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百年孤獨讀後感15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百年孤獨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優)百年孤獨讀後感15篇

百年孤獨讀後感1

“文學是為了嘲笑人們而做出來的最好的玩具。”這句話是最後那個和阿瑪蘭塔·烏蘇拉愛的死去活來的奧雷良諾的朋友阿爾瓦羅説的。那麼加西亞·馬爾克斯寫這本書我可不可以看做他在嘲笑,而且不僅僅是拉美的歷史

今天下午在圖書館一口氣讀完了最後四章,其實早在讀到老阿瑪蘭塔死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不安了,雖説之後的家庭成員在一定程度上覆興了另一種形式的家業,可是那種浮躁虛華正是預示從波峯下滑直至衰落的最好嘲諷。這個時代就這樣沒落的開始了。

作者以平直的語言講着看似與他無關的故事,語氣裏沒有表情,可是之中有似夾雜着弱弱的同情。每個人孤獨的方式都不同,卻又是一脈相傳。這個家裏是由女人來支撐的,所以孤獨就顯得風情和動人了。

然而,他是這麼嘲笑的。追求科學與外世界的被科學和超脱的精神折磨而死;環球漂泊見多識廣的最終還是回到這裏離奇而死;一心操守家業,默默打理內務的被煎熬而死;參與戰爭、起義和遊行活動的因對鬥爭的恐懼而死;純真的昇仙,惡俗的墮地,在與大自然的抗爭中,全部被意識捲走,剩下幹扁腐化的軀殼。

最後得知墨爾基阿德斯為這個家族早就準備好密碼羊皮書,我彷彿看到了長滿綠斑的吉普賽老頭閃着黑色渾濁的眼睛嗤嗤地笑,笑這個家族以看不到的程式緩緩地進行。每個布恩地亞家族成員和與其有關聯的外人本都擁有特殊的力量,所有人的`力量在明處互相烘托,卻在暗處抵消。讓孤獨佔了上風。

我們在看着,彷彿自己成了最後的奧雷良諾,閲讀一本已經鋪敍好的鏡子,在鏡中是否看見自己與周圍不斷的執拗着,孓然一身。我們按照作者設定好的路線笑着小説中人物的愚蠢,笑着不同民族的無聊,笑着舊時人們的落後。但自己是否真的就那麼精明發達?我們的本性就是旁觀者,卻沒法旁觀自己,這部書終於反射出作為旁觀者的卑劣。

我們被同情地嘲笑了,不過我們還好有這面鏡子,看看自己僵硬的表情。

百年孤獨讀後感2

在這個世界上的我們,在孤獨的面前,永遠是渺小的,正如此書所言:“即使最狂熱最堅貞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瞬息即逝的現實,唯有孤獨永恆”。

這部描述了一個歷經百年,由興到衰的家族的著作,剛開始讀會讓人十分迷茫,書中既穿插着錯綜複雜人物關係和姓名,並且作者又別出心裁的將七代人的姓名重複,這樣讓讀者感覺身臨其境,也突出了整本書的色彩,“孤獨”。以我這個年紀,現在讀這本書是有些困難的。開始,我就被無限重複的人名和繁雜的倒敍插敍所搞暈,讀完了第一遍,我的腦子裏充滿了人名和敍述,我沒有感覺出來這是一本名著,反而像一本繁雜的`史書,迷茫,空曠充斥在我的想法裏。當我一遍又一遍的重新去讀時,我才發現這本書後面隱藏的那副宏圖壯景。

這本描寫一個長達百年的家族—布恩迪亞家族由興到衰的著作,書的開頭就從上校的回憶開始記起,那時的馬孔多,還是不開放的,它跟不上世界的步伐,一塊微不足道的磁石也可以引起整個村子的轟動。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一代,他有着開放,前進的精神世界,但是在那個時候,馬孔多狹隘,無知,與現實格格不入。當他發現他的精神世界與現實矛盾,甚至完全相反,他努力的想去改變這個現實,可他做不到,這時,他的精神失常了。他被家人綁在了慄樹上,隨之而去的,是馬孔多的未來。這正如當時拉丁美洲的社會背景,一個剛剛被解放的地方,人們的思想裏充斥着無知,這使得當時的拉美孤獨,與世界潮流背道而馳。在書的最後,這個家族徹底被颶風捲走,這也暗示了作者對衝破孤獨的渴望。

書中穿插了很多幻想,與現實相交錯,在這種似像非像的意境中,我感受到了一種空曠的境界。當這個家族由興到衰,直至滅亡時,我甚至感覺不到作者給予我們的孤獨,而當我讀完了書後,我又感覺到這本書字裏行間都穿插着孤獨的色彩,現實與幻想,開放與狹隘,描寫的淋漓盡致。這正如這個世界,差距,潮流,與靈魂深處的孤寂和迷茫。

這是部令人驚歎,令人恐懼的偉大小説,在書中那無法掙脱的無力和孤獨,夢想,激情,皆為泡影,暴風之中,只留有那絲縷舨的回憶。

百年孤獨讀後感3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著名作家馬爾克斯的一部傑作,他因這部偉大的作品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馬爾克斯使用了大量的筆墨描寫那些由於愚昧、保守、落後以及情慾所造成的孤獨,表現了一種因為不能掌握自身命運而產生的絕望、冷漠和疏遠感。這種孤獨的民族性成為阻礙民族或國家進步的一大障礙。

我是在幾個月前閲讀這本書的。書的開頭是那樣的奇異——“多年以後,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我登時便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越往下讀,竟發覺自己是愈發地欲罷不能了。

從故事的開始到結尾是很漫長的——竟跨越了七代人。首先出場的是布恩蒂亞以及他的妻子烏蘇娜。他們開拓馬孔多鎮的過程着實是已經令人驚奇不已了。而布恩蒂亞同吉卜賽人進行的種種交換更是讓人感到荒謬至極,更為可笑的則是他將幾十枚金幣全部熔化後無法將它們重新提煉出來的情節。不過看到這裏的時候,我還只是覺得這部作品非常好笑而已。

接下來的情節變得更加精彩,從意大利來的鋼琴師皮埃特羅-克列斯比因追求阿瑪尓塔沒有成功而割腕自盡,奧雷連諾的妻子雷麥黛絲難產而死……這些情節可謂是驚心動魄、跌宕起伏,讓人在閲讀時完全沉浸其中,心情隨着內容的'變化忽而激動、忽而憂傷。

隨着情節的進一步發展,布恩蒂亞發了瘋,被鎖在樹上,烏蘇娜也變得日益衰老;奧雷連諾上校在經歷了無數次沒有意義的戰鬥之後,終日以做小金魚度日……看到這裏時,他們所共有的悲劇性命運令我感到十分疑惑,但我仍不能明白箇中的因由。

再到後來,情節已逐步推向高潮。當阿卡蒂奧的長女雷麥黛絲飛上天空從此消失時,我感到情節的荒誕實在已到了讓人完全無法想象的地步;而當梅梅的兒子最終破譯了神祕手稿,整個馬孔多被突如其來的狂風夷為平地時,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布恩蒂亞家族的七代人有着相似的名字,看似不同的性格和相異的外貌。但究竟是什麼讓他們最終都走向毀滅呢?作者在書中顯然已給予了我們許多暗示:“是孤獨。”所以,我們一定要不斷完善自身的性格,決不能讓自己固步自封。只有這樣,布恩蒂亞家族的悲劇結局才不會再次上演。

百年孤獨讀後感4

孤獨是個頑疾,當死亡成為我們路之終點的時候,孤獨也就隨之而來,這世間有多少吵鬧,就會有多少孤獨。無疑,孤獨本身就是一道枯澀而不可理解的背影,但馬爾克斯的筆卻是含笑的。他沒有徒勞地去化解苦難,而是裹了一層糖衣在外面,那幾欲和神話接壤的想象力,讓每個冰冷的字都長了一雙翅膀,也曾讓我讀這本書的時候,有一種飛的衝動。

《百年孤獨》一書中,奧雷里亞諾第二是個歡快的胖子,他精力旺盛,經營彩票生意,喜歡請很多朋友一起喝酒,一邊拉着手風琴,一邊馬不停蹄地醉。然而,他卻依然反覆地説着,人生短暫。熱鬧終歸會沉寂,孤獨如影相隨,每個人都深受折磨,但臨牀表現卻不同。

奧雷里亞諾上校的晚年,終日把自己關在梅爾基亞德斯的.作坊裏製作小金魚,每打造出一尾,便將其投入冶煉的火焰中燒燬,如此反覆,在那羞澀而涼薄的時光裏等待死亡降臨。阿瑪蘭妲則坐在糖漿般的陽光裏,日復一日地編織壽衣,白天織,夜裏拆。麗貝卡從童年開始就在兜裏裝滿泥土,偷偷咀嚼,像蚯蚓一樣戀着那更接近死亡的芳香,而父母的頭骨卻總在每個夢魘之中嘎嘎作響。還有思維像滑扣螺絲一般的老布恩迪亞,終日被綁在棕櫚樹上,風吹雨淋,他瞪大雙眼,究竟在想什麼?從來沒人喜歡去享受孤獨,為何我還渴望更多的人來喜歡此書?借用一下搖晃着存在主義旗幟的那些人理論,先將自己逼到絕望的天涯,再回過頭來建立希望的天國,唯有這樣,才更懂得珍惜生命。我們不需要悲劇,但應該有悲劇精神。即便是浮光掠影活一次,在這斑斕且喧囂的世間,也該沉下來,挨着土地行走。

在時光裏,所有活着的生命,都在踩着節奏行走,並非只有第五交響曲,才流淌命運的旋律,即便踽踽獨行的人,也並非只有一進一出的呼吸與每分鐘50—80的心跳。生命尚存,播撒不止,也許,下一秒就會春暖花開。

百年孤獨讀後感5

這個假期又重温了一遍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還記得第一遍讀它的時候,我被各種“差不多”的姓名,各種倒敍、插敍給弄暈了,整個人都不好了,經過時間的沉澱再看,連同這本書所處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世進行了解,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孤獨是可怕的。自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多世紀,拉丁美洲幾乎都處在軍人獨裁政權的統治下。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拉丁美洲百年的歷程不斷重複着怪圈,不是前進,而是徘徊。由此孤獨的意味深長:孤獨就是不團結。作者著書的目的是希望拉丁美洲的民眾要團結起來,走向文明,走向開放,走向繁榮。

孤獨是自閉的。《百年孤獨》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家族的一部興衰史,其脈絡就是自閉到開放,開放到繁榮;再由開放到自閉,自閉到毀滅。馬貢多文明的創始人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與妻子烏蘇拉以非凡的膽識和開放的精神,開創了馬貢多的繁榮。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曾向妻子抱怨説:“世界上正在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流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仍在這兒像蠢驢一樣過日子。”因為馬貢多隱沒在寬廣的沼澤地中,與世隔絕。他決心要開闢出一條道路,把馬貢多與外界的偉大發明連接起來。可惜的`是,他卻被家人綁在一棵大樹上,幾十年後才在那棵樹上死去。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死了,連同馬貢多的文明。之後的幾代人,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幾乎如出一轍的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獨、苦悶、猜忌,導致了馬貢多狹隘、落後、保守直至沒落。於是,書中結尾是:那個長豬尾巴的男孩,也就是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七代繼承人,他剛出生就被一羣螞蟻吃掉。

孤獨是需要摒棄的。“變現實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是魔幻現實主義創作原則。對照《百年孤獨》的現實與背景,我們不難發現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由此,我們想起了晚清政府閉關鎖國以至慘遭蹂躪的結局和新中國三十年改革開放而重新崛起的歷程。《百年孤獨》的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在完成鉅著後曾有一個夙願:希望一百年孤獨的歷史永遠消失並再也不會出現。但願,作者的苦心和夙願夢想成真。

百年孤獨讀後感6

這是一本超讚的書,值得一讀!

“若干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將會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加西亞·馬爾克斯在魔幻現實主義代表作《百年孤獨》的開篇這樣寫道。布恩地亞上校的記憶猶如一滴墨水墜落在宣紙上,無法停止地渲染開來。

恰如《百年孤獨》這個題目給人的感覺一樣,開篇這段話,馬爾克斯將時間和空間拉長延展,給讀者以脱離現實時間的魔幻般的.感受。

1965年馬爾克斯開始創作《百年孤獨》,1967年6月29日小説發表。1982年諾被爾文學獎授予馬爾克斯。馬爾克斯曾言:“活着為了講述生活,生活並非一個人的經歷,而是他的記憶。”《百年孤獨》裏描述的那樣一個幾乎神話般的世界,那裏有馬爾克斯童年眼中拉美國家真實歷史的影射,有近代拉美社會百年變遷的縮影和拉美人民的精神意識,同時也融入了人類百年生存的鬥爭歷史和凝聚的經驗和精神,同時還提出了對現代人和社會命運發展前途的思索和探討。所有這一切的內涵意義使《百年孤獨》成為一部具有史詩意義的作品。

小説的情節離奇令人迷惘。在小鎮馬貢多,布恩地亞家族上演着百年的興衰史。這個家族由衰轉盛,又由盛轉衰,一百年的歷程,轉來轉去,又回到原來的樣子,一切都逃不出一個詛咒。霍·阿·布恩地亞與表妹烏蘇拉近—親結婚,阿蘇拉擔心會像姨媽和姨父近—親結婚那樣生出長豬尾巴的孩子而拒絕與霍·阿·布恩地亞同房。布恩地亞於鄰居發生口角的時候,布恩地亞因為鄰居嘲笑他被烏蘇拉拒絕同房而殺了鄰居。結果死者的鬼魂攪得布恩地亞一家日夜不寧,布恩地亞家族被—迫遷移到小鎮馬貢多。起初布恩地亞家族人丁興旺,但是隨着內戰的爆發和外敵的入侵,布恩地亞氏的命運急轉直下,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領導的32次土著居民起義都以失敗而告終。

到了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地亞的時候,因為與姑媽烏蘇拉通婚,結果生下一個帶尾巴的女嬰,正好應驗了一百年前吉普賽人用梵語在羊皮紙上寫下的密碼,而這個密碼的破譯者就是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自己。這個無疑充滿了諷刺的意味。而這個帶尾的女嬰,被螞蟻咬爛以後拖入了蟻穴。隨後,小鎮馬貢多消失在一陣颶風中。

百年孤獨讀後感7

百年孤獨,是誰在孤獨中存活

"我所以為的孤獨是什麼?我所以為了孤獨到底而孤獨還是為了孤獨,還是為了孤獨而寂寞?″這是我看完《百年孤獨》後,所情不自禁發出的感慨。可我想應該有什麼人並不知道這一本世界名著,並不知道何為″百年孤獨″。

而這本書講的正是一個家族,一個世紀,七代人的故事傳説:烏蘇拉爾,原書第一代男主人公的妻子。她大概是書中活的最久的人之一了。而我們正可以在她眼中,看到這個家族近百年的發展史。本一開始烏蘇拉爾只是一位盡職盡責的妻子。後來,他最關心孩子的母親。再後來,她是祖母,是曾祖母,是曾曾祖母……她總是在忙碌,忙碌照顧家人。誇張一點的説,她為這個家族操勞了近百年。在漫長的`時光後,她那青春容顏不再,她那幹練的身手不再,她親手組織起來的熱鬧的宴會不再……歲月悄悄在他生命活力之後,又悄悄地收了回去,可烏蘇拉爾仍想為這個家族無私奉獻。她不想讓別人麻煩,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已經雙目失明,已經到了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時候。到了最後的最後,烏蘇拉爾成為了曾曾曾孫兒的"大玩偶″,他們把蜥蜴等東西放在她身上做裝扮。她的背上一度被發現趴滿了水蛭……那個她操勞了大半輩子的百年家族啊,終於落下了帷幕。沒有人詢問過他的故事傳説,沒有人知道他的理想,沒有人,沒有人在意過她的感受,好像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然而,烏蘇拉爾一生並不是小説的主線,家族最後一人被螞蟻拖走,那個熱鬧的孤獨的家才最終消逝光茫。

也許吧,也許我只能用書中的一句話來總結她的一生吧:“生命中曾經有過的所有燦爛,終將需要用寂寞償還,人生終將是一場單人的旅行,一個人的成熟,不是你多善於和人交際,而是學會孤獨和平相處,孤單之前是迷茫,孤獨過後便是成長。”

百年孤獨讀後感8

上學期本着練習英語的目的艱難地讀了三章左右的英文,放寒假回來因為耐心有限又找了中文版來讀,這樣一本書,讀起來感覺沒有什麼目的性,作者看似忙碌地在敍述這個家族的故事,再加上奇幻的,甚至有些奇異的想象,總是很有畫面感,腦中不停地閃過一幅幅插圖。在這樣的想象裏,短短一百年似乎描繪了太多的東西,比如數次的科學技術的發展帶給馬貢多的變化,帶給人們的變化。特別是讀到火車來到馬貢多,帶來的各種近現代工業文明的成果,莫名地使我想起了倫敦奧運會開幕式地表演,那種文字描述的忙亂和新興事物拔地而起的迅猛如出一轍。(奧運會開幕式煙囱拔地而起,舊時代的農夫被趕走那一段)

全書的內容真的很豐富,雖然我一直不喜歡一本小説帶有太多的東西,但《百年孤獨》給我的感覺完全不同,就像作者在説:“嘿,我也不想寫這麼多,所以我們還是一筆帶過吧”,作者平靜地在講故事,卻已讓人浮想聯翩,這些東西不是作者強安上去的,而是故事本來就有的,特別是在這樣一個世界裏的故事。

因為前面讀了兩次,這樣關於“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的故事就很有印象,他能自己經過研究發現地球是圓的,他的冒險精神和專研精神讓人記憶深刻。在不知道整個故事的脈絡的時候,我以為他會被隔離在文明的邊緣,我就對旁的人講,這樣一個人若是在適當的'環境裏(和科技發展接軌的環境裏),必定是科學研究之奇才。後來慢慢讀下去,百味陳雜,對他的評價就是他死的時候有人説的那句:“我來參加國王的葬禮!”,他的確是這個孤族的國王。

説到孤獨,叔本華説:”人生的空虛不在於人的孤獨,而在於心的寂寞“,這個家族裏的人似乎都是這樣,輾轉反側,都沒有一個人得到內心的充實(可能第四代裏的蕾梅黛絲是個例外,這裏我沒看懂)

讀這本書,我感覺不用帶着主觀的色彩去讀,因為他們每個人都有發光的地方,但同樣又沒有人是完人,可憐、可悲、可敬、可歎,可是你又沒有時間去感歎,作者拖着你一路小跑,於是你看他們的故事,時光在字間穿梭,這樣一個人的形象會在你的心理不斷地完善起來,但同時你又看不清楚,看不真切。這也許是我閲歷不夠的原因吧,所以説:似懂非懂,還得交給時間來琢磨。

百年孤獨讀後感9

生未百年,死不孤獨。——題記

“孤獨的力量是可怕的”。這是我在讀完《百年孤獨》後的感受。《百年孤獨》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是哥倫比亞作家——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作品。

布恩迪亞家族的歷史不斷重複,布恩迪亞家族的人無論消極又或是進取都無法擺脱孤獨。在這個可怕的循環中,能看到布恩迪亞家族所代表的拉丁美洲近百年的歷史,以及這塊大陸上人民獨特的生活狀態。

在整個故事中,布恩迪亞經歷了從純樸的鄉村生活到戰爭、革命,之後殖民入侵的西方思潮的衝擊,最終,一切歸結於平靜的絕望,正是拉丁美洲歷史的演變和社會現實的再現。在初看這本書的時候,你會產生人物已經死去,卻又復活的錯覺,這正是因為故事主人公常常採用相同的姓名,而作者正是經過不斷重複的`姓名與七代人的複雜關係來加深整篇小説的魔幻孤獨色彩。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麼,而是你記住了那些事,又是如何銘記的。”這是我讀《百年孤獨》中最為喜歡的一句話,生命中最重的事往往在死前才會想清楚,或許欣慰,又或許會很,但一切都無法重來。人活在世人總需要一種精神寄託,而布恩迪亞家族卻始終找不到自我生存的意義,他們害怕自我陷入孤獨中,而以自我獨特的方式去反抗孤獨,但他們生存卻又離不開孤獨。

布恩迪亞家族的興起需要一位合格進去的領導者,而衰落也只需要一代人不如一代人而已。小説的結局在奧雷良諾·布恩迪亞譯完羊皮紙手稿的最終瞬間,布恩迪亞家族連同小鎮馬貢多消失在一陣颶風中。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的結尾寫到“羊皮紙手稿所記載着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的心境是壓抑的,這本書幾乎全部是孤獨和頹廢,作者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這個家族的孤獨和頹廢。在這個家族中親人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突出了麼而克斯所謂的“孤獨的含義”——孤獨就是不團結。

《百年孤獨》對於此刻仍然有警醒的作用,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份自我的孤獨。

百年孤獨讀後感10

讀《百年孤獨》純屬是一個偶然,經同事推薦就借回家看看,看了一遍,我被完全雷同的姓名,無數的倒敍、插敍給弄暈了,讀完後也不能完全瞭解其義。今天,在朋友圈裏看到一篇關於《百年孤獨讀後感》的文章,忽然想解我一直以來的疑問,便細細的閲讀起來。

文章的作者讀了三遍《百年孤獨》,並對作者的身世及所處的時代背景進行了深入的瞭解,這種執着探索的精神着實讓我敬佩,不由得讓我想起無論是在工作上還是生活上亦是如此,只要你有誠心,也夠努力,總會有一定的收穫。

《百年孤獨》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家族的一部興衰史,其脈絡就是自閉到開放,開放到繁榮;再由開放到自閉,自閉到毀滅,其實寫的就是拉丁美洲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多世紀的興衰。在《百年孤獨》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在接受專訪時對孤獨的解釋意味深長:孤獨就是不團結。

“不團結”在我的印象裏有很多解釋,從片面的角度説,它是自閉的`、可怕的、是要反省的、是要摒棄的。其實在職場上也不乏這樣的案例,團結協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礎和前提,而實際上我們往往是在本職工作上傾盡了全力,而忽略了其實一個團隊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性,這也説明越是淺顯的道理,越是難以企及。

偶然吸引到我的文字引導我的這次閲讀,也讓我感覺到自己思維的侷限性。閲讀,到底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呢?可能有時,讀着讀着,我們會發現它是在寫自己的故事,裏面的主人公就是正在閲讀的自己,這種感覺會拉着我們繼續閲讀;有時,當發現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出現在眼前時,那種興奮之情無以言表。

閲讀不乏是個好習慣,它不僅能豐富人們的知識,也能養成價值的判斷力,那我們為何不取別人所長,來逐漸提升自己呢?

百年孤獨讀後感11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創作的長篇小説,是其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

作品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作品融入神話傳説、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祕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瑰麗的想象世界,成為20世紀重要的經典文學鉅著之一。

創新穎倒敍手法

“許多年之後,面對行刑隊,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這是全書的第一句話,短短的一句話,實際上容納了未來、過去和現在三個時間層面,而作家顯然隱匿在“現在”的敍事角度。這種獨創、大膽的敍述手法在我們讀來,給人一種驚人之感。

魔幻現實主義

加西亞·馬爾克斯遵循“變現實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現實主義創作原則,經過巧妙的構思和想象,把觸目驚心的現實和源於神話、傳説的幻想結合起來,形成色彩斑斕、風格獨特的圖畫,使讀者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形象中,獲得一種似曾相識又覺陌生的感受,從而激起尋根溯源去追索作家創作真諦的願望。魔幻現實主義必須以現實為基礎,但這並不妨礙它採取極端誇張的手法。

作品的預見性

作品在“冰塊”和“石頭”中開始,在一陣風中結束。加西亞·馬爾克斯曾經近乎絕望地指出:“拉丁美洲的'歷史也是一切巨大然而徒勞的奮鬥的總結,是一幕幕事先註定要被人遺忘的戲劇的總和”,這樣的歷史象徵了孤獨,就是“百年的孤獨”。

手稿卷首的題辭是:“家族中的第一個人將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後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原來,這手稿記載的正是布恩迪亞家族的歷史。在他譯完最後一章的瞬間,一場突如其來的颶風把整個兒馬孔多鎮從地球上颳走,從此這個村鎮就永遠地消失了。

百年孤獨讀後感12

《百年孤獨》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哥倫比亞人,這本書是唯一一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南美著作。

我要誠實的説,這本書讀起來對我的吸引性似乎不大,以至於讀到快一半的時候並沒有品讀出任何好的東西,如果我非要給自己一個慰藉,那就是在這幾天的沉寂氛圍中獲得了薰陶。似乎你不得不思索,讀書除了啟迪和思索外,有種無形的影響必然存在。

夜晚,突然間醒來,書中人物的心靈世界以一種無形的形式在我腦海來回迴盪。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的天馬行空的思想,最終死在慄樹下,烏爾蘇拉為了顯示晚年活力仍存隱瞞着自己的眼盲,奧利里亞諾?巴比倫拿着羊皮卷破譯家族命運密碼“家族的第一人被困在樹上,最後一個正被螞蟻吃掉”,奧利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製作小金魚,蕾梅黛絲升空,還有最後一個豬尾巴男嬰被螞蟻吃掉和荒涼的布恩迪亞家族徹底在世界上消失。那時透過對這些情形的感應,對孤獨有了這樣的一個明白,孤獨好似產生於人內心深處無法與人訴説的詭祕和羞於與人訴説的祕密,而這兩種狀態卻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你的行為,進而構成與外界難以交流或不屑交流的巨大隔閡。

布恩迪亞家族中每個人都有着自己的孤獨,他們倍受心靈的折磨,同時又獨自享受着那份孤獨。孤獨是什麼,也許是內心最深的祕密。孤獨是這個世界上永遠也根除不去的東西,它好似心靈的黑洞,甚至連自己都難以窺透。每個人都有着自己的孤獨,都有那麼一個時刻你不想與任何人訴説你的'煎熬,在折磨中忍受着孤獨,你又喜愛躲在無人的角落默默享受着這份孤獨。

人與人之間並不是一旦遇到悲涼的心境就需要有人出來安慰,正因你體會不到他的孤獨,你那善意的勸解反而更加刺痛他孤獨的感傷,使他倍感孤獨,適宜的離開也是一種默默的關懷。也許他需要一首悲傷的樂曲,也許他需要一段文字,他需要的無非就是將他的孤獨表達出來的藝術,而這期間只有他自己明白。

孤獨期望與安靜和黑暗為伍,但人卻要面向陽光,否在會在無限的孤獨裏被黑洞吞噬。

百年孤獨讀後感13

孤獨的力量是可怕的。書中描寫的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都在孤獨中死去,他們的經歷大致是相同的,在馬孔多這一片土地上,沒有進步,沒有創新,每天重複上演同樣的劇情,生活在那裏的居民註定是不快樂的。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拉丁美洲的歷史是不斷重複着的怪圈,不是前進,而是徘徊。荷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與妻子烏蘇拉以非凡的膽識和開放的精神,開創了馬孔多的繁榮。因為馬孔多隱沒在寬廣的沼澤地中,與世隔絕。他決心要開闢一條道路,把馬孔多與外界的偉大發明連接起來,他曾向妻子抱怨説道:“世界上正在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仍在這兒像蠢驢一樣地過日子。”可惜的是,他卻被家人綁在一顆大樹上,幾十年後才在那棵樹上死去。荷塞死去了,連同馬孔多的文明。之後的幾代人,也重複上演着同樣的悲劇,導致馬孔多狹隘、落後、保守直至沒落,到最後整個馬孔多就被一陣來歷不明的風颳走了,從地球上消失了。

讀這本書的時候心情是壓抑的`,因為整本書幾乎沒有向上的積極氣息,有的只是孤獨和頹廢。才發現自己是這麼地害怕孤獨,討厭孤獨。我們每天都生活再一個日新月異的世界裏,科技發達,文明進步,我們馬不停蹄地向前奔跑。於是我們開始反思,是不是節奏太快了?是不是步伐太倉促了?是不是該停下來,尋覓一份安靜,讓心靈歇歇腳?可是隻有停下來才會發現,原來我們不停地往前趕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只有不停地創新,不斷地進步,我們才會快樂。

當我讀到:當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看到被螞蟻吃得只剩下一小塊兒皮的兒子時,他終於破譯出了梅爾基亞德斯的手稿。手稿卷首題辭是:“家族中的第一個人將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後一個人正北螞蟻吃掉。”原來,這手稿記載的正是布恩迪亞家族的歷史。在他譯完最後一章的瞬間,一場突如其來的颶風把整個馬孔多從地球上颳走了,從此這個村鎮就消失了。

有什麼東西在我內心深處輕輕地爆炸了,一朵一朵小小的淡白色的雲朵炸開了,就像花朵不得不綻放一樣。我多麼希望,所有人的孤獨都能消失,我們要的不是一個熱鬧的表象,而是一個真實的未來。

百年孤獨讀後感14

花了大概半年時間完成《百年孤獨》的第二遍。雖然是第二次,但感覺還是很難理解。看完整本書,我很累,不知道自己懂了多少。他們在堅持自己的理想,但似乎沒有堅持下去。

他們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裏,都堅守着自己所謂的理想。也許是因為上帝不希望人太幸福;所以,當上帝懷着無限的善意創造萬物時,它就會被魔鬼毀滅。就像馬爾克斯説的,布恩迪亞家族經歷的一切都是這樣的:街上的女人會讓人流血,家族裏的'女人會生下豬尾巴長的孩子,鬥雞會殺了男人,讓男人終身愧疚,子彈會引發二十年的戰爭。輕率的職業生涯只會讓人迷失和瘋狂.當老烏蘇拉離開時,整個布恩迪亞。梅爾基阿德斯是一位睿智和先進的代表,他與布恩迪亞家族有着不解之緣,也影響了家族的重要成員。他預見到了一切,卻只能眼睜睜看着所有人死去,家庭衰敗。為什麼?

直到現在,我都沒有明白這個角色的作用,是人類無奈的表現嗎?烏蘇拉是這個家庭的精神支柱。作為來自馬孔多的第一代移民。布恩迪亞發現了馬孔多,他們在那裏生根發芽,發展壯大,引進文明,但他們也衰落了,帶來了戰爭、流血和瘟疫。也許這就是這本書的意義所在,微縮的世界,一切,人類特有的躁動不安的心。或許我也應該説説奧雷連諾布迪亞上校,直到他去世我還是不理解他。我不明白為什麼阿瑪蘭坦-烏蘇拉回來和馬孔多過着格格不入的生活。她想改變他嗎?還是她也是業主?她的祖母也有類似的精神和意志力,但她從來都不是烏蘇拉,所以她失敗了。最不能理解的是他們“變態”的愛情。不知道這麼説合適不合適。布恩迪亞家最後的愛,結束了這個曾經輝煌卻寂寞了一百年的家庭。就像神祕的羊皮紙預言的那樣,家裏第一個人被綁在樹上,最後一個人被螞蟻吃掉。

可能我看不懂書裏更大更深刻的含義。一本書一百個人看,就有一百種理解。只看到了他們拼命想擁有的一些感情,卻沒有做出相應的努力。也許他們自私,也許我們也一樣,但他們應該一直努力工作,直到死亡的那一刻。

百年孤獨讀後感15

《百年孤獨》是我比較喜歡的外國小説之一,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和讀其它書都很明顯的不一樣,這可能就是本書的特點之一吧。這本書的不一樣之處就是全書幾乎沒有任何向上的進取氣息,有的只是孤獨和頹廢。

“不管走到哪,都要永遠記住:過去是虛假的,往事時不能回到的,每一個消逝的`春天都一去不復返了。最狂熱、最堅貞的感情也只是過眼雲煙”坦白地講,這部30萬字的《百年孤獨》,很好看,你會時而放聲大笑,時而眉頭緊鎖,當時重複率最高的表情是“瞪大的雙眼”因為據説本書是公認的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百年孤獨》,卻缺乏這種進取的精神,僅有偶爾幾個進取的人物,比如活了115-120歲的烏蘇娜,他一向活到十幾章(本書一共才20章),那個時候他的曾曾孫子都出世。了總的來説本書的基調還是黑色的,結尾那句話“遭受百年孤獨的家庭,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我的理解與書中的簡介不一樣,書前面的簡介説這句話代表的是進取,黑暗總會過去,光明即將來臨。

我卻覺得這句話是為這個杯具魔幻的家族100年的孤獨歷史畫上句號。並不預示着以後的家庭就不孤獨,而孤獨其實是揮之不去的,誰也逃不掉的。書中的人物都是孤獨的,但每個人應對的方式有所不一樣。

奧雷連諾上校採取的方式是戰爭,永無休止的戰爭來排遣孤獨,但戰爭只讓他更加寂寞。梅梅用的是感情,可惜他的感情不被母親允許,寂寞也就依然如影相隨。

看《百年孤獨》我一向在思索一個問題,這個家族為什麼是孤獨的。我想來想去都貌似找不到答案,或許是因為代溝,或許是與世隔絕,還是説作者根本就不想説原因,只是表達一種狀態?都像,又都貌似不對,這個問題仍然在困擾我,期望朋友們看了之後大家討論討論。

這本書在我看來真的是很不錯,其中反映出的人生常態和人情世故,以及對人的本質的研究,作者都能夠説是十分透徹的,透徹的讓人感到有一絲害怕的感覺,這就是書的殺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