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語文教師教學反思【薦】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小語文教師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小語文教師教學反思【薦】

國小語文教師教學反思1

調查發現,有許多國小語文教師抱定"熟能生巧"的古訓,給不堪重負的國小生留下了沒完沒了的作業。他們認為只有沒完沒了的作業才能使學生掌握知識。所以現在僅僅是國小階段要掌握的那2500個漢字就足夠讓學生手忙腳亂了。一個漢字一定要寫上幾十遍嗎?這是一項極為枯燥的作業,國小生因此就足以對語文課產生牴觸情緒了,再加上那些讓學生死記硬背的條文,段落等,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負擔,説嚴重點,這甚至對孩子們是一種催殘。

對作業問題認真反思,我們認為應該考慮以下幾點:首先,漢字有漢字的特點,也一定有其記憶特點和記憶規律。其它語文知識也一樣。心理學界對記憶規律已有大量研究,且已證實記憶是需要重複,但重複的數量是有規律的。超過這個量的規律就成為過度記憶,對記憶是有負面影響的。我們的國小教師應該在此基礎上廣泛實驗,研究一個合理的練習量和練習間隔。搞清楚想通過某一次課外作業就使學生終身不忘是有悖記憶規律的。如果這種研究得以進行和推廣,那麼再剔除掉那些無謂的作業負擔,減負就會按照教育規律真正落到實處。反過來,這一問題不解決,那麼桌面上的負擔減了,但這些負擔會轉入地下,由那些不放心的家長再給補上這一"課"。*行政手段去劃一地減負,必將走入另一個極端。如取消掉所有的家庭作業是否合理也需商榷。第二,要研究作業與學生對語文課興趣的關係,要使作業既能激發學生思維,保持學習興趣,又不加重學生負擔。這不但有作業量的因素,也有作業方式的因素。這種研究極有價值,卓有成效,也非一日之功,需要第一線的我們精心研究。

國小語文教師教學反思2

在辭舊迎新的鞭炮聲中,送走了不平凡的20xx年,這是催人奮進的一年,是促進我國各行各業快速發展的一年,是所有中國人樹立自己新形象的一年,是一個向全世界展現自我的一年。

在全面建設“全省山區強縣”的大環境下,在全縣教育工作者為把我縣建設成為“全省山區教育強縣”的大環境下,我們做為一個工作在教育一線的教師,如何為我們的工作定位,如何提高我們的個人素質,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呢?

(一)做一個勤學的教師。

過去常説“當教師要讓學生有一碗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在今天看來,我們教師光有了一桶水,如果平時不學習,不及時補充新知識,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當今課堂上學生的需要。

自新課標實施以來,學科與學科之間加強整合、聯繫、貫通,學科知識的學習不再是本位的;學科知識的涉及面已不再是本學科,大大加強了知識綜合,已放眼社會這個大環境了。在這個日新月異的知識經濟時代,新生事物層出不窮的社會不斷髮展,教師只有自己看的多,懂得多,不斷學習,才能適應社會發展,做一個好的語文教師。

(二)做一個愛鑽的教師。

教師這個職業是清貧的,我們選擇了這個職業,那麼就得準確給自己定位,準確把握自己的人生價值:奉獻,拋開了一切的功名利祿,精心鑽研自己的教學。語文教學是無止境的,什麼人都可以做這個事,但不是什麼人都能做的好的。

語文教學必須要求有一種愛鑽的精神。首先,教材的鑽研,就是無止境的,多個人的見解也不盡相同,但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儘量做的最好。教材的鑽研需要教師認真閲讀內容,把握主要內容,找準教材的重點難點,並且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等各個方面的因素,巧妙地選擇訓練點,而不是面面俱到;巧妙地安排切入點,而不是平鋪直敍;合理地安排運用教學方法,而不是教師的強硬灌注;靈活地運用現代的教學手段,而不是死板地説教。所以教師必須從各個方面去鑽研。

(三)做一個有愛心的教師。

我們所面對的學生都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都是有自己的喜怒愛樂的小娃娃,我們要善待每個學生。學生畢竟都有個性差異,不可能一個個都是聰明伶俐、愛動腦筋愛學習的。所以教師首先要擺正自己的心態。無論出現什麼情況,我們都應該默默地告誡自己:這都是正常的。我們只能從關心、教育學生的角度來採取措施,只要有這種心態的話,你就會發現每一個學生都是天使,每一個學生都是可愛的。只要每一個學生有每一點進步,我們都應該為之高興。

國小語文教師教學反思3

一年級語文教學已經結束,一年級的小朋友們也都學會了怎樣樣去學習了,這是最令我感到欣慰的地方!這一個學年在工作中,我不斷地提高自身文化素養,努力使自我不會愧對於教師這個神聖的職責。現總結自我的教學工作如下:

一、認真備課。

不但備學生並且備教材備教法,根據教材資料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的類型,擬定採用的教學方法,並對教學過程的程序及時間安排都作了詳細的記錄,認真寫好教案。每一課都做到“有備而來”,每堂課都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並製作多媒體課件,讓每一節課都生動精彩。

二、抓好學生的基礎知識教學:

1.抓好讀書訓練。

如何讓學生能從“閲讀”變為“悦讀”是一個關鍵。首先,調動學生讀書的進取性是最為重要的,在課堂上,我經常設立各種各樣的讀書比賽,小組讀、男女讀、抽生範讀、教讀等形式在必須程度上激發了學生讀書的興趣;其次,我注重在閲讀教學的過程中,儘量引發學生能打開想象的翅膀,讀出自我的感受出來。第三,注重自我的示範性。由於一年級的學生模仿性較強,所以在教學生讀課文之前,我都要異常注意這篇課文的字音、語速、語調、語感等方面,儘可能地為學生作出很好的示範。

2,要創設識字情境,激趣樂學

教師要在教學中創設一種寬鬆、愉快的環境,使學生心境愉快,樂於思維,勇於探索。異常是一年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易受情感因素的影響,教師更要順就兒童心理,巧妙地創設各種有利於學生應付字的情境,以調動學生識字的興趣。我在識字教學實踐中,從教學需要出發,依據識字資料創設一些具體場景和氛圍,激發和吸引學生主動識字。讓學生先感知、體驗,再理解運用。在課堂中,教師要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如掛圖、投影、表演、繪畫、音樂幫忙學生識字。

例如,一年級的上冊,在教學“日”時,在多媒體的大屏幕上我首先讓孩子們看見一個火紅的圓圓的太陽,隨着鼠標的控制,那圓圓的紅太陽就演變成了一個色彩鮮豔的“日”字。學生看到這奇妙的變化,不禁興奮地拍起手來。學生的識字興趣被激發了,這一由形象到抽象的變化,使原本抽象的漢字變得具體可感。在講授《小小竹排畫中游》時,我是這樣做的:講“排”字時,我首先經過多媒體出示了小竹排的樣貌,讓孩子經過圖畫去認識竹排,然後又寫上“排”字,然後引導孩子們去觀察,這個排字和教師多媒體上展示的竹排圖有什麼關係,孩子們很快的就得出結論,竹子一根一根地排在一齊,然後用繩子綁起來,就成了竹排。將大屏幕上的竹排圖與“排”字比較,讓學生在比較圖與字的共同之處,掌握排的字形與字義。這種形象識字方法,激發了孩子們識字興趣,很簡便容易的孩子們就更好掌握了這個字。

一年級的識字量大,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利用多媒體輔助識字教學能夠縮短教學時間,增強訓練密度,提高識字效率。

例如在教學中,我會設計一些識字小遊戲,數星星、摘蘋果、猴子撈月,拔蘿蔔等等,孩子們年齡小,愛玩,看到這樣的遊戲識字,興致很高。紛紛舉起小手,高喊着“我來摘蘋果”“我幫猴子撈月亮”……在歡聲笑語中,我們一齊認識了一個又一個的生字。有效的提高了識字的效率。

3、教給學生識字方法

在識字教學中,鼓勵學生自創各種各樣的識字方法尤為重要。例如:引導學生看拼音識字、看圖識字;指導學生學習最常見的偏旁,運用熟字加一加、減一減的方法來學習。在教學中,每出現一個新字,教師就能夠問問學生:“你們誰有辦法記住這個字?”“你是怎樣記這個字的?‘以此來啟發學生展開想像,用各種方法來識字。例如在學”羊”字時,學生説,我看到“羊”字就想起羊頭的樣貌,羊上邊的兩點好像羊的兩隻角。一豎像羊的臉和鬍子。學生根據自我的生活體驗,將一個個漢字還原成一個個生動的畫面,這樣識字,效果當然就好了。

我認為識字學習是一個反覆的、長期的過程,教師要創造多種方法和途徑,增加漢字和學生見面的機會。在具體教學中,有層次、有梯度地把識字放在必須的語言環境中,與認識事物結合起來,使學生在識字的同時,發展語言,提高認識本事。在語言環境中學到的字詞是知的,帶着感情去記憶的東西是牢固的,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課外閲讀的開設

首先,是讓學生有興趣讀書,從閲讀課外書的情景看,學生很喜歡看簡單的一些課外書,他們喜歡的很簡單也很直接,不需要求知慾、好奇心的誘導,只需要激勵性的評價和閲讀形式的趣味性。我多數採用的方法是利用校本課進行講故事比賽和表演。有時還藉助多媒體輔助資料,學生興趣很濃。

其次,閲讀教學不僅僅要讀並且要讓學生有悟,發表獨立的見解,我是利用朗讀的形式讓學生感悟的,經過語言文字和多媒體展示的音像的結合,指導學生在想象中悟,圍繞重點展開討論和交流,使學生在不斷思考和思維的碰撞中悟。

一年的國小一年級教師生活,讓我充分的體會到了作為一名一年教師的酸甜苦辣!有成績也有不足,我會繼續努力!

國小語文教師教學反思4

新一輪課程改革,使國小語文教學充滿了新的活力。這當然是件大好事。同時,也應當看到,由於大家對新課程尚處於探索階段,到底怎樣去進行國小語文教學,眾説紛紜,使人有種無所適叢的感覺。許多觀點雖然很獨到,很新穎,但操作起來,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通過聽一些課,隱隱覺得我們現在的語文教學開始走向新的極端:一味的課堂對話,一味的強調讀和感悟。這,是不是一定就是新課程中的語文教學的正確方式呢?像這樣教學,能否達到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的要求?

我認為,像這樣去教語文,如果用辨證法來看,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竊以為,我們千萬不能忽視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千萬不能忽視教育教學規律,千萬不能忽視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如果離開了實事求是,離開了全面地看問題,離開了變化發展地看問題,把什麼都來個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學,教育心理學需要與時俱進,但絕不可拋棄!尤其要全面地遵循它們所揭示的教育教學規律。因此,新課程中的語文教學,盡力使學生具備以下基本素質是非常重要的:

1、習慣好。即具有各種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習慣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語文教學,必須重視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無論是人格上的,學習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視,努力從多方面去積極引導,從點點滴滴嚴格要求,嚴格訓練,去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尤其要指出的是,培養習慣,正面引導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習慣養成教育,有時還必須帶有強制性。這樣一説,好象同”以人為本“的理念相悖。其實則不然。筆者認為,真正的”以人為本“,並不完全是課堂上的熱熱鬧鬧,一味的順從和遷就學生,必要時,還需要有教師意志的左右。因為,我們要為孩子的未來着想。那,才是”以人為本“最本質的含義。

對於國小生來説,以下八個方面的習慣首當其衝:

一、主動學習,刻苦學習的習慣;

二、細心認真、一絲不苟的習慣。

三、勤於動手、動筆、動腦的習慣;

四、大膽、大方、大聲説話,説普通話習慣;

五、愛惜書本文具的習慣;

六、好問的習慣;

七、在合作學習中積極參與的習慣;

八、規範、整潔寫字的習慣。

培養習慣,要悉心引導,嚴格要求,點點滴滴到位。舉例來説,培養學生的寫字習慣,要讓學生寫一筆好字,就必須要求有一定速度,必須規範、整潔地寫字。必須經常主動習字。習慣是具有遷移性的。還是以寫字習慣培養為例來説,在歷時數年的”少數民族聚居區農村國小生語文學習習慣養成教育實驗“中,筆者發現,良好的寫字習慣就具有極強的遷移性。學生把規範整潔地、有一定速度地寫字的良好習慣養成了,其他習慣:如愛惜書本文具,學習細心認真,一絲不苟,學習講效率,講質量、求速度等等也跟着上來了。

2、熱情高。即具有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學習語言文字的激情。筆者認為,某種意義上説,語文是一種活態的,有生命的現象。更贊同一種觀點,語文課堂要成為生命成長的課堂。因此,離開了學生的感情——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感情,語文課是無法上的,至少是無法上好的。尤其在學習語文過程中,需要學生的真情和激情的投入,這樣才有利於語文課程目標三個維度的落實。也就是説。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必須進入“角色”,我們常説的:不動感情不讀書;拒絕偽讀等等,其實就是講的這個道理。這方面,需要引導,需要薰陶,需要結合習慣養成教育來培養。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讓孩子同語言文字傷了感情。這一點並非危言聳聽,這種可能隨時都可能發生,如:學生對教師教學方法的反感;機械重複的抄寫;教師對學困生的歧視等等,都可能導致這種後果。很好理解,試想,如果學生看了課表,某節課是語文,眉頭都是皺的,語文課還怎麼上?筆者在長期的國小語文教學實踐中體會到,學生對語文的情,來自於趣,要讓學生對語言文字有興趣,對美好生活充滿熱愛和嚮往。一旦學生對語文學習有了濃厚的興趣,感情自然也就產生了。並釋放出巨大的能量。求知慾有了,主動性強了,對老師的嚴格要求也能充分理解,並按老師的要求去做。教學效果自然好。最關鍵的一點,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愛,對語文學習的激情,都來源於教師對學生的愛。有種提法,筆者很贊成:用讓大愛温暖課堂!

3、會讀書,即具有各種基本的讀書技能。

一、學生要會朗讀,要動情地讀書;

二、學生要會默讀,要能做到默讀中注意力集中,不動指、不動脣、不回視,抓住主要內容等;

三、學生要學會快速讀和略讀、瀏覽。

4、學生要學會在讀中思考、質疑、解疑,學會在讀中圈點、批畫。會讀書,自然最首要的就是要求掌握一定數量的字詞。還有課外閲讀量的達到。(課外閲讀量,課程標準有個“不少於”的界定。應當説,這只是個保底的要求。)這些,就應當説是個死任務了。當然,不同年段有不同的要求。

從更廣的視覺看,會讀書,説到底是會學習。即掌握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訓練方法。學生要經歷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才可能學好語文。新課程不再提語言文字訓練,但訓練肯定還是要的。是必需的。語文實踐活動,總得以訓來年為基礎。某種意義説,實踐何嘗又不是一種訓練?因此,要從聽、説、讀、寫;從字詞句段篇的學習上,從合作學習上,從收集資料,處理信息上,通過指導,讓學生習得一些好的學習方法,並主動去運用,形成習慣,學生將受益無窮,有的將是終身受益。

尤其是要在讀書中,逐步使學生形成較敏鋭的語感。即基本的感悟語言的能力。學生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語感,才可能學好語文,同時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語感的培養,當然首先靠讀,但教師的引導,進行一些有意思的訓練也是必要的。筆者在平時,常用講幽默、笑話、俏皮話等方式來培養學生的語感,來觀察學生的感悟語言的能力。我覺得這是一種很好的語感訓練方式。誠然,光靠這種方法來訓練,遠遠不夠。還要採用其他多種多樣的方法,如讀議古詩和課文的重點段落,引導學生抓關鍵詞展開聯想,想象等,總之,要多方式、多層次。

國小語文教師教學反思5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教學反思

有意義的數學學習必須建立在學生的主觀願望和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一)在學習比例的意義時,我先讓學生根據要求親自動手寫人以兩個數的比,並求出比值。然後,分析這些比的比值,看發現了什麼?在學生充分感知的基礎上,揭示比例的意義。在此同時還要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解比值相等時組成比例的核心,在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時,關鍵看這兩個比的比值是否相等。為強化理解在這時我安排了兩種形式的練習:

1、判斷。

2、組比例。最後通過小組討論:

比與比例的聯繫與區別,並揭示數學知識不是孤立的,而它們之間都存在着密切的聯繫。

(二)在比例的基本性質教學過程中我是分三步進行的:

第一步,先由老師説明比例各部分的名稱,同時提示比例還可以寫成分數的形式,並由學生自己標出所寫的內項、外項。

第二步,通過學生自己計算內項的積和外項的積,發現比例的基本性質並加以概括。

第三步,為了進一步加深對比例的基本性質的理解,我精心設計了由易到難得三種類型練習。

(三)為了充分體現數學知識與現實社會的聯繫,在課的最後我安排了一個在今後工作中會遇到、學生又很感興趣的問題:某罪犯作案後逃離現場,只留下一隻長25釐米的腳印。已知腳的長度與人體身高之比是1:7,你能推測罪犯身高大約是多少嗎?這樣滲透了學數學用數學的教學思想,同時也潛移默化的幫助學生樹立了學好文化知識有利於社會發展的意識。

國小語文教師教學反思6

本學期,我擔任了一年級的班主任以及本班的語文教學工作。下頭將本學期的教學工作作如下總結:

一、抓好學生的學習習慣:

作為剛剛進入一年級的國小生來説,如何能讓他們在40分鐘的課堂上認真地聽講,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我教學工作開始的重點。剛開學的二個星期裏,我先讓學生學習《國小生日常行為規範》並採用編兒歌、口令等形式,將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融入情趣之中,讓學生在情趣之中慢慢地養成良好的習慣。從坐直到站立,從寫字到讀書拿書,從堅持正確的讀寫姿勢到愛惜學習用品,不厭其煩地講講講、説説説,經過一學期來的培養,我班學生學習習慣有了很大提高。

二、抓好學生的基礎知識:

一年級作為學生走進學校的第一步,正如修築高樓大廈一樣,必須要為學生的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本學期,我主要在注重學生的漢語拼音知識的掌握、寫字、讀書、自我閲讀做題等方面作了努力。

(一)注重漢語拼音知識的掌握:

漢語拼音知識既是學生學好語文的基礎,又是學好語文的重點。我牢教師經常交流,並向她們學習教學經驗,發動學生家長與學生一齊,利用各種方式和途徑,如和孩子用卡片做讀拼音的練習或遊戲。用各種方式來激發孩子學習拼音的興趣。

(二)抓好寫字訓練。

寫字教學是一年級語文教學工作的難點。能讓每一個學生寫一手好字,是我的心願。學生的字寫得好壞美醜,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反映他的語文水平,也能夠體現其文化素養。所以,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我異常注意對學生寫字的要求。引導學生學會讀帖、描紅,既從技能方面要求學生,又從習慣方面的要求學生。異常是習慣方面的要求,如怎樣握筆,堅持怎樣的寫字姿勢,在課堂上常常提醒學生“注意做到三個一拳、一尺、一寸。”

(三)抓好讀書訓練。

首先,調動學生讀書的進取性,在課堂上,我經常設立各種各樣的讀書比賽,小組讀、男女讀、抽生範讀、教讀等形式在必須程度上激發了學生讀書的興趣;指導學生根據自我的理解想象讀出自我的感受出來。第三,播放錄音。由於一年級的學生模仿性較強,所以在教學生讀課文之前,我都要異常注意這篇課文的字音、語速、語調、語感等方面,儘可能地為學生作出很好的示範。

三、充分利用資源,上好每一節課:

開學初在學校領導的要求下,我認真開展備課活動,並充分利用河北遠程教育網上的資源,為自我上課作好準備。同時,我經常上網尋找有關的教學資源,如課件、教案、教學實錄等,從而不斷為自我的教學水平“充電”。

 四、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1、在教學中並不能做到以學生為主題,在今後的教學中必須要注意。

2、教學方法不夠新穎,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夠。

3、教師隨機應變本事有待提高,應對課堂上學生的不一樣問題,不能及時的做出的回答。

4、自我的語言組織、表達本事要進一步提高。在今後的教學、生活中要不斷學習提高。

總之,在這學期的教學過程,我儘量做到堅持以新課程的標準實施教學,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提倡合作學習精神,引導學生從生活源泉中不斷吸取發展思維和語言的養料,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出現了教學上的許多不足,眾多的學生是能夠理解新課程的教育方式的。一小部分學生由於年齡上的差異,以及家庭教育的`空缺,學習上就有點困難了,因而班級裏就有了兩個極端的現象。當然,今後我還會在教學中不斷改善,以適應教育改革的新浪潮。

國小語文教師教學反思7

教學是一門藝術。本課的教學層次清晰,目標明確,教法適合教材特點及兒童心理特點。教師重視了語言文字訓練,很好地發揮了多媒體課件的作用。學生學得輕鬆而又紮實,既培養了閲讀能力,積累了語言,又學到了寫動物外形的方法,鍛鍊了習作能力。充分體現了“教就是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

具體説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形象直觀

贊可夫説過“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本文的語言非常生動,描寫也很形象,可同學們對課文的主角----翠鳥幾乎一無所知,而他們所掌握的知識非常有限,思維形式又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為了解決這一矛盾,教師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把一隻鮮活的翠鳥呈現在學生面前,化抽象為具體,既有效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又讓他們在具體、形象的感知中輕鬆地區分出了眾多的顏色,體會到了作者語言的'精妙。

 2.讀寫緊密結合

讀寫結合是傳統的中國語文教學的精華之一,是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特別是提高學生習作能力的一條好路子。西漢著名的辭賦學家楊雄曾雲“能讀千賦,則善為之矣!”唐代大詩人杜甫也曾説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翠鳥》這篇課文的第一段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描寫動物外形的例子。針對教材特點,教學這一段時,教師把着眼點不單放在了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上,而是將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和培養學生的習作能力緊密地結合起來,讓學生不僅學到了語文知識,更學到了習作方法,促進了知識向能力轉化。

 3.充分重視“讀”的訓練

朗讀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因為文章的精義妙理,作者的神思妙筆,只有通過反覆朗讀才能體味得到,成功的朗讀可激起學生的感情共鳴,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積累語言。《翠鳥》這一課,語言生動而準確,字裏行間都透着作者對翠鳥的深深喜愛之情。在教學中,教師有目的、有層次紮紮實實地進行了讀的訓練:首先初讀--感知課文內容,接着默讀--理清寫作順序,然後研讀――抓住各部分特點,最後賞讀――感悟美的語言。

 4.充分發揮“導”的作用

古希臘生物學家、教育家普羅塔弋説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點燃的火把。”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遵循“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訓練為主線”的原則,避免了生硬的説教方式,每一個教學環節教師都進行了精心的設計,採用了很多方法,蒐集了很多課外資料,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一步一步地誘導學生思考,“點睛之筆”疏通學生理解上的難點,同時又不失時機地鍛鍊學生的各種能力。從自讀質疑,到理清順序,到抓住特點,再到欣賞總結,直至最後的遷移寫作,教師“導”得自如,“導”得有力,而學生則始終在一種愉快的氛圍中讀書、思考、表達,語文教學的課堂真正變成了學生學習的學堂。

國小語文教師教學反思8

在實際課堂中,特別是五年級語文教學中,難以聽到琅琅的讀書聲,如果我們基於以培養學生的讀寫興趣為目的、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根本,必然會摒棄。學校廣播電視台對五年級的這一活動進行了全場攝像在全校播出了。這一活動的開展激發了同學們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豐富了學生們的校園生活:同學們覺得畢業前的學校生活是緊張有序的,也是豐富多彩的,令人回味的。在他們的習作裏、日記中有生動的記錄;在他們的影集裏、校園網裏有珍貴的鏡頭;還有的以詩與畫的形式、書信的方式告訴自己的親朋好友,這是沒有預設的、水到渠成的語文學習活動。

我想,這是在問老師,又不僅僅是,我們該認真反思反思教學中的一些行為了。《國小語文課程標準》的探討實施決非上幾節公開課、寫幾篇文章、出幾份試卷所能含涵蓋的,我想,它的積極實施是體現在每個教學進程中的,五年級的師生同在新課標的背景下,應共享一片豔陽天。

實踐證明,在生動活潑、師生互動的課堂裏、在豐富有趣的活動中,五年級學生的知識、能力會喜獲“雙贏”,他們的情感會得到昇華,語文學科的魅力才足以得到展現。

國小語文教師教學反思9

我作為一位語文教師,談談對語文教學想法,如下: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語文是一門充滿思想、充滿人文精神、充滿智慧的學科。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中,學生的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成為教師,討論、交流、探究等學習方式已成為課堂的主流。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力求做到讓學生變得鮮活,讓學生學得興致盎然,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從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注意新課導入新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譬如,在導入新課,讓學生一上課就能置身於一種輕鬆和諧的環境氛圍中,而又不知不覺地學語文。我們要根據不同的課型,設計不同的導入方式。可以用多媒體展示課文的畫面讓學生進入情景;也可用講述故事的方式導入,採用激發興趣、設計懸念……引發設計,比起簡單的講述更能激發學生的靈性,開啟學生學習之門。

(二)、培養積極探究習慣,發展求異思維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閲讀者對語言意義、語言情感、語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認識能力、理解水平有關。為此,在語文教學中,構建語義的理解、體會,要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各抒己見。在思考辯論中,教師穿針引線,巧妙點撥,以促進學生在激烈的爭辯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得到語言的昇華和靈性的開發。教師應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後,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的積累等發表不同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通過辯論,讓學生進一步認識了自然,懂得了知識無窮的,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體會學習是無止境的道理。這樣的課,課堂氣氛很活躍,其間,開放的課堂教學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教師也毫不吝惜地讓學生去思考,爭辯,真正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了自我價值。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讓學生表述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學生理解和表達,輸入和輸出相輔相成,真正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廣闊的舞台。

二、重視朗讀品評感悟,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國小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其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思想表達的深邃,見解闡述的獨到,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內容。而由於課堂教學時間的有限,課文中的精彩之處沒有可能引導學生一一感悟。為了使這些精彩給學生留下整體印象,我們可以在閲讀中抓重點,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反覆誦讀,以悟出語言豐富的形象內涵,意義內涵,情感內涵。同時,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居高臨下地對課文進行品評,在品評中深化理解,昇華認識,填補空白。如在《將軍》的閲讀教學中,我是這樣引導學生這樣品評:“學習了這篇課文,你認為文中什麼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請你選擇其中的一點説一説。”此時的學生充分表述他們的真實感受,學生們覺的有這樣一位將軍深感驕傲。”這樣引導學生選擇自己閲讀感悟的精華,進行具體表述,讓他們在各自品評中進一步昇華認識。

三、注重課內外結合。

美國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課堂的外延與課外的外延相等。以課堂學習為核心,能動地向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各個生活領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課堂訓練與課外行為訓練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結合,取得語文教學的整體效益。”在課程改革實踐中,我們已把語文教學的觸角伸向了廣闊的天地。讓學生閲讀許多課外書;通過這些收集與閲讀,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奠定了基礎。其次,重視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如:學習《西湖》,我就找相關的資料圖片讓學生欣賞,讓他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此外,我注意學科間的整合。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採用不同的途徑獲得知識,培養能力。

四、課堂上的時間不夠用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通過學方法,讓學生勇於探索,對新事物產生興趣。

五、學生學習方式轉變,但學生自己不能成功地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方式是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基本的行為和認知取向,即學生在研究解決其學習任務時,所表現出來的具有個性特色的方式。

那就要改變傳統教學中的過於強調接受性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但常常不好操作,流於形式,缺乏在個體獨立思考基礎上的真正合作,在課堂中只有少部分同學能參與,其他同學仍是被動,沒有表現的機會。

六、語文教師轉變教學理念,但把握不住語文課該教什麼理念的轉變,是適應語文新課程改革的根本前提。

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教師主要靠自己個人解決課堂裏面的所有問題。

七、語文教師轉變教學行為,那如何去備好課語文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的教學行為必須根本轉變,這樣才能主動適應並投入新課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實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總目標,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然而,以學生為中心,意味着教師轉為合作者,那麼一堂課,教師如何去備課,如何去引導學生根據教材去主動尋找問題。教師教學行為的轉變,教師由權威變成合作者,那麼教師跟學生是平等關係,在學習中,備課中,可以去參與學生的學習生活,根據學生的學習個性去發現問題,通過課堂的組織,並引導學生髮現並解決問題,從而讓學生產生興趣與個性,這樣大大加強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個性發展化,運用多種教學模式,讓學生找問題,可以同學提,老師提,再一起解決;還可以通過利用學生最感興趣的字、詞、句、畫等入手,讓學生產生興趣,在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

國小語文教師教學反思10

我曾看過一篇文章,裏面的這樣一句話讓我感觸很深:寫三年教案不一定能成為名師,但寫三年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美國學者波斯納也認為: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我認為教學反思能夠最大限度的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作為一名年輕的國小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更應不斷進行教學反思。多反思,多改進,多提高,使自己的教學更富有新意,更能贏得學生的喜愛。那麼對於我們年輕的國小語文教師該如何進行有效的教學反思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養成寫反思日記的習慣。

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要敏鋭地提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並對之展開調查研究。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要善於積累,課堂上我們經常教育學生‘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們老師也應該如此。不僅要多想還要多寫,最好能堅持每天寫,把它當成日記來寫。養成習慣,長期積累下去,沒事的時候再翻翻。會使自己不斷的反思不斷的進步。從教一年半以來,我堅持每天把課堂上的小問題記下來,沒事的時候我就會翻開邊看邊想。這樣一段時間下來,終於能找到如何去上好一節課的感覺了。

其次,堅持課後教學反思。

伯萊克曾説:“反思是立足於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動及情境的能力。使用這種能力的目的是為了以職業知識,而不是以習慣、傳統或衝動的簡單作用為基礎的令人信服的行動。”一堂課下來,教師有必要對本節課的教學進行小結反思,對教學得失做細緻的剖析。課後的反思不僅限於一節課後,而且經常問問:為什麼學生喜歡語文卻不喜歡語文課?想想我們的閲讀教學,許多時候都是在以教師用書、教師對文本的解讀代替學生對文本的解讀;作文課整個就是用一種模式寫作。這樣的課怎會得到學生喜歡呢?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就是要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愛,口能點火,筆能生花”,用我們先進的教育理念去激發學生的潛能,用我們語文的理想和熱情去打動學生,這樣的語文課才不愧是語文課。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該多種渠道,瞭解學生對語文教學的意見,找準教學的問題,對這些問題進行反思,從而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

我相信語文教師只有在不斷地自我反思與磨礪中才會永遠在潮頭衝浪。

國小語文教師教學反思11

人生如夢,歲月無痕, 轉眼間,一個學期的時間又在緊張和忙碌中過去了。本學期,因為要迎接“廣東省教育強鎮”複評,所以對於每一位教師來講都是十分忙碌而充實的,我也不例外。除了本身的教學工作以外,還要負責教務處的工作,還要配合教科文衞辦的教育強鎮資料收集工作,還要協助迎檢工作,經常加班加點。由於個人的精力有限,難免會對教學工作有所影響。下面就從總結做法、存在問題、改進設想三個方面,對本學期的教學工作進行反思。

一、總結做法。

1、備課和上課。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關鍵。在暑假裏,我就按學校的要求通讀了課本和教參,對教材有了初步的瞭解,所以本學期能較好地完成備課工作。在每次的周檢和月檢時都能按時上交,併合格通過。因為是提前一週備課,所以每次上課之前我都還會再把要講的內容重温一遍。而且每次備課的時候,都把知識性的問題解決清楚,不留下任何模稜兩可問題。特別是對於能開拓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知識,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內容,更是想方設法地收集整理清楚。

在學生的學習的過程中,我比較欣賞“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和“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兩句話。所以,在開學的第一節課,我就對學生提出了明確的語文學習要求,包括預習的具體步驟和方法,並複印發給學生,讓他們貼在語文書上,隨時參照使用。並希望以此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慣,同時也便於家長的輔導。

語文教學講究的是聽、説、讀、寫。在對學生的情況進行認真的觀察和分析之後,我發現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課外閲讀都還有很大的提高空間。於是我在語文課前,安排了課前三分鐘這個環節。就是每節課有兩位同學,站在講台前面對全班同學講話,一個學期下來,全班同學已經每人輪了四次,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可以鍛鍊學生的膽量。為了提高學生的閲讀興趣,便於交流溝通,讓全班學都購買了《伊索寓言》並且在課前三分鐘時介紹自己的讀書情況,而且每個星期要做兩或三篇讀書筆記。

上課的步驟一般都上先檢查預習情況,然後解決字詞,再分析理解課文。在上課的過程中,我比較喜歡採用小組合作和表揚激勵的方法。為上課認真聽講、回答問題積極、預習情況完成得好的小組加分。加分的步驟是:三個星星換一個月亮,三個月亮換一個地球,三個地球換一個宇宙。得到宇宙就可以實現一個心願。一般心願就是在週末的時候可以減少一樣語文作業。這樣做的目的是希望以小組的約束力來約束部分學習不夠自覺的學生。

2、作業批改和課後輔導。

作業是反映學生學習情況的一個重要依據,所以學生作業我都盡力做到親自批改和及時批改。通過批改作業,瞭解學生中的優點與不足,並和學生進行交流與溝通。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批改語文作業的時候,我也採取了“獎星”的辦法,書寫工整認真的就獎一個星星,15個星星就獎勵一封表揚信,20個星星就獎勵一本作業本。有5封表揚信的就可以實現一個50元以內的願望。這個願望要家長幫忙實現。單元測驗前5名也是發表揚信。

課後輔導是課堂教學的有力補充。每週我有3次早讀,1次午讀和1次放學後的輔導。我從來不利用這個時間來講授新課,而是和學生一起共同查漏補缺。誦讀國學經典,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3、教學效果。

縱觀本學期本班的教學效果可以用“保持”來定義,無論是單元測試,中段考試,閲讀比賽,看拼音寫詞語比賽,還是最後的期末考試,本班都保持着“千年倒數老二”的位置。雖然平均分相差不多,但是合格率、和優秀率卻有一定的距離。

二、存在問題

經過一個學期的教學,我發現本班的大多數學生不會聽語文課。課外知識面非常狹窄,不能理解文章的意思,更無從體會文章的美。聽課習慣不好。上課不聽課特別喜歡搞小動作,講小話。寫字的習慣不好,一提筆就恨不得把頭扎進課桌裏面去。書寫不整潔,作業本中塗改現象嚴重。作文水平普遍較低,在審題、選材和句子的通順等方面都存在着嚴重的問題。

三、改進設想

堅持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推進單元學習法。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課習慣。狠抓學生書寫,先要求做到整潔。加大作文教學的力度,改進作文批改的方法,爭取更及時地反饋。努力爭取提高優秀率。

國小語文教師教學反思12

根據教材的特點和教學要求,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位於以下幾點: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喜歡的段落。2、理解課文,抓住描寫燕子和春天的語句,感悟燕子的活潑可愛和春天生氣勃勃的景象。3、正確讀寫“燕子、趕集” 等詞語。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的教學重點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喜歡的段落。教學難點是:感悟燕子的活潑可愛和春天生氣勃勃的景象。我在教學中注意了以下兩點:

一、以讀為主是課堂教學的主旋律。本課教學我把朗讀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強調“以讀為本、以講助讀”,我認為學習語言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外部語言不斷內化的過程,實現這一內化的過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讀。所以我鼓勵學生自讀自悟,避免老師講的多,提問多,大力提倡“以讀為主,以讀代講,以講帶動讀、以問促進讀”。讓學生自讀自悟、邊讀邊思、相互討論、邊讀邊想象中去學習朗讀,去理解詞語,去培養語感,去接受潛移默化的語言薰陶。

二、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積極地觀察、感受、操作,才能實現對語文的感悟積累和運用。本課教學中我在情境的創設上主要體現在:

1、生活體驗情境。這課要讓學生從生活中體驗春天的特點。課前讓學生注意觀察身邊春天的景物,或蒐集有關春天的圖片以及誦讀春天的詩歌和文章,讓學生對春天有一個切身的感受。學生獲得的體驗能夠很好地幫助他們理解和感受課文。

2、畫面再現情境。根據教材和學科的特點,這節課,我運用了PPT的畫面和恰當的音樂,加深了對課文描寫的直觀感受,比如,青草、柳葉、鮮花、小溪流水、青山綠水、燕子、蝴蝶等,讓學生體會到春天的特徵和美麗。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使得這些孩子們不僅眼裏有語言文字,還有相對應的形象畫面,“符號”對應了“形象”,“形象”又激起了“情感”。

國小語文教師教學反思13

國小語文教師關於詞語的教學反思

在語文教學中,對於新課文的每一次詞語教學都是必不可少,是學生必須掌握的項目。可是每篇課文的詞語教學模式卻沒有什麼新意,教師出示課文新詞,請個別學生讀一讀,然後全班一起讀一讀,最後是老師就詞語向學生提問詞義。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對於思維活躍的國小生而言,往往一開始還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可時間一長再想抓住他們的注意力就難了。所以雖然老師在上面講解的很努力,可學生真正聽進去掌握的東西卻很有限,導致教學的效率一直不高。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讓學生對詞語教學既有興趣又有效率呢?

在一次聽課的機會中,我接觸到了一種新的詞語教學方法,它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教給學生的是一種自主學習的方法。在課堂上老師把學習詞義的主動權教給了學生,讓學生自己當小老師把自己已掌握的詞語教給其他學生。在這一學習過程中教師只是一個引路者,他教給學生的只是自學的方法,給學生布置預習作業,而且這些作業結合學生已有的認知能力有不同的要求。在預習時,學生使用工具書把課文中自己不知道的新詞的詞義摘抄到詞語本上,而對自己已掌握的詞語則不用再重複掌握。這一人性化的作業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能力合理分配自己的學習任務。在課堂上,學生們因為轉化了角色,由本來被動聽講的學生而變為了可以主動發問的小老師,所以學習的興致都十分高漲,個個都想把自己已掌握的詞語拿來難倒其他的學生。在這種良性競爭的環境中,許多平時不愛學習的學生都變的學習主動了,他們敢於發言,敢於向那些學習好的學生挑戰,他們的預習作業往往也做的比學習好的學生更認真、更積極、更主動。在熱鬧的課堂中,在學生之間的一問一答中,從前枯燥的學習任務變得有趣又生動,學生既掌握了知識又有了學習的信心。

同樣的教學內容,換一種教學方法,學習變得既輕鬆又有趣,老師不再教的累,學生不再學的苦。同樣的嘗試還可以有很多,只要教師用心,相信可以將學習變得更快樂更有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國小語文教師教學反思14

《半截蠟燭》這篇課文生動地記敍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與祕密情報傳遞工作地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與突然闖進的德國軍官鬥智鬥勇,巧妙周旋,並最終保全了情報站的事,讚揚了母子三人的機智勇敢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這篇課文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這篇課文故事情節生動緊湊,環環相扣,引人入勝,而且人物刻畫手法豐富,語言細膩,學生比較喜歡。基於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在教學時,我採用研究性學習方法,以達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合,為學生營造足夠的主動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親身經歷閲讀實踐的過程,並在此過程中初步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為此,課堂上我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閲讀教學從“獨白”走向“對話”。學生在閲讀過程中與文本、教師、同學進行全心的對話,在多層次、多角度的對話中深入感受文本,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句,瞭解人物的特點,從中受到教育,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通過這樣的教學,我有兩點體會:

一是教學的過程不再是教師備好教案,然後“按圖索驥”的過程,而是開放多元、動態生成的多向對話過程。

為此,教師要認真備好教案,抓好文章切入點,以學定教,把學生的學情作為教學新的生成點。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才能真正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學《半截蠟燭》時我為學生創設了這樣的情境:伯諾德夫人一家三人在保護半截蠟燭與德軍周旋的過程中,都表現出了過人的沉着、勇敢和機智,值得我們去學習。同學們,你比較欣賞其中的哪位人物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問題剛一提出,一雙雙手便迫不及待的舉了起來。學生們在交流着他們獨到的見解,談着他們對人物的認識,老師適時點撥,學生在這個充滿相互信任、暢所欲言、和諧融洽的研討氛圍中,認識了人物,受到了教育,一堂課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真正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二是讀是理解感悟的前提。

因此,在課堂上,教師應該留足夠的時間給學生潛心讀書。在教學中,老師還應該採取不同的方式引導學生去感悟文本語言,為了讓學生更進一步的把握人物特點,在教學時我又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的計策都很絕妙,而只有傑奎琳成功了呢?”讓學生與文本進行“零距離”心靈對話,學生充分閲讀感悟,又一次全面認識、瞭解了人物的特點。

國小語文教師教學反思15

一、提高對教學反思的重視程度

在新課改的環境下,農村國小語文教師應該不斷提高自己的見識、拓寬視野,不管是在理論知識方面還是在學科方面,都需要及時充電,讓自己成為新課程教學的領軍人物[1]。

(一)書寫教學後記

教學後記的特點是簡易性與靈活性。教學後記看起來比較瑣碎,但其是教師通過思考,總結出的教學體會,故而比較寶貴。書寫教學後記不僅可以豐富教師的教學經驗,還能夠為後面的教學提供資料。教學後記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課堂教學成功的地方,課堂中存在的不足,本節課的創新點,學生學習的難點、疑點,寫教學感悟。

(二)撰寫教育敍事與教學案例

撰寫教育敍事與教學案例是能夠有效提高教師自身教學反思實效的方法。教師一定要意識到教育敍事在反思過程中的獨特作用,並根據相關要求認真撰寫教育敍事,及時記錄教學過程中發生的點滴事件,尤其是突發事件的起因,以及最後解決的詳細過程。其次,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應該養成撰寫教學案例的習慣,以便對教學進行分析,及時發現教學中的優缺點,併為以後的教學提供基礎。

(三)學校制定教學反思標準

學校應該根據本校學生的特點、地域差異及經濟條件的不同設計相應的教師教學反思的標準,以供教師參考,幫助教師理清哪些內容需要反思,應採取什麼樣的方式進行反思。這樣有利於提高教師反思的水平及反思的質量。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日常的教學活動當中,農村國小語文教師應該多與其他學科教師進行溝通。教師可以通過互相溝通,瞭解彼此之間的教學內容,然後根據本學科的教學需要、學校的特點及學生的因素,合理地選擇教學手段及教學方法。

二、提高自身教育理論素養

具有較高教育理論素養的教師,在看待問題時會比較深入,因為他們可以通過自身豐富的理論基礎對問題進行分析與反思,反思的深度與廣度與其他教師相比會比較深。

(一)文獻閲讀

閲讀相關文獻不僅可以補充教師匱乏的理論知識,還能夠指導教師進行教學反思。但是,對於農村國小語文教師來説,他們最缺乏的是對理論知識的儲備。因此,為了更好地增強知識儲備,農村國小語文教師不僅要閲讀與教學相關的教育資料,還應增加對教學反思、教育研究等書籍的閲讀,及時學習最新的教學方法,並運用到教學過程當中,從而為教師進行教學反思提供理論指導與理論依據。

(二)藉助網絡平台

很多農村教師都忽略了網絡對教學的作用。通過對各教育網站的瀏覽,能夠了解最前沿的教育方法,教師可以根據自身所處的環境,從這些教育網站中選擇合適的方法,並對自己的方法進行反思。這不僅有助於農村教師積累一定的理論知識,還能彌補其教學方法的不足。

(三)增強對本學科的研討交流

增強研討交流,讓本學科的教師發表各自的想法,互相交流,將智慧放到一個筐裏,提出問題,共同探討解決方法。教師從其他人的角度來審視自己,能夠讓自己對問題有更明確的認識。其他教師的經歷能夠更加讓自己清楚問題形成的動力機制及原因。

三、提高對教師教學反思方法的指導

目前,很多農村國小語文教師所採用的教學方法都很單一,因此,學校應提高對教師教學反思方法的指導,豐富他們的反思方法。常用的教學反思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自我提問法,教師通過對自己教學過程的回顧,從中發現問題,並將這些問題整理到本子上,以便進行教學反思;行動研究法,該方法有助於實現提高教師教學水平與教學能力的目的;交流探討法,教師之間通過互相交流,彼此吸取對方的優秀之處,對教學方法、課堂組織等多個環節進行分析總結,共同提煉可行之處,以便用於今後的教學中,這種方法也是教師之間實現共同發展的一種方式;教學分析法,教師通過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科學有效的分析,能夠有效減少在以後教學中的失誤。

四、結語

教學反思是提高教師教學水平最迅速、最有效的方法,農村國小語文教師應該增強對教學過程反思的水平,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與時俱進,讓自己的學生能夠受到高質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