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國小數學作業設計的研究》開題報告

在經濟發展迅速的今天,報告不再是罕見的東西,報告中涉及到專業性術語要解釋清楚。一聽到寫報告就拖延症懶癌齊復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化國小數學作業設計的研究》開題報告,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優化國小數學作業設計的研究》開題報告

《優化國小數學作業設計的研究》開題報告1

一、問題提出

數學作業是課程與教學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課堂教學的延續。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作業應該是豐富多彩的,應體現彈性化和興趣化,給學生更大的思維空間,不斷髮掘學生的學習潛力。但長期以來,國小數學作業一直以培養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為主要任務。習題形式單調、陳舊,重點放在檢查和訓練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上。習題的條件和結論也多是單一的、不變的,即所謂封閉的、規範的;而且習題內容缺乏開放性,不利於能力的培養,更談不上探究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再者習題缺乏應用性,缺乏與實際問題或其他學科的聯繫。習題基本上是純粹的數學題,而所謂的應用題也只不過是通過機械辨別,模仿即可套用公式或相關的數學模型加以解決,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應用題。學生看不到數學問題的實際背景,也不會通過數學化的手段解決實際問題,這對學生建立積極的、健康的數學觀,掌握數學、建模方法是極為不利的。長此以往會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下降,學習負擔加重,探索精神萎縮。基於以上認識,結合本校學生實際,提出《優化國小數學作業設計的研究》課題,真正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二、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的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學習者的學習是主動的,是通過對外部信息的選擇和加工主動建構信息的意義。根據建構主義的理論,要有效地完成知識的建構過程,學生必須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必須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

2、人本主義理論。人本主義體現了學生的主動發展思想和主體發展地位,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教師的任務不是教學生學習知識,而是為學生提供各種學習資源,創設有利於學生髮現創新的信息平台,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促進學生個體的可持續發展。

3、《數學課程標準》理念。“關注學生髮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課程標準強調構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相融合的新課程目標體系,倡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等新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強調教學中的“民主、交流、互動、對話”,強調“經歷與體驗”,重視“過程與方法”,提倡課堂開放,努力把課堂變成實現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主陣地。

4、關於“優化”的理論。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以唯物辯證法為指導,將系統論、控制論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引進教學論的研究,提出了教學過程最優化的理論。即在規定限度的時間內取得最大可能的教學效果。數學作業(包括課內作業、課外作業、階段性檢測作業)是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它的'優化是指從一定的標準來看是最好的。標準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效果和時間,既提高質量,又不增加負擔。

三、研究目標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初步構建適合於國小生數學作業操作的作業構成,切實解決目前普遍存在的數學作業"高耗低效"現象,通過嚴格控制作業數量,提高作業質量的方式,實現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1.以主體理論為指導,以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為依據,順應國小生的心理與年齡特點,設計符合素質教育的新型作業形式,努力提高教育質量。

2.突破過去形式單調、結構封閉、缺乏應用、以個人模仿操作為主的傳統作業方式,確立需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多種形式完成的貼近生活、新穎有趣、富於思考的開放的作業方式,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使學生紮實、牢固地掌握國小數學的有關基礎知識,並形成熟練的技能技巧。把完成數學作業變成愉快的活動,使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之間互相尊重,團結協作,個性和諧發展。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掌握學習方法,學會學習,提高終身學習的能力。

3.通過研究,提煉基本經驗,探索規律,提供適合於學生的作業形式與內容,使廣大教師積極地將新理念落實於教學實踐。

四、研究思路

依據《國小數學課程標準》(修訂稿)的要求設置作業,做到鞏固與發展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現實與趣味相結合,能展示學生個性,達到鞏固、積累、探究、創新的目的。

我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研究與探索:

1、作業要具有針對性。針對本課時、本單元、本冊或者本學段的知識,針對本班級學生在課堂上掌握知識的情況,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佈置作業,避免搞“題海戰術”,避免隨心所欲。

2、作業要有趣味性。作業的內容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作業的呈現形式儘可能情境化、趣味化;作業的語言通俗易懂,具有童真、童趣。

3、作業要有層次性。一是內容的層次:課後作業設計有基礎性的鞏固題,有綜合性的能力題,有一定挑戰性的提高題,一般按照先易後難的順序依次呈現。二是要求的層次:不同的學生數學知識結構,知識積累、數學能力以及興趣愛好各不相同,發展也不平衡。因此,我們要承認學生間的種種差異,設置“作業超市”,讓學生自己挑選作業,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

4、作業要有實踐性。能結合學生生活實際,設計出一些能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完成的作業,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學習數學、運用數學,培養實踐能力。

5、作業要有多樣性。書面作業、操作作業、實踐作業、口頭作業。除了算、填空外,還可以佈置數學畫、製作卡片、數學摘抄、數學遊戲、數學故事,數學日記等作業。

6、作業要有自主性。作業一般由教師佈置,同時提倡讓小組長或同桌佈置作業,也可以自己給自己佈置作業。

7、作業的量要適中。

一、二年級一般不佈置課外的書面作業;

三、四年級的課外書面作業不超過30分鐘;

五、六年級的課外書面作業不超過1時。除書面作業外,數學日記、數學手抄報、調查、實踐等作業較為綜合,所需要時間較長,一般在週末完成,每週一次為宜。

五、研究步驟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年5月—20xx年6月)

1、認真組織參加研究的教師學習國家《數學課程標準》、《主題教育概論》及有關信息、資料。

2、吸取廣大教師的有關經驗和體會,提高認識,明確指導思想,理解課題的意義,形成較為實用,科學的研究方案。

3、開展問卷調查,尋找研究重點。

第二階段:實踐探究階段(20xx年6月—20xx年11月)1.依據研究方案,開展作業設計內容、形式等方面的研究。

2、加強日常溝通,分析實驗情況。

3、將設計內容及時彙總使用,不斷髮現問題,總結經驗,交流推進。

4、形成課題研究報告、論文等研究成果。第三階段:實驗總結階段(20xx年11月—20xx年12月)

1、進行課題實驗總結,形成實驗報告。

2、整理實驗資料,總結出具有特色的經驗、成果。

3、舉行課題實驗的結題和鑑定活動。

六、研究對象、方法與人員

對象:強村國小各班學生

方法:文獻研究法、調查法、行動研究法

人員:崔宏斌王君程海濤王勇田紅琴

七、課題的研究任務保證措施

1、本課題研究,學校全力支持,保障有力。

2、本課題經全體成員充分討論達成共識,成員間的分工合作,比較默契。

3、本課題的研究由教學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指導。

《優化國小數學作業設計的研究》開題報告2

3、差異性原則。學生是有差異的,發展性教育理論認為“差異是一種資源”。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必須對作業量、作業難度、作業方式作適當調整,分層佈置。

4、趣味性原則。讓學生嘗試、實踐趣味性作業,不僅善於激發學生的作業興趣,還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研究策略

1、作業設計多樣化

教師要善於在學生活動中捕捉時機,設計靈活多樣的作業內容。新的作業設計應可寫、可讀、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讓每項活動增加目的性,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聽、説、讀、寫與演、唱、畫、做等多種形式相結合,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符合他們好奇、愛動、形象思維佔優勢的特點,把作業技能的培養與活動相貫穿,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參與學習。

2、作業設計興趣化

要讓學生有興趣,教師設計的作業就應該靈活新穎,富有情趣,吸引學生。

3、作業設計應層次化

學習能力先天有差異,有差異的學生做無差異的作業,勢必會造成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吃不了”的現象。承認並尊重這種差異,是主體性學習的`一個重要特點。因此,對不同水平學生的要求應有所側重。

此外,年齡的差異對學生學習能力有着重要影響,必須根據學生的年齡階段進行層次化作業設計。作業設計應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循序漸進提出不同要求。

5、作業設計綜合化

①課內外聯繫。課內必須與課外相結合,讓學生在課餘、課外通過豐富多彩的作業形式,鞏固、應用,深化所學的知識,促進知識向能力的轉化。

②學科間融合。把語文、數學學科與其他學科知識相結合,淡化學科之間的界限,淡化知識分割,儘可能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儘可能綜合學習並運用知識,使語文、數學與各科有機地結合起來,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③校內外溝通。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數學知識,生活中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育資源。教師在佈置作業時,可以有目的、有計劃地佈置學生觀察,培養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讓學生聽廣播、看電視、上因特網,利用現代視聽手段拓展學生學習的渠道。

五、課題研究階段:

此項課題研究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2月)

這個階段所做的工作有:

1、申報課題,請求自治區教育廳教育教學成果評審領導小組審批立項。

2、學習有關理論,吃透國小語文、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學習國內外有關教育教學的的資料和成功經驗。

3、制定課題研究方案。請專家指導。

4、研討、修改課題研究方案。

5、培訓實驗教師,組織教師學理論,學方案。

6、申請開題。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xx年3月-20xx年12月)

這個階段所做的工作是:

1、召開課題研究開題會,請專家對參與研究的教師進行輔導。

2、根據研究方案實驗教師制定個人階段研究計劃,啟動課題研究。圍繞課題研究目標和研究內容,確立子課題,紮實開展課題研究。

3、定期做好階段性小結,研究階段性成果,撰寫研究論文,形成文字性材料。調控實驗進程,完善操作過程。

4、優化作業設計的原則和策略;並做好課題的中期彙報工作。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

這個階段要做的工作主要有:

1、整理課題原始材料和研究材料;深入分析研究,撰寫課題研究結題報告,形成全面而深刻的研究性成果報告。

2、課題組成員展示課題研究成果。

3、籌備召開結題會,聘請上級主觀部門和有關專家聽取課題的彙報,接受專家評估。

六、課題組人員結構及分工:

七、預設的研究結果

(一)文本成果

1、課題研究報告。

2、教師教學論文集、課題沙龍錄象光盤或照片。

3、學生優秀作業設計集。

(二)實踐成果

1、佈置層次性作業,讓每一個學生體會成功的快樂,促進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

2、注重學生的心理感受,學生自信心和各種能力得到培養。

3、合理選擇作業,實現“減負增效”。

4、教師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安排彈性而有效的作業的能力得到提升。

八、保證措施

1、人員保證: 領導重視,學校校長親自擔任課題組負責人,負責協調,組織,包括指導工作。並直接參與研究,本課題組選用教學工作認真,對待教學工作能夠任勞任願的教師承擔此次課題研究任務

2、時間保證:建立定期學習制度和定期研討制度,每月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教育理論,積極探討課題研究中遇到的問題。

3、經費保證:學校領導對開展該課題的實踐研究非常重視,提供一切資金保障,確保課題順利進行。

最後,祝願我們的課題研究工作在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和指導下,在課題組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下取得成效,爭取圓滿結題!

《優化國小數學作業設計的研究》開題報告3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隨着新課程標準的深入實施,大多數教師都比較重視課堂教學的革新,然而,對如何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設計新型的數學作業,利用數學作業來發展學生卻關注的並不多,大多數教師仍然佈置一些形式單一、陳舊、缺乏應用意識的計算和應用題。學生仍停留在以“練”為主的機械操作的作業模式中,這種作業形式已深深的扼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教師在新課程理念下應具有新型作業觀。教師要從學生學會的角度設計作業,引導學生鞏固每節課的知識內容及解題技能並能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知識。教師在對作業的設計時要從培養學生多種能力和創造精神的目標出發,從實際生活出發,多層次,多角度地設計作業。為此,提出了“優化國小數學作業設計的研究”課題,以此改善原有的作業形式,使作業真正起到促進學生學習的作用,從而充分發展學生的天性,鍛鍊學生的能力。

新型作業設計,讓學生有較充裕的時間,進行其多樣化、個性化的學習。通過具有針對性的作業設計,既減輕學生負擔,又促進學生的學業知識和基本素養,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用新課程理念對作業進行設計和使用,可以提高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克服教師的惰性及應付心裏,能較好的提高教學效果,也利於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二、課題概念的界定

學生是作業的主體,在作業過程中應該讓學生感興趣,要讓學生有發揮的空間,體驗成功,提高能力,應該讓學生體會到自己探究成功的喜悦。本課題所提出的作業設計,既顧及作業的一般作用與功能,更要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讓它飛揚學生的個性,讓每個學生都獲得最優發展。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改革作業的形式與內容,從而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都得到提高。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初步構建適合於國小生數學作業操作的作業構成,切實解決目前普遍存在的數學作業高耗低效現象,通過嚴格控制作業數量,提高作業質量的方式,實現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1.以主體理論為指導,以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為依據,順應國小生的心理與年齡特點,設計符合素質教育的新型作業形式,努力提高教育質量。

2.突破過去形式單調、結構封閉、缺乏應用、以個人模仿操作為主的傳統作業方式,確立需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多種形式完成的貼近生活、新穎有趣、富於思考的開放的作業方式,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使學生紮實、牢固地掌握國小數學的有關基礎知識,並形成熟練的技能技巧。把完成數學作業變成愉快的活動,使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之間互相尊重,團結協作,個性和諧發展。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掌握學習方法,學會學習,提高終身學習的能力。

3.通過研究,提煉基本經驗,探索規律,提供適合於學生的作業形式與內容,使廣大教師積極地將新理念落實於教學實踐。

四、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作業設計的過程實際上是對理論認識的再現過程,同時也是一個不斷修改、提高、完善的過程,從理論的學習中進行作業設計,從作業設計中加深對理論的理解。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是我們優化數學作業設計行動的指南。因此,本課題研究擬採用以行動研究法為主,結合調查法、觀察法、個案法。在形式上擬採取以點帶面,循序漸進、不斷完善、層層深入的辦法。

1、文獻研究法:學習本課題已有的研究資料,吸收本課題已有的研究成果。

2、調查法:用書面問卷對研究對象進行調查,組織有關教師學生召開座談會進行調查。

3、行動研究法:抓住作業設計中實際問題,提高假設,在實踐中逐步發現作業分層設計的規律,掌握作業分層設計的方法,提高作業分層聯繫的效率。

五、課題研究的內容

研究內容以實驗教材中“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四個領域為內容,開展如下作業設計研究:

1、優化國小數學基礎性作業設計的研究。

基礎性作業是指為實現基本的教學目標而設計的體現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外作業。其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構建數學知識,形成基本技能。它是面向全體學生而設計的。

2、優化國小數學拓展性作業設計的研究。

拓展性作業是指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將所學知識進行必要的延伸和發展而設計的作業,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提升學生的觀察、比較、綜合、推理等數學思維能力。它是面向學有餘力的學生而設計的。

3、優化國小數學開放性作業設計的研究。

開放性作業是指條件開放、問題開放、解題策略開放的作業。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思維的開放性、靈活性等。它是面向全體學生而設計的,不同基礎的學生可以提出難易程度不同的條件、問題和策略,這樣便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樹立信心。

4、優化國小數學實踐性作業設計的研究。

實踐性作業是指讓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中解決實際問題的作業。其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和水平,解決學用結合的問題,體現人人學有用的數學的新理念。它是面向全體學生而設計的。

通過廣泛學習 —嘗試設計—實踐檢測—交流研討—反思改進—循環往復的研究活動,逐步形成經驗,從而達到優化國小數學作業設計,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教學質量的實驗研究目標。

六、課題研究的步驟

(一)研究時間: 20xx年5月—20xx年12月

(二)研究步驟:

本課題研究步驟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年5月—20xx年6月)

1、認真組織參加研究的教師學習國家《數學課程標準》、《主題教育概論》及有關信息、資料。

2、吸取廣大教師的有關經驗和體會,提高認識,明確指導思想,理解課題的意義,形成較為實用,科學的研究方案。

3、開展問卷調查,尋找研究重點。

第二階段:實踐探究階段(20xx年6月—20xx年11月)

1.依據研究方案,開展作業設計內容、形式等方面的研究。

2、加強日常溝通,分析實驗情況。

3、將設計內容及時彙總使用,不斷髮現問題,總結經驗,交流推進。

4、形成課題研究報告、論文等研究成果。

第三階段:實驗總結階段(20xx年11月—20xx年12月)

1、進行課題實驗總結,形成實驗報告。

2、整理實驗資料,總結出具有特色的經驗、成果。

3、舉行課題實驗的結題和鑑定活動。

七、課題研究的預期成果

通過對本課題的研究、歸納、整理,形成以下成果:

1、個性化作業設計方案

2、本課題研究的課題報告、總結,與此有關的論文

3、課題結題報告

八、課題研究的組織與管理

(一)課題組的人員分工:

課題組負責人崔宏斌:負責課題統籌,撰寫並組織實施課題方案、開題申請報告,分配每個參研人員的研究任務,定期召開課題組人員會議,負責課題研究活動的記錄,及時傳達上級課題精神,審查課題研究的階段性總結,結題報告的撰寫,按時上報科研成果評選材料及課題經驗交流、推廣。

課題組成員王君、田紅琴:參與課題研究,負責具體實驗,研究,撰寫課題的各階段計劃、總結,及時反思等工作。

課題組成員程海濤、王勇:參與課題研究,進行問卷調查分析彙總,撰寫調查報告,並負責各個階段課題資料的收集、整理等工作。

(二)課題的研究條件

參加課題研究的教師都有十年以上工作經歷,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成績顯著,平常注重課題方面的研究和探討,能積極學習新理念、新經驗,經常開展學科交流活動。學校領導高度重視,大力支持課題組的工作開展,並在研究時間、硬件等方面給予保證。

(三)對課題組成員的要求:

1、尊重事實,實事求是,及時積累、分析、記錄有關案例,定期完成有關教學評點與論文。

2、自覺學習有關課堂評價的理論雜誌,著作等讀物,並做好摘錄,更新教育觀念,主動投入課題研究活動中,及時地提出改進意見及措施。

3、成員之間應相互團結,合作交流,大膽創新,不計個人名利。整個研究過程就始終以促進學生的利益為出發點,形成良好的課題研究氣氛。

  《優化國小數學作業設計的研究》課題組

  20xx年5月

《優化國小數學作業設計的研究》開題報告4

作業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鞏固知識,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環節,它是以教師的設計為前提,以對學生輔導,評定為效用的。學生的作業,是檢驗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應用的一個重要標準,同時還是教師自己對教學任務完成得好與不好的一個重要衡量標準。因此佈置作業絕不是靈機一動、信手拈來,而是一項充滿創造性、藝術性的行為。原來的國小數學作業絕大部分都是書面作業,教師也就是照本宣科地佈置給學生就算了。這種傳統的作業方法是:學生回去做在本子上,然後統一交給教師批改,再發回學生的手中。這種傳統的書面作業雖然能培養學生一定的演算技能,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學生對每堂課所學的知識掌握情況,但卻反映不出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忽略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傳統的書面作業形式使學生只會用數學知識解題,而不會應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社會實踐中的實際問題。例如:二年級的學生學習了有關長度單位後,學生能用有關的知識去解答一些較複雜的書面問題,但如果要他們測量一下操場的長度時,大部分學生無從下手。所以這種傳統的`書面作業形式也許是造成我們學生高分低能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國小數學作業有必要進行改革與創新。

研究本課題,目的在於探索出一條通過有效的作業培養國小生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方法的思路,從而提高學生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的能力。本課題研究對象是國小生,其中的興趣一、指教師通過取精華去糟粕的作業內容,打消學生對堆積如山的題海的恐懼心理。

二、指利用課外時間,在學生之間開展課外學習小組活動,改變單一枯燥的埋頭寫作方式。

三、指批改尊重學生意志,改變單一的教師獨立批改模式,

第一階段(5月—7月20),準備階段。

一、申報立項。

二、完成調查。採用問卷調查、召開主題班會、座談會等形式調查學生拖拉或不完成作業,還有作業質量不高敷衍塞責的原因。

三、設計研究方案和活動計劃。

第二階段(9月1—11月30),實驗階段。

一、將每班學生分成4---8人的若干學習小組,每日合作開展課前預習和課後鞏固。

二、教師課前認真備課、科學設計課堂教學程序,運用新課程理念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能動性,以培養其學數學的興趣。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具體計劃課堂上要做哪些操作活動,教師和學生都要準備好活動用具。

三、適當佈置操作性作業。例如,準備小棒,或者製作長方形正方形,或者尋找生活中的立體圖形等等。

四、採用多種形式佈置作業

1、“説”,數學作業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説”相對於計算來説,學生更樂意接受。在每一次上課完後,要求學生回家向爸爸媽媽説説今天數學課學到了什麼,説説數學課上自己最喜歡的是哪個環節,説説數學課上自己表現怎麼樣。鼓勵學生把有關數學的有趣的事講給鄰居、夥伴聽。還讓學生把自己在生活中發現的數學説給好朋友聽,更可以對自己最喜歡的人講講精彩的數學故事。學生在交流中不僅鞏固數學知識,同時學會反思自己的學習,培養使用數學語言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體驗數學的樂趣,促進了自己的個性發展。

2、“實踐”,數學作業培養學生的動手、創造能力

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親身經歷、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實踐是學生學習活動的重要方式之一。實踐性的數學作業更能充分地調動學生利用已有知識經驗親自探索數學,感受數學的魅力。例如學習簡單的統計可以佈置了學生調查班級同學喜歡的水果。在調查活動中,學生體驗到統計的必要性,學會收集、分析數據。也許學生還會創造出新的收集、記錄數據的方法。又如回家選一件自己喜歡的東西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並且畫下所看到的形狀。這些通過學生動手實踐的數學作業更能激發學生做作業的興趣,讓學生更能全身心地投入,從而促進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創造能力的發展。

3、“遊戲”,數學作業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遊戲是低年級學生最喜歡的活動之一。學生在遊戲中邊玩邊學,學中有玩,玩中有學。遊戲形式的數學作業,是學生最喜歡的,最符合他們的天性。如乘除法計算的作業,可讓學生與同伴、家長玩對口令遊戲和闖關遊戲等。通過“摸一摸,猜一猜”的遊戲作業鞏固學生對可能性概念的感受。一個喊口令,一個用動作來表現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遊戲,培養了學生的方向感。學生在這些遊戲作業中興趣高,培養他們用數學語言與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感覺到數學作業就是一個樂園。

四、給家長佈置作業。

現在的家長都很少參與孩子的作業。在這一方面可以嘗試給家長也佈置一些作業。如:在學習重量單位“克”和“千克”時,可以給家長佈置一道作業:要家長帶孩子到菜市場裏買?50克、500克、1千克、10千克?的東西,在稱東西時指導孩子觀察枱秤上的指針和刻度,並讓孩子用手感覺一下這四樣東西的重量。佈置給家長的作業可以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鞏固數學知識,並把數學與生活聯繫起來,明白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也離不開數學的道理,真正體會到數學的價值。這種數學實踐活動過程,就是數學與生活實際相聯繫的過程,也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過程。

五、課外開展活動。

A、分年級進行計算競賽(進班隨意抽學習小組進行比賽)。

B、分年級進行解決問題數學競賽。(競賽方式都以小組為單位)

(進行以上活動時,做好活動記錄、教學反思、心得體會)

第三階段(12月1日——2月初)。

資料歸納、分析整理、完成總結論文、形成課題研究報告。

學生方面

1、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得到提高。

2、學生計算能力得到提高,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3、學生建立自己的解題思路和方法,遇難而上。

4、學生合作解難的意識建立,對題海不再恐慌。

教師方面

1、主件:結題報告。通過活動的實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提高學生學數學興趣的作業佈置思路,在此報告呈現。

2、附件:教育敍事、案例分析,、心得體會、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