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微生物實驗報告

  食品微生物實驗篇一:

黴菌的培養與形態學觀察:實驗一真菌培養基的配製與滅菌

食品微生物實驗報告

實驗目的:

(1)瞭解培養基的配置原理和方法,掌握分離培養微生物的有關準備工作。

(2)掌握高壓滅菌方法及原理

實驗原理:

(1)培養基的製備原理:

培養基是供微生物生長、繁殖、代謝的混合養料。

從營養角度分析:

營養:碳源、氮源、能源、生長素、水分和無機鹽等;?適宜的酸鹼度(pH值)和一定緩衝能力;?一定的氧化還原電位;?合適的滲透壓。

瓊脂是從石花菜等海藻中提取的膠體物質,是應用最廣的凝固劑。加瓊脂製成的培養基在98~100℃下融化,於45℃以下凝固,不容易被微生物污染。但多次反覆融化,其凝固性降低。

(2)濕熱滅菌原理-高壓蒸汽滅菌

在密閉的蒸鍋內,其中的蒸汽不能外溢,壓力不斷上升,使水的沸點不斷提高,從而鍋內温

度也隨之增加。在0.1MPa的壓力下,鍋內温度達121℃。在此蒸汽温度下,可以很快殺死各種細菌及其高度耐熱的芽孢。

實驗材料與方法

配製培養基所需器材

實驗設備:高壓蒸汽滅菌器。

實驗器材:500ml三角燒瓶、藍蓋瓶、5ml刻度吸管、培養基、天平、砝碼、

稱量紙、藥勺、500ml、100ml量筒、牛皮紙、硫酸紙、橡皮筋、鐵絲筐、平皿、剪刀等。

培養基等集中放講台前高壓桶內,送到洗刷室統一高壓滅菌條件及注意事項

高壓滅菌條件:121.3℃,15min。含糖培養基113℃,15min。

倒平板電爐加熱滅菌好的培養基打開平皿包裝倒平板(10塊)注意事項:空氣環境無菌(應在酒精燈火焰周圍無菌區)。

a.在酒精燈火焰處,傾斜打開瓶口。

b.瓶口要過火焰。

c.左手掀開平皿小口。

d.傾注滿皿底再多一點,約10ml(7cm直徑平皿)。

e.推放一邊要輕緩,不能晃起瓊脂掛壁,易在培養過程中污染雜菌。

f.完全凝固再翻轉平板放塑料筐內,4℃備用。

分析與討論

(1)如何證明培養基滅菌是否徹底?

把滅菌後的培養基按滅菌鍋內的不同位置,每處抽取數管(瓶),標上記號,置25℃~30℃培養一週左右進行檢查。如果培養基沒有什麼變化,説明滅菌效果良好;如果某一位置的培養基出現了雜菌菌落,可能是擺放的太緊,導致蒸汽不暢,或鍋的結構不合理等原因所致,應根據上述情況進行改進;如果大部分或全部菌種瓶都出現雜菌,説明滅菌温度或滅菌時間不夠,應提高壓力或延長滅菌時間。經過幾次檢驗都證明能徹底滅菌後,以後按同樣條件滅菌的則不必進行檢查。

經過幾次檢驗都證明能徹底滅菌後,以後按同樣條件滅菌的則不必進行檢查。

(2)為什麼説消毒與滅菌是微生物學和臨牀醫學必不可少的基本知識?由於病原生物廣泛存在於自然界,可通過不同途徑和媒介進入人體,引起感染或造成疾病流行。因此,殺滅或清除存在於體外傳播媒介上的病原生物,對於切斷傳播途徑、預防和控制其感染具有重要意義。自古以來,人們就利用煮沸、火燒、日曬等方法殺滅或去除微生物,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實際上,除了在臨牀醫療實踐中需要防止微生物的污染或感染外,在微生物學實驗室、食物保存、飲水淨化、藥品與生物製品生產等過程中都需要避免微生物的污染。

實驗二黴菌的接種與培養

實驗目的與要求:掌握黴菌與酵母菌的接種與培養方法。

實驗原理:

接種是微生物實驗及科學研究中一項基本操作技術。根據實驗目的和要求,

選擇合適的接種工具與接種方法,接種工具有接種環、接種針、接種鏟、接種鈎、吸管、滴管、棉籤等。常用接種方法有:斜面接種,液體接種,穿刺接種,平板接種和固體接種。接種的關鍵是無菌操作。

無菌操作的原則:在酒精燈火焰旁進行,所有器皿均須嚴格消毒,培養基應事先做無菌試驗,

接種工具使用前後須經火焰燒灼滅菌,棉塞不能亂放,始終夾在手指中。在培養四大類微生物時應注意選擇適宜的培養條件。多數細菌為專性需氧菌與兼性需氧菌,少數為厭氧菌。多數食品腐敗菌和工業用菌種,以及人和動物病原菌的最適生長温度為37℃,並且在近中性(PH6.5~7.5)條件下生長良好。多數放線菌為好氧菌,少數為厭氧菌,最適生長温度為28~30℃,多數適宜在偏鹼性環境中生長(PH7.5~8.5)。

實驗材料與方法

(1)實驗材料:實驗設備:温箱。

實驗器材:毛黴、麴黴、青黴、根黴、啤酒酵母、白假絲酵母、新生隱球酵母菌、細黃鏈黴菌、PDA平板、高鹽察氏平板、高氏合成I號平板、塑料筐、20%甘油水溶液、鑷子、接種鏟、無菌蓋玻片、無菌濾紙、無菌載玻片、石棉網、牛皮紙、硫酸紙、橡皮筋、鐵絲筐等。

(2)實驗方法:平板接種:毛黴→PDA平板(點植法)

啤酒酵母→PDA平板(五區分離劃線法)青黴、麴黴→PDA平板(連續劃線法)

小室載玻片培養法:

1、取滅菌後小室平皿。

2、取無菌PDA瓊脂薄層平板,用鑷子夾住蓋玻片切割成0.5~1.0cm2的瓊脂塊,並將其移至培養小室中的載玻片上,製作過程注意無菌。

3、用接種環取少量黴菌的孢子接種於培養基四周,用無菌鑷子

將蓋玻片覆蓋在瓊脂塊上,並(轉載於:l滅菌的20%甘油(用於保持濕度),蓋上皿蓋,標記,置28~30℃培養3~5d

糧食產品的平板接種:

1.取糧食樣品20g,放入無菌燒杯,加無菌水洗滌,

反覆10次,棄去水後,將糧粒倒於平皿內備用2.鑷子取糧食種入PDA瓊脂內,每皿可接種5-10粒。

放線菌的接種:取細黃鏈黴菌劃線法接種,在接種的劃線處,無

菌操作斜插入蓋玻片數張。

注意事項:

1.空氣環境無菌(應在酒精燈火焰周圍無菌區)

2.在酒精燈火焰處,傾斜打開瓶口。

3.接種環使用前,直接在酒精燈上燒灼滅菌,把環和金屬絲燒紅即可。

4.接種環使用後,先在火焰周圍把環上標本烤乾,再燒灼滅菌,以免標本汽化,爆烈四濺,污染環境。5.金屬桿快速通過火焰2-3次,殺滅表面微生物

分析與討論

1、糧食中產毒真菌的種類及產生毒素?

青黴、毛黴、麴黴、根黴、酵母、白念、細黃鏈黴菌(放線菌)青黴素、絲生毛黴素、黃麴黴素、根黴素、白念菌素。細黃鏈菌素

2、常用黴菌培養基有哪些?

馬鈴薯蔗糖培養基

豆芽汁葡萄糖(或蔗糖)瓊脂培養基察氏培養基

3、黴菌的接種方法有何不同?為什麼?

(1)連續劃線法(青黴、麴黴)

青黴與麴黴為侷限性生長的黴菌。應採用連續劃線接種法接種。(2)點植法(根黴、毛黴)

根黴與毛黴生長區域比較大,應採用點植法。(3)小室載玻片培養法(青黴、毛黴、根黴、麴黴)

實驗三黴菌的製片與形態觀察

實驗目的:學習並掌握觀察黴菌形態的基本方法;

瞭解四類常見黴菌的基本形態特徵。瞭解放線菌的基本形態特徵。

實驗原理:黴菌菌絲和孢子的寬度通常比細菌和放線菌粗得多(約為3-10μm),常是細

菌菌體寬度的幾倍至幾十倍,因此,用低倍顯微鏡即可觀察。黴菌菌絲較粗大,細胞易收縮變形,且孢子容易飛散,所以制標本時常用乳酸石炭酸棉藍染色液,用此染液做黴菌製片的特點是細胞不變形,具有殺菌、防腐作用,不易乾燥,能保持較長時間,能防止孢子四處飛散,棉蘭具有一定的染色作用,染液的藍色能增大反差。

實驗材料:

(一)菌種:在馬鈴薯瓊脂平板上培養3—4天的青黴(Penicilliumsp.)、麴黴(Aspergillussp.)、毛黴(Mucorsp.)、根黴;

(二)器材及用具:鑷子、載玻片、蓋玻片、顯微鏡。

實驗方法:

(一)直接製片觀察

於潔淨載玻片上,用鑷子取黴菌菌落的邊緣處取小量帶有孢子的菌絲,然後小心地蓋上蓋玻

片。置顯微鏡下先用低倍鏡觀察,必要時再換高倍鏡(二)小室培養觀察

將載玻片直接放低倍鏡下觀察,再換高倍鏡觀察。

觀察原則:

毛黴:用低倍鏡觀察孢子囊梗、囊軸等。用高倍鏡觀察孢子囊孢子的形

狀、大小。

根黴:菌絲、孢子同毛黴,注意觀察有無假根。

麴黴:在高倍鏡下觀察菌絲有無隔膜,分生孢子着生位置,辨認分生孢

子梗、頂囊、小梗和分生孢子。

青黴:在高倍鏡下觀察菌絲有無隔膜,分生孢子梗、副枝、小梗和分生

孢子的形狀等。實驗結果:

分析與討論:

青黴和麴黴的形態有哪些異同?

青黴常分佈在黴腐變質的水果、蔬菜、糧食和皮革等物體上,菌體直立菌絲的頂端長有掃帚狀的結構,結構的每一個分枝上,生有成串的孢子,成熟的孢子呈青綠色,進行孢子生殖。

麴黴廣泛分佈在穀物、空氣和土壤中,麴黴直立菌絲的頂端膨大成球狀,球狀結構的表面放射狀地生有成串的孢子,孢子隨麴黴種類的不同而呈黃色、橙色或黑色。

從皮膚取材查真菌如何檢查?

  食品微生物實驗篇二:

食品微生物綜合實驗報告

項目一:食品中細菌總數的測定

1.目的

本方法規定了食品中菌落總數的'測定方法。

本方法適合於各類食品中菌落總數的測定。

2.設備和材料

温箱:36±1℃。恆温水浴:46±1℃。電爐吸管。廣口瓶或三角瓶:容量為500ml玻璃珠:直徑約5mm。平皿:直徑為90mm。試管。酒精燈。試管架。滅菌刀或剪子。滅菌鑷子。

3.測定步驟

檢樣稀釋及培養

(1)以無菌操作,將檢樣25g(或mL)剪碎放於含有225mL滅菌生理鹽水或其他稀釋液的滅菌玻璃瓶內(瓶內預置適當數量的玻璃珠)或滅菌乳缽內,經充分振搖或研磨做成1∶10的均勻稀釋液。

(2)用1mL滅菌吸管吸取1∶10稀釋液1mL,沿管壁徐徐注入含有9mL滅菌生理鹽水或其他稀釋液的試管內(注意吸管尖端不要觸及管內稀釋液),振搖試管,混合均勻,做成1∶100的稀釋液。

(3)另取1mL滅菌吸管,按上條操作順序,做10倍遞增稀釋液,如此每遞增稀釋一次,即換用1支1mL火菌吸管。

(4)根據食品衞生標準要求或對標本污染情況的估計,選擇2~3個適宜稀釋度,分別在做10倍遞增稀釋的同時,即以吸取該稀釋度的吸管移1mL稀釋液於滅菌平皿內,每個稀釋度做兩個平皿。

(5)稀釋液移入平皿後,應及時將涼至46℃營養瓊脂培養基(可放置於46±1℃水浴保温)注入平皿約15mL,並轉動平皿使混合均勻。同時將營養瓊脂培養基傾入加有1mL稀釋液的滅菌平皿內作空白對照

(6)待瓊脂凝固後,翻轉平板,置36±1℃温箱內培養48±2h。菌落計數方法

做平板菌落計數時,可用肉眼觀查,必要時用放大鏡檢查,以防遺漏。在記下各平板的菌落數後,求出同稀釋度的各平板平均菌落總數。

菌落計數的報告

(1)平板菌落數的選擇

選取菌落數在30~300之間的平板作為菌落總數測定標準。一個稀釋度使用兩個平板,應採用兩個平板平均數,其中一個平板有較大片狀菌落生長時,則不宜採用,而應以無片狀菌落生長的平板作為該稀釋度的菌落數,若片狀菌落不到平板的一半,而其餘一半中菌落分佈又很均勻,即可計算半個平板後乘2以代表全皿菌落數。平皿內如有鏈狀菌落生長時(菌落之間無明顯界線),若僅有一條鏈,可視為一個菌落;如果有不同來源的幾條鏈,則應將每條鏈作為一個菌落計。

(2)稀釋度的選擇

應選擇平均菌落數在30~300之間的稀釋度,乘以稀釋倍數報告之。

若有兩個稀釋度,其生長的菌落數均在30~300之間,則視兩者之比如何來決定。若其比值小於或等於2,應報告其平均數;若大於2則報告其中較小的數字。

若所有稀釋度的平均菌落數均大於300,則應按稀釋度最高的平均菌落數乘以稀釋倍數報告之。

若所有稀釋度的平均菌落數均小於30,則應按稀釋度最低的平均菌落數乘以稀釋倍數報告之。

若所有稀釋度均無菌落生長,則以小於1乘以最低稀釋倍數報告之。

若所有稀釋度的平均菌落數均不在30~300之間,其中一部分大於300或小於30時,則以最接近30或300的平均菌落數乘以稀釋倍數報告之。

菌落數的報告

菌落數在100以內時,按其實有數報告,大於100時,採用二位有效數字,在二位有效數字後面的數值,以四捨五入方法計算。為了縮

4.出現的問題

①接種過程操作速度太慢,導致培養基與接種液無法充分混合。②平板劃線不規律。③儀器使用不熟練,配合不夠默契。

5.參照國標得出結論部分食品國標

短數字後面的零數,也可用10的指數來表示。

瓶(桶)裝飲用水菌落總數限量是≤20CFUmL,/總大腸菌羣(MPN/100mL或CFU/100mL)不得檢出,耐熱大腸菌羣(MPN/100mL或CFU/100mL)不得檢出,大腸埃希氏菌(MPN/100mL或CFU/100mL)不得檢出常温液態奶≤10cfu/ml。

6.結論:

自來水(或啤酒)的培養基均未培養出菌落,表示自來水(或啤酒)中菌落總數合格。土壤(或污水)的培養基中發現有大量菌落,則自來水和啤酒中無超標現象,符合衞生標準。

項目二:細菌塗片製作及革蘭氏染色技術

一.目的

學習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細菌塗片製作、乾燥和固定技術。掌握細菌的簡單染色和革蘭氏染色技術

二.設備和材料

菌種

大腸桿菌16h牛肉膏蛋白腖瓊脂斜面培養物,金黃色葡萄球菌16h牛肉膏蛋白腖瓊脂斜面培養物。

溶液和試劑

草酸銨結晶紫染液,革蘭氏碘液,95%乙醇,番紅復染液等。儀器和其他用品

酒精燈,載玻片,顯微鏡,雙層瓶(內裝香柏油和二甲苯),擦鏡紙,接種環,試管架,鑷子,載玻片夾子,濾紙,滴管和無菌生理鹽水等。

三.測定步驟

1、細菌塗片製作

(1)塗片。用接種環從試管培養液中取一環菌,於載玻片中央塗成薄層即可,或先滴一滴無菌水於載玻片中央,用接種環從斜面挑出少許

(2)乾燥。塗片後自然乾燥,也可在酒精燈上略加熱,使之迅速乾燥。

(3)固定。固定的方法主要取決於勇什麼染色方法,常用的有火焰固定法和化學固定法,火焰固定法的主要操作要領是:手持載玻片一端,標本面向上,在燈的火焰外側迅速來回移動3~4次,約3~4s.

2、革蘭氏染色法

塗片→乾燥→草酸銨結晶紫(60s)→水洗→革蘭氏碘液媒染(60s)→95%酒精脱色(30s)→水洗→番紅(2min)→水洗→乾燥→鏡檢。

脱色是革蘭氏染色關鍵的一步,可直接用95%酒精沖洗脱色,直到流下的酒精無明顯的紫色為止。然後,應立即用水沖洗,以避免脱色時間過長而影響最終染色結果。另外,挑菌量、固定温度、染色時間也是影響結果的重要因素,只有通過反覆實踐,才能獲得滿意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