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繼承》説課稿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説課稿,説課稿是進行説課準備的文稿,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優秀的説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傳統文化繼承》説課稿,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傳統文化繼承》説課稿

《傳統文化繼承》説課稿1

各位評委、老師:

上午好!

今天我説課的框題是《傳統文化的繼承》。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反思等方面進行分析。

一、説教材

1.地位與作用

《傳統文化的繼承》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二單元第四課第一框題內容。本框題是對第三課內容的拓展和提升,在肯定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的基礎上進一步展示和解析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進而緊扣“在現實生活中如何對待傳統文化”這一現實性主題逐步展開教學內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啟下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的內容要求,在教學要求這樣掌握教學目標:

3.知識目標

讓學生懂得什麼是傳統文化;理解傳統文化的特點;明確傳統文化的作用

4.能力目標

讓學生能夠理論聯繫實際地解析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掌握辯證分析傳統文化的精華與糟粕的能力。

5.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教師情感的引導,讓學生樹立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樹立熱愛優秀傳統文化、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感情;樹立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價值觀。

6.教學重難點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對學情的分析,本框題教學主要應集中精力解決“現實作用”和“對待態度”兩個問題。為此,對教學的重難點是這樣設想的:

重點:傳統文化的表現和作用

傳統文化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平常都接觸過這一概念,但其具體內涵是什麼都不太清楚。如果只是按照教材的闡述來介紹,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教學中只有通過對其表現形式的分析,幫助學生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並通過傳統文化的各種表現形式來概括傳統文化的特點,讓學生感受文化的魅力和作用。因此傳統文化的表現和作用是教學的一個重點。

難點: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

由於絕大多數學校的思想政治必修課開設順序是按照教材順序進行的,所以學生還沒有學習過哲學常識,認識和對待事物還不能自覺地做到一分為二、全面辯證。從學生思想方法上看,正確對待不同的傳統文化是一個難點。同時,要真正做到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分清什麼是精華、什麼是糟粕,需要掌握判斷的標準,即它對現實生活的積極作用。對於這個標準和作用,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認識。從價值觀形成上看,要引導學生形成一個科學的傳統文化價值觀,也是教學的難點所在。只有突破這個難點,才能引導學生形成科學的傳統文化價值觀,併為後面的文化創新與發展、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的教學打好基礎。

二、析學情

從知識能力上看,關於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係和作用,學生在第一課中已經學過,具有一定的認知、思辨和實踐能力,為理解傳統文化在今天的作用奠定一定的基礎。從學習心理上看,作為高二學生,他們具有相對的獨立性、敢於提出問題,對事物具有新鮮感,同時,他們又具有這一年齡段學生的普遍不足,由於缺乏社會文化知識和生活經驗,看問題容易產生片面性,被現象所迷惑,認為傳統就是過時,就是落伍,就要被淘汰。

三、講策略

1、教學手段

2、教法:

情景教學法、活動探究法、歸納法

3、學法

成果展示法、問題合作探究法、自我歸納法

四、談過程

(一)課前準備:

立足實際,發揮學生實踐調查和收集、分析資料的能力,將學生分別分為習俗代表隊、建築代表隊、文藝代表隊、思想代表隊四小組,每組選出自己的小組代表,分別收集自己所熟知的民族習俗、傳統的建築、文學藝術、傳統思想等內容,由小組代表進行總結整理髮言,並且要求談談對本小組所收集到的內容的認識。

(二)教學環節

環節1:網絡熱點導入(3分鐘)

近期,在瀏覽網頁的時候,有很多論壇引起了我的注意,仔細看來,全都是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討論,且眾説紛紜,這也引起了我對傳統文化深深地思考,今天,我想讓大家幫幫我,讓大家與我共同來了解一下中國的傳統文化。(展示網絡關於傳統文化的討論的截取圖片)導入關於傳統文化的繼承的學習。

設計思路及意圖:

這一環節主要是通過多媒體展示網絡材料,然後運用情景教學法,向學生求助的方式,來引出本節課傳統文化的繼承。由於學生已經置身於網絡之中,對網絡本身有着濃厚的興趣,這樣學生很容易與我一起步入本節課的學習之中。

設問:既然在網絡上大家都在熱議傳統文化,那麼什麼是網絡上熱衷討論的傳統文化呢?傳統文化又有哪些主要表現呢?還記得上節課我給大家留下的課前準備嗎,現在是你們大顯身手的時刻了,準備好了嗎?

環節2:學生成果展示(15分鐘)

設計思路及意圖

在課前讓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四大表現進行分組調查收集,為了避免學生在展示過程中出現意外,教師也做了必要的準備。因為學生有準備所以都很有信心,都想盡快來展示本小組的合作成果,我的要求是每組三分鐘即展示成果又談認識,然後師生要對每一組的成果給予評價,計入學習過程評價,最後師生合作完成表格。在整個合作成果的準備和展示過程中,既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又體現了學生為主體,通過課前準備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材料歸納提練,讓學生充分認識傳統文化的幾種表現形式,也通過分析現象讓學生深刻的瞭解了傳統文化的含義,同時也使學生更廣闊的瞭解了祖國的傳統文化,增強了學生的自豪感,民族自信心。通過師生評價讓學生的成果獲得肯定,使學生取得了成就感,更激發了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

環節3:合作探究(12分鐘

探究1:經過上一環節的展示大家對我國的傳統文化有了一定程度的瞭解,那麼大家再來觀察幾幅圖片分析一下我國的傳統文化在今天有着哪些主要特徵呢?(圖片見課件)

探究2:中華民族是一個熱愛團圓的民族,而中秋佳節恰恰象徵着團圓和美好,在過中秋節時人們也會傳承着好多習俗,比如吃月餅、飲酒賞月、拜月、拜兔爺、玩花燈和舞火龍等。下面請同學們看這幾幅圖片,你從中會想到什麼,我們的傳統文化在今天又有着怎樣的作用?(圖片見課件)

設計思路及意圖

在學習完教材第一目傳統文化面面關之後,再一次拋出問題“大家對我國的傳統文化有了一定的瞭解,那麼我國的傳統文化在今天有着哪些特徵和作用呢”,下面為大家展示幾幅關於中國傳統佳節——中秋節的圖片,讓學生帶着問題觀看圖片並對問題進行分組思考探究,得出我國傳統文化的特點及作用。我之所以選取中秋節的圖片是因為它對於學生而言熟悉瞭解,並且中秋佳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的典型體現,古已有之,今人仍過,充分體現了傳統文化的相對穩定性,大陸和海外華人身處異地,卻都不會忘記慶祝我國傳統佳節體現了傳統文化的.民族性,學生通過欣賞圖片進行合作探究,在古今中外過中秋的鮮明的對比之下不難得出結論,同時通過讓學生通過觀看圖片瞭解中秋的美好團圓之意和飲酒的作風以深刻的感受到傳統文化在今天的雙重作用,若與時俱進,積極促進作用,若一成不變,消極阻礙作用。這樣,師生在課堂中通過討論、探究,產生共識,在疑中思,思中辯,辯中悟,悟出傳統文化的特點及作用,在探究活動中培養了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警示了學生在過傳統佳節的時候飲酒所帶來的危害,要讓傳統文化與時俱進,做到了與社會現實的有機結合。

環節4:自我靜悟(8分鐘)

環節銜接,自然過渡:

設問:既然我們分析了傳統文化在今天有着雙重作用,那麼到底傳統文化是我們的財富還是束縛我們的包袱呢,我們該如何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呢?”

設計思路和意圖

在進行完教材的第二目傳統文化在今天后,我仍然是拋出問題逐步過渡到第三目“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即如何正確對待傳統文化,請每個人靜下心來認真的思考這個問題。然後分別請同學談自己的看法,最後教師進行點撥和總結。在經過前兩目的學生的積極參與下,課堂進行的熱情火,學生對我國的傳統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到最後學生對如何正確對待我國的傳統文化應該有一個內心的沉澱過程,通過學生的發言,指出其看問題的優缺點,給予正確的指導,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認識到對待我國傳統文化應該“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以化解學生認識上的誤區。

環節5:總結鞏固拓展(5分鐘)

(1)總結

(略)

(2)拓展

通過對本框題的學習,大家對我國的傳統文化有了一定程度的瞭解,希望大家能夠運用你所學到的知識積極的對傳統文化進行探討與研究,針對開頭我們所見的網絡論壇對傳統文化提出自己的見解與認識,並以小論文的形式呈現出來。

(3)鞏固

20xx年3月27日《人民日報》載文指出,有的學者認為儒學有功於中國,孕育出漢唐盛世;有的學者認為儒學危害中國,是落後的罪魁禍首。儒學在兩千多年中,對中國的盛世是否有過貢獻?現在如何公正地評價當時的批儒?這都是需要研究的問題。儒學,儒家精神,對現代有沒有價值?能不能經過轉換,服務於現實?也需要研究。

運用所學文化生活知識,談談我們對待儒學應持的態度。

(1)儒學是我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但它的內涵能夠因時而變,因此,我們對待儒學的正確態度應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2)面對儒學,我們要辯證地認識它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華和糟粕。對於其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使其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對於其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後的、腐朽的東西,必須“移風易俗”,自覺地加以改造和剔除。

設計思路與意圖

通過層層深入的學習,本課要接近尾聲,請學生來對本課的主要內容進行概括總結,教師進行點撥並在大屏幕上進行板書展示,這樣可以鍛鍊學生歸納和概括的能力。同時針對前面的網絡論壇寫一片小論文,並進行習題鞏固,可以達到學以致用,知行統一。

五、話反思

我在設計本課時,期望通過教師的引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進行充分的探究與思考,並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破重點、化難點,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從而突破狹小的教室空間,讓學生真正做到感知中國傳統文化,正確對待傳統文化。要達成上述目標,我覺得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尚需注意以下兩個問題:

1.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時,教師的導要做到適時適度,否則會出現課堂散亂的效果。

2.要求學生的課前準備要充分,在課堂生成不斷的情況下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教學機智,使教學預設與生成有機統一起來。

衷心希望得到您的指導!

《傳統文化繼承》説課稿2

各位評委、老師:

上午好!

今天我説課的框題是《傳統文化的繼承》。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反思等方面進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一)本框題的地位與作用

本框題所處的第二單元《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按兩條線索展開,一條是從地域角度介紹文化的橫向傳播,即世界文化與中華民族文化的交融與傳播;另一條線索則是從時間順序介紹傳統文化縱向繼承和發展;最後對兩條線索進行整合介紹文化創新。本框題主要是介紹第二條線索的內容,重點學習傳統文化的含義、作用和繼承。它向前承接了在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中,如何尊重和培育自己的傳統文化,向後又為今天如何發展創新傳統文化做了鋪墊,是承前啟後的重要內容。通過學習,將對學生提高辨析先進與落後傳統文化的能力,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增強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起到重要作用。

(二)教學目標

對於本框題,《課程標準》規定的內容目標為:“解析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闡述繼承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道理”。教材對本框題教學內容的體現主要有:在第一目《體統文化面面觀》中介紹傳統文化的內涵、表現形式;在第二目《傳統文化在今天》中介紹傳統文化的特點;在第三目《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中介紹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

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的內容要求,在教學要求這樣掌握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讓學生懂得什麼是傳統文化;理解傳統文化的特點;明確傳統文化的作用

2.能力目標

讓學生能夠理論聯繫實際地解析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掌握辯證分析傳統文化的精華與糟粕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教師情感的引導,讓學生樹立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樹立熱愛優秀傳統文化、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感情;樹立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價值觀。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框題教學主要應集中精力解決“現實作用”和“對待態度”兩個問題。為此,對教學的重難點是這樣設想的:

1.重點:傳統文化的表現和作用

傳統文化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平常都接觸過這一概念,但其具體內涵是什麼都不太清楚。如果只是按照教材的闡述來介紹,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教學中只有通過對其表現形式的分析,幫助學生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並通過傳統文化的各種表現形式來概括傳統文化的特點,讓學生感受文化的魅力和作用。因此傳統文化的表現是教學的一個重點。

在文化生活日漸多元化、多種文化相互激盪的今天,學生對為什麼還要重視傳統文化的問題理解不深,原因在於學生沒有看到今天的優秀文化與傳統文化的繼承關係,沒有看到傳統文化中與時俱進的文化對社會發展和個人進步的促進作用。同時,課程標準對這部分內容十分重視,但教材中只有簡單的理論闡述而沒有分析,有必要加以補充。學生只有認識了傳統文化的作用,才能明確今天我們要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原因,才能從情感上形成熱愛優秀傳統文化的觀念,同時只有認識其雙重作用,才能形成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因此,傳統文化的作用是教學的又一個重點。

2.難點: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

由於絕大多數學校的思想政治必修課開設順序是按照教材順序進行的,所以學生還沒有學習過哲學常識,認識和對待事物還不能自覺地做到一分為二、全面辯證。從學生思想方法上看,正確對待不同的傳統文化是一個難點。同時,要真正做到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分清什麼是精華、什麼是糟粕,需要掌握判斷的標準,即它對現實生活的積極作用。對於這個標準和作用,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認識。從價值觀形成上看,要引導學生形成一個科學的傳統文化價值觀,也是教學的難點所在。只有突破這個難點,才能引導學生形成科學的傳統文化價值觀,併為後面的文化創新與發展、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的教學打好基礎。

(四)教材處理和教學資源的利用

1.教材處理

(1)教材各個目的標題設計得比較輕鬆活潑,但對教學內容的反映似有不足。為此,在教學要點設計和板書設計上,我進行了提煉:對第一目“傳統文化面面觀”,我提煉為“傳統文化的表現和含義”;對第二目“傳統文化在今天”,我提煉為“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傳統文化的雙重作用”;對第三目“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提煉為“正確對待傳統”。這樣做有利於使學生明確不同的學習內容之間的聯繫。

(2)教材上的教學內容與課程標準要求不太一致,增加了傳統文化的含義、表現和特點,特別是有大量篇幅在介紹傳統文化的表現。這對於學生更好的瞭解傳統文化的作用和如何對待傳統文化是必要的。但敍述的順序改變教材從傳統文化的概念出發的做法,而是從傳統文化現象入手,通過分析概括出含義和特點,遵循從現象到本質、從具體到抽象、從個性到共性、從感受到認知的認知規律,符合學生的認識順序,讓學生在更熟悉的輕鬆的學習環境下達到教學目的。在傳統文化的幾種表現中根據福州地方傳統文化的實際情況,新增添一種表現形式--“傳統工藝”,這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非常重要的一個表現。

(3)在傳統文化的特點這部分,教材只介紹了“相對穩定性”和“鮮明的民族性”。由於本課主要講文化的繼承,所以我增加了“歷史繼承性”這一特點;同時,利用傳統文化教學的時機,將後面將要涉及的“時代性”提前放在這裏,幫助學生較為全面地認識傳統文化的特點。

(4)在分析傳統文化的雙重作用之後,學生能夠初步懂得如何對待傳統文化。但判斷一種傳統文化是先進還是落後,是精華還是糟粕卻相當困難。因此在這部分內容處理上,我把教材中“面對傳統文化,要辯證地認識它們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突出出來,目的在於讓學生掌握判斷的標準,學會明辨是非善惡,進行科學文化選擇。

以上對教材的調整和處理比較多,目的是使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更加突出,教學程序和教學邏輯更加清晰。

2.教學資源利用

根據新課程強調生活化、實踐性和倡導學生合作學習、自主探究的新理念,本課以學生生活地福州的閩都特色地域文化作為主要課程資源,以課本上的案例為輔助材料進行教學,運用了學生課前調查探究、課中展示討論的教學方法,自始至終圍繞福州相關地域文化來展開教學。這樣做使學生更加明確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文化意識,產生於客觀的社會實踐之中,又將對社會發展起反作用,將學科知識與生活實際、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有機結合,更加貼近現實、貼近社會、貼近生活。

二、教學手段和教法學法

(一)教學手段

我們學校的教學條件較好,我儘量運用多媒體教學,展示豐富多彩的文化現象,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並適時上升為理性認識,達到知識、能力、情感的統一和全面發展。

(二)教法學法

1.學情分析

從知識能力上看,關於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係和作用,學生在第一課中已經學過,具有一定的認知、思辨和實踐能力,為理解傳統文化在今天的作用奠定一定的基礎。從學習心理上看,作為高二學生,他們具有相對的獨立性、敢於提出問題,對事物具有新鮮感,同時,他們又具有這一年齡段學生的普遍不足,由於缺乏社會文化知識和生活經驗,看問題容易產生片面性,被現象所迷惑,認為傳統就是過時,就是落伍,就要被淘汰。

2.理論分析

美國馬斯洛的人本主義教育觀強調,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重視學生的認知、情感、興趣、動機、潛能等內心世界的研究,主張以學生為中心,選擇適當的學習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説:“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呼喚、鼓勵。”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喚起傳承文化的意識,我秉承了我校“兩情兩主”的教學模式,即創設情境,激發情感,主動發現,主動發展的教學模式,重在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和發現。

3.教法學法

(1)教法

設疑激趣法:陸九淵説:“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在教學的四個層次中層層設疑,讓學生帶着疑惑去學,時時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不斷激發好奇心,引發學生的思考和探究行為。

情感引導法:激發學生內心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情結,引導學生在交流活動中獲得知識、陶冶性情,以達到知、情、行統一的最佳效果。

情境教學法:將視頻、圖片、音像、時事等資料有機整合,將學生帶入到濃厚的傳統文化的氛圍中,圍繞着傳統文化讓學生去體會、去感受、去討論、去運用,使教學中的內容、學生、教師較好地融為一體,師生共同在教學中獲得新知。

(2)學法

合作探究法:課前的實踐調查、收集資料,培養學生的共同協作達到一定的學習目標的能力。課堂上合作探究討論,對教師提出問題的思考分析,進而提高解決問題,發現問題的能力和辯證認識事物的能力。

對比分析法:從不同地域傳統文化的對比,得出福州傳統文化的內涵;從傳統文化的不同作用表現的對比,得出辯證看待傳統文化的正確價值觀,突破教學的難點。

三、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立足實際,發揮學生實踐調查和收集、分析資料的能力。根據本模塊教學中學生參與課前準備的分工安排,在課前就佈置四五位學生分別就福州特色民俗、工藝(福州三寶、榕城三絕)、藝術(閩劇、評話、十番)、民間傳説(陳靖姑祈雨、林則徐放鶴)、三坊七巷等傳統文化的產生、發展歷史、現狀,進行探究活動收集資料。

(二)課堂教學

在教學中,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必須統一於學生的發展。從形式上説,以學生展示、思考、討論為主,教師點撥為輔,在一定的情境與社會文化背景下,獲得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從內容上説,主要以福州地方傳統文化為素材,圍繞海峽兩岸同時舉辦的“元霄燈會”為主線,迴歸到學生的生活世界,更有效地激發起學生情感,並將生活世界與知識世界銜接起來,在實際情景中分析傳授相關傳統文化的知識,提高學生認識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形成對傳統文化的情感和價值判斷。

教學過程,緊緊圍繞傳統文化,分為“激趣導入--活動感悟--探究思辯--昇華導行”四個層次,環環相扣,逐步推進,幫助學生完成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1.激趣導入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德國的普克朗認為:“思考可以構成一座橋,讓我們通向新知識”。因此,一開始,我就運用對比方法,進行設問,福州和西安、南京、北京一樣也是歷史文化名城,你們同意嗎?(有的學生會表示同意,有的學生可能會表示驚訝並質疑。)然後再設問:“為什麼説福州是一個文化古城?”進一步製造懸念,引發學生思考,由此開始新知的學習。

2.活動感悟

緊接“為什麼説福州是一個文化古城?”的懸念,要求學生將收集到的材料進行展示,並與教師經典點撥相結合,使學生產生對傳統文化的濃厚感情,並從中悟出傳統文化的真正含義。

播放視頻:元霄燈展。

要求學生圍繞着教師提供的元宵燈會的傳統習俗、製作工藝、節日活動、舉辦地點的建築等方面,以圖片影音資料等方式進行展示,然後由教師和學生共同進行評議。

在課堂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首先,要引導學生透過現象認識本質。比如,對海峽兩岸共同舉辦燈展的思考,讓學生認識到,同根同祖的傳統文化習俗,源遠流長,説明台灣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突現了政治學科特色。再如,通過文化現象的分析,讓學生對福州傳統文化產生情感共鳴:她雖沒有寵大恢宏的氣勢,卻具有好似茉莉花一般清淡精緻的南方閩文化特色。如此,使學生看到了福州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涵,她在於:追求和合、圓滿,追求一種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產生這樣的情感,能為後面重點知識的突破提供基礎。其次,引導學生分析材料歸納提練,通過所展示的材料進行歸納,讓學生認識傳統文化的幾種表現形式。第三,引導學生思維延伸、思想昇華,通過引導學生從認識福州傳統文化延伸到認識中華民族,從福州地方傳統文化上升至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達到個性和共性的統一,從而增強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

通過學生的展示活動,和生生互評,師生互評,讓學生在點評中思考歸納傳統文化的含義。然後,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傳統文化的特點。這些特點教材中介紹了“相對穩定性”“鮮明的民族性”。此外,對於歷史和傳統文化的關係,學生容易簡單將二者直接等同,教師應抓住契機,引發課堂討論,讓學生明白傳統文化產生於歷史,具有很深厚的民族歷史淵源,又在歷史實踐中不斷髮展創新。所以歷史繼承性和與時俱進應該是傳統文化應有的特點。這樣,師生在課堂中通過討論、探究,產生共識,在疑中思,思中辯,辯中悟,悟出傳統文化的特點:歷史繼承性、相對穩定性、鮮明的民族性、應有的時代性。

3.思維探究

(1)問題探究,培養能力,突出傳統文化的作用。

繼續運用燈會的案例,進行遞進式設問。設問一:福州市政府為什麼要舉辦燈會?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設問二:是否所有的傳統文化都能起促進作用?培養學生辯證思維能力。設問三:為什麼同是傳統文化但作用不同呢?以陳靖姑祈雨故事(見資料)中包含的積極與消極作用的對比分析,温習第一課中學習的“文化與經濟政治的辯證關係”的道理,引導學生掌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繫,培養學生比較分析能力。藉助問題的探究和學科知識的支撐,突出傳統文化作用雙重性的這一重點,為實現難點突破提供基礎。

在認識傳統文化的雙重作用時,要突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反映課標思想

(2)案例探究,把握標準,突破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難點。

通過對傳統文化雙重作用的學習,學生能較容易看出相對應的態度:對先進的傳統文化要繼承;對落後的傳統文化要拋棄。

明確了對待先進與落後的傳統文化的不同態度,可是如何判斷傳統文化的先進與否呢?引導學生圍繞着“如何評判福州傳統節日“拗九節”這一案例,掌握辨別傳統文化精華與糟粕的標準尺度:是否與時俱進,是否促進社會個人的進步發展。由這一判斷標準,引導學生形成正確評價傳統文化的價值觀。

4、昇華導行

(1)小結延伸:教師運用講述法,配合多媒體展示板書(見附一),點出傳統文化“是什麼”,“為什麼”要繼承,“怎麼樣”繼承的問題,進一步引導思想和行動上的昇華。

(2)昇華:作為中華子孫有義務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作為一個追求進步的現代人也必須藉助先進傳統文化的力量促進社會和個人的發展。

任何一個國家的現代化,都是根植於民族傳統文化中的。所以,繼承發展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題中之義,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

(3)導行

思考:福州地方傳統節日民俗活動豐富多彩,但在洋節盛行的今天,卻漸漸被人們淡忘了,請你結合自身實際從傳統節日這一角度,談談如何才能更好地弘揚民族傳統文化。

四、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緊扣課標和教材的要求,結合地方特色,我引用福州地方傳統文化進行教學,對於其他地域的人來説可能比較陌生,感受不深,但對於福州本地學生來説觸動很大,在實際教學中效果不錯。但要取得預期的效果,需要老師對當地文化背景要有一定的瞭解,同時在課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對於缺少多媒體設備的學校,本課也可以以豐富的圖片、文字、幻燈片等材料來輔助教學。

本節課,我以福州閩都文化為平台,以元宵燈展為線索,將生活現象與學科知識緊密結合,通過情理上的引導,讓學生在範例分析中展示觀點,在價值衝突中識別觀點,在比較鑑別中確認觀點,在探究活動中提煉觀點,進而提升學生認知、分析和應用能力,使學生知我福州,愛我福州,通過認識感受地方文化,進而提升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和傳承。但由於廣泛引用學生身邊的文化現象,課堂生成不斷。因此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教學機智,使預設與生成有機統一起來。

這堂課中涉及的地方傳統文化的內容在課後還可以延伸引用,如組織學生就其如何發展,某種具體文化形式如何創新等活動進行課後探究,撰寫學生小論文,同時也為下一課教學做好準備。

衷心希望得到您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