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讀後感2篇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明朝那些事》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2篇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1

馮唐的《了不起》很多篇幅都在鑑賞文學作品的技巧,我這個默寫個古詩,都能把老師整無奈的理科生,讀這個書容易走神,就暫時讀起了這本《明朝那些事》。

以史明鑑,體會主人公的酸甜苦辣,當下情境的處世之道。看到朱元璋被逼無奈地起義,每天把性命別在褲腰帶,也能取得成功。再想想現在的我們,似乎沒什麼放不下了。

是的,即使你擁有人人羨慕的容貌、博覽羣書的才學、揮霍不盡的財富,也不能證明你的強大。因為心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

一個人要顯示自己的力量,從來不是靠暴力,挑戰這一準則的人必然會被歷史從強者的行列中淘汰,歷來如此。(不靠暴力,權利。)

在實際決策中,不受他人、特別是多數人的意見的影響是很困難的,當許多人眾口一詞時,很多人都會從大流,甚至改變自己原來的看法,而朱元璋用他的智慧告訴了人們,真理往往是站在少數人一邊的。

在通往勝利之門的路上,你會撿到很多鑰匙,這些鑰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閃閃,但只有一把能打開那扇門(合適的才最好。)

但從心理學上來説,像他這樣的人最忌諱的就是被人揹叛,對一個人而言,他最厭惡的往往就是自己所擅長的。

説話的藝術性,哪怕我們非常需要幫助的時候,如果僅僅從自身立場出發,別人可能無法感受到我們的急迫性,但是如果能夠從對方立場出發,去考慮對方的切身利益,或許就能夠得到不一樣的效果。

有求於人的時候首先得讓別人看到他能得到什麼,而不是“你再不過去他就沒命啦!”

朱元璋問張子明朱文正的情況,張子明是個聰明人,他沒有説朱文正撐不住了之類的話,而是説:陳友諒來了很多人,但死傷已經十分慘重,而且出師時間過長,糧食差不多了,如果你出兵的話,一定能擊敗他(師久糧乏,援兵至,必可破)。

能創造奇蹟的隊伍,一定是,上下目標一致,團隊目標大於私利

當面對強大的敵人時,人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先上去拼一拼,不行再説。這個行為的錯誤之處在於,牛犢並非不怕虎,而是因為它不知道虎的可怕。

越接近對方的水平,就越瞭解對方的強大,就會越來越畏懼。當他的畏懼達到極點的時候,也就是他能與對手匹敵的時候!

以顫抖之身追趕,以敬畏之心挑戰。

諸位可以借鑑,遇到恨透一個人、想要拿刀去砍人的時候,用張定邊的事蹟勉勵一下自己,不要生氣,修身養性,活得比他長就是了。

不管怎樣,都要論功行賞!

在危急時刻判斷出敵情,並能夠及時應對,是一個將領最重要的素質。

而那些最優秀的人能夠從失敗中爬起來,去挑戰那個多次戰勝自己的人,這就叫做堅強。

大凡在極度緊張後,人們的思想會放鬆下來,劉基也不例外,他終於犯了一次錯誤,這次錯誤卻是致命的。

這個陰謀在不同的語言方式中有不同的説法,成語是“欲擒故縱”,學名叫“捧殺”,俗語是“將欲取之,必先與之”,用小兵張嘎的話來説是“別看今天鬧得歡,當心將來拉清單”。

絕對不要做你的敵人希望你做的事情,原因很簡單,因為敵人希望你這樣做。

——拿破崙

簡單的佔有是小聰明,暫時的放棄才是大智慧。

對於朱棣而言,殘暴是一種手段,懷柔是另一種手段,使用什麼樣的手段是次要的,達到目的才是根本所在。

他告訴我們,堅強的意志和決心可以戰勝一切困難。

他告訴我們,執著的信念和無畏的心靈才是最強大的`武器。

讀書的能力和處理問題的能力是不一樣的。書讀得好,不代表事情能處理得好;能列出計劃,不代表能夠執行計劃。

大家應該從朱元璋的話中吸取教訓,一般領導提拔你之前總是要打壓一下的,所謂磨鍊就是這樣來的,千萬不要為此和領導鬧意見,否則就真有可能一輩子壓制下去了。

無論如何,改變現狀,特別是還不錯的現狀總是讓人難以接受的。

國家以貌取人,他卻未以勢取國。(國家嫌棄他,他卻堅守國家)

她的女兒為表明絕不分離的決心,割下了自己的耳朵以明志,還怒斥父親:“我的親事雖然不幸,但也是皇上做主,你答應過的,怎麼能夠這樣做呢,寧死不分!”

容易出麻煩的是抉擇,也就是説,必須犧牲某些眼前的利益去換取將來更長遠的利益。這種抉擇往往是極為痛苦的,因為眼前的利益是大家都能看到的,長遠的利益卻是看不到的。

朱棣過於得意忘形了,他似乎忘記了他當年是怎樣戰勝比自己強大的敵人的。決定戰爭勝負的並不一定是先進的武器和士兵的數量,而是人的決心和智慧。

盛庸掛木牌,喝退朱棣。(懂得掌握敵人的弱點)

濟南的失敗必然會使得朱棣更具有進攻性,也更容易掉進自己佈下的陷阱。(過去的事情,吸取經驗就好,不要被它牽動心續,理性地計劃未來。)

筆記:“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迎,反受其殃。”的意思是,上天賜予的東西不接受,反而會受到懲罰;時機到了不行動,反而會遭受禍殃。其意思是讓人把握時機,當仁不讓,為所當為,不要猶豫、婦人之仁。

歷史才是事物發展最終的判斷者

悲劇,還是榮耀,只取決於你,取決於你是否堅強。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2

最近看了一本書《明朝那些事》,以前很多人都跟武er推薦過,近來才翻開此書,感慨文字有趣,讀至作者論名將一詞這篇,略有所感,與諸君分享。

作者説道,在成為名將的路上,將經歷六個階段,除了極少數生下來就會打仗的天才,其他人都要經歷一個階段至另一個階段的學習。

第一階段叫做軍事理論,所有想成為名將的人,都需要經過很多軍事知識的累計,積累了足夠多的知識才能進入下一階段的學習,但這時會有一些特殊的人,他們因為家裏窮,買不起書,只能去實戰中學習,這其中的優秀代表就有李雲龍同學。(哈哈哈哈哈,看到此處,忍不住)

這些特殊的同學因為良好的實戰經驗,可以跨過第二階段的學習,直接進入第三階段,因此,第二階段就是實戰,很多進入第二階段學習的學生,如果無法通過,他們就會被獲得一個非常有趣的稱號——紙上談兵。

實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於豐富的理論知識是由高階學員總結而來,其中夾雜着他們的經驗與個性,而戰場又是瞬息萬變,正所謂“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如果只是照搬他們的理論,顯然是行不通的。

歷經第一、二階段的淘汰賽,剩下的人,才開始真正地走上名將之路。當這些站在第三階段門口的勝利者,他們將學習的是帶給他們轉變的一課——冷酷。

所謂仁不帶兵,義不行賈,這種冷酷並非對待百姓,而是對待敵人,對待自己的軍隊,令行禁止,軍紀嚴明,即使親人觸犯軍令,也可以公正執法,當敵人的鮮血濺到眼瞼,也渾然不知,那麼基本上,就可以進入下一階段的歷練了。

如果説第三階段是殘酷的轉變,那麼第四階段就是提升與沉澱。從第三階段走過來的人,眼神裏有化不開的渾濁,人們直視他們會渾身戰慄,他們歷經地獄般的戰場,他們心如堅石。

第四階段的主旋律是——理智,戰爭是一場用人命做注的遊戲,當敵人挑釁時,不被憤怒左右;敵人落敗時,不狂妄驕傲;敵人誘惑時,不沉溺其中,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持理智。能通過第四階段的人,已經非常少了。

如果説之前的幾個階段盡然都是淘汰賽,那麼接下來的兩個階段就是角逐賽。到了第五階段,剩餘的人需要學習的是——判斷。

“這是名將的重要特徵,不需要理由,不需要依據,你能依靠的就是你自己的`判斷。你要明白的是,你所掌握的是無數士兵的生命,而所有的人都等着你拿主意。”

小兵只管打仗,遇到問題會問伍長、百户、千户,直到指揮,而你就是指揮,你還能去問誰?在戰場上,決斷只在一線之間,進攻還是防守,前進還是退卻,都要指揮拿主意,在你的周圍會有很多參謀,但是他們往往並不站在真理這邊,決斷的還是你,如果參謀比你高明,為什麼要你當主帥?

在變化莫測的戰場中,如果能夠掌握其中的規律,在角逐中展露頭角,接下來只肖歷經最後一關——堅強,就能青史留名,萬古流芳。

最後一關,堅強,更像是一場與自己的對抗,雖常言道勝敗乃兵家常事,但當你真正面對幾萬人生命的消逝,能否依舊再敢手握兵權,從士兵們的屍體站立起來,去擊敗敵人;當你多次敗在同一人手下時,再交鋒之時,能否戰勝軟弱,禁得住兩股戰戰;如果可以從一次次的失敗中爬起來,向前,挑戰,孤獨地、痛苦地、血腥地走到終點,那麼等待你的就是光榮與勝利。

“所以名將之路是一條艱苦的道路,非大智大勇,大吉大利之人不能為。”

行文至此,感慨歷史總能給人一些經驗,職場一路與名將之路似乎也有那麼一點點相似之處。

書中的徐達、常遇春、王保保都是名將,其中徐達給我的印象最為深刻,在與王保保的決戰之中,他冷靜、理智,用詭譎的理論知識、豐富的實戰經驗判斷戰機,一鼓作氣,身先士卒,以雷霆之勢破敵。他讓我不免想到最近的一句對蘇聯軍隊的戲言‘給我沖和跟我衝,顯然是兩回事’,在那次決戰的夜晚,徐達的一個決定讓他掌握了勝利的關鍵——親自上陣。

“最大程度發揮士兵的戰鬥力,是將領的責任。一般來説將領們是利用自己的謀略和軍事調度來達到這一目的的。然而當戰鬥到了最關鍵的時刻,所有的軍事智慧都無法再發揮作用時,將領們只剩下最後一招,親自上陣。”

戰鬥時,徐達將自己的部隊放在陣前,無論士兵在何處奮戰,都能看到徐達的旗幟,讓士兵們都有勇氣繼續戰鬥下去,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卻也是唯一的辦法。

置之死地而後生,徐達做到了,一代名將,青史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