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教學設計15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那麼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秋思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秋思教學設計15篇

秋思教學設計1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在宋代王安石眼中鄉愁是那春風又吹綠的江南岸,在唐代李白眼中鄉愁是那皎皎的明月,那在唐代張籍的眼中鄉愁又是什麼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張籍寫的《秋思》(板書課題)。請同學們翻開書22頁。

二、初讀古詩,讀懂詩意。

師:自由朗讀古詩,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節奏讀,注意要讀準字音,讀順句子。

生:自由讀詩。

師:我看同學們都會讀了,現在老師想請一位同學起來讀,誰願意來當一個最勇敢的孩子。

生:讀詩。

師:讀得真不錯,聲音響亮。還有誰也想來試一試。生讀。

真棒!老師聽出他讀出了古詩特有的節奏。(課件出示古詩)

(講解字音)生再讀。

師:很好。來咱們全班一齊讀《秋思》。起。

師:這首詩同學們都讀得字正腔圓了。老師也想來讀一讀。

師:同學們,老師讀得怎麼樣?(分析師生讀法不同,再練讀。)

師:老師讀前四個字,你們讀後三個字。準備起。

現在老師想調換一下,你們讀前四個字,老師讀後半句,敢嗎?好準備起。

師:真不錯。可單單會讀還不夠,還要理解詩意。現在請同學們根據書中的插圖、註釋,也可以藉助工具書理解這首古詩的意思,可以跟同桌交流交流。

生:研讀詩意。

三、再讀古詩,品悟詩情。

師:誰能告訴老師你讀懂了什麼?

生:1.我讀懂了詞語的意思。

生:2.我知道這是詩的意思。

師:真厲害知道這麼多。

生:3.我知道了作者是看見秋風颳起就想家了。

師:哦,作者想家了。那是什麼引起他的思鄉情呢?

生:洛陽城裏見秋風。(點擊課件出示詩句)

師:可是秋風看得見嗎?

生:看不見。

師:那作者看見的是什麼?

生:是葉子飄落、草黃了、雁子往南飛。

師:是呀,落葉要歸根、雁子要南飛,作者也想家了。那他看不見什麼?

生:父母、孩子、妻子。

師:站在淒涼的秋風中,作者想——家。

因秋風而思家的,歷史上還有個典故呢。晉代張翰(點擊課件出示詩句)説:“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蓴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千裏,以要多爵乎?遂命駕而歸。”(《晉書張翰傳》)張翰是張籍的同鄉,他寧願棄官而回家。而張籍呢?他的家在哪?在洛陽嗎?有誰知道張籍?

生:交流張籍資料。(課件出示)

師:十年哪,那瑟瑟的秋風絞碎了詩人思鄉的心,詩人難以回鄉,愁腸百轉,他縱有千言萬語又該如何傾述呢?

生:寫家書。

師:可這是一封怎樣的家書呀?你能從詩中找出句子嗎?

生:欲作家書意萬重。(板書:意萬重)(課件出示詩句)

師:意萬重是什麼意思?你能跟它換個詞嗎?

是呀,十年了,那是多少個日日夜夜呀?年邁的父母、翹首遙望的妻子、幼小的孩子,家中的一切一切,張籍只能把這深深的思念化在信中,那他會在信中説些什麼呢?同學們拿起筆來,把張籍想説的話寫下來吧!(課件出示小練筆)

師:我看同學們都寫得差不多了,來哪個小張籍願意把你的思念讀給大家聽。

(師生互動交流,生讀完寫句再讀詩。)

師:把我們所有的話加起來張籍覺得夠嗎?(不夠)

是呀,縱有千言萬語也表達不了詩人的心,這真是——(欲作家書意萬重)

領悟:復恐匆匆説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師:信寫好了,我們來看看張籍寄信的畫面。(課件出示詩句)

同學們張籍寄信時,他心情如何?你能從詩中找出這個字嗎?

“恐”是什麼意思?他在擔心什麼?

師:可臨行為什麼又開封?“開封”是什麼意思?“又開封”呢?

生:“開封”就是把封好的信拆開。

“又開封”就是把信合上又打開,又合上又打開……

師:詩人把信打開幾次?

生:一次,兩次,三次……

師:第一次張籍把信打開,為何呀? ——生:復恐匆匆説不盡。

第二次張籍把信打開,為何呀? ——生:復恐匆匆説不盡。

第三次張籍把信打開,為何呀? ——生:復恐匆匆説不盡。

張籍呀張籍你已經看了一遍又一遍,為何呀?——生:復恐匆匆説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四、回讀,深化情感。

師:是呀,小小的一封家書怎能承載一個遊子濃濃的鄉愁呢!請讀《秋思》

師:信帶走了,可帶走的僅僅是信嗎?

那他還帶走了什麼?

生:帶走了作者的心……

師:張籍此刻的心情他的朋友孟郊也深深懂得,他曾寫下:書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歸信吟》(點擊課件呈現)讀詩。

師:魂去也,空一身哪!現在陪伴張籍的只有——洛陽城裏的秋風。於是一首千古絕唱就在張籍腦中誕生,這就是《秋思》(音樂響起)生讀詩;信走心也走,就像此刻的張籍身在洛陽,心在故鄉。這是一份刻骨銘心的思念呀!請讀《秋思》。秋風乍起,思鄉湧起,寫不完的思念,説不盡的鄉愁,再讀《秋思》

五、拓展昇華。

師:同學們這思鄉懷親又何止張籍和孟郊而已。那時候交通不便,信息不通,離鄉的人們只好把滿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寫進詩裏。課前老師讓你們收集有關思鄉的古詩有嗎?

生交流思鄉的古詩,進一步感受鄉愁。

師:我看同學們手中還有很多思鄉的古詩,課後咱們班來辦個思鄉的古詩大會好嗎?

師:老師這裏也有思鄉詩句。(課件出示)師生配合讀。

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唐。張九齡

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唐。杜甫

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唐。馬戴

明月有情應識我,年年相見在他鄉。------清。袁枚

師:這思鄉懷親從唐至清源源流傳,他流呀流,流進當代台灣詩人余光中的心中,請看課件出示:余光中《鄉愁》)(音樂響起)。

師:同學們,張籍的鄉愁是思念家中的親人,那余光中的鄉愁又是什麼呢?

(比較鄉愁,提升愛國情懷)

六、總結

師:同學們家鄉的山水總讓遊子們魂牽夢繞,家鄉的親人更讓遊子們牽腸掛肚。也許今天你們還不能完全領會,但是孩子們你們終將長大,闖蕩天涯,那時候你們一定會懂得這種無法割捨的牽掛。因為家是我們永遠的嚮往。

《秋思》道盡了天下所有遊子們的心,讓我們再一次吟詠這首傳世之作吧!

《秋思》教學反思

《秋思》這篇課文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同組的還有王安石的《泊船瓜州》和納蘭性德的《長相思》,這組詩詞反應的主題是:思鄉情。《秋思》雖然文本只有四行,二十八個字,但詩人那份濃濃的思鄉之情如何在課堂上能與學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鳴?除了詩的內容外,我到底要通過《秋思》這個載體教給學生什麼?詩的課堂到底應該是個怎樣的課堂?……這一系列的問題不斷呈現在我的腦海中。我不禁自問:新課程背景下的古詩應怎麼教,古詩教學應把握什麼?應帶給學生什麼?

我個人認為古詩教學的課堂應該是一個充滿詩意的課堂。這才無愧於古人創造詩詞,無愧於詩詞有別於其它文體,無愧於編書者納入古詩詞教學的用意。怎樣才能創造出一個詩意的課堂?我想方設法讓《秋思》的情意在詩意的課堂上流瀉。

一、和學生一起在讀中感悟詩情。

我一直認為詩的教學應不同於其它的課文閲讀教學。一般的課文閲讀教學可抓住重點的字詞句深入品味體會,但詩只有28個字,我們不能把詩拆得支離破碎,使它失去了整體的完整性。為了保護“詩”作為一種“完形”的存在,我採取的策略就是誦讀。不管學生懂與不懂,先讓學生讀了再説,讓《秋思》在誦讀中流淌。整節課我安排了學生大大小小的讀差不多有二十多次。開始整首詩的自由讀,個別讀,小組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再師生配合讀,讀出這首詩特有的憂傷。接着課中導讀,在理解了詩意的基礎上,在體會了詩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個人獨特的見解後,再讓學生有感情地誦讀,老師的引讀、看意境讀、想像讀,最後熟讀成背。這樣一層一層地深入讀,讓學生在讀中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詩人的思鄉情,讀出自己的體會。讀出詩的味道。

二、引領學生在想象中豐富詩意。

古詩詞言簡意賅,一字千金,是極富魅力的。每個字、詞都是作者獨具匠心所在。所謂“十年得一字”、“語不驚人死不休”更是古人錘鍊語言的佳話。在深入備課後,我覺得詩中的“見秋風”可作為教學這首詩的突破口。“意萬重”是這首詩的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我個人覺得引導學生想象,豐富學生對“見秋風”的表象,加深對“意萬重”的理解。這樣對學生體會作者的內心情感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當學生對這首詩有了整體的印象後,我馬上抓住詩眼“見”大做文章。我安排了學生一次次想象“見到什麼”“見不到什麼”,“風是無形的,看不見但作者卻感受到什麼?目的是希望學生在我營造的意境中,在一次次的對比中,以有形的景來襯無形的思,循序漸進地引領孩子們探究、品味“見秋風”。希望一次又一次地讓學生感悟詩人“鄉愁生於秋風裏”、“鄉思寄寓家書中”、“鄉心乃在寂寞處”。希望想象到的畫面成為學生通往作者內心的橋樑,讓學生與作者感同身受。

詩人的“意萬重”是詩的重點。當學生感受到張翰能棄官而回,而詩人卻只能通過寫家書來表達對家鄉的思念,可久居在外,一生坎坷的詩人又豈止是思家呢?於是為了讓學生更進一步瞭解詩人的“意萬重”我讓學生交流張籍的資料,讓學生了解詩人的生平,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學生對詩人有所瞭解後,我馬上又讓學生想象詩人的“意萬重”可能是什麼?這樣學生通過理解後的想象,就有可能走進詩人的內心了,這樣詩中“意萬重”學生就能理解,就能在想象中深化了。

在《秋思》一課中,我前後安排了多次不同類型的想象。“見秋風”“意萬重”是聯想,聽誦讀想象畫面是一種表現想象,配樂想象家書是一種創造想象,多維度問作者是一種角色想象。目的是希望在恰如其分的情感的激發下,學生的想象豐富起來,説話寫話的訓練就水到渠成。

三、指導學生在寫中深化詩情。

在《秋思》一課教學中,當學生的情緒被完全調動起來的時候,我運用多媒體,悽婉的背景音樂,讓一個飄滿離愁別緒的意境在課堂緩緩流淌,流淌進學生的心田。此時我説:“這瑟瑟的秋思,絞碎了詩人思鄉的心,他最想和家人説些什麼呢?”學生們遐想翩翩,我讓學生拿出筆來寫一寫家書,學生紛紛拿起了筆,盡情地釋放着內心的感受,學生的情感在“寫”當中得到了釋放。

互文印證也是我這節課採用的一個較為有效的教學方法。

在學生深入領悟了詩人的濃濃的鄉愁後,當捎信人帶走了信時,我及時挑疑:這帶走的僅僅是一封信嗎?它還帶走了什麼?學生馬上反應出帶走還有作者的心、作者的思鄉情、作者對家人的祝福……我及時把學生引入孟郊的《歸信吟》:書去魂亦去,兀然恐一身。讓學生再一次走進了張籍的心中。接着我還讓學生交流自己收集的思鄉古詩,進一步感受鄉愁,最後把學生帶進來現代台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中,在悽婉的音樂背景下,聽教師範讀,學生自己讀,把鄉愁提升到愛國情愁中。

課前的設想只是我的一個理想課堂,一堂課下來,遺憾頗多。如:時間的掌握,詩中的挖掘都還欠火候,與學生的互動還欠缺,教師的課堂教學機智還有待提高。

秋思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藉助註釋、插圖理解古詩意思,反覆朗讀,聯繫生活實際感悟、品味詩中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豐富情感,揣摩詩人的表達方式。

3、感受古詩語言的韻律美、意境美,自主積累思鄉的詩詞。

教學過程:

一、見秋生情,讀題定調。

1、讀“秋”想畫面

板書“秋”字生讀;讀着“秋”字,你眼前出現了什麼畫面,想到了什麼?

2、古人眼中的秋天

在我們眼中,秋天帶給我們的豐收的喜悦,但是在有一些古代文人的眼中,卻似乎很少有這份喜悦,現在讓我們透過古詩去看看古代文人眼中的秋天吧!

出示詩句,生讀。

問:這些詩人眼中的秋天是怎樣一幅景象?(生答)

蕭瑟的秋風,枯敗的草木,飄飛的落葉……構成了一幅多麼荒涼肅殺的景象。這蕭條肅殺的秋景勾起一多少遊子的思鄉情懷啊!今天,我們來學習唐代詩人張籍的《秋思》,走進張籍的內心世界,去體會一個遊子那顆思家念親的心。

3、補充課題,引導讀題,讀出濃濃的、悠長的味道。

二、讀通古詩,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自由地把古詩讀3遍,前兩遍爭取把古詩讀通順、讀流利,把字音讀準。第三遍爭取讀出詩的節奏感,韻律感。

2、展示讀

指名讀古詩,評價是否讀出了節奏和韻律。

3、師生合作讀。

4、古詩的語言具有有度的概括性,和我們現在説的白話有所不同,請同學們藉助註釋、插圖理解古詩意思,把這首古詩翻譯成白話?(指名説説意思)

5、你從詩中讀懂了什麼?

三、品讀古詩,感悟詩情

1、品味秋韻,感秋愁

是什麼讓張籍產生了思鄉的情懷?(見秋風)

秋風是見得着的嗎?

那麼詩人見到了什麼?(漫天飛舞的落葉、瑟瑟搖擺的枯木、風吹落葉遍地翻滾……)

洛陽城裏,落葉在秋風中漫天飛舞,打着旋兒,零落遍地;路邊的敗草在風中瑟瑟搖擺;天上大雁南歸而去。張籍呀張籍,站在涼意漸濃的秋風中,你的心中湧起的是怎樣的思緒呀?(指名説説)

這是怎樣的一種愁緒呀!讓我們走進另一位詩人馬致遠的.秋思,去品味那一份別樣的愁緒。

出示馬致遠的《秋思》,師讀生想畫面。

聽着聽着,你的眼前出現了什麼畫面?你的內心有種怎樣的感受?為什麼?馬致遠的心情又是怎樣的?

蕭條的秋景,瘦弱的老馬,浪跡天涯孤獨的遊子,此情此景怎一個“愁”字了得?請你用朗讀把這一份別樣的憂愁表達出來吧!(自由讀,指名讀,)

離愁漸遠漸無窮,逢秋向晚腸寸斷,寸寸都是遊子愁。你看(生齊讀)

2、讀寫結合,悟深意

你若是客居他鄉的遊子,此時此刻,面對此情此景,你想做什麼?

張籍面對此情此景又做了什麼呢?我來問問詩人。

看着學生,問:秋風乍起,你——生答:欲作家書意萬重。(2—3人)

你想要家書中説些什麼呢?快拿起你的筆,把你想説的話在家書中盡情傾述吧!

指名説説家書的內容。

情境導讀:

這也想説那也想問,想説的話太多太多,這就是——欲作家書意萬重。

心中的牽掛太多太多,千言萬語,千頭萬緒竟不知從何説起,這真是——

一封家書承載了遊子幾多思念幾多牽掛,這實在是——

3、説不盡,又開封

我是送信的使者,信給了我你就放心吧,我一定會盡快把信交到你的家人手中。什麼?你要我把信給回你?這是為什麼?(生用自己的話回答再用詩句回答)

古代的通訊不像現在這麼便捷,客居他鄉的遊子與家人聯繫的唯一方式就是寫信,而這承載着悠悠思鄉情的家書不知要經過幾多輾轉,幾多時日才能到達家人的手中。那麼,家書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的份量有多重呢?

出示詩句: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書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生讀,你讀懂了什麼?現在你還覺得家書只是幾張薄薄的紙嗎?那是什麼?

情境導讀:

這悠悠的思鄉愁,切切的遊子情全靠這家書一封來傳遞,難怪詩人會——復恐匆匆説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那悠悠和思鄉愁,切切的遊子情,怎是一封家書所能道盡的呀!難怪詩人會——

這説不盡的是什麼?輕輕一開開出的又是什麼?

這首詩,抓住寫信寄信這麼一件小事卻表達出一個遊子濃濃的思鄉念親之情,在表達方法上可謂高明。王安石曾這樣評價張籍的詩。

出示詩句

四、想像畫面,拓展昇華

1、《秋思》寥寥數字,卻字字飽含一個遊子對家鄉對親人濃濃的思念,讓我們再一次用心品讀這首詩,邊讀邊想像畫面,去體味那份遊子情懷。

師生合作讀,然後説畫面。

2、讀着古詩你心中產生的什麼疑問?

張籍為何思家不歸家呢?讓我們來看看他的資料,也許你會從中找到答案的。讀、説。

再次引讀全詩:或許是公務繁忙,或許是生活困頓,張籍思鄉卻不能歸,一年將盡,秋風乍起,他情不自禁地吟道——

又一年過去了,秋風又起,他不由再次吟誦起——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詩人離開家鄉已是十年,家鄉已多年未親近,可是對家鄉的思念卻越來越濃郁,而這思鄉情中或許帶着絲絲無奈。因此每當秋風吹過,他都要深情地吟誦起——

思鄉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是人類共同的情懷。自古以來有多少遊子抒發過對家鄉的深深思念。

出示古詩,生讀積累。

秋思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瞭解元敬曲小令的特點;

2、理解《天淨沙》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重點:

1、理解《天淨沙》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2、訓練想象、聯想、培養創造思維。

難點:理解《天淨沙》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學情分析:七年級已經具備初步鑑定詩歌的能力,只要教學時充分利用圖片資源幫助學生解讀作品,學生能夠感覺到詩歌的`優美環境,提高詩歌的鑑賞能力。

課時:一課時

內容與步驟:

一、導入:秋天已經悄然來臨,金色的秋天固然有着收穫的喜悦,但也承載了古往今來許多遊子的悲哀,秋下一心合成離人愁。説到離愁,人們往往會想起一首流傳七百多年的作品---《天淨沙·秋思》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首感受至深的作品(幕顯1)

二、初步感知:

1、釋題,作者簡介(幕顯2),介紹小令(幕顯3)

2、聽讀欣賞(幕顯4)體會有何感受?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剛才朗讀者的聲音很有表現力,我們不妨練一練。

3、指名讀,表演讀。

三、賞析:自學討論:這首曲寫的是什麼季節的景色?遊子思鄉之情表達他怎麼樣的思想感情?(哪句話能表現出來的)

這種感情除了抓住景色特點,還能通過什麼來體現呢?我們細細品味。

(幕顯5)生:結合畫面,加上你的想象,説説第一句描繪的景緻。

師:小節(幕顯)(如果把枯、老、昏三個字去掉,還能表現出愁緒嗎?修飾恰到好處。)

(幕顯6)

小結:(幕顯7)全曲前4行寫景,第5行抒情,全篇不見一個愁字,滿篇卻是愁緒,以悲涼的景色襯托出秋野旅人的思鄉情懷。感情朗讀、背誦。

對於這樣只有28字的小令,不少人將它改寫成散文或現代詩,有人這樣詮釋這首古曲:請欣賞:(幕顯8)輕聲讀,也是一篇佳作

四、拓展:你收集到哪些描寫思鄉之愁的詩句?(大屏幕9配合《宿建德江》幕顯10《次北固山下》,《鄉愁》)

五、總結:説不盡的鄉思,扯不斷的鄉愁,因為有鄉思,使漂泊的人不管身在何處,心兒卻回了家,因為有鄉愁,使遷客詩人留下一首首感人的詩篇,讓我們牢記這些凝重的詩句,牢記我們的家。

六、作業:

1、背誦,默寫《天淨沙·秋思》;

2、積累《鄉愁》主題的詩句至少一首背誦下來;

3、將本曲改寫成散文。

秋思教學設計4

一、導入:

秋天是一個容易讓文人墨客傷感的季節,遠離故鄉的遊子最容易在這個季節裏感時傷世、慷慨悲歌,在古詩詞中有很多的體現,也有不少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傑作。同學們知道嗎?在元代,有一位叫馬致遠的著名曲作家寫了一首經典之作《天淨沙·秋思》,就是其中最為著名作品之一,寫的就是漂泊羈旅的遊子之思。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學習,共同感受一下在那遙遠的年代,一位離鄉遊子秋日的情懷。現在請同學們把課本翻到第66頁,自由朗讀。

二、背景知識簡介

1、課題由兩部分組成, 與詞相似,“天淨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即“秋的思念”。

2、關於曲。元曲與唐詩、宋詞是文學史上的三座藝術高峯。曲在元代興起,它開拓了一條大眾化、通俗化的新的文學途徑,在格律、字句和情調上有較大自由。元曲包括兩種文體:一種是劇曲,又叫雜劇,屬於戲劇一類;一種是“散曲”,屬於詩歌一類。散曲從結構上又分為小令和套數兩類。小令通常是獨立的單隻曲牌,按曲調創作,每一個曲調都有自己的名稱,各個曲調的字數和句式都不相同,常用於寫景、抒情。《天淨沙·秋思》就屬散曲中的小令。

3、關於作者。作者馬致遠,他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同稱“元曲四大家”,是我國元代著名大戲劇家、散曲家。。青年時期仕途坎坷,中年中進士,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後在大都任工部主事。他晚年不滿時政,隱居田園,以銜杯擊缶自娛,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在詩人精心選擇和渲染的畫面中,滲透着浪跡天涯的旅人在秋天夕陽下的孤獨與愁苦。這首小令《天淨沙·秋思》膾炙人口,被譽為“秋思之祖”。

三、文章分析

1、一首好詩就是一幅好畫, 人們常説,“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首元曲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秋景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欣賞,請大家齊讀這首小令。

這首小令一共五句,共28個字,在這短短的28個字中,一共提到了哪些事物、景物?——藤、樹、鴉、小橋、流水、人家、道、風、馬、夕陽。

這些景物有何特點?藤是什麼樣的藤?枯藤,樹是老樹,鴉是昏鴉,橋是小橋,水是流水,家是人家,道是古道,風是西風寒風,馬不是肥膘的馬,是瘦馬,太陽是即將落山的夕陽。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這九種景物是在夕陽西下這樣一個大的色彩環境下的,夕陽西下,時間愈來愈晚,光色慘淡、昏黃,更使以上景物倍添遲暮蒼涼的情調氛圍。這些景物烘托出了斷腸人的那種心境。

這些景物都是我們在秋天裏常見的景物,可是它們在“斷腸人”的眼中,卻有這樣不同。你能否用散文化的語言來描繪一下小令中的這幅畫?【譯文】

枯藤纏繞的老樹棲息着黃昏歸巢的烏鴉,小橋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幾户人家,荒涼的古道上,迎着蕭瑟的秋風走來一匹孤獨的瘦馬。夕陽已經朝西落下,漂泊未歸的遊子還在天涯。

作者在這首小令中,用極其簡約的文字,一字一詞,一字一景。用白描的手法描繪了這樣一幅生動的圖景: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着一匹瘦馬,迎着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户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這些景物構成的這幅圖給你什麼樣的感覺?——悲涼、淒涼、蕭索,哪句話是畫龍點睛之筆,最直接的道出了作者此時的悲傷心情?——斷腸人在天涯

什麼是“斷腸人”?——形容傷心悲痛到極點的人,此處指漂泊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語氣去讀結尾句呢?——低沉、凝重、滯緩齊讀這句,注意感情和節奏的控制。

通過這樣的朗讀,我們可以感知作者內心悲痛欲絕的情感。

請同學們再讀全曲,思考:是否曲中每句都是悲傷的基調?都要讀得如此低沉凝重呢?生:不是,“小河流水人家”,色彩較為清麗明淨。師:“小河流水人家”,是一幅怎樣的景象?

師:思考,這句的基調是否與全曲的悲愁基調不和諧呢?這運用了什麼樣的寫作手法?有什麼作用?

師:襯托(反襯)。通過“小橋流水人家”的生氣盎然而又恬美、安適的景象,襯托出遊子還在“古道西風“中騎着瘦馬飄零無歸的悲涼。人貴直,文貴曲。樂景寫愁使愁更愁,使情更傷!請同學們在理解這首元曲基調的基礎上,再次飽含感情地朗讀一遍。

我們説這首小令的畫龍點睛之筆是最後的“斷腸人在天涯”,這首散曲的題目叫“秋思”,可全篇28字中,並無一詞提及到“思”,到底“斷腸人”在“思索”什麼,思念什麼,讓他這樣情傷呢?生:遊子思歸。

師:處在上述環境中的人是“天涯遊子”,他因思鄉愁而“斷腸”,作者把遊子思歸的思想感情融入到自然景物中表達出來,這種寫作手法就是我們常説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師:《天淨沙·秋思》則妙在情景交融,前三句十八個字,共寫了九種事物,用白描的手法,渲染了一種蕭瑟蒼涼的意境。每一個詞都深刻而準確地體現了一個漂泊天涯的斷腸人的獨特感受,烘托出天涯遊子愁腸寸斷的情愫。王國維説它“純是天籟,深得唐人絕句妙境”。可見其藝術性價值之高,真不愧為“秋思之祖”。

再次朗讀,體會情感

秋思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藉助註釋、插圖理解古詩意思,反覆朗讀,聯繫生活實際感悟,品味詩中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豐富情感,揣摩詩人的表達方式。

3、感受古詩語言的韻律美、意境美,自主積累思鄉的詩詞。

教學重點:

藉助註釋、插圖理解古詩意思,反覆朗讀,聯繫生活實際感悟,品味詩中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豐富情感,揣摩詩人的表達方式。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表達的豐富情感,揣摩詩人的表達方式。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幻燈片。

2、學生準備:蒐集表現思想之情的古詩詞,並多讀幾遍。

設計理念:

“思鄉”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思鄉情是人類亙古不變的情愫,悲秋又是古今文人共通的情懷。見秋而生鄉愁也就成了文人千古不變的題材,唐朝詩人張籍的《秋思》正是這種題材的一首古詩。詩人因“見秋風”而“作家書”再“寄家書”,表達了詩人濃濃的思鄉情。詩的字面意思,學生藉助插圖、工具書等能夠理解,但是由於年齡和生活經歷等原因,要真正走進詩人內心,真切體會那無法排解的思鄉情卻很難。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本課設計主要採用以下幾個措施:一、以優美的語言創設情境,把學生帶入蕭瑟的秋景中,渲染情緒,為古詩的學習奠定情感基調。二、以詩解詩,以詩悟詩。通過張繼的一首《秋思》帶動一組悲秋思鄉的古詩學習,意在以意思意境相近的古詩幫助學生對古詩的理解感悟,同時

達到加大課堂容量,提高教學效果,豐厚學生經典文化底藴的目的。三、以讀促悟,以悟促讀。設計一個個情境,讓學生入情入境地讀,在讀中感悟,悟後讀情,讓思鄉情在一次次朗讀中深入學生心中。四、補充資料,輔助理解。補充一些寫作的背景資料有利於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生活和內心世界,更好地體會古詩情感。

 教學過程:

一、詩句導入,引起對風的興趣

當身邊的微風輕輕吹過,有個聲音在對我呼喚,

風呀風,你可知你曾勾起多少文人墨客的思鄉之情。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二、初步感知,瞭解詩意

(一)讀準字音

1、請大家自由讀讀這首古詩,儘量多讀幾遍,注意詩中的生字和多音字。

2、指名讀。

3、節奏地讀一讀這首詩。

4、齊讀 。

(三)瞭解詩意

1、這首詩告訴我們一件什麼事呢?藉助註釋,邊讀邊思考,不懂的可以和同位或老師交流。

2、學生彙報。

三、探究詩詞,體會詩情

(一)探究“見”

1、秋風可觸卻不可見,但伴隨着秋風,秋景卻處處可尋呀。或許這是一個早晨,又或許這是一個傍晚,作者佇立在瑟瑟的秋風中,他看到什麼呢?

2、詩句過渡:“秋風窗下起,旅雁向南。日日出門望,家家行客歸。”。

3、秋風窗下起, 作者看到了家家的`行客歸來了,他還看到了什麼人呢?

4、創境悟情:

(1)秋風習習,詩人看見的也許還有很多很多,望着,望着,詩人似乎又回到自己那朝思暮想的家鄉了。(出示三組詩句)

(2)自由品讀,想像畫面。

(3)讀中感悟悲傷。

在洛陽城裏,在這瑟瑟的秋風中,紅柑樹,白藕花,楊柳見不到的.他見到的只是那冷冷的秋,引讀“洛陽城裏見秋風”

在秋風中,菰菜、蓴羹、鱸魚膾見不到了,他見到的只是那冷冷的秋,引讀:……

在秋風中,他家人的歡聲笑語,鄉親們的把酒言歡見不到了,他見到的只是那冷

(4)再讀詩句悟情。

當身邊的微風輕輕吹過,有個聲音在對我呼喚,風呀風,你可知你曾勾起多少文人墨客的思鄉之情。

(二)探究“意萬重”

1、秋風瑟瑟,吹碎了詩人的心,鄉思切切,絞碎了詩人的情!在那個通迅落後的年代,只能作家書以表心聲,可正當詩人執筆之際,卻遲遲不能下筆,那是為什麼

2、解釋“意”。

3、透過資料,走進張籍的心。

4、情境創設,朗讀中探究“意萬重”。

張籍,你一人孤獨在外,縱有千言萬語也無處傾訴,此時他鄉遇故人,把你想説的一一向我道來吧!(三個學生)

5、小練筆:寫給家人的家書。

雖然”意萬重”,但思鄉之情是無法抑制的,走近詩人,只見在昏暗的燈前,紙鋪開了,在那秋風輕輕呼喚聲中,在那行人陣陣催促聲中,張籍,拿起筆,把你想對家人説的話快快寫下來吧!

(三)探究“又開封”

1、換位思考:寫好的信為什麼封了又開,開了又封呢?

2、讀中感悟其説不盡。

(四)迴歸全詩,整體朗讀。

四、迴應前文,探究寫法

1、自由探究:看似尋常最奇崛”。那這首詩的尋常在哪裏呢?奇崛於何處?

2、小結寫法:在王安石的眼中,因為見秋風所以意萬重,因為意萬重所以説不盡,因為説不盡所以又開封,就是這樣一個個看似尋常的又開封,卻道出了詩人那無法言喻的思鄉情愁。這就是王安石眼中的“看似尋常最奇崛”

 五、拓展延伸,喚起想象

1、出孟郊《歸信吟》。與秋思交叉朗讀。

2、再讀詩句,品味孤獨。

 六、積累延伸

1、默寫《秋思》。

2、想象《秋思》中描繪的畫面,將《秋思》改寫成一個小故事。當作練筆。

3.蒐集表達思鄉情感的詩詞、歌曲,在班級展示。(選做)

秋思教學設計6

一、創設情境導入

1、播放歌曲《故鄉的雲》。

2、你能聽出這首歌抒發了一種什麼感情嗎?

(思鄉之情是古代詩人常常會抒寫的一種真摯的情感。)

二、理解詩題,簡介作者

1、板書課題,簡介作者。

2、“秋思”怎麼講?作者思什麼?

三、自讀古詩,瞭解大意

1、觀察詩中插圖,想象圖中畫的是什麼意思。

2、自由讀詩,注意讀準字音,讀準節奏。

3、指名試讀,指名評價,全班齊讀。

4、再讀全詩,結合註釋理解每句詩的.大意,把不懂的詞句做上標記。

5、班級交流: 你讀懂了哪些詩句?還有什麼難以理解的地方?

四、品讀古詩,感悟詩情

1、抓住重點詞句導讀:

體會“見”、“意萬重”、“恐”、“又開封”等詞的含義。

2、引導學生想象詩中的畫面和藴含的故事,體味詩中的情感:

詩人這樣做是因為什麼?從他的行為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3、讀完此詩,你被什麼感動了?你最感動的是哪些詞句?

4、感情朗讀。

五、拓展延伸

1、把此詩改寫成一個小故事。

2、課外蒐集、積累表達思鄉之情的古詩。

秋思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藉助註釋、插圖理解古詩意思,反覆朗讀,聯繫生活實際感悟,品味詩中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豐富情感,揣摩詩人的表達方式。

3、感受古詩語言的韻律美、意境美,自主積累思鄉的詩詞。 重點:藉助註釋、插圖理解古詩意思,反覆朗讀,聯繫生活實際感悟,品味詩中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豐富情感,揣摩詩人的表達方式。

難點:

體會詩人表達的豐富情感,揣摩詩人的表達方式。

教學過程:

一、見秋生情,讀題定調。

1欣賞圖片談感受

2、古人眼中的秋天

在我們眼中,秋天帶給我們的豐收的喜悦, “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在古時大多詩人的眼中都是這種蕭條肅殺,淒涼的景象,勾起他們很多的思鄉情懷。也留下了很多千古流傳的關於思鄉的古詩。今天,我們來學習唐代詩人張籍的《秋思》,走進張籍的內心世界,去體會一個遊子那顆思家念親的心。

3、補充課題,引導讀題,讀出濃濃的、悠長的味道。

4.出示學習古詩三步驟,學生齊讀。

5 .知詩人,解詩題

二、讀通古詩,整體感知

1、出示標好多音字的燈片,劃分好節奏的燈片

請同學們自由地把古詩讀3遍,前兩遍爭取把古詩讀通順、讀流利,把字音讀準。第三遍爭取讀出詩的節奏感,韻律感。

2、展示讀

指名讀古詩,評價是否讀出了節奏和韻律。

3、師生合作復沓讀。

4、光會讀還不行,我們還要知道詩的意思。請同學們藉助註釋、插圖理解古詩意思,把這首古詩翻譯一下?(指名説説意思)

三、品讀古詩,感悟詩情

出示詩句:洛陽城裏見秋風

1. 秋風是見得着的嗎?那麼詩人見到了什麼?(漫天飛舞的落葉、瑟瑟搖擺的枯木、風吹落葉遍地翻滾)

洛陽城裏,落葉在秋風中漫天飛舞,打着旋兒,零落遍地;路邊的敗草在風中瑟瑟搖擺;天上大雁南歸而去。張籍站在涼意漸濃的秋風中,他想起了什麼?想誰?(指名説説)

2、此時此刻,詩人面對此情此景,他想做什麼?

可是他在寫家書的時候卻感到意萬重?為什麼?請大家從他當時的創作背景中找一找。(離家的時間久,想對家裏的人説的話説

的事多,當時又兵荒馬亂,對家人很牽掛,很擔心)

他會在家書中説些什麼呢? 現在你就是張籍,拿起你的筆把你想寫的話寫下來.分組進行,分別寫給父母,孩子,兒女,朋友。 情境導讀:

這也想説那也想問,想説的話太多太多,這就是——欲作家書意萬重。

心中的牽掛太多太多,千言萬語,千頭萬緒竟不知從何説起,這真是——欲作家書意萬重。

這封家書承載了詩人太多思念太多牽掛,所以他在寫家書時才會感到——欲作家書意萬重。

因“見秋風”而“意萬重”我們再把這句詩連起來讀,讀出作者的思念之情。

3、説不盡,又開封

(一個“意萬重”體現了詩人對家人濃濃的思念之情,對麼詩人的思念之情在詩中哪裏還有更細緻的體現呢?一起看看寄信的詩句)

A 哪個字體現了詩人寄信時的心理(恐),恐是什麼意思? 擔心什麼?

B“又”體現了什麼?還有哪個字也表達了這個意思?

C 從這幾個詞中你體會到了什麼?説不盡的是什麼?(説不盡的是思念,輕輕一開開出的也是思念!)

D想像對話:我是送信的使者,信給了我你就放心吧,我一

定會盡快把信交到你的家人手中。什麼?你要我把信給回你?這是為什麼?(生用自己的話回答再用詩句回答)

E古代的通訊不像現在這麼便捷,客居他鄉的遊子與家人聯繫的唯一方式就是寫信,而這承載着悠悠思鄉情的家書不知要經過幾多輾轉,幾多時日才能到達家人的`手中。那麼,家書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的份量有多重呢?

出示詩句: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生讀,你讀懂了什麼?現在你還覺得家書只是幾張薄薄的紙嗎?那是什麼?

情境導讀:

抵萬金的家書啊!難怪詩人會——復恐匆匆説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這悠悠的思鄉愁,切切的遊子情全靠這家書一封來傳遞,難怪詩人會——復恐匆匆説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那悠悠的思鄉愁,切切的遊子情,怎是一封家書所能道盡的呀!難怪詩人會——復恐匆匆説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小結:1.原來不管是“見秋風,意萬重,或是説不盡,又開封”這些字眼的背後隱藏的是詩人對家人們深深的思念,濃濃的牽掛。請同學們帶着詩人的思念再讀《秋思》

2.這首詩唱只抓住寫信寄信這麼一件小事卻表達出一個遊子濃濃的思鄉念親之情,這叫(學生説,師板書:敍事抒情或寓情於事)。

在表達方法上可謂高明。王安石曾這樣評價張籍的詩.

出示詩句: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他的一個平平常常的又開封卻道出了詩人那無法言喻的思鄉情愁)

3,信帶走了,可帶走的僅僅是信嗎?張籍的心情他的朋友孟郊曾深深地懂得,出示詩句:“書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魂也去啊,空一身啊,此時陪伴張籍只有洛陽城的秋風,於是一首千古絕唱便在張籍的腦海中誕生,這就是《秋思》,請同學們再讀。

四、讀寫結合,拓展昇華

1、這首千古絕作《秋思》寥寥數字,卻字字飽含一個遊子對家鄉對親人濃濃的思念,展開你想象的翅膀,飛進作者寫詩的情境中,一展你的文采,把《秋思》加上時間地點,詩人當時的語言動作及心理,編寫一個小故事吧!記住作家葉文玲的話:有真情、有創造!

寫前提示:1、又是一年秋風至,詩人獨自一人站在洛陽街頭,心情怎樣?

2、詩人作家書時,想起了誰,想説什麼?他作家書時的神情、動作是怎樣的?他的內心呢?

3、當行人即將起程,詩人又是怎樣做的,他的內心是怎樣想的,他的神情、動作是怎樣的?

五、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並背誦它古詩。

2、繼續積累其他表達思鄉情懷的詩句,體會詩中藴含的情感。

《秋思》教學反思

當我拿起《秋思》這篇課文,心如千斤重。雖然文本只有四行,二十八個字,但詩人那份濃濃的思鄉之情如何傳遞給沒有雷同生活經歷的學生,讓學生感受着詩人的感受,想着詩人的所想?除了詩的內容外,我到底要通過《秋思》這個載體教給學生什麼?詩的課堂到底應該是個怎樣的課堂?……這一系列的問題不斷呈現在我的腦海中。我不禁自問:古詩教學為何物?直教人寢食難安!

我個人認為古詩教學的課堂應該是一個充滿詩意的課堂。這才無愧於古人創造詩詞,無愧於詩詞有別於其它文體,無愧於編書者納入古詩詞教學的用意。怎樣才能創造出一個詩意的課堂?我想方設法讓《秋思》的情意在詩意的課堂上流瀉。

一、在讀彰顯詩性。

我一直認為詩的教學應不同於其它的課文閲讀教學。一般的課文閲讀教學可抓住重點的字詞句深入品味體會,但詩一經這樣折騰就會把詩拆得支離破碎,它就失去了詩本身的整體完整性。為了保護“詩”作為一種“完形”的存在,我採取的策略就是誦讀。不管學生懂與不懂,先讓學生讀了再説,讓《秋思》在誦讀中流淌。整節課我安排了學生大大小小的讀差不多有三十多次。開始整首詩的自由讀,個別讀,小組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理解詩的意思。接着課中導讀,在理解了詩意的基礎上,在體會了詩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個人獨特的見解後,再讓學生有感情地誦讀。最後熟讀成背。這樣一層一層地深入讀,讓學生在讀中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詩人的思想感情,讀出自己的體會。讀出詩的味道。

二、在想象中豐富詩意。

古詩詞言簡意賅,一字千金,是極富魅力的。它講究形象、色彩、韻律,每個字、詞都是作者獨具匠心所在。所謂“十年得一字”、“語不驚人死不休”更是古人錘鍊語言的佳話。在深入備課後,我覺得詩中的“見秋風” 可作為教學這首詩的突破口。“意萬重”是這首詩的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我個人覺得引導學生想象,豐富學生對“見秋風”的表象,加深對“意萬重”的理解。這樣對學生體會作者的內心情感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當學生對這首詩有了整體的印象後,我馬上抓住詩眼“見”大做文章。我安排了學生一次次想象“見到什麼””“見不到什麼””,目的是希望學生在我營造的意境中,在一次次的對比中,以有形的景來襯無形的思,循序漸進地引領孩子們探究、品味“見秋風”。希望一次又一次地讓學生感悟詩人“鄉愁生於秋風裏”、“鄉思寄寓家書中”、“鄉心乃在寂寞處”。希望想象到的畫面成為學生通往作者內心的橋樑,讓學生與作者感同身受。

詩人的“意萬重”是學生難以理解的。學生可能只會想到詩人思念家鄉,可久居在外,一生坎坷的詩人又豈止是思家呢?於是為了讓學生更進一步瞭解詩人的“意萬重”我先出示張籍的資料,讓學生了解詩人的生平,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學生對詩人有所瞭解後,我馬上又讓學生想象詩人的“意萬重”可能是什麼?這樣學生通過理解後的想象,就有可能走進詩人的內心了。這樣詩中“意萬重”學生就能理解,就能在想象中深化了。

在《秋思》一課中,我前後安排了多次不同類型的想象。“見秋風”“意萬重”是聯想,聽誦讀想象畫面是一種表現想象,配樂想象家書是一種創造想象,多維度問作者是一種角色想象。目的是希望在恰如其分的情感的激發下,學生的想象豐富起來,説話寫話的訓練就水到渠成。

三、在寫中深化詩情。

在《秋思》一課教學中,當學生的情緒被完全調動起來的時候,我運用多媒體,悽婉的背景音樂,讓一個飄滿離愁別緒的意境在課堂緩緩流淌,流淌進學生的心田。此時我説:“秋風瑟瑟,鄉思絞碎了詩人的心,他最想和家人説些什麼呢?學生們遐想翩翩,我讓學生拿出筆來寫一寫家書,學生紛紛拿起了筆,盡情地釋放着內心的感受,學生的情感在“寫”當中得到了釋放。

互文印證也是我這節課採用的一個較為有效的教學方法。

在學生深入領悟了“見到”與“見不到”後,我及時挑疑:讓詩人朝思暮想的家鄉到底是怎樣的?學生帶着好奇之心細讀詩人另外兩首詩《送從弟戴玄往蘇州》、《南歸》的部分詩句:“楊柳閶門路,悠悠水岸斜。……夜月紅柑樹,秋風白藕花。”“ 骨肉待我歡,鄉里望我榮。…… ”學生認真細讀後,我馬上問:“你們從中體會到什麼?”學生回答:家鄉景美;親人對詩人很好,一家團聚,其樂融融……這樣,就引發了學生對詩人思鄉的深層解讀。

課前的設想只是我的一個理想課堂,一堂課下來,遺憾頗多。如:與學生的互動還欠缺,教師的課堂教學機智還有待提高……不足之處,希望多提寶貴意見。你們的意見將是我久旱的甘露。

秋思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朗讀、背誦《天淨沙·秋思》

2、瞭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點

3、理解《天淨沙·秋思》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4、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感情。

重點難點

1、朗讀、背誦《天淨沙·秋思》

2、理解《天淨沙·秋思》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3、訓練想象、聯想,培養創造思維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堂(5分鐘)

1、引入新課:今天一起學習《天淨沙·秋思》。請先聽一段音樂,聽了這段音樂,有什麼感受?這曲子是愉快的,還是悲傷的?(學生談感受。)引:你認為怎樣的人可能有這樣的心境?(失意的人,遠離家鄉的遊子,如馬致遠)今天,我們要學習馬致遠作的曲《天淨沙·秋思》。

2、馬致遠(1250?一1321?):字千里,號東籬,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狀元”之稱。他的散曲描寫景物意境優美,語言凝鍊,流暢自然。

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於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着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鬱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於是在羈旅途中,寫下了《天淨沙·秋思》,它的體裁的“曲”。

3、 “曲”這種文體:

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宋以前一直以詩最盛行,宋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形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新興的體裁就是曲,曲大致分為兩種,一是劇曲,一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説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就是有標題的小令。

二、自主學習(15分鐘)

1、初讀準確朗讀這首小令。學生自由朗讀。

2、放錄音學生聽讀,指導學生劃出節奏。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指導: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韻“a”,二、四句押尾韻“ia”,讀來朗朗上口,大家喜歡嗎?我們感受一下。(朗讀)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結構相同、字數相等、句式工整,

3、再讀

指導:要讀出一氣呵成、淋漓痛快的酣暢美和明快的節奏感。試一試。最後一句是散句,要讀得曲折跌宕,讀出落拓無助的生存境遇。試一試。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讀一遍。這樣朗讀我們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間,長短結合的形式美。

學生大聲朗讀。老師巡視糾正點撥。

4、三讀理解這首小令的意思,感受它的意境美

(1)引導:下面我們感受它的意境美。怎樣的景、怎樣的人?怎樣的情感?

有人説,“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先請同學們散讀一遍課文,説説你頭腦中有怎樣的畫面?請以“我彷彿看到了……”為開頭,説説詩句在你頭腦中再現的畫面。

如果學生有困難,舉例:“枯藤”、單説“藤”的形態是多樣的,把它置於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體了,我彷彿看到了枯萎的藤、頹廢的藤、沒落的藤、毫無生機的藤,於是枯藤這一意象渲染出淒涼、蕭殺的晚秋氣氛。同學們可以類推。

學生組內交流,老師鼓勵展示。

學生可能再現出的畫面有:

幾根枯樹纏繞着一棵棵禿樹,那凋零了的黃葉在蕭蕭的秋風中瑟瑟的顫抖,黃昏的天空中點點寒鴉,聲聲哀鳴……一片悲涼的秋景。

在作者的眼前呈現出一座小橋,橋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遠處還有升起裊裊炊煙的農家小院,那裏有安居落業的人們。

在蕭瑟的秋風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飽嘗艱辛的遊子騎着一匹瘦瘦的老馬,在夕陽西沉的餘輝中,向遠方踽踽而行。

(2)老師再繼續引導:好,同學們描繪的就是一幅悲涼的秋景圖。請想想為什麼會有這些畫面?即畫中有怎樣的人,傳達出怎樣的情感?

明確:人們常説,“所有景語皆情語”。因為“斷腸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斷腸人的精神家園已化作了一片荒蕪,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滿目蕭然。於是作者眼中的藤、樹、馬、水都是蕭條的、淒涼的、無助的,其實是人的落拓與哀愁的寫照,這是以景託情,融情於景。這景無疑傳達出浪跡天涯的遊子思鄉之情,這景與人,境與情,自然意象與社會境遇,和諧的統一於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遊子羈旅之悲。請大家齊聲誦讀,讓我們將景語化為情語,體驗體驗遊子的悲苦與心酸。(朗讀)

老師小結:通過朗讀,真正體驗到了作者窮迫潦倒,孤苦無依、顛沛流離的悽苦情思,感受到了作品的崇高與悲劇美。

三、合作探究(12分鐘)

1、引導設疑:美是具有啟示性的。《天淨沙·秋思》充滿了空白和不定點,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閲讀想象空間,請聽聽朗讀,你能夠想象和聯想些什麼?

指導:分組討論,合作學習。我們分為六組,各選一個執筆,中心發言人,選取以下的一個問題,研究學習,把結果寫出來。老師為你們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在這裏,人人都是創造者,大家要有充分的信心。

提示:可説説你最喜歡原作的哪一句,為什麼?還可説説原作結構、某種寫作手法好在哪裏?還可將原著改寫成散文,如景物,可作細膩描繪,人物可想象他顛沛流離的生活細節,可想象他的外貌、神態、心理等;也可將原作改作畫面;也可給原作寫一段賞析性的文字;還可以聯想自己或他人的一段與原作類似的思念家鄉的經歷。也可聯想出一兩句古詩(或者與原作的意境相同,或者表達的情感相同)。總之,合理想象,大膽創新,努力豐富原作的內容,讓作品的生命在每一位同學那裏得到延長。

討論開始,時間10分鐘。

學生交流:以上問題有可能需要教師補充的有:

寓情於景運用景物,創造一個十分典型的環境,深秋的黃昏,野外一片寂靜,幾隻歸巢的烏鴉棲息在纏着枯藤的老樹上。這是一組令人感傷的景物,渲染出悲涼的`氣氛,烘托出遊子孤寂、痛苦的心境,看到歸巢之鴉,怎不讓生思鄉之情呢?看到“小橋流水人家”,以樂景襯悲,自然又增一分思鄉之情。

構思精巧,句法別緻。全曲五句,28字,容量極大,描繪出一幅絕妙的秋野夕照圖。18字,九種物象,一詞一景,無一個動詞,連綴巧妙,構成一個整體。因而,王國維説它“深得唐人絕句妙境”。同時,對後人影響很大。如徐志摩的詩作:《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煙,一片山,幾點雲彩。/一道水,一條橋,一支櫓聲。/一林松,一叢竹,紅葉紛紛。

四、當堂達標(8分鐘)

1、準確朗讀本曲。

2、準確默寫本曲。

指導:學生先獨立默完,之後互批,老師統計過關情況

教學反思:

馬致遠的小令名作《天淨沙·秋思》被譽為“秋思之祖”。教這首小令,我本着“短文長教”的原則,先讓學生在熟讀原文的基礎上了解作者的情感,與選取的秋景中感受令中天涯羈旅漂泊人的孤寂與無奈,然後讓他們改寫成習作,通過朗讀重點訓練學生“融情於景”的寫作方法。

為了達到這節課的訓練目的,我先跟學生一塊吃透教材本身。作品內容本身,簡簡單單,普普通通,卻為世人所知曉,不失為千古絕唱。本小令於短短二十八字中,刻劃出一幅非常真實生動的秋郊夕照圖。在蕭瑟蒼涼的秋景中,敍述出天涯羈旅漂泊人的孤寂身影,讀來,不禁令人悲情亦痛,潸然淚下……

仔細分析全文,可以把它分為兩幅:

第一幅畫是由作者精心選取的九個名詞、幾組能代表蕭秋的景物組成的一幅暮色蒼茫的秋野圖景:幾根枯藤纏繞着幾顆凋零了黃葉的禿樹,在秋風蕭蕭中瑟瑟地顫抖,天空中點點寒鴉,聲聲哀鳴……寫出了一片蕭颯悲涼的秋景,造成一種悽清衰頹的氛圍,烘托出作者內心的悲慼。我們可以想象,昏鴉尚能有老樹可歸,而遊子卻漂泊無着,有家難歸,其間該是何等的悲苦與無奈啊!再讀下去,眼前呈現一座小橋,潺潺的流水,依稀裊起的炊煙的農家小院。這一切,怎能不令浪跡天涯的遊子想起自己家鄉的小橋、流水和親人呢。在這裏,作者以樂景寫哀情,烘托出淪落他鄉的遊子內心那彷徨無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畫抒寫了作者內心深處無盡傷痛而獨行寒秋的天涯遊子的情感:在蕭瑟的秋風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飽嘗鄉愁的遊子卻騎着一匹延滯歸期的瘦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遠方踽踽而行。此時,夕陽正西沉,撒下淒冷的斜暉,本是鳥禽回巢、羊牛迴圈、人兒歸家的團圓時刻,而遊子卻仍是“斷腸人在天涯”。此時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鄉的遊子面對如此蕭瑟淒涼的景象,怎能不悲從中來,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腸寸斷!

古人説“悲落葉於勁秋”,在深秋的風中,馬致遠將各種景物有機地聯繫在一起,寓情於景,情景交融,以景達情,構成了一幅和諧的秋郊日暮羈旅圖,讓今天的我們讀來依然唏噓不已。

也許是七年級的孩子涉世未深,學生的當堂改寫的小習作不能很好地體現令中那種天涯羈旅漂泊人的孤寂與無奈,但在習作的路上,他們畢竟邁出了可喜的一步。在今後教學的道路上,我會繼續引導他們體會這種寫作方法。

秋思教學設計9

【教材分析】

《秋思》是一首敍事抒情詩,詩人張籍藉助日常生活中一個小小的片段——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非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客居他鄉之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這首詩。讀準詩中多音字的讀音。

2、通過看註釋、查閲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感知詩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

3、在反覆誦讀中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

4、初步體會詩人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難點】

1、通過多種方法,理解詩句含義。

2、體會詩人思鄉懷親的思想感情。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理解詩題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首思鄉詩《泊船瓜洲》,請一位同學來背一背。(生背誦)

師:在這首詩裏,是什麼勾起了王安石對家鄉的思念之情呢?(生回答)

師:像這樣抒發思鄉情感的詩歌我們把它叫作“思鄉詩”。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思鄉詩,它是唐朝詩人張籍寫的《秋思》。(板書:秋思)(生齊讀詩題)

師:詩題怎麼理解?(生交流)

師:在秋天裏思念家鄉,這樣的思念應該是悠長的,所以朗讀詩題時,可以把秋思這兩個字稍微拉長一點,這樣就更有味道了,請大家再試一試!(生再次齊讀詩題)

二、讀通讀順,讀出節奏

(一)指導讀準多音字

師:嗯,有點味道了。課前已經預習過詩歌,我們請一位同學來讀一讀。(生讀詩歌)

師:你們覺得他讀得怎樣?(生評價)

師指導讀準多音字“重”。

師:“重”在這兒的意思是——那麼“意萬重”就是——

(生交流)

師:沒錯,“意萬重”就是想説的意思很多,這是虛指。你看,根據多音字的意思來確定多音字的讀音,這可是一個很好的方法。用上這樣的方法,我們再來讀讀第四句詩。(生齊讀)

(二)讀出節奏

師:讀得正確,也讀得流利,不過,朗讀古詩還要能夠讀出節奏來。現代人朗讀古詩,常常根據音節或意義來劃分節奏。如果按音節劃分的話,七言詩每句多為四個節拍。如果按意義來劃分的話,七言詩每句多為三個節拍。知道了古詩的朗讀節奏,大家就可以選擇喜歡的'一種練習讀一讀,一會兒我們來展示。

(生自選節奏練習朗讀)

師:讀得真投入!誰願意來讀一讀?其他同學可要認真聽,看能不能聽出他是採用第幾種節奏來朗讀的。(指名朗讀)(生齊讀)

三、感知詩意,體會詩情

(一)感知詩意

師:聽你們朗讀詩歌真是一種享受。這樣讀着讀着,詩句的意思應該也有所瞭解了吧!請大家同桌之間相互交流。

(生練習説詩句意思)

師:誰來試着説一説詩句的意思?(生説自己對詩句的理解)

師:基本上把詩句的意思説出來了。關於詩句的意思,我們先説到這兒。我想,隨着閲讀的不斷深入,你們對詩句的理解還會更加到位的。

(二)體會詩情

1、品讀“見秋風”

師:同學們,這首詩只有28個字,卻飽含着詩人那濃濃的思鄉愁緒。是什麼引發了詩人的這份思鄉情感,讓他急着給家人寫信呢?請大家默讀古詩,找出其中原因。(生默讀)

師:讀着詩句中的“見秋風”三個字,你有什麼疑問嗎?

師:這個問題提得好!都説風兒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可詩人為什麼卻説見到秋風了呢?展開想象,此時此刻詩人獨自站在洛陽街頭,瑟瑟秋風吹來,他可能會看到什麼?

指導學生想象,讀出“洛陽城裏見秋風”中的憂傷和孤獨。

師:都説詩中有畫,瞧,你們已經讀出畫面來了,了不起。通過這樣讀詩句想畫面,我們就會明白秋風看不到,但是秋風帶來的蕭瑟景象卻處處可見。現在,讓我們帶着這種憂傷,這種孤獨,再來讀讀這首詩,注意把聲音壓低點,努力讀出詩人的內心感受。

2、品讀“意萬重”

師:正是這樣的憂傷,正是這樣的孤獨,使得詩人思緒萬千,此時此刻他最想做的是什麼事?

師:用詩句中的字眼來説,那就是——(作家書)詩人提起筆來,千言萬語湧上心頭,他可能會想起——(想象張籍的思念)

師:那他又想對他們説些什麼呢?請拿出練習本,任意選擇一個寫信對象練習寫話,幫張籍把想説的話寫下來。(生練習寫話,師巡視指導。)引導交流。

3、品讀“説不盡”

這樣的感覺——(生齊)復恐匆匆説不盡。

師:這説不盡的是什麼?(生交流)……

4、品讀“又開封”

師:正是這許許多多的説不盡,使得我們又看到了這樣一個畫面,一起讀——(生齊)行人臨發又開封。

師:“行人”是指什麼人?

古時候沒有郵局,也沒有郵遞員。老百姓的家書往往只能託人捎帶。對於一個漂泊在外的遊子來説,遇到一位可以捎信的人,是非常不容易的。

師:就是因為這個不容易,所以張籍才會有這樣一種感覺——(生齊)復恐匆匆説不盡。

師:就是因為這個不容易,所以我們才會看到這樣一個畫面——(生齊)行人臨發又開封。

師:誰來告訴大傢什麼是“又開封”?又把信打開,讀着“又開封”,你又看到了什麼畫面?張籍為什麼又開封呢?現在,老師就是行人,你們就是張籍,我想採訪一下大家,誰願意接受我的採訪?(師採訪學生)

師:其實我們可能很難理解張籍此時此刻的心情,相信瞭解了他的經歷,你會明白他內心的情感。張籍其文學成就極大,但仕途卻並不順利。由於家境貧寒,他很小就遠離家鄉,四處求學、作詩,也數度返回故里,一直沒有找到立身之所。三十歲左右,他得到韓愈的賞識和推薦,後來憑藉自己的才華考取功名,卻又默默地做了十年九品芝麻官。創作這首詩的時候,他在外漂泊又已近十年。十年來,他無時無刻不想起故鄉,想起家中年邁的父母,想起兒時一起玩鬧的兄弟姐妹,可是這一切都只能深深埋藏於記憶深處了。而這一封家書不知道要何時才能送到遠隔千里的家人手中。

師:聽了張籍的介紹,你有什麼感受?

是啊,十年了,十年沒回家了,難怪他會這麼思念家鄉,這麼思念親人。而這樣的思念就藴含在“作家書”中。像這樣通過敍述一件事情來表達情感的抒情方式,我們把它叫作敍事抒情。

(板書:敍事抒情)體會到詩人這剪不斷理還亂的思鄉愁緒後,如果讓我們再來讀讀張籍的這首詩,大家一定會有不同的感受。一起讀——(生齊讀)

四、總結課堂,佈置作業

師:背誦《秋思》。其實像這樣表達思鄉懷親的詩歌還有很多,課後請同學們找一找、讀一讀、背一背。

板書設計:

秋思

唐張籍敍事抒情

洛陽城裏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説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秋思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學習古詩,體會詩人的思鄉懷親的思想感情。

2、學生根據古詩內容展開豐富想象,按要求改寫成一篇記敍文。

3、激發學生學古詩的興趣,提高對古詩的鑑賞能力,養成勤動筆的習慣。

教學過程

一、課前交流。

同學們,你們積累了哪些是思鄉詩句,咱們展示展示。

生自由回答。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

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 --王勃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王維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

二、導入新課。

過渡:同學們,綿綿的鄉思在宋代王安石、唐代李白眼中是一輪皎皎的明月,那在唐代張籍的眼中鄉思又是什麼呢?(一封千言萬語也道不盡的家書。)

三、整體回顧。

這首詩主要寫了什麼?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鄉之情?

生答。

教師小結:這首詩寫的是一件普通事。作者作客他鄉,見秋風而思故里,託人捎信。臨走時怕遺漏了什麼,又連忙打開看了幾遍。一件普通的事經張籍這樣的高手潤色,便臻妙境。見秋風而起鄉思,可以説是古典詩詞中的一個常見題材,能以這樣尋常的題材寫出新意的小詩實不太多,而張籍的《秋思》一詩選取日常生活中一個富有內涵的片斷——寫、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非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客居他鄉的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懷念。

(板書:濃濃思鄉情)

四、改寫古詩。

我們知道改寫古詩離不開合理的想象,今天,我們繼續用這種方法改寫《秋思》。(板書:秋思)

這是一首敍事抒情詩。請同學們回顧記敍文的六要素。

指名回答。

我們從這首詩中能捕捉到哪些信息?(目的是引導學生回顧記敍文的六要素)

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是什麼?(引導學生想象故事發生的時間是秋天,地點是洛陽城,人物是詩人張籍。事情的起因:見秋風。秋風一起,北雁南飛,他鄉羈旅,觸歸思。事情的經過:寫家書,意萬重。事情的結果:行人臨發有開封。)

洛陽城裏見秋風,秋風是看不見的,作者在洛陽城裏都看見了什麼?

生答:他看到庭院中滿天飛舞的樹葉,還有空中排成一字的大雁……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相機板書 起因:見秋風(秋景:落葉、大雁…… )

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想象,進行環境描寫。

3、 作者感受到秋風來了,秋風吹過,讓人打了個冷顫。

引導學生思考“秋風”帶給人心理上的感受。

4、 詩人在這寂聊的秋風中,又做了什麼呢?讀下面的詩句“欲作家書意萬重”

5、你能想象作者寫家書時的情景嗎?哪個詞寫出了作者寫家書時的複雜感受?

“意萬重”怎樣解釋?(形容要表達的意思很多。)

6、詩人在家書中想表達那些意思呢?

生討論交流。

(表達因不能在父母面前盡孝而倍感自責;表達對妻兒的無盡思念;讓家人放心,自己在外一切都好。)

7、師補充:張籍祖籍吳郡,此時寄居洛陽,離家千里,見秋風而起鄉思,當時的交通又不便利,再加其他一些原因,不能立刻返鄉,只好寫封家書寄託自己的思鄉之情。這就使他本來已經很強烈的鄉思之中又增添欲歸不能的'惆悵,思緒變得更加複雜多端。思鄉情切,心中湧起千愁萬緒,覺得有説不完、寫不盡的話要傾吐,而一時又不知從何説起,也不知如何表達。作者用“欲作家書”無從下筆,猶豫難寧的情態描寫把抽象的“意萬重”表現得真切生動。

8、這家書怎麼寫呢?寫了什麼?他可能會對爸爸、媽媽、妻兒説什麼?作者沒有明説,讓我們去想象。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活動來寫。

(調動學生生活經驗的積累,從而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

指名回答(怎樣寫家書,家書的內容。)

教師相機板書 經過:寫家書,意萬重(動作、神態、語言、心理 )

9、儘管“意萬重”,無從下筆,但就詩句看,家書還是寫了。為什麼説 “復恐匆匆説不盡”?

引導學生展開討論。

那個捎信人就要上馬,由於捎信人是這樣行色匆匆,詩人不得不匆匆落筆。於是萬重心意一下子很難表達清楚。詩人的急遽之情,匆忙之色,栩栩然如在目前。從而體會作者濃濃的思鄉情。

10、“行人臨發又開封。”這是家書就要發出時的一個細節,你能想象具體的細節嗎?詩人是怎樣拆信的呢?(出示課件圖片和音樂)你看到他送信時的動作了嗎?看到他的神情了嗎?體會到他的心了嗎?(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活動來寫。)

教師相機板書 結果:行人臨發又開封(動作、神態、語言、心理)

11、詩人用短短的二十八個字濃縮了自己對親人、對家鄉的萬般的思念,讓我們入情入境地讀。

學生誦讀《秋思》。

12、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張籍,一起 走進張籍孤獨淒冷的情懷,一同感受作者對家鄉、對親人的悠長思念。經歷了那千愁萬緒,不知從何説起的內心煎熬,難道我們還能無動於衷嗎?那就讓我們拿起手中的妙筆,把這難忘的一幕寫下來。(大屏幕出示習作要求)

指導學生給習作取題目。

13、學生完成習作。

板書設計:

《秋思》改編

起因:見秋風(秋景:落葉、大雁…… )

經過:寫家書,意萬重(動作、神態、語言、心理 ) 象

結果:行人臨發又開封(動作、神態、語言、心理)

濃濃思鄉情

附學生的習作:

濃濃思鄉情

——改寫《秋思》

一個秋天的清晨,張籍正在家中的庭院散步。一陣瑟瑟的秋風吹過,梧桐樹葉好似飛舞的蝴蝶,飄飄悠悠地落在地上。抬頭看,天空中幾隻大雁正排成一個“一”字往南飛。嗨,又是一年了。不知不覺來到洛陽已有四個年頭了。此情此景,叫我怎能不想家鄉呢?於是他快步走進書房,想給家人寫封家書。

他拿好紙,磨好墨,提起筆來正要寫,可就在下筆時,心中縱有千言萬語,一時竟不知從何寫起。幾次提筆又幾次放下。張籍想了想,提筆寫道“親愛的爹孃,你們好。兒在外多年,不能回來看你們,請恕兒不孝。烏江一別已有數年,不知二老身體可好?兒甚是掛念。”寫着寫着,淚水迷糊了雙眼。他擦乾眼淚繼續寫道“爹,你的腿有風濕病,天涼了要注意保暖。娘,你的眼睛不好,每天晚上就少補幾件衣服……”“愛妻,辛苦你了,你受委屈了。這麼多年,你一直替我照顧咱爹孃,又要照顧咱兒子,可我卻不在你身邊。”“,還有,我們的寶貝兒子已經會叫爸爸,會走路了吧!他是不是很調皮?愛妻,你就多費心了……”寫着寫着,老父親拄着枴杖把自己送到村口的情景歷歷在目,老父的叮嚀“兒呀,記得早點回家呀!”又在耳旁迴響。想到這些,張籍聲淚俱下。

當張籍把書信寫好,準備交給捎信人時,又擔心匆匆寫好的信不能全部表達自己的意思,於是他趕忙把信拆開,又仔細地把信閲讀了一遍,這才放心交給捎信人。捎信人該上馬啟程了,可張籍還一個勁地叮囑“一定要把信送到!”馬兒撒開四蹄一路飛奔,望着捎信人漸漸遠去的背影,張籍心裏久久不能平靜。他立刻回到書房,揮筆寫下了一首詩《秋思》:

洛陽城裏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説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秋思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能朗讀、背誦《天淨沙秋思》。

2、能瞭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點。

3、能理解《天淨沙秋思》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創造能力。

5、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感情。

教學方法:

1、啟發

2、合作學習

3、誦讀與探究相結合

教學難點:

理解《天淨沙秋思》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中國是詩的國度,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值得世代相傳的精神瑰寶,今天,我們要學習馬致遠作的曲《天淨沙秋思》。

題目板書:天淨沙秋思

二、簡介作者:

馬致遠(1250一1321),字千里,號東籬,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狀元”之稱。他的散曲描寫景物意境優美,語言凝鍊,流暢自然。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於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着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鬱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於是在羈旅途中,寫下了《天淨沙秋思》,它的體裁的“曲”。

三、介紹“曲”這種文體:

在中國古代文學長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詩最盛行,宋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形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新興的體裁就是曲,曲大致分為兩種,一是劇曲,一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説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就是有標題的小令。

四、整體感知,把握大意:

古人説,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現在有專家説,讀書是與作家對話。總之,讀書是走進作家的內心世界,讓我們以朗讀來走進馬致遠,親近這位名家,讀懂這片漂泊羈旅的遊子之心。

下面請大家聽一遍朗讀,劃出節奏。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教師小結: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韻“a”,二、四句押尾韻“ia”,讀來朗朗上口,大家喜歡嗎?我們感受一下。(朗讀)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結構相同、字數相等、句式工整,要讀出一氣呵成、淋漓痛快的酣暢美和明快的節奏感。試一試。最後一句是散句,要讀得曲折跌宕,讀出落拓無助的生存境遇。試一試。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讀一遍。這樣朗讀我們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間,長短結合的形式美。

五、合作探究,感受意境美及思想感情。

1、這首詩歌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從哪一關鍵詩句可以體現出來?

點撥:表現了作者傷心欲絕的感情,這可以從“斷腸人在天涯”看出。作者因為思念家鄉因而傷心欲絕。

2、學生自由朗讀,思考下列問題。

這首小令描繪的是什麼樣的圖景?表達了什麼樣的感情?請按文章的屋次作簡要分析。

六、引導學生根據以上所討論的結果,進一步展開想象和聯想,拿起手中筆,把這首小令改寫為一篇融記敍、描寫、議論、抒情為一體的散文。

附:範文

深秋的黃昏,一風塵僕僕的遊子,騎着一匹極其消瘦的老馬,迎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一條人跡罕至的山路上踽踽的獨行。

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幕鴉,在自己的頭頂和樹梢之間盤旋,同時發出淒厲的叫聲。

正在他為此而倍感淒涼之際,他走到了一座橫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橋之上。低頭他看到流水清澈見底,偶有魚兒嬉戲,發出泠泠響聲。此時他的心情似乎有片刻的愉悦,然而,當他再次抬頭看間溪旁的機會人家,已慢慢的.升起了裊裊炊煙之時,他頓時感到,自己還沒找到投宿的地方,不禁再次悲從中來肝腸寸斷。此時太陽就要落山了,迎接他的將又是一個慢慢的長夜。“日暮相關何處是?”至於文中的遊子為何流落至此,他究竟從哪裏來?今晚當投宿誰家?明天又往哪裏去?任憑我們思想馳騁......

七、課堂練習

1、《天淨沙秋思》體裁為(),作者(),元代戲曲家。

2、《天淨沙秋思》中勾勒整個畫面背景的句子是否()。

八、小結

我們通過朗讀,將文字轉化不畫面,體會其中的意象,從總體上感受了詩歌的意境;再通過聯想和想象感受了作都繪秋的思鄉之情,進入他的藝術境界,我們的文學素養有了一定的提升。

九、作業

1、背誦全詩,並且要求會默寫。

2、學了這首詩歌,你一定有很多感受。請以“我最喜歡的一首詩,(一句詩、一個詞,)為題寫一篇小短文。

3、完成學習指要相關的內容。

板書:

天淨沙秋思“秋思之祖”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

荒涼古道西風瘦馬流水人家温暖

淒涼(深秋色彩)(普通景色)安寧

蒼涼夕陽西下幽靜

陪襯反襯

斷腸人在天涯

(歸思)

秋思教學設計12

【教材分析】

《天淨沙·秋思》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15課《古代詩歌五首》。這首詩歌具有意境優美、構思精巧、語言生動、情景交融、富有詩情畫意的特點。

【學生分析】

七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詩歌欣賞能力。教師要善於引導、啟發學生,給學生營造音樂的氛圍,激發他們的興趣和好奇心。

【設計理念】

1、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髮展。

2、注意營造音樂的氛圍,採取角色誦讀,通過富有感情的朗讀來體會課文的意境,培養美的情趣,體驗優美、充滿韻味的語感。

3、以學生為主體,嘗試自主、合作、探究、體驗的學習方法,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整合。

【教學目標】

1、瞭解小令的有關知識。

2、品味語言,體味詩詞意境。

3、有感情地反覆誦讀並熟練地背誦。

4、啟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投影片、錄音帶和 VCD 碟片。

2、唐詩宋詞元曲是我國古代文化藝術瑰寶,多讀多背必有好處。課前讓學生蒐集一些與之相關的詩詞,以開闊視野,拓展思路,增加積累。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音樂(低聲地)“不要問我從哪裏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流浪……”(學生凝神靜聽,樂曲像小溪般流入學生的心田。)

在音樂的節奏中,教師絮語般地導入:七百多年來,人們説起“鄉愁”,就會想到《天淨沙·秋思》這篇作品。因為它極其出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將抒情主人公置於特定氛圍中,使他的主觀意識和客觀環境達到了高度的統一。這是一篇抒情作品,僅用28個字,就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悲哀。

以樂曲《橄欖樹》為引子,激發學生興趣,導入學習主題。

二、感知內容

配樂朗讀:播放陳星演唱的《流浪歌》。“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親愛的媽媽,流浪的腳步走遍天涯,沒有一個家,冬天的風呀夾着雪花,把我的淚吹下……”教師範讀,學生仿讀。

樂曲播放與詩歌朗讀同時進行,激發學生的情感,引起學生的聯想,學生也許會聯想起遠在異地的親人和流浪天涯的羈旅之人沒有什麼兩樣,從而產生共鳴。

教師用語言描述這幅畫面: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着一匹瘦馬,迎着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昏鴉在樹梢上盤旋,昏鴉要歸巢了;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看到“小橋流水人家”,炊煙縷縷,是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這時太陽就要下山回家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難熬的長夜。唉,自己有家難歸,令人心碎腸斷,更添悲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讓學生閉目想像,感悟其內容,體會思鄉之情。)

要求學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畫面及作者所表達的濃重的思鄉之情(學生踴躍發言、課堂活而不亂),並要求學生根據作品提供的信息和自己的創意作簡筆畫,加深思考。(學生的簡筆畫千姿百態,栩栩如生,有的'工筆,有的寫意。)

配樂朗讀,調動情緒;描繪情景,引導想像;交流發言,表達情感;作簡筆畫,加深印象。

三、研讀與賞析

請一位學生模擬費翔的聲音小聲地唱《故鄉的雲》。“天邊飄過故鄉的雲,它不停地向我召喚,當身邊的微風輕輕吹過,吹來故鄉泥土的芬芳,歸來吧,歸來喲,浪跡天涯的遊子;歸來吧,歸來喲,別再四處漂泊……”(學生們不由自主地小聲哼唱,充滿感情。)

播放凱麗金的鋼琴曲《回家》,烘托氣氛。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

請一位女同學將自己蒐集的有關小令的知識向同學們介紹,並舉例説明。(女學生們爭先恐後)同時,其他同學糾正或補充。

請一位男同學介紹《秋思》的意境,其他同學補充説明:作品中前三行全寫景,人物未出場,但每一個景物細節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緊緊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經路;瘦馬,是他所騎;而西風,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種悲涼。僅僅28個字,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悲哀就這樣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文字不多,然而思鄉之情卻綿綿柔長,纏繞在讀者心頭。(學生深入意境,進入角色。)

學生配樂(《望鄉》:“夕陽河邊走,舉目望蒼穹,裊裊炊煙飄來了思鄉愁……”)朗讀。啟發學生討論:主人公的心境如何?(孤獨而思鄉。)

營造氛圍,烘托情感,引導學生自主體驗,合作探究。

四、拓展延伸

播放輕音樂《江南好》和《採花》,讓學生放鬆一下,然後進行擴展性學習。

1、介紹20世紀初以龐德為先導的英美意象派詩人學習中國古典詩詞,尤其是唐詩宋詞元曲的情況。(學生靜靜地聽。)

2、《秋思》的意象分析及《秋思》對英美意象派的影響。

3、比較意象與意境的異同。(學生紛紛發言,教師正面激勵。)

4、學生交流自己蒐集的詩歌,可展開朗誦比賽,以提高朗讀水平。各小組可展開競賽,看誰背誦的詩歌多。

5、提問:遊子為什麼思鄉思親呢,哪一首詩可以作證?(分組討論《遊子吟》。組織學生朗讀孟郊的《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擴展學習,開發教學資源。

五、課後延伸

1、將蒐集的詩歌抄寫下來,增加積累,並低聲播放《窗外》曲子。

2、展開想像,將《天淨沙·秋思》改寫成一篇散文,下節課交流。

3、組織學生齊唱《常回家看看》,掀起高潮,結束新課。

蒐集詩歌,把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外,改寫詩歌為散文,進行創新作文練習。

【課後反思】

這堂課我注重營造了一個音樂的氛圍,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對學生進行了正面的激勵,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了良好的情感體驗。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合作精神、創新意識得到了增強。這一節課還滲透了音樂和美術教學,拓展了學生的知識視野。

秋思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學習生詞,能有感情地吟誦詩句。

2、通過藉助註釋、反覆誦讀、查閲資料等方法,感知詩句的大意,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

3、通過想象、移情體驗、情境誦讀,感悟詩人客居他鄉,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教學重點:

1、理解詩句意思,背誦詩句。

2、在想象、移情體驗、情境誦讀中,感悟詩人客居他鄉,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教學難點:

在想象、移情體驗、情境誦讀中,感悟詩人客居他鄉,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課前準備:

1、製作《秋思》的多媒體課件。

2、蒐集拓展的古詩:《歸信吟》、《天淨沙·秋思》、《秋風引》

教學過程 :

一、導入新課,誦讀入境

1、以學過的.思鄉詩句引出新課。板題,讀題。

2、理解課題。

二、初讀詩句,讀懂詩意

1、初讀古詩,讀準字音。生字“洛”、多音字“重”。

2、再讀古詩,要求讀順。

3、三讀古詩,要求讀出詩的節奏。

4、引導學生回顧讀懂詩意的方法,藉助註釋,讀懂詩意。

三、展開想象,讀通詩心

(一)品析“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1、抓住“見秋風”,通過移情體驗,穿插詩人簡介,理解詩人眼裏的秋景。

2、抓住“意萬重”,通過想象、移情體驗、情境誦讀,感悟詩人客居他鄉,對家鄉親人那份沉甸甸的思念之情。

(二)品析“復恐匆匆説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1、創設情境,感悟“又開封”這一行動細節。

2、從《歸信吟》一詩中更深層次地體會“又開封”包含的深切思鄉情。

四、整體感受,領悟詩情

1、配樂讀,讀出詩人對家鄉、對親人的深切思念。

2、以王安石對張籍《秋思》的評價激發學生的情感。

3、創設情境,背誦詩句。

五、拓展延伸,豐富積累

1、以《天淨沙·秋思》、《秋風引》豐富學生的積累,激發探究思鄉詩句的興趣。

2、總結昇華。

六、作業( 任選一題)

1、想象《秋思》中描繪的畫面,把它改寫成一個小故事。

2、蒐集思鄉的詩詞。

秋思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能借助註釋、課後練習、插圖,聯繫生活實際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做客他鄉的旅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二)過程與方法:

藉助註釋、課後練習、插圖,聯繫生活實際,通過反覆誦讀,感悟、品味詩中所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豐富的情感。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激發學生誦讀古詩的興趣,感受古詩的優美。

2感受濃濃的親情,珍視與親人之間的美好情感。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反覆誦讀古詩,感悟、品味詩中所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豐富的情感。

教學難點:通過有感情地反覆誦讀,抓住詩中所寫的日常生活片斷,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1、 在這秋高氣爽的季節,今天,我們切合時宜地來學習一首和秋季有關的詩——《秋思》。

2、 板書:秋思。齊讀。

3、 釋題:説説你對“秋思”的理解,再帶着你體會到的感情讀題。

4、 質疑:對了這一詩題,你又有什麼想要問的.嗎?

二、初讀,整體感知。

1、 自由讀詩,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 指名讀,評讀。

3、 反覆朗讀,思考:這首詩寫了一件什麼事?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4、 互動交流。

三、品讀,感悟情感。

1、 默讀,思考:你從這首詩的哪些地方體會出作者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

2、 互動交流:(見秋風;意萬重;復恐、不盡;又開封)

3、 帶着自己的體會,感情朗讀。

4、 指名讀。

四、回讀,總結、積累。

1、 回憶詩中描述的日常生活片斷,反覆朗讀。

2、 背誦古詩。

3、 師總結:《秋思》寓情於事,藉助日常生活中一個片斷——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真切細膩地表達了做客他鄉的旅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懷念。

五、拓展延伸。

1、 蒐集其他寫“秋天”、“思鄉”的詩詞、佳句。

2、 給家人寫一封信,傳達你對家人的濃濃親情。

秋思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 自主閲讀,藉助註釋等理解古詩的意思。

2. 通過想象、移情體驗、情境誦讀,感悟詩人客居他鄉,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3. 能誦讀詩歌,自主積累描寫秋的詩句。

教學重難點:

感悟詩人客居他鄉,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第5課古詩詞三首中的第二篇古詩。看老師板書課題(板書:秋思),誰來讀?

(2-3人)請同學們翻開書22頁。

二、初讀古詩,讀懂詩意。

1.自由朗讀古詩,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節奏讀,注意要讀準字音,讀順句子。也可以多讀幾遍。(學生自由讀詩)

2.差不多了嗎?(差不多了)現在老師想請一位同學起來讀,誰願意?

師評:讀得真不錯,聲音響亮。剛才他把詩中的一個多音字讀準了,你聽出來是哪一個嗎?

(重)

為什麼這個字讀chóng,而不讀另一個讀音呢,有什麼好辦法?(查字典)確實,老師把字典上的意思整理在ppt上,現在你能準確判斷嗎?

誰還想來讀一讀?

師評:他讀出了古詩特有的節奏。

3.來咱們全班一齊讀《秋思》。起。

4.讀完後,你知道這首詩大概講了一件什麼事呢?能用詩中的話來説嗎? (作家書。)(板書:作家書)

5.作家書是什麼意思?

(寫家書。)

三、再讀故事,品悟詩情。

1. 這首詩的題目是《秋思》,可整首詩中都沒有出現一個“思”字,那麼作者把這份思念藏在哪句詩裏?

(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1)秋風看得見嗎?

(看不見)

(2)看的見的.是什麼?可以看看插圖,也可以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想一想。 (葉子飄落、草黃了、雁子往南飛??)

是呀,落葉要歸根、雁子要南飛,此時的張籍已在洛陽城裏漂泊了許多年,這時,詩人看見這瑟瑟秋風會想起誰?

(父母、妻兒)

(3)是呀,那麼他可能會問候父母些什麼?他可能會牽掛妻子些什麼?他又可能會叮囑兒子些什麼呢?他想告訴家裏哪些事情?同學們拿起筆來,把張籍想説的話寫下來吧!

哪個小張籍願意把你的思念讀給大家聽。(交流)

(4)我們有沒有把張籍想説的都寫下來?

(沒有)

(5)你是怎麼知道的?

(欲作家書意萬重)

是呀,縱有千言萬語也表達不了詩人的心。我們一起來讀一讀(ppt出示: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6)同學們,想象一下,張籍在寫這封信時,會有怎樣的表情?怎樣的動作呢?(苦悶,眉頭緊鎖??)

(7)這真是(ppt出示:淚墨灑為書,將寄萬里親。)一起來讀。

2.張籍的思念還藏在哪句詩裏?

(復恐匆匆説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ppt出示:復恐匆匆説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1)哪個動作最能表達他的思念?

(又開封)(板書:又開封)

你觀察到了這個細節。

(2)這裏有一個字與又的意思是一樣的?你找到了嗎?

(復)

(3)你覺得,張籍為什麼一次又一次開封?

(因為他擔心有些話沒有寫到)

用詩中的話來説就是——

(復恐匆匆説不盡)

所以行人臨發又開封,還有誰想補充張籍為什麼一次又一次開封?

(怕説不完)

也就是詩中的——

(復恐匆匆説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4)(ppt出示課文插圖)同學們抬起來,看一看這幅圖,猜一猜哪個是行人?(2-3人)

(左邊的是行人)

你是怎麼知道的?

(因為他是送信的,旁邊有一匹馬,有包袱)

(5)的確,古代送信的行人大多是騎馬的。行人即將要上馬送信,可張籍卻還在一遍又一遍地打開信封。這時候,行人會想些什麼?説些什麼呢?

(我快走了)

行人都快要走了,可是張籍呢?(ppt出示:行人臨發又開封。)你來讀。 (行人臨發又開封)

行人還會説什麼?想什麼?

(行人很不耐煩)

行人是如此的不耐煩,而張籍仍舊是——

(行人臨發又開封)

行人還可能會?

(不讓張籍拿信)

行人都不想讓張籍拿那封家書了,可張籍還是——

(行人臨發又開封)

(6)此時此刻,行人帶走的僅僅是一封家書嗎?還帶走了什麼?

(詩人的心)

張籍僅僅用了“又開封”這樣一個細節,就表達出了他對親人的思念。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這封信隨着張籍的心不停地漂泊着。此時張籍的心情可以用這句詩來形容。(ppt出示:書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7)這首詩呀,已經流傳了一千多年,很多人都喜歡這首詩,他們會把詩 寫好後掛在牆上,也會寫在扇面上,看,有人是這樣寫的,(ppt出示草書《秋思》)誰能把張籍此刻的心情融入到這首詩中來,再來讀一讀。

(8)在學習《秋思》的過程中,其實我們還學習了另一首詩——《歸信吟》。(ppt出示兩首詩)歸信吟,唐,孟郊,起。

我們來比較下這兩首詩,有什麼相同點。

(相同:都是思鄉的,唐代的,寫家書給親人。)

老師發現,這兩首詩都有細節描寫,你能找出來嗎?

(又開封,淚灑)

(9)魂去也,空一身哪!現在陪伴張籍的只有——洛陽城裏的秋風。於是一首千古絕唱就在張籍腦中誕生,這就是《秋思》。信走心也走,就像此刻的張籍身在洛陽,心卻在(故鄉)。這是一份刻骨銘心的思念呀!再讀《秋思》。

四、拓展昇華。

1.同學們這思鄉懷親又何止張籍和孟郊而已。那時候交通不便,信息不通,離鄉的人們只好把滿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寫進詩裏。老師這裏也有思鄉詩句。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宋·王安石

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唐·張九齡

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唐·杜甫)

我們只讀詩句,不讀朝代和作者。宋代王安石寫道(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除了王安石,唐代張九齡這樣寫道(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唐代杜甫寫道(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

六、總結。

同學們家鄉的山水總讓遊子們魂牽夢繞,家鄉的親人更讓遊子們牽腸掛肚。也許今天你們還不能完全領會,但是孩子們你們終將長大,闖蕩天涯,那時候你們一定會懂得這種無法割捨的牽掛。因為家是我們永遠的嚮往。

《秋思》道盡了天下所有遊子們的心,讓我們試着來默寫這首傳世之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