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傳統文化的作文合集九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敍方式。那麼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傳統文化的作文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傳統文化的作文合集九篇

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1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有舞獅子、風箏、中國織繡……但我喜歡的卻是其中的陶瓷。

陶瓷可以分好幾種,如日用陶瓷、衞生陶瓷、藝術陶瓷等等。我通過網上了解了一些陶瓷的製作過程,現在讓我向大家介紹一下吧。

一、練土

將泥土中的空氣擠壓出來。泥土中的氣泡會令作品在燒製時爆裂 ,前功盡棄。

二、成形

用手捏或拉坯等各種方法,做出心目中的形狀。

三、泥坯裝飾

如果你要為你的作品進行上泥釉、化粧土、剔花等裝飾程序,就要在泥坯呈皮革干時進行。

四、風乾

完成的作品在架上自然風乾。一般一星期左右可以完全乾燥。

五、素燒

將作品先進行900度左右的素燒。

六、上釉

素燒後就可以為作品上釉。

七、釉燒

將作品進行最後一個步驟——釉燒。一般在1100--1260度左右。

還記得,有一次爸爸帶我去南宋官窯博物館玩。南宋官窯博物館不僅讓我知道了許多關於陶瓷的知識,看到許多古代出土的陶瓷品,還讓我親身體驗了一下陶瓷製作過程中的其中一項,那就是——成形。首先,走來了一位叔叔,他的手上拿着一塊乾巴巴的泥巴,然後那位叔叔走到了我的身邊,教了我一些讓泥巴成形的玩法和方法。可看看容易,做做難啊!叔叔手裏的泥巴可乖了,但一到我手裏就不聽話了,我讓它寬,它窄,但當我讓它窄時,它卻又寬,真不知道泥巴的心裏是怎麼想的。

中國傳統文化數也數不清,每一種傳統文化都有着許多許多的屬於它的故事呢!

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2

其實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正是我們經常耳熟能詳的傳統節日。比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等,都是我們所熟知的節日。“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傳統文化中有很多優秀的東西,我們需要堅守的是傳統文化中那些優秀的富有民族精神的東西,物質文化如國畫、書法、碑刻,精神文化如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堅守的。

然而,隨着社會的變革,一個嚴峻的現實是,我們很多傳統節日都被冷落了,誠然,聖誕節、復活節等“洋節”的到來帶給了我們新鮮活躍的西方文化,拓寬了我們的視野,豐富了我們的見聞,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如今的人們,尤其是年輕人,似乎對“洋節”過分偏愛從而忽視了我們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在這個農業文明向城市文明、工業文明轉化的時代,傳統節日儀式上的淡化雖難以避免,但節日若是被人們淡忘,甚至尋覓不到一息對傳統節日的記憶,那將是危險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需要優秀傳統文化滋養,不尊重不善待傳統文化,難免逐漸喪失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在邁向現代化的進程中,如何堅守傳統文化,是擺在我們面前亟待重視的課題。

每一個佳節都寄託着華夏兒女源自民族本性的希望和祝願。在中國,每個傳統節日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寓意,每個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都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裏面所藴含的是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人類智慧的結晶。當下,只要我們記住傳統節日內涵,牢記傳統節日所藴含的深刻韻味,改變傳統節日的慶祝方式未嘗不可。

當然,堅守傳統文化內涵意在守住民族文化的深刻內涵,這並不意味着墨守陳規或固步自封,而應是呼應時代、順應發展要求、創新形式和突破。

我們是二十一世紀的接班人,要做好這一點,首先要做好弘揚中華美德,這是有着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華美德這一方面我們都可以做到的。在學校了見到老師問好,有禮貌,於同學團結友善,學習生活上勤儉節約,在社會中,多為他人做好事,樂於助人,無私奉獻,默默無聞。我們只要想做,一定會做到的!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本身就要有一正確的觀念,從子身觀念意識上做到弘揚中華美德。

現在社會的現代化帶來了價值觀念的衝突。在這場衝突中要不要保持中華美德,關係到中華民族的前途問題。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就是要把傳統價值思想體系中德優秀精華髮揚光大,把它和現代化結合起來。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文明,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鬢繁的國際交往帶來了許多外來的價值觀念。“麥當勞文化”正在侵蝕着中國文化。對於西方文化,我們不是一概排斥,而是要加以選擇和改造,要丟起一切腐朽落後的,或者我國國情不符合的的價值觀念。弘揚中華美德就是要振奮民族精神,抵禦一切不健康的價值觀念的侵蝕,樹立健康的社會主義美德。

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3

當初,中華人民共和國改革開放給人民帶來了無盡的好處,但不少民族文化傳統也都因此遭到了嚴峻的挑戰。例如我們的湛江有着蔚為壯觀的民間文化藝術,其中單是各式各類的民間藝術形式就有一百一十多種。但改革開放後,經濟飛速發展,大部分的民族形式被漸漸遺忘。像這樣的民間藝術在湛江,中有在過節時才有的醒獅舞龍罷了。其它各地工藝文化,民俗文化的落沒就更是不言韻。

中華民族炎黃之祖那輩流傳下來的品德文化:謙卑、寬容、善良、誠信等,已經被經濟飛速發展,給漸漸遺忘了。改革開放給人們帶來巨大利益,引進先進技術的同時,也侵蝕了這些民族品德文化,受到了金錢的迷惑,逐漸發展成了以看破我利益為中心的處理事情的心態。也慢慢養成了做事情不能集思廣益,反而驕傲自大專制獨行;對代事物無法容忍自身的損失,無法用寬容的心良去從容的應對;面對困難就放棄,無法迎難而上,滿足於現有的成績,無法試圖突破自我。人們不應想到是否民族文化與經濟發展無法共存?是否文化與利益無法相融?

語言文字是世界文化中最古老的文化,從當初的原始社會到現在的文明社會,上至人類,下至動物都有屬於自己的語言,但現在也遭遇挑戰,文化運用被大大簡化,理在的信件,語言被大程度的簡化,文字、語言不再優美了。寫字的機會也隨之減少。

我們應該注意保護民族文化,保證經濟文化的發展不使這些最純林的文化被遺忘。民俗文化、工藝文化、品德文化、語言文化程度是民族文化;根本,只要保護好,才可以保證一個民族的強。

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4

如今,由於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變得漸漸的單調起來,繼而忽視了一些傳承了幾千年的中華文化,導致我們的文化正在不斷地消逝。

現在社會上的年輕人都開始過洋節,明明全然不知聖誕節,萬聖節等洋節的含義,偏偏要跟隨他人去過這些節日。而取而代之的便是韓國人不知廉恥的‘搶’走了端午節,愈來愈多的中國傳統節日風俗被遺忘,這些已經傳承了幾千年的文化即將被我們給斷送,人們卻完全不知這樣做的嚴重後果

如果傳統文化沒有受到保護,她們將不斷的消失,不久的將來,我們將失去我們一向引以為傲的幾千年的文化,我們的子孫將會失去學習她們的機會,而這一切的罪魁禍首便是我們那隻追求物質生活的腐`敗心理。

可為什麼文化會消失得如此之快呢?這跟我國一味要求經濟的快速發展有很大的關係,由於經濟的不斷需求,人們將那些陳舊的,在他們眼中毫無價值的古建築拆除,用來建設商業街等能幫助經濟發展的東西。山西澤州半坡古村多為明清時期所建,由罕見的青石砌成,異常珍貴。全村有明清時期的院落古宅多達六七十處。20xx年,該村被認定為了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而就在同年,當地政府以煤礦開採為由,將全村的近200户居民進行了強制搬遷;而後,又以復墾的名義將這裏的古宅強制`拆除。現如今古宅大部分被拆毀,面目全非。在最近幾年裏,全國有許多的古建築被拆除,拆除他們就是在拆除我們的文化。不止建築,如今愈來愈多的傳統文化藝術被人們淡忘,而這些反映出的便是日益消逝的中華文化。

英國首相丘吉爾説過,“我寧願失去一個印度,也不願失去一個莎士比亞。”這句話即可反映出文化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所以,在這裏,我呼籲大家站出來為我們的文化而戰鬥,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要想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我們必須用行動來拯救我們的文化,不能再一昧的”崇洋媚外“。當然,如果我們坐下來品味我們的文化傳統,也許我們就會發現中華文化同樣很精彩。

如何才能幫助我們的文化呢?首先我們必須要了解它,去理解它的內涵,明白祖先們創造他們的原因,最重要的還是我們要真心的去珍惜這些文化,去熱愛他們,與一切妄想破壞她們的惡勢力做鬥爭,這樣才能使我們的文化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去!

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5

耍龍燈也叫“舞龍”、“龍燈舞”,是我國獨具特色的民間娛樂生活活動之一。從春節到元宵燈節,我國城鄉廣大城區都有舞龍的習俗。經過千百年的沿襲發展。耍龍燈已經成為一種活潑、表演優美、帶有浪漫色彩的民間舞蹈。

舞龍起源於人們對龍的迷信,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在古代人們用耍龍燈祈禱龍的保佑。以求得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舞龍的主要部位是龍頭、龍身兩個部位。龍的節數以單數為吉利,多見為九節龍、十一陽龍、十三世龍、多者可達二九銀龍。十五節以上的龍比較笨重,不以舞動,主要是用來欣賞,這種舞龍特別講究裝潢,具有很高的工藝價值。還有一種“火龍”。危險性很高,用竹子先撐住內部,披上紅紅火火的龍衣,在竹子裏面的縫上頂住蠟燭跳來跳去,欣賞性很高,夜間表演十分壯觀。

舞龍的耍法有多種,九節以內的側重於花樣技巧,較常見的有:江龍漫遊、龍頭飛舞、頭尾交跳、龍身擺尾等。十一節,十三節的龍,側重於動作表演,有各種的樣的金龍玩珠、火龍刀蠟、一應俱全、應有盡有的花樣讓我們眼花繚亂,非常好看。

舞龍的習俗在海內外華人受到了發揚和光大。每逢中國人的傳統節日,他們就一向會舞起龍、耍起獅,呈現出一片濃濃的東方氣概。

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6

小時候的我特別喜歡熱鬧,總是跟着長輩到處跑。有一次吃晚飯時,外公問我:“要不要跟我們去看京劇啊?”我高興地直點頭,扒了兩口飯就再也不肯吃,催促着家人趕快吃完。

然而,當我興高采烈地坐在戲劇院裏不停地往舞台張望時,第一個出場的演員就把我嚇了一跳!瞧他那張滿是色彩與花紋的大花臉,在年幼的我眼裏儼然是一個怪物!我驚得“哇”一聲,哭了。

從那以後,有好多年我都對京劇避而遠之,也不懂外公外婆為何如此痴迷於京劇,更不理解一羣人化着怪異的粧,穿着奇裝異服在戲台上咿咿呀呀地説唱為何能成為國粹。

隨着年齡的增長,漸漸地,我可以接受京劇中的臉譜了。

讓我真正對京劇有新一番認識,是在九年級暑假的一個下午。外公外婆守在電視機前看京劇,我閒得無聊,也只好坐在一旁觀看。當時播放的是經典曲目《洛神賦》,甄夫人與曹植互相欣賞互相愛慕,卻錯嫁給曹丕,最終還慘遭他人陷害枉死於深宮中。原先只想着打發時間的我不知不覺越看越入迷,當看到曹植在河邊見到已為洛神的甄夫人後神魂失守的模樣,更是讓我感慨不已。一劇終了,忽然發現那奇怪的粧容也並沒有那麼讓我難以接受。

這之後,我開始有意識地去了解京劇。

原來,在人的臉上塗某種顏色是用來象徵這個人的性格和特質,角色和命運,有助於觀眾瞭解劇情。而臉譜的起源更要追溯到上古時期。在表演方面,更是要求演員做到精緻細膩、處處入戲,唱腔上更是要聲情並茂、悠揚婉轉。

瞭解至此,我不禁要為這“以形傳神,形神兼備”的表演鼓掌稱好。

京劇,它並不只是簡單的説唱,它的每一句台詞都充滿感情,推動情節發展;京劇,它並不只是一種表演,它還藴含了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這樣一種視覺、聽覺、靈魂上的盛宴,足以稱得上“國粹”這一稱號!

“一腔京劇如花豔,欣賞栽培方保險。國粹毋憂興與否,戲迷增減定坤乾。”我愛京劇,愛它的亦實亦虛,愛它的被文化醖釀後發出的陣陣醇香。

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7

這個星期的星期五我放學回到家,奶奶正在煮湯圓。我奇怪地問奶奶:“奶奶,為什麼今天要吃湯圓?”奶奶微笑地回答道:“因為今天是冬至呀。”

可是,什麼是冬至呢?為什麼冬至要吃湯圓呢?我趕緊上網查了一查,終於略知一二了。冬至是我國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很重要的節氣,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北方人們在冬至習慣吃水餃,而上海人的風俗就是吃湯圓。這就是北方和南方的差別。湯圓也稱“湯糰”,因為有“圓”又有“團”,表示着“圓滿和團圓”,祝福家家户户閤家團圓。

那麼冬至日還有什麼特點呢?奶奶又告訴我,冬至日的特點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也就是這一天會黑得比較早。每年的冬至是在公曆12月21日或12月22日,因為沒有固定的特定日,因此和“清明節”一樣被稱為“活節”。冬至後就進入“數九”了,也就是我們常講的“三九嚴寒”,冬至後的27天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等到了“九九”,也就是冬至後的81天,這時冬天就已經全部過完,春天就要來臨了。

我心裏暗暗地在想:冬天終於來了,今年不知道能不能和小朋友們一起堆雪人?想着想着,奶奶大叫一聲:“吃湯圓嘍!”嘻嘻,温暖的冬至啊!

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8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東坡居士的這首詩描述的就是中國人的傳統佳節——春節。春節是炎黃子孫的`傳統節日,是農曆中一年的第一天。正所謂“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中華兒女歷來對這一天都非常重視,只要是炎黃子孫,不管他們身在天涯何處,從事什麼工作,都會以相同或者相似的方式慶祝新春的到來。春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藴和悠久的歷史傳統。關於春節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説:曾經有一種叫做夕的怪獸,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後來,人們在和夕做鬥爭的過程中發現,夕這種怪獸害怕人羣、響聲和紅色。於是,人們就聚到一起,用放鞭炮、掛紅燈籠、貼春聯的方式把夕徹底趕走了。為了紀念這一天,人們把這一天叫做除夕。而家人團圓、放鞭炮、掛燈籠、貼春聯等也成為習俗,一直延續到現在。其實,春節的習俗還很多,比如説,農曆二十三是小年,二十四迎灶王上天等等,從吃到穿、由內而外,每一天都很有講究。可是,隨着時光的流逝,傳統似乎也在悄悄地流逝……

過 去

小的時候,最盼望、最激動、最高興的就是過年。過年要做的事情太多了:

我總是纏着媽媽到街上買爆竹,把街上所有的鋪面、地攤轉個遍,美滋滋地去挑我喜歡玩的爆竹。別看我是女孩子,那些鞭炮、震天響之類一般女孩不敢玩的我都喜歡。我覺得動靜大才有年的味道,爆竹聲音越響,來年的日子才會越好!

除夕清早,我把早就準備好的紅紙送給爺爺,請爺爺寫春聯。爺爺酷愛書法,一手漂亮的柳體行書剛勁有力;每次爺爺寫春聯,我都在一旁靜靜地看着,覺得十分有意思。春聯寫好後,我幫爺爺奶奶刷漿糊、貼春聯,年的感覺越來越濃。

貼了春聯就該掛燈籠了,每年掛燈籠的時候我是最積極的。我要幫奶奶和媽媽設計一套懸掛燈籠和彩燈的方案,燈籠上貼什麼字,彩燈擺成什麼圖案,我都會親力親為。

一切準備就緒之後,就等着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一起包餃子、吃年夜飯、看春晚了;我一直都覺得春晚是一道文藝年夜大餐,從我懂事起,每年都會一個節目不落地看完,並在整個寒假裏回味。

除夕夜有守歲的習俗,最少也得守到零點。即使是在短暫的睡眠中,我也會夢到第二天早晨穿上新衣服去親戚家拜年的樣子,常常在睡夢中發出“咯咯”的笑聲,自己卻渾然不覺。

大年七年級那天,我與爸爸媽媽準備好所有的吉祥話,到左鄰右舍和親戚朋友家挨家挨户拜年,為的就是能多討個好彩頭,當然,也少不了壓歲錢啦!

爸爸媽媽和他們的兄弟姐妹會自覺地把從七年級到十五的聚會安排好,這半個月裏我和堂兄弟姐妹們難得的聚在一起,撒丫子瘋玩,爸爸媽媽也管不了。過家家、捉迷藏、打雪仗、上網玩遊戲,一個都不會落下。

這一幅幅畫面深深印刻在我的腦海裏,揮之不去。雖然年復一年,可是每年都是那麼新鮮,從不會感到厭倦。

未 來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中國文化歷久彌香。傳統在歷史和文化中孕育,在中華大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伴隨着生活節奏的加快,網絡生活的普及,人們可能更適應一種“快餐式”的生活方式。我擔心,在不久的未來,很可能就是10後、20後這幾代人,他們對中華民族傳統的瞭解會越來越少,直到有一天,傳統難以傳承甚至流逝殆盡。傳統的流逝也是文化的流逝、歷史的流逝。歷史、文化、傳統,這是前人為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我們有責任把這種悠久的傳統延續下去,還要發揚光大,讓傳統在新時代裏展現出它應有的魅力!

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9

中國的傳統文化——舞龍中國的傳統文化——舞龍舞龍起源於中國的傳統舞蹈。一直以來,龍在中華民族代表着吉祥,尊貴和勇猛。人們在喜慶的日子裏用舞龍來祈求龍的保佑,以求得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舞龍是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藝術,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之一。龍的精神更是中華精神勤勞,勇敢,不屈不饒的精神體現。

傳説中的龍是由駱頭,蛇身,鹿角,龜眼,魚鱗,鷹爪等等,這種複合結構,意味着龍是萬獸之首,萬能之神。龍是一種吉祥之物,在節慶,賀喜,驅邪,祭神和廟會等期間,都有舞龍的習俗。舞龍包含着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等意思。舞龍的種類也有很多種,如:花龍,草龍,火龍,板凳龍……。我印象最深的是板凳龍的傳説,據説很久很久以前,大地上出現了旱災,秧苗被火熱的太陽曬死了,河水也被曬乾了。這事被東海的一條水龍知道了,它不顧自己的生命危險,就觸犯天規,猛地衝上天,施下了一場傾盆大雨,結果被天帝知道了水龍亂施雨,便把它砍成了一段一段的,朝地面扔去。人們撿起水龍的屍體用板凳連接起來,希望水龍能活過來……。

人們為了紀念水龍,每逢元宵節,我們社區總能看到“板凳龍”,它由幾十人組成,板凳上有漂亮的紙燈,一條板凳龍在夜光下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樣。這條“龍”一會兒在嬉戲,一會兒在翻滾,並做出了各種字樣:元宵快樂,歡度新春等姿態……。我國的傳統文化舞龍真是豐富多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