分。一、塗珠子;二、根據塗色的結果得到5道10的分成式;三、根據已有的5道分成式推出另外5道;四、試背10的分成。這四個部分環環相扣、循序漸進,並注意了細節的處理。如第一部分塗珠子,教師先扶再放,先引導學生觀察已塗好的一串珠子,推理出第二串珠子應該塗幾個,從哪邊開始塗,再讓學生獨立將下面的珠子按規律塗好;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也都是先舉出一個例子再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在背數的分成之前,為了使板書更清晰明瞭,還巧妙地用箭頭將所有的10的分成式串聯了起來。在引導學生背10的分成式時,先擦去一個數讓學生背,再擦去兩個數讓學生背,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在背的過程中還通過男女生比賽背,指名背的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在整個新授的過程中,注重了讓學生自主探索,主動地構件知識結構,教師注意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積累感性認識,並經過大腦的加工思考,達到理性的認識。學生不僅有序地分,自己總結出了對10的分與合的有序表述和有序記憶的方法,而且獲得了數學活動的經驗。

在練習鞏固的.這部分,教師運用了多種方式,如開火車,做“找朋友”的遊戲等等。在最後,還設計了兩道開放題,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鞏固所學知識。

從這節的聽課情況看,高老師在教學上有了較大進步,但還存在着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1、課前要檢查學生在教學時需要用的設備是否完善。2、指明學生回答問題時速度要快一些,觀望時間不宜過長。3、學生獨立練習時,教師要行間巡視指導。4、教師語言還要再精煉些。另外,就本節課的設計,還有一些改進的地方,如整節課出現的都是教學分成式,是否可增加新的合成式。以上只是個人的一些淺顯的見解,還請大家更正和指教。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9

聽了馮老師的這節課後,我總結了一下幾個亮點:

一、以故事為線索,讓學生通過猜想激發學習興趣。

馮老師首先出示了龜兔賽跑的故事,從而引入了兩個圖形,讓學生們觀察哪個周長短一些,為了驗證大家的猜測,引出計算長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的探究,而且在後面的'各個環節中都能以這個故事為主線來銜接,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注重了學生的合作交流。

在探討長方形周長公式時,學生通過討論與交流,想出了“長方形周長=長+長+寬+寬”,“長方形周長=長×2+寬× 2”,“長方形周長=(長+寬)×2”三種策略。馮老師在組織大家進行小組活動中,每一次都有明確的操作要求,更利於大家在操作時能節省時間,而且在比較哪種方法最簡單後能及時總結。

三、練習設計操作性強。

在練習中,馮老師把側重點放在讓學生動手拼一拼的訓練上,極大地鍛鍊了學生對圖形的拼接能力,

建議:

1、長方形周長公式的讀法要規範,給學生一個明確的方法。

2、練習設計可以在題型多樣一些,加入實際應用的環節。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10

《認識圖形》是人教版新教材一年級下冊中的一塊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體、立方體、圓柱體和球的基礎節課。它的編排意圖是讓學生通過學習感知到“面在體上,面由體生”的思想。本堂課的重點是讓學生通過觀察較等初步認識到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這幾個平面圖形的最表面的特徵,使學生能準確分辨並説出每個平稱,它的難點是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異同點。

老師在設計上以“感知——操作——鞏固——應用”為主線,突出數學思想的滲透,注重數學方法的指導,關注需求,營造學要充分關注學生的認知基礎和認知基(需)求。要以形象、直觀、具體、生動的材料為載體,幫助本堂課老師在課的`一開始就讓學生説一説“帶了什麼形狀的玩具?”“這些玩具的形狀有什麼不同?”,這是復是瞭解學生的認知,更是為後續教學服務的。

一、 關注認知基礎、輕鬆駕馭課堂

二、 突出數學思考,提升數了“互動 、主動、靈動”的數學課堂。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素養。

數學課的教學歸根結底是數學數(素)養的培養。雖然本堂課的參與者還只是一年級的小朋友,但老師在課中卻學思想的滲透和培養,表現在(1)如何將面描到紙上?學生的思維被激活,出現了“印”、“描線”、“描點“量”等多種方法;(2)在認識了平面圖形的名稱與基本特徵後,提問:“上面的圖形與下面的圖形有什麼不同導學生進行了“比較”、“歸納”。從而讓學生主動地講出了“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使學生的認識由“為“思想”上的認識。

三、 有效設計問題,感受數學魅力。

本堂課無論是課中的習題還是鞏固練習,都能緊扣教學內容、符合低段學生心理需求,同時又將觸角伸向周邊的數學學科和科學學科的有機整合。如在學生認識了基本的平面圖形以後。周老師出示的各類安全標誌,讓學生説義再講:圖形的名稱等。這是學科整合的良好體現。又如課尾的“抓小偷”環節,符合學生心理的需求,又緊扣能使學生在認識、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獲得一種成功的快樂和體驗,實現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提升。

本堂課值得探討的方面有:(1)在學生畫出了各類不同的圖形後,教師對作品作了展示,此時可否讓學生將作樣一方面可以發展學生的觀察、分析、思考的能力,同時又能滲透分類的思想,進一步突破“長方形、正方體(點比較的這一難點。(2)教師的語言技巧。如評價的有效性、提問指向的明確性等。在課中老師曾提問:“什麼什麼是正方形?”等,學生的回答各異:如正的、方的、方方正正的??此時,教師的評價如果能夠有所側重,比較本質的詞句再説一説,可能會更助於學生認識圖形,以及學習用科學的數學術語描述的意識。又如課的結尾生塗一塗時,教師的要求是“選一個塗一塗”而學生的操作中是“選一類塗一塗”,這需要更準確的語言引導。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11

張**老師上的《美麗的田園》這節課是一節綜合課,具有下面的特點:

一是通過多媒體課件生動形象的畫面演示,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中學習,體現了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的整合,符合新課程課堂的主要形式“創設情景、建立模型、解釋應用”。

二是本節課引導學生從圖中發現數學問題,提出問題,並嘗試解決問題,初步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問題意識,正如新課程強調要把問題看作是學習的動力,起點和貫穿學習過程的主線。

三是教師注意傾聽學生髮言,注意捕捉課堂資源,適度點拔,體現了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促進者。

四是充分體現了小組合作的有效性,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是建立在學生自主學習基礎上的。在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前,教師首先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然後再分工合作,學生配合默契,我們可以看到組內合作,組外競爭的場面在課堂中湧動。

俗語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可見張緒老師在平時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總之,整堂課的設計與實施,以師生的情感為依託,以問題為中介,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線,教師能領悟課標,活化教材,並能根據學生的實際和課堂教學實際駕馭這堂課,體現了新課程教師的教育智慧的提升的功能。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12

重點:

認識整時,記錄整時。

難點:

特殊時刻的認識。

教學環節:

(一)在解構鐘錶的活動中認鐘面

(二)結合生活認整時

(三)嘗試中學習記錄時刻

(四)區分中拓展認識

(五)在遊戲中辨析整時

(六)運用中深化認識(機動內容)

(七)小結中感受時間的寶貴,珍惜時間的重要

認識整時是學生建立時間觀念的初次嘗試。從小引導學生認識時間,幫助學生養成珍惜和遵守時間的良好習慣,對於學生的一生都是有益處的。然而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説,認鐘錶是比較困難的:首先學生的知識儲備少,理解能力較弱;其次鐘錶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度量工具,如何化難為簡,啟發學生結合已有的生活經驗,自主研究,通過觀察、比較、分析、合作、交流、慢慢發現,是這節課是否有實效的關鍵所在。因此,一學年數學組蒐集了大量的資料學習研討。

設計過程中用心研發出來的亮點:

一、我們發現本課教師教學語言上易出錯的兩個重要知識點就是,鐘面上的是12個數而不是數字;鐘面上的7時是時刻而不是時間。教師的知識用語正確才不會誤導學生。這應該是每一位教師最最基本的職業素養。

二、我們起初也設計了謎語導入本課激發學生興趣,但是發現其實學生帶着鐘錶來上課,不用思考都能猜到答案是鐘錶,所以必須思考用什麼樣的導入才能極大地激活學生,所以換成現在的一個空錶盤大大激活了學生研究的內動力,“把12個數送回家”,激活了學生興趣、有效地引導學生在思考怎樣送12個數回家的過程中觀察、對比、發現,學生真正地去研究了鐘面,為後續學習一切相關知識打下了非常好的知識基礎。我們有引導學生髮現3、6、9、12這四個數的重要位置。其實鳳嬌老師的手錶就是隻有這四個數的表面,為突破本課難點又一次做了基礎。

三、我們研究本課的另一個關鍵點就是要充分本節課能夠深入發掘教材,開發教材,巧設教學環節,輕鬆突破教學重難點。

我們打亂了教材出示的小明的一天的順序,巧妙地加以運用,充分以學生為主體,學生通過課前的預習小熱身,課上的一些列具有針對性的數學問題,一步一步地啟發學生成為學習的小主人。

解説6個主題圖的設計理念:

(1)為了分散教學難點,有效利用時間,使學生更加深入的學習有關認識鐘錶的知識,課前精心設計了預習提示單,孩子雖然很小,但是他們的自學能力不可小視。

(2)、數學知識趣味化

一些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數學問題激活了學生的'自主思考的內動力,例如:鐘錶真的壞了嗎?學生深入地思考交流後知識提升了;他們誰説得對?爭論什麼呢?巧妙有效地突破本課難點。

(3)關注學生,給予人文關懷

一分鐘的休息遊戲時間,石頭剪刀布,有效地利用的這個1分鐘。

(4)關注後進生和學有餘力的學生

(5)教師充分培養一年級學生的傾聽、表達、課堂習慣的培養。夯實本課重點內容。

(6)教師語言到位、學生明確要做什麼。(由於孩子年齡小,我們在課件上也做了文字提示)

(7)我們精心設計了有趣的課後檢測環節。認鐘錶,獎勵參觀學校圖書室、舞蹈室、微機室撤場的環節。

不足:

教師有時過於着急,留給學生的時間過於短,要充分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再充分些就更完美了。我們一學年會共同努力。望多多指教。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13

這一節課有以下三個亮點: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學生積極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的重要動力,《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必須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使他們感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在本課教學中,李老師恰當的利用多媒體創設了由七巧板拼成的守株待兔的情境,通過聲情並茂的圖象、聲音、動畫等多種形式,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心理需求,進而主動參與學習活動。

二、自主探究,活動體驗。

新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課李老師通過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充分認識了七巧板的特徵。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主體參與,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及經驗,在積極動腦、動手活動中,自主探究拼出圖形,從而在活動中體會圖形的變換。

在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讓學生髮揮想像,獨立拼出不同的圖形,接着讓學生下位置去參觀其他小朋友的作品,讓他們充分交流,相互學習,相互評比,促使了學生之間的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

三、關注情感,評價多元。

評價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李老師多次讓學生將各種拼法展示出來,有利於學生觀察、比較,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並通過學生自評、他評和老師的評價,(評價多以鼓勵與表揚為主)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下面談一談自己的一些想法:

1、多媒體出示七巧板的有關知識介紹。是放在課前,還是放在課後呢?我個人覺得向學生介紹七巧板的有關知識,可以放在課前,即揭示了七巧板的名稱之後進行。這樣做可以使學生產生迫切想玩七巧板的願望,為下面的學習作好心理和知識上的準備。

2、動手實踐,體驗七巧板這一個過程需要發揮老師的主導作用。這一個過程應該是逐步深入的過程。可以這樣開展教學:用兩塊板拼圖形→用三塊板拼圖形→用四、五、六塊板拼圖形→用七塊拼圖形。

3、如何體現小組的有效合作。這樣合作不是老師要求的,而是在活動中學生自發需要的。

4、如何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各種圖形的特徵。個人覺得,可以通過讓學生完整的口述“我用了××塊××形和××塊××形拼成了××圖案”之類的話來進行,從而體會它們之間的關係,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14

20xx年10月30日上午聽取了李老師講的《認識立體圖形》這一節課,《認識立體圖形》是一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本課要求學生認識四種立體圖形(包括實物和模型),瞭解他們的名稱和特徵,能正確區分和辨別四種物體,為接下來平面圖形的認識和學習做好鋪墊。鮑老師利用分一分、摸一摸、推一推、搭一搭等自主、活潑的遊戲,讓學生大動手操作、大膽嘗試、自主探索。

通過聽課,我覺得鮑老師以下幾點還是比較成功的:

1、教學的層次比較清晰。嘗試分類——探究形成——聯想應用。使學生對某幾種物體的認識能由具體物品緩緩前進,逐步抽象為數學上的幾何圖形,並應用圖形特徵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並能充分利用課件,形象、直觀的讓學生建立長方形、正方形、圓柱、球等四種立體圖形的表象,培養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2、從生活數學出發。新課標中指出,我們學習數學的目的,是瞭解生活環境,改變生活現狀。本着這個精神,我儘量安排知識從生活出發,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到知識是有用的,提高數學的應用意識。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模式。主要表現在,讓學生在小組“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獲取知識,並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的基本思想:“猜想——驗證”進行學習,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合作、探究的能

力。在按形分類的環節欠缺一些引導,顯得單薄,比如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滾一滾進行分類,一類是可以滾動的、有球和圓柱。其中球可以任意滾動,而圓柱放到用手推回滾動。另一類是不能滾動的長方體

3、重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體驗,為學生創設了探究的空間,指導了探究的方法,讓學生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由淺入深、由粗到細,螺旋上升逐步探究圖形的特徵,使探究活動基本做到了有效。

4、觀察、操作、討論、交流多種教學活動結合。幫助學生在感性經驗的支撐下建立起初步的空間觀念。尤其在學生説物體特徵和尋找生活中這些形狀的物體時,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爭相發言,氣氛十分活躍,全班小朋友都投入到了本節課的學習中來,達到了教學目標所要的結果,也有積極的情感體驗。

但是,整節課還是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正如教學設計所預測的,這節課自主性操作明顯不夠(由於擔心課堂紀律),在個別環節的設計上,總因苛求課堂的井然有序而不敢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發現,忽略了其實學生在磕磕絆絆地發現過程中可以對知識加深理解。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個別學生出現圓球在教室地面亂滾,影響課堂紀律的問題,需要改進。

總體而言,李老師的這節課,語言表達流暢清晰,教學結構合理,師生互動較好,是一節有效的課堂教學。“課堂紀律管理”是目前存在的一個問題,由於是低年級,所以也是多數班級共同存在的問題,以後需要共同研究,進步。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15

今天上午,我和各年級組幾位老師聽了蘇**老師的《兩位數減一位數、整十數》展示課,一節課下來,感覺體會頗多。

1、總的來説,這節課的教學流程清晰,各環節銜接較順暢。

2、複習舊知,課件呈現兩位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的練習題目,激活學生的已有的認知體系,做到習舊迎新,做好新舊知識的自然銜接,為新課的'學習做好鋪墊。

3、探究計算方法環節算,蘇老師大膽放手,讓學生通過動手擺小棒、撥計數器,在操作中探究計算方法,感悟算理,自主建構知識系統,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這節課的不足之處:

1、感覺這節課,各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不合理。複習準備部分,設計出示兩位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的練習,做到對計算方法的複習,共用5分鐘,明顯超時。接下來的探索新知部分的第一環節看主題圖,明確題意,列出算式,用時7分鐘,明顯超時,第二環節嘗試算法和彙報交流算法時教師語言重複次數太多,也浪費了不必要時間。

2、學生的自主探究過程,由於教師引導及調控語言力度不夠,加上平時課堂教學中沒動手操作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計數器和小棒操作)流於形式,一部分學生對算理不明,對算法和算理的彙報環節也就説不到點,這就需要通過課下的練習達到理解深化知識。

3、課堂第三大塊即鞏固練習環節只出示了一個基本練習,由於教師個人語言重複過分讓強調學生説算法,以至於後面的變式練習,也沒能進行,教學預設沒完成。這樣的情況出現,是授課老師需反思的問題,備課時對各環節的預設到位,用時也需做出預設,以儘量達到對整堂課時間分配的有效性的把握。

4、還有我感覺這節課教師的啟發及引導語針對性不強,缺乏指向性。有些數學用語不恰當,比如教師的啟發語:“35中的“5”代表什麼?又問減數“2”代表什麼?”應改為“個位上的5表示什麼?2表示什麼?檢查一下説成“驗證一下”,這些數學語言的錯誤都是教師個人應注意並改進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