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在中、西、馬哲對話中建設中國的新哲學

20世紀中國大陸的哲學學科作為一門專業學術領域經歷了一系列複雜的演變過程。從學科取向上看, 大致形成了三個主要相對獨立的學術範式羣: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及其發展,中國傳統哲學研究與創新,西方哲學的翻譯與解讀。在今天中國,哲學理論進一步發展,呼喚哲學的創新和當代中國新哲學的產生,我們應當如何妥善處理三大哲學體系之間的關係, 並通過對三大哲學體系的綜合創新, 來建設中國當代新哲學就成為一個重要課題。

關於在中、西、馬哲對話中建設中國的新哲學

在中、西、馬哲對話中建設中國新哲學的背景

當代中國人研究中、西、馬哲關係,有當代中國人的現實立足點、獨特解讀法,要獲悉其中途徑就必須弄清研究的背景。

近代以來,中國傳統文化遭受到西方文化的全面顛覆,中國哲學的言語方式發生了斷裂,喪失了文化自我的中國哲學,脱離西方哲學的詞彙就沒法言説哲學。近年來,隨着中國經濟的急速增長和社會結構的重大改變,一場民族復興的偉大運動正在悄然來臨。民族主體意識的覺醒,呼喚着對自己文化的重新評估和對自我文化身份的重新定位。而我們要建立一種有別於現代西方工業文明的新的文明樣式,當務之急便是構造一種與西方理性主義哲學文化相異的當代中國新哲學,這是當代中國哲學家不可推卸的使命。

那麼,哲學界如何超越三大學科界限, 拆除學科壁壘,共享哲學資源, 展開各學術共同體之間的交流與對話, 通過三大學術羣體的良性互動以推動中國新哲學的早日創生?這涉及到在中、西、馬哲對話中建設中國新哲學的目標、途徑等問題。

在中、西、馬哲對話中建設中國新哲學的目標

在中、西、馬互動中建設的中國新哲學,應以什麼為目標呢?

今後中國新哲學, 是中國以往哲學的繼續發展。然而卻也要適應世界哲學大流。迎頭趕上就是在現代西方哲學所達到的境界為基礎而對其作更進一步的發展。知古可以鑑今, 我們不妨以理學誕生經驗為借鑑。唐宋時期, 中國文化呈儒、釋、道三教並立狀態。儒、釋、道三教的文化論爭, 包含着正統官方文化與民間文化、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矛盾。理學家大多出佛入老, 然後返之於“六經”, 在融會創新中, 以理學的形式將儒、釋、道三教熔於一爐, 從而解決了儒、釋、道三教之間長期的對立和文化論爭。同樣, 未來中國新哲學的建設, 也有賴於中、西、馬三種哲學的良性互動。中國現在所需要的哲學, 是一種有力量的哲學, 能給中華民族以勇氣的哲學,有變革現實的力量的哲學。中國傳統哲學、西方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對話、匯通與融合,其根本目的是建構中華民族自己的哲學理論體系,這應該是建設中國新哲學的目標。

在中、西、馬哲對話中建設中國新哲學的途徑

中、西、馬哲如何交融匯通? 在中國當前的話語情境中, 基本的途徑是研究中國哲學的、研究西方哲學的、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人們, 各自立足當代、結合實踐, 把握這三類哲學的.核心理念、學術品格, 分析並反思其時代價值, 同時, 利用可解析的哲理要素和可移位的傳承成分,推進其與時俱進的發展。當代中國和世界, 都日趨多元化。反映這種多元化時代的哲學, 也必定具有多元化的存在方式。在中國,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是主導性的價值觀和方法論,它的社會職能是為全國人民指明前進方向, 提供政治團結和社會和諧的哲學基礎;中國哲學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積存,它的社會職能是傳播和發揚中國的文化精神, 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作出貢獻;西方哲學是中國哲學不斷髮展的資源, 它的社會職能是引進西方的先進文化和科學思想, 促進中華民族文化的更新和發展。我們所説的交融匯通,是在承認差異的基礎上, 提倡中、西、馬哲之間相互利用其學術資源, 求其同, 求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