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試》的教學設計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藉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那麼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嘗試》的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嘗試》的教學設計

《嘗試》的教學設計1

俗話説:“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不經歷失敗,哪有成功的喜悦。”人生歷程有時彩霞滿天,有時風雨交加。每個人從小到大都要經歷挫折與失敗。每一次的挫折與失敗,都會激起求勝的慾望,向着理想的目標前進。而每一次的失敗,也會給我們增添勇氣與信心,向着更高的目標奮進。

從來不曾引人注意的小蜘蛛一次次頑強地面對失敗,終於在第七次成功地把閃亮的絲掛到了對面的牆上。這一小小的細節,也許太平常不過,但是,當心灰意冷的布魯塞將軍看到它時,卻給了他莫大的力量,重振軍威,終於趕跑了侵略者,贏得了最終的勝利。它給我們的啟迪卻足以讓我們受益一生。

小蜘蛛的精神令人佩服,但布魯塞將軍更值得我們學習,因為他懂得了應怎樣正視生活中的挫折與失敗,不向逆境屈服。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認識本課“遭、侵、魯、寂、懸、莫、贏”7個生字,會正確書寫“歐、侵、頑、兇、隱、綿、喪、蜘、蛛、功、稍”11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能初步把握課文內容,體會布魯斯心理變化的過程。

過程與方法目標:

1、繼續進行自主識字,提高學生隨文理解詞意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

2、指導學生用多種方法讀書,通過反覆朗讀,體會含義,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

3、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想象人物心理活動,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懂得正視生活中的失敗和挫折,不向逆境中屈服。

策略與方法:

以自由朗讀為主,理清故事條理,把握文章主要內容。抓重點語句,想象人物心理活動。以學生的自主合作學習為主,在勾畫、朗讀、感悟、交流的過程中,加深對文章的理解。結合生活經驗,談自身感受。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蒐集有關科學家人物故事,英雄人物故事,蒐集有關挫折與失敗的格言警句。

教師準備:蒐集有關科學家人物故事,英雄人物故事,蒐集有關挫折與失敗的格言警句。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教師先板書“嘗試”,指名學生讀。引導學生交流自己對嘗試的理解。

2、師:同學們,看到這個題目,你最想知道什麼?

學生的問題可能有:誰嘗試,為什麼嘗試,嘗試什麼,成功了沒有。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

1、師:那麼就讓我們帶着這些問題來學習這篇課文。首先我們要把文章讀通順。

學生自由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問老師、問同學、查字典等。

2、出示文中的生詞,指明讀,開火車讀。

“魯”字的聲調為三聲,不要誤讀為二聲。

“侵”字為一聲,不要誤讀為三讀。

3、理解文中詞語。

如:“歐洲”、“蘇格蘭”、“布魯塞”、“蜘蛛”等詞語可以由老師坐一下介紹。

如:“頑強”、“寡不敵眾”、“寂靜”、“灰心喪氣”、“疲倦”、“悲觀”、“不甘心”、“鼓舞”等詞語可以結合文中的具體語境來理解。因為這些詞語都與文章重點緊密相關。

4、檢查讀文情況:

教師指名學生按自然段讀課文,聽者可以習慣性的進行評價。

三、深入探究。

1、教師引導學生再讀課文,邊讀邊思考根據課題提出的問題。

(1)學生讀文逐項彙報。這個過程也就是引導學生理清文章順序,概括主要內容的過程。

(2)注意學生彙報布魯塞為什麼要嘗試時,當學生答到因為看到蜘蛛織網受到了啟發時,要進一步讓學生想象布魯塞看到蜘蛛織網時會想些什麼?可以引導學生在自由的讀課文的過程中,勾畫出文中描寫人物心理變化的語句,反覆朗讀,用心體會人物當時的所感所想,並和夥伴們交流自己的感受。

2、結合生活經驗,談自身感受。

師:大部分人在一生中都不會一帆風順,難免會遭受挫折和不幸。但是成功者和失敗者非常重要的一個區別就是,失敗者總是把挫折當成失敗,成功者則是從不言敗,從來不會喪失戰鬥的勇氣!在你的.生活中曾經遇到過挫折和失敗嗎?自己是如何面對失敗的,你的身邊有成功的例子嗎?向大家説一説。

3、師:是呀,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不經歷失敗哪會有成功,老師相信大家學完文章一定有很大的收穫。跟你的好朋友説一説吧!

四、記憶字形,指導書寫

1、小組討論如何記憶字型,如何把字寫好看。

2、指導重點字的書寫。

“兇”,注意筆順,先寫中間。“侵”,注意不要多寫一豎。“喪”,注意不要多寫一撇。“稍”,要注意和“梢”的區別。

3、學生獨立書寫。

五、拓展延伸,積累實踐

準備一個喜歡的名人故事,講講他的成功與失敗。

在自己的小本子上寫一件曾失敗過的記憶猶新的事情,把事情的過程些具體,並寫出自己當時內心真實感受。然後就那件事談談你今天的所感所想。

《嘗試》的教學設計2

一、教材分析:

生物分類的內容抽象難懂,老師講起來費力、學生也不易懂。但本節的課標是:“嘗試根據一定的特徵對生物進行分類”。既是嘗試,就意味着不需要完全掌握。因此,教材中並未全面而系統地介紹生物分類的方法,而是通過活動讓學生體驗生物的分類是根據不同生物的特徵上的相似程度來進行的。這樣可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能讓學生認識生物分類的方法,從而輕鬆列舉出植物的主要類羣。

本節知識的基礎位置:要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核心是保護物種的多樣性,而要保護生物的多樣性,首先必須瞭解各種生物,認識生物的主要類羣;根據一定的特徵對生物進行分類,是認識生物多樣性的基礎。因此,本節知識是學好本單元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嘗試根據植物的特徵進行分類;

2、列舉植物的主要類羣。

(二)、情感目標:

1、通過分類活動來學習分類方法;

2、初步體會分類在生物科學與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意義。

3、利用分組探究活動,在組內互相幫助、體驗與人合作學習;

4、鍛鍊總結歸納、得出結論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

1、説出植物分類的基本方法;

2、列舉植物的主要類羣。

四、教學難點:

嘗試根據植物的特徵進行分類。

五、教學過程:

(一)、教學策略:利用多媒體演示、交流,組織學生分組討論,通過探究分類活動來學習分類的方法。對七年級上冊書中涉及到的部分內容,相信部分學生已經出現了一定的遺忘,這樣會導致學生學習難度加大。為了提高課堂的效率,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討論進行分類活動,我在cai課件中把討論探究過程中涉及到的幾個知識點(如雙子葉植物與單子葉植物的區別,網狀葉脈與平行葉脈特點)介紹給學生,然後啟發、引導學生觀察、比較、思考,進行組內合作學習、分析、討論、交流。

(二)、課前準備:預習、調查生活中分類應用的例子,以及利用互聯網查閲認識一些生活中常見的植物、製作cai課件。

(三)、教學步驟:

課前遊戲活動引入:找缺失撲克牌瞭解身邊的分類現象舊知識回顧: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分組討論探究:嘗試對植物進行分類交流評價引導分析完成討論題鞏固活動小結:分類依據練習總結拓展:關注身邊分類的應用。

教學步驟內容學生活動

一、導入1.遊戲:查找缺失的撲克牌;

2.舉例説明身邊的分類現象;

3.也來當一回分類學家,分類植物。通過遊戲活動了解分類的好處以及身邊的分類現象。

二、分類活動1.知識準備:七年級上冊學過的植物類羣以及種子結構和葉脈的有關知識。(課件展示)

2.認真觀察,嘗試對植物進行分類。

3.交流評價探究結果(你的分類依據是什麼?)

4.引導分析,完成討論問題1-5:

①六種植物分別屬於哪類植物?

②各類植物是否屬於同一分類等級?

③有種子植物可分哪些類羣?

④無種子植物可分哪些類羣?

⑤能把六種植物所屬類羣按順序排列?回顧舊知識,為植物分類活動作準備。

分組討論完成分類探究活動。

小組代表展示、交流討論結果。

積極思考、分析、討論,個別回答問題。

三、鞏固活動(課件)展示多種植物,讓學生分組競賽分類。看哪組分得又快又準。(有條件可以課前佈置學生先利用互聯網查找自己不太熟悉的植物的有關資料。)分組觀察、分析、討論,對十種植物進行分類。

四、小結根據二次分類活動和“討論”中的第6題得出植物分類的依據。(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子葉和葉脈)通過分類活動,在教師引導下歸納。

五、練習根據要求完成填表。積極思考、回答問題

六、總結1、植物主要類羣;

2、分類的基本方法;

3、生物分類的意義。在教師引導下歸納總結。

七、拓展1、關注身邊分類的應用:注意觀察動物園、植物園、圖書館、中藥房、超市中的分類方法,你認為有什麼需要改進的地方?

2、運用你掌握的分類方法,整理自己的衣櫃、書架、旅行袋、書包等。回家之後,利用今天學到的分類技能,把家裏整理乾淨,以及在學習上的利用等。

八、補充練習

(備用)選擇、填空

(根據課堂教學進程進行調整)大家一起回答問題。

《嘗試》的教學設計3

教學思路與內容設計:

寫意花鳥畫由於其獨有的人文性,除了能夠帶來美的享受之外,還能夠託物言志,深受廣大人們所喜愛,其筆墨的特點,也有着極大的發揮空間,較工筆花鳥來説,它更容易被人們所接受和學習,也能夠充分展示筆墨的情趣。

在課本中,只是節選了一些近代畫家的作品,對寫意花鳥畫的形成和發展沒有一個系統的介紹。所以,在本節課內,我將以寫意花鳥代表人物為載體,回顧上節課所花鳥畫的發展史,並展示花鳥畫常見的內容。再分析兩幅能夠充分體現水墨特性的作品,以作品來展現寫意花鳥託物言志的特性。另一個環節就是教學生動手畫荷花,感受水墨的變化與情趣。

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讓學生了解寫意花鳥的由來和發展過程。

2讓學生了解寫意花鳥畫的常見題材內容。

3通過課堂實踐,讓學生感受寫意畫的筆墨情趣。

4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讓學生體會到花鳥畫的人文情懷,並能從畫家身上感染到愛國熱情和民族情懷。

教學重點:

花鳥畫課堂實踐,讓學生能基本掌握筆墨線面的使用,學會使用潑墨和潑墨來完成寫意荷花。

教學難點:

營造古典藝術氛圍,讓學生充分感受花鳥畫家創作的意圖,體會花鳥畫的寓意,受到文化藝術的薰陶。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文化史料,花鳥畫代表作品,畫家簡介,筆墨,生宣紙張,

學生準備:生宣紙4尺對開,筆墨,白瓷盤,報紙

教學過程:

一、寫意花鳥畫的發展簡介

教師出示個人花鳥畫作品《琵琶》,播放音樂

以老師作品直接呈現給學生,會給學生更直接的感受,且有一定的親切感。以此為切入點,回顧上節課所講內容---花鳥畫的發展,尤其是寫意花鳥的形成過程。

圖片展示:徐熙,文同,趙孟頫,(陳白)創新生宣紙作畫,徐渭的作品

【隋唐時期,人物畫達到頂峯,與此同時,唐代經濟繁榮,統治者生活奢侈豪華,社會習俗與審美觀念都有新的要求(此期間出現不少花鳥畫高手,如畫鶴的薛稷,畫馬專家曹霸、韓幹,還有如韋偃畫龍,戴嵩畫牛)等,畫家們越來越傾向於描繪花鳥,花鳥畫逐漸形成了獨立的繪畫科目。

從隋唐五代到北宋中時期,花鳥畫均以工筆為主,描繪細膩生動,色彩豔麗,描繪對象廣泛,寫實性極強,注重對象的“真實性”,成為花鳥畫的主流。北宋中期以後,徐派畫風開始發揚光大,工筆花鳥開始衰落,。以水墨梅竹為標誌的人文畫風形成,宋代文人畫的標誌是水墨梅竹成為獨立的畫科,其代表人物是文人畫理論的倡導者文同、蘇軾等。他們主張“不專與形似,而獨得於象外”,崇尚筆墨、形式的意趣,強調寓意抒情。元代,尖鋭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是發展文人畫的良好土壤,所以水墨梅竹風行一時,元代倪瓚的“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寫胸中逸氣”的説法,更是將花鳥畫推向寫意的航道。同時,墨法已備,藝術技巧也達到了足以適應這種表現的要求。明代以徐渭為代表的生宣水墨花鳥的出現是中國寫意花鳥畫風真正確立的標誌。到清代,寫意花鳥畫得到大發展出現了朱耷,石濤,揚州八怪尤其是鄭板橋,吳昌碩,達到成熟階段,近代有齊白石,潘天壽等畫家。題材和形式都得到極大的發展。】

此內容為老師帶領學生回顧。

設計意圖:水墨寫意花鳥發展過程複雜,課堂上不能夠詳盡地給學生講解,只能夠將代表人物的作品以圖片的形式(重點人物:徐熙,文同,趙孟頫,陳白,徐渭的作品展現給學生看,讓其粗略地瞭解到真正地寫意花鳥畫是形成於明代,以徐渭為代表。

二、花鳥畫常見題材

梅、蘭、竹、菊,荷,鬆,魚蝦,禽類(鷹,鶴,鴿子,麻雀,雞)

為什麼畫家鍾愛這些題材呢?與中國的傳統文化有何淵源?

學生作答……

教師歸納:借物喻人,託物言志。鬆—長青樹,喻長壽。梅—--象徵傲骨。蘭---古人指君子品格。竹---比喻剛直不阿、正直、不屈眉折腰。菊---清雅,隱士,不問世俗。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潔淨。這些都是形容人品中的高風亮節,都是好的品格,十分符合文人對道德的追求,所以畫家會畫這些被人們賦予特殊意義的花鳥。

三、重點作品賞析和畫家簡介

本環節是為了讓學生對水墨寫意花鳥畫有一定認識,理解中國人文畫的特點,理解作品託物言志的特點,感受畫家是如何將自己的理想與民族感情寄託於畫裏的。對比以往的小寫意或工兼寫的花鳥畫,感受大寫意畫的豪邁奔放,簡練概括,灑脱無拘無束的特點,體驗畫面不拘於形,追求神韻的意境。

關於花鳥畫意境:(一幅優秀的.花鳥畫並不是花鳥的單純描繪,而是藉助於花鳥的描繪,表現畫家對自然、對生活的感受和意願。被描繪的對象只是畫家抒情達意的載體。當畫家的思想感情和表現對象的神韻氣氛交融在一起,通過特殊的構思和形象塑造,巧妙地反映在畫面上,使畫產生一種動人的境界。這就構成了意境。)

1徐渭:“青藤畫中聖”

作品欣賞《墨葡萄》

畫家簡介:【徐渭,今浙江紹興人,字文長,號青藤居士(號名很多)。他是詩人,他是畫家,他是書法家,他是軍事家,他是戲曲家,他是民間文學家,他是美食家,他是酒徒,他是狂禪居士、他是青藤道士、他是旅行家,他是歷史學家,他是精神病,他是殺人犯。明清兩代,出現過不少多才多藝的文人。不過象徐文長那樣,在詩文、戲劇、書畫等各方面都能獨樹一幟,給當世及後代留下深遠影響的,卻也頗為難得。他的詩,袁中郎尊之為明代第一,他的戲劇,受到湯顯祖的極力推崇,至於繪畫,他更是我國藝術史上成就最為特出的人物之一。鄭板橋對徐文長非常敬服,曾刻一印,自稱“青藤門下走狗”;近代畫家齊白石曾説:“青藤、雪個、大滌子之畫,能橫塗縱抹,餘心極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為諸君磨墨理紙。諸君不納,餘於門之外,餓而不去,亦快事故。”吳昌碩説:“青藤畫中聖,書法逾魯公。”徐渭在《書謝時臣淵明卷為葛公旦》中指出:“……畫病,不病在墨輕與重,在生動與不生動耳。”

《嘗試》的教學設計4

高中政治課雙主體教學模式是在世界鉅變,知識經濟凸顯的情況下,針對當前高中政治課教學的現狀,遵循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理論,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借鑑當前我國實施素質教育的有關成果,結合教學實踐而提出的一種教學模式。該模式以“創設問題情景—學生自主探索—小組討論交流—教師設適時點撥—共同歸納創新”為主線,以學生自主探索活動為主體,以教師點撥為主導,以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能力為中心,以優化課堂教學、培養學生學科素質、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模式。這是師生共同參與,相互作用,創造性地實現教學目標的多邊活動過程。在此過程當中,教師是設計者、組織者、指導者,是主體;學生是自我身心發展的自主參與者,積極學習的探索者和創造者,也是主體。師生之間是一種民主、平等、合作的交互關係。教學課堂應自由開放,富於情境;教學特點應具有相融性、動態性、合作性和多樣性。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和依據

(一)背景

首先,這是時代的要求。當今是知識經濟的時代,創新是知識經濟時代的一個顯著標志,核心是培養人的創新素質。江澤民同志在全國技術創新大會上強調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因此要在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培養大批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在教學實踐中,要適應形勢的發展,着眼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高中政治課雙主體教學模式以學生自主探索活動為主體,以教師點撥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的探索創新的精神、社會實踐能力和互助合作精神。

其次,這是教育改革的要求。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然而,長期以來我國的教學模式受前蘇聯教育家凱洛夫的教學論的影響較深,課堂教學強調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注重雙基落實,強化程式訓練,形成了我國的傳統教學模式。但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不能作為學習的主體參與教學,學生的積極情感得不到體驗,意志品質得不到體現,各種層次的學生也因自身素質不同,很難得到充分的全面的發展,這樣的教學模式直接影響着有個性有特長學生的培養。高中政治課雙主體教學模式就是要為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提供民主、平等、和諧、合作的人際關係和學習氛圍,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能充分發揮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從而使全體學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發展。

再次,這是提高課堂效益的要求。課堂是學生成長的搖籃,佔據了學生大部分的生活時空。在課堂教學中怎樣開展課堂教學,對教學價值的體現,學生成長的方向,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課堂又是教學的主渠道,如何充分利用課堂四十五分鐘,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關鍵,並有利於加強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傳統教育的課堂上,只見所有的學生都是腰桿挺直,雙手背後,兩腳並齊,教師講課的時候,學生們鴉雀無聲,老師提問的時候,學生們無聲地舉手的姿勢都是統一規範的,讓人感到巨大的壓抑和束縛。反思我們的課堂教學,以追求知識結果為唯一的目標;教學方法上機械呆板,即使知識的傳授,學生也處在被動接受的地位。試想,這樣封閉式的教學如何能適應當今開放式的知識經濟社會?如何能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型人才?因此在教學觀上,應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教學不是教師教學生學,而是通過教師啟發、誘導,主要依靠學習者自身的活動來實現教學目標。教師是設計者、組織者、指導者,師生共同活動、民主相處,教學相長。只有這樣的課堂才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也只有這樣的課堂才是效益高的課堂。

(二)理論依據

新教育理論認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都是以整體的生命投入其教學活動的,課堂教學是師生生命的組成,因此課堂教學應體現師生個體生命的意義。課堂教學又是一個複雜的相互作用的動態過程,每一節課所處的具體情況和後面的過程都不相同,每一節課都是唯一的,不可重複的、豐富而具體的綜合。為此,構建課堂有效的教學方法,把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作為學生學習的重要方法,把學生這一主體充分激活,最大限度的發揮他們的潛能,使他們感到自己是知識的發現者、探索者、研究者,已勢在必行。同時,在整個活動中,教師的角色真正是一個指導者、組織者和參與者,體現了現代教學論的觀點。採用雙主體教學的優點是:1、有助於學生思考多方面的意見。2、有助於學生承認和研究他們的假設。3、有助於學生對不同意見形成新的理解。4、增加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5、使學生成為知識的共同創造者。6、發展了學生清晰明白的交流思想和看法的能力。7、有助於學生養成合作學習的習慣。8、有助於發展學生分析和綜合的能力。

二、高中政治課雙主體教學模式的設計

高中政治課雙主體教學模式以學生自主探索活動為主體,以教師點撥為主導,以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能力為中心,以優化課堂教學、培養學生學科素質、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模式。它包括創設問題情景、學生自主探索、小組討論交流、教師適時點撥、共同歸納創新等環節。

(一)創設和諧的課堂教學情境

教師在課堂中要樹立服務意識,做到把“玩”的權利還給學生,把“做”的任務派給學生,把“説”的機會讓給學生,把“創”的使命留給學生。努力做到: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學會的,教師不教;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做的,教師不替代;凡是能讓學生自己講的,教師不暗示,等等。從而將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獲得知識的舞台,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索慾望。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思維總是由問題開始的,在解決問題中得到發展。學生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創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認知衝突,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的思維在問題思考與探索中得到促進和發展。中學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學習方式是在問題情境之中的學習,因此如何創設問題情景,就成為這一學習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條件。教師要利用各種條件展現或模擬現實,再現生活中的真實情景,使學生進入身臨其境的問題環境,從而產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慾望。

比如“市場交易的原則”一課,教師要求學生進行實地考察甚至親身進行市場交易活動,瞭解相關知識。此時,商店、市場就是教室,售貨員及商家就是教師,學生得到的第一手資料印象深,而且還鍛鍊了社交能力。調查後學生將商店搬到了課堂,模擬表演各種市場交易活動,揭露“朦朧價”、“跳樓價”、短斤缺兩等違反市場交易的原則的行為。這節課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既使學生學到了知識,又增長了社會閲歷。

2、利用教學情境,提高學習效益。

學習資源是學習過程當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提供什麼樣的資源,以何種方式提供,就成為實現課堂教學有效教學最重要的策略。教師不是把知識或結論像配置好的“快餐”那樣為學生供應“現貨”,而是創設某種情境,提出一些問題,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激發探求慾望,並通過觀察、假設、討論、實踐等活動對某一學習問題進行檢驗、證明、探究等,使學生獲得學習成功的快樂體驗,增強求知慾和自信心,進而促進身心的全面發展。

在學習中教師不是直接給出問題的答案和理論,而是提出有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去猜想、推理,理解知識論證和歸納總結知識,創造性的思考各種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例如價值規律一節中,教師不是直接給出價值規律的內容、形式和作用,而是先讓學生收集當地近一段時期不同商品、不同時間的價格情況,然後提出問題“為什麼不同商品、不同時間的價格不同?”再讓學生帶着問題進行實地考察,相互交流,最後師生共同歸納出“這是價值規律在起作用。”由於是自己得出的結論,學生自己感到了自己的潛力不可估量,學習起來更有信心。這樣,學生才會全身心投入其中自發的學習。

3、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鼓勵學生質疑和創新。

教師提供了一些豐富的素材後,學生就要進行大量的自主探索和實踐操作。科學研究證明人的潛能在一生中大約只開發了5%,那麼,還有95%的潛能處於待開發狀態。這説明,為學生的學習創設獨立思考、獨立探索的空間和時間,大部分學生是完全可以自己獲取知識,自己質疑並解疑的。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對相關的網站和學習材料進行訪問,瞭解有關知識,完成學習任務,真正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了學生,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學過“商品”這一概念,教師讓學生判斷是否商品:A自種自食的糧食,B吃不了去賣的糧食。再次讓學生體驗商品概念:是用於交換的勞動產品。在討論交流中,一部分同學提出既有使用價值又有價值的東西就是商品,又找到了一個判斷商品的方法,通過實踐驗證了該方法,鼓勵了學生質疑和創新。再如“提高經濟效益的方法”,書上主要講了兩條,而學生通過自主探索、相互討論,你一言我一語,竟湊出了二十多種不同的方法,激發了學生思維的火花。

這時的教師成了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為學生提供適當的幫助和指導,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協調,對學生遇到的個別問題進行個別解決,促進學生的學習進程。學生的學習告一段落後,可用“風采展示”的形式進行展示。學生可根據自己完成學習任務的情況,選出認為最優秀的學習過程和成果向全體同學進行展示,教師利用多媒體的功能,使全班同學都能詳細地看到展示同學的情況,進行評價並提出自己的意見和想法,在此教師可適時進行調控並提出相關問題,以引起全班同學更深層次地思考,這時的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

(二)構建自主、探索、合作的學習方式的教學模式

經過選材設疑,以疑導思環節,模式進入到核心階段:授課過程。在這一階段,老師的角色定位是“導”師,不是“教”師。作為導師,就應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應努力創設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創新學習的環境來完成新授。

1、活動學習:動手實踐的學習方式

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動手實踐,用外顯的動作來驅動內在的思維活動,從中感悟並理解新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體會學習的過程和方法。動手實踐,目的在於讓學生以更科學的方法學習知識,尤其強調對學習方法、思維方法、學習態度的培養。老師可變示範性教材為探究性材料、變封閉性提問為開放性課題、變終結性結論為過程性探究,努力為學生創設動手實踐的氛圍、提供動手實踐的機會、養成動手實踐的習慣、培養動手實踐的能力,讓學生在自己的認知發展水平和以有知識經驗基礎上,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動手實踐的自主建構過程當中獲得進一步發展和提高的各方面素養。

比如“貨幣”一課,教師讓學生收集我國曆代錢幣,然後帶到課堂,進行展示,為同學們介紹有講解關知識。學生們都非常踴躍,每個人都收集很多古代錢幣,通過觀察、比較、討論、交流等過程,加深了學生對貨幣的認識,獲得了一些研究問題以及與他人交流合作的方法,更豐富了歷史文化知識,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

2、自主學習:自學探究的學習狀態

培養學生自學探究的學習能力是本模式的價值取向之一。學生的自學探究由學、思、疑、問四個相互聯繫的學習要素組成。學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問,是傳統教學長期養成的惡習;而學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問,是現代教學提倡的科學學習方式。學生在自學探究中,能把學、思、疑、問連結在一起,就會給自學探究增添無限的樂趣和動力。

自主學習要求教師的角色是一個輔導者、支助者而非灌輸者、支配者。教師既要保證學生自學探究的必要時間,讓學生在自究中感知,在感知中自悟,在自悟中生疑;更應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比如,針對學生不知道如何閲讀課文的實際情況,我進行不同的閲讀策略訓練,提出了粗讀、細讀、精讀等方法:易理解的知識粗讀,新內容細讀,重難點問題精讀等。在實際操作中,學生帶着問題進行自學,其形式也應多樣化,如閲讀教材內容、收集有關信息資料、概括中心論點、整理知識網絡等。當然,為了使學生的自學具有方向性,避免盲目性,教師應預置自學任務。

教師啟發學生對於複雜問題要善於找規律,學生為了便於記憶,編出了順口溜,例如:如何發展我國的農業?歸結了這樣一句話:“一路三靠一化一支柱”。即走高產優質高效農業之路,要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要實行產業花經營,還要大力發展鄉鎮企業。既朗朗上口又記憶深刻。

3、合作學習:合作互研的學習形式

學習過程當中產生的淺層次問題均可在自學探究中解決,不理解或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就需要採用合作互研的學習形式加以解決。就其組織形式而言,一般可採用三種形式:一是生生合作互研。即讓同桌學生髮揮各自的學探優勢,就相關疑難問題,相互啟發,相互研討。二是小組合作互研。合作小組以4———6人為宜,把前後排鄰座學生組成學習小組,便於進行合作學習活動。三是大班集體互研。抓住中心議題或關鍵性問題,讓學生各自發表見解,集中解決難點。就課堂合作互研的具體方式而言,辯論法、“實話實説”法、討論互研法等都是合作學習的有效形式。例如,在學習“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集體主義”時,組織學生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否需要集體主義價值觀?”這一問題展開課堂討論。同學們旁徵博引,引據説理,據理力辯,在脣槍舌劍中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集體主義價值觀的結論。

討論是使學生關注到一定思考範圍內可能存在的諸多想法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特別是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為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討論教學法更是頻繁的出現在合作教學、分層教學以及問題教學等各種教學形式的課堂中,使得討論法這種共同參與、給與主體更多機會的方法有了用武之地。在討論中,學生可以互相充當反饋的鏡子。討論時要求參與者思考問題帶有靈活性,既要邊通又要能應對突發事件。學生自己閲讀課本,就會覺得其中的觀點抽象難懂,但若由同伴講出來就很容易被深深吸引。在課堂外遇到的觀點,可能我們轉眼就忘,但如是由同伴提出的就會牢牢記住。當學生在討論中分析了他們各自的體驗後,他們就會學着把所分析的事情與他們的生活聯繫起來,,逐漸形成洞察力。通過討論,學生將學會與同伴合作學習的重要性,從而養成合作學習的習慣。

實踐證明討論式教學,可以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的尊重,參與精神得到恰當的發揮,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得到培養,團結協作和溝通交流能力得到鍛鍊,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實施素質教育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三)師生共同歸納創新

學生經過上述諸環節後所習得的知識往往是感性的、零散的、不成系統的結論。因此,引導學生把零散知識進行歸納整合,上升為系統化的理性認識是教師必須努力要做的。為此,教師既要利用個人的知識優勢,歸納梳理,提煉概括,勾勒出所授知識的結構;更應引導學生一起進行總結歸納,尋求知識間的內在聯繫,構建知識網絡圖。在歸納織網的過程當中,常用的方法有表格式、提綱式、因果式等,尤其是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更能清晰、有序、完整地展示知識間的關係。引導學生歸納織網不僅能簡潔扼要地掌握知識體系,還能培養學生的系統、發散、創造思維,使學生的各種能力得以有效訓練和提升。

同樣,通過上述諸環節的學習,學生一般已能夠掌握主幹知識,但也會有一些疑難問題需要教師精講點撥,釋疑解惑,以提高學生對知識的分辨和修正能力。一般説來,中學生產生疑惑的主要原因,在於對教材內容的某種“誤解”,以及由“誤解”引起的理論同實際的矛盾。為此,教師在備課時就應在教材知識和重大社會熱點結合上下功夫,考慮學生可能存在的疑問,做到有備無患。就“解惑”的方式而言,創設問題情境、開展師生論辯、擺出事實論據、進行邏輯推理等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但總的説來,要以啟發為主,以提示思路為主。

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對教材知識和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實際進行深入探索,尋因究果;讓學生自己提問題,找規律,推邏輯關係;在體驗知識生成的過程當中形成標新立異、追求卓越的競爭意識和發散、聚合、逆向等思維品質。這就是在歸納的基礎上進行創新。

在此環節,教師主要應做好誘導質疑,鼓勵求新的工作。誘導質疑就是要讓學生獨立地去分析與思考,允許對現有結論的懷疑與否定。鼓勵求異,就要鼓勵學生不惟書、不惟師、不惟上、不迷信、不盲從,不滿足於現成的方法和答案,打破常規,敢於超越。就質疑求新的方法而言,一般可採用“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的三段遞進思維方法進行;而質疑求新的“抓手”,一般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①利用課本中有關思考題質疑;②引導學生在新知舊識的綜合、比較中質疑;③將政治學科和其他學科相關知識聯繫、綜合從中質疑;④聯繫當今社會熱點或學生生活中熟悉的內容展開質疑。

三、高中政治課雙主體教學模式的嘗試運用

下面以《矛盾就是對立統一》一課為例加以説明:

(一)導入:古詩詞對比

【古詩】“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一鳥不鳴山更幽”引導學生從語文角度對比,導入課題(創設情境,設置懸念,激發興趣)

(二)講授新課:

先由學生快速閲讀課文第一自然段,從我國春秋時期著名思想家者老子和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的表述中,讓學生體會一分為二的思想,並讓學生按照書中所述的“地分為高山和平原,水分為淡水和鹹水……氣候分為冬和夏、春和秋”用其他內容把這個句子排列下去,目的就是讓學生從大量的具體的事例中去引出抽象的矛盾概念——對立統一(這裏需要選擇其中一個例子來突破)。

在同學們所舉的例子裏選擇一個,比如:高山和平原,兩者既不同,又緊密聯繫,這就是哲學中所説的矛盾,即對立統一

在得出矛盾的概念之後,關鍵就在於具體理解和把握這一概念,這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教師用設疑法、漫畫討論法、古詩詞比較法等,讓學生展開充分的討論、想象、思考,來突破一個一個的難點和重點。

首先來理解“對立”,這一點相對比較簡單,通過一組反義詞來理解對立的含義,學生比較容易掌握。這裏還有一個注意點,即“鬥爭性”的理解:

設疑:哲學上講的鬥爭和日常生活中特別是政治用語中的“對立”、“鬥爭”是不是一回事?

學生討論——教師引導——得出這是“共性與個性的區別”。

其次來理解“統一”,這一點應具體分兩個方面講(通過兩個情境)

A.漫畫“你敢剪嗎?”(適當在漫畫中添加有關信息:如顏色、海洋或尖刀等,以增強漫畫的形象性、直觀性)

設問多少人?神態、動作怎樣?(添加畫外音)

某甲和某乙所處位置和神態説明什麼?

某甲敢剪嗎?為什麼?説明什麼?

得出結論: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依存。(適當地補充一些簡單的例子,如磁鐵的南北兩極)

B.故事情境“盲人為什麼會領路”(英國倫敦——“霧都”)

劣勢(一般情況)

盲人

優勢(大霧)

結合教材中的“議一議”: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得出結論:一定條件下,矛盾雙方會相互轉化。(這裏聯繫學生實際,加強德育教育)

講到這裏,矛盾的含義講得差不多了,為了加深理解和正確把握這一概念,還需指出幾個注意點:

1、矛盾雙方的對立和統一,始終是不可分割的(這是一個難點,教材只是通過舉例,沒具體分析,學生得出這一結論有點困難)

A、藉助剛才的漫畫“你敢剪嗎”

設問:如果某甲離開自己這一邊,跳到對方一邊跟對方在一塊,行嗎?會導致什麼結果(會否發生變化?向什麼方向變化)?這又説明什麼?

——學生討論、發言,得出結論,對立和統一不可分割(相反相成)。

B、再出示導入新課時所用的古詩詞“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以及王安石對此句的修改:“一鳥不鳴山更幽”,(讓學生自己來分析,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師引導、鼓勵學生從兩句詩歌中體會辨證思想、運用辨證思想,這樣才能寫出千古絕唱來。(體現對立統一美,提高學生的審美觀)

2、矛盾雙方對立統一的關係,既存在於事物內部,又存在於事物外部。(簡要分析:事物內部與事物外部區分的相對性)

(三)結尾:朗誦狄更斯的文章(多媒體顯示):狄更斯在描寫第一次產業革命時代的英國時寫到:“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令人絕望的冬天,這是一個充滿希望的秋天。我們面前什麼也沒有,我們面前什麼都有。”

再次體會矛盾的思想,進一步鞏固消化新吸收的知識,同時,還可補充時政資料:討論分析中美兩國之間的關係(既有對立,又有統一)。

四、高中政治課雙主體教學模式的原則

1、學生主體原則。高中政治課雙主體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成為課堂時間的主要支配者,教學活動的主體和思維的主體,教師的作用使創造各種條件,使學生主體作用更好的發揮。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學為主體”主要表現為:學生→自學生疑→探索質疑→合作釋疑→拓展創新。

2、注重服務意識原則。教師在課堂中要樹立服務意識。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由知識的被動接收者轉變成為知識的主動構建者,從而真正學會學習。在此過程當中,教師不是主宰而是主導。教為主導,就是在教學中以教師為嚮導,把握學生的學習方向,教師成為學生主動學習的指導者、幫助者、服務者。其主要表現為:教師→激發引導→信息反饋→點撥指導→啟迪創造。

3、貫徹民主教學原則。高中政治課雙主體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以民主、平等、合作、信賴、情誼為基礎的現代民主教學觀。主要體現“生生合在作”、“師生和諧”。“生生合作”既包括學生之間的行為互動,也包括學生之間的思維互動;既有知識的交流,也有情感的交流與合作,它是合作表現的一種形式。“師生和諧”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配合達到協調,它是合作的實質。模式要求教師善於用激勵性的語言鼓勵學生,尊重學生的觀點,並能接受與自己不同的意見,對學生求異思維、發散思維能給予正確引導,愛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重視情感、意志、動機、信念等人格因素培養。

4、重視思維訓練原則。注重培養學生能力是知識經濟的要求,高中政治課雙主體教學模式的重要特點是培養學生的能力,通過各種方法和途徑培養學生的分析與綜合能力,歸納與演繹能力,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新能力。注重“問題中心教學”。教師首先要培養學生敢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問題意識”。同時要求教師創設出一些具有深度、梯度、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在提出問題的同時,教師要給出一定信息,當學生思考誤入彎道,或出現思路阻塞、中斷時,教師及時“點撥”和“引導”,補充信息,架起知識的橋樑與階梯,疏通思路,引導學生一步步登上知識的殿堂,從而達到思維的更高層次。

五、高中政治課雙主體教學模式對教師的要求

1、熱愛教育事業,不斷學習和探索。表面上看,思想政治課教學簡單,實際上,思想政治課教學是一項艱苦而又複雜的教學活動。高中政治課雙主體教學模式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有無私的奉獻精神。每一個環節和方面都需要教師認真地探討,精心設計,合理的組織。同時,要求教師積極學習和探索,在實踐中不斷補充和完善高中政治課雙主體教學模式。

2、要具備深厚的理論知識和先進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高中政治課雙主體教學模式要求教師掌握本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並對這些理論和觀點有深刻系統的理解;要求教師掌握心理學教育學的有關知識和理論,並能運用到實際教學中去;要求教師改變教育思想和觀念,樹立素質教育的新思想,並以此指導教學實踐。

3、注重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收集、整理和分析資料是政治教師的基本功,也是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的重要途徑。政治教師要不斷從電視、廣播、雜誌、報紙等方面收集資料,然後對資料歸類、整理、加工、分析。一般做法是用所學的知識多角度、多方多層次分析,以鞏固知識、理解知識、培養能力。

4、要有創新意識。高中政治課雙主體教學模式不是固定模式,不是一成不變的,強調創新。既包括觀念上、方法上的創新,也包括組織形式上、活動上的創新。要求教師在每一環節上都要創新,在任何時候都要創新,以豐富、完善、發展高中政治課雙主體教學模式。

總之,高中政治課雙主體教學模式的根本就是要強化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教師“教”的外因,只有通過學生“學”的內因才能產生作用。因此,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環節時,只有從教學實際出發,充分考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真正使學生主動發展,從而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陳心五,《中國小課堂教學策略》,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出版。

2、姚敬華,《思想政治課“‘自主——合作——創新’三維複合”教學方式初探》,《中國小教材教法》xx年4期

3、《以學生為中心,合理設置教學環——談國中政治五步課堂教學法》,上虞教育信息網20xx—9—2

《嘗試》的教學設計5

一、設計説明

本文是一篇回憶性散文,也是學生第一次在教材中接觸馬克·吐温的作品,學習這篇文章,不可從傳統的道德角度做思考評判,而應着重從文章敍述的事件中體會作者敏鋭的觀察力及文學的感悟力。全文語言詼諧幽默,筆調簡潔明快,學習時可調動學生的語言體驗細細體會,以此激發閲讀馬克·吐温其他作品的興趣。

二、教學目標

1、體悟作者熱愛生活、熱愛文學的追求,使學生初識文學的魅力。

2、瞭解本文敍事的詳略之處,體會馬克·吐温作品詼諧幽默的語言風格。

3、品味文中的真情實感,指導學生課外閲讀,引導他們關注生活中的語文現象,喚醒他們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的意識。

三、教學過程

1、故事導入:講述《馬克·吐温與理髮師》和《死是千真萬確的》兩則笑話。

2、課前熱身:請學生談談對馬克·吐温的認識與瞭解。他何以讓一位19世紀的大出版商成為那個時代無可爭議的頭號大傻瓜呢?

課件展示作者畫像,簡介作者。(可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

3、讀文正音:同桌兩位同學為一組,互相聽、讀,誦讀全文。

4、速讀,理清作者的思路,弄清課文的結構:教師出示投影,展示文章的層次結構。

5、馬克·吐温的第一次文學嘗試做了那麼多近乎“惡作劇”的事,結合自己的情感,體驗一下他當時的心理動機,細讀課文,説説少年馬克·吐温的哪些方面令你欽佩,你最喜歡他的哪一點。

6、作者的第一次文學嘗試新鮮而刺激,也非常成功,你有第一次嘗試的經歷嗎?回憶一下你當時的感受。

7、揣摩語言,思考:馬克·吐温的作品讓人捧腹,讓人深思,這得益於他獨特的語言風格。本文語言最突出的特點是什麼?試舉例加以説明。

四、拓展延伸

1、將本文與《金庸傳奇》(節選自《讀者》20xx年第17期)做比較閲讀。

2、思考:你對近年來的少年作家現象有何看法?

3、課後閲讀一部馬克·吐温的作品,並學習做讀書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