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與歷史文物的觀後感

美術傳達的是人類精神文明思想以及社會現實存在,要想作品經受住時間的考驗,美術創作的主題就必須要承載人類文化以及歷史。下面是一篇美術與歷史文物的觀後感,盡僅供參考。

美術與歷史文物的觀後感

9月26日,北京天空陰偶爾加着淅瀝小雨,我懷着對國家重大歷史美術題材的敬重,與好友邀約品味了歷時5年的藝術節界饕餮大餐。站在美術館內1、3、5樓巨大的畫面前,如同近距離觸摸到自1840年以來具有典型的事例進行高度濃縮的中國近代史至當代改革開放的歷史脈博。總體感悟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主題性。美術是反映生活的表現載體,雖然反映的是作者對生活的感悟,對情感的宣泄,但最終反映的是社會生活。藝術反映生活,並反作用與上層建築,現實主義應是藝術發展最基本的尊則,至於各種變現手法都是從這個基礎上衍生而來的。完全脱離歷史時代和現實生活的作品是慘白的,毫無生命力的。自1840年以來,中國人民在爭取民族解放,國家發展中所經歷屈辱到抗爭,從建設到改革,這樣一副波瀾壯闊的歷史,從中所反映的民族精神對當今和歷史都有啟迪作用。

第二,創作手法多樣性。從畫展本身來看就具有多樣性特點,,各種風格、各種流派、各種變現手法均有呈現;有的以水墨為主的中國畫,也有油畫(國外大多是一種古典寫實的樣式完成的,而這次的創作使用了現代甚至後現代的眼光和思路、手法)。還有油畫和水墨相結合,油畫參與各種材料製作的`,如《戊戌六君子》。也有裝飾加拼貼的《太行烽火》。國畫的寫實吸收了素描造型,以線為主要元素,加以渲染明暗關係,發揮了中國筆墨的韻味。以及用國畫水墨加以處理手法的不同而呈現視覺效果《東北抗聯》等。在表現方式上既有現實主義也有超現實主義。可謂是百花齊放,豐富多彩。

第三,美術的創新性。重大歷史美術題材的創新,主要體現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新,也是當代美術家汲取了整個美術史的養料,前人的創作經驗豐富自己的表現方法。對作品有自己獨到的處理手法,呈現出鮮明的個性,結合史料有作者獨特的體驗,體現了美術創新的最基本規律,給人留下永久的回味。

這次展覽最大程度的發揮起社會效應,作品所涵蓋的內容涉及了中國近代史,其中所藴含的思想性和民族奮爭的精神永不會泯滅。象《黃河大合唱》觀後令人振奮,催人奮起,具有一種蕩氣迴腸的懾人魂魄!同樣當我站在《1937.12南京》巨幅油畫前,內心充滿了沉重和壓抑,彷彿有一種傷疤在隱隱作疼,這種悲痛久久不肯散去!今天看到這個展覽,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深受感動,希望我的這種感受能在觀眾間引起共鳴。注(由於展館內禁止拍照,未能留下圖像資料,實屬遺憾。從北京回來一直有如鯁在喉不吐不快的這種感覺,當這篇拙文擱筆之際,全身頓感輕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