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數學評課稿

數學評課稿 篇1

概念教學是國小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掌握正確的數學概念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基石,是培養數學能力的前提,當前,針對概念教學存在着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比較忽視概念的形成過程,往往把一個新的概念和盤托出,讓學生死記硬背法則、定義;比較忽視概念間的聯繫,許多本來是有聯繫的概念,卻分散、孤立不成系統,不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比較忽視概念的靈活應用。對許多學生來説,感到數學“枯燥無味”,失去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基於此現狀,我校數學教研組試圖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與實踐,提高數學教師教學能力,促進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使數學課堂教學更具實效,使學校的數學教學質量更上一個台階。此次教學活動是由周萍老師和希曉老師共同完成,先是周萍老師上角的初步認識,然後組內進行評課,修改,然後由希曉老師在修改後的基礎上繼續上《角的認識》這一課。

(精華)數學評課稿

兩節課共同亮點:

1、兩節課都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經歷從具體的實物中抽象出角的過程,又迴歸到生活中去找角,切實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事物。特別是在角的各部分名稱教學中,都引導講解得很到位,絕大部分學生都知道一個角是由1個頂點,2條邊組成。

2、注重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兩節課中,教師都注意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活動經驗,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和探究過程。首先,為學生創設自主探索的空間,學生通過看一看、摸一摸、説一説、畫一畫、做一做、練一練,在各種感官的協調、合作下認識角。其次,倡導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學生通過同桌合作討論,全班展示交流,體會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在交流中深化了對角的認識。

兩節課的不同點:

1、周萍老師的課是前鬆後緊,前面認識角花的時間比較多,後面畫角和角的大小比較環節用時較小,而希曉老師的課是前緊後鬆,前面認識角用時較短,學生馬上開始判斷是否正確。後面畫角和角的大小比較環節,用時較多,指導比較到位。

2、教學語言上,周萍老師很有親和力,激勵語較豐富,感染力很強,整節課氣氛濃厚。希曉老師語言簡約明瞭,給學生很有梯度的思考,教學很紮實。

3、教學組織開放度,周萍老師放得較多,就算是角的各部分名稱的命名都要先

讓學生先取一取,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只是有些時候我們還是要開門見山,直截了當。而希曉老師的課放的相對較少,特別是在全課小結中,其實可以讓學生自己説説有什麼收穫,而不需刻意的引導,學生實在沒點到,我們再做補充也不晚。

總之,兩節課都有各自都有優點,兩位老師也有很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數學評課稿 篇2

本節課,沈老師能從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出發,圍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設計教學。教學中利用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即數方格的方法遷移到長方形面積的推導,讓學生通過動手擺小正方形,用尺量長與寬的長度等等,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1.教學思路清晰,教學設計有層次。

這是一節平面圖形和計算相結合的課,其中既有結論的推導,也有結論的應用。整節課,教師能根據教學內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學思路沈老師注重培養學生動手操作,主動探究的訓練,每個操作環節都提出了具體的要求,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活動來加深對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理解,突出重點難點的內容,整個教學詳略得當,重,難點把握準確。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2. 探求新知重過程與方法。

我覺得這節課充分地體現了新的數學課程理念。在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推導過程中,讓學生在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去理解數學知識,獲取學習方法。老師課堂中始終圍繞着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能力的新課程理念,取得了十分明顯的教學效果。整節課從動手探究→方法歸納→方法的應用上環環相扣,通過自己動手移一移,擺一擺,算一算的'方法來探討長方形的面積計算。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深了對公式的理解。教師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逐步推出計算公式,再推廣到身邊的長方形面積的計算,為今後學習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應用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3. 注重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教學要求,在教學中沈老師特別注重分組活動,分工合作的學習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同伴互助的教學模式,發揮羣體的積極功能,使不同學力的學生都能自主地,自發地參加學習和交流,提高個體學習的動力和能力,並達成團體目標。學生都主動投入,學生的全面互動,在探究,發現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和動腦,獲得了感性認識。在小組探討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有着突出而到位的表現,她對小組裏交流的要求説得明確而簡要,我們可以明確地觀察到,這對學生的操作,對整節課的展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避免了小組討論流於形式的現象。

4. 教態自然親切,師生關係融洽。

課堂上教師通過對學生所展示出來的強項智能的肯定,進一步激發和引導,可以帶動和喚醒其他智能相應的發展,從而,有效的開發每個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自我的認識水平。新課程,給我們更大的啟示,要關注學生,給學生一個寬鬆的氛圍,給一個合理的,恰當的,鼓勵的評價。老師很好的注意到了這一點。整堂課,老師始終面帶燦爛的微笑,對於學生漂亮的發言,總是,給予學生掌聲和讚揚聲,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對於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學生,潘老師總是耐心的加以啟示,引導,點撥。讓學生感受到回答不出或是回答錯了也不要緊,讓學生處處,時時感受到老師的温暖,班級大家庭的融洽,和諧。這也是我們教師努力改進的地方。

數學評課稿 篇3

這是一堂令人耳目一新的課,一堂用全新的教育理念突現教與學的好課。

其一,教師巧妙地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套圈遊戲作為教學情境,把數學知識融合在學生感興趣的活動之中,讓學生在遊戲中學習數學,並以此貫穿全課始終。這就為學生架起了通往學習的橋樑,為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奠定了基礎。因此學生學得輕鬆,學得愉快,更是學得主動。

其二,把競賽機制引入課堂,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和好勝心,並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和競爭意識。

其三,關注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是本節課的另一亮點。比如:在總結連加的方法時,不是教師傳授給學生,而是通過學生自主探究,獨立完成,教師只是畫龍點睛般地加以引導,師生一起歸納出連加豎式的3種寫法。較好地培養了學生主動探求新知的意識和能力。

其四,恰到好處地培養了學生的估算意識。

其五,較好地培養了學生解決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最後一道練習題,教師僅僅給出三件玩具的價格和600元錢,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使學生的智力得到開發,能力得到培養,素質得到提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碰到,也經常要用到。

當然,這節課也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方面略顯不夠。例如:在第一輪比賽中,比較誰勝誰負,應該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因為教師一開始並沒有強調要用套圈總數的多少來評判勝負,所以,從次數方面來説,男生兩勝一負,説男生贏也是有道理的,教師不僅應該給予肯定,更應抓住這一契機讓學生自己找一個評判標準,這樣引入新課更自然,更有利於學生思維的發展。

第二,在第二輪套圈比賽時,男生的兩次套圈得分明顯低於女生時,教師如果能在這個地方提出一個問題:“男生還有沒有贏的可能呢?”則會錦上添花。

第三,學生“説”的過程體現不夠,教師在提出一個問題後,往往只滿足於一、二個學生的回答,沒有照顧大面積學生。

1、教師注重教給學生思考的方法,重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整節課,教師善於啟發學生從多角度、多方面去挖掘其思路,鼓勵他們大膽的講出自己的不同看法,並及時給予肯定或鼓勵,但在鼓勵學生想法,算法多樣化的同時,又不忘教給學生一般的優化的計算方法,讓他們的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都得到了共同的發展。

2、教師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整個教學過程,教師幾乎沒有代替學生做過任何結論,教師總是引導學生髮現問題,然後引導他們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獲得學習體驗。

3、教師大膽衝破教材原有的框架,活用教材,將套圈的遊戲貫穿於整個課堂教學,設計的活動,比賽極具開放性,讓學生個性得到了張揚。

4、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首先是這節課以套圈的遊戲引入新課連加,並且貫穿整個課堂教學,讓學生玩中學,樂中悟,更是因為教師營造了一種親切,平等,民主的學習氣氛,讓學生自然的融入課堂,讓他們的熱情始終高漲。

5、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本課最後設計的應用延伸題目,就是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真正實踐了人人學有用的數學這一新課程基本理念。

不足之處:

教師在有一個環節擦掉了第一個學生的板書,這對那個學生是個小小的打擊;教學的形式還可以多樣化,例如在中間設計學生以小組的合作交流的形式環來調節課堂;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也有待加強,在課堂中有的學生在回答老師的問題,但有幾個小朋友卻在玩東西,這説明還有一部分學生沒有帶動起來。

總的來説,我認為這是一堂成功的課,具體來説有如下幾個特點:

1、教師能創造性運用教材,優化內容,將連加的數學知識用兒童喜聞樂見的套圈遊戲貫穿始終,符合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使課堂氣氛良好,教師的思想具有超前意識。

2、營造了寬鬆的.教學氣氛,發揚教學民主,本節課教師充分抓住學生好玩,愛玩的天性,用遊戲的形式將知識賦予其中,再加上親切的語言,得體的教態,使整個課堂活而不亂,井然有序。

3、體現了算法多樣化,突出算理,突出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會做還要會説,譚老師不僅教給了學生連加的方法,更是注重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讓學生將算理講得清清楚楚。

4、突出了讓學生解決問題這一新的教育理念。在本節課的練習環節,教師創設了“我與丁丁比賽”的教學情境,通過比賽,使學生知道,不一定要算出總分也能判斷分數是否超過丁丁,從而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4、密切與生活的聯繫,加強應用意識。練習有一定的密度,體現了不封頂,不保底的思想。

同一學生回答次數過頻,其他孩子發言的機會太少。其次是鞏固練習的形式是以看屏幕的練習為主,學生動筆寫的習題少。動口,動手,動腦多種感官結合不夠。再有,課的延伸還可以設計得精緻點。這堂課給人的感覺是水到渠成,如沐春風,教師教得親切,自然,活潑,學生學得輕鬆愉快,有以下優點值得我們學習:

1、教學設計新穎別緻,整堂課不覺得在學,而覺得是一堂套圈的活動課,學生是參與者,教師是評委,在玩中學,比生硬的説理更讓人信服,更富有感染力,哪個學生不好玩,不好動?這堂課滿足了學生的興趣,所以氣氛也相當的活躍,無疑,教學設計是成功的。

2、教學流程生動,流暢,層次感強。如三次套圈,每次的目的都不同,第一次引出連加,第二次引出連加中的進位,教師並進行重難點引導,第三次是估算,也是在遊戲中進行,為後來的環節打下基礎,最後,用600元錢買價格不同的動物娃娃,夠不夠?將連加運用到生活中,一氣呵成,環環相扣,層層鋪墊,教學環節相當嚴謹。

3、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課標倡導的學習方式,這節課也把權力下放,教師只作點拔,成為活動的組織者,巧妙設疑,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拓展他們的解題思路,激活他們的思維,如套圈比賽,男女生競爭,提高了學生的主動參與的面和質量,讓人覺得是學生在推波助瀾,學生們自主合作完成了學習任務,有一點啟發:只要教師放開你呵護的雙手,就會發現,孩子也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

幾點建議:

一、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能否多舉幾個例子;

二、在學生上台套圈時,能否交給台下的同學一些任務,如讓他們算結果等;

三、課堂要有小結,但這堂課的小結過於匆忙,流於形式

數學評課稿 篇4

何老師執教的是三年級下冊的《搭配問題》,首先我要説的是何老師原來是帶國中數學的,現在帶三年級,從這堂課可以看出語言幹練、富有親和力,邏輯思維清晰,説明何老師適應力很強、轉型很快。

這節課主要以直觀的內容為主,她充分利用了教材資源。在情境創設時以低段學生喜聞樂見的美羊羊開生日宴會為主線,選取學生熟悉的吃早餐、穿衣、選禮物作為學習素材串聯起來認識生活中的搭配問題,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等待着我們去發現。

本節課是一節實踐課。課標的第一學段中綜合與實踐的目標是這樣指出的:1、通過實踐活動,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體驗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問題的`過程,獲得初步的數學活動經驗;2、在實踐活動中,瞭解要解決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辦法。3、經歷實踐操作的過程,進一步理解所學內容。

本課的目標重在通過搭配問題以培養學生有序全面思考的能力,體會有序的好處“不重複、不遺漏”。從制定目標上看何老師制定的比較具體、合適。整個教學流程很清晰,從設計搭配圖讓學生動手操作擺一擺、畫一畫、連一連、讓學生體驗“做數學”。到合作學習、探究方法,從實物圖去擺,到學生抽象到用數字、圖形代替連線,再到練習時總結出用乘法解答,都是通過學生的展示和學生自己“説一説”,得到的,讓學生體驗“説數學”。最後用所學知識解決類似問題,如 “讀書好” 鞏固練習的設計,讓學生感受到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老師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方式,很好的落實了“有序思考”這一重難點。另外教材裏僅僅給出兩種連線方法:一種是每件上裝跟不同的下裝搭配起來,這樣就有兩個連線圖,另一種是將第一種連線中的兩個圖合併起來的綜合連線。並沒有出現2×3這樣的乘法算式,而今天的課堂中出現了,我認為這是合理的,因為三年級的學生正處於直觀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階段,在經過前面一系列的討論交流後,學生能意識到有序搭配,在這個前提下,算式的得出是水到渠成的。

俗話説的好“教學永遠是門遺憾的藝術”,我認為有些地方還是值得商榷的。

1、感覺課堂上生成的東西有些少,分析原因:一是課前,她看時間還多,讓學生翻書預習了,雖然預習也是一個好習慣,但這節課比較簡單的,一讓看了,學生就有了定式思維了,沒有了發揮,原因二是提問過於簡單,你一問學生馬上就能一口回答,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太少,只在鞏固練習時2*3的算術發揭示時,給了學生思考的空間。

2、過度依賴課件,練習“拉動紙條”學生都已經把答案説的很清楚了,也有學生上台投影展示了,就沒有必要再課件重複回放。

“有序“的揭示哪裏總感覺有點不太自然。如果在例題的教學時,出示了2件上衣3件下裝後,一共有多少種搭配方法,你準備怎樣搭配?”再追問一句“擺的時候再想想怎樣才能做到不重複,不遺漏?”學生其實都會用前面學過的定位法來解決,這時候你自然而然的就可以揭示出“有序”。後面在學生活動的時候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問用定位法“有序”的擺,我們就能做到?,學生就不需要教師提示“這麼做有什麼好處呀?”學生就會答不重複不遺漏。教師在小結時:“這都是要幹啥?”我們能否換一種問法:“同學們你覺得在簡單的搭配中要注意些什麼呢?”

第二,在例題教學完後,咱們加一件上衣,現在就不是他們預習時預先知道的答案,增加一下難度,有坡度的,有意識的設計題型,讓學生要跳起來夠一夠,可能課堂上生成的就會多一點了。

數學評課稿 篇5

各位老師:

上午好,很高興能有機會就昨天下午的三節課和大家進行交流。首先我要説的是能站在這個講台授課的教師都不簡單。三位教師在科學合理設計導學案、精心製作準備教具、滲透高效課堂理念等方面均做了有益的探索,值得我們學習借鑑。

在此謹代表我個人對昨天授課的三位教師表示感謝。感謝他們提供了豐富的學習素材,感謝他們給予我思考的機會!本着相互研討的目的,下面我分別對昨天下午的三節課談談自己的看法,不到之處敬請各位同行批評指正。

第一節冷集畢老師所上的課《4.1圓》,總體上能夠按照高效課堂的要求,較好的體現了預習、展示和測評(反饋)三大板塊,我想從三個方面對本節課談談自己的學習體會。簡稱為三有,即有思想、有行動、有突破。

首先説有思想,本節課體現了先學後教的高效課堂理念,圍繞教材讓學生分步預習,分步展示,整體反饋,反映教師有比較先進的教育教學思想;

其次是有行動,關鍵是畢老師能把自己的思想轉換為實際行動,較好體現肖主任在教研會上反覆提到的書讓學生讀、結論讓學生髮現、方法讓學生歸納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

第三是有突破,我們很多老師在嘗試高效課堂模式的時候,注重形式化的東西較多,較少體會高效課堂的實質。

本節課上畢老師至少在以下兩個方面上有所突破:

一是預習方法的現場指導,比如要求學生閲讀是畫記號,小組合作時強調小組長要發揮作用等等,體現了學法指導。而不是讓學生自己預習閲讀,老師不管不問。

二是在教具的製作和演示上匠心獨具,特別是用兩根鐵絲演示等弧的問題,形象直觀,便於學生理解。

同時學生表現的狀態很好,注意力高度集中,我感到這是本節課學生精力流失率最低的環節之一。

當然,從我個人的理解上,也有幾個問題提出來和老師們一同商討。一個是導學案中,新課設計要不要例題的問題,目前我們學校在編寫導學案時,一般設計五個環節:複習回顧(或情境引入)—新知探究(預習思考)—拓展應用(合作探究)—鞏固練習(反饋矯正)—小結測評(當堂檢測)。其中拓展應用環節就是設計兩到三個例題,以此體現本節知識的核心應用。處理方式還是先讓學生自主探究,再組內交流,最後集中展示(大展示),學生講解點評。最後教師引導歸納基本方法和解題技巧。

本節課我覺得把點P到圓O上各點的距離中,最長的是8,最短的是2,求圓O的半徑或直徑作為例題教學是不是好一些。第二個是關於圓的集合的定義,在處理時有點快,雖不是本節重點,但是一個難點,學生不易理解,原來導學案中設計有畫圖,結果教學時好像沒有見到,如果能讓學生親自畫圖觀察,在圓上取點,測量該點到圓心的距離或以圓心為端點畫長度等於半徑的點段,然後進行觀察分析就會輕鬆得到,到定點的距離等於定長的點都在什麼什麼圓上,圓上各點到定點的距離都等於圓的半徑,並由此歸納出圓的集合定義。

第二節石花四中冷老師的課,講的是垂徑定理。導學案的整體設計上沒什麼大問題,只是知二推三的拓展似乎超過課標要求。知二求三才是本節核心。另外推論得出上的設計過於簡略,導致學生在此處卡殼。如果能細化一點,就可解決這個問題。比如畫一條弦CD,取CD的中點M,連接OM,求證:OMCD,如果延長OM、MO分別交圓O於A、B兩點,有哪些相等的弧?由此你能發現什麼結論嗎?

其次是具備了高效課堂的某些形式,比如學生自學預習、小組合作討論等,但不是很深入、不是很細緻。整體感覺還是老師講的多,不過冷老師是老教師,我們同齡,思想和行為轉變起來確實很困難,不要心急,只要敢於嘗試,大膽放手、相信學生,我們就會在高效課堂的路上走得更好。垂直於弦的直徑教師教學用書上建議安排一個課時,實際上,應該是兩個課時的內容,有必要附加一節習題課。

第三節是王老師的旋轉試卷講評課。我也以三有為關鍵詞談談自己的學習體會。即有創新、有實效、有準備。有創新是指這種試卷講評的模式讓人耳目一新,原來肖主任主持的教研會上也對試卷講評課做過研討,而王老師的這節課在糅合高效課堂理念上,有創新。

比如先讓學生圍繞要求自己組內改正,自我糾正、查找錯因、組內合作這些有利於學生學習的方式值得學習效仿。有實效,主要體現在錯因剖析、變式練習上,從我自己的角度看,我也想這麼做,但從來沒試過。因為很多學生並不清楚自己錯在哪裏,讓他説,要麼説忘記了不知道,要麼半天説不到正點,所以每次試卷講評效果不佳,錯了的以後仍然會錯。而王老師的這種方法,我覺得真正把原因弄清楚了也算是把問題真正弄明白了。

其次是學生疑難點的.變式練習,藉助多媒體課件增大課堂容量的同時,一方面反饋改正效果,一方面進行有益的拓展延伸,增大思維含量,效果非常好。上好試卷講評課的關鍵是教師課前的準備,教師通過批閲試卷必須收集掌握第一手材料,然後備課、製作課件。本節課王老師準備充分,特別是課件製作上,能在第二、三活動前。出示活動要求,方便學生明白做什麼,怎麼做?需要商榷的是王老師對第17題的講解似乎不很到位,雖然有學生回答了旋轉中心的座標是(5,2),也説了自己的思路。但不科學,王老師也沿用了這種方法。

我個人覺得根據旋轉的性質確定旋轉中心是先找兩對對應點,接着分別作兩對應點連線的垂直平分線,最後兩中垂線的交點才是旋轉中心。其中在網格中的技巧是儘量找是正方形頂點的對應點,這樣容易看出垂直平分線的位置。

當然對於部分是教師講的,比如第16題和第20題的變式,我個人是讚賞的,高效課堂並不是不要老師講,學生普遍感到困難的,老師講效果並不差,怕就怕老師一講到底,搞一言堂。新課標中,也提到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可見,高效課堂並不排斥接受學習。

總之,三節課反映了老師對高效課堂的不同認識和理解,都值得我慢慢學習細細揣摩,從中汲取營養,改善自己的教學。再一次謝謝大家。

數學評課稿 篇6

《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周長》是國小數學第六冊幾何小實踐的教學內容,閔行實小的毛愛文老師精心設計了教學過程,重新整合了教學內容,使數學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同時,整堂課充分體現出二期課改中關注學生學習過程的理念和新基礎把課堂還給學生的教育理念,不失為一節好課。但是除了毛老師良好的教學基本功和數學素養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外,學生的表現更加引起了我的關注,整堂課中學生圍繞老師的提問積極熱烈地開展討論,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對計算長方形的周長有各自的想法,並且在和同學的不同觀點比對之後,能判斷選擇出更優的計算方法,同時運用知識的遷移自己得出如何計算正方形的周長。

下面就選取學生突出表現的三點做個點評:

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

整節課中,毛老師設計了許多的問題,頻率較高,面較廣,學生對於老師提出的問題都能作出及時準確地回答,沒有重複發言和言不答題的,而且當一個學生的回答有錯誤時,其他的學生能及時地判斷和修改,對於表達不完善的發言,更能加以補充説明。例:

師:求長方形枱布花邊的長度其實是在求什麼

生1:求花邊的長度就是求周長。馬上有同學舉手表示異意,

生2:求花邊的長度其實在求長方形枱布的周長。

聽是學生思考和作出回答的前提條件,只有學生進行認真的傾聽才能有良好的發言,從而使教學的過程更加流暢,使課堂討論的氣氛更加熱烈,學生的思維得以更好的激發。學生良好的數學語言的表達。整節數學課中,學生的回答充分體現出數學的特點,語言的表達科學,簡練。

例:在第一環節探究長方形的周長環節中,學生展示出3種不同的算式,9+9+8+8=34dm,92+82=34dm,(9+8)2=34dm,

師:每個算式的意義是什麼

生1:把長方形4條邊的長都加起來就是長方形枱布的周長。

生2:它是看特徵的,長方形的特徵是對邊相等,所以一定有2個長和2個寬,所以28加29就得出長方形枱布的周長。

生3:長方形裏有2個長,2個寬,先把1個長和1個寬加起來在2,就是長方形的周長了。

從學生數學語言的`運用和表達也看出了這個班級的學生對長方形概念掌握得很好,能清楚地利用特徵得出周長的計算方法。

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的品質。

學習數學除了有良好的習慣更應該有敏鋭的觀察力和判斷力,從而培養優良的學習的品質。在學習好長方形周長時,毛老師設計了一個練習,計算兩個長方形圖形的周長,其中一個是正方形。學生在交流發言時,首先想到了426這樣的算式,理由是:長方形是兩組對邊相等的,把長和寬加起來後乘2,正方形是4條邊都相等的,所以只要乘4就可以了。知識的遷移在此時呈現出明顯的特點,知識的靈活運用體現出數學的活學活用。

另外在課堂最後一個拓展環節中,毛老師設計的一個不規則圖形的周長計算方法,並提出問題:求這個圖形的面積至少知道幾條邊?哪幾條?為什麼?

生1:8條邊,並上前一一指出。

生2:只要知道2條邊即可,因為有幾條可以移動,再一一指出。

師立刻對此表示肯定和表揚,此時,有一生馬上舉手:我要提醒同學們不是所有的不規則圖形都能巧算的。這個回答的出現讓老師和同學對移動部分邊長巧算周長又有了新的認識。

當然學生簡練流利的表達,具有良好的數學語言和習慣是和老師平時關注學生的發言,培養學生的發言是分不開的。

俗話説: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更何況要上好一節課,更是在平時的教學中培養和訓練學生的各種能力,好教案,好老師再加好學生才能使短短的35分鐘留給他人成就的思考和收穫。

數學評課稿 篇7

同課異構是一種新的教研方式,充分發揮了我們教師的創新才能,使課堂教學別開生面,三位老師同上《分數的初步認識》,他們不同的教學設計,不同的教學構思,不同的教學方法,使我們聽課者真正感受到數學教學藝術的魅力。

我覺得三位老師對新課程理念的領會是深刻的,教學方法把握得當,營造了一個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尊重學生的知識體驗,找準學生新知的最近發展區。

分數對於學生來説是全新的,如何將這一全新的知識內化為學生自身的知識,找準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學生從實際發展水平向潛在發展水平的橋樑,學生的思維從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領域。

數學學習是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的一種自主建構過程。教學時,三位老師都注重從學生的這一數學現實出發,從學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確一半是怎麼分的,從而引入用一個新的數來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創設具體情境,以此激發學生的知識體驗,促進他們有效地開展建構活動。

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課程資源。

新課程實施的一個突出變化,就是教材不再是教學的唯一依據,不再佔據絕對的主導地位,而是提倡教師依據自己所追求的,想要達到的目標,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內容進行選擇、組合、再造,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體現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於教材。

如三位老師都有把生活中的汽車標誌、國旗巧克力和一些生活中的圖片等搬入認識分數的課堂,可以説這些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細枝末節,放置在紛繁複雜的社會場景中簡直不值得一提,但我們驚喜地發現,正是這些微不足道的生活事物,成為學生應用數學知識、感悟數學價值的有效載體。

學生從這些生活畫面中,不僅聯想到了等分數,更重要的是結合具體表象辯證地體會到了其中的數學算理。這樣的設計更貼近生活,而且將知識化靜為動,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之中處處有數學,在生活與數學的'一拍即合之下,才生成了如此經典的課堂。

注重開展自主學習,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間。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三位老師摒棄了師生問答的傳統教學模式,組織、引導、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折一折,畫一畫,説一説,並讓學生上台展示。尊重了學生的意見,發揚了學生的個性,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平台,學生通過操作、觀察,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實現了由單一被動式接受學習向自主探究式學習的轉變,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充分調動了學生羣體的積極性。

當然,每一節課都很難做到踏雪無痕,多多少少會留下一些遺憾。我有幾個觀點,純屬一家之言,現提出來與各位共同商榷。

張老師的設計可謂是大膽、開放,給了我們對分數初步認識教學方法上的一種全新的感受,真的是很震撼。但是我覺得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是理解幾分之一的意義,張老師在此內容的傳授中過急,沒有讓學生充分地去體會和表述幾分之一的意義,重難點沒有突破。

周老師自己個人的各方面素質都非常不錯,不管是語言的表述還是板書的書寫都顯得那麼幹脆、漂亮,很讓人羨慕!但是畢竟這是借的班級,學生跟不上你的的語速,跟不上你的思維,在這種情況下能稍放慢一些,提出問題後不要急着讓學生回答,等一等可能會有更好的效果。

在李老師的課堂上充分表現出李老師對數學語言表述的重視,整節課下來,基本上學生都能準確的表述幾分之一的意義,知識目標落實的比較到位。但是李老師自己的語言還不夠準確、精煉,在課堂上出現了一些失誤。

以上僅是我個人的一些粗淺看法,還請各位同仁指正批評。

數學評課稿 篇8

一提到數學這個詞,大家都覺得只是題是數字,學生學數學只要做題就行了。而在使用新教材的過程中,我逐步體會到了,數學它本身不只是數字符號,它有更豐富的內涵,它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數學是對現實世界的一種思考、描述、刻畫、解釋、理解,其目的是發現現實世界中所藴藏的一些數與形的規律,為社會的進步與人類的發展服務。

1、教學設計好,教學流程清楚,環節緊湊、流暢,由易到難,層次分明,知識梳理清晰,既有對集體備課形成的教學案的使用吸收,又有個人的創新、獨到之處,注重了基本數學方法的培養與基本數學思想的滲透,從待定係數法到數形結合思想、分類討論的思想,從一般到特殊的思考方法,讓學生從整體、系統的角度領悟複習要求,從整體上處理教材複習內容,從系統上把握複習要求,整個設計把教學過程變成學生對知識的回顧過程,變成了學生自己探索提升的過程,讓學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教學定位非常準。

一是從教學設計上看,僅課前熱身環節的7個小題,就涉及到本節內容九個考點的五個考點、七個不同的考查形式,複習了待定係數法,運用了數形結合思想,有效的喚醒了學生的記憶;

二是通過例題的教學,進一步夯實了雙基,明確了各知識點的能力要求,熟練了通性通法,再加上各例解決後的總結,讓學生的思維品質有了提升;

三是每個例題後的.拓展補充題,不僅加強了學生對所複習的知識運用、對常用解題方法的深刻理解,而且更讓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了提高,大家都知道上好複習課,選題是關鍵。

一節課下來我們可以感受到,徐老師這節課的題選的非常的好,特別是從例2的的第三小問的補充,由學生交流討論後給出的三種解決方法都可以看出:教師的教學設計都落在學生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的最近發展區。

3、徐老師雖是年青教師,但上課不慌不忙,教態自然,表現非常老成;上課語言語調好,板書清楚有條理,個人基本功非常紮實;上課能與學生的有效溝通,雖説上這節複習課時間緊,複習內容和知識點多,但她上課捨得把時間給學生去板演作圖過敏、去交流思考思路、去講解解決問題過程;她不僅自己板書示範,還讓學生板書解題過程,徐老師充分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動口,老師只引導點撥,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在潛移默化中領悟知識,使學生完全成為課堂主人,達到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的統一,説明她善於啟發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較強的駕馭課堂的能力。

這節課也讓我們感受到徐老師鮮明的教學風格,每一道題呈現出來之後都讓學生經歷觀察、思考、交流、探討的過程,最後教師點評,她及時簡單中肯定的評價,給予了學生莫大的鼓勵,較好的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這也是複習課應該達到的目標。

我的兩點思考:

1、本節課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回顧、歸納、運用、構建知識網絡的過程。

理解一次函數的代數與幾何意義,體會b,k對一次函數圖像的影響,體會數形之間的相互轉化,瞭解一次方程、一次不等式與一次函數的內在聯繫,並能在具體的問題中運用解決問題。同時,滲透多種數學思想方法,通過這節課的複習,起到了把舊的知識、遺忘的知識重新建立起來,把沒有掌握的知識補上來,使新的意義確立和鞏固,從而在全面瞭解的基礎上開始學習,更加深化新學的知識內容,達到經過多次反覆,逐步提高認識的層次。特別是讓學生議、説、畫、寫,把課堂還給了學生,改變了複習課變成習題課、複習課成了題目評講課的現狀,值得借鑑。

2、本節課是一次函數的第一節複習課,應以教材知識梳理、考點知識回顧為主,以基本題開型和基本方法熟練為抓手,徐老師這節課已對一次函數常見9個考點的六個考點進行了複習,內容豐富,稍感不足的是一次函數與方程(組)、一次函數與不等式這一重要考點用力不夠,是否可以把橫向綜合性比較強、能力要求比較高的例2放在下節課,再在本節複習重點三個一次上縱向再深入點、多花點時間呢?

數學評課稿 篇9

生活情境是數學內容的載體,是情感的誘因,是數學活動的平台。今天我聽了一年級數學教師魏霞老師的課,感觸頗深。魏霞老師在《認識人民幣》一課中較好地詮釋了這一標準,創設出一個和諧、互動的生活課堂。

一、童話故事的創設,和諧的課堂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而教師的任務就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本堂課中老師首先從課前板演一個簡筆畫——課堂儲蓄罐入手,生動有趣,而且為後面課堂教學打下伏筆,接着通過猜謎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並引入課堂,這樣的交流促使學生從無意注意走向有意注意,為創設和諧課堂建立了一個基調,課中老師通過多媒體課件演示,使課堂一環緊扣一環,學生不自覺的在學習着新知,其中又穿插購物活動,頒獎嘉賓等,學生從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從機械學習變成意義學習。師生之間,整個課堂充滿着和諧的氛圍。

二、師生共同參與,互動的課堂

課堂需要合作。本課帶領學生步入情境後,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相互介紹一下“你認識了哪些人民幣?”在課中教師與學生互扮角色進行購物演示,在活動環節中更讓學生直接購物,互動的過程是有效的,有利於學生的發展。當講到到分的單位時,更播放《一分錢》的兒童歌曲,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對學生的健康發展作了一次教育,不失為一舉兩得。

三、學習生活數學,生活的課堂

讓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學,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是現代教育的要求。該老師根據教材很好地設計了內容。例如在認識一元時問:你是怎樣知道的?從而明確應由數字和單位組成的,現由人民幣上面的國徽闡述了愛護人民幣的原因和方法,抵制了生活中的不良現象。再如生活中購物的場景,朱老師移入了課堂,如何購物,要找對錢,要文明購物等等,這些生活經驗的培養正是對學數學、用數學的最好標註。生活是現實的,課堂中的生活情景也應尊重事實,一本本子多少錢請學生猜一猜,再給出條件估一估,最後揭示“5角”,與學生生活的吻合更容易讓學生產生共鳴,從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從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去,由此説明生活課堂的創設是成功的。

此外課堂中不斷獎勵學生各種五角星:智慧的、傾聽的、合作的'...並説明這將是一生的財富,即要教書也要育人。項老師充分利用了教材與課堂給了我們完美的解釋,但課中我覺得也有幾處值得商榷的地方,在此提出供大家討論:

1、課堂中項老師的課件中讓小豬買一個棒棒糖,讓學生例舉了5角錢怎麼拿?有四種方法,其實生活中學生已經瞭解,不如把思路放寬一點,讓更多的學生得到拓展與提高,即設置疑問:一個棒棒糖8角,小豬怎麼付?這樣的提

問思維含量就大了,不但可以幾角加幾角的拿法,還可以付多少錢,找回多少錢的付法,這樣應該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2、課堂結尾,由於時間關係,故事的結尾沒有“呈現”有些可惜。其實這兒也隱藏着品德教育。一元錢開不了店,也就是説故事講述的還不是十分詳密,有點牽強,不如趁此機會教育學生節約用錢,不要像小豬那樣吃光用光,應積少成多,最終走上富裕的道路。良好行為習慣、社會風尚的完善正是要從孩子抓起。

3、魏老師出示各種一元信封,驗證一元有不同的方法組成,由老師一人演示,一人驗證似乎太過於單調,其實這個環節的設計思路還是很好的,但可以先讓學生説説一元除了由10個1角組成,還可以怎樣組成,如有學生能利用已有經驗説出2個伍角、5個貳角等,這時教師組織學生再加以驗證,更能使課堂變得豐富起來。

4、隨着社會的發展,人民幣的真假也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教師適當加以介紹,如人民幣中的水印、盲文、金屬線以及新版人民幣的介紹也是有必要的,畢竟新版人民幣在生活中大量存在並使用着。

數學評課稿 篇10

本節課老師通過一系列精心設計的問題,層層進入,經歷應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體會到方程是刻畫現實世界的有效模型,體現了實際問題數學化。並用奧運情境引入,激發學生濃厚學習興趣,老師甜美語言成為課堂教學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列方程解決問題的過程是一個數學化的過程,這一過程中老師採用了圖形分析法與文字語言相互交換。因此本節課是很成功的,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新課標”就是要改變以往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的陳舊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自主感悟、自主解決問題。這一堂課,學生自始至終地進行自主學習、自主探索、自主感悟、自主解決問題,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灌輸者,教師的作用只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例如本節課重點是列1一元一次解應用題的步驟完全由學生自主探索得到,又如例2的等量關係,學生先找出甲的.速度是乙的速度3倍,老師沒有否定她,而是問她為什麼?結果這個學生自己發現這個例題精彩之處,乙的速度=甲的速度×3,這一發現為列方程及找數量關係都大大簡便,學生終於自行解決這道難點問題。而在這一學習過程中,老師只作積極組織者和理智的引導者,從課堂的學習氛圍可以看出,學生的自主探索,確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總之這節課讓我受益匪淺,但課無完課,下面提幾點不同意見,引入時,問題1沒有必要,還有前面問題2,要求學生先用算術法計算也是沒有必要。這樣時間浪廢以致後面有些拖課。

數學評課稿 篇11

整堂課看似平平淡淡,但老師一步一個腳印地帶領學生深刻領悟“搭配中的學問”,探索出搭配的順序和“決竅”,一切是如此順理成章,又是那樣紮實平穩。對於這樣一節有效的課堂,我想,權用三個“注重”或許可以逼進有效教學背後值得遵循的教學規律。

1.注重生動評價,強化有效引領。

陳老師在上課時不僅注重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更注重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如指名板演衣服的搭配方法後,老師馬上請這三位同學解説自己的搭配思路,隨後便抓住時機問學生:“你認為她這種方法好嗎?為什麼?”,很好地幫助學生理清了搭配的順序,成全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學資源、信息要素的協同促進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

2.注重細節觀察,強化有效建構。

在學生為搭配的衣服連線後(該生沒有按順序連,但答案是正確的),老師立即問學生:“剛剛這位小朋友在連線時出現個小問題,你們發現了嗎?”,指導重新連線後還要求學生説説板演者的連線方法。從這些細節可以看出陳老師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她鼓勵學生髮現板演或回答時的細節錯誤,無形之中就給學生一種學習的緊張感,使得他們更加認真地投入到課堂當中來。

3.注重原始創新,強化多維發展。

通過衣服實物的搭配和連線的方法,陳老師鼓勵學生充分開動腦筋,想出了各種搭配的方法。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也確實找出了許多不同的方法,真正達到了探究“搭配學問”的目的。這樣,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創造”,這種“創造”源於他們的生活經驗,能有效擴充、完善對“搭配學問”的獨特解讀。

數學評課稿 篇12

這四位老師的課堂教學風格,她們的教育教學理念,深深地震撼着我;聽了這四節課,讓我受益匪淺。下面,我就談談我的幾點看法。

一、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緊聯繫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過去的“複習導入”、“直接導入”等新課導入方法大多被“創設情景”導入法所代替,內容生動、學生熟悉、感興趣的教學情境層出不窮,課堂所追求的“讓學生真正成為主體,擁有學習主動權”,在預設好的情境和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得以落實。這四節課都體現了這一特點。

如,何老師《搭配中的學問》這節課中,教師依據本課的內容和要求,貼近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基礎,巧妙地創設情境:課前--握手遊戲,引導學生按一定的順序一個一個地去握,才不會重複、不會遺漏,從而引出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課中—搭配衣服、搭配早餐,讓學生展開思維的翅膀去猜測老師的穿法,幫老師搭配上裝和下裝。再利用所學的知識,創設“世博中心—台灣館—中國館”的路線的選擇等一系列學生所熟悉的、直觀的、藴含數學內容的生活情境,讓學生結合親身經歷,加深學生對所學數學知識的感悟,從而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探索新知的積極性。

因此,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一定要考慮到情境創設的有效性。教師在設計教學情景時,一定要關注教材資源,關注學生的實際,關注學生的差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創設的教學情境要具有可操作性,有利於學生積極主動思考,達到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實踐提示我們,學生探索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往往來自充滿誘惑或新奇的問題情境。精心創設與生活緊密相關的問題情境,能引導學生從熟悉的生活環境來感受數學,一方面可以使學生逐步養成善於觀察、勤于思考的良好習慣;另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和探究潛能。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在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有效激發學習潛能,是促成數學課堂教學向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方式轉化的必要前提。

二、探究有效的學習過程,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教學過程是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進行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其核心是調動全體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它不僅僅是一個認識過程,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參與實踐操作活動,親自體驗數學知識,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同時也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建構主義學習觀也認為,學習不是老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建構的過程。如,《分蘋果》一課,郭老師在引導學生探究10的組成時,讓學生動手分蘋果,把10個蘋果分成幾和幾,從而探究10的加減法。教師充分為學生創設操作和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分蘋果的過程中,體驗10的各種分法,以及10的加減法。整堂課,學生情緒高昂,課堂氣氛熱烈、融洽。

又如,何老師《搭配中的學問》也是以“活動”為基礎,組織學生“經歷”了一個個學習過程,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更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如,“搭配衣服”的活動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出現,以“兩件上裝和兩件下裝”的學具為載體,通過“想一想、議一議、擺一擺、説一説”的活動,讓學生想一想、議一議有幾種不同的搭配方法,再利用學具動手操作擺一擺,最後反饋時,讓學生説説自己的想法,從而得出上裝和下裝有4種不同的搭配方法。在引導搭配的表示方法時,讓學生説一説、畫一畫,在紙上用數字、字母、文字等形式來表示,並用連線的方法連接起來。這些都是學生通過親身經歷來體驗和感悟的。學生的手、腦、眼、口等多種感官直接參與了學習活動,不僅解決了數學知識高度抽象性與兒童思維發展具體形象性的矛盾,經歷了實物操作(擺一擺)到圖形符號(即用數字、字母、文字等連一連)的過程,將數學變成學生看得見、摸得着、理解得了的數學事實,而且使全體學生都積極主動參與。並且能充分地感悟:只要做到有順序地搭配就能不重複、不遺漏地把所有搭配找出來。

三、合理安排有效的課堂練習,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課堂練習是檢查認知目標的主要手段,安排一個緊湊、短時、有效的課堂練習可以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師的教學效果。有效的課堂練習還能為教師提供教學反饋,從而修改教學方案、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實踐表明,

有效的課堂練習也是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必要手段。

在四節課中,教師能根據教學的需要,設計練習,鞏固知識,形成技能和技巧,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在練習的設計上,老師們都表現出以下幾點:

首先,練習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如,《生活中的比》,為了幫助學生理解什麼是比時,教師設計以下練習:下面哪些題目可以用比來表示?如果能,就寫下這個比,並求出比值,求出來的比值表示什麼意思?……這樣的練習針對性強,可以幫助學生總結規律。

第二,練習設計具有趣味性。為了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擺脱機械重複、枯燥乏味的練習。四位老師都精心設計了具有趣味性、符合兒童年齡特徵的形式多樣的練習。如,搭配早餐,《分蘋果》一課中的對口令、過河、打地鼠、爬台階摘蘋果等形式的練習。設計這樣的遊戲類練習,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作業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快樂。

第三,練習設計具有探索性、層次性。如,“路線的選擇”這一道練習題:“世博中心至台灣館有2條路,台灣館至中國館有3條路,”根據此情景,你能提什麼數學問題?如果在世博中心至台灣館再修一條路,台灣館至中國館多修2條路,一共有幾種不同的走法?這道練習既能幫助學生理解搭配的問題,考查學生對這節課知識的`掌握情況,又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提高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有效的課堂練習是學生對數學進行有效學習的有力保證,也是課堂數學有效性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運用有效的課堂評價,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

“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這是新課程提倡激勵性評價的宗旨。四節課中,老師們都不吝嗇對學生的評價。如,教師在提問時都儘量使用委婉而友好的語氣,評價學生的語言都是多表揚、多鼓勵,適時適度地對學生的表現進行積極的評價,如“你回答的聲音真響亮,要是你以後也能這樣就更好了”、“你很有生活經驗,這樣的題目也難不倒你”、“你想的方法真簡便,從這就看出你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等等,這些積極的、激勵性的正面評價,有助於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從而促進教學。此外,教師的表情、手勢及姿勢也能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起到催化劑的作用。

總之,在四節課中,老師們能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心理特點,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真正成為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促進者。讓整個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

數學評課稿 篇13

11月5日上午第二節,我們裴主任上了一堂《圓的認識》,讓聽課老師和六年級同學一起認識了圓,認識了什麼是有效教學。

一、在國小數學大綱裏,關於圓的教學相關要求有以下一些:

(一)使學生理解、掌握數量關係和幾何圖形的最基礎的知識。

(二)使學生具有進行整數、小數、分數四則計算的能力,培養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三)使學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二、教學要求:

使學生獲得有關整數、小數、分數、百分數和比例的基礎知識;常見的一些數量關係和解答應用題的方法;用字母表示數和簡易方程、量與計量、簡單幾何圖形、珠算統計的一些初步知識。

使學生逐步形成簡單幾何形體的形狀、大小和相互位置關係的表象,能夠識別所學的幾何形體,並能根據幾何形體的名稱再現它們的表象,培養初步的空間觀念。

培養學生觀察和認識周圍事物間的數量關係和形體特徵的興趣和意識;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根據數學的學科特點,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教育,愛祖國、愛社會主義、愛科學的教育,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獨立思考、克服困難的精神。

三、教學內容的確定和安排

根據九年義務教育的性質和任務,適應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和社會需要,為了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國小數學要選擇日常生活和進一步學習所必需的、學生能夠接受的、最基礎的數學知識作為教學內容。通過直觀學習一些幾何初步知識,認識常見的簡單幾何形體的特徵,學會計算它們的周長、面積和體積,對於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和進一步學習幾何都是有益的。在安排內容時,要注意加強測量、拼擺、畫圖等實際操作方面的`訓練,求積計算的數據不應過繁。組合圖形作為選學內容,只限於兩個圖形的組合。幾何形體要從低年級起逐步認識,合理安排。

認識圓,會畫圓。

本堂課的教學任務歸納起來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1、讓學生對幾何圖形——“圓”建立最基礎的認識(當然是在一年級的圓的認識的基礎上);

2、認識事物間——圓的特徵、直徑和半徑的數量關係和基本特徵;

3、學會用字母表示圓的有關知識,主要是指:2r=d;

4、會畫圓;

5、培養學生觀察和認識周圍事物間的數量關係和形體特徵的興趣和意識;

6、增強民族自豪感:祖沖之和圓周率。

關於教學任務,老師們一般都很容易把握,更重要的是,大綱提出的教學方式為我們的“有效教學”的提供了思考:

1、學數學要選擇日常生活和進一步學習所必需的、學生能夠接受的、最基礎的數學知識作為教學內容。

2、在安排內容時,要注意加強測量、拼擺、畫圖等實際操作方面的訓練。

3、通過直觀學習一些幾何初步知識,認識常見的簡單幾何形體的特徵。

日常生活、實際操作、直觀學習雖然簡簡單單的12個字,卻值得我們數學老師時時為之警惕,因為在我聽過的數學課中,很多老師如能做到其中一點都已經是很不錯的了!

今天的課堂中,老師的三大理念使《圓的認識》更加有效:

1、數學生活化使教學更加有效;

課堂教學中,時時注意啟用生活中的素材開展數學教學,如導入:早幾天的秋遊中,大家都把座位讓給了小弟弟小妹妹,今天老師讓大家座一次車!又如:生活中你看到過哪些圓形的物體呢?再比如:假如要在草坪中間建立一個圓形大水池,你該怎樣畫圓呢?

2、利用學生動覺智能來促進數理——邏輯智能的發展,使教學更加有效;

這個理念在教師的本堂課中體現得更是淋漓盡致,如:圓的對摺;測量直徑的長度和半徑的長度;畫圓等等,學生通過自己動手來學習和了解圓的相關知識,學習興趣濃厚,感性認識增強,這就是我們常説的積極主動的建構。

3、直觀教學相得益彰:

這主要是藉助於課件,如:老師在教學"同一圓內每一條直徑的長度都相等"時,結合學生動手測量,屏幕上的多條直徑依次旋轉至同一條直徑完全重合,非常直觀地凸現出這一知識點。類似之處還有很多。

由此看來,這堂數學課在教法上是很具有代表性的,如何實施有效教學,看來真是值得我們多加揣摩!

當然,課堂中存在的諸如:教師的語言還要更加嚴謹、有些局部處理是否可以更加有效等等,那都是難免的事情,這就無傷大雅了!

數學評課稿 篇14

聽完張齊華老師執教的《認識負數》一課,我為他匠心獨具的教學設計、精彩的語言而歎服。這節課沒有用任何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只靠一根粉筆,幾幅學生自己繪製的圖,就形象的理解了負數的具體含義,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是一節真正的生態課。課堂上,張老師直接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學習負數,你在哪兒見過負數?”學生説出:温度計、電梯、海拔、玩遊戲時完成得分是負數;還有一名學生説到透支卡里有,張老師緊接着追問:“如果我的透支卡里是負數,説明我的財富狀況怎樣?”讓學生初步體會負數表示的含義。在瞭解學生的學習基礎上,張老師讓學生到黑板上寫寫負數,學生寫了-1層、 -5℃ 、 -185米 ,當寫到-50元時,張老師對學生説:“夠了,剛才這位學生想給我寫-5000元呢。”學生偷笑,同時對負數的大小有了一定的感知。

這節課最精彩的地方就是研究負數的階段。張老師就以學生寫的這四個負數為研究對象,讓小組討論它們的具體含義,在討論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把討論的結果畫下來。值得我學習的是張老師對細節的把握,他指導學生一人畫,兩人討論,這樣就對小組員的分工與合作有了明確要求,提高合作效率。在學生到黑板前面講解時,他也指導學生側過身,不要擋黑板,回答完請站在一邊看有沒有提問,再交流。這種要求訓練了學生們回答問題的好習慣,並激發起其他學生積極思辨的態度。

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在黑板上示範畫了-1層、 -5℃ 、 -185米 、-50元。圍繞着這幾個學生代表的發言,學生之間展開了積極的討論,學生們不斷完善自己畫的圖,力求更好的表示出這幾個負數的實際含義。張老師則有意識的引導學生:數學上把地面叫“0”,生在指導下在1層和-1層之間畫上了0分界線。老師適時提問:-4層比-1層高了還是低了?在其它幾幅圖中,張老師也同樣注意引導學生找到“0”。在正負數的理解中,“0”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是正數與負數的分水嶺,張老師這樣的設計加深了學生對正負數的理解:認識到正數和負數以0為界,具有一定的相對性;正數比0大,負數比0小,自然也理解了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同時藉助數軸完善了學生對數的認識的'擴充。

還有一個環節設計的相當巧妙。當學生自認為對負數有了一定了解時,張老師出示了體育老師體檢中為兒子測量的身高數據: -2釐米 。這一下子激起了學生七嘴八舌的討論:怎麼越長越低了呢?難道站到地下面了一截?終於有一名女同學説出了:那是和同年齡的兒童的標準身高比相差了2釐米 。這樣學生對正、負數的本質理解就更加深入了。

總之,反思這節課的成功之處,還是張老師肯在學生如何學上下功夫,充分了解學情,充分讓學生説、做、評價,尊重每一位學生的表達,善於等待和傾聽學生的意見,不僅有知識的培養,還注重求異思維的培養。這正是我值得學習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