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院校音樂欣賞課程教學改革

音樂欣賞課作為大學文化素質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普遍性和易操作性,是普通高校實施音樂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普通高校音樂教育培養目標不同於專業音樂教育。它的主要任務是,通過藝術課程和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文化藝術活動, 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文化素養。而且教育對象與大學的其他主體專業不同,主要有選修課學生、藝術特長生、函授生三個層次之分,音樂基礎參差不齊,學科背景也各異。培養目標的特殊性和教育對象的層次性,決定了音樂欣賞課程需要有一個合理的定位和規劃。目前,該課程在教材、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課程評價機制、師資素質的提升上仍存在一些有待探討的問題。

普通高等院校音樂欣賞課程教學改革

一、教材選用和教學內容的優化

我國在實現了“一綱多本”之後,教材的選用一般由各校任課教師決定。由於大學音樂欣賞教材種類繁多,加上教師選用教材的隨意性較大,故所選教材優劣參半,有些甚至是照搬專業音樂院校的教材,與普通高校音樂欣賞課的教育目標有較大距離。

(一)應擇優選用教材

為確保教材質量,選用全國高校通用和公認的優質教材尤為重要。比如,教育部評選的全國普通高校優秀教材、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列入“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設和改革計劃”的規劃教材或重點教材、教育部推薦教材、獲省部級以上獎勵的教材、近三年新出版且同行公認的優秀教材等。音樂欣賞課的教材應主要從上述幾類教材中擇優選用,任課教師要嚴把教材質量關。

(二)應研究和處理教材

教材作為實施課程的依據和載體,是最基本的素材性課程資源。其開發和利用的重點就在於研究和處理教材。目前大學音樂欣賞教材在內容上普遍缺少多學科滲透、時代感不強、知識的連續性和系統性不夠等方面的不足。對所選教材作進一步的研究,根據實際教學的需要,在教學內容上進行一定的拓展、更新,打破教材的侷限性,彌補教材的不足,是很有必要的。

1.注重多學科的滲透和綜合。多學科滲透、交融的教學內容,對於學生形成立體的知識構架、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獲得立體、豐滿的藝術體驗,掌握和具備從學科綜合的整體來理解音樂、分析音樂的方法和能力均是大有裨益的。但是,多學科的滲透和教學內容的'綜合,不是對拓寬的內容進行簡單相加, 而是通過各門知識之間的互相開放和滲透, 打破教學內容的封閉和孤立,將它們有機地融匯在一起,從孤立型轉向聯繫型。

2.注重教學內容的連續性和系統性。我國的大、中、國小之間目前尚未從音樂的教學大綱、教材、教學內容、教學形式等方面建立一種相互銜接的關係,即未能在這三者之間建立起既體現不同教學階段特點,又保持教育連貫性特點的音樂教育體系。在教學內容上的重複既造成不必要的教學資源浪費,又使音樂教育體系失去科學性、系統性和規範性。因此,音樂教師在充分開發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同時,更需要有效整合教學內容,注重教學內容的連續性和系統性。

3.理解多元文化、弘揚民族音樂、注重時代性。從現今的音樂欣賞教材看,有不少教材增加了世界多元音樂文化、20世紀現代音樂作品欣賞及通俗音樂的內容,填補了過去音樂欣賞教材中這些方面內容的不足。但其強調作曲技術和音樂理論的欣賞方法,有直接套用專業音樂院校的欣賞方式之嫌。音樂欣賞教學固然離不開相關音樂基礎知識的教學,但對於非音樂專業的大學生來説, 音樂欣賞更應該從文化理解的角度,樹立平等的多元文化價值觀,共享人類文明的所有優秀成果。另外,從本土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兩方面考慮,教學內容可結合本土民歌及一些著名作曲家採用本土民族音樂特徵創作的音樂作品,讓學生了解、熟悉和熱愛本土民族音樂。同時,還應不斷補充、更新教學內容,增強課程內容的時代性,體現傳統與現代融合。

(三)應積極關注教材建設

“十一五”期間,全國各高校均將進一步加強教材建設的力度,作為一線教師應積極關注國家規劃教材和高水平教材的編寫,有條件的教師更應爭取參與。

二、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的改革

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的改革,不能一味地否定傳統,而應該在適當保留並完善傳統的基礎上,努力探索由知識傳授型向多元立體化的轉變,實現融技能、鑑賞、現場展示相結合的多元立體教學。對較高水平的學生,還可展開研究性教學,為學生自主發展和綜合素質提高創造條件。

(一)綜合教學形式,優化課堂教學

在音樂教育史上產生重大影響的許多教學法均注重教學形式的綜合。如奧爾夫教學法注重音樂與舞蹈、動作、語言的綜合;達爾克羅茲教學法注重每門課程本身不同形式的綜合。到了本世紀初,綜合性教學方式更為普遍。如德國黑森州國小音樂教學大綱中就專門提出:除聆聽和表演音樂以外,與音樂打交道的方式還有以下幾種:1.在圖畫中和用圖畫與音樂打交道(通過畫畫表達自己的想象,接受所聽的音樂形象化的聯想,用圖畫將音樂的結構和元素表現出來);2.在身體律動中和用身體律動與音樂打交道(律動遊戲、情節表演、啞劇表演、舞蹈等);3.在語言中和用語言與音樂打交道(討論音樂、寫詩文説明音樂、將音樂轉化為語言、將語言轉化為文字等)。Jerome J Hausman在他的《Arts and the Schools 》中談到:“就像語言教學能把聽、説、讀、寫綜合起來一樣,藝術教學也可以把視覺藝術、聽覺藝術、觸覺藝術等融為一體。”教學形式的綜合,能調動學生的多種認知渠道,發掘學生各種潛能,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立足傳統,向現代邁進

現代教育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使課程與教材的內涵和外延發生着巨大的變化,人類理解、接受知識的模式,學習的途徑和方法也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在傳統施教方法中,知識的傳授注重循序漸進,這是傳統教學方法的優越性,同時也是其侷限性,音樂教師應站在素質教育的高度,來看待大學音樂欣賞教學的問題。音樂欣賞課既要豐富學生的知識,更要引導學生把握學科的思維方法和研究方法,要留給學生需要的思維空間。除了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媒體進行各種音像、圖畫、文字等文件輔助教學活動外,教師還應多以小論文的形式佈置作業, 指導學生到圖書館、internet 上去收集相關資料,然後回到課堂上來討論;或是利用校園網絡中教師的網站為學生進行課後的知識鞏固、延伸和拓展。培養他們獨立性、創造性思維以及運用掌握的信息來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擴大對外交流,追求教學實效

普通高校音樂欣賞課與其他公共藝術課之間的交流不深入,與學校其他主體專業之間的交流不充分,校際之間的交流不頻繁,與國內社會文化及國際間的交流更為稀少,在對外交流上突顯出相對的自閉性。這既不利於音樂藝術教育自身的活水流動,不利於服務社會,也不利於學校的整體發展。音樂藝術教育處於校園文化乃至社會文化的前沿,普通高校音樂欣賞課應積極開展與其之外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增強課程間的聯繫和綜合,不斷吸納音樂藝術的最新成果,吸納普通高校自然學科、人文學科以及音樂專業院校在教學思路、教學方法上的先進成果和經驗,才能源源不斷向學生、向社會傳遞和滲透它的精神、思想。在這種吐納的過程中,音樂藝術作品的創造和教育與其對象之間才能形成雙向迴流。

(四)有別施教的兩面性

在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中,高校教學管理的制度化、標準化,應該説在建立科學、先進的管理模式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影響。比如,教學安排太強調規範性,不區分知識背景結構,不區分學科,不區分新、老教師的差異,同樣的要求,同樣的標準。一些不必要的條條框框束縛了教師們的創造力,影響了他們的積極性。我們提得較多的是對學生的因材施教,要求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實施有針對性的教學。但教學環節中的差異性和可塑性不僅僅表現在學生方面,針對各具特點的教師,是否也該有別施教呢?例如,知識背景深厚的教師可以以培養學生理性、邏輯和研究能力入手,開展研究型教學;操作、組織能力較強的教師則可開展實驗型教學,培養學生形象、整體、操作技能等。教師應承認差異、揚長避短,在統一性、規範性下尋找多樣性。

三、量化評價指標和多元化的評價形式

由於音樂教育觀念、教育目標的轉變都會影響對教學的評價, 同時恰當的教學評價會對課程建設、對教育觀念轉變起到促進作用。根據目前對普通音樂教育“建立評價指標多元、評價形式多樣, 既關注結果, 更重視過程的評價體系”的趨勢,在動態的教學過程中應努力探索、完善課程評價機制,促進學生的發展,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一)量化教學方法評價指標體系

教學質量評價標準中,教學方法評價指標模糊,在注重教學方法的改革與發展方面明顯力度不夠。評價中,仍主要看板書是否工整,層次是否清晰等;對是否融匯學科前沿知識、引入自己的科研成果,具體方法的多樣化、個性化等方面多為空白。筆者認為,很有必要量化教學方法評價標準,增加教學方法評價標準的確定性、可操作性,能使教學評價體系朝立體化、制度化、標準化發展的同時,各個層次評價體系的構建更為完備,之間的發展更為均衡。

(二)建立全面的音樂藝術教育的考核、評價系統

建立全面的音樂藝術教育的考核、評價系統,從教學工作量、對學生藝術團體的指導、參與學校及社會藝術實踐活動、學生學習成果、學術研究水平等方面設立相應指標,考核評價普通高校音樂藝術教師業績,旨在調動其由狹隘的專業教育向綜合素質教育轉變中的積極性,發揮主導作用。

(三)評價形式多元性和組合的多樣性

音樂審美感受力評價和理論知識評價相結合,在對其感受能力評價的基礎上,可採取口頭分析、寫小論文等形式來促進理論分析能力的提高。

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注重學習過程和學習態度的考察,促進學習積極性的發揮。可採用課堂問答、討論,學習調查問卷、單元作業、課程論文、筆試等方式反饋學習效果,進行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既瞭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又關注學生學習目標完成的質量和程度,以量化評價和質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做出整體性的學習評價。

四、全面提升師資素養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如果教師業務精良且頗具開拓創新精神,培養出合格、優秀的人才就具備了重要前提和必要的條件,教育事業持續健康發展才有充分的保障。

(一)提高學歷層次和業務素質

面對學科背景各異的教學對象, 綜合性大學音樂欣賞課要求音樂教師不僅要有紮實的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 自身在歷史、天文、地理、繪畫、建築等方面的文化底藴也極為重要。因此,教師要有探索意識和學習能力,不斷提高學歷層次、拓寬知識結構。同時,通過進修、訪學等多種方式勤奮鑽研音樂表演技藝,積累豐富的演唱、演奏曲目。積極拓展各種渠道,為提升專業業務素質、藝術能力、表演能力和教學技能創造條件。

(二)科研教學相長和加強學術交流

科研要聯繫教學、服務教學、促進教學;教學亦激發科研、激發創造,教學科研互補、教學科研相長。同時,應加強學術交流,擴展視野,瞭解本領域最新學術動態,有利於在前沿領域開發新的研究課題。

(三)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和教育技術的最大優勢

雖然近幾年電化教學已有很大發展,多媒體教室的設備也越來越先進、齊全,但沒有現代教學理念,光靠改善硬件條件根本無法取得應有的教學效果。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應用的立足點是,“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學環境和有利的學習工具。”①我們應該認識到現代信息技術的巨大作用,又要看到它的本質。音樂教師不僅要熟練掌握多媒體技術,更重要的是要探索信息技術與音樂教學的結合點,應具備充分開發和利用網絡資源,多層面拓寬、挖掘音樂欣賞教學深度的能力。只有根據課堂需要,制定出合理的教學設計,才能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最大優勢。

結語

音樂欣賞教育不僅是普通高校實施音樂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更是傳承人類文化藝術結晶的最佳途徑之一。音樂教育本身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具有其他學科教育所不能比擬的特點,如何充分發揮音樂在培養大學生全面發展中的功能, 掌握時代的脈搏,關注社會變革,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是音樂教育工作者需要長期探討的課題。

註釋:

①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N].北京:中國教育報,2001-7-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