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習俗作文精選15篇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敍方法。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清明節習俗作文,歡迎閲讀與收藏。

清明節習俗作文精選15篇

清明節習俗作文1

清明節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也是祭祖、掃墓和踏青的日子,關於其歷史由來和民間習俗,記者近日採訪了區詩詞楹聯學會副會長嚮明陽,聽一聽他的講述。

“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嚮明陽介紹,清明對於農業生產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節氣,除了播種、植樹之外,人們也開始準備養蠶了。然而,清明轉變為一個節日,與另外一個節日和幾個歷史人物有關。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文公重耳流亡期間受盡了屈辱,只剩下少數幾個臣子追隨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就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用火烤熟了給他吃。

後來,晉文公執政,介子推卻隱居山中不受封賞。晉文公搜尋不見,便放火燒山逼其出來,不想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介子推抱着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下令全國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

由於清明與寒食節的日子接近,漸漸地就合二為一了,這個節日距今已有2500多年曆史,人們在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古時又叫踏青節、祭祖節、掃墓節、鬼節等。”嚮明陽介紹,其傳統習俗包括掃墓祭祖、踏青春遊、放風箏、盪鞦韆、插柳、蹴鞠等。

嚮明陽記憶最深刻的是,小時候上山採摘清明菜,一種葉片上有白絨的野生植物,洗淨、切碎,和米麪揉成團,製成綠瑩瑩的清明粑,“以紅糖、鹹菜、臘肉等為餡,用蒸籠蒸熟,味道鮮香。”

“現在清明菜、清明粑可以放入冰箱,保存得更久,八九月份還能吃到,也曾見有餐館推出清明粑。”嚮明陽説,我區高橋、麻柳、三匯口一帶的鄉村,還保留吃清明粑的習俗。

清明節習俗作文2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不僅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

掃墓: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由於各地方經濟條件的差別,祭掃的方式也會有所區別。

踏青: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也長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盪鞦韆: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可以培養人的勇敢精神,兒童也特別喜愛。

放風箏: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裏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説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明節習俗作文3

“清明節”,像我這樣只知道吃的孩童到底盼望什麼來祭祀我們的小肚肚呢?有兩個“盼望”,“一盼望”是,清明粑——顧名思義,清明粑,就是在清明時節做的粑粑。其實,這樣的解釋也不太準確,只有加了清明菜做成的粑粑,才能名符其實。

那些年,在我們這窮鄉僻裏的人户都窮得叮噹響,人們一年四季只要能吃上一頓乾白米飯就算了不起的享受了。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每年的清明節便是大人們忙農活的時候了。頓頓喝那清得可見碗底的稀飯或包穀麪糊糊是難抵擋那繁重的體力活的。於是人們不知從何年開始,一到這時節,便紛紛發動自家孩子到野外掐摘清明菜。清明菜掐回去後,主婦們先將它除雜洗淨砌碎,然後燒上一小堆稻草灰,再將剛燒出灰裝入筲箕過上適當的清水,將過出的灰水和砌細的清明菜拌上適量的鹽巴煮上幾分鐘後,再將其和入預先準備好包穀面裏攪拌均勻:白裏泛綠,綠中見黃,看到眼裏都香。搓揉成粑粑,再沿着鍋邊貼上幾圈兒,粑粑搓完後再蓋上鍋蓋密封好蒸上一陣,這時便有一股香噴噴的氣味撲鼻而來,待蒸熟起鍋後咬上一口更是滿嘴的香,惹得旁人也饞得流口水。那時,只要奶奶將鍋蓋一揭,早就守在灶邊我就會伸手從鍋緣上抓起一個清明菜粑粑,顧不得熱氣燙手迅速地往嘴裏塞。總惹得奶奶好氣又好笑地罵。等到開吃的時候呢,孩子吃相簡直讓人忍俊不禁,只見他吃得舌頭直打轉圈,直到把他那小肚肚吃成圓球形才肯罷手,才肯罷嘴!我自己的吃相呢,只能由別人評判了,估計也好不到哪裏去!

清明節習俗作文4

今天是清明節,午餐一端上食物,一股難聞的氣味鑽進了我的鼻子,哦!是什麼那麼!怎麼這麼難聞!肯定不是什麼好吃的東西!得小心行事。

我定睛一看,我暈!這是什麼啊!兩個帶着淡淡的黃色的雞蛋浸泡在棕色的水裏面,就是這個東西散發出來的臭味啊!好難聞!我想吐!這個東西叫做什麼啊!想想就覺得一定非常難吃!結果媽媽説這是清明節的習俗,每人都要吃一個。倒黴!

好吧!畢竟這是爸爸媽媽説的,我想要不幹也不行,真是倒黴極了!我的舌頭舔了舔雞蛋,天哪!味道一點兒都不好吃!哦!有辦法了!我只要憋住氣,這樣我就不用怕這種難吃的東西了!我真是太聰明瞭!哈哈!我憋住氣,一口把雞蛋給吃進去了,哈哈!終於不會吃到難吃的怪味道了!可是!倒黴的事又來了,那個雞蛋燙死了!把我的嘴巴都給燙了一下,真是不好受!我使勁兒的哈着氣,終於涼快一點了。

結果,又是一個倒黴的事情來了,媽媽端上了一碗香椿,我最最最討厭這種東西了!還叫香椿!一點都不香!臭得要命!我更加想嘔吐了!依我看啊!這叫臭椿還差不多!更加倒黴的是:媽媽夾起一把香椿,要我把它吃下去,天哪!這比死還要難受!我實在是受不了這種難聞的氣味,沒辦法,我想要抗議都不行,倒黴啊!媽媽把筷子伸到我的嘴巴邊,哦!這個味道實在是太難聞了!我只好憋住氣,好不容易才吃下去了。

清明節的習俗真是害死我了!今天真是倒黴透頂啊!

清明節習俗作文5

“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也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古時就有“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皂隸傭丐,皆得父母丘墓。”的景象 。“清明節”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中國民間重要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一,在古往今來的農村,這個節日的重要性體現得尤為明顯,

清明節,人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按《歲時百問》的説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 大江南北花語鳥香,長城內外到處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清明時節,麥長三節”, 黃淮地區以南的小麥即將孕穗,油菜已經盛花,東北和西北地區小麥也進入拔節期,應抓緊搞好後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蟲防治工作;“梨花風起正清明”,這時多種果樹進入花期,要注意搞好人工輔助授粉,提高座果率;“明前茶,兩片芽”,茶樹新芽抽長正旺,注意防治病蟲。

千百年在坊間流傳着“小孩盼過年,大人盼種田”這句俗語 。小孩不光盼過年,還會盼着“清明節”呢!作為兒時的我們,過了年後,就會掐着手指頭一個一個地數日子,很是盼望這個節日快快到來。之所以特別盼望“清明節” 趕快到來,是因為在正月,有“春節”和“元宵節”兩個大節日 ,常言道:叫花子都有三天年呢,所以即使再貧窮的人家,在過年時,飲食上也總會比平日裏豐富一些,所以貪嘴的小孩都把嘴給吃順了。可在過了年之後,清明節到來之前的這一段時日裏,孩子們的肚子裏早已變得清湯寡水了。在我們這些少不更事的孩童眼裏,以其美其名曰把“清明節”説成是祭念離我們而去的親人,不如直接説是祭祀孩童們癟肚肚裏的腸胃呢。所以,兒時的玩伴們對“清明節”的那個盼啊,你便可想而知了!

清明節習俗作文6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多彩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活動。相傳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一起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在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清明節有個插柳習俗,此俗是為了紀念介子推的。介子推為明志守節而焚身於大柳樹下,讓晉文公和羣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晉文公親率羣臣爬上山來祭拜介子推時,發現當年被燒燬的那棵老柳樹居然死而復生。晉文公當下便將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並且當場折下幾枝柳條戴在頭上,以示懷念之情。從此以後,羣臣百姓紛紛效仿,遂相沿成風。因此,清明插柳戴柳成為紀念介子推的一種象徵。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小孩子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總會有一些忽大忽小的風,在這樣的天氣情況下很適合放風箏,小孩子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裏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星辰,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用剪子剪斷牽引風箏的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説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一年的好運,由於好玩兒,後代也有人把它流傳了下來。

不過在給親人們焚燒紙錢的時候千萬要注意,一定要等灰完全失去亮光的時候才能離開,不然死灰復燃的時候會引起火災,那樣這個清明節可就充滿罪惡了呢!

清明節習俗作文7

在中國清明其意義非凡,清明果作為清明節的重要食俗與節日本身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清明果最初是寒食,是中國南部、中東部漢族特色小吃。人們又稱之“清明粑”(江西)、“清明饃饃”,“清明蒿子粑”等。尤其是江浙滬一帶,清明果被人稱作清明糰子,艾米果。福建省和廣東省小部分地區,江西、湖南、安徽部分地區均有製作食用清明果的習俗。

傳説有一年清明節,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得力大將陳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農民上前幫忙,將陳太平化裝成農民模樣,與自己一起耕地。沒有抓到陳太平,清兵並未善罷甘休,於是在村裏添兵設崗,每一個出村人都要接受檢查,防止他們給陳太平帶吃的東西。

回家後,那位農民在思索帶什麼東西給陳太平吃時,走出門,一腳踩在一叢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來時只見手上、膝蓋上都染上了綠瑩瑩的顏色。他頓時計上心頭,連忙採了些艾草回家洗淨煮爛擠汁,揉進糯米粉內,做成一隻只米糰子。然後把青溜溜的糰子放在青草裏,混過村口的哨兵。陳太平吃了青團,覺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後,他繞過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營。後來,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以禦敵自保。吃青團的習俗就此流傳開。

清明果多用艾草或鼠麴草和米粉作為原料,目的是“以壓時氣”,艾草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腎。艾草特殊的氣味同時也具有一定的作用。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艾以葉入藥,性温、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於鍼灸。鼠麴草性平和,有化痰、止咳、降壓、去風功效。後因清明節與寒食節的發展,被賦予了清明節。

從文獻資料記載來看,最初的寒食節食俗只是最普通的麥粥,後來才慢慢多樣化,青團的歷史記載僅以現有材料來看,可以追溯南朝梁代。到了明清開始流行於江浙和上海,也是安徽、福建、廣東及其他部分地區的傳統小吃,一般在清明前後製作食用。現代更多的是應令嚐鮮,清明果的祭祖功能逐漸的淡薄,而更多的被人們用來當春天的時令點心來食用,也可以饋贈或款待親友。

清明節習俗作文8

祭祖,是清明節中客家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個儀式通過燒香三拜來紀念已經逝去的親人。

清明節的早上,我還在睡夢中,被一陣陣聲音吵醒,有叫喊聲,有歡笑聲,有狗吠聲。起牀洗漱過後,才發現,原來,大家都在忙着祭祖的準備,有拿着香前往祠堂的,有搬着大批紅鞭炮到祠堂外的平地的。我也像往年一樣幫着爸爸媽媽搬着雞、鴨和酒到失去的親人前面。爺爺奶奶也已經準備好了祭祖的工作,先祭拜上天,再祭拜菩薩,差不多經過兩個多小時,轉眼間已經到了七點半。我們匆匆忙忙吃完早餐,我和媽媽前往祠堂,等候族人們的到來。

八點整的時候,族人們陸陸續續的到來了,見面後,大家互相問候,寒暄。年長的長輩們抱抱這個小孩,摸摸那個小孩的頭,所有的小孩都浸在了收利是的海洋裏,個個都笑逐顏開。在外工作的人都説些吉祥祝福的話語;握着長輩的手噓寒問暖,祝福老人;同輩們見面後,相互問候,過去一年的狀況,並祝福來年好兆頭。

八點四十分整,經過了長時間的祝福,族裏年老而又德望的老人,大喊一聲準備祭祖,青壯年們點燃大燭大香,將點燃的大香恭敬地交給族老們,媳婦們將幾大把小香點燃後,分別交給每一個人。族老們站在第一排,下一輩的男丁站在第二、三排,孫輩的男丁站在第四、五排,後邊站着的便是媳婦們和女兒們。八點四十五分整,其中一位年老而德高望重的老人大聲喊道:“大年三十,祭祖開始,一上香,再上香,三上

香。”三旬上香後,族老們上酒上茶,媳婦們收回大小香插到香鼎上。接着,媳婦們和女輩們忙着燒紙錢給祖宗,媽媽立刻把我叫到跟前説:“兒子,去燒紙錢的火堆旁烤烤,把一年中身上的污漬烤掉。”青壯年們捧着幾十盒鞭炮到祠堂平地掛好,等到紙錢燒完後,大夥們就接連着幾十盒鞭炮陸續點燃,噼噼啪啪震天響,那仗勢猶如排山倒海,氣貫如虹。整個村莊都沉浸在歡樂的喜慶的噼噼啪啪的鞭炮聲中,期待着來年的好年景,好收成。

隆重而傳統的祭拜儀式,寄託着人們對祖宗的掛念和感恩,通過這次祭祖儀式讓我領悟了客家人的勤勞、團結和互助。

清明節習俗作文9

清明節習俗作文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當我想起唐代大詩人的這句詩歌時就想到好像清明節快要到了,清明的腳步已經不遠了,只剩下了一步之差。由於,清明節是在學校過的不能在家裏過。在家裏,吃上那平時吃不到的的清明果,那可真是佳餚啊!而且不能在家裏和家人一起去鄉下掃墓(踏青),給死去的故人請安,給他們拜年,送上家中做出來的佳餚——清明果讓他們保佑我的學習更好,學業成功。於是,星期六爸爸在優秀範文版權所有家很空,決定帶我回鄉下去給奶奶掃墓。我立即拿來自己家裏做出來的清明果,拿來一個籃子在下面鋪了一張乾淨的報紙,然後小心翼翼的把清明果平鋪在裏面,以免發生一想不到的“事故”。最後,我把籃子放在車子的後備箱中。一切準備就緒,我們全家就坐上了車子。在坑坑窪窪的山路上車子不停的顛簸,這時我想起了後備箱中的佳餚非常擔心,心急如焚。我叫爸爸開慢些特別是有坑的地方。我們就慢慢悠悠的坐車,就像老牛拖慢腿。經過,半個小時的顛簸,我們終於到了奶奶的墳前,我拿出清明果放好,拿香深深的鞠了一個躬,拜了幾拜。給奶奶請了安,向他問優秀範文版權所有好。對他行完了中華民族的禮儀以後,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響了起來。那聲音震耳欲聾,就像天上打雷一樣。把弟弟嚇的嗚嗚大哭起來。後來我又默默的在墳墓前許願“希望奶奶能保佑我學習快些進步,全家生活快樂,身體健康,學業有成”。(上墳的經過不具體)不愧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節日啊,是那麼的有意義,不平常好多了了,是那麼的有趣不同尋常。又有活動,又有學問,還有佳餚。是一個與其他節日不同的節日。比西方節日有趣多,有深刻的意義。

清明節習俗作文10

古人云:“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當我想起唐代大詩人的這句詩歌時就想到好像清明節快要到了,清明的腳步已經不遠了,只剩下了一步之差。

由於,清明節就是在學校過的不能在家裏過。在家裏,吃上那平時吃不到的的清明果,那可真就是佳餚啊!而且不能在家裏和家人一起去鄉下掃墓(踏青),給死去的故人請安,給他們拜年,送上家中做出來的佳餚——清明果讓他們保佑我的學習更好,學業成功。

於就是,星期六爸爸在優秀版權所有家很空,決定帶我回鄉下去給奶奶掃墓。我立即拿來自己家裏做出來的清明果,拿來一個籃子在下面鋪了一張乾淨的報紙,然後小心翼翼的把清明果平鋪在裏面,以免發生一想不到的“事故”。最後,我把籃子放在車子的後備箱中。一切準備就緒,我們全家就坐上了車子。在坑坑窪窪的山路上車子不停的顛簸,這時我想起了後備箱中的佳餚非常擔心,心急如焚。我叫爸爸開慢些特別就是有坑的地方。我們就慢慢悠悠的坐車,就像老牛拖慢腿。

經過,半個小時的顛簸,我們終於到了奶奶的墳前,我拿出清明果放好,拿香深深的鞠了一個躬,拜了幾拜。給奶奶請了安,向他問優秀版權所有好。對他行完了中華民族的禮儀以後,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響了起來。那聲音震耳欲聾,就像天上打雷一樣。把弟弟嚇的嗚嗚大哭起來。後來我又默默的在墳墓前許願“希望奶奶能保佑我學習快些進步,全家生活快樂,身體健康,學業有成”。

不愧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節日啊,就是那麼的有意義,不平常好多了了,就是那麼的有趣不同尋常。又有活動,又有學問,還有佳餚。就是一個與其他節日不同的節日。比西方節日有趣多,有深刻的意義。

清明節習俗作文1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是唐代大詩人杜牧的詩,每當讀起這首詩,我就想起了老師給我們講的`“清明節的由來”,清明節原來是紀念晉文公的大臣介子推的,後來演變成了紀念先人和革命烈士的節日了。

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節,一大早,我們一家人準備好紙錢、水果、饅頭、酒等供品,又拿着鞭炮、鐵鍬、松柏樹等工具先向我太祖父的墓地出發了。我們來到山上,看到了一座接着一座的墳墓,墳墓旁邊長滿了雜草、荊棘,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來到了我太祖父的墓碑旁,就開始“掃墓”了。我和弟弟、大姐、二姐擺放供品,爸爸和媽媽用鐵鍬修繕墳墓,爺爺和奶奶種樹,摺疊紙錢,燒紙錢。不一會兒功夫,我們四個小孩子就擺好供品了,只見供品有高有低,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懸崖陡壁,有的像一座山。爸爸媽媽也修繕好了墳墓,爺爺奶奶也種好了松柏樹,摺疊好了紙錢,開始點燃了,只見那紙錢的灰燼慢悠悠的飛上了天,我們帶着悲傷而沉重的心情行磕頭、叩拜禮。

接着,我們來到了竹溝烈士陵園,來到石碑前,看到了石碑上清晰地刻着一位位烈士的名字,我們看到這些烈士的名字後,我的腦海裏就浮現出來他們的在戰場上英勇殺敵的情景,就忍不住向他們深深地鞠躬,然後又獻上了一束鮮花。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大自然一派萬物復甦、桃紅柳綠、生機勃勃的景象,還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清明節也是放風箏的時候,俗話説放風箏是祛晦氣的,我們學校也舉辦了郊遊和放風箏的活動,讓同學們放鬆心情。

這就是我們家鄉的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習俗作文12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臨近清明,學校組織全體師生去烈士陵園掃墓,下午,我們手拿小白花,排着整齊的隊伍,在老師的帶領下,走向烈士陵園。

大約步行了二十分鐘,便到達了目的地。我們邁着沉重的步伐走在烈士陵園裏寬闊的道路上。來到一個巨大的碑下,我們停止了腳步,舉目望去,碑上寫着“永垂不朽”四個剛勁有力的大字,碑下,一個潔白的花圈靜靜地“躺”在上面,那兩根漫天飛舞的布條像眼淚似的在為英雄們感到悲傷,旁邊鬱鬱葱葱的幾棵大樹發出“沙沙”的響聲,似乎也在為烈士們哭泣。正當我們滿懷悲傷情緒為烈士們歎息時,少先隊員代表朗讀了為烈士們精心準備的悼辭的聲音傳到了我們耳邊,他們聲情並茂的朗誦使我們原本沉重的心情又抹了一層悲痛。

“請全體同學為烈士們默哀一分鐘!”隨着大隊長的這句話,我們都低下了頭,一分鐘過後我們又抬起了頭。“請各班同學為革命烈士獻花!”一曲鏗鏘有力的《歌唱祖國》突然響起。我的心不由一震:沒有烈士們,怎能有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沒有烈士們,五星紅旗怎能那麼鮮豔?我們一定要好好感激烈士們!於是,我鄭重地將手中的小白花獻給了烈士們。此時此刻的小白花不僅代表了我們對革命烈士的敬意和感激,而且還表示出我們會好好學習,繼承革命先烈樂於奉獻的光榮傳統!

祭奠儀式結束了,我們又在公園裏玩了一會兒,我躺在一塊大石頭上想: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換來了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而我們卻不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整天做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而且還時不時地惹長輩生氣,我們實在太不應該了……“排隊了!”一聲叫喊打破了我的思緒,我立刻爬起來,跟着隊伍,戀戀不捨地離開了烈士陵園。

長眠於地下的英雄們,請你們放心!我們作為新一代的國小生一定會接下你們手中的“火炬”,好好學習,回報社會。共同保衞我們的祖國!

清明節習俗作文13

清明寓意豐富,它不僅是我們中華民族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也是眾所周知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更是一個享受大自然各種饋贈的美好時節。

清明有許多已經流傳上千年的風俗習慣。在這一天,人們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來到郊外,掃墓祭祖,三支清香、一壺黃酒,藉以緬懷已故親人。在追思祖先的同時,人們還可以順便在明媚的春光裏踏足青青原野,放紙鳶、盪鞦韆、賞櫻花、插柳條......也算是節哀自重轉換心情的一種調劑方式。

清明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農諺説得好,“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一年的忙碌在這一時又開始了。“清明時節雨紛紛”,斜風細雨中,灌水犁地、撒種育秧,農人趁着雨水足、天漸暖,抓緊播下能帶來全年豐收的種子。而婦人們則三三兩兩地站在田間地頭,忙着往揹簍裏放進剛採下的桑葉,因為家裏的春蠶已經孵化出來,正等着這些桑葉大快朵頤。雲霧繚繞的半山腰上,隱約傳來採茶女動聽的山歌,一雙巧手變魔術一般把最嫩的茶尖飛快地掐下來,這可是一年中最好的茶葉,一刻都不能耽擱。

清明對於吃貨們來説則是意味着饕餮盛宴。這時洄游至象山港產籽的馬鮫魚,通體泛着藍綠色光澤,肉質細膩、極為鮮美,正是寧波人特稱的“串烏”。這是一年中吃筍的最好季節,被俗稱為“黃泥拱”的毛筍,無論是紅燒、油燜,還是鹽烤、雪菜燒,肉厚、鮮嫩、脆爽,還微微帶點甘甜,讓人意猶未盡。而一種只有清明時才有的點心“麻餈”,必須是由蒸熟的糯米粉配以當季採摘的艾青葉,由一名壯漢用石杵反覆舂搗、捶打而成,軟糯可口,散發出淡淡的清香,可謂是老少皆宜。此時的馬蘭頭、香椿芽、水芹菜......每一樣只有在清明時節才有的時令野菜,更是叫人慾罷不能。

不管時代如何變遷,社會如何發展,清明的一些老的傳統和習俗還是很好地保留了下來。逝者已逝,生者如斯,讓我們充滿希望地擁抱生活、感受春天的美好吧!

清明節習俗作文14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着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習慣。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裏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説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明節習俗作文15

俗話説得好:“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是個特別的日子,我們可以踏青還可以做清明果,下面我就來説説清明果是怎樣做的吧。

奶奶先把青剪回來,接着把青選二遍,過濾一遍,然後用100度的高温水把青煮成糊狀。等它完全冷卻下來,再煮一下,就可以開始做清明果了。

想要做好清明果,首先當然是餡料豆沙和菜要好。菜是奶奶當天就剁好的,豆沙是要煮過,把它煮成泥一樣時在加糖,這豆沙是算成餡料了。材料都準備好了,“開始做清明果嘍!”我激動萬分地叫着。

爸爸拿來一個大大的盆子,盆子的表面銀光閃閃,足有兩個籃球那麼大。爸爸吃力地把糊狀的青倒在盆子裏,好像那一盆子有4斤重。

爸爸又倒了入許多面粉,那麪粉,猶如天上的繁星那麼多。接着,我用上了喝奶的勁把盆子壓住,爸爸用手反覆揉捏清糊,清糊全黏在爸爸的手上。但一陣青草的香味撲鼻而來,爸爸把手往上一提,用力往下推,重複這種動作,那一開始淡淡的青草香,頓時便隨之而去,緊接着是一股春天的香味,那香味裏交雜着花和草的香味,讓人沉浸在這美妙的世界裏。

最後,就是包清明果了,我從青團上捏起一個小團,搓成一個圓,再把圓用大拇指從中間慢慢往下壓,邊壓下去還要往外慢慢延伸,最後成一個碗狀,就可以用來包餡料。我勺了一團豆沙放進裏面,用手封住口,“不好”我大叫起來,“我的餡料漏出來了”怎麼辦,媽媽對我説:“別小看做清明果,它是有方法的。”在媽媽的指點下我又試了一下,這次成功了。我高興地一蹦三尺高。

媽媽把剛做好的清明果放進鍋裏蒸,吃着自己包的清明果,我心裏比吃蜜還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