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讀書筆記(15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書筆記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書筆記頭疼,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皮囊》讀書筆記,歡迎閲讀與收藏。

《皮囊》讀書筆記(15篇)

《皮囊》讀書筆記1

初見書名是帶了有色眼鏡的。然而讀完前幾篇,就着實理解了“皮囊”二字的內在含義,也明白了序中所説“不要在公共場合讀它”的建議,因為是真的會控制不住,已經記不清多少次流淚。

作為寫過260萬+字報道的記者,作者有着嫻熟的寫作技巧,但是在我看來絲毫不虛偽做作,相反卻總是直擊內心最柔軟最脆弱的部分。如果説前半部分是帶給我對親情的回憶,後半部分則帶給我更多的思考。説實話,在一口氣讀完《皮囊》的某篇文章後,我真的沉在那個世界裏了。跑去廁所,靠着門,不願出來,不願見光,也不願説話。心想:活着到底是要追求什麼樣的生活呢?自己究竟想要什麼呢?當然,我自己也説不清楚。或許我像作者一樣,用“制高點”的眼光來審視身邊的人、身邊的世界,用一切可能的價值標準給他們一個評判;又或許我像文中的厚朴一樣,對這個世界有着無限的憧憬和仰望,但卻最終沒敢放出自己的`光芒。更多的,我應該是遊走在這個世界的靈魂,瞭解人類的七情六慾和虛偽做作,不願與任何一種所謂“流派”有一樣的觀點或瓜葛,只願飄在半空,觀察、嘲笑、羨慕和悲傷,然後轉場離開。

《皮囊》讀書筆記2

如果皮囊朽壞,我們還剩下什麼?

好吧,我們還剩下靈魂和心。

可是失去了皮囊的靈魂和心是孤獨無助的,皮囊,在我們心中不過一副軀殼,包裹着我們本該輕盈的生命,攜帶着我們孤獨流浪的靈魂,喚醒了我們沉睡已久的心。

打開《皮囊》,我看到了凡人難以掩飾的喜怒哀樂。有視人生無常曰正常,頓悟世情或是全心冷漠以保持事不關已的距離,自我保護,也有感性的血肉人生。

李敬詳説《皮囊》是認心、認人的書。

是啊。《皮囊》這本書記敍的都是關於生活中最常見的生離死別,可為何我看的時候,卻淚流不止呢?

我在《皮囊》裏看到了“父親”不久未出現在各種書裏的人物。

我看見這個父親,離家、歸來、生病、掙扎、離去。

他懷着固執、頑強、好強的心去爭取自尊,然後失敗,帶着憐惜的掛念離去了。

在這期間,母親也被照亮了,她不同於其他人,她有她自己的隱忍,有她自己的堅持,為了一棟房子,不惜傾盡所有,也許,這就是她的堅持吧。

《皮囊》中每個人物都有他自己的堅持,懷着一顆年輕有活力的心歷經世事後,變得傷痕累累,但這並不壞,流淚、流血、留下疤痕,然後依舊敏感着,讓每一次疼痛的跳動都如同初心。

生命和生活之所以值得過,也許是因為它有限度,它等待着、召喚着人的掙扎、憤恕、鬥爭、意志、慾望和夢想。

在讀《皮囊》時,我明白了阿太試圖留給蔡崇達最好的遺產,在《母親的房子》是我真正地看見並理解,母親那永遠説不出的愛情,看見《我的神明朋友》,我知道人是需要如何的幫助才能讓自己從情感的巨大沖擊中逃脱……

在《皮囊》中,我看見生活中我們應該珍惜的人,還有那些,那些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

人各有異,這是一種幸運,但人本質上又致,這也是一種幸運。如果有心,我們也許可以看見彼此,映照出彼此,温暖彼此。

世間哪個人靈魂不是念變着這一副皮囊,在這無數個輪目中,找到一副又一副皮囊,又失去。正如阿太所説,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認識温暖自己遇到的每一個人,去關心他們,這就是蘇珊來塔格所説的人的世界。

《皮囊》這本書是傷心的,也是温暖的,我們能從中讀到人間冷暖,世事無常……

“走向自己內心,是通往他人內心最快的'路徑”——蔡崇達

“《皮囊》是一部有着小説閲讀質感的散文集,由蔡崇達編寫、韓寒監製。文集風格沉穩,表達了作者這一代理想膨脹卻又深感現實骨感而無處安身的青年人對自己命運的深切思考。”

“既認心,又認人。”

……

這是一本確實值得靜下來慢慢品讀的好書,當你讀懂了那字裏行間的滿溢的情感,便會懂得好的文章應該是怎樣的。劉心宇的這篇讀後感,文筆優美,技法流暢,更重要的是將自己讀過《皮囊》後的內心共鳴放置在了讀後感中,文章讀之感人。

《皮囊》讀書筆記3

説實在話,我很喜歡這本書,這算是我比較沉浸其中的一本書吧,目前除了茶花女之外。這本書是在車上聽完的,覺得黑狗達能把一些些小事情傳達的很現實,然後我總能體會出一些些感悟。

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黑狗達在書中論述的兩件事:

一、黑狗達是農村長大的,他書中寫過有這麼一個隔壁屋的大他幾歲的男孩,起初認識是因為黑狗達有一段時間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我猜他是因為對人生有點迷茫,不知道方向嘛,所以就遐想,啥也提不起興趣),他媽媽就叫隔壁屋的小孩過來開導一下他,我覺得可能是因為隔壁屋的小孩子比較活潑嘛。隔壁屋的小孩對於黑狗達來説,算是一個對自己很有規劃,看的很遠的小孩,所以黑狗達當時算是很崇拜他,也開始規劃自己的人生,也沒有那麼迷茫。那個小孩家裏窮,讀專科不用那麼多錢,所以就準備大學聯考的分數剛好卡在專科線,最後小男孩如願以償了,而後一年黑狗達選擇上大學,最後的最後,黑狗達發展的很好,也成了小有名氣的作家,而那個小男孩卻回到村裏過上普通的生活。最令人扎心的是,每次黑狗達回家,在路上遇見他,跟他打招呼,他卻裝作沒聽見就走開了,呵呵,我覺得他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覺得以前自己比黑狗達厲害,有理想,有抱負,最終黑狗達卻比自己優秀,這就是比較所帶來的失望,我有時候就在想,人為什麼要相互比較,做好自己,朝着自己的方向,堅持努力下去不就很好嗎?畢竟每個人的路都不一樣啊!

二、村裏有一個小男孩a,爸媽因為去香港做包工頭搞建築賺了一點錢,a是家中的.幼子,爸媽不想讓他那麼辛苦,故只帶了a的哥哥去香港幫忙幹活,後來家庭逐漸富裕起來,也準備將a接到香港讀書,a也因此備受村裏小孩的羨慕。

首先,a總是有白的不能再白的白襯衫,書中還説了這麼一個例子足以説明村裏小孩的羨慕啊!有些小孩子專門爬上a家裏附近的電線杆,目的就是要看一下他的白襯衫,結果從電線杆摔了下來,好在以前的路都是泥路,不像是現在的水泥路呢。

其次,a雖然備受羨慕,但是卻不受村裏小孩子的喜歡,a家裏的長輩邀請黑狗達去玩,因為黑狗達的成績在村裏特別好,a也喜歡黑狗達,我覺得起初a可能以為黑狗達成績好才配和他玩。慢慢的,黑狗達發現a總是想快點港化,總是想着香港人怎麼樣,怎麼做,他也是要怎麼做,怎麼學習香港人,太過於要向香港靠近,其實反而對自己不好,忘記了自己所處的位置,雖然a很快就要去香港了。後來,黑狗達怕自己再跟他來往,自己的內心也會變得如此急躁,果斷儘量不和他來往,認真讀書才是他一個農村小孩應該做的。可是就有這麼一個小孩b屁顛屁顛的跟着a,真把自己當香港人,書也不好好念,天天學a,學習講話,腔調等等,最後學壞了,不得不退學,後來,a被接去香港了,b也就一下子被打回了原型,最後長大也成了漁夫,即使他拒絕這一職業,可是此時的他也沒得選擇了。

最後,説説a吧,他去了香港不會説粵語,在學校也沒啥朋友,最主要的是父親因為做生意失敗破了產,也因此住了院,家裏賣了房子給父親治病,a的哥哥卻卷錢跑了,家裏從此一蹶不振。而此刻的黑狗達卻已經是有所名氣的作家了,讀到這裏,我其實挺感慨的,當初大家的起點可能真的有所不同,但給自己一點時間,認清楚自己的處境,好好讀書,幾年之後,時間真的能拉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的。

還有這本書的書名是皮囊,能讓我想起來廣為流傳的一句話—-“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很多人會以為這句話出自這本書,其實這句話是王小波説的,記得哦!他就是《一隻特立獨行的豬》的作者。

《皮囊》讀書筆記4

囊是蔡崇達的第一部文學作品,由若干個生活中的小故事組成。在讀完其中的《阿小和阿小》後感觸頗深。故事的主人公為兩個叫“阿小”的人,其中一個鎮裏的阿小,另一個則是香港阿小。鎮裏的阿小沉默寡言,他出生在漁民家庭,全家捕魚為生,自己卻下決心長大絕不做漁民,要走出小鎮。然而,他讀書卻並不好,這讓他這種高傲的安靜,被理所當然的當作一種孤僻。另一個阿小,之所以被稱為“香港阿小”是因為他的父母在香港承包工程發了家,在移民去香港之前,他需要在小鎮的姑姑家寄居一段時間。在兩個“阿小”的腦海中都有那麼一個“遠方”,因此,他們似乎可以輕視周圍的一切,他們不屑於活在當下。對於香港阿小來説,香港是個更好的世界,他活在“去香港前準備”的生活裏。他經歷的一切都是過渡的,無論生活、友誼還是情感。他生活在奇怪的錯位中,他能夠接觸到這個世界最發達的東西帶給他的刺激與誘惑,肉身卻不得不安放於似乎落後於幾十年之久的鄉下。他肆無忌憚的消耗着眼下的時間,活在幻想之中。當他真正移民香港時,卻發現與那個想象中的“天堂”格格不入,在那個圈子裏,他被認為是粗鄙的鄉下人,他依然是孤獨的。家庭遭遇變故後,親友紛紛離他而去,讓他感受到城市世態炎涼的一面。不能不承認,他們之於這座城市,只是再渺小不過的一分子,每天清晨醒來,乘坐擁擠的交通,到城市的各個角落扮演各自的'角色,時間一到,又拖着疲憊的身體會到所謂的家,準備第二天的演出。與之相比,鎮裏阿小的命運似乎要好些,他曾經也有自己幻想的生活,他發誓自己絕不做漁民,重複父輩的工作。他曾經因能接觸到香港阿小的待見而驕傲,彷彿得到了重視,即便染上了種種惡習。他也曾因香港阿小的離去和不再聯繫而失落和傷心。他曾試圖抵抗生活,與父親大打出手,離家出走,留長髮,每天騎着摩托車狂飆,直到經歷一次嚴重車禍後,才安心的與父兄一起去捕魚,逐漸過上了正常人的生活,有自己的房子、妻子和兒子。

生活中有很多像文中兩個阿小這樣的人,他們都生活在“錯位”之中,生活在對未來的無盡想象之中,他們與現實的一切格格不入,腦海中滿是對未來的憧憬,可當願望破滅,他們又會陷入極度的痛苦。究其原因,生活的“錯位”源自對自己定位的錯誤,當一個人所擁有的資源不足(包括能力、金錢、權利等),卻有着遠超過自己能力範圍的“理想”時,他們會被“理想”所拖累,既丟掉了當下,又永遠不會達到想象中的“未來”。好比香港阿小,他們父母在香港做生意暴富,阿小會認為小鎮裏已經容不下他,他屬於香港,像電影中一樣,打耳釘留長髮騎着摩托車在街上狂飆才是他的生活。而事實證明,在香港生活遠沒有他想的那麼簡單,由於文化有限,他在香港的學校中被認為是‘粗鄙“的鄉下人。由於能力有限,在父母這座靠山不在時,他已經無法維持原有的生活,最終淪落為一名維修工。所有發生這些無關命運,而是生活在教阿小認清自己和他所在的世界。同樣地,小鎮的阿小也曾有過豪言壯志,但可惜能力不及,理想中的生活離他格外的遙遠,遠到看不到,摸不到,幾次打擊後,他放棄了抵抗,認清了自己,從此甘心捕魚,甘心在小鎮上生活,成家,立業。他很幸運,因為他提早回到了實實在在的現實。

書中有這樣一段描述”高三的後半學期,整個學校像傳銷公司。老師整天説,別想着玩,想想未來住在大城市,行走在高樓大廈間,那裏才好玩。他們偶爾還會距離:某某同學考上了北京的大學,然後,他就住在北京了,口氣篤定的好像王子工作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這是一種很常見的“傳銷”,學校或家長會對孩子進行,給孩子一個定位,給他們描述一個美好的將來,直到孩子認為那就是他應該去做的,那就是他想要的生活。可最終呢,有多少孩子最後發現那些並不是他們真正喜歡的,並不是適合他們的,因此而痛苦。大城市固然好,但不一定適合所有人。重要的,是認清自己,直到自己適合什麼、喜歡什麼,這樣才活的踏實,才不會“錯位”。

《皮囊》讀書筆記5

《皮囊》像是紀實文學,寫作者和周圍比較親近的人,讀的過程還是很震撼和感慨的。蔡崇達善於觀察人,挖掘和思考皮囊表面背後的人心,下筆比較狠,不虛偽,不做作,用最準確鋒利的詞彙去形容人性最本質的美麗與醜陋。這種深挖也包括對他自己。這裏有非常冷酷,不近人情,話糙理不糙的阿太;有面子勝於一切的母親的“從沒表達過,也不可能説出口的愛情”;有文弱書生的作者和滿口髒話,江湖老大,後癱瘓任性如孩子的父親之間細膩柔情的父子情深;有重症病房裏渴望生命,與死神角力的凝重,與機智幽默輕鬆(讀的時候笑出聲)的反差,以及聖誕節夜空綻放的最温情的`禮花;有作者發小、同學的故事,各種為夢想的期許,與命運的抗爭…… 這些普普通通的人物都烙刻在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題目是《皮囊》,作者更多的是在寫皮囊裏偶爾發出亮光的靈魂(心)。—小青龜

蔡崇達的《皮囊》,讓我看到了一副似變而非變的皮囊和在皮囊下那些活脱脱的現實中的人和心。看到了那些為生計而掙扎的那代人(父親、母親為代表),以及為前途而奮鬥的年輕人(蔡本人),他們的生活狀況,愛恨離愁,生死觀想,喜怒哀樂,幸福時光,怏怏不悦,夭矯婆娑,日夜罔替,點滴接連。真實,切身,肯綮,刻骨,銘心……—老兔子

《皮囊》讀書筆記6

最近,看了蔡崇達的《皮囊》,順便上網找了他的資料,發現他有這樣一句名言:“走向自己的內心,是通往他人內心最快最本質的路徑”。我想,這應該是他在這本書中,勇於解剖自己,將成長經歷中的種種困苦、迷茫、不堪,都赤裸裸地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根本原因吧!

這本書以作者身邊人的故事為主要內容,其中的人物大都充滿悲劇色彩,只有作者蔡崇達算是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者。

很多讀者評論,前幾篇寫作者親人的文章,非常細緻感人。但後幾篇寫朋友的文章看了讓人很不舒服,總感覺作者在朋友的故事中,透露出了一種成功者的沾沾自喜,甚至有一種小人得志的卑瑣和齷齪。

我對此很不認同。我在書中看到的作者只是一個被命運揠苗助長的早熟者。在面對偏癱父親和貧困家庭時,他茫然無措地被逼迫着向現實低頭,小心翼翼地算計着自己的人生,生怕走錯一步就會萬劫不復。

在命運面前,他只能用卑微的執着和隱忍與之博弈,結果他“成功”了,但他並沒能為靈魂找到一條自由的出路。因為他説,他並不知道要怎麼享受生活?他也不知道什麼才是最應該珍惜和最珍貴的東西?

其實,作者的這些拷問,也是我們每個人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

阿太是書中第一個出場的人物,這是一個令人驚詫的老太太,她沒有文化,卻經常口出哲語。她99歲,但蒼老皮囊下包裹的卻是一個豁達、不屈的靈魂。

在作者的記憶裏,阿太是個心如堅石的老人。在女兒早逝時,她倔強地沒掉下一滴眼淚。在手指頭被切斷時,她表現得毫不在乎。但在她不慎摔倒,身體不能動彈時,她竟然哭了,因為她認為“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她覺得女兒的死亡,代表着靈魂掙脱了皮囊的束縛,迴歸了它輕盈的本質。而當她不能動時,她為自己的生命被肉體拖住而感到悲傷。

這個智慧的老人,令我們這些整日為滿足肉體慾望而奔波勞碌的現代人汗顏。

二、

在作者筆下,母親是一個充滿執念的女人,她柔弱的皮囊下,包裹着一個倔強的靈魂。

她在初嫁時,與丈夫一同許下了建新房的願望。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她心甘情願地貢獻了自己的嫁粧;當丈夫不幸中風偏癱,家庭財務困難時,她寧願去撿爛菜葉餬口,也要將省吃儉用攢下的錢拿來建新房;當老房子面臨拆遷時,她仍執着地要進行房屋重建。儘管她明白,這種行為徒勞無益,花掉的錢必將打水漂,卻依然不改初衷。

她好像一輩子都在為建房子而活着,因為她不服氣,她想用這種方式來維護殘疾丈夫的尊嚴,來保障這個貧困家庭在小鎮的地位。或許,她也是在用這種不可理喻的偏執表達着她的愛情宣言吧!

三、

父親的一生命運多舛,看起來像是個懦弱且無能的男人。

他年輕時因為超生被開除了公職,在消沉了三年之後,去寧波當了海員,而後帶着掙來的錢,做過各種生意。中年時,他突然中風偏癱,將家庭的重擔推給了柔弱的妻子和年幼的兒子。

一開始,他充滿信心地試圖通過康復訓練來戰勝偏癱的身體,希望能重新掌控這具不聽使喚的皮囊。但慢慢地,他發現自己的肢體在進一步失控。他憤怒、恐懼、掙扎,最終他失敗了,他被皮囊困住了。於是,他放棄了,不再幻想重新扮演好父親的角色。恰恰相反,他迅速地退化成了一個孩童,常常用無理取鬧的方式來嘲笑自己的無能和失敗。

在與失控的皮囊搏鬥了8年後,他突然去世,但他的靈魂始終帶着些許不甘。最後,在神明和妻子的幫助下,他的靈魂終於得到了安息。

四、

張美麗是小鎮少年們的性啟蒙老師,但這具美麗的皮囊,卻承載了太多世俗的偏見和詆譭,最終脆弱的靈魂以自殺的方式脱離了皮囊的束縛。然而,她的靈魂並沒有得到世俗的諒解,她最終成了孤魂野鬼。

縱觀張美麗短暫的一生,只因年輕時追逐愛情,未婚失身,後來又離了婚。所以,在小鎮人的眼中,她就成了被妖魔化的狐狸精。儘管她後來經商變成了企業家,但仍然被親人和鄰里視為污染小鎮風氣的妖孽。

在自殺前,她跪在宗祠門口,對天發誓,自己沒有作孽,她只是把她覺得美的、對的、喜歡的,都做成生意。但沒有人相信,因為人們只相信他們願意相信的東西。

這個美麗的女人到底只是個小鎮姑娘,骨子裏充滿了對傳統和權威的敬畏和順從。她沒有能力抵禦流言蜚語的侵蝕,最後,只能白白做了舊傳統和舊輿論的犧牲品。

五、

文展是一個降伏了“兔脣”生理缺陷的小鎮少年,是一個從九歲就開始整理自己的中國歷史大綱的“天才”,是一個為鍛鍊領導能力,每天組織小夥伴開展各種集體活動的國中生。他從小就見識非凡,有明確的人生方向。他厭惡小鎮,渴望融入城市,為此,他深謀遠慮地進行自己的人生規劃。

國中畢業後,他如願考上了重點中專,急迫地將户口遷出了小鎮。然而,讓他始料未及的是,因為兔脣,他在學校遭到了嘲笑。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打擊,一直試圖用衣錦還鄉的方式重建往日的自信和驕傲。但最終,他失敗了,只能無奈地迴歸小鎮,過上了普通人的庸常生活。

而與之對應的是,從小被他啟蒙的作者蔡崇達,卻在多年默默的堅持和隱忍中,慢慢過上了他規劃中應過的生活。當兩人再次相遇時,這個驕傲的男青年在長久沉默之後問道:“你説,憑什麼是你?為什麼不是我?”

但不管有多少不甘,天才文展終究還是泯然眾人了。不知道是有缺陷的皮囊束縛了他的理想,還是對“天才”的執念讓他不合時宜,無法腳踏實地。

六、

這是一個將hope(希望)寫進名字的'人,他活得張揚、隨性。當作者務實又緊張地訓練自己與真實世界的相處能力時,厚朴卻走了一條截然相反的道路。

他參加各種社團;打工賺錢組建樂隊,並取名“世界”;頻繁更換女友……他説他想嘗試世界的各種可能。

當圍繞在他身邊的人,逐漸明白了現實的意義,紛紛離開他,各自謀求前途之時,只有他還一直活在對夢想的虛幻想象中,肆意地揮霍自己的青春。

畢業前半年,不向現實低頭的厚朴被學校勒令休學,開始了四處流浪的生活。直到最後,沒有朋友收留了,才被他父親接了回去。在家人的幫助下,他變成了一個小村莊的教書先生。

但他那用想象喂大的過度膨脹的理想幻象,卻成了他腦中趕不走的怪獸,摧毀着他的肉身和靈魂。在飽受折磨之後,他用自殺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我不知道厚朴是不是因為太純真,所以才會與現實格格不入,最終活成了一個悲劇。但我很贊同作者的觀點:“或許能真實地抵達這個世界的,能確切地抵達夢想的,不是不顧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熱,而是務實、謙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憐的隱忍。”

從書中或執拗、或虛妄、或務實的人物故事裏,我看到了每個人的不易和掙扎。在這本書的後記中,蔡崇達説,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或提醒讀者,“看見”自己,“看見”更多人。

其實,我們就像故事中的阿太、父母、張美麗、文展、厚朴、阿小等人一樣,都是帶着沉重皮囊在世間忙碌的靈魂。只不過有的人,為了滿足肉身的各種理性和非理性的需求和慾望,不得不丟掉靈魂,甚至出賣靈魂,從此變成行屍走肉。而有的人,卻可以掙脱肉身的束縛,讓靈魂穿越時空,從此永垂不朽。

《皮囊》讀書筆記7

支撐形形色色的皮囊在人世間行走的是不同的出身,閲歷和思想。這本書從阿太的故事着手,看到父親和母親的故事時,深受觸動。再到後面的阿小,文展,厚朴等人時,或多或少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從我們自己身上或者朋友、同學的身上都能看到他們的影子。不同思想支撐着不同的皮囊走向不同的人生方向,我們披着這幅皮囊做過什麼有意思,有意義的事情嗎?悔恨自己選擇度過少年,青年的方式嗎?未來的你,如何利用你的思想支撐自己的.皮囊,走向何方?

不同年齡段,不同閲歷的人對這本書會有不同的感觸,雖然此書的後半部分不如前面精彩,但此書值得多讀幾遍!

《皮囊》讀書筆記8

選擇《皮囊》這本書,大概是因為作者蔡崇達。一次偶然的機會,曾聽過他的講座,講座的具體內容已記不清,但對於那一系列頭銜卻記憶深刻。曾任職於《新週刊》、《三聯生活週刊》。24歲擔任《週末畫報》新聞版主編,27歲任《GQ》中國版報道總監,現任《中國新聞週刊》主編。一個80後,從記者一步步做到主編,年少有為,蔡崇達本身就是一個奮鬥勵志的榜樣。出於一種崇拜的心理,我開始閲讀《皮囊》。

在書的封面,有這麼一句話,“這些刻在骨頭裏的故事,那些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書中的故事,關於親情,關於故鄉。那些問題,關於人生,關於活着。其實這些都是我們每個人需要面對的問題,但因為人與人之間的不同,所以在差異中又存在着共鳴。書中寫的最好的,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第一篇《皮囊》。故事的主人公是作者活到九十九歲的阿太,一輩子活得坦然而硬氣。家裏人祭祀殺雞時,有隻雞撒着血在祠堂裏亂跳,阿太將雞抓起,扔在地上摔死,説:“別讓這肉體再折騰它的魂靈”。阿太很狠,切菜像切排骨那樣用力,甚至有次在切菜時切斷了手指,她也只是很淡然地“哎呀”一聲,而全家都因此慌亂開來。

阿太最讓人記憶深刻的,是她的生活觀: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污濁給拖住。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阿太不是什麼文化人,只是個神婆,然而這話卻説的很有哲理,大概也是《皮囊》這本書的意義所在。我們都是戴着皮囊在世間忙碌的靈魂,這副皮囊的用處就是來經歷各種風吹雨打,讓靈魂有地方可以安放。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活在皮囊之下,皮囊包裹着人心。它可以是温暖的,逸樂的,也可以是疼痛的,脆弱的,亦或是可恥的。我們活在這世上,周圍充斥着喧囂和永不滿足的'慾望,我們一刻不停地往前走,卻從不曾給自己一個清醒的時刻,讓自己從紛擾的塵世中暫時釋放出來,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很慶幸,藉着讀《皮囊》這本書的時間,我認真回顧了自己之前二十幾年的生活,並對自己的未來有了明確規劃。

評論家李敬澤在這本書的推薦語裏説:“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攜帶着一顆心的羈旅。心醒着的時候,就把皮囊從內部照亮”。

《皮囊》讀書筆記9

讀到厚朴時,我回想起了自己的青春歲月,我們年少時那個不是打着青春誰不瘋狂的旗幟,來揮霍自己短暫的青春歲月。

在蔡崇達務實和緊張的,計算一天睡眠需要多少時間,打工需要多少時間,還有賺學分和實習,厚朴卻在組建跆拳道社,舞蹈社,音樂團甚至幻想和女人在一起纏綿的幸福畫面,他活在自己的想象的世界裏。

厚朴在遵從父親告訴他一個故事,一個常青藤畢業生到某世界五百強企業面試,那企業的董事長問他,你大一干嗎了?那學生回答,用功讀書。大二呢?認真實習。大三呢?模擬現實試圖創業。你揮霍過青春嗎?沒有。你發泄過荷爾蒙嗎?沒有。然後那董事長就叫那學生出去,説你還沒真的生活過,所以你也不會好好工作,等補完人生的課再回來吧。

他不覺得這是騙人的,而覺得是真的並且很認同,以至以這個為為例來揮霍自己的青春,從此越來越迷失自己,找不到自己真正的人生方向,開始不斷的換女友,打架鬥毆,活在空想的夢幻世界裏不願放低務實自己,以至黑狗達打電話讓他勸勸厚朴時,他父親卻説,年輕就讓他折騰吧!那一刻他知道,厚朴擁有這樣的父親,他是很難在改變了。

在後面厚朴真的迷失自己告訴黑狗達,黑狗達告訴他他願意他會想辦法為他像校方説好話讓他迴歸學校從新開始學習進而完成學業,但厚朴卻覺得這是看不起他,讓他恥辱,最終一步步在空想的世界裏崩塌崩潰,到最後自殺結束自己的一生。

這讓我看到身邊的親人和朋友的一句話有多重要,他有時候會改變一個人一生的人生軌跡,好比【人間失格】裏的太宰治,他因為比目魚的不願坦白和坦誠,而是用高姿態告訴太宰治如果你好好聽話,我會願意幫助你的,而不是直接告訴太宰治如果你能去學校上學,你家裏會承擔你未來的生活費和學費,但他沒有直接説明,導致在這裏改變了太宰治未來的`人生軌跡,厚朴也因為父親常説的青春是需要拿來折騰的,從而改變了厚朴的一生。

這是一本認清自己現狀和認識自己內心的書籍,願我們從這本書中看清自己,未來更有意義的感受生活。

俗話説: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言一句二月寒,良言它會像指明燈一樣,為前進的人照亮正確的人生方向,惡言同樣也會把人拉像最深的地獄,更甚至會改變一個人一生的人生軌跡。

《皮囊》讀書筆記10

是順着李敬澤的序開始讀的。序寫得好,尤其是捕捉到的失父的傷心,竟然也成了我全書閲讀的惟一淚點。我知道,共鳴應歸功於作者的喚醒,這是一部不想讓人們遺忘過去的書,它也許達到了本應的目的,其暢銷程度或許堪比對岸的吳念真,二者有某些的共通,比如都是生者對逝者的追述,但也有明顯的不同:吳念真的文字感受不到價值評判,但《皮囊》有,讀罷會覺得心裏的那種不好受,不是因為情節的,而是因為人性的。它只是在重複着每個人都有的人性的弱點,不僅是人性的,還有文化的`。

它理所當然地接受了中國文化中剿滅人之快樂的“無物之陣”,魯迅在創造這個概念的時候,描摹了一個想衝出鐵屋的人,他把投槍擲向了所有他能看到的“敵人”,然而他所看到的不過是幻像,他一個也殺不死,最後倒下的只是他自己。然而那些敢拿起投槍的人是錯的嗎?如果世間給他一點温暖,又會是怎樣的一種可能。可惜這本書的意義表達比“死”還冰冷,起碼給我的是這種感受。於是回想起路遙為什麼偉大?因為他描摹的人生再悲傷,還是能夠感覺到他那顆暖的心。

《皮囊》讀書筆記11

感觸最深的幾個篇章……

母親的房子。在中國的大背景下,時至今日,有多少形形色色的人們在為了有一個安定的居所而不斷奔波勞碌。特別是在那個時期的女性,傾其一生只為那所謂不可辜負的使命,為了丈夫為了兒子為了所謂尊嚴而把自己修煉成金剛不壞之身,堅毅不屈之心。即使看起來是那麼不理智,只為那活着的一口氣一份情。作者説他看到的是母親對父親的愛情。

阿小和阿小。同名不同命,但皆同形。一個是鄰居的阿小,有自己的.理想,被斷為孤僻,跟香港阿小成為玩伴後一心想成為同樣的人,不甘變為一介漁夫,但有時命運就是這麼可笑,自己一步步走上的道路,即使不甘或委屈也是自己親手搭磚砌牆鑄就的定所。人性本孤獨,香港阿小似乎擁有了一切物質,但內心的空虛還是無法被填滿。反而是真心以待的朋友,來日即使落魄未及富裕,也會為彼此曾經的友情而保留一份温暖。

文展。如何想象一個9歲的少年就已打算好自己未來的方向,為了鍛鍊領導能力,有條不紊的組織玩伴,為了讓自己作文有素材,每天定時整理歷史時事大綱,為了不給家裏太大負擔,努力讓自己完美得控制考試分數,林林種種,既可悲可憐又似乎引人生羨。但有時,人性的漠然和詆譭,會讓一個自信自傲的人被慢慢消磨頹然。可能會有人天生幸運,一出生便知道自己的追求和要奮鬥的方向。但絕大部分的人都需要在摸索中前行,區別就在於你願不願意邁開步伐,願不願意拐彎。

正如李敬澤先生所言,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攜帶者一顆心的羈旅。

身體是沉重的,但生命原本是多麼的輕盈。但擁有這幅皮囊,我們不是才能更好的享受生命的輕盈,看到我們想看到的人?在這裏,你看到了誰?

《皮囊》讀書筆記12

國中的時候,喜歡辭藻華麗的文章,羨慕那些筆下妙語連珠的人。現在的我,喜歡閲讀一些樸實的故事,用簡單平和的語言將自己內心的感觸娓娓道來。

阿太的故事沒有給我留下過深的印象,也許是太過於堅強了,讓我敬而遠之。

母親的房子對我的觸動比較深刻,母親對父親沒有言説的愛都隱藏在她對修建房子的堅持中,被人誤會虛榮也好,被父親埋怨也好,都不曾動搖她的信念,家是父親的臉面,她爭得是父親的'形象。

我的神明朋友,雖然迷信居多,但也能深刻體會到親人之間血溶於水的情。雖然作者不願相信巫人的把戲,但還是忍不住大哭,一切都源於愛。

對於香港阿小,天才文展,以及厚朴,總能在字裏行間感受到作者的冷漠,也許是太過於認清現實,也許是太懂得如何保護自己,所以這樣的作者在我心裏是冷靜的,成熟的,穩重的,也是冰冷的。

這本書讀起來不費時間,前前後後加起來不到六個小時,如果拋去思考的時間,也許兩個小時就可以看完,但給我的感觸卻是最多的,每一句話都能引起我的共鳴,每一個故事的背後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或多或少的映射出我自己的情況,所以更能打動我。

時光的催促,家鄉的建設,將我們的記憶一點點偷走,抹去,找不到祭奠舊時光的憑據,內心無所依託,空落落的難受。外出拼搏與陪伴父母之間的矛盾,與道不同而越走越遠的兒時夥伴相顧無言的尷尬,都與我自身經歷不謀而合。這本書寫到了我的心坎裏,我終於可以藉由書中的文字準確表達自己內心對這些事的真實感受。

這是一本值得一看再看的書,不同的時間段領悟到的東西都會有所不同。

《皮囊》讀書筆記13

母親的房子篇,母親倔強的愛,以一種常人無法理解的做法在父親病重的情況下,依舊為父親那點可笑的自尊面子着想,借錢擴大着父親未完成的庭院。

殘疾篇,父親的卧牀,久病未成醫的“我”,在母親看來拖累一家的父親,也因為這些磨難讓將要垮掉的全家在父親的頑強堅持下其樂融融,get到moved點,卻不震撼

張美麗,這個以至善極力討獲母親、村裏人的認同的不被理解,至死都被誤解的女人。最後一切努力,還是被母親、周圍人傷透心後憤然撞死的`可憐人,真的讓人揪心、寒心,一個被母親罵作“妖孽,你就是妖孽,當時就應該掐死你”的毒語傷害了的人,怕是沒有比這更讓人痛心了的吧,帶着世人不被理解的遺憾就這樣死去。

但這些世態炎涼的真事,震撼我卻沒有觸動我內心那根柔軟的弦,阿小和阿小卻給我了這樣大的震撼和觸動,讀到前面“我”所遭受的一切苦難或所聞的一切苦厄都遠沒有這一章節讓人心痛,,

《皮囊》讀書筆記14

借用馬塞爾·普魯斯特的話,“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於他內心的東西。書籍只不過是一種光學儀器,幫助讀者發現自己的內心。”三天讀完此書,相似出生境地一步步併入城市生活的我好像過電影般硬生生的回到童年待過的鄉村,學校,一個個活生生的.面孔快速的在腦海中閃過,這期間也有對過往的種種質疑,追憶,探究和假設。

反覆又把我帶到那個從小酷愛讀書,急於藉此瞭解世界,和自己內心對話的影子前,似乎過去的這些年都白過了,如同作者一樣,到現在都沒明白我究竟要怎樣的生活,怎樣回答我直面的人生,總感覺被現實的世界拖着在蹣跚躅行,突然明白為什麼有時候會莫名的焦慮和憤怒疑惑無奈!不得不説,文中對於人物內心的獨白雕琢的務實而細膩,是我喜歡的風格,潛意識中享受於此的同時也在將其歸於自己語言的儲備庫中,想想哪天自己也能以這樣的筆觸描述活生生的自己及逝去的日子,該是多麼美好的事情!

《皮囊》讀書筆記15

今早看完了蔡崇達的《皮囊》。

在此之前我曾在書店數次看到這本書,有過看的念頭也有過買下它的念頭,耽擱了這麼久無非是因為那些差評的言論。

直至上個月的26號,在圖書館看到它便收入囊中,畢竟只有看了才知道這本書到底是何種滋味。

皮囊被作為一種工具,亦或者是其他的説法,用來當做多面性的理由,若反覆強調這點,更多的是乏味無趣。

儘管我們在對既定的人羣時需要既定的態度去“對付”,用這個作為做某件事或者某些事的理由的話,在我看來真是極為可恥的做法。

當你不斷的對自己説一定要怎麼怎麼做,一定不怎麼怎麼做,然後不斷地用事實去撕裂自己所説的話,旁人亦或是你會對自己説“不要再欺騙自己了”。

説出這句話才是最大的欺騙,因為你根本就不是欺騙自己,而是心知肚明自己在做什麼,就是故意的。

真是可恥。

皮囊?面具?精神?靈魂?這些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求取到意義了嗎?

説着鬼話連篇,認識他人先要認識自己?鬼知道你早就知道自己是什麼樣子的人了。

真是虛偽。

書封和序言中不止一次的説到這本書的靈魂和直戳人心的地方,作者用阿婆的皮囊來作為全書的第一篇文章,可能是為了點題?

坦白説,並沒有説的那麼“認心”,父親母親的生老病死,非典型人物張美麗,隔壁鄰家的天才文展,父親、我和海的關係,這一切在我看來多少都有些裝腔作勢。

全書看完,非要説戳心的地方,就是最後一頁作者引用的那段馬塞爾·普魯斯特的話最好:

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於他內心的東西。書籍只不過是一種光學儀器,幫助讀者發現自己的內心。

我也不過是虛偽和無恥人中的一員,皮囊並不是推脱的藉口,不是虛妄膨脹自己的藉口。

就先到這裏,本來是想寫一篇讀書筆記的,想了半天,腦子裏不過三言兩語,而且憤青的很。

一篇借讀書筆記來發泄自己的的亂寫,爾等且看且隨意。

還是那句話,食得鹹魚,抵得渴。

這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