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土壤中有什麼》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五年級《土壤中有什麼》教學設計

科學概念:

1.外力的風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會使巖石最終變成土壤。

2.土壤包含巖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顆粒(小石子、沙、黏土)、動物、植物的殘留物,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

3.水流動時能攜帶土壤微粒跟着一起運動,當水流靜止下來時,攜帶的物質也會沉積下來。一般來説,重的顆粒先沉積,輕的顆粒後沉積。

1.生物的生存離不開土壤,土壤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有着密切的關係,它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

2.用沉積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顆粒的大小分成幾層。

3.綜合各種方法獲得的信息,獲得對土壤成分的正確認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點】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

【教學難點】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教學準備】

分組器材:為學生準備新鮮濕潤的土壤及乾燥的土壤、塑料盒、A4紙、放大鏡、燒杯、鑷子、水、牙籤等。

教師演示:有關圖片和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巖石會改變模樣嗎》,知道受到水、大氣、氣温或者動植物的作用,巖石破碎,這種現象是什麼?

生:巖石風化

師:整塊的巖石風化成碎石,碎石繼續變化就會變成越來越小的顆粒,這些顆粒又是怎樣變成土壤的呢?

生:猜測土壤是怎樣形成的。

師: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土壤中有什麼,尋找土壤源於巖石的證據。

設計意圖:導入部分用簡單的幾幅巖石圖片,引導學生回顧上一節課的內容,從巖石的分化自然引入新課)

揭示課題:《土壤中有什麼》

二、尋找土壤的成分

師:同學們,根據你們平常對土壤的瞭解,你們認為土壤中有什麼

生:猜測(水,樹葉等等)

土壤中有哪些成分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尋找一下吧!

1.觀察新鮮濕潤的土壤。(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注:實驗時邊觀察邊完成實驗記錄表格把土倒在紙上進行觀察。我們可以用什麼方法進行觀察?我們觀察到了什麼?

小組觀察後交流,並做好記錄。

(設計意圖:這一部分讓學生觀察新鮮的土壤,期待學生能夠藉助手捏、放大鏡和鑷子等工具,發現土壤中是有水分、動植物的。)

全班交流、彙報、小結。

2.觀察乾燥的土壤。(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

把乾燥的土壤捻碎,用鑷子把土壤顆粒分開,藉助放大鏡仔細觀察,土壤的顆粒大小一樣嗎?我們能描述它們的大小嗎?

小組觀察後交流,並做好記錄。

全班交流、彙報、小結。

資料閲讀:根據顆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類,最大的土壤顆粒是沙礫(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還要小的沙粉,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這些統稱為巖石的微粒。沙礫(小石子)直徑大於2毫米、黏土的微粒很小,甚至用肉眼都沒有辦法看清楚。

圖片或課件出示:放大後的沙礫、沙、沙粉和黏土顆粒。

(設計意圖:這一部分的土壤需要特殊處理,教師先將土壤裏的水分去除,學生實驗時儘量將土壤弄碎,最好是能看到大小不同的顆粒。學生藉助肉眼觀看,放大鏡看,用手觸摸等方法,讓學生明顯高手到土壤中有大小不同的顆粒。)

3.觀察土壤的沉積實驗。(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土壤顆粒的輕重不一樣

把一些土倒入水中,我們發現了什麼?

攪拌水中的土壤,然後靜置一段時間,我們又看到了什麼現象?

土壤的沉積物分成了哪幾層?試着解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順序?再做一次驗證自己的`想法。

小組觀察後交流,並做好記錄。

全班交流、彙報、小結。

(設計意圖:這一部分土壤的量非常重要,大概裝到容器的1/3處最好,觀察的重點是土壤在水中分層沉積現象。一方面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土壤是由不同的顆粒組成的,這些顆粒的輕重不同;另一方面,讓學生理解沉積,為下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4.延伸、小結。

土壤裏還有我們沒有發現的物質嗎?(腐殖質、鹽分)

現在我們能解釋土壤是怎樣形成的了嗎?

三、土壤和生命

1.討論。

有人説:土壤是地球上最有價值的資源。我們怎麼解釋這一觀點?説説自己的理由,和同學交流自己的看法。

2.用學過的只是解釋:巖石分化的顆粒是怎樣變成土壤的?

2.出示圖片和文字資料,教師講解,學生閲讀學習。

3.説説土壤和人類的關係。

4.小結。

(這部分內容的教學能促進學生進一步理解生物和環境的關係。)

四、課外拓展活動

閲讀高士其的詩歌《我們的土壤媽媽》。

教學反思:

一、成功之處

1.本節內容實驗分為三個部分,(1)、觀察新鮮土壤;(2)、觀察乾燥土壤;(3)、沉積實驗。學生實驗探究的內容較多,如何確定重點呢?在上課之前,我分別做過三個實驗,計算過每個實驗的大概時間,1和2兩個實驗,學生能夠很快看到觀察結果,水分、動植物殘體甚至是大小不同顆粒也容易發現。但是第三個沉積實驗,學生在課堂上能順利攪拌玻璃棒,但是真的要清清楚楚的看到土壤分層卻比較麻煩,因為靜置一節課根本不夠。所以在這個實驗的選擇上我放棄了讓學生們親自觀察實驗結論,而是教師課前幾天做好實驗,上課時讓學生們觀察老師的分層現象。

2.通過認真研讀教參,將“尋找土壤成分”的活動,從兩方面進行,一是從操作層面上講,主要是觀察、實驗。通過觀察、實驗發現土壤的成分。通過綜合分析知道土壤不是一種單純的物質,它能滿足生物生長髮育的需要。

二、不足之處

1. 實驗表格設計有待改進,這三個實驗室一步一步層層遞進的過程,但是在表格設計中,把乾燥和新鮮土壤的表格設計成了兩個對比實驗的表格,增加了學生們書寫的壓力,也沒有達到教材本身的意圖。

2.在“土壤和生命”這部分內容上,我只是粗略的帶領同學們閲讀了課本的圖片和資料,而實際上,這部分內容更好的是讓同學們互相討論來了解“土壤是地球上最寶貴的資源”,這一部分還是有待加強的。

3.由於時間的限制,腐殖質這部分內容沒有設置實驗。

三、改進措施

首先,對於時間掌控上還是需要不斷加強,整節課出現了跑課現象,擔心時間來不及,這個歸根結底還是平時上課過程中缺少時間觀念,在平時的教學中,多給自己的一些環節記下時間。

其次,實驗表格的設計也需要多參照一些優秀教師的學習記錄單,以避免設計不當增加學生的壓力。

最後,科學課主要是學生的實驗探究為主,教師只是做一定程度上的引導,應該把時間還給學生,相信五年級的學生能夠有自主探究的能力。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適當加以引導,就會使本節課更加優秀。如果有必要,還是需要把腐殖質這個實驗還給同學們,讓他們親自感受腐殖質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