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作文集合【5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作文的出現。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傳統文化作文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傳統文化作文集合【5篇】

傳統文化作文 篇1

中國傳統節日有很多;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端午節。重陽節。清明節。七夕節。……。

我感興趣的傳統節日中最喜歡的就是春節,因為它就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在夏曆正月七年級,又叫陰曆年,又稱為“過年”和“新年”。每年過年,街上掛滿了紅紅的燈籠,彩旗飄飄。商場就是人山人海,家家户户貼對聯,可熱鬧了。每個小朋友都能夠拿利就是,小朋友還能夠穿上漂亮的新衣服,大人個個喜氣洋洋。爸爸給我買了許多禮花和鞭炮,到了晚上,我就拿出禮花下樓和小朋友一齊放,我們玩得十分高興,到了晚會開始,我才戀戀不捨地回家,與家人一齊開開心心的吃水果看晚會,精彩的表演把我們逗得哈哈大笑,心想:要就是天天都過年該多好啊!

我還喜歡過“重陽節”,農曆9月9日,有一首重陽節的古詩就是李白創作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詩寫得十分好。又就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傳統佳節——重陽節。重陽節,又有稱為“老人節”,重陽這一天,人們賞菊花,佩帶茱萸,攜酒登山,暢遊歡愉。這一天,我和爸爸媽媽準備了一份禮物去看望爺爺奶奶,我心中十分開心,因為我明白尊老愛幼就是我們中華的'傳統美德。

“元宵節”也讓我難忘。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這一天我們也放了許多煙花,還吃了湯圓。一家團團圓圓,那時的我心中充滿無比的幸福和歡樂。中國的傳統節日真就是豐富多彩,它就是中國的節日。

這些傳統節日同樣給我們帶來了歡樂和幸福,所以我們要記住這些完美的節日,並永遠繼承下去。

傳統文化作文 篇2

生活中,我們處處可以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我們有精美的民間工藝,如:剪紙、陶瓷;我們有古老的民間藝術,如:戲劇、國畫;我們有獨特的風俗習慣,端午節賽龍舟,元宵節鬧花燈等等。今天,就讓我給你介紹一下中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吧!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重五、端陽、端午節。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俗。這天,家家户户吃粽子,南方各地舉行龍舟大賽。人們在這天還要懸菖蒲、灑雄黃水、掛艾枝、喝雄黃酒,殺菌防病。傳説端午節源於屈原。他是楚王的大臣,他倡導富國強兵,聯齊抗秦,遭到反對,被流放。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屈原悲憤,寫下了絕筆之作《懷沙》後,投汨羅江身亡。他死後,有人打撈他的身體,有人投飯糰,後來怕飯糰被蛟龍吞食,就用欄葉抱起飯糰,投下汨羅江,這就成為今天的粽子。

我家也有過端午節的習俗呢!因為要吃粽子,所以媽媽要包粽子。首先把糯米用欗葉包成一個三角形,角要尖,然後放入3-4顆大紅棗,用欗葉裹緊,繫上五彩繩,一個粽子就做好了。媽媽一個個地做着,汗水無聲的落着,終於,把粽子都做好了。接着就開始煮粽子,一般要煮一、兩個小時才會又香又糯。粽子煮好了,我迫不及待地打開鍋蓋,陣陣粽香向我襲來,我嚐了一口,啊多麼美味的粽子啊!這是媽媽用辛勞的汗水為我製作的美食,我永遠都不能忘懷。這就是我家的端午節!

祖國的傳統文化像一座寶庫,我像只小蜜蜂在這寶庫裏盡情採集。

傳統文化作文 篇3

中國有許多傳統文化,比如:中秋節吃月餅,端午節吃粽子,元宵節吃湯圓······在這些當中我最喜歡端午節的傳統文化。

記得端午節那一天,媽媽買了一大袋粽子,有豆沙餡的,有牛肉餡的,還有蛋黃餡的······我問媽媽:“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呢?”媽媽笑着説:“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媽媽告訴我,屈原是戰國時期的`浪漫主義詩人。當時,秦國入侵楚國,屈原悲憤之下跳江自殺了。人們為了讓屈原的屍體不被魚吃掉,就包好粽子丟進水裏讓魚吃粽子,魚吃飽了就不會吃屈原的屍體了。媽媽説:“除了吃粽子,端午節還有賽龍舟的習俗。”屈原跳江的時候,人們為了救他,就爭先恐後地划龍舟,一艘艘龍舟你追我趕地到處搜救屈原。後來,有些地方過端午節就用賽龍舟來紀念屈原。

我喜歡端午節的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作文 篇4

學生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瞭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多彩,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拓展視野、開闊思維,理解並尊重多元文化;學生通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能使學生明白它在每一個歷史發展階段都反映着各民族之間的相互尊重、交流和交融。通過學習,使學生牢固樹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民族精神,正是這種精神使中華民族歷經滄桑而不衰,備受磨難而更強,豪邁地屹立於世界之林。

《民族中國小漢語課程標準(義務教育)》規定,在第三學段要求學生通過學習漢語,瞭解中華文化,熱愛祖國,具有民族團結意識。而使學生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瞭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多彩,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拓展視野、開闊思維,理解並尊重多元文化;學生通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能使學生明白它在每一個歷史發展階段都反映着各民族之間的相互尊重、交流和交融。通過學習,使學生牢固樹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民族精神,正是這種精神使中華民族歷經滄桑而不衰,備受磨難而更強,豪邁地屹立於世界之林。

一、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1. 感受成語的寓意之美。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而成語作為我們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一部分,更是中華文庫的瑰寶,它具有豐富的內涵,意義深遠、言簡意賅,讀上去朗朗上口;而成語故事則語言生動凝練,形象鮮明,具有很強的倫理性,藴藏着十分豐富的知識和道理。如,女媧補天、夸父追日、精衞填海、嫦娥奔月、八仙過海等是少年兒童必讀的神話故事;又如,完璧歸趙、晏子使楚、負荊請罪、驚弓之鳥、三顧茅廬等又是膾炙人口的歷史故事;再例如,懸樑刺股、鑿壁借光、韋編三絕、程門立雪、囊螢映雪等又是刻苦讀書的典範,無一不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2. 感受歇後語的詼諧之美。現行漢語教材在每個單元最後都要安排一次漢語園地,其中不乏許多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內容,如歇後語、對聯等。歇後語一般是由前後兩部分組成,前半句是比喻或隱語,後半句是對前半句的解釋或説明,而且許多歇後語不但詼諧幽默,還富含一定的寓意,具有很好的教育意義。在教學中可以採取猜謎語、蒐集資料,課後利用牆報、黑板報等形式和全班同學共享資源。例如,孔夫子搬家淨是輸(書)外甥打燈籠照舅(舊)類似這樣的`歇後語是以漢字的諧音為表現形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千里送鵝毛禮輕情義重,使學生明白友情的珍貴,不亞於雪中送炭;有借有還再借不難,使學生明白誠信的重要;貓哭耗子假慈悲,使學生明白善惡、美醜的標準等等,通過學習使學生充分感受到了漢字的無窮樂趣。

3. 感受古詩的韻律之美。在每次漢語園地中,都無一例外的安排了一首古詩,學習古詩可以幫助學生有意識地積累、感悟和運用古詩,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並使中華傳統文化不斷承傳,展現出更加迷人的魅力。如,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中的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這兩句是寫到了洛陽如果有親友向您打聽我的情況,就請轉告他們,我的心依舊像玉壺裏的冰一樣純潔,不但把送別好友的依依不捨之情表現了出來,更將自己堅持高貴文知識,引導學生求真、求善、求美。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些無不體現了古人為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而立下的壯志豪言。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慾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從這些詩句中,感受和領悟詩人的意境,陶冶自己的情操,昇華自己的情感。此外,利用業餘時間組織學生觀看中華優秀德育故事,學習孔融謙讓禮貌的處事原則、學習閔損和孟宗的真誠孝心、學習尹憞遵守禮儀、立志育人的精神、學習滂母的浩然正氣,最後再要求學生寫觀後感,學習他們孝養父母、尊老愛幼、團結友愛、誠實守信、見義勇為、禮貌待人、廉潔奉公的精神,立志做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好少年。

總之,在漢語教學中進行中華傳統文化的教學,擴展了學生的知識結構、讓學生明瞭古代卓越的藝術、燦爛的文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了學習興趣,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又使中華文化得以不斷傳承,展現出更加迷人的魅力。

傳統文化作文 篇5

在元朝,中國曾經是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而在唐宋,她又曾是世界上國力最強盛的國家。這樣的大國有着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然而,隨着世界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外國文化和其他先進的文化的泛濫,中華傳統文化開始受到冷漠,甚至將被國人遺忘。

在物慾橫流的今天,人們追求的是潮流的.生活,享受的是“娛樂的文化”,傳統文化已經逐漸被人們跑到腦後。許多人已經將自己祖先的歷史忘得一乾二淨,他們不知道中國經歷了多少朝代,有過哪些輝煌;他們甚至不知道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經歷的那些苦難,所受的屈辱。有人説:“當一個民族忘記了它的歷史,忘記了它的傳統文化後,那麼它離毀滅也不遠了。”的確如此,一個民族連自己的歷史、自己的傳統文化都可以放棄,還剩下什麼呢?

毛筆書法,可謂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表。沒有毛筆書法,也就沒有“書聖”王羲之,也自然沒有著名的《蘭亭序》。然而現在中國還有多少人寫毛筆書法呢?與我們相望的日本卻規定每所學校都要開設毛筆書法課,每個人都要懂得寫毛筆字。日本的毛筆書法是從中國傳過去的,人家都如此重視,我們呢?從這一方面就可以看出我們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

京劇、皮影戲、變臉…這些都逐漸淡去,現在的人們忙於追逐潮流,我相信沒有多少人願意天天對着這些中國文化的瑰寶過活,傳統文化成了遠去的記憶。

現在的人已經很難靜下心品讀中國的四大名著,面對滕王閣也很難再想起王勃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面對困難也很難再吟出李白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中國五千年的文化,那唐詩,那宋詞,那元曲,還有多少人記得?現在的我們沉醉於青春小説,科幻小説,沉迷於網絡。可是,這是我們應該做的嗎?

中國的傳統文化已經被我們漸漸遺忘。現在許多西方的學者到中國尋找中華文化的根源,來學習中華文化,作為國人的我們,卻把這些遺忘,這應該是件很可笑的事情吧!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希望有一天人們能夠重視即將被遺忘中華文化,將中華傳統文化發揚光大,為中華文化續寫燦爛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