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名釣譽的歷史典故

沽名釣譽,漢語成語,沽:撈取,故意做作以謀取;釣:用餌引魚上鈎,比喻騙取。用某種不正當的手段撈取名譽。出自《管子·法法 》。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沽名釣譽的歷史典故,歡迎閲讀!

沽名釣譽的歷史典故

【成語】: 沽名釣譽

【拼音】: gū míng diào yù

【解釋】: 沽:撈取,故意做作以謀取;釣:用餌引魚上鈎,比喻騙取。用某種不正當的手段撈取名譽。

【舉例造句】: 我知道你只不過是沽名釣譽,卻不倒長他的志氣,滅我的威風。 明·張鳳翼《灌園記·齊王拒諫》

【拼音代碼】: gmdy

【近義詞】: 盜名竊譽、好大喜功

【反義詞】:實至名歸、名不虛傳

【用法】: 作謂語、賓語、定語;指人獵取名譽[1]

【英文】: fish for compliments

【分析】沽名釣譽之計謀

名譽者:知名度和美譽度也。

名和譽不會不請自來。花錢做廣告是沽名,謀取獲獎為釣譽。

所謂沽名,即企業應想方設法擴展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所謂釣譽,即企業充分重視、培養自己的美譽度。

沽名釣譽是一個過程,不能一勞永逸。任何名牌、名譽都要時時維護,猶如養花,不可一日不澆水。

春秋時期,衞國大夫史魚,多次向衞靈公提建議,希望他重用賢人蘧伯玉,趕走小人彌子瑕。但衞靈公正和彌子瑕打得火熱,對史魚的話根本聽不進去。

史魚當了一輩子的官,既沒有辦法使衞靈公走正道,又沒有本事讓衞國發展得更好。他臨死的時候對兒子説:“我生前沒能説服國君,使他改正過失,這是令人遺憾的。我死後你們不要成殮。”衞靈公聽到了史魚的臨終遺言,後悔得不得了。

戰國時期,齊國有一個名叫田仲的人,他的哥哥是個大官,非常有錢。田仲明明可以借哥哥的力量改變自己的生活,但他一不去謀取官位,二不接受他哥哥在經濟上的援助,悶頭種田,自食其力。

戰國時期的哲學家荀子在《不苟》一文中,對史魚和田仲兩人的情況加以評論,説他們都是奸人,用欺騙的手段來盜取名聲。

  ◎成語釋義

表示用欺騙的.手段盜取名譽。

  ◎故事出處

《荀子·不苟》:“夫富貴者則類傲之;夫貧賤者則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奸人將以盜名於暗世者也,險莫大焉。”

  ◎出處譯文

對富貴的人一律傲視,對貧賤的人一味遷就,這並不是仁人的感情,這是奸邪的人用來在黑暗的社會裏盜取名譽的做法,用心再險惡沒有了。